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都市与语言的双重迷宫——论1930年代《现代》的诗歌创作.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都市与语言的双重迷宫——论1930年代《现代》的诗歌创作.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都市与语言的双重迷宫——论1930年代《现代》的诗歌创作.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都市与语言的双重迷宫——论1930年代《现代》的诗歌创作.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都市与语言的双重迷宫——论1930年代《现代》的诗歌创作.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文艺学专业论文)都市与语言的双重迷宫——论1930年代《现代》的诗歌创作.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本文以三十年代现代的诗歌创作为研究对象,从“都市 与“语言 两个角度 对这一时期的诗歌写作进行考察,试图对经验世界、语言符号和诗歌形式的关系等复杂 的诗学问题做出理论上的思考和回答。论文从四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 第一章“都市语境中的现代诗歌 ,首先揭示了都市生存背景的重要性,这种 背景不仅是作为物质空间而存在,同时昭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人文景观,为现代经 验和现代感觉提供凝聚和发散的场地。在这种新的生存背景下,现代提出了用现代 诗行来写现代情绪的诗学命题。现代的诗歌写作受制于都市语境,即使是“乡土想 像 也带有都市视镜。诗人们的观物方式则由五四时的远观、俯视、浪漫化转化为近观、 平视、日常生活化。 第二章“语言链条中的现代诗歌 ,从“现代词藻”和“现代诗形两方面来 考察现代的诗歌创作在现代汉诗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在古典文化传统和现 代西方资源交汇中的文学语言形态和诗歌表达策略。现代以自由诗作为写作主流, 在具体的写作策略上有意识地推进了意象派的诗歌风格。现代的都市话语深受西方 影响,但语言符号也有自身的文化记忆,现代在响应西方的同时也在回应传统。 第三章“现代诗歌中的都市镜象 ,探讨了诗歌文本中呈现出的都市景观、诗人 的自我想像、新的感觉和新的技巧。现代对都市景观的观照趋向于“真实的 呈现, 诗人的情感具有投入和疏离的两面性,后者尤其体现在“寂寞的旅人这一自我想像上。 在诗质上,现代跳出了写实和说理的路子,重视感觉和想像,文字趋于敏锐、精确、 细致,以“远取譬”来节制抒情,结构趋向于跳跃性。 第四章“双重迷宫:在反思中继续展开,对现代的诗歌写作进行了总结和反 思。现代虽然收获了不少美丽的文本,但远未达到整体成熟的阶段,如何处理现代 经验、语言符号与诗歌形式的关系始终未得到有效解答。首先,这是一个如何处理中国 古典诗歌传统与现代汉诗的差异与关联的问题,只有既注意到两者的分殊,又认识到两 者的联系,才能写出既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又深入现代人感觉世界的诗歌。其次, 这是一个如何处理自由与秩序的问题。现代在有意识地倡导自由诗写作的同时忽略 了形式秩序的建设。然而,从经验世界到语言符号再到诗歌形式,是一个经验寻找符号、 形式对语言命名的艺术形成过程。都市和语言,犹如两个重叠的迷宫,只有优秀的诗歌 文本才能提供想像中的出口。 关键词:现代诗歌都市语境都市镜象语言诗歌形式古典传统 a b s t r a c t t h ed u a l l a b y r i n t ho fc i t ya n dl a n g u a g e - o nt h ep o e t r yo f1 9 3 0 s l e s c o n t e m p o r a i n s b a s e do nt h ep o e t r yo f1 9 3 0 s l e sc o n t e m p o r a i n sf o rs t u d y ,t h ep r e s e n td i s s e r t a t i o n i n s p e c t st h i sp e r i o do fp o e t r yw r i t i n gf r o mt h ef o l l o w i n gt w op e r s p e c t i v e s :c i t y ”a n d 拜l a n g u a g e ,i na na t t e m p tt om a k eat h e o r e t i c a lt h i n k i n ga n da n s w e rs o m ec o m p l e xp o e t i c p r o b l e m s ,s u c ha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e x p e r i e n c ew o r l d ,l a n g u a g es y m b o la n d p o e t r yf o r m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t om a k eac o n c r e t es t u d y c h a p t e r1 “t h ep o e t r yo f l e sc