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科技园作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 正在成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高技术产业的孵化器,高科技人才的摇篮, 并逐步成为我国高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企业源、项目源、人才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作为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 家领导人对其建设和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仅在 2005 年就先后有国家主席胡锦涛、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等重要国家领导人到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视察工作。 经过几年的建设,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 创业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相对于国际一流的大 学科技园,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仍处于创业阶段,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 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概况,为下文奠定了现实基础。其次, 研究了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 并对其战略环境进行了 swot 分析。 第三, 通过探究世界著名大学科技园的成功经验,为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的制定 寻找现实依据。第四,结合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的环境现状,制定了发展战略 开放创新战略、核心竞争力战略和国际化战略。最后,基于以上的研究,提出了具 体的发展措施培育良好的园区创新文化、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完善 的中介服务体系、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构筑有特色的大学科技园产业集群。 关键词关键词:大学科技园 发展战略 华中科技大学 ii abstract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s becoming the base of high-tech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the incubator of high-tech industries, the cradle of high-tech talents. also, the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has become the enterprises sources, project sources, talent sources and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ust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uhan east lake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 national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the national leaders gave a high degree of concern and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st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and a series of national important leaders have inspected hust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just in 2005. hust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has made a positive construction to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compared to the world-first-class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hust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s still at the start-up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its development is facing a series of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under this background, it is important to research the hu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development strategy. at the beginning,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states of the world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which is the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ing analyses. secondly, the article introduces and analyses the states and environments of hust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thirdly, the author studies the experience to success of some famous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fourthly, the author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hust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finally, the author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strong measures for hust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such as cultivating a good park innovative culture, establishing a better talent incentive mechanism, establishing a sound system of intermediary services, developing diversified financing channels, and so on. key words: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development strateg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1 1 绪绪 论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大学科技园自 20 世纪 50 年代诞生以来,创造了神话般的硅谷奇迹,并在世界 范围内迅速扩散,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迄今,世界上以大学为依 托的科技园已经发展到近 1000 个。 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 是高等学校实现社会服务功 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是新形势下大学功能的延伸和拓展,并且探索出了一 种主动适应生产力与科技发展的自我调节机制。 