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核技术及应用专业论文)lt241gtAm在土壤中的吸附及迁移实验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4 1 a m 在土壤中的吸附及迁移实验研究 核技术及应用专业 研究生劐期凤指导教炳刘宁 开鼹放射性孩索在处置麾失效域破坏爱的释放及其在周围环境介质中的吸 附与迁移行为的研究,不仅对放射性废物的繁备及处置痒选皴、设计、建造等 其每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怒放射馋废物处置安全性评价豹核心内容之一。 ”1 a r n ( t l r 2 = 4 3 3 年,e a = 5 + 4 8 6 m e v , 8 6 6 ;5 4 4 3 m e v , 1 2 3 ;e r = 0 0 5 9 6 m e v , 3 5 ) 在j 业、科研等领域都具商广泛用途。缀其衰变教爨a 射线,且旦进入 人体,主要滞麓在骨骼和肝脏,因此对于州a m 废物的处理与处置直受到各 国的高度重搅。中匿工程物理研究院在长期进行州a m 的研究工作中产生了一 些2 4 1 a m 中、低放废物。对此,应采用“浅坑处鬟法”的原则避行浅埋处置。考 虑到土壤是进行浅埋处景的主要介质之一,有必要开展2 4 1 a m 在壤中的吸附 及迁移实验研究。此外,由于稀士元素e u 的离子半径和化学价态与a m 元素相 似,特别是它的魄子缌态在基态和电离状态类似a m ,:园此在研究毒性很强的 a m 的化学行为时,可用稳定的e u 代替2 4 a m 进行条件实验。 为此,本文采用来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放射化学磷究所拟作为 废物填埋坑的包气带壤作为吸辨介顾,蓠先对e u t :1 1 1 ) 进行静态吸附研究实 验,考察各种实验条件:液一圈比、p h 、时间以及腐殖酸( h u m i c a c i d ,h a ) 、 无概胶体、共存离子等对吸附的影确。在此綦础上,进行了土壤吸附矧a m 能 实验研究。此外,采瘸喷漱方式的柱实验研究了2 4 a m 在土壤的迁移行为,并 特别考察了f e ( o h ) 3 胶体、腐碴酸( h a ) 以及不同深度土壤对2 4 1 a m 迁移的 影响。 吸辩实验结莱表明:在静态实验条l 譬下,采集的包气带主壤对e u ( i i i ) 葶n 2 4 4 a m ( i i ) 都霄较骥的吸附,吸辩率均在9 8 以1 。p h 对土壤吸附e u ( i i ) 稻 a m ( i ) 均有明显的影响。p h 3 以 后,吸附率随p h 值增加变化不盟著。n n n i n e ne u ( i i t ) $ | :i2 4 1 a m ( 1 1 ) 均无 i j 明屈的彩响。饱和e d t a 、c 2 0 4 2 。和柠檬酸根离子的存在,降t k 毳y 土壤对e u ( t l i ) 和2 4 1 a m ( i i d 的吸赡率。鹰殪酸、膨澜土胶体和f e ( o h ) 3 , e ,能提 n 土n ne u ( i i i ) 的吸附率;而f e ( o h ) 3 胶体能使土壤对2 4 1 a m ( i i i ) 删j 率降 低。共存离子e u ”和n d 3 十浓度0 5 倍于2 4 1 a m ( ) 时,可使土壤对2 4 1 a m f ) 的 吸附率从9 8 以上分嗣下降掰6 1 n8 3 。e u ( 狲) 的浓度和吸附容量之闽 的关系符合l a n g m u i r 经验公式,面2 4 1 a m ( 1 i d 的浓度和吸赡容量之间的关系 符合f r e t m d l i c h 经验公式。 动态柱迁移实验中,经过大约2 5 0 天的喷淋,核素2 4 1 a m 仅在加入f e ( 0 h ) 3 胶体土壤的土柱中离原浓度峰8 r a m 处出现一小浓度峰,其它均迁移不到2 m m 。 可冤包气带土壤对2 4 1 a m ( 珏i ) 有一定雏阻滞作翅。 关键词:2 粕a m ,吸附,迁移 a d s o r p t i o n a n dm i g r a t i o no f a m e r i c i u m - 2 4 1 o na e r a t e dz o n es o i l m a j o r :n u c l e a rt e c h n o l o g y & a p p l i c a t i o n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l i uq i * f e n g t u t o r ;l i un i n g i ti s n e c e s s a r yt os t u d yt h ea d s o r p t i o na