2013届高三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学案必修三第一单元.doc_第1页
2013届高三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学案必修三第一单元.doc_第2页
2013届高三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学案必修三第一单元.doc_第3页
2013届高三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学案必修三第一单元.doc_第4页
2013届高三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学案必修三第一单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 社会大变革(根因)经济: 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 ,诸侯崛起,各种力量争衡较量; 阶级关系: 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学术下移,从“ ” 到“ ” ,私学兴起,提供人才基础2、概况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 和 ;儒家学派的 、 和 ;墨家学派的 ;法家学派的 、 。这些学派相互诘难、驳批,形成了“ ”的局面。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当时不受重视,但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思想1、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 ”。他死后,言论被编为 (2)主张和贡献:思想体系的核心:“ ”、“ ”,其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 “ ”,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仁爱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进步性) 强调“礼”,主张“ ”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认为贵贱有序。 (保守部分) 主张“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包含民本思想。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 ” (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伦理观:性相近。整理古籍:整理“六经”诗、 、礼、 、乐、 2、战国孟荀贡献(作用或地位):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蔚然大宗。(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主张:治国理念: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 ”。民本思想:提出“ ”,即“民贵君轻”伦理观:主张“ ”,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2)荀子: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治国理念:施政用“ ”和“ ”,“以德服人” ;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民本思想:提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 ”关系。伦理观:主张“ ”但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道家(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哲学思想:A、 (唯心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 、知足寡欲; B、朴素辩证法(思想精华) :世界万物在不停地运动,有无等矛盾对立的双方是 ,不断转化的。政治思想: ;小国寡民(对社会发展持消极悲观的态度: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2)庄子战国 思想主张:世界万物是 。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3)评价: 道家代表没落的奴隶主的心态。是一种消极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但在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作,成为汉初治国思想,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2、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1)思想主张: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 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2)评价:适应了建立 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为秦始皇巩固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过于严厉,导致秦暴政,秦王朝短命而亡。3、墨子战国,墨家创始人(1)思想主张:“ ”“ ”“ ”;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2)评价: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平民百姓)的利益;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蒹爱(爱无差等)在阶级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练习巩固: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2(2012年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3(2012年上海历史,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4(2011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5(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4题)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6.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 B 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7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它就是A追求天下为公B崇尚秩序 C主张仁政D天人感应8( 08四川文综)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9( 08重庆文综)“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旧中国时期为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10(08上海历史)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11(2009高考海南单科)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12(2011年3月深圳市一模15题)亚里士多德曾说,“人在达到德性的完备时是一切动物中最出色的动物。”下列言论与亚里斯多德思想一致的是( ) A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B志不强者智不迭 C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13(2011年4月肇庆市二模13题)今天我国倡导“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对于“以德治国”,我们可以从儒家传统文化中吸取哪些有益的思想?A民本思想 B“和为贵”和“仁”的思想 C“有教无类”的思想 D“天人感应”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梳理】一、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秦朝和汉初的地位及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原因:儒家思想不符合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违背了历史发展。(2)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评价:统一了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稳定;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本质:思想专制(文化专制主义)(3)西汉建立后治国的指导思想是黄老的道家思想清静无为。原因: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主观原因)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客观原因)措施:与民休息二、董仲舒的新儒学1、提出的背景:汉武帝时期,为解决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 剧烈, 等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加强 ,巩固国家统一;随着西汉国力的强盛, 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统治者需要新的统治思想。2、含义:以公羊春秋为基础,把诸子百家中的 、 、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 。3、主要内容及评价目的董仲舒新儒学主要内容积极消极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 ”有利于加强 ,巩固国家统一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独尊儒术阻滞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加强君权“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 ”加强 ,巩固统一限制了君权的过度膨胀,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应批判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提出道德标准“ ”有利于稳定 ,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4、特点:(1)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2)儒学独尊,思想专制;(3)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色彩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措施:(1)思想: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2)政治:起用文学儒者 (3)教育:大力推行儒学教育规定儒家经典“ ”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学垄断教育兴办 ,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凭儒学入仕,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制度在郡县设立学校,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 。练习巩固:1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A墨子“兼爱”思想 B孟子“性善论”C老子“无为”思想 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2(2011年1月东莞市高三期末调研13题)“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A老子 B董仲舒 C李贽 D梁启超3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岽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4(2011年1月广东四校高三联考12题)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的地方。