大学科技园已经发展成为高校技术 创新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的基地、高新技 术产业辐射催化的基地。一流的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1 作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产物,我国的大学科技园是在高等学校 科技产业化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近 20 年来,随着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不 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我国各大学科技园按照科技部和教育部的总体 要求,在各级地方政府和依托单位的指导、支持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培育 科技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培养创业人才、促进高校科技力量为经济建设服务等方 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统计,截至 2002 年 10 月底,我国已建成和在建大学科技 园 44 所,依托高校 104 所,吸引社会资本 297 亿元,入驻企业 5500 多家,累计转 化科技成果 1860 项,2002 年实现销售收入 690 亿元。 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作为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 1999 年 12 月正式开工兴建, 2001 年 6 月首批被国家科技部、 教育部正式确定为 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在湖北省政府和华中 科技大学的指导、支持下,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高科技 中小企业方面为湖北省经济在中部的率先崛起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相对于 建设一流的大学科技园的目标,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的总体发展尚处于创业阶段, 自身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仍将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比如在中介服务体系的 2 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的完善、创新文化环境的营造、多元化融资渠道的开拓等方面 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具 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目前, 国内外对于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还比较少, 可操作 性的研究成果更少。本文从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和现有理论成果为起 点,综合运用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系统学等多学科的理论, 对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作者认为,本文的研究意义 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正处于创业阶段,必须理清思路,确定长远的 发展战略,以实现大学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战略 环境的 swot 分析,提出了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和具体发展措施,为 园区领导层的决策参考, 和政府部门对大学科技园实施宏观调控和完善相关政策提 供了依据。 2) 与国际一流的大学科技园发展状况相比,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状况类似, 基本上都处于创业阶段。因此,对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的研究对于我国其 他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由于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涉及到技术创新、制 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多个层面, 本研究对于我国科研体制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方 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3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由于早期大学科技园形成的自发性, 于是国内外对于大学科技园的研究晚于大 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国外对大学科技园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研究 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探讨硅谷等典型的大学科技园的成功经验以及如何将其推广到 其他地区,研究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硅谷发展的生成条件;类似的高科技 地区通过技术、资本、人才和创新思想的流动而形成的全球创新网络。其代表有: 3 斯坦福大学的亚太研究中心安娜李 萨克森宁的地区优势:硅谷和 128 公路地区 的文化与竞争 ,威廉 米勒的硅谷优势等。 我国的第一个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成立于 1990 年。在其后的 10 年内尽管大学科技园的数量一直在增加, 但并未引起各界的充分重视, 相关的论文、 著作也不多见,直到 1999 年国家正式颁布有关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法律条例后,才 掀起了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和研究的高潮,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介绍国外大 学科技园模式及成功经验的,如:唐斌撰写的国外以大学为依托建立的科学园区 的实践与启示 ,马风岭撰写的芬兰科学园的特色对我们的启示 ,夏亮辉撰写的 世界大学科技园建设模式比较研究 ,张雷撰写的国外科技园运行模式对我国 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启示 ,钟坚撰写的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 。对国内外大 学科技园运行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的,如:曹斌、孙莉、候天伟撰写的国内外大学 科技园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陈静远、黄长春、左亮撰写的中国大学科技园与英 国大学科技园建设和管理模式研究 。对我国大学科技园初期准备工作及建设模 式的研究,如:杨小鹏撰写的大学科技园的选址问题 ,李平撰写的中国大学 科技园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李忠斌撰写的多种模式发展大学科技园 ,陈劲等 撰写的中国大学科技园建园与运作模式的研究 。对区域内大学科技园的研究, 如:王裕民等撰写的东北大学科技园的实践与思考 ,彭涛等撰写的关于建设 岳麓山大学科技园的思考 ,孙华林、邓庆祥撰写的关于辽宁省大学科技园建设 和发展的思考 。对大学科技园功能的研究,如:胡平、刘俊、李凌己撰写的从 大学与环境的互动博弈看大学科技园的功能 ,李仕明、韩春林、杨鸿谟撰写的大 学科技园的功能与定位 ,杨友文、叶敏撰写的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及其实现等。 我国的大学科技园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目前已经建成了 44 个国家大学 科技园。