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助词是汉语虚词中一个重要的词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语助 词系统均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历史时期,汉语的助词系统均呈现出各自 的特点和构成。近代汉语是助词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时期里,汉 语中产生了大量的新兴助词,并且整个助词系统发生了重要的调整, 是一个全新的助词系统。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 以下简称元) 是现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元刻杂剧选本,反映的是元代口语,基本上 可以反映出元代汉语的语言面貌。本文以元中出现的助词作为研 究对象,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近代汉语助词研究概况、元 和它的语料价值、近代汉语助词研究的意义、本文中助词的界定和分 类标准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元中的助词进行 分类分析,本文将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事态助词、语气助 词、其他助词五个小类,对元中的助词进行了穷尽性的调查,统 计了每个助词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频率,从汉语史的角度对助词语法功 能进行了举例分析;第三部分主要是将元的助词系统与三个不同 时代作品中的助词系统进行比较,最后归纳出其使用上的特点和时代 特征;第四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归纳。本文通过具体的统计资料和 实例描述了元中助词系统的面貌,以及近代汉语助词在这一阶段 的发展状况,揭示了元中的助词正处在自我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中, 并处在新兴助词体系代替旧的助词体系最为重要的时期。 关键词:元杂剧;近代汉语;汉语史;语法;助词; a b s t r a c t t h ea u x i l i a r yi sa n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s p e e c hi nc h i n e s ef u n c t i o nw o r d i nt h ed i f f e r e n t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 c h i n e s ea u x i l i a r ys y s t e mp r e s e n t sr e s p e c t i v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t h ec o n s t i t u t i o n t h et i m eo fm o d e mc h i n e s ei s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i nt h ea u x i l i a r y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t h i st i m e t h e r eh a sb e e np r o d u c e d t h em a s s i v em e r g i n ga u x i l i a r yi nc h i n e s e ”s t u d yo fa u x i l i a r yo nt h i r t y c a t e g o r i e so fm i s c e l l a n e o u sp l a y si ny u a n - d y n a s t yb l o c k - p r i n t e de d i t i o n t h r o u g h o u tt h ea g e s ”( h e r e a f t e rr e f e r st oa s ”y u a n ”、i st h ee a r l i e s ta n da l s o t h eo n l yd r a m a - v o l u m ee n g r a v e di ny u a n ,w h i c hr e f l e c t st h es p o k e nl a n g u a g e o fy u a nd y n a s t y , r e f l e c t st h el a n g u a g ea p p e a r a n c eo f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 c h i n e s e t h i sa r t i c l et a k e st h ea u x i l i a r yt h a ta p p e a r si n ”y u a n ”a st h e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w h i c hd i v i d e si n t of o u rp a r t sa l t o g e t h e r i nt h ef i r s tp a r t , t h i sa r t i c l e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m o d e mc h i n e s ea u x i l i a r yr e s e a r c h ”y u a n ”a n d i t sl a n g u a g em a t e r i a l sv a l u e ,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m