o n t e m p o r a i n si nt h ec i t yc o n t e x t ”,f i r s to fa l lr e v e a l s 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u r b a ns u r v i v a lb a c k g r o u n d ,w h i c he x i s t sn o to n l y a sm a t e r i a ls p a c eb u t a l s od e m o n s t r a t e san e ww a yo fl i f ea n dan e w c u l t u r a ll a n d s c a p e ,p r o v i d i n gc o h e s i v ea n d e m i s s i v ef i e l do fm o d e m e x p e r i e n c e i nt h i sn e wc o n t e x to fs u r v i v a l ,l e sc o n t e m p d r a i n s p u t sf o r w a r dt h ep o e t i cp r o p o s i t i o no fu s i n gm o d e m p o e t r yf o r mt ow r i t em o d e mm o o d t h ep o e t r yw r i t i n go fl e sc o n t e m p o r a i n si ss u b j e c tt ot h eu r b a nc o n t e x t ,e v e nt h e ”1 0 c a l i m a g i n a t i o n i su n d e rt h ec i t yv i s i o n t h eo b s e r v a t i o n a lw a yo fp o e t sc h a n g e sf r o maf a r , o v e r l o o ka n dr o m a n t i cv i e w ,w h i c hr e s u l t sf r o mm a y4 t hp e r i o d ,t oan e a r ,e q u a la n d d a i l yo n e c h a p t e ri i ”t h ep o e t r yo fl e sc o n t e m p o r a i n si nt h el a n g u a g ec h a i n ”,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m o d e mr h e t o r i c a n d ”m o d e r nf o r m ,r e v i e w st h es t a t u so ft h ep o e t r vo f l e sc o n t e m p o r a i n s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o d e mc h i n e s e p o e t r y ,a sw e l la st h el i t e r a r y l a n g u a g ef o r ma n dp o e t i ce x p r e s s i o ns t r a t e g ya tt h ec r o s s r o a d so ft h ec l a s s i c a lc u i t u r e t r a d i t i o na n dm o d e mw e s t e r nl i t e r a r yr e s o u r c e t h ep o e t r yw r i t i n go fl e sc o n t e m p o r a i n s g i v e sp r i o r i t yt of r e ev e r s ea n dc o n s c i o u s l yp r o m o t e st h ei m a g i s tp o e t r ys t y l e t h ep o e t r y w r i t i n go fl e sc o n t e m p o r a i n si sd e e p l yi n f l u e n c e db yw e s t e r nc i t yd i s c o u r s e ,b u tt h e l a n g u a g es y m b o lh a si t so w nc u l t u r a lm e m o r y w h e nl e sc o n t e m p o r a i n sr e s p o n d st ot h e w e s t e r n ,i ta l s or e s p o n d st ot h et r a d i t i o n c h a p t e ri i i ,”c i t yi m a g ei nt h ep o e t r yo fl e sc o n t e m p o r a i n s ,d i s c u s s e st h eu r b a n l a n d s c a p e ,t h es e l f - i m a g i n a t i o no ft h ep o e t ,n e wf e e l i n ga n dn e ww r i t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p r e s e n t e di nt h et e x t t h