下列谁的思想最可能促使统治者去祭天(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韩非子5(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3题)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6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孔子的“礼”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宗法制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A B C D7(2009安徽文综高考)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8(2009高考海南单科)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9、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A、“大一统”主张 B、“三纲五常”学说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D、“天人感应”学说10董仲舒所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体现了 “仁政”思想 使儒学增加了迷信色彩 与孟子的民本思想完全一致A B C D11(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第三课 宋明理学【知识梳理】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概况(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 盛行, 在民间的传播。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及,但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有了新发展。(2)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隋朝儒学家提出“ ”的主张,又称“ ”。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 、礼佛、 。随着佛、道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1、含义:融合 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是儒佛道三家融合的产物。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者)唯心论 是万物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核心)理之源在于天理,先有理后有气道德观把天理和 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 强调“存天理, ” (其实质是为封建等级制作辩护 )认识论通过“ ”的方法去把握“理”(强调实践,学习)“格物致知”深化:“物”是指 、人伦圣言、世故。目的在于 。哲学流派客观唯心主义3、影响:适应统治阶级需要,成为 以后的官方哲学,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奠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朱熹的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日韩形成“ ”学派。三、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南宋:陆九渊(开创者)明中:王阳明(集大成者)背景南宋明朝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统治危机唯心论“ ”是宇宙万物本原,“心”就是“理”;“ , ”,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 ”(吸取了佛教禅宗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认识论提出 “ ” 即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反对“格物致知”。(发:产生于;明:懂得;本心,自己的内心) “ ”(思想核心)、“知行合一”哲学流派主张唯心主义2、影响: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四、评价宋明理学1、理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2、积极性: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起到了积极作用。3、消极性: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 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五、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思想的异同?相同点:从内容看:都是唯心主义;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从目的看: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不同点:从哲学上看: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客观存在的“理”,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 “心即理” ,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从穷“理”的方法看: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主张内心反省,致良知。练习巩固:1(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2(2012年海南卷历史,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3(2012年海南卷历史,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4图为四书五经的书影。“四书五经”作为儒家经典的合称,最早出现于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5.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6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7.(2011上海单科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8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9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10. (2009高考广东理科基础)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A.“仁” B. “心外无物” C.“理” D. “格物致知”11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12明代王守仁提倡“心学”,主张“发明本心”,从“心学”的思想来源看,它比较接近于( )A道家的“无为” B儒家的“仁” C佛教的禅宗 D“天人感应”学说13(2011年4月广东六校联考14题)“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14(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作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问题:(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4分)第四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离经叛道的李贽明代后期人,著作有 等1、产生背景: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在商品经济冲击下,社会风尚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竞相逐利。不少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的窠臼,他们蔑视礼法,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着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李贽任职期间,目睹了官吏和道学家的虚伪无能,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形成了“离经叛道”的性格。2、思想主张:挑战 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挑战“天理”学说,强调人 ;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3、评价: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 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二、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1、思想产生的背景(社会条件)(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封建制度渐趋衰落。(2)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阶级: 工商业者阶层(新兴市民阶层)队伍扩大(4)思文: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八股取士使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西学东渐的局面出现,近代科技传入中国使一些知识分子开阔眼界。2、思想主张和影响生活背景代表代表作思想主张意义明末清初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处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动荡年代;资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都参加过抗清斗争。黄宗羲 (1)对 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提出“ , ”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3)反对重农抑商,主张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以后的 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1)提出“ ”思想,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2)提出“ , ”的思想。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王夫之周易外传、读通鉴论(1)世界是 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2)物质是 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3)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4)静止是 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 思想。启发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评价(1)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历史进步性。 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2)局限性:(根因: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从内容看:早期的民主思想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思想) ,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从地位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从影响看:未能使中国社会实现社会的转型,影响有限练习巩固:1(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2(2011年1月茂名市一模14题)李贽自称“异端”,主要是因为他( ) A鞭挞理学的道德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