o d e mc h i n e s ea u x i l i a r y r e s e a r c h ,t h ed e f i n i t i o no ft h ea u x i l i a r ya n dt h ec l a s s i f i e ds t a n d a r d i nt h e s e c o n dp a r t t h i sa r t i c l ec l a s s i f i e sa u x i l i a r yi n t os t r u c t u r ea u x i l i a r y , d y n a m i c a u x i l i a r y , s i t u a t i o na u x i l i a r y , p a r t i c l e si n d i c a t i n gm o o d ,o t h e ra u x i l i a r yf i v e s o r t s ,a n da n a l y s e se v e r ya u x i l i a r yw o r d t h i sa r t i c l ei n v e s t i g a t e st h e a u x i l i a r yi n ”y u a l l ”e x t r e m e l y , c o u n t se v e r ya u x i l i a r y sn u m b e ro ft i m e sa n d t h ef r e q u e n c yo fu s e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a u x i l i a r y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c :h i n e s e h i s t o r y , a n de x p l a i n si t sf u n c t i o n i nt h et h i r dp a r t ,t h i sa r t i c l et a k e sa u x i l i a r y w o r d so f ”y u a n ”a n dc o m p a r e sw i t ht h r e e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w o r k s f i n a l l y o b t a i n si t sf u n c t i o na n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i nt h ef o u r t hp a r t t h i sa r t i c l e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f u l lt e x t t h i sa r t i c l et h r o u g ht h ec o n c r e t es t a t i s t i c a ld a t aa n d e x a m p l e sp r o m u l g a t e s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 ”y u a n ”sa u x i l i a r ys y s t e m ,a sw e l l a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o d e mc h i n e s ea u x i l i a r yi nt 1 1 i ss t a g e t h i sa r t i c l e a l s op r o m u l g a t e st h ea u x i l i a r ys y s t e mo f ”y u a n ”w a si nt h es e l f - a d j u s t m e n t a n di n 廿1 ec o n s u m m a t i o np r o c e s s a n di nt 1 1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t i m e o ft h e e m e r g i n ga u x i l i a r ys y s t e mt or e p l a c et h eo l da u x i l i a r ys y s t e m k e y w o r d s :y u a nz a j u ;m o d e mc h i n e s e ;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g r a m m a r ; a u x i l i a r y 引言 1 1 近代汉语助词研究概况 一引言 近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与 古代汉语相比,近代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着鲜 明的特点,并逐渐接近于现代汉语。近代汉语正是处在这样一个上承古代汉语,下 启现代汉语的特殊位置上,这也使得近代汉语研究工作成为汉语史研究不可或缺的 一部分。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以吕叔湘先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所发表的释( 景德传灯 录) 中在、著二助词和论底、地之辨兼及底字之来由两篇讨论近代汉语助词 的文章为开端,由此揭开了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序幕。进入八十年代,近代汉语语 法研究进入一个高潮。