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社区参与的核心是追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之间的平衡,而 民族地区社区在参与乡村旅游的过程之中,只有通过政治、经济、文 化等各个方面参与其中, 才能够分享到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获得 的利益,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基于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研究 不仅可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社区的发展,而且 还可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社区参与到乡村旅游的 过程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社区居民由于自身素质和旅游开发过程中各利益主体间信息不 对称等方面的原因,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那些旅游资 源较为丰富的社区中,社区居民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导致他们无法正 确地对待旅游开发活动。就算社区居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来, 由于他们受文化水平、资金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参与的程度通常都较 低,范围也很狭窄,而且通常很难介入到乡村旅游的经营之中,更谈 不上参与到有关规划和重大决策了。 旅游社区内各利益主体在当前利 益驱使下所表现出来的短期行为,既不利于当前社区的发展,也不利 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本文以广西三娘湾社区参与乡村旅游为例, 通过对社区居民参与 旅游的内容、形式、态度等方面分析造成利益分配不均的原因,并以 此为基础, 运用产权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提出民族地区社区参与乡村 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指出不仅要提高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意 识,还要建立起有效的社区参与决策机制与旅游培训教育的保障机 制。通过四大机制的建立,使得民族地区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得到提 高,并且在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之中获得其应有的权益保障,从 民族地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 ii 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之中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实际情况的 区别性与差异性,应当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民族地区社 区在参与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真正受益, 实现社区居民与旅游开发的共 赢。 关键词:社区参与,乡村旅游,产权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利益分配 机制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the core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s to pursuit the balance of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whil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depends on the full participation of the local communitie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even if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hrough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etc, it can share various interests from it and then launch the success of rural tourism。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tourism。 because of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own quality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the subject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are often on an inferior status, especially in those rich tourism resources places, so they can not properly deal with tourism development activities。 even if community residents participat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hey can not involved in the long-term management, not to mention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planning and major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ats because of thei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level of funding and other restrictions 。 the short-term behavior shown from all stakeholders in the tourism communities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current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民族地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 iv tourism。 