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政治制度专业论文)派系斗争中的村庄治理——艾村调查.pdf_第1页
(中外政治制度专业论文)派系斗争中的村庄治理——艾村调查.pdf_第2页
(中外政治制度专业论文)派系斗争中的村庄治理——艾村调查.pdf_第3页
(中外政治制度专业论文)派系斗争中的村庄治理——艾村调查.pdf_第4页
(中外政治制度专业论文)派系斗争中的村庄治理——艾村调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st h e s i s 内容摘要 1 9 7 0 年代末以来,有两项政策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农村发展,一是以非集体化 为取向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是咀民主为取向的村民自治。而在这两 项改革背后,从更深层次对农村走向发挥作用的力量则是市场经济和民主化,以及 推动这两项改革的国家权力。 尽管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村民自治制度是全国统一的制度安排,所有村 庄都受到市场经济和民主选举的深刻影响,但中国是一个大国,因为地方性知识的 差异,不同地区的村庄治理具有非常不同的特点。本文试图通过派系运作逻辑这种 地方性知识,来考察这两种制度在一个村庄中的具体实现形态。具体而言,通过观 察村庄派系是如何形成、运作、分化组合的,以及派系与两种自上而下的制度的相 互影响,对村庄治理做出自己的解读。 在文中,笔者对村庄派系进行了定义。影响村庄派系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血缘 和地缘,根据这两个因素,本文将村一级的村庄派系和组一级的村庄派系分别划分 为若干类型。其中村一级的村庄派系分为小亲族型、小亲族主导的地缘型、户族型、 户族主导的地缘型、房支型、房支主导的地缘型、宗族型、宗旋主导的地缘型、派 性型、地缘型派系等十种类型。组一级的村庄派系则被划分为小亲族型、小亲族主 导的地缘型、户族型、户族主导的地缘型、房支型、房支主导的地缘型、派性型、 地缘型派系等八种类型。由此建立起了以村庄派系分析村庄治理的视角。 在对村庄派系的类型做出划分后,笔者以艾村为个案,生动描述了在这个原子 化村庄里,村一级和组一级的村庄派系分别是如何形成、运作、分化组合,并对村 庄治理造成影响的。最后,笔者结合个案提出,当前中国农村比较常见的村支书和 村主任的冲突,大多数都不是一般所认为的村两委矛盾,而是村庄派系斗争;并对 艾村村一级和组一级的村庄派系运行机制及特点作出了总结。 关键词:村庄派系;乡村治理;村两委矛盾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i h e r ew e r et w op o j j c i e sw h u hh a da ne s s e n t i a li m p a c c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碰 c h i n e s ec o u n t r y s i d es i n c et h el a t e1 9 7 0 s ,o n ew a st h ef a m i l y c o n t r a c t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s y s t e mw h i c hi n d i n e dt ot h cn o n - c o l l e c t i v i z a t i o n , a i l dt h eo t h c rw a sv i l l a g e o s e l f - g o v e m m e n tw h i c ha i m e da td e m o c r a c y b u t e a n v a r di h c s et w or e f 0 珊a t i o n s , m a f k e te c o n o m y ,d e m o c f a t i z a t i o na n dp o l i l i c a lp o w e rw h i c hi m p e l l e d也e s et w o r e f o 姐a t i o sh a dad e e p e rj m p a c to nt h ed i r c c t i o n0 fc o u n t r y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t l l o u g h b o t ht h e f a m 1 y c o n t r a c t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s y s t e m a n dt h e v i l i a g e r s e l f - 9 0 v e m m e n tw e r et h es y s t c m sn a t i o n a l l y ,a n da l lv m a g e sw e r ea f f e c t e dp r o f o l l i l d l y b yt h em a r k e te c o n o m ya i l dd e m o c r a t i z a l i 锄,b u tc h i n ai sal a f g ec o u n t t y ,r e 西仰a l d i f f e r e n t i am a d ec o u n t r y9 0 v e m a n c ei nd i f f e r e n ta r e a sh a dd i f f c r e n tf e a t u r 。