n dm i g r a t i o nb e h a v i o ro ft h e r a d i o a c t i v en u c l i d ea f t e rt h er a d i o a c t i v ew a s t es t o r e r o o mw a sd e s t r o y e d t h i sw o r k i sn o to n l yi m p o r t a n tf o rt h ec h o i c e ,d e s i g n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t h ed i s p o s a ls i t e ,b u t a l s oi ti sak e yi s s u ef o rs a f e t ya s s e s s m e n to nt r e a t m e n to f r a d i o a c t i v ew a s t e a sat r a n s u r a n i u me l e m e n t , a m e r i c i u mh a sa b o u t2 0r a d i o i s o t o p e so ri s o m e r s a m o n gt h e m ,2 4 1 a mf r l 2 = 4 3 3y e a r s ,e 产5 4 6 8m e v , 8 6 6 ;5 4 4 3m e v , 1 2 3 : e 8 时,吸附系数随p h 增加而增加。 腐殖酸既可加快核素的迁移,也可阻止核素的迁移,这取决于腐殖酸的含 量、种类、分子量及核素的种类与性质。如李祯堂等f 3 2 】和王旭东等吲分别进行 了腐殖酸对2 3 7 n p 在石英砂柱中迁移的影响研究,结果均表明一定浓度的腐殖 酸能使2 3 7 n p 在石英砂柱中的迁移速度加快;但当腐殖酸浓度达到1 0 m g l 或 更高时,2 3 7 n p 在石英砂柱中的迁移速度不再有显著变化。考虑到腐殖酸的络 合能力,作者认为当浓度达到1 0 m g l 时腐殖酸与8 n p 的络合己达“饱和”, 再提高腐殖酸浓度对7 n p 的迁移无影响。y o s h i a k is 等3 0 】通过柱实验,研究 了n p ( v ) 在砂土和花岗岩中的迁移,发现不同分子量的腐殖质对核素迁移 3 介质中的迁移。 从组成结构上看胶体可分为天然胶体、腐殖酸胶体、放射性胶体等。根据 形成过程的不同,胶体还可分为真胶体和假胶体。不同的胶体形成机制,对核 素迁移的影响不一样。 天然胶体:天然胶体的表面化学活性强,很容易通过络合或离子交换过程 吸附高电荷会属离子( z 芝2 ) 。细小微粒的粘土、硅酸、铁的氢氧化物、矿物或 有机物都可形成天然胶体,这些微粒在溶液中能在相当长时日】内稳定存在而不 沉降,并可随地下水迁移相当的距离口们。s h i h - h a il i 等刚研究表明,地下水中 的天然胶体既可作流动载体,又可作非流动载体。作为流动载体的胶体与放射 4 四川大学2 0 0 3 级硕士学位论文 性核素反应,可以加快核素的迁移;而作为非流动载体的胶体与放射性核素反 应,却阻滞核素的迁移。p e t e r v t 蚓等也对天然胶体、膨润土胶体与放射性核素 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胶体对核素迁移有影响,并与浓度 有关。而膨润士胶体对 s r 的吸附比天然胶体对跖s r 的吸附强。 腐殖酸胶体:地下水中的腐殖酸通常不是单独存在并形成胶体的,而是被 二价或三价阳离子,如c a 2 + 、f 一+ 、a r + 等束缚在一起形成多聚体;或被无机 胶体吸附而成为覆盖层;也可保留在粘土矿物的层间,形成无机有机复合物 3 9 1 。腐殖酸胶体的存在对核素的迁移有较大的影响。鼬m 1 4 1 i 等的研究结果表 明,n p ( v ) 能吸附在腐殖酸上形成假胶体i 地下水中的a m ”与天然腐殖酸 胶体可发生可逆的离子交换反应;在腐殖酸胶体存在时,e u ( ) ,a m ( i i ) , n p ( v ) 和p u ( v ) 在试验柱中的迁移加快。 放射性胶体:放射性胶体是放射性核素形成的真胶体和假胶体的统称1 3 9 1 。 放射性核素真胶体是由放射性核素本身水解、聚合而形成;放射性核素假胶体 是放射性核素吸附在各种无机、有机及无机- 有机复合体上而形成。核素无论 以真胶体形式存在还是以假胶体形式存在,只要体系中有其它胶体,核素的胶 体份额就要增加。史英霞等t 4 2 1 的研究表明:p l l 放置2 4 小时和4 8 小时,以胶 体一悬浮物形态存在的份额,分别达到8 2 和9 5 。n p 一般不易形成真胶体, 几乎全部以离子态存在。但若在实验中加入1 0 0 m g l 的膨润土胶体时,n p 以 胶体存在的份额将由0 增加到1 3 ,混合核素的胶体份额也从1 5 增加到2 7 。 