e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l e s c o n t e m p o r a i n st e n d st o r e a l t h ee m o t i o n h a b s t r a c t o fp o e th a sd u a ln a t u r eo fd e v o t i o na n da l i e n a t i o n ,t h el a t t e ro fw h i c he s p e c i a l l yr e f l e c t e d i nt h es e l f - i m a g i n a t i o no f ”l o n e l yt r a v e l e r s i nt h en a t u r eo fp o e t r y ,t h ep o e t r yo fl e s c o n t e m p o r a i n sj u m p so u to ft h ep a t ho fr e a l i s ma n dr e a s o n i n g ,a n da t t a c h e si m p o r t a n c e t of e e l i n ga n di m a g i n a t i o n i t sc h a r a c t e rt e n d st oa c u i t y ,p r e c i s e ,s u b t l e ,u s i n gs m a r t m e t a p h o rt or e s t r a i ne m o t i o n ,a n di t sf l a m et e n d st od i s c o n t i n u o u s c h a p t e ri v ”d u a ll a b y r i n t h :c o n t i n u ei nt h ei n t r o s p e c t i o n ,s u m su pa n dr e f l e c t st h e p o e t r yw r i t i n go fl e sc o n t e m p o r a i n s a l t h o u g ht h el e sc o n t e m p o r a i n sh a r v e s t sal o to f f i n et e x t s ,b u tt h ew h o l ei sf a rf r o mm a t u r es t a g e t h a th o wt od e a lw i t ht h er e l a t i o no f m o d e m e x p e r i e n c e ,l a n g u a g es y m b o la n dp o e t r yf o r mh a sn o tb e e ne f f e c t i v e l ya n s w e r e d f i r s t i ti sh o wt od e a lw i t ht h ed i f f e r e n c ea n d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p o e t r y t r a d i t i o na n dw e s t e r nm o d e mp o e t r y o n l yr e a l i z i n gt h ed i f f e r e n c ea sw e l la s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b o t ht h et o ws i d e s ,ap o e tc a nw r i t ep o e t r yw h i c hi s n o to n l yc o n f o r mt o c h i n e s e sa e s t h e t i ci n t e r e s tb u ta l s og od e e pi n t ot h em o d e mf e e l i n gw o r l d s e c o n d l y ,i t i sh o wt od e a lw i t ht h ei s s u eo ff r e e d o ma n do r d e r l e sc o n t e m p o r a i n si g n o r e s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f o r ma n do r d e rw h e nc o n s c i o u s l ya d v o c a t i n gf r e ev e r s e h o w e v e r ,f r o m t h ee x p e r i e n c ew o r l dt ol a n g u a g es y m b o l ,a n dt ot h ep o e t r yf o r m ,i sa na r tp r o c e s sd u r i n g w h i c he x p e r i e n c ef i n d ss y m b o l ,a n df o r mn a m e st h el a n g u a g e c i t ya n dl a n g u a g e ,l i k e t w oo v e r l a p p i n gl a b y r i n t h ,o n l yo u t s t a n d i n gp o e t r yt e x t s c a np r o v i d et h ei m a g i n a r y e x p o r t k e yw o r d s :l e sc o n t e m p o r