s 1 1 l i sa n i c i e t i i e st oa n a l y z et h ec o u n t r yg o v e m a n c eb yo b s e r v i n gh o wc o u n t r yn 口o u pf o r i l l e d , o p e r a t i n 吕a n a i y z i i l ga n da s s e m b l i n 岛a n dh o wt h ei n - 粤o u p i n t e r a c t e do nt h et w o s u p e f i n c u m b e n ls y s t e m s h 1t h i sa r t i c l e ,t h ea u t h o rg i v e sd e f i n i t i o n st ot h ec o u n i r yi n 一掣o u p t h ek e yf a c t o r s w h i c hj n f l u e n c e0 0 u n t yi 一孕o u pa r eg e o 孕a p h i c a if c a t u r ea n dc o s a n g u i 主l i t y 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 s et w of a c i o r s ,t l l i sa r t j c l ed i v i d e sc o u n t r y - c i a s sc o u n t r yi n 乒o u pa n dg r o u p c l a s s c o u n t f yi n - 乎o u pi n t om a n yt y p e s :出ef o 糯e rw a sd i v i d e di n i om o r et h a nt e nt y p e ss u c h a st h el y p eo fs m a l lc o g a t i o n ,t h et y p eo fc l i m ed o m i a t e db ys m a l lc o g n a 廿o n ,t h et y p e o fh u z u 、t h et y p eo fc l i m ed o m i l l a t e d b yh u z i l ,t h et y p eo ff a n g z h i ,t h ec y p eo fc l i m e d o m i n a t e db yf a n g z h i ,t h et y p eo fl i n e a g e ,t h et y p eo fc l i m ed o m i n a t e db yl i n e a g e ,t h e t y p co ff a c t i o n a l i s m ,t h et y p eo ff e g i o n a li n - g r o u pa n d s oo n ;t h el a t t e rw a sd i v i d e di n t o m o r ct h a ne i g h tt y p e ss u c ha st h et y p eo fc l i i l l ed o m i n a t e db ys m a l lc o g n a t i o n ,t h et y p e 0 fh u z u 、t h et y p eo fc i i m ed o m i n a l e db yh u z u ,c h et y p eo ff a n g z h i ,t h et y p eo fd i m e d o m i n a t e db yf a g z h i ,t h et y p eo ff a c t i o n a u s m ,t h et y p eo fr e g i o n a l i n g r o u pa n ds oo n , t h e r e 鲫t t h i sa n i c l es e t su pi t sv i s u a la n g l e :t e s e a r c hc o u n t f yg o v e m a n c cb ya 】1 a i y z i n g c o u n l r yi n g r o u p a f t e rd i v i d i n gt h ec o u n t r yi n g r o u p ,t h ea u t l l o ft o o ka i c u na sa nc a s e ,d e s c r i b e d v i v i d l yh o wc o u n t r y - c l a s sc o u n t r yi n g r o u pa n dg r o u p c l a s sc ou i l t r yi n - g r o u pf o n l l e d , o p e r a t i n 兽a n a l y z i n ga n da s s e m b l i n ga n di n n u e n c e dl h ec o u n t r yg o v e m a l l c er e s p e c t i v e l y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尉st h e s i s i nt h i sv i l l a g ef i a l l y t h ea u t h o rp u tf o 刑8 r dh i sv i e w s :t h e 蛔i l 妇c o n m c tb e m e e n v i l l a g ep a r t ys e c r e t a r ya n dv i l l a g ed j r e c l o ri np r e s e n tc h i n e s ev i l l a g c sw e r en o tl h e r e n e c t i o no ft h ec o n n i c tb e 时e e nv i l l a g ep a n yb r a n c ha 1 1 dv i l l a g ec o m m i t t e em o s t l y ib u t t h er e s u l to fc o u t r yi - f o u p st u s s l e ;i na d d i t i o n ,t h i sa n i c l es u m m a r i z e dt h em n s y s t c m sa 1 1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o u n t r y - d a s sc o u n 仃yi n g m u pa n d 孕。