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共同犯罪问题和犯罪中止问题都是刑法理论和实践中比较重要的难点问题, 共同犯罪 的犯罪中止则是涵盖共同犯罪和犯罪中止形态的一个交点性理论。 我国学者虽然对该问题 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然而并未形成统一的理论,在实践运用中仍然问题重重。本文力图通 过对国内外立法与理论的比较研究,完善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理论,统一共同犯罪的犯罪 中止的认定标准,避免司法中的困惑。 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立法与理论对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都展开过详细的研究, 尤以 德国和日本为代表,德国刑法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日本刑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是提出 了共犯脱离理论来解决此问题。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的中止没有明确的规定,理论的通说 一般是采用单独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 但是通说没有考虑到共同犯罪与单独犯罪两者之间 的巨大差异, 这是对中止成立标准的机械性理解, 并不足取。 为了弥补立法及理论的不足, 我国不少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 如 “个别中止论” 、“主犯例外说” 、“切断因果关系说” 、 “行为解体说”和“原因力标准说”等。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立法与理论的研究基础上, 从因果共犯论的角度出发对此展开研究。 认为共同犯罪的中止须从主、 客观两个方面认定: 主观上基于自己的意志,彻底的放弃犯罪行为;客观上必须切断自己的先前行为同此后其 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结果之间的物理和心理上的因果关系。并进一步提出了因果关系的 切断标准, 物理因果关系的切断是指中止人切断已经实施的物理支持行为与此后其他共同 犯罪人的行为、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标准是必须使其他共同犯罪人在客观上无法利 用其先前创造的物理条件。 心理因果关系的切断是指切断中止人与其他共同犯罪人之间共 同犯罪的意思联系,在引起犯意的场合,还必须消除此犯意。判断标准是一般情况下应以 其他共同犯罪人认识到中止人已放弃犯罪行为、中止犯罪即可,如果中止者对其他共同犯 罪人存在引起犯意关系时, 则必须要消除此犯意或阻止因该犯意而引起的犯罪行为或犯罪 结果。本文以此为标准对不同共同犯罪人的中止形态进行分类解析,并对中止行为对其他 共同犯罪人构成犯罪的情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共同犯罪 ;犯罪中止 ;共同犯罪中止 ii abstract the theory of joint crime and the theory of crime determination ar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question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criminal law. crime determination of joint crime is a cross theory concerned with both the theory of joint crime and the theory of crime determination. criminal jurists in our country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is question, but there is not a unified theory in our country. so that there have been many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criteria of crime determination of joint crime to avoid the confusion of practice through comparing the foreign theory with chinese theory. crime determination has been paid attention in the domestic except land area and overseas. especially take germany and japan as representative. the german criminal law has clearly stipulates regarding this question. there is no regulation in japan criminal law,but japanese scholar put forward the theory called “separation form joint crime”. the theory of crime determination of joint crime is not reasonable in our country, since there is no relation about crime determination of joint crime in our criminal law, and just adopts the criteria of individual crime determination. in order to make up legislative and the theory insufficiency, many scholars advanced some new theories.