in this paper , we take san niang wan communitys participation in rural tourism in guang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content, form, attitude of community residents involved in tourism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and on this basis, use the property rights theory and rational choice theory to build interest distribution mechanism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rural tourism in ethnic regions。 key word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rural tourism, property rights theory,rational choice theory,benefit distribution mechanism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一、研究背景 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从 19 世纪开始,欧美发 达国家的城市人为了躲避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压力, 纷纷到乡村去寻找放 松,一开始主要是艺术家和诗人,后来随着铁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去乡 村释放心灵。而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与以往相比有了更大的发展,旅游已经从 初期的以观光为主发展到以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健体强身为一体的新型休闲旅 游形式。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的较晚。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国内的旅游业随着经济 增长而快速发展,而乡村旅游业也应运而生。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中国境内景 区周边的乡村旅游发展起来;80 年代末,旅游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点产业, 乡村旅游在国家政府扶持下发展起来;90 年代开始,我国的乡村旅游大力发展 起来;至 2009 年,国家已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国家旅游业 的重视即将带动我国的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乡村旅游作为中国旅游 业的新亮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引起了国内外 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也掀起了一波热潮,得到了学术界 的关注和重视,并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 然而,乡村旅游高潮迭起,但由于我国的乡村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 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第一,地方政府和乡村经营者对本地资源 状况的分析不足、评价过高,对开发乡村旅游所需要的条件包括农业资源基础、 农村自然景观以及文化景观基础、 区位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旅游基础设施条件、 投资条件等等认识不足。第二,乡村旅游涉及农村社区发展、小城镇建设、农业 结构调整、旅游业发展、旅游资源保护等众多的部门和内容,需要建立一个权威 的协调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 而目前各地政府一般尚未建立一个健全的统一 的乡村旅游管理机构,政府主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造成许多乡村旅游出 现各自为政、多头管理或者无人管理的现象,一旦出现问题则互相推诿,从而导 致经营者的利益、游客的权益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而与乡村旅游开发相关的部 门,包括政府、旅游企业等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乡村社区的居民视为其管理的对 象,而忽视了其作为利益主体的权益,种种因素导致乡村居民对发展旅游业消极 民族地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 2 抵制或者盲目迎合而导致破坏性的开发。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我们 必须把社区居民纳进来, 在积极吸取国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符合中国国情 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实现旅游业发展与社区利益分配合理的双赢局面。 二、研究意义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城乡二元化结构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拉动农村经 济增长、扩大农民就业率,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与目的。乡村旅游作为新型 的旅游项目,受到广大城市人的欢迎,农村的空气清新、农副产品的绿色健康、 农村人民的朴实热情,都是吸引城市人周末到农村休闲度假娱乐的重要原因,通 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同时农民的物质生活水 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说,推进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可以加快我国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促进民族地区社区的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信息闭塞,而且民族地区社区人民知识文化 水平不高,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不高。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使他 们获得有效的经济收益,而且还可以促进当地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 的进步与提高,促进各领域的协调发展。我国民族地区社区居民作为当地人,熟 悉当地的地理环境,在参与乡村旅游的过程之中,可以为提供人力、物力以及相 关的地区服务,还可以向游客介绍民俗风情,可以促进乡村旅游活动的持续有效 发展。