助词一直是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很多学者对近代汉语 助词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从汉语史的角度对近代汉语助词进行了系统研究,如曹 广顺的近代汉语助词,蒋冀骋、吴福祥的近代汉语纲要的助词部分,袁宾 的近代汉语概况的助词部分,刘坚、江蓝生的近代汉语虚词研究的助词部 分,冯春田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助词与结构助词”部分:有的学者以专书 为语料对助词进行了研究,如何乐士的元杂剧语法特点研究的助词部分,吴福 祥的( 敦煌变文) 1 2 种语法研究的助词部分和( 朱子语类辑略) 语法研究的 助词部分,冯春田的( 聊斋俚曲) 语法研究的助词部分等等;还有许多学者对 某些专题进行了讨论,如杨天戈早期白话中的助词“将”的用法及历史演变、 吴福祥重谈“动+ 了+ 宾”格式的来源和完成体助词“了”的产生等等。在众 多的研究成果中,对元杂剧助词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所以本文选择了能够真正反映 元杂剧面貌的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 以下简称元) 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 助词进行调查研究。 1 2 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及其语料价值 元是现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元刻杂剧选本。该书原为明代文学家、藏书家 李开先旧藏。清朝年问,该书历经何煌、元和顾氏等人之手,后又被著名收藏家黄 丕烈收藏,并将该书题名为元刻古今杂剧。光绪年间,该书为黄丕烈同里一藏 书家顾鳞士所有。1 9 1 4 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从罗振玉手中借得此书,并请著名湖 北刻书人陶子麟加以复刻,以复元古今杂剧三十种之名刊印出版。当时王国维 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助词研究 正研治戏曲,对此书十分重视,他在元刊杂剧三十种序录等文中对这部书进行 了介绍,“元刊杂剧三十种”之名也随之为学术界广泛采用。至此元刊杂剧三十 种才广为学界所知。1 9 2 4 年,上海中国书店又据日本复制本照相石印,题名为元 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此书乃得通行。解放后,古本戏曲丛刊据黄氏原书影印, 题名为元刻杂剧三十种。该书现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元共收杂剧三十种,版式、字体并不统一,有四种大字本和二十六种小字 本,剧本前称“大都新编”的有三种,“大都新刊”的一种,“古杭新刊”的七种。 这三十种杂剧中有十三种见于臧刻元曲选,有三种见于赵琦美脉望馆抄校本, 其余的十四种为孤本。 元杂剧是元代新兴的大众艺术,它的说唱采用的都是当时的口语,是我们研究 元代语言的重要资料。然而,元杂剧在流传过程中,宾白和曲文在演员们多次演出 中经过了不同程度的改动,直到明代才逐渐写定。所以“在以元杂剧为研究元代语 言的资料时,应依据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1 元无疑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首先它是现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元刻杂剧,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凡戏剧诸书, 经后人写刊者,往往改易体例,增损字句。此本虽出坊间,多讹别之字,而元剧之 真面目,独赖以是见。”。1 元所收录的三十种杂剧,没有经过明代人的改动,保 留了元杂剧的原始面貌,是我们了解元代作家、元杂剧艺术、元代语言面貌重要的 文献资料。 元所收录的剧作虽然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资料,但原书刻工粗劣,版式、字 体不统一,大量使用俗体字,曲文不分,宾白不全,楔子、折数、每折所用宫调也 没有标明,错讹、脱落、增衍问题也很严重,并且原版字迹模糊,时有断烂之处, 这些都给阅读研究此书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者对元进行 了不同程度的整理和研究。本文所采用的语言资料是徐沁君1 9 8 0 年在中华书局出 版的新校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 1 3 近代汉语助词研究的意义 与印欧语相比较,汉语语法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 来表达语法意义,这是汉语的特点。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语的语序变化不大,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p 2 2 王国维元刊杂剧三十种序录 引言 它保持了诸如主语在动词前,宾语在动词后,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等状态。但 汉语虚词在发展过程中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绝大部分古代汉语中的虚词逐渐消 失,新兴的虚词体系代之而起,虚词的这种变化极大地影响了汉语的语言面貌。旧 的虚词体系向新的虚词体系转换是逐渐进行的,“这个转换有个过程,而且是因词 而有先后之分的。要一一考定时限,自然不很容易,但从总体看来,根据书面文献 记载,这过程大致是始于汉魏,成于隋唐,盛于宋元。而后两期正是近代汉语要着 力研究的时期。”“1 助词是汉语虚词中一个重要的词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语的助词系统均呈 现出各自的特点和构成。