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research of legislations and advanced theori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criteria of crime determination of joint crime which is in the bas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son and result”. the criteria of crime determination of joint crime must be concerned from two aspects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the behavior bases on their will subjectively and gives up the criminality thoroughly; they must cut off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former conducts and other common perpetrators causal relation objectively. and further proposes the standard of causal relationship. the cut-off of physical causal relationship refers to cut off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cal support behavior formerly and other common perpetrators behavior and result after. the judgment standard is must make the physical condition that created before which other common perpetrators are unable to use objectively. the cut-off of psychology causal relationship refers to cut off the joint offense meaning relation with other common perpetrators. in the case of the criminal intent has been brought about, the behavior must eliminate this criminal intent of other common perpetrators. the judgment standard is the discontinuation of crimes behavior iii should be realized by other common perpetrators in ordinary circumstances. if the criminal intent has been brought about, they must eliminate this criminal intent or the crime result which caused by this criminal intent. this article classifies the joint crim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functions of each offender in joint crime, and analysis the cognizance of unaccomplished formation on organizing offender, executor, accessory and abettor. what mor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rime determination of joint crime of one-sided accomplice. at last the author also discusses one controversial issue on crime determination of joint crime in this paper. keywords: joint crime ;crime determination ;crime determination of joint crime 烟台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烟台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 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2008年 3月 31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烟台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2008年 3月31日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引 言 共同犯罪问题和犯罪中止问题都是刑法理论和实践中比较重要的难点问题。 