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地区社区的发展,为当地社区带来了 经济收益,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比较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发 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地区的自然环境由于旅游业的发展遭到了 一定的破坏,这是不利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民族社区居民作为民族文化的继 承者与追随者,他们会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他们知道哪些地区可以开发,哪些 地区的开发是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民族地区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的开发过程中 来,支持乡村旅游的开发,不以牺牲当地传统文化历史遗产为代价,通过生态旅 游的发展促进当地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发展,那么自然资源的保护、居民的支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持态度、社区的文明程度等等因素结合起来,通过一种良好的机制的建立确保乡 村旅游的发展符合当地社区的利益,同时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广泛搜集国内外专家对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利益分配机制等各方面的研 究成果,进行分析研究、综合归纳,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 (二)跨学科研究法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与利益分配研究是一个多学科多层面融合渗透的研究, 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居民参与涉及到旅游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社区居 民参与中的利益分配涉及到经济学的内容, 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模式涉及到管理 学的内容,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对涉及到的旅游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 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进行综合运用。 (三)社区调查和访谈 为了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乡村旅游概况、社区参与与利益分配情况,选 取三娘湾景点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观察法、半结构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 获取当地社区家庭的人口、就业、对景区事务和旅游事务的参与情况,以及利益 分配制度等。 (四)统计分析法 对收集的资料及野外调查成果、数据进行系统地整理与统计分析,利用 excel 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 四、研究框架 本文的内容安排分为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展开,用研究框架勾勒 出文章的脉络。 第二部分理论文献研究综述,针对概念辨析及文献概况,梳理本文的理论 基础。 第三部分以广西三娘湾村为例,从问卷调查及统计调查结果入手,对当地 居民和村委会参与旅游开发与发展的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确定利益主体,分析 三娘湾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特点。 民族地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 4 第四部分用产权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对三娘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过程中产 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旅游资源产权的模糊给社区居民的参与带来了困难,给 出社区居民是基于生存理性、经济理性、社会理性三个层次的理性决定其参与的 行为以及程度。 第五部分通过以上的分析, 提出民族地区社区居民应该提高社区参与意识, 而政府应该建立起社区参与的决策机制、利益保障机制、教育培训机制等等,以 保障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发展的权益, 从而实现社区居民的高效参与以及旅 游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六部分结论,总结全文,分析文章的创新之处和待研究的问题。 五、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广西三娘湾这一微观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情况出 发,通过个案的分析,得出民族地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并就此提出解决的方案与措施,使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而正是由于个案的分析,可能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对策之中有所局限, 分析的不够全面,这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所在。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第一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一)社区参与 联合国大会在 1969 年发表了社会进步与发展宣言 ,指出公民参与是社会 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 1971 年发表的广泛参 与和 1981 年出版的广泛参与作为一种站略推动社区层面的行动和国家的发 展中对“社区参与”的概念作出了详尽的表述。虽然社区参与的概念研究的时 间不长,但是迄今为止也有不少的定义,下面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表述: 1.社区参与既是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发展的过程、方式和手段,更是 指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其过 程,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发展的责任分担和对社区发展的成果的分享。 