而加入f e ( o h ) 3 胶体,混合核素的胶体一悬浮物的份额也有显著增加。 放射性胶体的大小和所带电荷决定着胶体在核素迁移中的作用。董文明等 研究f 3 9 】认为:胶体比地质介质的孔度大时,核素迁移受到空白j 排斥作用而被阻 止:反之,放射性胶体则随地下水运动。若放射性胶体所带电荷与基质表面所 带电荷相反时,胶体将聚集在基质表面迁移被阻止;反之,电荷的排斥作用 将加速迁移。由于胶体上放射性核素的吸附及络合作用的可逆性,出现某放射 性核素全部随地下水穿过地质介质的孔隙或裂隙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在研究 核素的迁移时,特别要注意核素是否形成胶体及胶体颗粒的大小和所带电荷。 性核素的迁移,由于地下水比较低的流速,放射性核素可能以结晶相、无定形 相、共沉淀相等沉淀形式存在,而沉淀作用能阻滞放射性核素的迁移,从而降 低核素的迁移能力。地下水中可流动的天然胶体能促进核素的迁移,非流动的 天然胶体能阻滞核素的迁移口6 1 。各种放射性核素在地下水中的存在形式是有区 别的。表1 1 给出了几种放射性核素在地下水中重要的络合物或存在形式m 。 6 四川大学2 0 0 3 级硕十学位论文 表1 1 几种重要核素在地下水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t a b l e l 1t h em a i ns p e c i a t i o no f s o m ei m p o r t a n tn u c l i d e si nt h eg r o u n d w a t e r 其它环境如不同土壤、不同气候条件下,核素迁移特性常数( 如迁移速度、 扩散系数,吸留系数等) 也是不同的 4 7 】。核素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迁移率还取决 于它们的化学性质| 4 9 l 。森林土壤中的化学成分对核素的迁移影响很大,而森 林土壤中的化学成分又受植被、气候条件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 森林土壤层的化学条件对核素迁移起着十分重要作用【柳。而松散的砂土、沼泽 地和冲击平原等土壤对核素迁移的影响与森林土壤对核索迁移影响不样 【2 3 矧,如在松散的砂土中,1 3 7 c s 和s r 的迁移速度较快,可达1 i c r r d a ;在肥 沃的土壤中,两者的迁移速度较慢,分别仅为0 4 c m a 和0 6 c m a 。 由于核素的迁移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对核素的迁移进行研究时, 必须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对核素的迁移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 1 1 3 近年来国外的核素迁移研究 国外开展核素迁移研究已有近5 0 年的历史近年来国外的核素研究主要 有以下特点: 1 ) 研究核素主要集中在锕系元素、裂片产物、中子活化产物以及因核事 故大量释放到环境中的一些核素,如2 3 7 n p 、帅s r 、”c s 、2 3 鲥2 4 0 p u 和2 4 1 a m 等。 2 ) 特别注重野外现场实验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大型现场实验室。如比 7 四川大学2 0 0 3 级顾十学位论文 利时、瑞典和美国都分别建立了以粘土、花岗石和凝灰石等为主要介质和研究 对象的现场试验室。 3 ) 开展了大量针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释放的核素,特别是”7 c s 和9 0 s r 等 在周边国家环境介质的迁移与调查研究,取得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与数据 2 3 2 5 , 2 7 4 5 ,4 9 - s t 。 在核事故发生后的3 5 年里,l e o n i dm k a g a n 等1 4 7 对b e l a r u s 周围四个地 区土壤中的1 3 7 c s 和9 0 s r 进行研究,发现1 3 7 e s 和9 0 s r 在不同地表深度的含量不 一样。大约5 - 1 5 的核素沉积在地表5 c m 深处,9 0 的核素沉积在土壤层3 - 7 c m 深处。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年后,a r a p i sg d 等【5 0 】和s z e r b i np 等【5 1 1 分别对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7 c s 在土壤中的分布和迁移进行实验,发现m c s 穿透土壤的能力非常低,预计未来4 0 年,1 3 7 c s 将仍保留在土壤中成为y 射线 外照射污染源。