我国刑法第 24 条第 1 款规定: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的防 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这是对犯罪中止的规定。紧接着第 25 条就规 定了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两个条文虽然字数不多, 但涉及的问题却不少。当然,在单独犯罪的情况下,认定犯罪中止不会发生太大 的困难;设若共同犯罪不牵涉犯罪的停止形态,也容易把握的多。然而,在共同 犯罪中,由于各共同犯罪人基于主观上的共同犯罪故意而实施的共同犯罪行为, 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成为犯罪结果发生的共同原因。在共同犯罪 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触及犯罪的停止形态,即既遂、未遂、预备和中止问题, 使问题复杂化。在此,我们仅就共同犯罪的中止问题作以专门探讨,以期对理论 和实践有所裨益。 共同犯罪中如果所有的共同犯罪人同时中止共同犯罪行为,并有效地防止危 害结果的发生,或者在共同犯罪行为实行之后犯罪结果发生之前,全体或者部分 的共同犯罪人采取有效的措施,阻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则这些全体共同犯罪人 或者部分共同犯罪人成立犯罪中止,这在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都没有争议。但是 对于部分共同犯罪人出于自己的意志而单独中止犯罪,但最终未能阻止其他共同 犯罪人继续实施犯罪,犯罪结果仍然发生时,行为人能否成立中止犯,仍存很大 争议。对此,我国刑法理论通说是依照单独犯罪中止的一般原则予以认定的,即 共同犯罪人要想成立犯罪中止,必须以制止犯罪行为的进行或防止犯罪结果的发 生为必要条件。共同犯罪中,由于共同犯罪人基于主观上的共同故意而实施的共 同犯罪行为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每一个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 的地位、作用不同,对结果发生所起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因此,简单地将共同 犯罪中止的认定类比于单独犯罪的中止,将个体的犯罪行为与共同的犯罪结果之 间的因果关系割裂开来,就忽略了共同犯罪的自身特征,明显缺乏合理性。 对于共同犯罪的中止,自然应依我国刑法处理中止犯的一般原则解决。但由 于我国刑法就犯罪中止和共同犯罪分别作了规定而没有明文规定共同犯罪的中止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问题,国外和国内除大陆外的其他地区却有关于共同犯罪中止问题的立法例。因 此,比较考察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立法与理论对于共同犯罪与犯罪中止的有关 问题理论上的厘清与实践中的界定可收他山之石的效果。而国外的立法例中尤以 德国和日本最为典型,因此,我们以此为蓝本。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第一章 共同犯罪中止的立法与理论的比较考察 第一节 德国及日本的立法及理论 一、德国的立法及理论 对犯罪中止各国刑法大多作了规定,但多是就单独犯罪而言,对于共同犯罪 的犯罪中止,只有极少数国家的刑法作了规定,其中德国刑法就对共同犯罪的犯 罪中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德国刑法第 24 条第 2 款规定: “数人共同实施同一行 为的,其中主动阻止行为完成的,不因犯罪未遂而处罚。如果该行为没有中止犯 的努力也不能完成的,或该行为没有中止犯停止以前的行为也会实施的,只要行 为人主动努力阻止该行为完成的,即应不予刑罚。 ” 1第 31 条规定: “(1)具有下列 情形的之一的,不依 30 条处罚:1.自动放弃命令他人犯重罪的意图,且消除可能 发生的他人犯罪的危险的;2.在已经声明愿意实施重罪后放弃其计划的;3.接受 他人的犯罪请求或他人约定实施重罪后,能自动阻止犯罪的。(2)如没有中止犯的 中止行为犯罪行为也会停止的,或没有中止犯中止以前的犯罪行为也会实施的, 只要行为人主动努力阻止行为实施的,即不予处罚。 ” 2 根据德国刑法的规定,共同犯罪人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可构成犯罪中止:一是 在共同犯罪中主动阻止犯罪完成的,或者自动放弃命令他人犯重罪的意图,且消 除可能发生的他人犯罪的危险的,或者接受他人的犯罪请求或他人约定实施重罪 后,能自动阻止犯罪的,该情形要求行为人阻止犯罪的完成,方能构成中止;二 是在已经声明愿意实施重罪后放弃其计划的,此情形下不要求行为人主动阻止犯 罪的完成;三是共同犯罪人虽然作出努力实施了中止行为,但即使没有中止者的 行为,犯罪也不可能完成,也就是说在行为人努力阻止犯罪完成的场合,如果犯 罪最终并未完成,即使未完成与自动放弃的行为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该共同犯 罪人仍得以成立中止犯而免除刑罚;四是共同犯罪人主动努力阻止犯罪完成,虽 1徐久生、庄敬华译: 德国刑法典(2002 年修订)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1 页。 2徐久生、庄敬华译: 德国刑法典(2002 年修订)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2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然犯罪最终得以完成,但是与共同犯罪人放弃犯罪以前实施的行为之间不具有因 果关系的情况。可见,按照德国刑法的规定,即使在其他共同犯罪人构成犯罪既 遂的情况下,部分共同犯罪人也可能成立中止犯。