2.社区参与是受益人影响发展项目的实施及方向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 这 种影响主要是为了改善和加强他们自己的生活条件,如收入、自立能力以及他们 在其他方面追求的价值。 3.社区参与是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简称,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把社区作为旅 游发展的主体纳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涉及旅游发展重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体 系中。 4.“参与”并不是政府居高临下地对居民的一种权利施舍,而是后者多年来 以各种方式进行抗争以及社会民主化发展的结果, “参与”目前已是发达国家社 区建设的必要环节。 5.公众参与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正规和非正规的机制直接使公众介入决策。 (sewell,coppock,1977,转引自叶敬忠,2001) 。 综合社区参与的各种表述意见, 我们了解到社区参与的本质是指社区居民能 够有效地参与到社区的创造、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之中,获得民主的权利,能够自 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提出建议,在参与的过程中平等地分享既得利益,而真正 的社区参与将会促进社区的健康快速发展,实现社区价值的整合,依赖政府“自 徐永祥, 社区发展论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年。 叶敬忠: 参与式发展的概念 ,载李小云: 参与式发展概论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年。 刘纬华,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应有的理论视野兼与黎洁老师商榷” , 海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 科学版) ,2002 年第 2 期。 董卫: “城市族群社区及其现代转型以西安回民区更新为例” , 规划师 ,2000 年第 6 期。 叶敬忠: 参与式发展的概念 ,载李小云: 参与式发展概论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年。 民族地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 6 上而下” 的推行和社区 “自下而上” 的参与, 成为社会发展新的驱动力和着力点。 本文所提到的社区参与,是指在乡村旅游过程之中民族地区的社区参与。 (二)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最早来源于 1963 年美国斯坦福研究学院的研究成果。该 研究成果指出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主体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群体, 如果没有它的支 持,组织将不会存在 。之后的发展过程之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弗里曼给利益 相关者下的定义,认为其是能够对某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群体或个人 。 索特和雷森(sautter, leisen, 1999)将弗里曼 1984 年提出的旅游业的 利益相关者归结为以下各方:居民、本地商业部门、旅游者、政府部门、旅游规 划师、国家商业链、竞争者、职工以及激进团体。如下图所示: 旅游业利益主体图(sautter & leisen, 1999) 这些利益相关者的确定是以旅游规划为核心的。在利益相关者各个群体之 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也存在一种或多种经济利益关 系, 在这种关系之中, 政府的决策、 企业的行动会影响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社区等利益相关者也会影响政府政策的实行与企业的行动。 社区是旅游活动这一 复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社区参与高度有效顺利进行的前提之下,各利 益相关者才能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各自获益,因此,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应该 是协调的,否则将无法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孙璐、刘军琦、罗丁: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生产绩效的综合测评体系” , 经济体制改革 ,2001 年第 2 期。 根据美国学者弗里曼(freeman,r.e.)在其 1984 年出版的著作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中 对利益相关者所作的界定。 本地商户 本地市民员工 政府部门 积极团体 旅游规划师 竞争者 游客 国家商务链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二、文献综述 (一)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概念很早就出现在国外的学术研究界,他们对乡村旅游的 概念提出的比较早,并且相当重视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认为这涉及到乡村旅 游理论体系的构建,因此目前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比 较有代表性的是坎农(gannon)1998 年下的定义:乡村旅游是指由农民及乡村 人士为获取一定的额外收入,而向旅游者提供一系列的活动、服务及设施。他认 为,乡村旅游不但包括了人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农庄旅游和农业旅游,还包括 了到乡村地区进行的度假旅游以及除了膳食住宿以外的其他的服务, 比方说手工 艺品及附属农产品的销售等等。 欧洲联盟(eu)为了培植以及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特别制定和执行了一 项名为“leader”的计划,强调对乡村旅游产品的管理、控制和提供“本地化” 特色。这项计划认为,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辨别一 种旅游产品是不是属于乡村旅游, 主要就在于这项产品是否让游客与乡村的自然 风光和特定的人文环境有了亲密的接触, 而可以使游客参与到乡村本土的各种风 俗习惯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之中。 