近代汉语助词系统和古代汉语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 仅使用的词汇不同,还出现了古代汉语中没有的助词类别,是一个全新的助词系统。 因此“近代汉语助词系统的出现和形成,也是近代汉语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1 所以近代汉语助词研究是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整个汉语史研 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如果能够清楚地了解近代汉语助词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过程, 对我们描绘汉语语法的历史、分析汉语语法的现状都将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本文选择元的助词系统作为考察对象,按照专书语法研究的方法,对 其中的助词进行穷尽性调查研究,并将其与不同时代作品中的助词系统进行历时比 较,力求揭示元中助词的语法特点,并探讨该书中助词系统的特征。 1 4 助词的界定与分类 目前,中国语法学界对于助词的界定可以归结为以下三派: 第,将助词严格限制于语言片断之后的语气词,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黎 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和 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等语法著作均持有这种观点。 第二,除了语气词,认为“的、地、得”以及“了、着、过”等也属于助词范 畴,赵元任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和现代吴语的研究,廖庶谦 的口语语法,张志公的汉语语法常识等语法著作均持有这种观点。 第三,助词的范围比前两派更为宽泛,不仅包括了旬末语助词,还包括了前两 派划为副词的“可、也、又、难道”等词,陈望道的试论助辞和吕叔湘的中 ( d 杨建国近代汉语引论p 1 1 7 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p l 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助词研究 国文法要略等著作均持这种观点。 目前,各种语法著作对于助词的说法依然不尽致,由于本文所讨论的元 在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范畴内,所以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有关著作成为本文重要的 参考资料。 曹广顺的近代汉语助词对助词的定义是“助词是汉语虚词中一个重要的词 类,它表达动作的状态情貌,显示语气,构成各种结构,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1 在这部书中助词被分为动态助词、事态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四卜类别。 吴福祥的敦煌变文1 2 种语法研究中也将助词分为动态助词、事态助词、 语气助词、结构助词四个类别。在( 朱子语类辑略) 语法研究中分为动态助词、 尝试态助词、事态助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五个类别。 冯春田的( 聊斋俚曲) 语法研究中将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事态 助词、概数助词、语气助词五个类别。 袁宾、徐时仪等编著的二十世纪的近代汉语研究将助词分为动态助词、结 构助词、事态助词、语气助词、其他助词五个类别。 杨伯俊、何乐士的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一书中对助词的定义是“助词是对 词、短语或句子起各种标志作用的词类。”在这部书中把助词分为语助词、重言助 词、结构助词、语缀助词四个小类。在程湘清主编的宋元明语言研究中何乐士 所作的元杂剧语法特点研究一文中,虽然没有将助词进行分类,但根据文中所 收录的助词可以看出何乐士将很多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中所称的语缀助词收录 进来,而将语气词单独划为一类放在后面的小节中。 综合各种语法著作的观点,参考近代汉语助词的研究现状以及元语料的实 际情况,本文对助词的界定基本采用曹广顺对助词所下的定义,并采用二十世纪 的近代汉语研究中的分类方式,把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事态助词、语 气助词、其他助词五个类别。 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p l 4 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助词分类分析 二元刊杂剧三十种助词分类分析 2 1 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是古代汉语就有的助词类别。在元中出现的结构助词,不仅有近 代汉语中新产生的“底”、“地”、“的”、“个”等结构助词,同时还保留了古代汉语 中常用的结构助词“之”、“者”、“所”。 为了更好地反映出“底”、“地”、“的”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具体分析每个助词 之前,有必要对相关问题进行一些说明。 近代汉语中的“底”、“地”是现代汉语中“的”的最初书写形式。唐代起,结 构助词“底、地”开始出现少量用例,到晚唐五代时逐渐多起来。宋代是结构助词 “底、地”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时期。宋代以后,“底、地”逐渐改写作“的”。 关于“底”、“地”的区别,学者们也有不同的看法:曹广顺认为“底”、“地” 的用法最初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吕叔湘认为在唐宋时代,“底”一般用于区别性的短 语,“地”用于描写性的短语。