a i n s u r b a nc o n t e x t c i t yi m a g e l a n g u a g e p o e t r yf o r m c l a s s i c a lt r a d i t i o n i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多身7 乏位务 日期:够年朋,侗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 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 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 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 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 乏屯荐 绪论:关于“都市”、“语言”与“迷宫” 1 绪论:关于“都市”、“语言 与“迷宫 2 0 世纪的中国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从乡土中国到现代社会的转型引发 了几代中国人的苦苦思索和深深焦虑,现代文化也打上了这种精神历程的独特印记。作 为现代文化组成部分的现代汉诗,同样是在对语言和民族国家的思索和焦虑中诞生的, 并在美学和革命的现代性历险中经历着别样的风景。而作为现代化象征符号的都市,不 仅为现代汉诗的生存提供了一个物质空间,更为现代经验和现代感觉提供了凝聚和发散 的场地;它不仅作为一个自然地理空间而存在,更昭示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人文景观, “作为一种文化,通过现代教育体制和大众传播媒介以及商品的消费广泛地辐射在不同 地域的人们身上,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1 从而成为现代汉诗回避不了的话题,甚 至是一个摆脱不了的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考察都市经验与诗歌想像的关系问题,是 和探索现代中国人的生存境遇、感知方式和文化心理相统一的命题。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索,本文选取了1 9 3 0 年代的现代作为集中考察的对象。 2 0 年代的诗歌写作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校园文化环境之中,而4 0 年代的诗歌写作则由于 战争因素与常态的都市环境无缘,只有3 0 年代的诗歌基本上是以都市作为自己的生存 背景的,都市文化的运行逻辑贯穿其中。2 而现代是3 0 年代初、中期上海唯一的综 合性文艺刊物,也是当时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刊物,都市经验和诗歌想像相反相成的 复杂关系在这里得到集中展现。 由于本文的中心论题是探讨都市化( 现代化的主要形式) 过程所引发的一系列现代 诗学问题( 包括新的诗学观念的形成,现代诗人的都市体验、情绪、感受,观物方式和 审美视野的变迁,诗歌表达方式的变化,等等) ,因此,本文在运用“都市 这个概念 时,首先是指以大机器生产和现代商业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形式。和古代的城市相比较, 现代都市不是以政治和军事作为组织形式,而是以经济活动作为结构的中心:“金钱的 地位取代了过去政治权力的地位而变成社会与生活最有力的价值尺度与调节手段,人们 的生活习惯、观念和情感完全被更新了;物质欲望及其满足成了社会生活的主流,文学 艺术的古典地位丧失了,古典的艺术感觉和情绪被人们淡忘了;人们的关系由礼俗化和 自然化变为契约化,新的道德模式和准则出现了。新的有知识、有独立意识的市民诞生 1 鲍晶宝:中国现代诗歌都市话语研究,第6 页,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0 0 2 年。 2 三十年代诗歌与都市的关系问题,参见张林杰:都市视角研究3 0 年代诗歌的一个角度,南京师范大学 学报,2 0 0 3 年第3 期。 都市与语言的双重迷宫 了,他们的存在有力地改善着社会政治的气候。这时候城市人们彻底地与乡村远离、与 自然隔绝了。”1 在现代中国,只有被喻为“东方巴黎 的上海,也就是现代诞生的 摇篮和成长的空问,真正具备严格意义上的西方都市内涵( m e t r o p o l i s ) 。当然,都市不 仅仅是一个地图上的静态标记,它更是一种活生生的现实,作为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生 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知识结构和价值选择,也改变着人们的感知方式、审 美趣味和想像方式。基于以上理解,本文中的“都市”不仅实指三十年代的上海,更是 泛指一种生存和文化的语境。 但是,我并不认为作为物质形态的都市和作为语言形式的诗歌有必然的关联,从物 质世界进入人的经验世界,转换为语言符号,再转换为诗歌文本,是一个经验寻找符号、 形式对语言命名的复杂的艺术形成过程。诗歌不是对现实的机械反映,而是人们通过语 言来感觉和想像世界的方式。如何处理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用现 代的辞藻排列成现代的诗形,是现代诗人需要在写作中处理的问题,也是现代汉诗的研 究者在诗学上要回答的问题。