世界旅游组织规划顾问、旅游开发规划师 edward insekeep 认为乡村旅游 是一种与传统的乡村有关的旅游形式, 不但使得参加这种旅游的游客能够学到乡 村生活的方式和传统的知识,而且村民也可以从这种旅游中直接收益。这个定义 强调了乡村旅游给村民、给社区带来的利益。 霍尔和金肯斯(1998:28,转引现代旅游管理导论 )认为,旅游者大量 涌入乡村地区可以实现以下一个或多个目标:为当地创造收入、就业并带动区 域经济发展;有利于经济及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有利于保障当地居民福利及康体娱乐设施建设;有利于环境及文化资源的保 护。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开始,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 对乡村旅游概念的表述则各不相同。其中,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中国社 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对乡村旅游所作的定义较为全面。他认为,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与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 蔡碧凡、夏盛民、俞益武编著, 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年 6 月第 1 版。 民族地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 8 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的旅游活动。他分别从 农业及旅游业的角度考察了乡村旅游与观光农业及休闲农业之间的关系, 认为乡 村旅游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乡村风情(即乡村的风土人情) 。 (二)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 西方学者们一开始是将社区及其旅游参与当作一种旅游规划方法纳入研究 视野的。墨菲(murphy p e,1985)认为旅游业的发展重心在于社区参与,一定 要保证社区居民的实际利益和感受。edward insekeep 认为当地社区应当最大限 度地参与到旅游规划和旅游决策过程之中,并达到一定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最大 限度地参与到实际发展和旅游管理之中,以实现社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 里德(reid d g, 2004)研究了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问题 ,认为社区居 民只有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之中具备决策权利、分享利益,才会促进乡村旅游 发展。 此外, 砍加斯和谢韦 (kangas p and shave m, 1995) 、 帕里和坎贝尔 (parry d and campbell b, 1992)等认为 ,乡村旅游的发展一定要使居民拥有资源控 制权力,才能保证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得以顺利进行。 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代表人物及其研究成果:唐 顺铁 (1998) 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满足社区居民需求, 让他们具有决策权, 能够分享利润 。周世强(1998)提出了社区参与与旅游者之间的矛盾问题。周 玉翠 (1999) 用实证分析阐述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意义和原则 。 刘纬华 (2000) 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健全的保证社区居民决策权利的机制 。洪颖和卓玛(2000) 通过研究发现社区居民提升了文化自觉正是由于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 。刘明 (2001)认为乡村旅游地社区结构和功能需要更新 。黎洁和赵西萍(2001)认 夏林根主编, 乡村旅游概论 ,东方出版中心,2007 年 6 月第一版。 edward insekeep,tourism planning: an integrated and sustainable, approachm.the hugne: van nostrand reinnold, 1991. david g.reid, heather mair, wanda george, community tourism planning-a self-assessment instru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31(2004)pp.623-639. kangas patrick, shave mary, shave paul, economics of an ecotourism operation in beliz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vol.13(1995)pp.669-673. 唐顺铁: 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 , 地理研究1998 年第 2 期,第 145-149 页。 周世强: 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 社区发展相协调的旅游行为途径 , 旅游学刊 1998 年第 4 期, 第 33-35 页。 周玉翠: 欠发达地区社区旅游研究以湖南省邵阳市为例 ,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9 年第 3 期, 第 74-76 页。 刘纬华: 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 , 旅游学刊2000 年第 1 期,第 47-52 页。 洪颖、卓玛: 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开发与藏族社区文化调查研究 , 思想战线2000 年第 6 期, 第 81-84 页。 刘明: 旅游地周边乡村社区的功能与结构更新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年第 1 期, 第 95-97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为社区参与不是解决乡村旅游一切问题的根源 。彭多意(2001)认为少数民族 地区需要加强社区参与力度,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程占红(2001)认为大多数 社区居民赞同发展乡村旅游,同时也对环境污染问题表示担忧 。刘岩等(2002) 、杨桂红(2001)认为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入股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利益分配。潘 秋玲和李九全(2002)认为乡村旅游应当由社区居民自己决定发展目标与前景 。 