蒋绍愚认为体词性结构中一般使用“底”而不用“地”, 特别是名词和代词之后;谓词性结构中的情况因时代而异,唐代只用“地”,五代时 两者并用,南宋以后绝大多数写作“地”,偶尔也有写作“地”的句子出现。 至于“底”、“地”为什么逐渐改写作“的”,吕叔湘先生认为“的字现在读轻声, 想来底和地写成的,都已经是变轻声以后的事。地字变轻声当在底字变轻声之后, 所以京本通俗小说等书和元人剧曲里底字几已全作的,而地字仍常见。何以轻 声借用的字? 大概是因为底、地二字的本义都是日常应用的字,仍作上声和去声, 需要找一个别的字代替轻声的底和地,以资分别。的字是不常用的字,虽然是入声, 宋元之际入声的韵尾辅音已在脱落中,入声去掉韵尾辅音,只有一个短促而升降不 显的音,恰与轻声字相似所以可以借用。还有一个可能。中原音韵把的字列为入 作上;若当时确是如此,则底用的代就只是用同声调的罕用字来代替用字,更觉自 然。但地字写的一定在两字都变为轻声之后。”下面我们对元中的结构助词分 别进行讨论。 2 1 1 底 在现代汉语中,“底”字已经不用作结构助词了,但在整个近代汉语助词体系中, “底”是主要的结构助词。在唐宋之际结构助词“底”使用最为频繁,宋代以后就 吕叔湘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汉语语法论文集p 1 3 0 - p 1 3 1 5 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助词研究 逐渐改写成“的”字了。在元中结构助词“底”只出现5 次,例如: q ) 兀底是那庵几,闭着门子哩,我与你跳过墙去泊。瞄1 9 q ) 这担轻如你底。呦 0 ) 官人姓甚底? 【2 嘲 由此可以看出在元代,结构助词“底”在书面形式上逐渐被“的”所取代了, 如“兀底”在元中大多写作“兀的”。 2 1 2 地 对于结构助词“地”的来源,众多学者有着自己的看法。王力先生认为“地” 和“底”一样,均来源于“之”;吴福祥等学者认为结构助词“地”来源于表示“地 方”义的实词;冯春田认为“地”字结构来源于“然”字结构。总之,关于结构助 词“地”的来源问题还没有得至解决。 在元中,结构助词“地”共出现1 3 4 次,主要与前面的成分构成“地”字 结构,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2 1 2 1 作主语或宾语 在元中,“地”字结构作主语或宾语共出现6 次,“地”前主要是指示代词, 例如: q ) 恁地、却依、正理,坏了臣于法合宜,坏了臣于民有益,不坏臣于君不利。删 ) 元来是恁地! 隧瑚 21 ,2 2 作谓语 在元中,“地”字结构作谓语共出现5 次,用于描写某种状态,“地”前的 成分均是动词,例如: 0 ) 我想此处,却不强如与他每闹闹吵吵地。 蜘 ( 4 ) 一番去衙里,马儿上稳坐地“嘲 2 1 2 3 作定语 在元中,“地”字结构作定语共出现9 次,“地”前的成分主要是形容词或 形容词性的短语,例如: ( 5 ) 折倒的黄甘甘的容颜,白丝丝地鬓脚,展不开猿猱臂,称不起虎狼腰。4 例子后的编号表示例子后的页码 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助词分类分析 ( 6 ) 一稀撒撒地朱帘筛日,滴溜溜的绣幕翻风,只疑是古刺刺杂彩旗摇。回3 c 7 ) 我则见御园,怎生迭这战场宽展,却煞强如那乱哄哄地荆棘侵天。c 2 e 8 g ) 我则见嫩茸茸绿莎软,宽转转翠袖展,撒撒地马蹄儿轻健,你便丹青巧笔也难 传。 2 s 3 0 ) 则见飒飒地阴风剪,将这昏澄澄尘埃践,不刺刺征宛似纱灯般转,都速速把不 定浑身战。踊礓 2 1 2 4 作状语 在元中,“地”字结构作状语共出现1 1 4 次,用于修饰谓词性成分。 2 1 2 4 1 “地”前可以是形容词、副词,例如: r i o ) 幽幽地魂的、唬的魂飘荡,何处呈词状? 倒 ( 1 1 ) 交我忍不住微微地笑,我迭不得把你慢慢地教。四7 5 0 2 ) 忽地却掀帘,兜地回头问,不由我心儿里便亲。嘲 ( 1 3 ) 则见近高陂,靠长途,蓦地抬头,见座林木。 4 1 4 2 i 2 4 2 “地”前可以是代词,例如: ( 1 4 ) 似这般我觑重瞳煞轻省,那武艺我手里怎地施呈。 2 9 6 l q 5 ) 更做道一人有庆,汉君王直恁地将銮驾别处无施呈。旧1 2 1 2 4 3 “地”前可以是象声词,例如: ( 1 6 ) 不争你拽金环呀地把门关上,闷煞人也瞎大王。 2 嗍 q 7 ) 怪早来喜蛛儿的溜溜在檐外垂,灵鹊儿咋咋地头直上噪,昨夜个银台上剥地灯 花爆。瞄7 4 2 1 2 4 4 “地”前可以是动词,例如: q 8 ) 见他旁边厢心痒难揉,双眸中不敢把珠泪抛,背背地扭了,满腹内有似热油浇。 3 1 9 2 1 2 4 5 “地”可以用在由副词修饰的动词后,例如: ( 1 9 ) 则听得絮叨叨不住的骂寒儒,不住地推来抢去 1 3 0 j ) 不住地使命催,奉御笔,便交早朝入内,俺便似野人般不知个远近高低。圆1 2 1 2 4 6 “地”可以用在由数词修饰其他词构成的偏正词组之后,例如: q 1 ) 你这里厮推厮抢老丈丈,不顾危亡,一迷地先打后商量。 1 嘲 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助词研究 5 2 2 ) 若论高强,鞭着处便不死十分地也带重伤。仞踟 2 1 2 4 7 “地”可以用在具有词尾的词语后,例如: ) 我恰猛可地向这厅堂中见,唬得我又待寻幔幕中藏。嘲 2 1 2 4 8 另外,在元中结构助词“地”还有这样一个的用例: 似) 你看路人又不离地远,你待为非作歹,瞒心昧己,终久是不牢坚。 7 弱 “地”在这里相当于结构助词“得”,用于引导补语。 2 1 3 得 结构助词“得”也是由表“获得”义的动词“得”虚化而来的。“它”的虚化过 程是得由获得义转成表达义,即表示动作的实现或有了结果”结构助词“得” 的功能是引导补语,用于“动+ 得+ 补”格式。根据“得”后面补语的语义, 我们 将“得”分为以下三类进行讨论。 在元中,结构助词“得”共出现2 0 5 次。 2 1 3 1 用于引导状态补语 在元中,这种用法共出现3 4 次,例如: ( 1 ) 姐姐骨甜肉净,堪描堪塑,生得肌肤似凝酥。 