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谚语是通俗性、口语化很强的语言单位。谚语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语言形 式,而且也存在于口语化程度很高的文献典籍中。禅籍被视为是唐宋时期口语化程度较高的 文献典籍之一,因此,谚语也是禅籍中重要的语言形式之一。一直以来,学术界对谚语的研 究主要从静态的角度,对谚语进行全面的描写,而忽视了对谚语进行动态的研究。本文以禅 籍为谚语研究的语料背景,从动态语j ! l ! | 的角度对禅籍中的谚语作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从 而展示谚语的灵活性特点。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章是谚语概述。对于谚语性质的认识,在学术界一直以来都存在分歧,为了明确论 文的研究对象,我们在第一章的内容中为谚语的确定划定一个标准,这样有利于研究对缘的 统一性和准确性,使研究更加科学合理。 第二章是禅籍谚语的结构。在这一章中主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禅籍中谚语的词 结构和语法结构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展示谚语在动态的语用过程中,结构上的灵活性特点。 第三章是禅籍谚语的语义。这一章的内容是论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谚语在禅籍中,由 于受禅宗思想、思维方式、应机接人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语义上出现了许多变体。并且由 于神籍语言有超常规、非理性的特点,使得谚语的语义变体,也出现了超常规变体,对祥籍 谚语的语义变体进行探讨是很有意义的。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就是从动态语用的角度,对谚语 在禅籍中的意义变体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展示禅籍中的谚语在动态语用中,语义上的丰富 性特点。 第四章是谚语在禅籍中的使用。这一章的内容主要是从禅籍的实际山发,大致分析了谚 语在禅籍中的使用方式,以及在禅籍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禅籍:谚语:动态;结构;语义变体;使用 a b s t r a c t p r o v e r bi sal a n g u a g eu n i tt h a ti sp o p u l a ra n ds p o k e nl a n g u a g e p r o v e r bi s n o to n l yt h e l a n g u a g eu n i tt h a tp e o p l eo f t e nr i s e i n d a i l yl i f e ,b u ta l s ot h e l a n g u a g eu n i tt h a ti su s e di ns p o k e nl a n g u a g el i t e r a t u r e z e nb o o k sa r el o o k e da s o n eo ft h es p o k e nl a n g u a g el i t e r a t u r eo f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 ,s o ,p r o v e r bi s o n eo ft h ei m p o r t a n tl a n g u a g eu n i to fz e nb o o k s b e f o r e ,i n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 , s c h o l a rs t u d i e dp r o v e r bm a i n l yf r o ms t i l la n g l e ,b u tn o tf r o md y n a m i ca n g l et o s t u d yi t t h i st h e s i ss t u d yp r o v e r bt h a ti s i nz e nb o o k st or e v e a lf l e x i b i l i t yo f p r o v e r b sf r o mt h ed y n a m i ca n g l e t h i st h e s i si n c l u d e sb e l o ws e v e r a ls u b s t a n c e : t h ef i r s t c h a p t e r i sa n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p r o x 7 e r b i n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 , d i f f e r e n c eo fp r o v e r bn a t u r ea l w a y se x i s t s t od e f i n ep r o x 7 e r bn a t u r e ,、ed e f i n e t h es t a n d a r do fp r o v e r b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i s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p r o v e r bi nz e nb o o k s t h i sc h a p t e r f r o ms t i l la n dd y n a m i ca n g l e ,a n a l y s et h ew o r ds t r u c t u r ea n dg r a m m a rs t r u c t u r e o fp r o v e r b st os h o wt h ef e a t u r eo fp r o v e r bi ns t r u c t u r e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i ss e m a n t i cm e a n i n go fp r o v e r b si nz e nb o o k s s u b s t a n c e o ft h i sc h a p t e ri st h ef o c a lp o i n ta n