何艺玲(2002) 、张建萍(2003)通过个案分析之后认为社区居民的参与可以 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保继刚和孙九霞(2003)认为社区居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 重心 。赵福祥等(2003)认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既有有利影响,也存在不利影 响,应该区别看待。连玉銮(2005)通过个案提出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存在的一 些问题。 (三)旅游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 这一概念大概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应用于旅游研 究之中的,在 1999 年世界旅游组织(wto,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制定 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中正式出现,但 wto 对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只包括旅 游专业人员、公共管理机构和新闻媒体,没有包括社区居民、游客和相关机构。 关于旅游规划的第一篇论文由 jamal(1995)发表,elise(1999)在 jamal 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利益相关者的旅游规划模型。reed 认为社区旅游 规划与权力关系相关。williams 等研究发现政府缺少对旅游利益相关者的支持, 阻碍了他们参与的进程。而 araujo 也认为发展中国家中非政府组织或部门的参 与旅游非常有限。 国内最早涉及利益相关者的专著为保继刚与钟新民(2002)所著的桂林 黎洁、赵西萍: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的若干经济学质疑 , 旅游学刊2001 年第 4 期,第 44-47 页。 彭多意: 发展民族社区经济方法探索以可邑彝族生态文化旅游村项目为例 , 思想战线2001 年第 6 期,第 113-115 页。 程占红: 生态旅游社区从事旅游业者的行为特征研究以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 山西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 2001 年第 2 期,第 159-163 页。 刘岩、张珞平、洪华生: 生态旅游资源管理中社区参与激励机制探讨以厦门岛东海岸区生态旅游开发 为例 , 农村生态环境2002 年第 4 期,第 60-62 页。 杨桂红: 试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以碧塔海旅游景区为例 , 经济问题探 索2001 年第 11 期,第 124-126 页。 潘秋玲、李九全: 社区参与和旅游社区一体化研究 , 人文地理2002 年第 2 期,第 38-41 页。 何艺玲: 如何发展社区生态旅游?泰国 huayhee 村社区生态旅游 (gbet) 的经验 , 旅游学刊 2002 年第 6 期,第 57-60 页。 张建萍: 生态旅游与当地居民利益肯尼亚生态旅游成功经验分析 , 旅游学刊2003 年第 1 期,第 60-63 页。 保继刚、孙九霞: 旅游规划的社区参与研究以阳朔遇龙河风景旅游区为例 , 规划师2003 年第 7 期,第 32-38 页。 民族地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 10 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 ,认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包括 游客、政府、商业部门、本地居民、景点开发商等,并对他们的行为与他们相互 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分析,制定出旅游发展规划。张伟与吴必虎(2002) 认为利 益主体理论对于旅游发展规划十分有用, 应当运用其中并发挥作用。 黄昆 (2003) 提出应建立一个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能够参与的景区环境管理模式。冯淑华 (2003) 对各方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作出了分析。张祖群(2004)将人类学田 野观察法运用到利益主体研究之中,从个案出发分析其中的实质内容。宋瑞 (2004、2005) 、刘雪梅及保继刚(2004)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到生态旅游 领域,分析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问题。 三、理论基础 (一)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性是现代旅游最基本、最核心的标准。可持续旅游没有公认的权威 定义,1993 年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定义认为,可持续旅 游不仅能够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保障,而且其发展不影响后人的利益 。也就是 说,旅游利益相关的各方应当共同尊重和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文化、生活和 环境,维护旅游地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完整,并与旅游地社区共建人与自然 和谐共进的关系,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理,推动生态旅游与全面和谐 社会的共同发展。在这个基础之上,1995 年旅游可持续发展宪章揭示出了 可持续旅游的实质,即“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 。 旅游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不可缺少的元素,旅游业 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旅 游业发展成为了一种数量型的增长和外延型的扩大再生产, 这种典型的粗放型模 式导致了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旅游区的环境也随之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 保继刚、钟新民: 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127-136。 张伟、吴必虎, 利益主体 stakeholder 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 , 旅游 学刊 ,2002,17(4) :63-68。 黄昆, 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景区环境管理模式研究 , 湖北社会科学 ,2003(9) :81-82。 