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关系的突破 教案终版.doc_第1页
外交关系的突破 教案终版.doc_第2页
外交关系的突破 教案终版.doc_第3页
外交关系的突破 教案终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外交关系的突破教案 历史组 张瑞佳一课标要求: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探讨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知道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了解中美关系改善的过程,知道中日邦交正常化,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文字、图片等),再现历史场景,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了解历史事件及其发展过程。通过阅读课文、材料、图片,培养学生历史材料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逐步缓和、中日建交基本史实及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归纳、概括、分析和综合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美关系的改善是在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导下取得的成就。通过学习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突破,认识它们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贡献。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外交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图文并茂的教材和拥有大量视频的课件,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一学生相对初中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他们还不善于主动构建学科的知识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也还很有限,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四教学重、难点:重点: 中美关系的改善难点: 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展示1954年5月10日与1972年3月6日的时代周刊封面。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我们看两幅时代周刊的封面。第一幅是1954年5月10日的时代封面,标题是“红色中国的周恩来”。当时正是日内瓦国际会期间,周恩来身后竹笼里张牙舞爪、目露凶光的青龙和标题中红色中国的表述,都可以看出时代记者对于新中国的敌视与对立。第二幅是1972年3月6日的时代周刊封面,标题是“尼克松的中国之旅”。画面像一幅不太规则的四格画,分别是:毛泽东接见尼克松、周恩来会见尼克松、尼克松夫妇游览长城、观看中国样板戏“红色娘子军”。将这四幅画巧妙地分隔开的是一个黑色的汉字“友”字。这一次,时代记者罕见的第一次以友好的笔触对新中国做了正面报道。虽然时代周刊对外标榜客观公正,时代记者的专业水准也很高,但是他们的立场并不是世界主义的,而是美国主义的。教师设问: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一时代记者为代表的美国人看中国的眼光开始发生变化呢?引出课题:外交关系的突破【新课教学】1提纲挈领教师设问:为什么70年代的外交关系用“突破”来形容?图片分析:课件展示“美国入侵中国飞机残骸”图和“中国边防士兵与入侵苏军交涉”图,要求学生得出历史信息。要点提示:60年代,美国继续敌视中国:继续在台湾海峡搞军事活动,发动侵越战争,威胁中国。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并酿成中苏边境冲突。 中国两个拳头出击,陷入了外交困境与僵局。点出提纲: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突破包括:突破一:重返联合国;突破二:中美关系解冻;突破三:中日邦交正常化。2.突破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教师设问:为什么使用恢复而不用加入?要点提示:1945年联合国创立之初,中国既是创始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国际法惯例,新政权就自然取得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力。但由于美国的阻挠,这个问题一直被搁置,直到70年代初才得到彻底解决。探究活动一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是什么?材料分析:材料一:“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材料二:毛泽东明确表示,要去,为什么不去?这是非洲黑人兄弟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用轿子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不去就脱离群众了。 材料三:(乔冠华)“美国操纵联合国搞强权政治,围堵中国围了20年,到这个时候彻底失败了。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完善。接下来,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课前预习,学生回答中国重返联合国的经过及意义过渡:重返联合国标志着美国长期以来孤立遏制新中国政策的破产。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不得不开始考虑他和中国关系的改变,由此导致70年代中国外交突破二:中美关系正常化。3.突破二:中美关系解冻学生自主探究,以相互讨论的形式完成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的列表。时间事件意义1971.041971.071972.021978.121979.01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每一阶段呈现相关图片或视频,一方面以图示史,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更好地了解、理解这段历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图片历史对于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并授以以图会史的能力。探究活动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师:据尼克松总统回忆:当中美双方同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时,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但却震惊了整个世界,此事成为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新闻之一。但也有西方国家和媒体表示这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为什么说中美接触是情理之中的事?请同学们依据材料分析。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苏联的军事力量、综合国力迅速增长;长期的越南战争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西欧和日本崛起,美国的霸权地位遭到挑战。材料二: 美国在亚洲虽具有较强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但它在战略上收缩和保守的倾向很明显。 在这种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所以,中国对美国改善中美关系的表示,做出积极的反映。材料三: 1971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作为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材料四:1969年3月,苏军入侵乌苏里江航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两国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冰点。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剑拔弩张,大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这一切使中国人感到苏联已经蜕变为一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比美国更富有侵略性。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最后小组展示,总结回答。教师完善、评价。师:由此可见,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两国来说都是必要的,符合两国的利益。那关系的改善给中国带来什么呢?对世界又意味着什么呢?探究活动三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课件展示资料: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了第三次建交高潮。1971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5个,1972年达到了18个,加拿大、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日本、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摘自人民版教材材料二:胡锦涛认为,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也为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布什则称,在他执政的8年来,两国政府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具有建设性和合作性。材料三: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8年12月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回答。过渡:中美关系正常化是70年代中国外交突破的关键所在,直接促成了中日邦交的正常化。4.突破三:中日邦交正常化学生依据教材,自主学习,找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标志和对中日及世界的影响。材料展示:田中在欢迎的国宴上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表示深切的反省。”热烈的会场,正在鼓掌的人们,听到了“添了麻烦”这句话,一下子静了下来。第二天周恩来在会谈中严肃地指出:“添了很大麻烦这句话,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感。麻烦在汉语里意思是很轻的。”教师设问:为什么当田中说道添麻烦时,中国人不高兴了。这说明中日之间的敏感问题是什么?生:日本侵华历史问题师:如果要保持和中国的友好关系,日本方面必须正视历史,那么,课下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自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5.感悟生疑,知识提升师:70年代是中国外交突破的时期,19世纪英国首相麦巴尊曾说过:“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哪些?七课堂小结:70年代的外交状况突破了60年代的困境,包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