印一c 王a s sc o u n t r y i n g m u pi n a i c u n k e yw o r d s :c o u n t r yi n _ g r o u p ;v i l l a g eg o v e r n a n c e ;l h ec o n f l j c t b e 竹e e nv i l l a g ep a r t y s e c r e t a r ya n dv i l l a g ed i r e c t o r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_ f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 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 品或成果。对本文静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 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砸名日期:d 石年j _ 月胡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中师范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师 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 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1 本身务 日期: d 年j 月a o 日黧躺铭 日期:2 而年月。;日 本人已经认真阕读“c a u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 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旦重逾塞逞窑豆堂星j 旦主芏i 旦= 生j 旦三生蕉立。 论文作者签名 律焉 日期: 口6 年r 月0 0 日 铆勰触靠 日期:也6 年f 月。;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一部分引论 一、研究缘起 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国家,中国在进入2 0 世纪以后,呈现出“有规划的社会 变迁”的特点。在变迁的过程中,国家政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 9 7 0 年代末以 来,有两项政策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农村发展,一是以非集体化为取向的农村土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是以民主为取向的村民自治。而在这两项改革背后,从更 深层次对农村走向发挥作用的力量则是市场经济和民主化,以及推动这两项改革的 国家权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单个的农户摆脱集体的束缚,并被逐渐推向市场, 成为面向市场的实体。“打工潮”兴起后,大量村民离开村庄到城市谋生,更是在 市场的直接影响之下,许多打工者生产的产品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已经成为经济全 球化的一部分。如今村民生产所需的化肥、种子、农药,生活所需的衣服、鞋、电 视,建房所需的钢材、水泥等,都需要村民通过将农产品和自身的劳动力等转化为 货币,然后经过市场交换而来,仅仅通过村庄附近的初级市场,早己无法满足村民 所需了。铺天盖地的广告以及电视剧所展现出来的现代城市生活,把原本远离村民 的消费主义的生活一下子呈现在村民面前,并不断刺激着村民消费的胃口。在市场 经济的影响下,从前维系村民间关系的血缘等因素的影响不断减小。 1 9 8 8 年村组法试行以后,尤其是1 9 9 8 年村组法正式实行以来,随着 海选在全国各地的推行,以民主选举为主要标志的村民自治也开始成为村民生活的 一部分。 尽管大环境都是市场经济和村民自治,但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农村之间因为 文化、地理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非均衡的特点,在村级治理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比如,同样是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各地农村的消费倾向却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在 江汉平原,村民间的消费竞争更多是在即时消费上,村民将大量的资金用于购买摩 托、吃喝、衣着等方面,而对于建房等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很少,一旦有了能够脱离 农村的机会,就会离开村庄。而在华北平原,村民则认为将资金主要用于吃喝穿戴 等即时消费是不明智的,当地村民将省吃俭用的钱集中起来,用于建造高大的房屋 和举办盛大的婚礼,即使是一般家庭,用于这两方面的开支也常在八万元左右。在 村级治理方面,各地之间的区别也相当大。1 9 9 0 年代以来,当沿海农村工商业发展 一路高歌时,中西部农村却普遍陷入了困境之中。同样是“要命”的“刮宫引产”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st h e s i s 工作,在地处江汉平原的荆门地区,干部自1 9 9 0 年代初以来就很少为计划生育操 心了,现在许多村民只要一个女儿,主动放弃二胎生育指标,而在大部分农村,尽 管现在的计划生育工作比以前好做了许多,仍然要花去村干部大量的时间。