而且,德国刑法强调共同犯罪 中止者主观上真诚的努力因素, “共犯仅仅是撤回自己的帮助行为,而没有对阻止 既遂作出真诚的努力,则不能认定共犯中止。共犯仅仅作出可能成功的唯一一次 阻止的尝试,同样不能认定中止:如果他自己知道仅仅排除自己的行为要想阻止 既遂是不可能的,他就还应当作出进一步的努力。 ” 3 对于共同正犯成立犯罪中止,是否要求以有效的阻止共同行为之实行,或阻 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刑法理论界存在不同的观点,肯定说认为: “共同正犯实施之 共同犯罪与单独正犯所实行之单独犯罪有所不同,此等共同实施之共同犯罪,在 刑法评价上自应以一个整体行为视之,共同正犯中部分行为人自愿中止犯罪,不 应只像单独正犯时,独善其身即为已足,而尚应兼善未中止之其他共同正犯,使 能有效地中止此共同实施之共同行为,而得成立中止犯。因此,刑法评价必须对 共同犯罪的特质而为判断,不应置此特质而不顾。况且,共同犯罪之危险性远较 单独犯罪为高,这种危险性不会因共同正犯中之一人或数人之中止而减轻或排 除。 ” 4否定观点则认为, “若对于共同正犯中一人或数人自行中止成立中止犯,必 须要求其有效阻止共同行为之实行,或防止犯罪结果之发生,否则不能成立中止 犯。但此种情况下,该中止行为人之未遂行为,对共同行为并无任何贡献,或对 于共同行为之结果虽不具因果关系,但仍应负共同行为或共同结果之刑事责任, 此有如价值不相同之行为,在刑法上却受到相同之判断,有违平等原则。 ” 5 二、日本的立法及理论 在日本,犯罪中止被视为广义未遂的一种,称之为中止未遂,与障碍未遂相 对应。日本刑法第 43 条规定: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而未遂的,可以减轻刑罚,但 3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 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 ,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 版,第 661 页。 4baumann/weber,at.1985,s.508;wessels,at.1995,rn.653.转引自朱本欣: 共同犯罪中犯罪未遂与中止的比较研 究 ,载法学评论2003 年第 3 期,第 84 页。 5schmidhauser,at.1975,s.637f.转引自朱本欣: 共同犯罪中犯罪未遂与中止的比较研究 ,载法学评论2003 年第 3 期,第 84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基于自己的意志中止犯罪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刑罚。 ” 6这只是针对单独犯罪的中 止而言的,对于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问题,日本刑法没有明确规定。对于共同正 犯的中止,通说认为, “因为共同正犯是相互利用、补充对方行为的一种犯罪,部 分人的行为就是整体的行为,故采取部分实行全部责任原则。因此,共同正犯者 中的一人要中止犯罪的话,仅仅中止自己的犯罪行为还不够,还必须阻止其他共 同正犯者继续实行犯罪,或者阻止其他共同正犯者的行为发生结果。 ” 7 日本在共犯与正犯的关系上采取共犯从属性说,共犯的成立与可罚以存在一 定的实行行为为前提,只有正犯成立犯罪并具有可罚性时,共犯才因具有从属于 正犯的性质而成立犯罪并具有可罚性,因此对于教唆犯与从犯的中止犯,日本通 说认为, “教唆者与帮助者自身没有实施实行行为,故只有当正犯未遂时,教唆犯 与从犯才负未遂责任。由于着手实行犯罪的才可能成立中止犯,即中止犯以着手 实行为前提,因此严格说来,教唆与帮助不存在中止犯问题。但是如果这样处理 的话,已经着手实行的正犯可能成立中止犯而减免刑罚,但轻于正犯的教唆犯与 从犯则不可能成立中止犯,因而不可能减免刑罚,这样就不均衡。而且,中止犯 的减免根据在于责任减少,因此,如果教唆者、帮助者阻止犯罪完成的行为表明 其责任减少,则应对教唆者、帮助者准用刑法第 43 条但书。这虽然是一种类推解 释,但由于是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故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 8 按照日本的通说,共同犯罪人中一人意欲中止犯罪时,必须阻止其他共同犯 罪人实行犯罪,或者防止结果发生。但如果中止者作出了真挚的努力,仍然没能 阻止其他共同犯罪人实行犯罪或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话,仍应承担既遂的责任, 这样似乎过于严酷,于是日本学者提出了共犯脱离理论。共犯的脱离分为从共同 正犯关系的脱离和从教唆犯、帮助犯关系中的脱离。 “共同正犯关系的脱离,是指 在共同正犯的实行着手后,还未达于既遂的阶段,共同正犯者中的一部分人切断 与其他共同者的相互利用、补充的共同关系,从其共同正犯关系中离去。脱离者 虽然不免除至脱离时的共同实行的责任,但是,其后其他共同者实行的内容和由 此而产生的犯罪结果不能归责于脱离者,即,应该追究准共同正犯的障碍未遂的 6张明楷译: 日本刑法典 ,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1 页。 7张明楷著: 未遂犯论 ,法律出版社、成文堂 1997 年版,第 407 页。 8张明楷著: 未遂犯论 ,法律出版社、成文堂 1997 年版,第 408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责任。 ” 9脱离共同正犯关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脱离者必须表明放弃共同 实行的意思,并让其他共同正犯者接受;在其他共同正犯者不接受的情况下,必 须说服其他共同正犯者,造成不得不容忍其脱离的事态。第二,必须为除去自己 已经实施的行为对发生结果的原因力而作出真挚的努力。 ” 10从教唆犯、帮助犯关 系中的脱离是指“从正犯着手实行犯罪开始到正犯行为达到既遂之前的这一阶段, 教唆者与帮助者为阻止正犯的实行或者阻止结果的发生作出了真挚努力时,即使 正犯的行为达到既遂,对教唆者与帮助者也应按障碍未遂处理。 ” 11 此外,西田典之教授从因果共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共同犯罪只是在与自己 的行为有因果关系的范围内对共同犯罪承担责任,他认为解决共同犯罪中止问题 的基本原则是中止行为是否将中止者已经实施的加工行为与此后其他共同犯罪人 的行为、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切断,共同犯罪的因果关系包括物理、心理两部分, 他将着手前的中止称为脱离共犯,而将着手后的中止称为共犯的中止。着手前的 中止只要行为人切断自己的先前行为与此后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结果之间的 物理、心理的因果关系,就不具有可罚性,而不管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任意性。 着手后的中止是共犯的中止,中止人主观上具有任意性,为中止犯罪作出真挚的 努力,而且必须切断自己的先前行为与此后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结果之间的 物理和心理的因果关系。 12 三、理论评析 通过上述介绍可以看出,德国关于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主要以防止犯罪 结果发生为中止犯罪行为的要件,同时德国刑法典兼顾中止行为人先前犯罪行为 与犯罪结果因果关系和中止行为人的主观努力因素。将行为人中止犯罪的主观努 力与生效的客观标准结合起来考量行为人犯罪中止的成立与否,是值得我国立法 借鉴的。从日本刑法的立法与传统理论来看,共同犯罪人要想成立犯罪中止不仅 9日大塚仁著: 刑法概说(总论) ,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95 页。 10张明楷著: 未遂犯论 ,法律出版社、成文堂 1997 年版,第 409 页。 11张明楷著: 未遂犯论 ,法律出版社、成文堂 1997 年版,第 409 页。 12张明楷著: 未遂犯论 ,法律出版社、成文堂 1997 年版,第 410-424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要主动放弃犯罪行为,而且要阻止其他共同犯罪人继续实施犯罪或防止犯罪结果 的发生,基本上是比照单独犯罪的犯罪中止进行认定的,但如此认定,会产生以 下几个问题: 首先,共同犯罪相对于单独犯罪而言比较复杂,部分共同犯罪人出于本人意 愿放弃犯罪行为,表明其主观恶性较小;部分共同犯罪人停止犯罪行为,从自身 方面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表明犯罪行为的客观危害较小,而将共同犯罪中止 成立的条件完全归结于客观上未发生犯罪结果,显得过于严格。不利于鼓励共同 犯罪人走上犯罪中止的道路,这就违背了犯罪中止设立的初衷,也与罪刑相适应 原则相违背。 其次,认为中止者没有阻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就应承担犯罪既遂的刑事责任, 这与既遂犯理论相冲突。犯罪既遂意味着行为人的行为己经具备了犯罪构成的全 部要件。而在部分共同犯罪人中止时,虽然最终没有阻止既遂结果的发生,但行 为人主观上已经彻底放弃了共同犯罪的故意,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中止行为来避 免既遂结果的发生。可见,其对结果的发生不再是希望或放任的心理态度,不符 合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 最后,与刑法的归责理论不一致。根据现代刑法的归责理论,行为人之所以 对既遂结果负责,是因为其主观上对该结果的发生有故意,客观上其实施的犯罪 行为和该既遂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在共同犯罪中,如果行为人已经切断与其 他共犯之间的犯意联络、客观上中止自己的犯罪行为并消除先前行为所造成的影 响,那么,该行为人中止后,由其他共犯继续实施的行为所造成的既遂结果与实 施中止行为的共犯之间就不再有因果联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对行为 人以既遂犯论处,那就是将不可归责于其行为的危害结果强加给行为人,有违现 代刑法中的归责原理。 13 为弥补上述缺陷,日本理论界提出了共犯脱离理论,但是首先应该明确的是 共犯脱离理论并不是关于共同犯罪中止的理论,而是为了弥补共同犯罪中止理论 的不足而提出的一个理论,它只是与共犯中止相关联的一个概念, “与共犯的中止 13张平著: 中止犯论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95-196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相关联的,对不相当于中止犯的情形,也可以论及从共犯关系的脱离。 ” 14研究共 犯脱离的前提是共犯的中止已经有了明确的标准,如此才能将那些不属于共同犯 罪中止的情形考虑适用共犯脱离理论。共犯脱离理论的着力点并不在于共同犯罪 的中止,而是在于如何对待那些不属于共同犯罪中止情形而又为共同犯罪的中止 作出过真挚努力的共同犯罪人。主张共犯脱离理论的学者对于共同犯罪中止的认 定标准一般都采用与单独犯罪中止相同的标准,因为该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虽为 中止作出了努力但没能阻止结果发生的共犯者的刑事责任问题,因此,只有在共 同犯罪中止标准严格的情况下,共犯脱离理论才有研究的空间。 西田典之教授从因果共犯论的角度出发研究共同犯罪中止的问题,为共同犯 罪中止的研究开辟了新径。该观点是从共犯的处罚依据出发,去探讨共犯者的刑 事责任问题,为共同犯罪中止问题的解决完善了理论依据。