dd i f f i c u l to ft h i st h e s i s i nz e nb o o k s ,b e c a u s e o fz e ni d e aa n dt h o u g h tw a y , p r o v e r ba p p e a rm a n ys e m a n t i cm e a n i n gc h a n g i n g f o r m s u b s t a n c eo ft h i sc h a p t e ri st oa n a l y s et h ec h a n g i n gf o r mf r o md y n a m i c a n g l e s o ,w ec a ns h o wt h er i c h f e a t u r eo fp r o v e r b ss e m a n t i cm e a n i n gi n d y n a m i c c o u r s e t h ef o r t hc h a p t e ri st h eu s eo fp r o v e r bi nz e nb o o k s i nt h i sc h a p t e r ,w e a n a l y s eu s ew a ya n df u n c t i o no fp r o v e r bi nz e nb o o k s k e y w o r d s :z e nb o o k ;p r o v e r b ;s t r u c t u r e ;s e m a n t i cm e a n i n g ;u s e 2 日吾 一、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谚沿是、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经验总结,谚语具有通俗性、口语化的特点, 因此,谚语不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而且也常出现在口语化程度很高的 文献典籍中。禅宗著作被视为是唐来时期口语化程度很高的文献典籍,谚语口语化的特点与 禅籍语言的口语化是相适应的。因此,谚语是禅籍中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所以,我们选择 禅籍作为谚语研究的语料背景。 谚语属于语言单位,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山,谚语都是以“词的等价物”的身份出现在 语言研究的专著里,在理论上并没有作专门深入的研究,只是从静态的角度对彦语进行全面 的描写,很少从动态的角度对谚语进行系统的探讨。我们在这里以禅籍作为谚语研究的依托, 从动态的角度,对禅籍中的谚语进行系统的探讨,从而可以展示谚语各个方面的灵活性特点。 同时在禅籍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受禅宗思想、思维方式和特定的应机接人方式的影响,谚语 在祥籍中出现了很多特殊的用法,尤其是在语义上,出现了多种语义变体,通过对禅籍谚语 的分析,可以展示谚语在语义上表现出的灵活性特点,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禅宗著作。 所以,对祥籍中的谚语进行系统地探讨,不但可以使谚语的研究更进一步,而且还可 以对禅籍的语言特色有一个认识的过程。 二、研究现状 谚语作为e l 耳相传的语言形式,近代学者就开始了对它的关注。如:宋代周守忠的古 今谚,明代杨慎的古今谚、清代翟灏的通俗编、清代牡文澜的古谣谚等,这些 研究是对谚语进行资料性的收集,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谚语语料。 就目前对谚语研究的现状来看,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谚语进行资料性 的收集:二是对谚语进行理论性的探讨;三是结合具体的文献典籍对谚语进行动态的分析。 1 对谚语进行资料性的收集,主要表现在出版了一批谚语词典。如:张鲁原、胡双宝的 古谚语辞典,按语音排序,共收截至清末各类著作中比较常见的反映社会生活的谚语 5 4 6 l 条。郑勋烈的谚语手册,按语义把谚语分为“真理、谎言”、“知识、学问”、“二辟籍、 读书”等类别。此外还有李孟北的谚语、歇后语浅注、孙治平的谚语两千条、黄廖民 的谚语选等。这些工具书性质的词典主要是对谚语进行收集整理,这些词典在收集谚语 中,存在的一个兆同的问题就是,除了收录了谚语之外,还混收了成语、惯用语等其他语汇 类别。 2 对谚语的理论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主要集中于谚语的专二 s 著作,如:温端政的谚语, 主要从谚语的产生、语义、结构、语法功能、修辞特色和作川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武占坤、 马国凡合著的谚语,则从谚语的界说、内容、形式、风格、民族特色、分类、发展变化、 语法作川和谚语的运用等方面米进行论述。除此之外,还有唐启运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 概说、王勤的谚语歇后语概论、武占坤的中华谚谣研究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前两 部著作也都是大同小异。对谚语的理论性研究还集中在一些“词汇学”的专著中,如王德春 的词汇学研究,刘叔新的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徐国庆的现代汉语词汇系统 等,对谚语的研究也主要是从界定、结构和语义儿个常见问题进行研究。 3 单篇论文的研究。根据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儿类: ( i ) 谚语的理论性研究。如:杨欣安的成语年谚语的区别、唐松波的熟语平【i 谚 语的种属关系、段平的谚语及其艺术特色、王嬷的论谚语的整体性功能等。 ( 2 ) 针对具体文献对谚语进行研究。如:顾鸣塘的( 三国通俗演义) 谣谚成语经纬 谈、胡竹安的元明戏曲、小说俗谚用例互证、陈坚的( 西游记) 中谚语的引用、黄金 源的略谈列宁运用谚、俗语的特点等。 ( 3 ) 对谚语的某一类别进行研究。如:钱斌的农谚略谈、王梦熊的漫谈农谚的 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高学敏的民间艺谚学习札记等。 ( 4 ) 对禅籍谚语的研究,目前仅见周裕锴先生发表在江西社会科学上的单篇论文 禅籍俗谚管窥。