同样是 “要钱”的“催粮派款”,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因为村里有钱,根本不存在向村民 收款的问题;笔者在华北平原调查时发现,村干部只需要在广播中通知一下,大部 分村民就会主动到村里上交税费提留;而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却是村 干部上门也难以收上,千群之间大多因此关系紧张。在江西、福建等东南部省分, 宗族仍是理解当地村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而在湖北等地,宗族对村级治理已经 基本没有什么影响了。 各地村庄之间的差别,前面只列举了其中很小一部分,但却足以说明,尽管国 家权力推动下的市场经济和村民自治是理解当今农村最为关键的因素,却无法解释 各地农村之间的差别。对各地农村之问的区域性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同样的大 背景下各地村级治理效果不同的原因所在,不仅可以在学理上有所贡献,还能够为 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要了解一个区域的村庄特点,仅仅将一个村庄作为“麻雀”来解剖是不够的, 而必须借助村庄类型学的研究方法,这就要求先有若干村庄的深度个案调查,然后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比较分析。因此在本研究之后,还需要通过考察若干与本村有着 相似特点的村庄,并与其他类型的村庄进行比较,才能找出这种类型的村庄的特点。 如前所述,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村民自治制度是全国统一的制度安排, 但因为地方性知识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村庄在村级治理上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特 点,本文正是试图通过派系运作逻辑这种地方性知识,来考察这两种制度在一个 村庄中的具体实现形态。具体而言,通过行动单位的视角,来观察派系是如何形 成、运作、分化组合的,以及派系与两种自上而下的制度的相互影响。在对土地 问题的考察中,本文并没有直接从土地入手,而是通过与土地密切相关的水利问 题展开研究。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关于村庄派系( 派性) 的研究 派系是一个较为普遍的政治现象,笔者以“派系”为关键词,通过中国期刊网, 共搜索到论文2 6 6 篇。不过,目前研究村庄派系的文章并不多,国内对村庄派系进 行过研究的学者也很少,主要有卢福营、孙琼欢、贺雪峰、吴思红等人。 最早将派系引入农村研究的是卢福营和孙琼欢,他们用派系一词来描述村委会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st h e s l s 选举中出现的选举竞争,他们认为,“派系”是指人们以特定的关系为纽带建立起 来的,具有共同利益和现实功能的非正式组织,不同派系的村民相互竞争和博弈, 构成了农村一道独特的政治风景线。他们认为,在中国大陆农村,派系具有独立性、 利益性、自愿性、易变性的特点。,派系是8 0 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社会异质性的增 强,出现于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的,伴随派系应运而生的派系竞争具有低烈度 性、间歇性和地域性的特点o 。 贺雪峰在其论文中引用了卢福营和孙琼欢对派系的定义,但他并不同意将当前 农村中的分派现象定义为派系,他认为将其称为派性更为恰当,因为,“派系不仅 具有分派的性质,而且已经形成一种稳定的组织系统,派性则只是一种初步的分派 特征,缺乏组织稳定性”。o 派性的产生是有社会基础的,“当农村中强有力的传统 组织如宗族、宗教组织存在时,派性并无产生的空间,这时候,农村社会是通过宗 族、宗教的特定规则和方式组织起来运作的。而在农民己完全原子化的社会中,仅 仅依靠赤裸裸的利益连接,也无法形成派系,因为原子化的村民是难以达成有效的 合作协议的。” 如果将卢福营、孙琼欢所用的“派系”和贺雪峰所用的“派性”进行对比,就 会发现他们描述的都是同一个现象,即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村庄分派现象,这 种分派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因而容易发生变化,而建立在血缘、地缘等基础上的传 统村庄分派则较为稳固。卢福营、孙琼欢在描述这一现象时使用的是派系,根据他 们的定义,派系是“具有共同利益和现实功能的非正式组织”,但是这一定义同样 可以用于描述宗族、宗族内的房头等传统的村庄分派。由于没有理清宗族与派系的 关系,卢福营和孙琼欢的文章中就有了自相矛盾的地方:他们一方面说派系是改革 开放后才出现的,但另一方面又讲宗族血缘等也是构成派系的基础之一。如果宗族 也构成派系,那以前的宗派就也应该属于派系:如果不是,在现在的宗族村庄,以 宗族房头为基础表现出来的村庄内的斗争是否就不是派系? 贺雪峰非常敏锐的发 现了卢福营、孙琼欢的这一困境,并意识到必须用一个新的词汇来对这一新的现象 进行描述,他所选择的是“派性”。在后来的一篇文章中,贺雪峰又专门讨论了派 性和集体经济的关系,主要就是针对卢福营、孙琼欢的定义中“利益”的含义过于 宽泛。他指出:“村集体经济资源越多,再分配村集体经济资源的机会就越多,数 额也越大,形成派性的可能性就越大,没有村集体经济资源,不仅失去了再分配村 。卢福营、孙琼敢:“论现阶段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的派系”,无津社会科学,2 0 0 5 年第1 期。 。