本文所说的“语言 ,从狭义上来理解,是指施蛰存所说 的“现代词藻 与“现代诗行”;从广义上来理解,是古典文化传统和现代西方资源交 汇中的文学语言形态和诗歌表达策略。 最后,“迷宫”借用了本雅明的比喻。2 对于中国的现代诗人来说,都市无论如何都 是一个充满新鲜感和陌生感的事物,它喧嚣的声浪、霓虹闪烁的夜晚、华洋杂处的租界、 摩天大楼、咖啡馆、电影院,不仅在视觉上冲击着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也带给人们新 的经验和新的感受。如果存在相通的人类经验,我相信中国的现代诗人在某个时刻分享 了波德莱尔的“惊颤体验 。而革新和探索中的现代汉语似乎也像现代都市一样,以它 吐故纳新的素质拓展着我们关于世界的叙事能力,但同时也制约着我们关于人类经验的 诗意想像。它作为我们生存经验的一部分,像透明的海洋一样包裹我i f j ;又如层层起伏 的波浪,继续寻找着熨帖人们神经和心灵的具体形态。都市和语言,犹如两个重叠的迷 宫,只有优秀的诗歌文本才能提供想像中的出口,通向诗意的彼岸世界。 1 李书磊:都市的迁徙,第1 4 页,时代文艺出版社1 9 9 3 年版。 2 本雅明说休闲者和商品的迷宫里漫游穿行,就像在城市这个迷宫里穿行一样。i 德】本雅明著,王才勇译:发达资 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第5 3 页,江苏人民f l 版社2 0 0 5 年版。 都市语境中的现代诗歌 2 都市语境中的现代诗歌 2 1 都市语境下的诗歌理想 1 9 3 3 年1 1 月,施蛰存在现代4 卷1 期发表了又关于本刊中的诗一文,以 编者的身份向读者解释现代所刊载的诗的特点:“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 的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入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 现代的诗行。 考察现代中的诗,并不都符合施蛰存所归纳的特点,但他在这篇文 章罩提出的课题,确实关乎一个时代诗歌写作的本质和命运,它不仅是编者的文艺自白, 也是一种新的诗歌图景的展开。如何处理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用 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现代的诗形,是现代诗人需要在写作中处理的问题,也是现代汉诗的 研究者需要在诗学上回答的问题。 对于“现代生活”与“现代情绪”,施蛰存的解释是: 所谓现代的生活,这里面包含着各式各样独特的形态:汇集着大船舶的港 湾,轰响着噪音的工场,深入地下的矿坑,奏着j a z z 的舞场,摩天楼的百货店, 飞机的空中战,广大的竞马场甚至连自然景物也与前代的不同了。这种生 活所给与我们的诗人的感情,难道会与上代诗人们从他们的生活中所得到的感 情相同的吗? 1 施蛰存所描述的“现代生活 只能是他自己的城市上海。他笔下的都会景观令人目 眩神迷,传达出一股火热的时代气息。这种激动人心的景观同时诉诸于他同时代人的感 觉和情绪: “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 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 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向西望,叫人 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 一样的赤光和青烯似的绿焰:l i g h t ,h e a t ,p o w e r ! ” 1 施蛰存:又关于本刊中的诗,现代4 卷1 期,1 9 3 3 年1 1 月。 3 都市与语言的双重迷宫 一一茅盾子夜 跑马厅屋顶上,风针上的金马向着红月亮撒开了四蹄。在那片大草地的四 周泛滥着光的海,罪恶的海浪,慕尔堂浸在黑暗里,跑着,在替这些下地狱的 男女祈祷,大世界的塔尖拒绝了忏悔,骄傲地瞧着这位迂牧师,放射着一圈圈 的灯光。 一一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 除了施蛰存、茅盾和穆时英,这时期生活在上海的文化名人还有:鲁迅、郭沫若、 林语堂、郁达夫、郑振铎、丰子恺、丁玲、萧红、张爱玲、钱钟书、傅雷、曾孟朴、包 天笑、周瘦鹃,等等。李欧梵在上海摩登一书中研究了这些文化名人和上海的关系, 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诸如看电影、喝咖啡、逛书店等文人消遣方式,并认为如果没有都市 的物理环境和设施,对施蛰存和他的同代人来说是不可能创造甚至是想像个 他们自己的现代文学的。正是上海的通商口岸环境使他们能够借以营造文学层面上的一 系列意象和风格,并以此构建所谓的对现代主义的文化“想像。1 李今通过研究都市文 化和海派小说的关系也认为正是这个崭新的现代都市景观,刺激了新感觉派表现的冲 动,为海派的现代性提供了可供“凝视 和思考的物化形态,也使他们获得了对于现代 都市的新感觉和文化想像。“现代都市的风景不仅仅是小说人物活动的舞台和背景,而 是取得同等重要位置的小说要素,其本身即成为小说的新题材、新主题和新技巧的来源, 在他们的文化活动中取得了中心的位置。 2 我们也可以说,施蛰存在他关于诗歌图景的 描绘和想像中,也对他所经历的都会景观和都会生活作了文学上的回应,这种回应回荡 在比他更年轻的诗人徐迟、路易士等人身上,但在作为现代编者的施蛰存这里得到 了集中而明确的表述。 事实上,现代的创刊和成长过程( 1 9 3 2 年至1 9 3 4 年间) 正应和了上海都市化的 巅峰时期。