但是,大学科技园发展到今天, “大学科技园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即“大 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问题还没有系统的论述和研究。作者收集了大量关于企业发 展战略、大学科技园区发展等方面研究的文献,并对这些文献都进行了认真研读。 作者发现由于发达国家建立大学科技园的时间比较早, 其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已经 比较成熟、比较成功,所以少有人对他们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国内对于大学科技 4 园发展研究较多的是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管理者和依托单位的管理者就日常管理中 的经验总结、问题探讨、对策建议,多数为一事一议。其中针对大学科技园发展战 略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匮乏,而且比较零散、不够成熟。其中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 任梅萌结合清华科技园的探索与实践所论述的试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 中的“国际化战略” ,为本文的论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中国的国情以 及高科技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在中国建设大学科技园必须考虑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 政治环境、技术环境、人才环境等区域环境以及周边高校的实际情况,既不能照搬 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成功经验,也不能全国搞一刀切。因此,作者在广泛阅读了 国内外关于大学科技园的研究及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之后, 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 上,对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作一些探讨性的研究,以期对我国大学科技 园健康和谐地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5 2 大学科技园发展概述大学科技园发展概述 2.1 大学科技园的概念界定大学科技园的概念界定 大学科技园的称谓在各个国家不尽相同。 如: 英美等国称之为科学公园 (science park)或研究园(research park) ,意大利、法国称之为科学城(science city) ,日 本叫称之为科学技术园区或研究开发产业复合体,韩国称之为研究团地,瑞典、比 利时称之为研究村或工业园。 目前,对于大学科技园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含义基本相同。如:美国大学科 技园区协会在对大学科技园的定义中明确指出, 大学科技园应以全部或部分由一所 或几所大学相关的机构或大学具有合同或其他正式关系的机构所有, 是在一个界定 了的特定区域,依托高校的人才、科技等优势和成果资源,充分利用国家开发区的 政策、土地、环境等优势条件,建立一个集产学研、技工贸一体化的具有一定规模 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2 。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大学科技 园是指以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体为依托,利用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 文化氛围等综合资源优势,通过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多元化投资渠道,在政府政策 引导和支持下, 在大学附近区域建立的从事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的高科技园区 3 。 在此,作者采用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对大学科技园的 定义,因为它更能反映出中国大学科技园的现状和实质。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大学 科技园是一类特殊的“孵化器” ,即依靠高等院校的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研究开 发条件,利用园区的优惠政策和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促进高等院校的研究成果商品 化,不断创立高新企业及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大学科技园是一种实业园,园内企业 的基本活动是科学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而非制造销售,从事研究和开发是以高水 平的大学科研专家、学者、工程师为主。大学科技园的目的是科研成果的商品化, 一些试验产品乃至小批量的生产需在园内进行, 大学科技园主要是为加强大学与企 业界合作而发展起来的,依靠研究性大学而建。建立科技园是大学承担的服务社会 6 功能的延伸和具体化, 以把大学的新发现和新思想推广到社会使之商品化而成为社 会的财富。总之,我国的大学科技园将发展成为高校技术创新的基地、高新技术企 业孵化的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的基地、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催化的基地。 2.2 世界大学科技园发展概述世界大学科技园发展概述 自从 1951 年斯坦福大学兴办科技园区并发展成为硅谷,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 代以来,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效仿,设立了各种形式的科技园区,并成为 20 世界 80 年代以来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 风靡全球。 纵观世界大学科技园 区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 根据其产业结构的成熟度, 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4 : 第一阶段(19501970 年) :缓慢发展期。大学科技园起源于 50 年代的美国。 1951 年, 斯坦福大学在特曼教授的带领下, 在校内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化的科 学研究园斯坦福研究公园(stanford research park) ,之后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 “硅谷” 。1959 年开始,美国设立了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128 公路(route 128) 、 北卡罗莱纳州三角研究公园(the research triangle of north carolina)等科学园 区。日本从 60 年代开始从“贸易立国”转向“技术立国” ,并着手实施筑波科学城 计划。1972 年,英国在赫利奥瓦特创建了英国第一个科学园,此后相继建立了艾 斯顿科学园和沃里克大学科学园等科学园 5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大学科技园 区数量较少,到 1980 年全世界大约只有 50 个;基本上都分布在美、欧、日等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只有少数科技园区成绩显著,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第二阶段(19701990 年) :快速发展期。美国继续在设立科技园区方面领先 于世界各国,到 1989 年底美国已设立了 141 个科技园区,遍布全国,居世界之首。 日本到 1990 年在全国共选定 18 个地方兴建科技园区。 1984 年以来, 法国在波尔多、 马赛、斯特拉斯堡、里昂、图卢兹等地建了科技园区。德国虽然起步较晚,1983 年才创建了第一个科技园区西柏林革新与创业中心,但是发展很快,到 1990 年已建成 70 多个科技园。