冯淑华, 三百山旅游发展中流域利益主体关系的探讨 , 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3,25(5) : 47-50。 张祖群、方巧、杨新军, 基于文化景观的利益主体经济互动荆州的旅游人类学实证研究 , 桂林旅 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15(3) :41-44。 宋瑞,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 ,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5) :74-80。 刘雪梅、保继刚, 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剖析国内外生态旅游实践的变形 , 生态学杂志 ,2005,24(3) : 348-353。 邹统钎,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4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在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开发过程中,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依据,不能一味地追 求经济效益, 而要注重乡村旅游的环境问题,实现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走可 持续旅游的道路。 (二)产权理论 中国的产权概念来源于西方,是由科斯、威廉姆森等人提出的, 在对 传统西方微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的根本缺陷进行思考和批判的基础上形 成的。 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 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 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产权制度是用来规范并巩固商品经济 中产生的财产关系,来约束人的经济行为,使商品经济秩序得以顺利运行 的一种工具。它具有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和收入分配功能。 按照拥有权利的经济行为主体的不同,产权可以分为公共产权、国有 产权和私人产权三类。当产权权利界定给一个共同体,在共同体内的每一 个成员便都有权分享这些权利,并且排除了共同体内以外的成员对共同体 内的任何成员行使这些权利的干扰,那么产权就表现为公共产权,集体产 权就是公共产权的一种;当把产权所包含的各种权利界定给国家,然后再 按照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使用或不能使用这些权利,产权则表 现为国有产权;当产权归属的主体是私人,并且对所有产权权利的行使完 全由私人决策,产权就表现为私人产权。 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之中, 旅游资源的产权归属问题一直存在, 究竟如何利用产权理论使参与旅游发展的各相关主体均能够受益, 将是我们需要 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三)理性选择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著作中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经济人”的假设,也就 是假定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即都是以利己为行为动机, 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而理性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以 理性的行动,为满足自己的偏好,在不同的行动或事物之间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并 使效用最大化。其基本假设条件则包括: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在 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9. 民族地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 12 特定的情境之中会有不同的行为策略供其选择; 人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将 会导致不同的后果;人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会有不同的偏好排列秩序。 也就是说,所谓理性选择,可以简单地解释为一个理性的人在行动的时候会采取 最优的策略,并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 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 人们会根据自身条件和偏好有目的地选取相应的行为 方式。本文将运用理性选择理论来分析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中各利益主体行为。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第二章 三娘湾村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案例分析 一、社区介绍 (一)广西三娘湾渔村景区发展的概况 在广西钦州市南部,有一个美丽的小海湾三娘湾,三娘湾渔村就坐落在 海湾的北岸上。三娘湾得名于村庄西侧的三娘石,这是自然形成的三根并排而立 的花岗岩石柱,高约 68 米,三根石柱挺立在海边,酷似三个渔家妇女。她们 带着头巾,目光注视着远处的海面,似乎是在期盼着出海捕鱼的亲人们赶快平安 回来。 据传说, 三娘湾原来只有三个英俊的小伙子居住, 他们共同拥有一条渔船, 靠下海捕鱼为生,三人相依为命,亲如兄弟。玉帝委派三个仙女下凡间了解人民 的生活情况,并规定他们三年后回天庭复命。三仙女在巡视人间的过程中,发现 了这独特的海湾和勤劳英俊的小伙子,她们为这里的美景和小伙子的淳朴所感 动,于是瞒着玉帝,与小伙子结为夫妻。从此,三娘湾出现了三个幸福的家庭, 丈夫出海打渔,妻子在家织网,相亲相爱,生活甜蜜美满。然而,好景不长,三 年后, 玉帝不见仙女回来复命, 派出心腹探知三仙女违抗圣命, 已嫁与凡人为妻, 并生儿育女。玉帝勃然大怒,决定惩治这些无法无天的子民,于是责令海龙王掀 起狂风大浪,吞没了出海捕鱼的渔船。到了渔船应该返回的时候,三位娘子一起 来到海边,焦急地注视着远方的海面,盼望着丈夫平安回来。然而,出海的丈夫 没有回来,三位娘子一直满怀希望在海边等待,日久天长便化作了三尊花岗岩石 像。 三娘湾村背靠钦州一级海蚀台地,面向三娘湾海面,向北距离钦州市城区 40 公里,距离南宁市城区 170 公里。全村土地面积 150 公顷,耕地面积 20 多公 顷,村民主要以下海捕鱼为生。全村居民 439 户,人口 1794 人,其中男女劳动 力 800 多人,分为 5 个村民小组。全村居民住宅集中连绵分布于海湾的北岸。 2008 年 78 月,笔者专程到广西三娘湾村对该渔村的旅游开发和社区参与 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1.