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针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所开展的核素迁移研究 与调查工作仍将是国外、特别是欧洲各国科学家极为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之一。 与此同时,与高放废液处置相关的核素迁移研究工作、特别是现场实验研究将 日益受到重视。 1 1 4 我国核紊迁移研究的进展 虽然我国的核素迁移研究起步较晚,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但我国在核 素迁移研究方面仍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 开展了大量实验室模拟研究,积累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实验数据。 开展得比较多的是核素在土壤和岩石等介质中的迁移行为,研究的核素包 括8 5 s r 、1 3 4 c s 、6 0 c o 、2 4 1 a m 、 1 ”c s 、2 3 7 n p 、2 3 8 p u 、9 0 s r 、1 “c e 和1 5 5 e u 等。 如李祯堂等研究了8 5 s r 、1 3 4 c s 和酗c o 在中国黄土1 5 2 1 以及页岩【5 3 1 中的吸附和迁 移,发现黄土对这三种核素有较强的阻止能力,并得到这三种核素在黄土中的 分配系数和滞留因子。而在研究2 4 1 a m 在不同黄土中的迁移特性过程中,发现 固相成分c a c 0 3 和有机质在黄土吸附2 4 a m ( 1 1 1 ) 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此 外,该课题组还研究了n p ( v ) 在含水层土壤中的迁移【55 1 ,得到了相应的迁 移速度为0 1 9 m a ,滞留因子为24 0 3 ,吸附比为5 9 1 m l g 。近期,白庆中等口6 1 8 四川大学2 0 0 3 级硕士学位论文 也研究了1 3 7 c s 、3 5 s r 、6 0 c o 、1 “c e 、5 5 e u 和2 3 n p 在浙江红粘土的迁移,通过 分析这6 种核素的迁移速度、吸附分配系数和滞留因子,发现 折江红粘土对 1 3 7 c s 和8 5 s r 的迁移有较好阻止本领。 除土壤介质外,李书绅等口7 1 也研究了2 3 7 n p 、2 3 8 p u 、m 1 a m 和9 0 s r 在普通 水泥和变质水泥中的迁移。发现水泥即使变了质,对核素迁移也有很强的阻滞 作用。说明水泥作为阻滞核素迁移的工程屏障材料是有效的。 2 )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与日本原子力研究所合作建立的野外实验场使我 国的迁移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也获得了大量极具参考价值的实验数据与结 果。 利用这一野外试验场,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有关科研人员先后开展了 2 3 8 p u 、2 4 1 a m 、2 3 7 n p 和9 0 s r 在含水层介质和黄土以及6 0 c o 、鄂s r 和1 3 4 c s 在非 饱和黄土中的迁移研究,得到了上述核素在不同介质中的迁移行为结果,为核 素的填埋选址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数据。如郭择德等【1 4 】在野外试验场的核素迁移 研究结果表明,2 3 8 p u 和2 4 1 a m 的迁移距离均小于o 2 e m 5 2 7 5 d ,而2 3 n p 迁移 了3 9 c m 5 2 7 5 d ,9 0 s r 迁移了1 6 e m 5 2 7 5 d 。说明试验场含水层介质对2 3 8 p u 和 2 4 1 a m 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李书绅等【1 5 】经过2 年的野外核素示踪试验、实验 室柱试验,批实验以及数值模拟,发现非饱和黄土对c o 、跖s r 和1 3 4 c s 具有 很强的吸附作用:8 5 s r 在天然条件下迁移不到2 e m ,喷淋条件下迁移1 3 c m :c o 和”4 c s 则在天然和喷淋条件下迁移均甚微。