此外,意大利、西班牙、 荷兰、比利时、爱尔兰、瑞典、 苏格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建立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科技园区。自 80 年代以 来,一些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及地区,面对世界性兴建科学工业园区的热潮, 7 也不甘落后,相继创建了一批科技园区:如我国的台湾(新竹) 、韩国(大德) 、新 加坡(肯特岗) 、印度。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科技园区数量快速上升,10 年间 新增科技园 500 多个,使世界科技园总数达到 641 个,科技园分布扩大到 34 国家 和地区,科技园区在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中开始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 用。 6 第三阶段(90 年代以来) :稳定发展期。进入 90 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结 构调整的加快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加快了科技园区建设的步伐,高新技术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同时,大学科技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蓬勃发展。如中国 大陆在 80 年代后期探索兴办大学科技园的基础上兴办了 43 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而且涌现出像清华科技园等一些有相当知名度的大学科技园。到目前为止,全世界 已有各类科技园区 1000 多个,其中西方发达国家占 80以上 7 。这段时期的一个 显著特点是科技园区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出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世界科技园区, 科技园区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高技术产业水平上,这种差距不仅在发达国家与发 展中国家之间存在,而且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 大学科技园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硅谷模式自发 形成转向积极的自主规划发展, 从模仿 “硅谷” 到创办具有地方优势的大学科技园, 从振兴地区经济转向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潮 流,规范化、网络化、国际化正在成为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新标准 8 。 2.3 国内大学科技园发展概述国内大学科技园发展概述 大学科技园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 末, 位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其附近的一些重点大学就开始酝酿创办大学科 技园。从正式建制来看,国内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于 20 世纪 90 年代前期,成长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发展于新世纪之交。 9 1)起步阶段()起步阶段(20 世纪世纪 90 年代前期)年代前期) 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驱动下,一些重点大学在加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实践 中, 动员组织广大科技人员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与其他单位合作转化科技成果, 8 并借鉴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创办大学科技园的经验,且受当时新加坡、韩国、 印度等兴办大学科技园热潮的影响,在当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内试办大学科技园。以 1990 年东北大学科技园的建立为代表。 2)成长阶段()成长阶段(20 世纪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年代中后期) 1995 年 9 月,科技工业园第四届世界大会在中国北京举行。“大学与政府在科技 工业园发展中的作用” 成为大会主要议题之一,备受中国一些大学科技园的关注。 同 年 11 月,中国大学科技园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东北大学科学园、上海工业大学 科技园区、南京大学科技工业园、沈阳农业大学科技园、哈尔滨工业大学高新技术 园区相继向大会介绍了园区建设经验。之后,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 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 在各种动力的推动和国外兴办大学科技园取得成功的影 响下,我国大学进一步加强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模式更趋多样化,发展 集团公司,扩大经营规模,从而使我国大学科技园处于自身进行调整、 巩固的成长期。 以哈工大科技园、北京大学科技园和清华科技园为代表。 3)发展阶段(新世纪之交)发展阶段(新世纪之交)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颁布了关于加强技术 创新, 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 明确指出要 “支持发展大学科技园” 。 2000 年 7 月,科技部教育部决定从政府层面联合推动大学科技园工作,组织召开了大学 科技园战略研讨会;9 月成立了大学科技园工作指导委员会;12 月批准了 15 个国 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2001 年 3 月对参加试点工作的 20 多所国家大学科技园进 行评估,并最后认定了第一批 22 个国家大学科技园,6 月研究制定了国家大学科 技园“十五”规划发展纲要 。2002 年,国家认定了北京理工大学等第二批 22 个国 家大学科技园,至此,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已达到 44 家。 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总体情况可以概括为: 决策正确、 起步艰难、 模式多样、 开局良好。由于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定位 不准、融资渠道不畅、管理体制不顺、成果转化率不高、发展领域雷同、人才缺乏 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10 9 3 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发展环境分析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发展环境分析 3.1 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发展概述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发展概述 1999 年 6 月,华中科技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目标下,提出了与武汉 东湖高新区共同创建大学科技园的构想,同年 11 月得到了武汉市人民政府的确认 和批准。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是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位于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地处“武汉中国光谷”的核心地带,这里聚集了 数量众多的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中国智力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华中科技大 学科技园规划面积 73.26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7 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 7 亿元。