孙琼敢、卢福营二“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的派系竞争”,中国农村观察,2 0 0 0 年第3 期。 。瓷雪峰:“乡村选举中的派系与派性”,中国农村观察,2 0 0 1 年第4 期。 。贺雪峰:“派性、选举与村集体经济”,宁波党校学报,2 0 0 3 年第2 期。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科st h 巨s i s 集体资源的机会,也没有关心个人经济利益的村庄精英来掺和村里的事情,这时候, 村庄的派性就无从谈起。”。派性一词抓住了转型期新出现的村庄分派最典型的特 征,但是派性在描述村庄分派时同样有不足之处,因为派性主要是一个形容词,比 如,我们可以说村里有两个“派”或“派系”,但无法说有两个“派性”,而只能说 某村“派性”很严重。 在吴思红看来,所有的村庄分派都可以归纳为“派系”,但是在转型过程中因 经济快速发展而出现了一种新型派系。他认为,与派系相关的因素很多,但决定派 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和制度安排,“派系一直存在于乡村,但改革开放后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宗族、地缘、业缘派系正在向具有利益 性质的现代传统派系转变”。他区分了三种派系的活动模式:宗族派系主导型、利 益派系主导型、均衡型o 。 卢福营,孙琼欢、贺雪峰、吴思红等人对派系( 派性) 的研究中,主要考察的 是时间的因素,即村庄分派在转型期出现的新现象,而对空间的因素,也就是不同 地区村庄派系的不同特点或没有考虑或考虑很少。转型期开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 深入,经济利益瓦解了许多传统因素,导致了主要以个人为单位、以经济为纽带的 派系斗争在许多村庄出现或者加剧,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如果认为这种村庄分派只 是转型期才出现的新现象,也是过于夸大了市场经济的力量。比如,兰林友在对满 铁资料的分析中就发现,发生在2 0 世纪上半叶的后夏寨村的“大小派”斗争,其 实质是争夺村落领导权,无论是大派人物,还是小派人物,都不是以亲属关系决定 自己的政治立场,而是现实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而后夏寨保长像走马灯似的不 断更换,主要的、根本的、直接的原因是大小派斗争的结果。后夏寨村在2 0 世纪 上半叶发生的派系斗争,比转型期的开始时间还要早半个世纪,但却与卢、孙、贺、 吴等人描述的转型期的农村派系( 派性) 斗争极为相似。仝志辉在对内蒙古平村的 研究中也发现,平村自土地改革起就产生了严重的派性斗争,而且因为种种原因, 这种派性斗争在后来有增无减,一直延续至今。卢福营等人对派系的研究主要建 立在特定区域的个案经验之上,所研究的村庄派系实际上只具有个别区域的派系特 点,但他们却常常有意无意的将其上升为全国性的特点,这说明他们对空间因素所 导致的区域差异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卢福营、孙琼欢的论文中可以看出,他 。贺雪峰:“派性、选举与村集体经济”,宁波党校学报2 0 0 3 年第2 期。 o 吴思红:“农村利益群体的演变及其行为方式”,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 0 0 3 年第4 期。 o 参见兰林友:“华北村落的追踪”,载庄f l 韶等著: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的世纪回访,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8 4 页,1 9 0 1 9 l 页。 o 仝志辉: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4 矩版,1 4 8 1 7 3 页。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st h e s i s 们对于派系的研究,主要依托于对深受市场经济影响的浙江农村的调查,即使在对 中国农村派系的研究中,我们也很容易看到浙江经验的影子。贺雪峰对派性的研究 主要建立在浙江调查和两个派性斗争比较严重的湖北村庄的基础之上。,从他的论 文中可以看出,这两个湖北村庄都属于原子化村庄类型,而几个浙江的村庄由于受 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较深,也可以归为原子化村庄:吴思红的研究中有一种进化论的 影子,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派系会向以追求利益为目的的现代派系转化, 因而他对现代派系的研究主要建立在浙江温州的发达农村和湖北通山的城郊富裕 村。城郊村和温州的农村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大致归为一个类型,但是这些村庄 是否会是其他村庄将来的发展方向,在笔者看来是值得打上问号的,比如在泉州的 溪村,尽管经济比较发达,但宗族也并没有因此衰落,到目前为止,所谓的“现代 派系”仍没有在溪村占据主要地位o 。 除了上述研究,在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王思斌的相关研究。王思斌在研究中没 有使用派系或派性,但他说的“权力竞争”实质上就是派系竞争。王思斌的研究直 接针对村干部的内部冲突,他将以往对村干部间的权力竞争的研究分为三种解释模 型:家族模型将村干部的权力竞争视为家族间利益冲突的反映;政治模型认为它是 政治运动推动的结果;个人模型认为其起源于村干部的利己行为,并提出了成就模 型这一新的解释模式,这种模式认为,村干部的成就动机和没些县乡干部的不负责 任的政绩追求是造成村干部间冲突的重要原因。o 在村庄中派系斗争是相当普遍的,除了以上直接从派系( 派性) 着手的研究, 还有大量的研究涉及到了这一问题。