周先生在篇文章中,把谚语和歇后语统称为俗谚,主要对禅籍中的谚语 和歇后语的宗教性含义和谚语的本义进行细致的解释,这篇论文主要对以下谚语的语义作了 解释:“官不容针,私通车马”、“看楼打楼”、“相席打令”、“看风使帆”、“水涨船高,泥多 佛大”、“一字入公门,九牛车不出”、“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美食不中饱人吃”、“寸丝不 挂”、“骑驴觅- 7 , f ”等。文章最后还提出了谚语在用词上有灵活性的特点,并且总结了禅师喜 欢用俗谚的原因。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论文从禅籍中谚语使用的实际出发,根据谚语在禅籍中的使用特点,主要从以下四个 方面来组织内容: 第一章是谚语概述。对于谚语的认识,在学术界一直以来都存在分歧,为了明确论文 的研究对象,我们在第一章的内容中主要为谚语的确定划定了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使我们 4 研究的对象更加科学合理。 第二章是禅籍谚语的结构。这一章主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禅籍中谚语的词结 构和语法结构进行分析和归纳,展示了谚语在结构上的特点。 第三章是禅籍谚语的语义。这一章的内容是论文的重点,也是难点。禅籍中的谚语由 于受禅宗特有思想、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语义上出现了许多变体,有常规的义位变体, 也有非常规的义位变体,本章的内容就从禅籍的实际出发从动态语州的角度来对谚语的语 义变体进行分析归纳,从中可以看出禅籍谚语在动态语刚过程中,语义上的丰富性特点。 第四章是谚语在禅籍中的使用。这一章主要分析了谚语在禅籍中的使用方式,以及在 禅籍中所起的作用。谚语作为禅籍的种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在禅籍中所起的作用,一定 会有它自己的特点,这一章的主要目的就是来揭示这种特点。 四、主要研究方法 1 描述法。对禅籍谚语在结构和意义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描述。 2 归纳法。对禅籍谚语的用例,按照结构、语义上的特点,对它们进行整理归纳。 3 比较法。通过禅籍内部谚语之间的相互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 发现其中的特点。 4 动态语儿_ | 法。在禅籍这种特定的封闭性的语料中,结合禅籍自身的语言特点,从动态 语用的角度,对谚语结构和语义上的特点进行分析,使谚语的研究更具针对性,此外,还可 以展示禅籍在语言使用上的特点。 果。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 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型堡煎 如q :之! 塑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 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 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 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到显型兰 日期:m 移6 ,弓。汩 第一章谚语概述 谚语是人类语言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简短、凝练的语言形式,凝聚了丰高的经验和智慧 的思想。高尔基曾经说过:“最伟大的智慧是在语言的淳朴中:谚语和歌曲总是简短的,然 而在它们里面却包涵着可以写出整部二b 的思想和i 感情。”2 正是基于这种特质,谚语不但是 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而且也经常再现于文献典籍中。本章内容主 要是围绕谚语的性质和特征两个问题展开论述,目的是使本论文对禅籍中谚语的论述有一个 明确统一的标准,并且对禅籍中的谚语作一下简单介鲥,以明确选题的原因,禅籍谚语的特 点,以及禅籍谚语的来源。 第节谚语和俗语 在语言学界中,对谚语和俗语的关系问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谚语与俗语应 该并列存在于熟语这个属概念下,谚语和俗语是并列的关系;第二,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 同是俗语的下位概念,俗语和谚语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谚语和俗语并列存在于熟语这个属概念下,两者在熟语这个 大家庭中各自独立地存在着,除了都具有熟语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各自的区别特征,两者 是并列的关系。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以武占坤和王勤两位先生为代表。 1 俗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数量上仅次于谚语的熟语的大户。 俗语和谚语的主要区别点,是语义内容和语用功能的不同。谚语是说知识讲道理,谚语 的运用,是为了向人们传授知识、讲道理;俗语没有知识性和道理性,语义的完整性特点, 区别于谚语。( 武占坤中华谚谣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 0 0 年6 月版,第12 页) 2 我们把从广义俗语中剔检出成语等剩下的固定词汇材料称为狭义俗语( 简称俗语) 。 它与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处于同一地位、同一层次。这样,包容俗语在内的所有大 于词的词汇材料的整体叫做“熟语”。熟语是属概念,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俗语 是隶属熟语之下的种概念。( 王勤“俗语的性质和范围一俗语论之一,载“湘潭大学学报, 19 9 0 年第4 期) 3 根据汉语在语义特征、风格色彩和感情色彩以及结构、音节等语言特点的分析,可以 把熟语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即成语、典故、俗语、谚语、格言、 贯用语、歇后语和名句。 转引自王毅:略论中国谚语,载民间文学1 9 6 1 年第1 0 期。 ( 韩阙林谈谈“俗语”,载河北师院学报,1 9 7 9 年第4 期) 4 俗语和谚语不同,谚语是人民社会生活经验的结晶,含义深刻:俗语的意义比较浅显, 所有比喻多系一般生活现象,并不是经验的总结。