园 区分为孵化区和产业区(即一园两区) 。孵化区在学校周边,规划面积 6.66 万平方 米,目标是建成光电一体化设备的中试基地、电子器件与敏感元器件中试基地、信 息产业中试基地; 产业区建在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新城内, 规划面积 66.6 万平 方米,重点发展机械电子、激光、光电子、新材料、软件及系统集成等产业。华中 科技大学科技园已经逐步形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园区环境、 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的 园区文化,并成为华中科技大学服务于社会的一个重要平台。 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单位是由华中科技大学产业集团、 华中科技 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及武汉高科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设立的武汉华中科技大 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既与武大科技园、华软软件园、武汉 理工大学科技园、 华中农业大学科技园及综合大学科技园共同构成东湖大学科技园 有机整体,又与东湖高新区现有的工业园、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等相互呼应,共 同构筑科技新城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体系。根据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科特点,华中科 技大学科技园逐步建成了“五大基地” :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 创业人才的聚集和培育基地、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基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辐射基 地;并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新材料产业、环保高科技产 业等“四大产业” 。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最经济的 成本和最科学的规划,建设一流的大学科技园”为建园方针,以“人、自然、科技、 10 产业和谐发展” 为规划理念来推进园区建设, 园区充分体现了高绿化率、 大通小平、 智能园区、人货分流、低密度高效益、引凤筑巢六大特点。 11 3.2 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发展环境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发展环境 3.2.1 政策环境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是指国家机关的决策机制、 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对大学科技园发展的 影响。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关是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主导力量,政府的职能和效率 对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科技创新及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都极为重视,制定了 一系列的政策规定, 从改革科研体制、 设立高新技术园区、 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 给予高科技企业税收优惠等多方面促进高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员去发展的政策措 施。如:1998 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 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通过深化改革创造更好的环 境,吸收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加强中试基地、工业性试验基地和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 业化的决定 ,提出要加强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协作,建立双边、多 边技术协作机制。 鼓励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事科技成果 商品化、产业化工作。支持高校发展科技园区,培育一批知识和智力密集、具有市 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大对科技投入的力度、完善中小型科技 企业融资体系。 1999 年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税务总局等八部委联合发出关于促进科技成 果转化的若干规定 ,提出要支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其 他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有关部门在资金投入上要给予支持,政策上要给予 扶持。对科技成果转化执行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技术转让 收入免征营业税。科研单位、高等学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 术咨询、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免征所得税。 11 2001 年 5 月,科技部、教育部在第一次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紧 紧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牢牢把握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方向; 地方政府要积极支持, 将国家有关的优惠政策落实到国家大学科技园及其入园企业。 为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 湖北省、 武汉市和东湖高新区也先后相继出台了一系 列优惠政策: 对园区建设所涉及的水、 电、 路和通讯统一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 对园区建设用地除交纳国家规定的税费外,省、市各项收费一律减免。制订了以 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和保护为核心的相关规定,初步形成了保护知识产权、激励 企业研究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规体系。出台了吸引高科技人才的二十九 条政策,鼓励境外科技人员和出国留学人员到大学科技园创业,保证来去自由。 税收减免政策,如科技园内企业,从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年度起,享受开发区 财政奖励政策。为解决园区企业技术、资金问题,目前,高新区已建立了技术产 权交易所,进一步促进资本与高新技术的结合。这一系列措施为华中科技大学科技 园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12 3.2.2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 1)国际经济发展态势。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发达 国家中,以电子计算机、现代生物工程、宇航、海洋、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技术含 量的新兴产业蒸蒸日上, 而传统工业的经济地位则日趋下降。 据美国商业周刊报导, 最近三年美国高技术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中占27, 而汽车工业只占4。 