1 9 3 0 年代的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和通商口岸,名符其实的国际大都会,世 界第五大城市,“一个与传统中国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充满现代魅力的世界”3 如果把中 国东部漫长的海岸线比喻为弓,把横贯中国腹部的长江比喻为一只长箭的话,那么位于 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就像箭头一样,朝着太平洋的方向蓄势待发。这样的地理优势,把上 1 【美】李欧梵: 上海摩登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 9 3 0 - 1 9 4 5 ,毛尖译,第1 5 9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 2 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第2 1 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版。 3f 美1 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 9 3 0 - 1 9 4 5 ,毛尖译,第3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 4 都市语境中的现代诗歌 海推向了中西文化碰撞和对话的舞台,使它比中国别的地区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都走得更 远,形成与北平并驾齐驱却又别具一格的文化风貌。这座“东方巴黎”,拥有可以和国 外任何一条商业大街媲美的南京路,汇集了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大 光明、大上海、国泰、美琪和卡尔登等豪华影院则吸引了鲁迅、施蛰存、刘呐鸥、穆时 英、张若谷、叶灵凤、田汉、洪深、夏衍等电影爱好者,徐迟几乎看了在上海上映的所 有西片,施蛰存更写了一篇背景设在巴黎大戏院的性爱小说;1 在充满异国情调的霞飞 路,鼎盛时期的咖啡馆据说达1 2 5 家之多,经常出没于咖啡馆并在小说、戏剧、散文和 诗歌中描写咖啡馆的现代作家,可以开出长长一串名单:田汉、郁达夫、张资平、穆时 英、施蛰存、叶灵凤、林微音、徐迟、董乐山咖啡香引得多情善感的新文艺作家趋 之若鹜,大家都想到这里面来获得一些烟士披里纯;2 福州路则因新旧书肆三百余家 而著称,长久以来被称为“文化街 。这里不仅有当时规模最大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 局,也有因和新文学期刊或作家有密切关联而声名远扬的小书店:比如率先出版新青 年的“群艺 ,出版鲁迅作品的“北新 ,编教科书出名的“开明 ,以及现代的 后台现代书局。3 创刊于一九= - - 年五月一日的现代,正是产生于这样一个全新的都市景观之中, 并以它自己的诗歌想像和诗歌实践回应着这种新的生存境遇。都市,既是现代的文 化语境,也是它的内在质素。 2 2 都市视镜中的乡土想像 现代中有很大一部分诗并非如施蛰存所说表现的是“现代生活 ,而是对于乡土 和田园的书写,看多了这样的诗,连刘呐鸥都觉得不过瘾,希望好友戴望舒“再接近现 代生活一点 ,多写一点现代生活的诗。4 但实际上,在都市里想像乡土和田园,也是现 代诗人们“现代生活 和“现代情绪”的表征之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一方面, 中国没有纯粹生于斯长于斯的都市诗人,大部分诗人都是离开乡土而身居都市的游子, 对都市生活的感受和对乡土田园的追怀交织在一起,成为他们不可分割的生命体验。三 1 三十年代一上海文人与电影院的关系,参见【美1 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 9 3 0 - - 1 9 4 5 ) ) ,毛尖译, 第1 0 7 页,北京大学 f l 版社2 0 0 1 年版。 2 三f 年代上海文人与咖啡馆的关系,参见陈子善:迪昔辰光格l 海,第7 7 、8 2 、1 5 0 页,南京师范人学“l 版社 2 0 0 5 年版。 3 三十年代上海文人与书店的关系,参见f 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 9 3 0 - - 1 9 4 5 ) ) ,毛尖译, 第1 3 6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 4 见刘呐鸥致戴望舒函( 十五年十一月十日) 。孔另境编:现代作家书简,花城出版社1 9 8 2 年版。 都市与语言的双重迷宫 十年代的诗人也常常徘徊于都市与乡土之间,在施蛰存的记忆中,生命就是在上海和松 江之间流转的。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把“乡土文学 理解为城 市寓居者对于遥远故乡的情感上的追怀,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时期诗歌中关于乡土和 田园的书写。另一方面,都市在中国是个新生事物,即使发展得比较成熟的上海也是很 孤立的现象,都市还没有在全国形成一种普遍性的景观。一位美国学者曾这样谈到了3 0 年代的上海:“乡村相距不到十英里:水稻田和村庄,可以从市区的任何一座高楼大厦 上瞧得清清楚楚,这是世界上最轮廓鲜明,最富于戏剧性的边界之一。传统的中国绵亘 不断,差不多伸展到外国租界的边缘为止。