( 王德春词汇学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19 83 年3 月版,第6 5 页)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学者们把谚语和俗语看成熟语中两大独立的类别, 主要是从谚语羽j 俗语语义方面的差别米对两者加以区分的。 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谚语是俗语的种概念,谚语应当包括在俗语范围中,两者之 间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以温端政先生为代表。 l 我们把俗语定义为: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头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 通俗性的语言单位。 按照这个定义,俗语首先应当包括谚语,吕叔湘先生在为g 中国俗语大词典( 上海辞 书出版社,19 8 9 ) 撰写的序言里说,谚语是“典型的俗语”。这种看法符合我们民族的传统 观念,也符合古今汉语的实际。( 温端政“汉语语汇学,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1 月,第73 页) 2 俗语也叫俗话,是一种广泛流传的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而简练的语句。它具有群众性, 口语性、通俗性等特点,类型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口头常用的成语等。( 陆美善“俗 语中的对偶,载修辞学习,19 9 4 年第4 期) 3 我认为,关于俗语的界定问题。需要着重探讨一下俗语与成语、俗语与俗语词的关系, 其他如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属于俗语范畴的不同品类,不存在界说问题。( 曲彦斌民 俗语言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 8 9 年2 月版,第1 6 4 页) 对于谚语和俗语的关系问题,学者们有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认为谚语和俗语同属于熟 语这个属概念下,两者是独立存在的两大类别的学者,主要是从语义的角度来区分两者的。 认为谚语是俗语的种概念的学者,从语体特征的角度出发,主要是综合考虑谚语与其它邻近 的概念,如:,n j ;t 语和歇后语的口语化特征,把谚语归入到了俗语范围中。温端政和周荐两 位先生在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这部书中,就是从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俗成语几 个方面来论述俗语的研究现状的,显然是把谚语看成了俗语的一个类别。 我们赞同第二种观点,谚语应当属于俗语的一个类别。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来看,在“谚 语”出现的早期,“俗语”和l “谚语”两个称谓是混同使用的,两者的所指是等同的。随着 研究的深入,“俗语”内部各个类别的区别凸现出来,而且内部的类别划分也日益精细,在 “熟语”概念还没有引进之前,一直是用“俗语”来统称谚语及其他相同类别。俗语,作为 2 语言单位的名称,始于汉代。汉刘向说苑贵德:“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无极,蝓为 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术为吏,期不可对。 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这段话中的“俗语”已经具有了术语的性质,是指民间流行 的嘲定语句。“俗语作为语汇单位的名称,以较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其他同义名称 如鄙语、里语、俗语、常言等或者已经消失,或者使用频率不高。”3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从俗语产生之时起,它就以通俗性的特点成为具有相同特点的众多概念的上位 概念。如果我们抛开历史的渊源,用现代的方法来考察谚语和f 语的关系,即从语义内容上 来区分两者的差别,似乎是行得通的。但我们以同样的标准来区分俗语和惯用语,就会出现 混淆的问题。俗语“干打雷不下雨、皮笑肉不笑、吃口j 1 羹”等,从语义上看与谚语是不同 的,这些固定语都具有描述性,而谚语的语义具有表述性的特点。但这些“俗语”与人们传 统观念中三字式的惯州语,如“炒鱿鱼、碰刨子、打游击”等,从语义的表达方式来看是没 有区别的,而且语义的特点也是相同的都是从具体的现象和事物中抽象出要表达的语义。 这样一来所谓的“俗语”和惯川语之间的区别就没办法分清楚,从而造成谚语、惯用语、俗 语等相同语类之间混杂的现象。所以,从语义上米区分谚语和俗语的方法也是欠佳的,这种 方法并不能同时把谚语和俗语、俗语和惯川语完全区分开米。所以,俗语和谚语之间并没有 完全清晰的划分界限,不是两个并列的语类,两者是从属的关系。谚语就其结构的定型性 就其意义的整体性而言,归入到熟语中是毋所置疑的,谚语是熟语的一个种类。然而就谚语 的通俗性、口语化的特点而言,谚语与俗语的关系应该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其他具有相 同特点的还有歇后语和惯川语,我们考虑到它们都具有口语性这种共同特征,所以就应该给 它们没立一个属于它们共同的类别,“俗语”这个概念无疑是它们最合适的归宿。我们认为 俗语和熟语都作为谚语的属概念,是从不同的角度给谚语限定的上位概念。“般说,狭义 的俗语,多就谚语、惯用语而言,而且又多以谚语为主。”周荐先生在词汇学词典学研 究中从语体风格角度,把熟语分为“雅熟语”和“俗熟语”两类,并且指出俗熟语就是所 谓的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俗成语。 第二节谚语的语汇性质 谚语应该属于语言单位,还是言语单位? 对谚语这两种性质的不同界定,直是语言学 界存在的分歧。 以刘叔新和孙维张两位先生为代表的部分学者,主张谚语是言语作品,不应归为语言系 温端政:汉语语汇学,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1 月版,第7 2 页a 聃彦斌:民俗语言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8 9 年2 月版一第1 6 3 页。 