2000 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中,33来自信息技术部门。从国内的情况看,高科技产 业发展的速度也很迅速,近几年高科技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264,高于同期 全部制造业 17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全部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 已接近 20,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从 1999 年起产值和销售额跃居各工业行业之首, 成为我国工业的第一支柱。 以上现象说明: 如同300多年前资本和能源的地位作用逐渐取代土地资源一样, 技术和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等有形资产的地位而成为创造财富的战略性资源。 由于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层次从基本物质生活向精神生活 的提升,这种战略性资源的转移是历史的、客观必然的。由此可见,国际经济环境 12 为象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这样拥有大量科技、 智力和知识资源的高技术园区的发展 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机遇。 2) 国内经济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由于中国政府采用了以发展内 需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治理已初见成效,许多对经济稳定增长 的不利因素和风险因素,已经或正在有效的得到化解,国内市场巨大,竞争空前强 烈,尤其是普通日用品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由此促进和引发了新一轮产业结构的大 调整,高科技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近年来,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网络经济泡沫的 破灭,西方发达国家、东南亚地区国家及我国的港台地区经济速度放慢,一些国家 的经济还出现了负增长。9.11 事件使得美国本不景气的经济雪上加霜,投资者和消 费者的信心及安全感普遍下降。而中国虽然经历了严重的 sars 危机,但经济仍呈 现出快速增长势头,gdp 仍然保持在 8左右的高速增长率,成为亚太甚至全球最 大的资本输出国。发达国家及港台地区的企业看好中国,纷纷将高科技产业向大陆 知识、人才密集的地区转移。由于中国大陆的政局稳定、市场潜力巨大、科技型人 力资源丰富且价格相对低廉,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仅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 还在一些国内的中心城市建立了研发中心;台湾地区的高科技企业也大量迁往内 地,今后几年将是境外高科技企业向大陆进行转移的高峰期,是华中科技大学科技 园进行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的最佳时机。 3)湖北省经济发展态势。湖北省地处我国中部腹地,属于老工业基地,在全 国经济发展格局中, 经历了从五六十年代的高度重视和集中投入到改革开放后的相 对冷落的过程。虽然湖北省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曾经提出过要在中部崛起的 奋斗口号,但并未上升到国家的宏观战略视野、成为国家的政策行为 13 。现在中央 政府首次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并从整体战略布 局角度认识中部地区的地位和作用, 这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对中部地区的高度重视 和殷切希望,为湖北省在中部率先崛起提供了经济政策契机。据湖北省统计局最新 统计资料显示: 2004 年湖北省国内生产总值 (gdp) 达 6130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1% 以上,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 23 个百分点,是 1998 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 13 据湖北省统计局分析,虽然 2004 年各主要经济指标高速增长,但是增幅多低于周 边省市,工业增速仅列全国第 20 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列第 18 位,湖北省总体经 济增长速度在全国范围内还是比较滞后的。因此,湖北省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目标,必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湖北省具有规模庞大 的钢铁、汽车工业,有基础完备的化学工业,有比重大但生产效率低的农业,有数 量质量均处于全国前列的高校科研院所,因此湖北省要走出经济增长滞后的局面, 必须把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之一。 14 在这样的区域 经济小环境下,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科技园对于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来说,是一 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3.2.3 技术环境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是指影响大学科技园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的各种技术因素的总 和。21 世纪产生了许多革命性的科技成果,每一种新技术的产生,都导致了相应产 品的产生,从而不断冲击原有的市场格局,不断调整新的利润分配。因此,谁能优 先掌握高新技术,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所依托的华中科技大学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 水平一流的 高等学府之一,是首批列入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拥有 国家重点学科 15 个,包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加工工 程、热能工程、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物理电子学、系统工程、计算 机系统结构、水利水电工程、内科学(心血管病) 、内科学(呼吸系病) 、外科学(普 外) 、妇产科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博士后流动站 15 个,包括:力学站、机 械工程站、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站、电器工程站电子科学与技术站、信息与通信 工程学科站、控制科学与工程站、船舶与海洋工程站、材料科学与工程站、机栓科 学与技术站、基础医学站、临床医学站、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站、数学站、生物医 学工程站、管理科学与工程站、生物学站。另外还有 28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39 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00 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从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 开发基地表 31 15 中我们可以看到华中科技大学拥有的科研基地共 8 类 27 个;从 华中科技大学近几年获奖情况表 32 16 ,我们可以看到近三年来共获得国家级奖 14 励 13 项, 省部级奖励 128 项, 市级奖励 45 项。 