研究还表明在含水量和渗水量很 低时,扩散对8 5 s r 的迁移起主导作用。而杨月娥等【1 6 1 在野外试验场进行的9 0 s r 、 2 4 1 a m 、2 3 7 n p 和2 3 8 p u 在水平组件中的迁移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场地的黄土对 钟s r 、2 4 1 a m 、2 3 7 n p 、2 3 8 p u 以及s r ,n d 和c e 都有较强或很强的吸附能力:腐 殖酸能延缓9 0 s r 的迁移。即使是迁移最快的核素9 0 s r 在未扰动的黄土中的延迟 系数也大于2 9 0 t ”j 。 3 ) 迁移研究工作逐渐受到国内同行的重视,不少研究小组都开始涉足这 一研究领域。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复旦大学等是我国开展核素 研究较多和较早的单位。除此之外,近年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杨勇等、北京 师范大学郭敏丽等以及重庆大学王青海等也先后进行了9 0 s r 、1 3 7 c s 在土壤中、3 h 9 四川大学2 0 0 3 级硕士学位论文 和b f 在饱和黄土中的迁移行为以及9 0 s r 在基岩裂隙水中的迁移数值模拟研究 1 5 8 枷】,得到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实验结果。 1 1 5 结论和前景 尽管我国在核素迁移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与国外研究工作相比, 还存在着显著差距。主要表现在: 1 ) 研究基础条件差,研究人员少; 2 ) 研究工作分散,重复性研究工作多; 3 ) 高水平的研究工作较少,在有影响的国际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与发达国 家差距较大: 为此,不仅需要国内有关部门和单位针对上述问题加强协作,共同解决, 也需要相关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 核索迁移研究不仅是放射性废物处置及安全性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 涉及化学、物理、数学、水文地质及岩石力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问题。 至今,国内外在核素迁移研究方面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积累了大量的数 据和经验,研究对象也只益向实际或现场环境接近。但总的看来,这些研究还 比较零散。特别是在我国研究工作分散,人力、物力和财力分散;从事这方面 研究工作的人员少;高水平研究工作少。此外,随着核技术特别是核电站的飞 速发展,对高放废物的处置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因此,加强核素迁移的 研究仍然十分必要。 1 2 本文研究设想 镅( a m ) 为超铀元素,有近= 十种同位素或同质异能素( 2 3 2 - 2 4 7 a m ) ,均为 放射性核素。其中州a m f r l t r = - 4 3 3 年,e a = 5 4 8 6 m e v ,8 6 6 ;5 4 4 3 m e v ,1 2 3 ; e ,= o 0 5 9 6 m e v ,3 5 ) 是a 核素,半衰期较长,属极毒组核素,为核工业中常 用的靶材料,也是核反应堆乏燃料后处理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其在工业、科研 等领域具有广泛用途。2 4 1 a m 一旦进入人体,主要滞留在骨骼和肝脏,对人体 i o 四川大学2 0 0 3 级硕士学位论文 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对于2 4 1 a m 废液的处理与处置一直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 【i l , 1 4 , 1 7 , 2 5 2 6 引, 3 4 , 6 1 - 6 5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长期进行州a m 的研究工作,产 生了一些的a m 中、低放废液及固体废物,为了避免对环境产生污染,必须 对这些废物进行处置、进行地下填埋。对于中、低放废液及废物的处置,国内 外一般采用“浅坑处置法”。土壤是进行浅坑填埋处置的主要介质之一,所以 有必要对核素与土壤的相互作用进行考察研究。 