统中的特殊词汇成分。 1 探讨这样的问题,得首先明确词的等价物包括些什么,因为词汇单位指的就是词和词 的等价物。由于语言中大于词而同样有完整性和复呈性的单位才具备与词相同的造句功能, 因此只有成语和词的一般固定结合体能够成为词的等价物。词的一般固定组合体不指谚语、 俗语、歇后语、名言和流行的格言等熟语单位。因为这些熟语单位在使用中不很固定并只具 引用性而无复呈性。词的一般固定组合体是那样一种熟语单位:它一如成语,是语言词汇的 组成成员。在结构上同样有严格的固定性,在使用上也有复呈性,但是它的意义没有成语那 种非字面的间接引出的性质。( 刘叔新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 8 4 年版,第7 9 页) 2 谚语和格言的言语性,主要表现在语义内容和语用功能两个方面。从语义内容来看, 谚语和格言具有阶级性和具指性的特点;从语用功能来看,谚语和格言具有表述性和引语性 的特点。( 孙维张汉语熟语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 8 5 年1 月版,第2 93 页) 主张谚语是语言单位的学者,认为谚语属于词汇中的特殊词汇成分,即在语法功能上相 当于“词f s j 等价物”,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以王勤和葛本仪两位先生为代表。 i 谚语是一种具有特定意义内容和固定结构形式的句子。是人们口头上流行的一种通 俗、简练、含义深刻的现成话。 谚语虽然是一种固定的句子形式,但是它和词一样,是语言的备用单位。在运用中,它 即可以充当句子的一个成分,也可以独立成句,或者充当复句中的分句。因为谚语是以句子 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它充当独立的句子和分句的情况更多一些。( 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19 8 5 年版,第43 页) 2 汉语词汇材料中早已被广大群众确认名实已定大于词的词汇单位有成语、谚语、歇后 语和惯用语。( 王勤俗语的性质和范围一俗语论之一,载湘潭大学学报,1 9 9 0 年第4 期) 3 成语和谚语有很多相似点。如( 一) 都是语言中习用的定型性的语汇;( 二) 说法上 大都生动形象,有很强的表现力;( 三) 结构上都是犬于一般语词的词组或短句;( 四) 在造 句功能上,都有相当的局限性,因而,都被视为词汇的特殊成分。( 武占坤、马国凡谚语,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 9 83 年1 月版,第4 页) 从上面语言学家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谚语是语言性质的词汇单位,还是言语性的常语? 对于这个问题所产生的分歧,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 1 语义上表示判断和推理内容的单位,能否归为语言单位? 4 2 结构形式上表现为句子形式,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带有完整句调和语气,可以充当造句 单位的形式,能否归入到语言单位中? 3 谚语在使用过程中,到底是属于语用上的引用特性,还是具有复呈性的引证特征? 我们赞同第二种观点,谚语应该归入语言系统中,谚语是具有习刖性的剧定语,与临时 性的言语作品是不同的。 首先,谚语在语义内容上虽然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但这剃,判断署推理的内容并不是具体 的,而是谚语语义在逻辑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是知识性的概括,并不是定要山现在特定的 语境中,表达特定的语义内容。相反,同- - n 谚语可以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并且随着使用 语境的不同,谚语的语义内容也会在具体所指上有所不同。这样看米,谚语语义上的判断雨 推理性特征,并不同于一般的言语作品,一般言语作品的判断和推理都有具指性的特点。“因 为谚语是概指般性事理,不是二号讲某一具体人或物的问题”。 因此,谚语虽然在语义上 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但却不具有具指性特征。所以,谚语不能与言语作品等同。 其次,谚语虽然在结构形式上是句子的形式,但这只是谚语初创时期原始形态的保留平f 沿用,并不能证明谚语属于言语作品,句子的形式只是谚语的存在形式,并不能决定谚语的 性质。谚语的句子形式特征与谚语的起源有关。由于谚语是人们生产、生活经验和认识的总 结,经验车l 】认识的表述是通过言语的形式来完成的。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谚语最初本是 段言语作品。但在人们的反复冶炼和广泛使用过程中,谚语的言语作品形式逐渐定型,便形 成了今天谚语的句子形式,同时谚语获得了备j :l ;| 性的性质,这是语言单位的本质属性,有了 这种属性,谚语不彳耳是临时性、偶发性的言语作品。“肯定谚语初始形式的句子性质 并不能证明今天的谚语就一定是言语作品,也不意味着我们承认谚语的言语作品性质。” 最后,由于谚语与生俱来的句子形式特征,使得谚语有时带有完整的句调和语气,但这 种语法上的形式只是谚语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获得的。如果语境一旦改变 谚语带有的句调和语气也会随着语境的实际需要而改变。句调和语气只是谚语在语用上的 种临时性特征,并不是谚语静态存在时就具有的。因此,我们也不能据此就肯定谚语是言语 单位。汉语词汇中单个的词,有时根据交际的需要也会带上临时的句调和语气,谚语的这种 现象与此是相同的。 从发展的角度米看,谚语由于原始创作实际的需要,形成它初始形态的“句子”特征。 由于谚语内容上的深刻性、实践性的特征,以及外在形式上的简单易记的特点,使得谚语在 武占坤:中华谚谣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6 月版,第8 0 页。 徐国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4 月版,第1 5 1 页。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地使用,在这个过程中谚语逐渐获得了备用性和复现性的特征,这 两大特征是语言单位的本质特征。由此,谚语获得了作为语言单位的资格。