三娘湾旅游景区简介 三娘湾村旅游资源较丰富,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人文旅游资源较少。自然 旅游资源有海景,岩石地貌景观,珍稀野生动物海豚等。 这里的海水碧波荡漾,海岸绿树成荫,大海与陆地非常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民族地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 14 海洋中分布有星星点点的花岗岩石景,这些岩石景观大多在涨潮时被海水淹没, 退潮时露出水面,使得这里的海面显得既幽静美丽又变化无穷。 三娘湾的石景虽然遭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但在村民的努力保护之下,一些美 丽的岩石景观得以保存下来,除了三娘石以外,主要的岩石景观还有海狗石、母 猪石、天涯石等。村庄西面的海岸边,耸立着海狗石。石狗蹲坐海岸,昂首注视 着远方的海面,就像一个忠诚的哨兵一样,用它那警惕的眼睛监控着海面,时刻 准备着发现和报告海上渔船出现的险情。 母猪石犹如一头巨大的母猪匍匐于村庄 西侧的近岸海域,两侧还分布着一些如同小猪仔的小型石块;母猪石是在村民的 顽强保护下幸存下来的石景,其意义早已超出了石景本身。天涯石分布在村庄东 部向海洋中凸出的小半岛的尽头,高耸挺立的花岗岩垂直插入海中,形成了一段 陡峭的岩壁和数根巨大的垒摞状石柱。其他的岩石景观还有风流石、观潮石等。 这里是海豚长期居留的家园。生活在海湾中的海豚学名为中华白海豚,因其 脊背中部总是向外凸出呈上拱状,也被称为驼背海豚。海豚对海洋环境的要求较 高,一方面要求海水清洁无污染;另一方面是需要有充足的海洋鱼类供其捕食。 三娘湾海域满足了海豚生存的苛刻条件,因而能够留住这些大海的精灵。长期以 来,渔民与海豚和睦相处,共同使用海湾中的水产资源,人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 伤害它们。这些淘气的海中精灵都期望不花费多少力气就能吃到美味佳肴,跟随 渔民的捕鱼船自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它们喜欢成群结队地跟随在捕鱼渔 船的拖网后面,捕捉那些筋疲力尽的漏网之鱼。渔民们也毫不吝啬,在收网时都 要将一部分个头较小的鲜鱼抛到船后, 供它们解馋。 当海豚吃上了可口的鲜鱼后, 总是不忘跃出水面,表演一番,对渔民的慷慨表示感谢。有时候,海豚还会帮助 渔民将鱼群驱赶到特定的海域,供渔民捕捞,当然,它们也由此获得了更多的鲜 鱼奖赏。 三娘湾村主要的人文旅游资源是位于乌雷岭上的伏波庙, 是纪念东汉伏波将 军马援的纪念性建筑,建筑面积 600 多平方米,至今已有近 1000 多年的历史。 另外,海面、渔船、沙滩以及岸边树荫下编制渔网的渔家妇女一起构成了浓厚的 渔村氛围。 2.三娘湾村的旅游产品 目前,三娘湾村旅游区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乘游艇观看海豚和海上风光、休闲 捕鱼和八音队表演等。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乘游艇观看海豚和海上风光是这里独特的旅游产品。由于旅游的发展,海豚 现在很少来到近岸海域了,需要乘游艇出海到一个特定的海域才能看到它们。一 般来说,天气晴好的时候都能看到海豚,有时候还能看到成群的海豚腾跃嘻戏。 休闲捕鱼则是游客跟随渔民一起,乘坐渔船出海,在近海水域中撒网捕鱼, 感受渔业劳动的乐趣。 同时, 用自己捕捞得来的新鲜海鲜烹制成美味可口的菜肴, 吃起来也别有一番味道。有时候,在出海捕鱼的时候,一路还有海豚跟随跳跃。 在主要的渔汛期,游客还可以和渔民一起,参加拉网捕鱼。 八音队则是有村子里 65 岁以上的老人组成的音乐表演队,由旅游区组织,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表演一场。 其他旅游产品还有海潮观光、石景观光、吃海鲜等,村里还可以应游客的要 求举行海边篝火晚会,至于赶海拾贝、海水浴和游泳等就看游客的兴趣了。 (二)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现状 1.政府开发三娘湾景区 2003 年,钦州市政府决定对三娘湾村所在地区进行旅游开发。经过一段时 间的准备后,当年国庆节那天,伴随着“月圆三娘湾”大型文艺晚会在三娘湾的 举行,三娘湾作为一个海边渔村旅游地正式开始接待游客。同日,钦州市三娘湾 旅游区开发管理临时指挥部挂牌成立,负责筹建旅游景区,并对渔村旅游进行管 理。开发之初,在政府部门的鼓励下,三娘湾世代以捕鱼为生的村民开始学着从 事旅游餐饮、住宿和出售海螺、珊瑚等旅游纪念品的服务活动。指挥部负责接待 游客,统一收取住宿费,并将游客分派到村民开办的渔村旅馆。 三娘湾旅游区开发管理临时指挥部成立后, 钦州市政府征用了三娘湾村的近 20 多公顷土地,并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区内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进 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一年后,三娘湾旅游区管理处正式成立,并于 2004 年 10 月 1 日起正式对外开放,接待旅游者。旅游区管理处成立后,主要负责招商引资和 旅游区的日常管理,收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设施运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考核试卷
- 企业劳务派遣优势分析考核试卷
- 投资保护与东道国政策环境适应性分析考核试卷
- 全球低碳经济政策协调与合作考核试卷
- 部编九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 2025年中国LED背镜灯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CD片盒数据监测报告
- 2025年中国2.4-二氯氯苄数据监测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黄旗蟒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除草剂氟磺胺草醚原药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社会责任工作管理制度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模拟卷(含答案)
- 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真题试卷:无领导小组讨论边疆稳定与发展试题
- 2025年高考湖南卷物理真题(解析版)
-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考点清单)(背记版)七年级地理下学期期末复习(人教2024版)
- 2025至2030中国汽车物流行业深度发展研究与企业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2025年四川富润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公司物流内部管理制度
- 公司资料部门管理制度
- 2025年数学中考专题复习课件:7.30 尺规作图
-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现代文阅读(含课内、课外)专项训练(三)(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