对于2 4 1 a m 在粘土、膨润土和其它介质中的吸附已有研究【1 3 1 , 3 4 , 6 1 捌1 ,而有 关其在包气带土壤中的吸附和迁移研究鲜有报道。由于稀土元素e u 的离子半 径和化学价态与a m 、c m 等超铀元素相似,特别是它的电子组态在基态和电 离状态类似a m 。因此,在研究毒性很强的放射性元素a m 的化学行为时,常 以e u 替代a m 进行条件实验惭6 7 1 。为此,本文采用来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核物理与放射化学研究所拟作为废物填埋坑的包气带土壤作为吸附介质,首先 对e u ( i i i ) 进行静态吸附研究实验,以考察各种实验条件如液一固比、p h 、时间 以及腐殖酸( h u m i ca c i d ,h a ) 、无机胶体、共存离子等对吸附的影响。在此 基础上,进行土壤吸附2 4 1 a m 的实验研究。此外,采用喷淋方式的柱实验研究 2 4 1 a m 在土壤的迁移行为,并特别考察f e ( o h ) 3 胶体、腐殖酸( h a ) 以及不同 深度土壤对川a m 迁移的影响。以便为进一步的现场实验研究打下基础,并提 供具有参考意义的实验数据。 四川大学2 0 0 3 级硕十学位论文 2 实验部分 2 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1 1 主要仪器 8 0 2 离心沉淀器,上海手术器械厂: f r z q - c 恒温空气浴振荡器,哈尔滨市东明医疗仪器厂; 7 2 1 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 p h s 一3 c 精密p h 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雷磁仪器厂; b s 2 1 0 s 数显分析天平,德国s a r t o r i u s 公司生产; b h l 2 1 7 弱d 、b 测量仪,北京核仪器厂; f h 4 6 3 a 自动定标器,f h 6 0 3 井型闪烁探头,北京核仪器厂; 红外线p t c 制样箱,北京核仪器厂; 超虑微孔虑膜( 5 k d ) ,德国s a r t o r i u s 公司生产; x h 6 9 2 5 小容量液体闪烁计数器,国营二六二厂; 有机玻璃柱,巾1 0 m m 1 5 0 m m 恒流蠕动泵l e a d 1 型,保定兰格恒流泵有限公司 2 1 2 主要试剂 e u 2 0 3 ( 纯度9 9 9 9 ) ,a r ,上海跃龙有色金属有限公司; 2 4 1 a m ( n 0 3 ) 3 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放射化学研究所提供每 l i n g t m a m 的放射性活度为1 2 6 5 4 m b q : 偶氮肿i i i ( a r s e r l a z ol i i ) ,a r ,北京化工厂: 抗坏血酸( v i t a m i nc ) ,a r ,郑州化学试剂厂; 氯化钾( p o t a s s i u mc h l o r i d e ) ,a r ,成都临江化工厂; 硫酸钙( c a l c i a ms u l f a t e ) ,a r ,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 冰醋酸( c h 3 c o o n ) ,a r ,重庆北碚化学试剂厂 1 2 t 四川大学2 0 0 3 缎硕十学位论文 磷酸二氢钾( p o t a s s i u mp h o s p h a t em o m ob a s i c ) ,a r ,成都化学试剂厂: 明胶,广东省佛山市化工厂研究所实验厂; 磺基水杨酸( s u l f o s a l i c y l i ea e i d ) ,a r ,广州化学试剂厂; 。 2 ,5 一二苯基恶唑( 2 ,5 - d i p h e n y eo x a z o l e ,p p o ) ,进口分装; 甲苯,a r ,成都科龙化工试剂厂; f e c l s 6 h 2 0 ,a r ,成都科龙化工试剂厂; f e s 0 4 ( n 1 - 1 4 ) 2 s 0 4 6 h 2 0 ,c p ,成都临江化工厂; n a 2 s i 0 3 9 h 2 0 ,a r ,天津市化学试剂三厂: 膨润土( b e n t o n i t e ) ,产地:浙江; 腐殖酸为实验室提取6 町以及天津市元立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 2 2 实验方法 2 2 1 土壤的采集和处理 表2 1 土壤中元素成分 t a h i e2 i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