u 6 0 ) 生得庞道整、身子儿诈,戴着朵像生花,恰似普贤菩萨。呦 ( 4 ) 是个五霸诸侯,生得奇哉! 7 3 1 2 1 3 2 用于引导结果补语 在元中,这种用法共出现7 3 次,例如: 6 ) 我恰游仙阙,谒帝阍,猛惊得我跨黄鹤飞下天门。 1 蜘 ( 6 ) 说得他美甘甘枕头儿上双成,闪得我薄设设被窝儿里冷! 1 1 1 盯) 动不动掀腾七代先灵骂,坑陷得一郡众生打,欺负得五岳神祗怕。 1 6 4 2 1 3 3 用于引导可能补语 在元中,这种用法共出现3 次,例如: ( 8 ) 伯伯,你是想波,若是共别人并枕同床,他便不送得我披枷带锁。既阁 2 1 3 4 结构助词“得”还可以表示可能、可以、允许,这种用法在元中共 出现9 5 次,例如: ) 你这般没乱慌张到得那里? 3 1 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助词分类分析 q 0 ) 这书院存得阿马,会得客宾。 9 蛔 ( 1 1 ) 有酒后聚得亲房,有酒后会得贤良。 1 2 4 q 2 ) 弟子做得! 幽0 否定式在 导”前加“不:例如: ( 1 3 ) 这一对绣鞋儿分不得帮和底,稠紧紧粘软软带着淤泥。 3 1 q 4 ) 儿开不的敬客坊,爷修不得不死方;儿恋不的富贵乡,爷已卧在安乐堂。7 8 j ( 1 5 ) 怕你写不得,将来我自写。豫蜘 2 1 4 的 较之结构助词“底”和“地”,“的”出现较晚,但宋代以后“底”、“地”逐渐 改写成“的”。在元中,结构助词“的”共出现1 1 0 4 次,主要与前面的成分构 成“的”字结构,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定语、状语。 2 1 4 1 作主语 在元中,“的”字结构作主语共2 6 3 次。 2 l4 1 1 “的”前的成分可以是代词,例如: q ) 那的是你有福如我处那! 嘲 q ) 撇得我鳏寡孤独,那的是撮合山养身处! 1 1 6 0 ) 本待要皂腰裙,刚待要蓝包髻,则这的是接贵攀高落得的! 1 0 e ( 4 ) 怎能够百年浑是醉,甚的是三万六千场? 嘲 2 1 4 1 2 “的”前的成分可以是单个动词,例如: g ) 爱的是为云长子,宠的是爱月婴孩。e 蜘 ( 6 ) 杀的是玉叶金枝,有如榆柳。 跏 0 ) 不做官我怕的是闹吵吵虎窟龙潭。 1 鼹 2 1 4 l3 “的”前的成分可以是动宾结构,例如: 圆) 哥哥道做:军中男女若相随,有儿夫的不掳掠,无家长的落便宜。 嘲 0 ) 卖子的四海声扬,埋子的万年名在。 1 7 2 ( 1 0 ) 读书的志气高,为商的肚量小,是各人所好,便苦做争似勤学。瞄1 ( 1 1 ) 做儿的负大志五旬也不仕,做娘的守高节一世儿孤孀。 6 1 1 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助词研究 2 1 4 1 4 “的”前的成分可以是小句,例如: ( 1 2 ) 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 e 螗 2 1 4 1 5 “的”前的成分可以是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例如: ( 1 3 ) 这穷的街上极多。 2 蜘 ) 最软的是房下示脚头妻,最敬的是大舅舅、小姨姨,见丈母十分怕,见丈人 百事随。 1 卿 2 1 4 2 作谓语 在元中,“的”字结构作谓语共8 次,例如: ( 1 5 ) 但见弟兄每生受的,我便借与他些钱物做本,并不要利息。c 2 1 2 ( 1 6 ) 听言罢,闷渐消,添欢喜,这官司试见的。 伽】 2 1 4 3 作宾语、兼语 “的”字结构作主语、兼语共出现9 4 次。 2 1 4 3 1 在元中,“的”字结构作主语、兼语,“的”前的成分主要是代词, 例如: 0 7 ) 哥哥撇下的手帕是阿谁的? 1 0 1 ( 1 8 ) 许下我的,休忘了i 9 5 q 9 ) 觉来时都干尽江湖量,急卒着甚的润枯肠? 4 鼹 2 1 4 3 2 “的”前的成分可以是名词性结构,例如: ) 你养着别个的,看我如奴婢! i o i q 1 ) 贫道是司马德操的便是了。嘲 2 1 4 3 3 “的”前的成分可以是单个动词,例如: 涩) 俺敛与柴,济与些米,甫能我拾下些吃的无穿的。团0 2 1 4 3 4 “的”前的成分可以是动宾结构,例如 ) 巡院里高声叫巷长,交把那为头儿失火的拿下。口剜 ) 刘玉娘,你记得那寄信的末? e 4 罄 ) 当初被流言千里地定了江淮,更怕为臣的坐观成败。陬翅 ) 你休笑这做元帅的原是庶人,道丞相也是个黎民。 圈5 2 1 4 3 5 “的”前的成分可以是形容词,例如: 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助词分类分析 凹) 穿了好的,吃了好的。哑 镪) 我则见街坊邻里,大的小的,啼天哭地,见了我无一个感叹伤悲。 7 7 6 2 1 4 4 作定语 在元中,“的”字结构作定语共3 3 2 次。 2 i 4 4 1 “的”前的成分可以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例如: ) 你莫不元是俺男儿的旧妻妾? 4 7 ) 俺兀那姊妹儿的新郎又忒腼腆。 翻 0 1 ) 你想那陋巷颜渊,箪瓢原宪,你又不是不曾受秀才的贫贱! 5 4 3 c 3 2 ) 哥哥的家门,不是一跳身。 9 b g 3 ) 言语的却不是俺这孩儿的言语。 蜘 2 1 4 4 2 “的”前的成分可以是代词,例如: ) 我自思忆,想我那从你的行为,被这地乱天翻交我做不得伶俐。 3 3 g 5 ) 我子理会得雕梁画栋圣祠堂,又不是锦帐罗帏你的卧房。 1 嘲 g 6 ) 您的管梦回酒醒诵诗篇,俺的敢灯昏人静夸征战。 翻 2 1 4 4 3 “的”前的成分可以是动词,例如: 凹) 尽交山列着屏,草展着捆,鹤看着家,云锁着门,子消得顺天风驾一片自云, 教他那宣使乘的紫藤兜轿稳。 1 卿 ) 你平昔爱的好衣服,都与你穿在身上,可知沉重。日闯 2 1 4 4 。4 “的”前的成分可以是动宾或动补结构,例如: g 9 ) 我也不似出师的孔明,休官的陶令,则待学那钓鱼台下老严陵。 1 鲫 ) 左关陕,右徐青,背怀孟,俯荆襄,用兵的形势连着唐邓,太行天险壮神京。 璩1 ( 4 1 ) 降灾祸来疾追魂使,显灵圣的尊神信有之。 1 器 ) 有一目激恼的天公降祸灾,不似你这不义之财,风雹乱下一齐来,把农桑坏 冲不倒您富家宅。 