在乡村,人们看不到上海影响的任何痕迹。 1 在艾青的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一诗中,蓝紫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的尽头, 是象征人类文明的灯光:“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看! 2 乡土和都市,传统和现代,地域和文明上的混杂状况无疑是现代的诗歌想像背景, 使得这个时期的诗歌写作极不纯粹,呈现出斑驳杂乱的景象,不可能产生像四十年代张 爱玲那样地道的都市作家,把一支笔用得像手术刀样精准,从容而沉着地解剖都市人 生存的方方面面。由于文类和语言上的制约,也不可能产生像新感觉派那样的文本,像 万花筒一样摇曳出都市景观的声光色影,更不可能像古人一样毫无机心地面对自然而求 得“天人合一 的境界了。 但如果我们把“都市”处理为诗歌创作的文化语境,而不仅仅是创作的主题和题材, 将会引发更为有趣的话题。如前所述,“都市 作为现代人的生存境遇,成为人们思考 和言说的起点,即使在关于乡土的诗意描绘中,也回避不了“都市”这个取景的窗口。 当乡土被诗人们纳入自己的审美视域的时候,源于都市的生活经验和价值判断实际上构 成了他们审美表现的坐标。在同时期的左翼诗人那里,乡村作为抗衡都市生活的道德资 源,支持着诗人们关于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话语建构,3 而现代的诗人们,则通过 对乡土和田园的追怀,来抚慰受伤的都市生活。乡土和田园为诗人们敞开了一个诗意的 感性空间,“桃花源 般的想像调剂着枯燥乏味的现代生活。同时,这种想像也得到了 浪漫主义以来的文艺思潮的支撑,“回归自然 的想像方式抗衡着关于现代化的宏大叙 事。 在对乡土和田园的追怀中,有和古典诗词一脉相承的对于自然景物的浅唱低吟。曦 晨的乡愁一诗,静夜里的笛声引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但“偶然间想到了心头的, 1 罗兹莫非著:现代中国的钥匙,章克生等译,第1 4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版。 2 莪伽( 艾青) :当黎明穿上了白农,现代1 卷5 期,1 9 3 2 年9 月。 3 三十年代左翼诗歌的乡土想像,参见张林杰:都市人的视境:3 0 年代诗歌中的乡土与自然, 后记,鲁迅伞集第7 卷,第2 9 9 页,人民文学 版社1 9 8 1 年版。 3 参见张林杰:都市文化环境与三十年代诗歌审美视野的变迁,文学评论2 0 0 4 年第6 期。 4 陈江帆:都会的版图,现代6 卷1 期,1 9 3 4 年1 1 月。 。9 都市与语言的双重迷宫 钱君匀的夜的舞会1 则引入了许多现代都市生活的新名词,比如电炬、j a z z 的 音色、威士忌、大飞船,这些词语像旋转的舞步一样“若万花筒的拥聚惊散在眼的网膜 上”。而像朱湘这样坚持节制的古典美学原则的诗人,也写出了“为了买皮鞋油的缘故, 我走过去了四川路桥”的句子。( 雨) 2 诗人漫步雨中的街道,“平视着各种都市 景观,诗的形式也采取了大胆的空白和跨行,使诗形在格律之中显得跌宕有致,应和了 诗人雨中漫步时微妙而曲折的心态。 施蛰存桥洞3 也体现了新的观物方式。虽然施蛰存倡导意象抒情诗的写作,但 他的诗中常常并不是静态的意象的呈现,而是动态的意象的变奏。在桥洞一诗中, 诗人似乎是坐在乌篷船上的摄影师:“小小的乌篷船,穿过了秋晨的薄雾,要驶进古 风的桥洞了。 而读者的视线跟随诗人的镜头移动,掠过一个个充满田园趣味的古典意 象:“我们看见殷红的乌桕子了,我们看见白雪的芦花了,我们看见绿玉的翠鸟了” 但是处于航程中的诗人并不因此而陷入主客融合的诗意境界中,随着旅程的开始,诗人 先是有“桥洞是神秘的东西哪,经过了它,谁知道呢,我们将看见些什么? 的疑 问,随着镜头的推移,人的心理经验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疑问变成关于未知的人生旅途 的深深忧虑,镜头最后定格为一个新的桥洞,并笼罩于神秘的气氛中:“穿过了秋晨的 薄雾,幻异地在庞大起来的,一个新的神秘的桥洞显现了,于是,我们又给忧郁 病侵入了。 正是通过这种移动的、平视的视角,诗人才得以把另类情绪缓缓编织入充 满古典趣味的抒情氛围之中,从而引发关于现代人生的诗意感受。 综上所述,都市生活不仅为诗人提供了新的生命体验,也为诗歌注入了新的语汇和 日常生活意象,同时为诗歌提供了新的观物方式和表现手段。这些变化使得诗人的情感 表达变得更加节制、含蓄而富有弹性,凡俗人生的心态取代了浪漫主义的激情,以日常 人生为本位的现代诗意取代了以自然为本位的传统诗意。4 这既是现代汉诗的丰富,也 是现代汉诗的进步。 1 钱君訇:夜的舞会,现代5 卷3 期,1 9 3 4 年7 月。 2 朱湘:雨,现代1 卷4 期,1 9 3 2 年8 月。 3 施蛰存:桥洞,现代1 卷2 期,1 9 3 2 年6 月。 4 参见参见张林杰:都市文化环境与三十年代诗歌审美视野的变迁,文学评论2 0 0 4 年第6 期。 1 0 语言链条中的现代诗歌 3 语言链条中的现代诗歌 3 1 都市话语的西方资源 现代可以说是一本有意识地、持续关注都市诗写作的刊物。在它上面发表了不 少介绍国外都市诗人、都市诗写作和相关流派的文章,也发表了不少翻译的诗歌作品。 3 卷1 期( 1 9 3 3 年5 月) 刊出了施蛰存专门介绍桑德堡的文章支加哥诗人卡尔桑德 堡,以及徐霞村和施蛰存合译的桑德堡诗抄;4 卷2 期( 1 9 3 3 年1 2 月) 则刊出了 徐迟的长文诗人v a c h e ll i n d s a y ) ) ,以及徐迟译的林德赛的长诗圣达飞之旅程;5 卷3 期( 1 9 3 4 年7 月) 高明的未来派的诗则介绍了一种狂热赞美力量、速度、科学、 机械的诗歌流派,呼应着徐迟的都市诗创作;5 卷6 期( 1 9 3 4 年1 0 月) 邵洵美在现 代美国诗坛概观中也专节介绍了“城市诗”。