由于这方面的文献数量非常多,而且大多以个 案的形式出现,对于这一现象也没有总结,在这里不一一列举。 如果将空间的因素引进对派系的研究中,我们就会发现,当代中国农村仍是非 均衡的,因为地理环境、文化、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差异,不同地区的农村具有相 当不同的特点,因为这些不同,不同地区的派系也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在鲁西 南地区的农村,小亲族是强有力的行动单位,当地村庄中的派系也就以小亲族来进 行划分,而强有力的小亲族所构成的派系也深深影响着村级治理o ;在江西、福建 等东南部省分,村庄分派现在仍以宗族或宗族内的房支为单位,笔者在江西调查时 发现,宗族或宗族内的房支间的力量对比,对村治的权力格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贺雪峰:“派性、选举与村集体经跻”,宁波党校学报,2 0 0 3 年第2 期。 。参见王铭铭: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贵州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 。王思斌;“村干部权力竞争解释模型之比较兼述村干部权力的成就型竞争”,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 科学舨) ,2 0 0 5 年第3 期。 o 参见申端锋:“小亲族简论山东s 村的个案呈现”,三农中团,2 0 0 5 年第1 期,湖北人民出版社。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st h e s i s 同样地处东南,同样经济发展较快,在泉州的溪村,宗族及宗族内的房支仍是村级 治理中不可忽视的力量o ,而笔者在温州调查时却发现,尽管柯堂、家谱、清明祭 祖等宗族的形式还在,但当地村民实际上已经原子化,派系完全靠经济利益来连接, 与宗族毫无关系。以上所举数例,只是目前中国村庄派系中的几个类型而已,中国 村庄的派系类型究竟有多少,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而且,对于目前已 经知道的村庄派系的研究也还不够深入。但研究还不够深入也恰恰为我们下一步的 研究提供了空间, ( 二) 关于村两委矛盾的研究 有过较多农村调查或生活经验的人都可以感觉到,村支书和村主任关系不合, 在当前农村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在报刊杂志上,我们也很容易看到大量有关这 方面的新闻报道、学术研究以及政府部门的对策研究。在这些新闻报道、政论文和 学术研究中,基本上都将这一现象归纳为村两委矛盾,从派系来切入的很少,但在 笔者看来,绝大多数村支书和村主任的矛盾都可以归为派系斗争,而村庄派系斗争, 也大多毗村主任和村支书的矛盾表现出来。 村支书和村主任不合,究竟主要是村两委矛盾还是派系斗争,涉及到树支书和 村主任的角色定位是否相同的问题。 将所有的村干部的角色都视为一个类型的主要有以下理论: 杜赞奇以“经纪人”来形容那些并非官僚,但却帮助政府征收赋税并实现其主 要的统治职能的人。经纪人分为两类:一类为“保护型经纪”,他们代表杜区利益, 并保护自己的社区免遭国家政权的侵犯,另一类为“赢利型经纪”,他们视乡民为 榨取利润的对象。杜赞奇的经纪人模式源于对晚清及民国的华北乡村研究,但许 多研究者发现,这一理论有助于理解当今村干部的角色,常常将其用于当今的村治 研究中。 维维恩徐利用西方的“保护人”理论来解释村干部的角色,他认为基层干部 同传统的地方士绅阶层一样,他们都是忠实于自己的社区,而不是党和国家机器 的组成部分,他们为农民抵抗国家权力的侵入提供了一道防护层( p r o t e c t i v e s h e l l ) 。与此相反,萧凤霞认为,地方干部是党和国家在农村的代理人。因为 地方干部通过党和国家而获得权力,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政策方针是他们权力的 。参见王铭铭: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贵卅1 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 9 0 0 一1 9 4 2 年的华北农村,随苏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版,中文版序言第2 、 3 页,正文第3 7 页。 8 v 】v l a ns h u e ,l 9 8 8 ,t h er e a c ho ft h es t a t e s t a n f o r d :s t 龃f o r du n l v e r s i t yp r e s s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st h e s i s 合法性的唯一来源。他们效忠的是国家,所以他们不是村民利益的代言人。 戴慕珍的“双重代理”则综合了以上二人的观点,她认为地方干部“既是国家 的代理人,又是当地利益的代表”。村级领导人一方面要执行上级的指令,另一方 面要为村民的利益不断地同更高一级政府讨价还价,村民得以不受国家太多征收之 苦。通过庇护主义,地方干部能够成功地斡旋于国家和村民之间,最后在国家意志、 农民的要求和自己的利益之间达成某种平衡。 徐勇教授的观点与戴慕珍比较接近,他认为,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后,村干部在 村庄治理过程中扮演着政府代理人和村民当家人的双重角色。双重角色从根本利益 上是一致的,但由于村干部将两种角色寓为一体,因此便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身分上 的冲突,甚至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之中。