“也需要看到, 成语和谚语之间,或者扩大来说,固定语和常语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一部分常 语,由于用得广泛,使用的频率高,意思逐渐由现实的、具体的判断变成一般的概念,从而 它们的被引州也逐渐转变为习常遣词用语的复呈,由现成的一句话变为固定词组,而结构上 也日益倒定。这是常语实现了词汇化,转化为固定语”。5 我们说谚语正是刘叔新先生所说 的“词汇化”的代表。谚语流传至今,已经完全丧失了偶发性的言语作品性质,具有了语言 单位的备用性和复现性的本质特征。“应当指出,说谚语是表达思想的语句,并无不妥, 但要看到,谚语是群众创造的,所表达的不是个人的特定思想;在口耳相传中,形成了相对 固定的结构,既可以单独成旬,也可以像其他语汇成员一样充当句子成分。因此,谚语不是 个人的言语作品,而是内涌社会化了的,可以充当语言建筑材料的单位。” 谚语的语言性质确定了,一肖以米谚语和歇后语、惯用语、成语都被看作语言单位的特 殊词汇成分,看成是“词的等价物”,应该属于词汇系统。从上述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们的 论述中就可以看出。但温端政先生首先提n j “语词分立”( 见论语词分立,载辞书研究, 2 0 0 2 年第6 期) 的主张,认为谚语一类的同定语是语言单位,但不是词汇系统中的成员, 谚语与成语、歇后语利惯川语应该归为“语汇”中,在语言系统中与词汇并列存在。两者都 具有作为语言单位的批同特征,但在语义和语法功能上也是有区别,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区别, 词汇和语汇才不能混为一谈。温端政先生给“语f 了一个明确的定义,“由词和词组成的, 结构相对同定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叙述性语言单位。”把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成语从 词汇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语言单位,称之为“语汇”,这样不仅有利于对语汇进行 系统的研究,而且也可以避免词典中“词”和“语”混收的现象。我们翻开一些“词汇”理 论研究著作,就可以看到,著书在理论上的深入探讨主要是围绕“词”展开的,而“语”的 研究只是做简略的论述,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这样就影响了“语”的研究。温端政先生对 “语汇”的界定,还可以把“语”与固定词组里的专有名词区分开来。因为“语”在语义表 达上具有表述性特征,语义内容上具有知识性特征或描绘事物的性质、特点和状态。而专有 名词,如“北京大学”、“南昌起义”、“能量守恒定律”等,在意义上都表示特定的概念名称, 与一般的临时性词组没有什么区别。“语汇”概念的提出不但有利于研究的深入,也有利于 明确语言系统中各种语言单位之间的区别,从而使其研究向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刘叔新: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6 月版,第1 0 0 页。 温端政:汉语语汇学,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1 月版,第2 3 页。 6 温端政先生对“语汇”概念的提出,使谚语有了一个更合理的归宿也有利于谚语研究 的深入发展。 第三节谚语的特征 在前两:仃内容中,我们明确了谚语是属于语言系统中的语汇单位,并且确定了谚语和俗 语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两:符内容的叙述,对于谚语性质归属问题有了一个大致的把握。但在 具体的研究中,为了准确地识别谚语,还必须掌握谚语和语汇中其他类别,如歇后语、惯用 语和成语的区别。此外,还要与言语性质的格言、名句进行区别。这样一来,就需要明确谚 语的区别特征,谚语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是确定谚语的标尺。本节内容就主要从语义、语法和 语川角度米论述谚语的区别特征,为正确辨别谚语提供衡量的标准。 一、谚语的语义特征 首先,谚语的语义内容具有知识性的特征。谚语语义内容的知识性特征与谚语的产生是 密不可分的,谚语是实践的结品,是广大人民群众i 吏期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是对客观事 物利现象的认识。“不论是经验也好,还是认识也好,都属于知识的范畴。”6 知识性的东西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特质,这种特质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具体的实践 活动。因此,谚语具有的经验干认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有指导作用,这也是谚语可以 流传、习用的主要原因。如“期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这则谚语就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 科学性的气象彦语。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用它来预测天气有雨与否,这则谚语就是人们经 验的总结,包含着气象学的知识。又如谚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则谚语是人们在实践 中形成的种认识,告诫人们做事不要优柔寡断,否则就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这种认 识是人们处事立身的知识性准则。“知识性也是谚语和格言的内容方面的特点之一。把谚语 和格言说成是不发达社会时的百科全书,不光说到了谚语和格言内容的丰富性,也说到了谚 语和格言内容的知识性。” 谚语内容的知识性特征,是谚语与语汇中的歇后语、惯用语和部分成语相区别的主要特 征。后者在语义内容上是对具体事物和客观现象的性质、状态和特点的描绘说明,是停留在 感性阶段的认识,而谚语则是从感性上升为理f 生阶段的知识性总结。如歇后语“泥菩萨过江 自身难保”,就是通过引语的形象比喻,说明所处的困难境地;惯用语“悬羊头卖狗肉” 温端政:谚语,商务印书馆1 9 8 5 年6 月,第l l 页。 孙维张:汉语熟语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 9 8 9 年5 月,第3 0 1 页。 7 也是通过形象的比喻,表明“表里不一”的性质:成语“风驰电掣”,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描绘了“速度之快”的状态。