这些文章并不都是中国作者自己创作的, 很可能是在外文文章的基础上翻译、增删、综合而成,但由此可见现代的编者对西 方资源的重视和用心。 在这些文章里,作者们首先注意到都市生活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都市不可避免地 成为诗歌写作需要处理的新题材,成为新的感情抒发的对象。施蛰存在介绍桑德堡时, 开头就是一大段关于芝加哥的描绘:“在它的中心,有高耸如云的摩天楼,人们乘着电 梯在这里面上升又下降。有大的银行,现金,票据在那里乱流着。有纵横交错的望不尽 的平坦的大路,白天,全世界的人在这上面奔驰着,蹀躞着。晚间,瓦斯灯下涂脂抹粉 的卖笑妇在转湾角边飘着淫佚的隐语和谣曲。停车站,大旅馆的广厅里,鲜花铺门口, 随时有肱箧和巨盗在伺候着那些有钱的太太和大老板。在这区域的周围、高大的烟筒好 像给编成了栅门。每一支烟筒底下至少有几千个袒着胸,涨起了臂上的栗子肉的工人在 奋力于各式各样的劳作。浓黑的烟雾从每个烟筒口中挣扎出来喷薄向四方去,钢铁的吼 声震撼着每一堵坚实的墙壁。1 这多少有些像1 9 3 0 年代的上海。同时,我们怀疑这段 文字激发了施蛰存对于中国诗歌图景的想像,因为他在4 卷1 期又关于本刊中的诗 中有一段类似的对于都市景观的展望。 都市题材的引进,突破了传统诗歌写作圈定的题材范围,把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都 加以利用,造成了一种新的观物方式和抒情语调。( 详见第一章) 以都市为题材的创作, 在现代中很有一些,常被研究者引述的就有洛依的夏午的大道、在公共汽车中, 1 施蛰存:支加哥诗人桑德堡,现代3 卷1 期,1 9 3 3 年5 月。 1 1 都市与语言的双重迷宫 玲君的公园里的一张椅,徐迟的都会之满月,钱君勾夜的舞会,宗植初到 都市,陈江帆的减价的不良症、海关钟、都会的版图。这些诗对于都市题材的 倚重,从题目即可看出。同时,新的题材的引进必定会撑开旧有的词汇口袋。“于是钢 骨的建筑,柏油路,马达,地道车,飞机,电线等便塞满了诗的字集。 1 极端的如徐迟 在都会的满月中直接引入罗马数字来表示时间。 在题材扩大的同时,中国诗人注意到了对于诗歌写作技巧的介绍。施蛰存在介绍桑 德堡时,就谈到了桑德堡对土语和谣曲的引用,以及诗人天生的歌喉对于诗的音律的影 响。而徐迟在介绍林德赛时,更是结合着中国问题来思考。徐迟所译林德赛的长诗圣 达飞之旅程是一首具有音乐魅力的诗歌,在这首诗歌中诗人模拟了三种语调( t o n e ) : 一种是汽车飞驰的声音;一种是诗人坐在石头上晾望青天的浮云所做的幻想,用了平静 舒缓的调子;还有一种是怕羞的鸟儿的声音。林德赛同时在诗的相应部分标明了朗诵时 应该用何种调子。在现实生活中林德赛是一位极为出色的职业朗诵家,我们可以想像这 首诗的英文原文所能带来的节奏和韵律方面的美感。徐迟认为:“诗是否是有音律的昵? 这是近日的中国的诗的问题。林德赛的诗是有音律的。是诗歌,是可以引吭而歌的。z 显然,他对于林德赛的诗歌的介绍和翻译,是为了证明诗是可以歌的,以期给中国诗歌 一个经验上的帮助。但在音律方面,中国诗人的实验却是极少的,徐迟失望地谈到:“殊 不知中国的今日是连可唱的歌曲也没有,更何用谈可以歌咏的诗的试验了。 3 在一些细微的方面,外国诗人或许也影响了中国的诗歌创作。施蛰存在介绍桑德堡 时谈到“他( 桑德堡) 底诗,不但是描写出了大众生活的诸种形相,而且还波露着一种 革命的情绪。桑德堡写过一首工女,施蛰存则在桃色的云中赞美了烟囱中吐出 的烟云后,写到“鹊噪鸦啼的女织工从倡窄的铁门中涌出来时,美丽的桃色的云 就变做在夏季的山谷中酿造狂气的暴雨的沉重而可怕的乌云了。 4 “女织工 、“倡 窄的铁门”使人联想到资本主义的工厂和制度,联想到左翼叙事中的阶级斗争话语,而 工业生产造成的烟云一变而为酿造狂风暴雨的“沉重而可怕的乌云 ,从一个工业意象 转换为一个自然意象,似乎是作者有意为之,用以暗示一种革命的氛围。当然,施蛰存 本人曾经也是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青年,但这首诗创作和发表的时间是在他放弃了这种 倾向之后,1 9 3 2 年他还创作这样的诗就很可能是受了西方诗人的影响。 1 邵洵美:现代美国诗坛概观,现代5 卷6 期,1 9 3 4 年1 0 月。 2 徐迟:诗人v a c h e ll i n d s a y , 现代4 卷2 期,1 9 3 3 年1 2 月。 3 徐迟:诗人v a c h e ll i n d s a y ,现代4 卷2 期,1 9 3 3 年1 2 月。 4 施蛰存:桃色的云,现代2 卷1 期。1 9 3 2 年1 1 月。 1 2 语言链条中的现代诗歌 从总体上来说,中国诗人对于西方都市诗的翻译和介绍是十分用力的,不仅有专文 介绍诗人、流派,还翻译了一些长诗,这在现代上是不多见的。但现代的都市 诗实践远未达到西方诗歌的水平,既没有产生像桑德堡那样丰富多彩的创作,也没有产 生像林德赛那样大气磅礴的作品。 3 2 语言符号的文化记忆 现代的诗歌写作不仅吸纳了西方的最新潮流,也把目光转向中国传统,寻找着 那些可以重新燃烧的语词和意象,并把传统的抒情手段和想像方式引入到现代的表达策 略中来,建立一个新的诗意世乔。这个世界并不是要重建古典传统,它所营造的镜花水 月的氛围折射的并不是古代文人的诗心文心,而是现代中国人对于都市生存环境的疏离 感,以及向文化记忆寻找支撑和抚慰的心理态势。施蛰存在又关于本刊中的诗中说 到:“现代中有许多诗的作者曾在他们的诗篇中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