华中科技大学强劲的教育科研实力, 在光电技术、材料科学、生物医药、机械工程等领域都取得了诸多的科研成果,为 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表 31 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开发基地 项 目 名 称 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 外存储系统国家专业实验室 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 塑性成型模拟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安全防伪国家工程中心 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 cad 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基本物理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给排水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外存储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呼吸系统疾病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器官移植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部级重点实验室 智能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 功能陶瓷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械设计与制造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武汉) 生物医学光子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煤燃烧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引力与量子物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中英 hustiack 作物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联合实验室 华中科技大学ibm 技术中心 国际合作研究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蒋氏工业培训中心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表 32 华中科技大学近几年科技成果获奖状况 项 目 2002 年(项)2003 年(项)2004 年(项) 获国家级奖励 4 3 4 获部委、省级奖励 43 42 43 获市级奖励 15 11 19 15 3.2.4 人才资源人才资源 人才问题是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关键问题。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经 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由于我们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人才工 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优秀人才,为大学科技园的 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资源保障。目前,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技术密集区,对人才的 需求具有以下特征:高密集性,即人才需求量的密度高;整体性,即人才的整 体素质高;专业性,即人才的专业性要强,强调各专业的配套性;创造性,即 要求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所依托的华中科技大学,人才资源如表 33 17 。从表中 可以看出,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在人才存量方面:现有教职工约 13000 余人,在校 生约 70000 余人;在人才的层次方面:有两院院士 16 人,博士生导师 610 人,教 授 897 人,副教授 1315 人。这些都为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提供了为科研开 发和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 表 33 华中科技大学科研人员现状 项 目 人 数 中国科学院院士 7 中国工程院院士 9 博士生导师 610 教授 897 副教授 1315 研究生 16716 在校生 (约)70000 3.2.5 融资环境融资环境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迅速发展, 是与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银行、 工商税务部门的 大力支持分不开的。目前,政府的财政支持、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仍然是大学科技 园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在建设之初,东湖高新区给予投资 2000 万元参与园区的基本建设; 东湖高新区 2000 年给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区投 入 3000 万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对科技园前期开发建设所需资金,省市政府采取贴 16 息等方式进行扶持;省、市政府对科技园企业优先安排风险投资资金,优先安排上 市。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中的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实现了产品经营到 资本运营的跨越式发展,打通了科技成果持续转化的融资渠道。华工科技上市后, 利用自有资金和筹集资金进行了多项投资,资本运营初见成效。收购了民营高科技 企业武汉汉网高技术公司 80的股权,汉网公司拥有的“高速无线互联网”技术处 于国际领先水平;同年 9 月,收购了澳大利亚激光切割、等离子切割系统的知名企 业 farley 和 laserlab 公司,并在当地组建华工科技澳洲公司,开始国际化运 作;出资 900 万元改制了深圳赛百公司,介入了证券软件产业。 18 大学科技园建设需要有多元化筹融资渠道, 根据国外典型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成 功经验,政府的财政支持和银行贷款都不能作为科技园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国内 大学科技园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也同样存在。首先是新创 企业的融资渠道还不够畅通,按照现行的银行信用评估体系,新创企业资产较少, 要获得固定资产投入和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难度较大。在风险投资方面,风险投资 的机构不多,风险投资专家缺乏,而且,国内风险投资公司主要投资于成熟企业, 对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技企业支持较少。 国外风险投资公司在资金退出时作为外汇 汇出方面存在障碍。其次,由于高科技企业股权交易市场还不够完善,创业板股票 市场迟迟没有启动,科技型企业缺乏大规模融资的有效途径。另外全国只建立了上 海、深圳、成都三家的区域型技术股权交易所,这三家交易所均采取会员制,业务 量小。股权交易市场发育的滞后,使得项目、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不能实现有效 培植,对大学科技园的项目孵化和企业发展均造成不利影响。 3.2.6 中介服务中介服务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这些中介机构包括:孵化器、 要素市场(人才要素、项目要素) 、信息网络、生产力促进中心、知识产权服务机 构等,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体系,为大学科技园在人才引进、技术开发、培训、企业 战略管理等方面提供咨询、创业服务,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和创新成本。 世界上成功的大学科技园均形成了组织网络化、 功能社会化、 服务产业化的完 整的中介服务体系。中介服务体系以其特有的功能,不仅造就了象惠普、英特尔等 17 世界著名的高技术公司, 而且培育了成千上百万中小企业, 有力的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