依据谚语语义内容上的知识性特点,很容易把谚语和歇后语、 惯用语、部分成语区分开米。 其次,谚语在语义的表达方式上具有表述性的特征。温端政先生在汉语语汇学中把 语汇的表达方式分为三种类型:1 表述式,是指叙述某种判断或推理,传授某种知识。可见 表述式的表达方式与语义的知识性是分不开的。如谚语“远亲不如近邻”、“路遥知马力,日 久见人心”,成语“寡不敌众”、“众口铄金”。2 描述式,是指对事物乖i 现象的性质、状态及 特点的具体描绘。如惯用语“打游击”、“驴唇不对马嘴”,成语“灯红酒绿”、“龙飞风舞”。 3 引述式,是指把“语”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引子,引出后一部分对事物或现象的性 质、状态和特点的描绘,以此来对前一部分进行注释说明,这种方式是歇后语特有的,如“小 胡同里扛竹竿一直来直去”、“快刀打豆腐一两面光”。语汇的语义表达方式与叙述的语义内 容是密不可分的。谚语语义内容的知识性特征,决定了谚语表达方式的表述性特征,谚语这 种语义表达上的特征,与歇后语和惯用语以及部分成语是不同的。 二、谚语的语法特征 谚语是词和词的固定组合,在这种组合中,词和词之间形成了定的语法关系,形成了 一定的语法结构形式,谚语的语法结构形式是句子型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第二节内容中 已有涉及。谚语的这种结构形式与谚语的起源是分不开的。此外,谚语语义内容的表述性特 征,也决定了谚语必须采用句子的形式,但这并不影响谚语的语言单位性质,它只是谚语存 在的外在形式,形式并不对本质起决定作用,关于这一点我们前面也作过说明。谚语句子型 的语法特征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从句子分类上看,谚语的句子形式也可以分为单句形式、 复句形式和紧缩复句三大类。其中单句形式的谚语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复句形式和 紧缩复句叉可以分为并列、递进、转折等多种关系类型。谚语的这种句子型的语法特征与语 汇中的其他语类也是不同的,成语和惯用语都是词组型的结构形式。 谚语的句子型特征决定了谚语在结构形式上是“非二二相承”的,所谓“二二相承”是 指从构成成分的语义结构和语法结构角度来看,整个语汇单位可以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语步, 每个语步构成一个语义和语法单位,两个语步之间有个停顿。语汇中的大多数成语都具有 这种“二二相承”的特征,而谚语的句子形式特征决定了谚语不具有这种特征,这样一来语 义内容具有知识性的成语就可以与谚语区别开来。如成语“众志成城”语义内容具有知识性 的特征,意思是只要团结一致,就会克服困难,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具有知识性。与谚 语语义的知识性特征是相同的,但它在形式上具有“二二相承”的特征,“众志”和“成城” 8 分别构成一个语步,所以“众志成城”虽然语义内容上具有知识性的特征,但应归入到成语 中。 三、谚语的语用特征 语言是交际的:l :具,谚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所以谚语也具有交际的社会功能。谚语 的语义内容具有知识性的特征,所以谚语在人们的话语交际中,常常被刚米作为说理明事的 依据。谚语的运用,使说理更具l 兑服力,感染力。谚语的这种特征可以称之为“引讧e 性”特 征。谚语语用的这种特征与语义特征是分不开的,谚语的语义内容都是来源于实践,又接受 过实践的检验,是具有科学性的普遍知识把这种科学性的知识用于话语中,自然会产生很 强的说服力,可以提高话语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人们在认识谚语的这种“引证性”语用特征时很容易与格言、名句等言语单位的“引 用性”语州特征等同。“引证性不同于引用性:引用性着重于被使用单位的来源,引证性则 强调被使j h 单位的使川目的;引用性着重于对属于特定发话者的言语作品的援引,引证性则 强调以属于全民社会的公理为前提和依据的论证。”7 由此可见,谚语和格言虽然都是以句子形式存在于话语交际中,但两者存在的性质是 不一样,谚语的使用是为了增强说服力或使说理更加形象,更易于为人们接受,而格言、名 句! j ! i f 是强惆作者来源。所以谚语和格言、名句的区别可以体现在语用特征的差别上。 第四节禅籍中的谚语 谚语是禅宗著作中习用的种语言表达形式,但长期以来却少有人问津,所以很少有专 著和论文对它进行比较系统地研究,可以说禅籍谚语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缺 憾。谚语虽然是定型定义的语言单位,但这种固定性的特点是从谚语的静态存在角度米看的, 在历时的动态发展平【i 共时的动态语用中,谚语的外在结构和语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禅 籍为谚语的存在提供了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在这个封闭的语言环境中,谚语的结构和语义 都表现出灵活性的特点。本节内容就主要论述一下选取禅籍谚语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并且 对禅籍中谚语的使用特点进行简单的概括,明确禅籍谚语的来源。 一、选择禅籍谚语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我们主要是针对目前谚语和禅籍谚语的研究现状,以及禅籍的语言特点,才选择禅籍中 的谚语作为研究的对象。 徐国庆:现代汉语词宁 系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4 月版,第1 6 页。 9 ( 一) 谚语的研究现状。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对谚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谚语的整理、收集。谚语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它主要在人们的口 头上流传,这样一来对谚语进行收集摧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口头上流传的东西容易散失, 把存活于人们口头上的谚语用语言文字记录收集起来,就会避免谚语的流失,同时也方便了 语言、历史、文化等研究。这项研究:l :作的成果主要是集中在一批谚语词典的编撰上,如: 郑勋烈的谚语手册从语义的角度,把谚语分为“真理、谎言”、“知识,学问”、“二f s 籍、 读二f _ ”等儿大类。