该理论对传统的以客 观主义为立场的共同犯罪中止理论提出了挑战,按照该理论共同犯罪人之所以对 共同犯罪结果承担刑事责任,在于共同犯罪的结果同自己的行为具有因果关系, 如果该结果同自己的行为没有因果关系,那么共同犯罪人就不应该为该结果承担 刑事责任。该理论认定共同犯罪中止的标准要宽于日本传统的理论,以至于我国 有的学者将西田典之对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运用到共犯脱离理论中, 15但如前文所 述,两者不可等同。比如甲、乙二人共谋杀丙,甲、乙合力将丙砍伤后,甲心生 后悔,欲阻止乙继续实施犯罪,但被乙制服,丙被乙杀死。此时,按照西田典之 的观点,丙的死亡与乙的杀害行为有因果关系,因此乙的行为不能构成共同犯罪 的中止,但是由于乙曾为阻止既遂作出过真挚的努力,可以对其为中止作出的真 挚努力予以评价,认为是共犯的脱离。 第二节 国内立法及理论 一、澳门地区的立法及理论 澳门地区刑法对共同犯罪的中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澳门刑法典第 24 条规定 14日大塚仁著: 刑法概说(总论) ,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95 页。 15谭劲松: 共犯脱离研究 ,载高铭暄、赵秉志主编: 刑法论丛(10) ,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79-81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如果由数人共同作出事实,其中因己意防止犯罪既遂或防止结果发生之行为人 之犯罪未遂不予处罚,而其中曾认真作出努力防止犯罪既遂或防止结果发生之行 为人之犯罪未遂,即使其他共同犯罪人继续实行犯罪或使之既遂,亦不予处罚。 ” 16根据该条规定,在共同犯罪中以下两种情形可成立犯罪中止:一是部分共同犯罪 人在犯罪过程中产生悔意,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犯罪既遂或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这部分共同犯罪人构成犯罪中止;另一种情形是部分共同犯罪人虽出于己意并努 力来防止犯罪既遂或者危害结果的发生,但其他共同犯罪人执意继续实行犯罪致 使犯罪既遂的,对于作出真挚努力的共同犯罪人仍应视为犯罪中止而不予处罚。 例如,甲、乙共同实施杀害丙的行为,二人将丙砍伤后,甲欲中止犯罪,并阻止 乙继续实施犯罪,但乙执意进行犯罪,并将甲制服,随后将丙杀害,此种情形, 甲仍构成犯罪中止,虽然其客观上没有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但是其已经为防止 犯罪结果的发生作出了真挚的努力。 二、台湾地区的立法及理论 台湾地区刑法第 27 条规定“已着手于犯罪行为之实行而因己意中止或防止其 结果之发生者减轻或免除刑罚。 ”刑法修正案第 27 条仿照德国立法例,而一并增 订共同犯罪与共犯之中止未遂的规定,即“前项规定(中止犯) ,于正犯或共犯之 一人或数人,因己意而防止犯罪结果之发生者,亦适用之。 ” 17 台湾地区刑法理论认为,共同正犯中之一人或者数人如自愿中止犯罪,必须 有效阻止共同行为之实行或防止犯罪结果之发生,始能成立中止犯。 18“共同正犯 中之一人中止犯罪,除须有中止行为,或使其所为行为之前行为失其原因力外, 尚须防止其他共同正犯继续进行犯罪行为,或有效防止其他共同正犯行为之结果, 始能成立中止未遂。 ” 19对于教唆犯的中止,高仰止教授认为, “教唆犯于教唆他人 犯罪之后,因己意而中止者,必须有防止其结果发生之有效行为,且因而未发生 16赵国强著: 澳门刑法总论 ,澳门基金会 1998 年版,第 92 页。 17童伟华: 共同正犯的部分中止问题研究 ,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4 期,第 70 页。 18林山田著: 刑法通论(下册) ,三民书局 1998 年版,第 414 页。 19黄仲夫著: 刑法精义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90 年版,第 189-190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犯罪之结果时,使得依中止犯之规定减轻或免除其刑。否则,不能适用中止犯之 规定。 ” 20林山田教授认为, “教唆人之自愿中止行为必须有效地阻止被教唆人舍弃 犯罪之继续实行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之发生,始能成立中止犯;否则,教唆人 虽有自愿中止行为,但被教唆人仍从事犯罪行为之实行而未为教唆人有效阻止者, 或犯罪结果仍发生者,教唆犯仍无由成立中止犯。 ” 21与澳门地区刑法对共同犯罪 中止的规定相比,台湾地区对共同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要严格的多,与单独犯罪 中止成立条件是相同的。 三、大陆地区研究现状 我国刑法规定单独犯罪的犯罪行为人只要自动放弃犯罪行为或者自动有效的 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就可以构成犯罪中止,对于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问题,我国刑 法并没有明文规定,刑法理论一般认为对于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应该比照单独犯 罪中止来认定,但是共同犯罪比单独犯罪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认定中 止的标准,显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单独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围绕这个问题,理 论界展开了不同的讨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意见: 整体完成论,该观点也是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该观点认为共同犯罪行为具 有整体性特征,因此,其犯罪中止的有效性也只能以整个共同犯罪是否达到完成 状态来确定。