1 7 1 ) 比及垒起基阶,立起梁材,百姓每冻饿死的尸骸,成山卧盖。 4 粥 姒) 这一炷香,则愿俺那抛闪下的男儿较些! 鲫 2 1 4 4 5 “的”前的成分可以是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例如: 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助词研究 ) 虽是愚浊的匹夫,不会讲先王礼教,咽唱的咽喉中咽下去。 1 咖 ) 见一个贫穷的亲戚,识的他却皮隔皮。 1 剜 ( 4 7 ) 你道东吴国鲁大夫仁兄下手,则消的西蜀郡诸葛亮先生启口,奏与那海量仁 慈的汉皇叔。 嘲 ( 镐) 我是你心头病,你是我眼内钉,都是那等不贤慧的婆娘传槽病。 1 1 1 ) 枉塑下观音般像仪,没半点慈悲的面皮空着我盘问你个魔合罗口无气。 4 2 9 j 2 1 4 5 作状语 在元中,“的”宇结构作状语共1 3 3 次,“的”的用法相当于“地”,例如: ( 5 0 ) 满满的捧流霞,相留得半霎,咫尺隔天涯。嘲 ) 我睡呵黑甜甜倒身如酒醉,喝喽喽的酣睡似雷鸣。 1 9 1 ) 郎中,仔细的评这脉咱! 3 圈 ) 划地冻剥剥的雪上加霜! c 鼹 ) 开怀的饮数杯,尽心儿笑一夜。随 侮) 来,来,来,好生的送我到船上者! 8 2 2 1 4 6 在元中有一部分“的”相当于结构助词“得”,这种结构助词“的” 在元中一共出现2 7 4 次,例如: ) 义赦了严颜罪,鞭打的督邮死,当阳桥喝回个曹孟德。 4 研) 打的皮开肉绽碎了骨头,兀的是和后怎生干休! 1 c o ( 鼹) 那厮大惊小怪老树夫,叫苦,唬的我魄散魂无。 1 弱 ) 我不合扶持的帝业兴,我不合保护的山河壮,我不合整顿的地老天荒。圈嘲 ( 印) 正行里起撼天关大风一阵,无片时间早刮的地惨天昏。 5 翻 ( 6 1 ) 枉了那兵书战策习的玄妙,争奈俺命不济谩徒劳。品嗣 ) 枭首级分付的明。 7 ( 瑚 2 1 5 来得( 的) 来 在元中,结构助词“来”用于引导补语成分的,只出现4 次,例如: ( 1 ) 龙斗来鱼伤,情愿受消疏况。 3 圈 ) 那婆娘打扮来便似女猱,全不似好人家苗条。阶1 “得( 的) 来”是结构助词“得( 的) ”和“来”的复合形式,同样用于引导 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助词分类分析 补语成分。在元中“得( 的) 来”共出现2 5 次。 g ) 如今刀子根底,我敢割得来粉零麻碎! 1 0 1 ( 4 ) 吃得来眼又睁,气又喘。 2 1 3 6 ) 谎得来无巴臂! 4 圃 ( 6 ) 这安仁殿盖的来接上苍,映祥烟紫雾红光。 删 仃) 他笑咱唱的来不依腔,舞的来煞颠狂。匝明 ) 吃的来醉醺醺将咱来缠,眼溜涎,他道是休停莫俄延。嘲 21 6 个 关于结构助词“个”的来源,目前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一部分学者认 为结构助词“个”来源于代词“个”。曹广顺认为结构助词“个”来源于量词“个”。 他指出:原本专门用来指竹子的“个”字,在唐代时已经发展为一个使用广泛的量 词。“个”最常用的用法是与数词结合成数量词放在名词性成分前面。晚唐五代时, “个”脱离数词直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不再表示具体的数量,而只是用于说明 事物的某种特征、性质。宋元以后,“个”的这种用法始终没有占据主流。另外曹广 顺还对其功能进行了论述,他指出:“个”可以用于名( 代) 词、形容词、动词( 组) 、 副词之后构成词组,可以作谓语、主语、宾语、定语、状语。“1 在元中结构助词“个”共出现1 2 次: 2 1 _ 6 1 作主语、宾语 在元中,“个”与它前面的成分构成词组作主语、宾语共出现3 次,“个” 前的成分主要是代词,例如: ( 1 ) 夫人言语,道有小千户到来,交燕燕伏侍去:别个不中,则你去。j 嘲 q ) 你养着别个的,看我如奴婢! 1 0 1 2 1 6 2 作定语 在元中,“个”可以与名词、代词、形容词组合构成词组作定语,修饰名词 或名词性词组,这种用法共出现4 次,例如: g ) 休得行唐,火速疾忙,见咱个旧日个恩官使长,与咱多多的准备重赏。 3 5 4 3 ( 4 ) 我问甚玉杯篓下下,偌大个东泰岳爷爷,他闲管您肚皮里娃娃。暖瑚 袁宾徐时仪二十世纪的近代汉语研究! 0 4 0 9 - - 4 1 0 1 3 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助词研究 2 1 6 3 作状语 在元中,“个”用在形容词“真”之后,组成“真个”充当句子的状语,这 种用法共出现5 次,例如: 6 ) 我想这等人,真个不孝顺。圆圈 ( 6 ) 你真个不放也! 嘲 仃) 你却把那两只手拳得没缝,真个将黑白子暗包笼。 7 胡 2 1 7 将 结构助词“将”是由表示“挟持”、“携带”、“拿”等意义的动词发展而来的, 用于“动+ 将+ 趋向补语”。有的学者认为“动+ 将+ 趋向补语”中的“将”是动态 助词,有的学者认为是结构助词。本文考虑到“将”在元中的使用情况,认为 “动+ 将+ 趋向补语”和“动+ 得+ 补”中的“得”性质一样,所以把“动+ 将+ 趋向补语”归入结构助词。在元中,“将”用于“动+ 将+ 趋向补语”格式共2 4 次,例如: q ) 赤紧司公他厮向,走将来雪上加霜。 芷翔 q ) 便是一个印合脱将下来! 嘲 g ) 他紧紧将马驮将去了! 幽1 ( 4 ) 把我脑撺的抢将下来。l 嘲 2 1 8 之 “之”是继承古代汉语的结构助词,跟先秦汉语的用法一样,用在修饰语和体 词性中心语之间充当定语标记。在元中结构助词“之”共出现1 2 8 次,例如: ( 1 ) 自襄阳会罢,与刘皇叔相见,本人有高皇之气。 6 刃 q ) 有一日激恼的天公降祸灾,不似你这不义之财,风雹乱下一齐来,把农桑坏, 冲不倒您富家宅。 1 7 1 0 ) 急去不了斗筲之器,倒不了粪土之墙,坏不了朽木之材。 1 翻 ( 4 ) 搭救了蠢蠢之物,泛泛之材,落落之徒。c 2 2 1 2 1 9 者 “者”是继承古汉语的结构助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是名词化的标记。 