o 吴毅教授则认为,“双重角色”理论作为种理论形构,对村干部角色定位是 准确的,但该理论对树干部角色的定位更多的是站在村庄之外所做出的一种制度主 义的推理,实际上,它所设定的双重角色只是村干部角色的一种应然状态,或称理 想状态。”相对于“双重角色”的静态分析,杜赞奇的“经纪模式”强调了地方精 英人物作为身处国家和村庄基层社会之间的中间者的独立性和行动者地位,但往往 现实的乡村环境中并不能简单地把村干部归为“保护型经纪”或“赢利型经纪”, 村干部可能身处国家与村民夹缝之中的两难困境,从而学习和掌握踩钢丝与摆平衡 的游戏规则,即完成政府任务的同时又尽可能不伤害与村民的关系。村干部代理人 的角色并不能真正的履行,作为当家人的职责又很难尽到,同样“经纪人”的角色 也不容易处理好,于是,村庄秩序的“守夜人”和村政中的“撞钟者”倒是树干部 在角色与行为上所具有的更显著的特征。o 刘小京在与杨善华的谈话中曾经提出,村干部集国家代理人、社区守望人和家 庭代表人三者于一身。杨善华在一篇文章中赞成这一观点,并认为虽然不同时期政 治精英具体的行为偏向有所不同,但这三种角色一直存在于各个时期。改革前,他 们的行为偏向于国家代理人这一角色,改革后,社区守望者和家庭代表人两种角色 的比重大大增加。在很多地方,相对社区守望者的角色而言,村干部的身份甚至只 hfs i u , 1 9 8 9 ,a g e n t sa 丌dv i c t i m si ns o u t hc h i n a :a c c o m p l i c e si nr u r a lr e v o l u t i o n n e wh a v e r : y a l eu n i v e r s i t vp r e s s 。j e a n s0 i , 1 9 8 9 ,s t a t ea n dp e a s a n t 抽c 0 力t e m p o r a r yc h l n a :t h ep o l i t i c a le c o n o m yo fv i l l a g e g o v e r n m e n tb e r k e l e y :u n i v e r s i t yo fc a l i f o r n i ap r e s s 4 徐勇:“村干部的双重角色:当家人与代理人”,二十一世纪,1 9 9 7 年8 月号,总第四十二期。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z 0 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1 9 、 2 2 0 页。 8 吴毅:“双重角色、经纪模型与守夜人和撞钟者7 来自田野的学术札记”,开放时代,2 0 0 1 年1 2 期。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st h e s i s 成为谋取个人和家庭好处的一种前提条件。 贺雪峰、董磊明从村干部作为行动者的动力机制的角度来讨论村干部的角色。 村干部作为行动者,其行为的理由有二,一是获得经济性收益,二是获得社会性收 益。而这些行为理由又与村庄内生秩序的能力有关系。 上述理论都建立在国家一社会的理论框架中,申静、陈静在对鲁南两村的实地 调查分析中,试图避开这种框架,以一种平民化的视角来透视地方精英的作用。她 们认为,父母与子女间监护与被监护的关系和地方精英与民众的关系最为相似,在 民众眼里,地方精英正是扮演了“监护人”的角色。市场因素对欠发达农村地区的 侵入造成的一个可能的后果,即村干部对树庄控制和保护能力的减弱,她们将其概 括为“弱监护人”。 如果村支书和村主任的角色定位相同,他们之间的冲突就不可能是村两委矛 盾,然而矛盾的是,在目前的村治研究中,一方面,将所有村干部视为一个类型来 研究的理论被大量引用,另一方面,在对村支书和村主任矛盾的研究中,却很少有 人使用这些理论。 当前有关村支书和村主任矛盾的研究,基本上都将其视为两委矛盾,也就是说, 村支书与村主任角色定位不同。持这种观点的研究都是从制度层面进行切入,其中 具有的代表性的研究有: 李连江、熊景明将这一矛盾视为两种原则之间的冲突:“依照村级组织以党支 部为核心这个原则,党支部书记是村的第一把手;而依照依法治国的原则,村委会 主任是村的第一把手。于是造成两个相关后果:一是村民对于村委会选举不热心, 因为选出来的村委会主任当不了家;二是民主选举的村委会主任可能会挑战支部书 记的权威,或造成明争暗斗。”o 郭正林提出,村民选举导致了农村权力关系从一元权力结构向二元权力结构的 转型。以村委会选举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变量被嵌入到传统的“自上而下”的 权威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逻辑的同时并存。两 种政治逻辑同时运作的结果,是导致了村庄政治二元结构的出现。 o 杨善华:“家族政治与农村基层政治精英的选拔、角色定位和精英更替一个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 2 0 0 0 年第3 期。 。贺雪峰、董磊明:“中国乡村治理:结构与类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 0 0 5 年第3 期。 o 申静、陈静:“村庄的弱监护人;村干部角色的大众视角分析以鲁南地区农村实地调查为例”,中国 农村观察,2 0 0 1 年5 月。 o 即使是提出“当家人”与“代理人”概念对所有村干部进行分析的徐勇教授,也认为这一问题是维i 度引起的 “村两委矛盾”。参见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0 5 页。 o 李连江、熊景明:“从政府主导的村民自治迈向民主选举”,载- :二十一世纪1 9 9 8 年第1 2 期。 ”郭正林“中国农村二元权力结构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1 年第1 1 期。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tst h e s i s 徐增阳和任宝玉认为,“两委”冲突可以分为个人间冲突、组织问冲突和权力 问冲突3 种类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因为权力来源不同而导致的冲突。