禾术主编的中华谚语词典也是从语义的角度,把谚语分为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生活、礼仪、家庭等类别共收集谚语约1 3 万条。此外,还有李盂北的谚 语、歇后语浅注、孙治平的谚语两千条、张鲁原和胡双宝的古谚语辞典等。其中古 谚语辞典收集了出现于清末以前文献著作中的谚语,其中一部分谚语是来自禅籍中的,如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臂长衫袖短”、“金屑虽贵,落眼成翳”等。这些谚语词典,为我 们对谚语作深入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2 对谚语的理论性研究。对谚语的理论性研究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把谚语从具体的 语境中独立出来,只是就谚语本身来进行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谚语的结构、语义、修辞 等,在这方面研究较早的专著是武占坤和马国凡两位先生合著的谚语。这部专著是从谚 语的界说、谚语的内容、谚语的形式和风格、谚语的民族特色、谚语的分类、谚语的发展变 化、谚语的语法作用、谚语的运用等几个方面来对谚语进行全面的理论性研究。对谚语进行 理论探讨的其他著作和单篇论文的内容也都同谚语这部著作的内容大同小异。如:温端 政的谚语、王勤的谚语歇后语概论、武占坤的中华谚谣研究等专著,杨欣安的成 语和谚语的区别、唐松波的熟语和谚语的种属关系、段平的谚语及其艺术特色、马 清文的谚语的起源、发展和散失等单篇论文。 3 对文献典籍中谚语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大都是单篇的论文。如:陈坚的( 西 游记) 中的谚语引用,这篇论文主要是论述了谚语在刻画人物形象中所起的作用,并总结 出谚语的使用与人物的性格有密切的关系。黄金源的略论列宁运用谚、俗语的特点,则 是针对列宁著作中出现的谚语,举例分析了谚语的结构成分、结构关系和意义上的灵活运用。 此外,还有顾鸣塘的( 三国通俗演义) 谣谚成语经纬谈和胡竹安的元明戏曲、小说俗 谚用例互证则主要是对谚语的语义进行阐释。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对谚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谚语的理论性探讨上, 从动态的角度对谚语进行论述还很少,也没有形成系统。 ( 二) 禅籍谚语的研究现状。对禅籍谚语的研究,目前仅见周裕锴先生发表在江西社会科 1 0 学上的单篇论文禅籍俗谚管窥。周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把谚语和歇后语统称为俗谚, 主要对禅籍中的谚语和歇后语的宗教性含义和本义进行细致的解释,这篇论文主要对以下谚 语的语义作了解释:“官不容针,私通车马”、“看楼打楼”、“相席打令”、“看风使i 帆”、“水 涨船高,泥多佛大”、“一字入公门,九牛车不出”、“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美食不中饱人 吃”、“寸丝不挂”、“骑驴觅驴”等。文章最后还提出了谚语在用词上有灵活性的特点,并且 总结了禅师喜欢川俗谚的原因。 ( 三) 禅籍的语言特点。首先,禅宗著作被视为唐宋时期口语化程度很高的文献之一,所以 禅宗著作中出现了大量的唐宋时期的俗语词,这些俗语词大多是唐宋时期活生生的语言,反 映了该时期人们使用语言的实际情况。因此唐宋口语是构成禅宗语言最主要的部分。谚语 是流传于人们口头上的固定语,它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这种特点正适合禅籍语言的1 3 语化。 因此,谚语也是禅籍中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其次,禅宗提倡“不立文字”的语言观, 所谓“不立文字”是指借助语言符号的形式,米表达超常规的意义,即语言文字的“言”年l | “意”之间表现出超常规、非理性的特点,两者之间的结合具有很大的任意性。因此,禅籍 语言表现出隐晦难懂、怪诞离奇的特点。谚语在禅籍这种语言观的影响下,语义上也发生了 不同程度的变化,我们有! 必要对这种特殊语境中谚语的语义进行探讨。 通过上面对谚语雨i 神籍谚语的研究现状的分析,以及禅籍语言特点的简单说明,可以看 出我们有必要对禅籍中的谚语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 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飒美小升初课件
- 2025年中医药临床应用评估考核答案及解析
- 外包方安全管理培训内容课件
- 2025年康复医学病例分析能力检测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内科各章节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临床病理诊断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急救医学心肺复苏技能考核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高性能石墨块生产线项目投资计划书
- 外出安全培训感触与收获
- 2025年屠宰工厂质检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原文)
- 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创意文化-新媒体传播创意文化
- 劳动合同(模版)4篇
-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全册
- 部编版人教2019-2020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道法教学案)
- 第10课《往事依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
- 2024年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 吉利EV450车型电动汽车控制系统及检修
- 湖北省2025届高三(9月)起点考试 英语试卷(含答案)
-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标本的采集和转运试卷
- 销售沟通技巧课件企业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