在元中,结构助词“者”共出现2 5 次,例如: 1 4 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助词分类分折 q ) 岂不知孔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日:f 有心哉,击磬乎! j 5 1 2 口) 若有不依命者,自有常典! 鼢 g ) 便凭才艺,夺国家大柄,贵者只除是出朝将,入朝相矣。 5 切 ( 4 ) 孔子言鬼神之事,大刚来把恶事休行,择善者从之。 1 卿 g ) 信丽姬与他两个太子,大者奚齐,小者卓子,大者为云,次者爱月,奏官里盖千 尺云月台,台上太极宫百二十间,动天下民夫,计日程功。陋6 2 1 1 0 所 在元中,结构助词“所”共出现1 8 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沿袭了古汉语 的用法,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使之变成名词性短语,例如: ( 1 ) 子怕扶侍君王不到头,寡人依卿所奏。 捌 q ) 晋献公为君,朝野里信皇妃丽姬、国舅吕用公所谮,贬东君太子申生、重耳于 霍地为民,更将正宫皇后齐姜下入冷宫。 碉 结构助词“所”的另一种用法是只起到对动词的加强作用,并没有具体含义, 例如: 0 ) 这厮每见小梅得个孩儿也,这人每所算了他! 2 4 匆 ( 4 ) 断颈分尸了父亲,划地狠毒心所算儿孙! e 3 n 通过以上的举例,本文分析确认了元中有结构助词1 1 个,为了更好地反映 元中结构助词的使用状况,下面将词项、每个助词的使用次数及频率列表如下: 表2 一l 结构助词表 结构助词 1 6 8 4 词底地得的来得( 的)个将之者 所 项来 次 51 3 42 0 51 1 0 44 2 51 22 41 2 82 51 8 数 频 0 3 8 0 1 2 2 6 5 6 0 2 1 5 0 7 1 4 7 6 1 5 1 1 塞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元出现的结构助词很丰富,共有1 1 个结构助词, 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助词研究 其中既有近代汉语新产生的结构助词,例如:“底”、“地”、“的”,也有古代汉语中 常使用的结构助词,例如:“之”、“者”、“所”。结构助词“的”使用频率最高,达 到6 5 6 ,是主要的结构助词。在元中结构助词“底”已经逐渐被“的”取代, 使用频率只达到0 3 。与结构助词“底”相比较,结构助词“地”的使用频率还比 较高,达到8 0 ,但是从前文对“地”的分析可以发现,元中的结构助词“地” 大多与前面的成分组成“地”字结构,充当状语,其功能逐渐稳定。在元中, 结构助词“的”的用法还比较复杂,除了与前面的成分组成“的”字结构,充当句 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定语、状语,还有一部分与结构助词“得”用法相 同。 2 2 动态助词 动态助词是近代汉语中新产生的助词类别,它用在动词之后,主要用于表达动 作进行、持续、完成等情貌。动态助词的出现替代了古代汉语中同样用于表达动作 进行、持续、完成等情貌的连动式、动补式、时间词等旧的语法手段和词汇,这一 变化使得汉语语法更为清晰、简明、缜密。下面对元中出现的动态助词分别进 行讨论。 2 2 1 了, 根据句法位置的不同,助词“了”可以分为动态助词“了。”和事态助词“了。”。 在这里我们先讨论“了。”。学术界关于“了。”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1 了。产生的时代;2 判断了。产生的句法标准;3 了。形成的过程。”。1 “了。”是由表示“完结”、“终了”、“了结”之义的动词“了”虚化而来,这一 点在学术界得到普遍认可,但对其虚化过程却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挪前”说。梅祖麟、曹广顺是这一说法的代表。虽然持“挪前”说的学 者其具体意见并不一致,但归结起来可以发现“他们都认为了首先是在动+ 宾+ 了旬式中趋于虚化,然后位置由宾语之后挪到宾语之前,形成了动+ 了+ 宾式,了字完全虚化。” 第二、“添宾”说。这种说法以吴福祥、李讷、石毓智为代表。他们认为“了” 字是在“动+ 了”句式中虚化为动态助词的,“动+ 了+ 宾”句式是由“动+ 动态助 词了”后加宾语构成的。吴福祥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更加详尽的论述,他认为动态 袁宾徐时仪等编著二十世纪的近代汉语研究p 3 3 2 1 6 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助词分类分析 助词“了”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施工方案软件编制(3篇)
- 简单节日的活动方案策划(3篇)
- 露营活动游戏策划方案案例(3篇)
- 扩展基础施工方案(3篇)
- 实验诊断考试题库及答案
- 安徽省铜陵市郊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考题及答案
- 心理咨询考研题目及答案
- 2025年7月轻型商用车市场预测研究报告
- 心理测试题目及答案分析
- 校青协会问的题目及答案
- 水利安全风险防控“六项机制”与安全生产培训
-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分析
- 网络安全运维方案设计
- TCPQSXF006-2023消防水带产品维护更换及售后服务
- QGDW12505-2025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风险评估规范
- 线性代数教案设计全(同济大学第六版)
- 2025至2030中国萤石市场供给前景预测及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完工清账协议书格式模板
- 小学生地质科普课件
- 私募股权融资流程与风险管理
- 云上贵州大数据集团笔试题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