“从某种意 义上讲,两委关系的实质是国家行政权力与村民自治权力的关系,是政务与村务的 关系,是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两委冲突的实质就是行政权与自治权的冲突,政务与 村务的冲突和国家与农民紧张关系的外显。” 持这种观点的集大成者是景跃进,他在当代中国农村“两委关系”的微观解 析和宏观透视一书中,将这一观点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认为,不能孤立地运 用国家与社会关系范畴来分析当下的中国政治现实,而必须考虑政党的因素,从而 将党政关系纳入了视野o 。村民选举导致村庄政治结构由一元结构分解为二元结构, 其引发的直接问题就是两委关系的矛盾尖锐化。村支书和村主任间“以人际关系表 现出来的冲突折射出农村政治权威的结构性矛盾”,随着村民自治实践的深入,这 种结构性矛盾正在经历一个加速的普遍化与深刻化过程,两委关系的矛盾直接体现 了权力结构内部的冲突。o 他认为,虽然两委关系是非常微观的,但是它跟中国的 政治体制是连在一起的,是一致的,因此,他从村两委关系这一微观领域出发,讨 论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宏观问题。o 认为由于村委会选举改变了权力来源,而引发了“村两委冲突”的人没有注意 到,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据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等部门在1 9 9 0 年代中期对1 1 1 个 村的调查,村支部与村委会关系紧张的占1 1 8 。而在笔者与贺雪峰1 9 9 9 年对荆 门市全市乡镇组织委员的问卷调查中,大多数组织委员都认为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1 9 9 0 年代中期,湖北省的村委会选举制度还停留在纸面上,荆门市也只是在我们进 行问卷调查的1 9 9 9 年才开始村委会海选,这说明认为村委会选举的制度设计改变 了村主任的权力来源,从而导致村两委矛盾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笔者认为,村支 书和村主任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村庄派系斗争的体现,而不是权力来源导致的“村 两委”矛盾。具体理由,笔者将在本文的讨论部分中结合个案详细论述。 王思斌也持村干部角色定位不同的观点,但他没有从制度层面进行切入,而是 。徐增阳,任宝玉:“一肩挑能解决两委冲突吗村支部与村委会冲突的三种类型及解决思路”,中 国农村观察,2 0 0 2 年第1 期。 o 参见景跃进:当代中国农村“两委关系”的微观解析和宏观透视,中央文献h 版社2 0 0 4 年。 o 景跃进:“党、屋家与社会:三者纬度的关系从基层实践看中国政治的特点”,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a 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2 期。 o 景跃进:“两票制:组织技术与选举模式两委关系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 0 0 3 年第3 期。 。景跃进:“村民自治、两委关系及中国政治转型”,载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w w 砒d d n a d e c i j o n so 难。 。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醒题组:柯级组织建设研究( 1 9 9 5 ) ,第1 9 页。转引自 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0 5 页。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sn e s i s 从村干部的内部结构着手。在当前的多数研究中,都把村主要干部的行为“理所当 然”的作为村干部的代表,王思斌认为这种方法虽有一定道理,但缺陷也很明显, 因为“在许多问题上村干部在实际上和理论上都不是一个同质性群体,不管是由于 个人原因还是由于其他原因,村干部之问都可能存在一些不协调以至冲突之处”。 ( 三) 村落社区研究 社区研究始于社会学和人类学,在中国同样如此。2 0 世纪3 0 年代,吴文藻提 出创立以“社区方法论”为主体的“中国社会学派”,通过研究中国乡土的村落社 区,反映一般人民的生活,并对文化变迁做出评论。后来,费孝通以开弦弓这个 村落为素材,写出了其博士论文江村经济o ,开创了中国社区研究的先河。 在费孝通完成江村经济后不久,又有林耀华的义序的宗族研究。、杨懋春 的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o 等以村落社区为研究对象的作品。 从社区研究中国社会的方法,后来遭到了弗里德曼、施坚雅、利奇等人的批评。 弗里德曼认为,小地方的描述难以反映大社会,功能的整体分析不足阻把握有长远 历史的文明大国的特点,社区不是社会的缩影。研究中国社会,必须走出社区,在 较大的空间跨度和较广的时间深度中探讨社会运作的机制。中国东南的宗族组 织正是弗里德曼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作品,他在书中提出,中国东南部的宗族比 其他地区发达,原因是该地区是一个远离国家权力中心的“边陲地带”。o 施坚雅也 认为村落不是中国的缩影,但他的关注点是村落外的集镇和经济网络,他认为,“如 果可以说农民是生活在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中,那么这个社会不是村庄而是基层市 场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