个别共同犯罪人意图中止犯罪,必须在停止自己犯罪的同时,迫使 其他共同犯罪人停止实施犯罪行为,或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倘若没有产 生这种效果,共同犯罪最终得以完成时,个别共同犯罪人的犯罪中止就不能成立。 22 个别共犯中止说,该观点认为共同犯罪行为虽具有整体性特征,但实际上是 由每个共同犯罪人的独立行为组合而成。其中个别共同犯罪人自动停止犯罪,就 与共同犯罪完全脱离了联系,之后与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就不再有任何联系, 因此,其自动停止犯罪就应视为犯罪中止。换言之,部分共同犯罪人只要停止自 20高仰止: 教唆犯论 ,载蔡墩铭主编: 刑法总则论文选集(下)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84 年版,第 641 页。 21林山田著: 刑法通论(下册) ,三民书局 1998 年版,第 428 页。 22陈兴良著: 刑法适用总论(上卷) ,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19-520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己的行为即可成立犯罪中止,而不论共同犯罪最后发展程度如何。 23 主犯例外说,该观点认为除主犯外,其他共同犯罪人中止的有效性,应以行 为人力所能及的范围有限。如果努力阻止其他共同犯罪人继续实行犯罪,但因能 力有限而阻止无效的,仍可成立犯罪中止。此说侧重考察中止者的主观方面,并 不必然以其行为的客观效果为决定因素。 24 因果关系切断说,该观点认为部分共同犯罪人中止的有效性,应以他是否有 效地切断自己以前的行为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来确定。如果个别共同犯罪 人以自己积极或消极的行为切断其以前的犯罪行为同以后的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 关系,即使危害结果最终由其他共同犯罪人促成发生,亦能成立犯罪中止。 25 行为解体说,该观点认为判断共同犯罪人有效性的标准是中止者必须使自己 的行为与整体的共同犯罪行为解体。即主观上切断与其他共同犯罪人之间的故意 联系,客观上抵消自己先前行为对共同犯罪行为所起的合力作用,使之消除对犯 罪形成既遂的原因力。 26 原因力说,该观点认为让每个共同犯罪人对犯罪结果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在 于每个人的行为都具有引起这种危害结果的原因力。这种原因力的作用表现在两 个方面:一是客观上通过与其他共同犯罪人行为的密切配合而形成的引起危害结 果产生的实在可能性;二是将各个共同犯罪人行为联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共同犯罪 意志对共同犯罪行为起的支配作用。共同犯罪中止的成立,只能以其停止犯罪的 行为能有效地消除自己先前危害行为已经对共同犯罪行为所形成的这种“原因力” 为标准。 27 四、理论评析 我国台湾地区在共同犯罪中止问题上与日本遵循一样的立法例。澳门地区刑 23高铭暄著: 刑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86 页。 24陈兴良著: 刑法疑难案例评释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8 页。 25黄海龙: 试论共犯的犯罪中止 ,载法学评论1987 年第 1 期,第 23 页。 26张穹主编: 修订刑法条文实用解说 ,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23 页。 27张绍谦: 论共同犯罪的中止 ,载鲍遂献主编: 刑法研究新视野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 234、239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法对共同犯罪中止的规定与其不同,对于共同犯罪中止形态的认定,该立法认为 如果共同犯罪人中的一人或者数人已经为中止犯罪作出了真诚的努力,实施了中 止行为,不管客观上是否有效的阻止了犯罪的完成,均可适用有关犯罪中止的规 定,而且根据共犯独立性的观点认可教唆犯和帮助犯可以成立犯罪中止。与德、 日和台湾地区的刑法理论比较,有值得激赏的地方,但是其认为共同犯罪人只要 为中止犯罪作出了真诚的努力而不论犯罪结果是否发生,不管行为人的先前行为 的影响力是否消失都可以成立犯罪中止的观点,可以说是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 共同犯罪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相互之间有意思联络和相互的作用力,他们与犯罪 结果的发生都有因果联系。部分共同犯罪人仅单纯消极地停止自己的犯罪行为, 而不积极消除自己先前行为的影响力或作用,则难以成立犯罪中止。 国内关于共同犯罪中止的各种理论,虽然观点各异,但有的理论之间是相通 的,总体而言理论界在该领域的研究随意性很大,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的 学说虽然新颖,但也没有超出国外理论的研究范畴。整体完成论与日本及台湾地 区的共同犯罪中止的传统理论相同,将共同犯罪和单独犯罪的犯罪中止作了一致 的解释,强调了共同犯罪中“罪”的形态一致性,而忽视共同犯罪共同行为中的 多样性,同样存在如前文所述的缺陷。 与整体完成论将共同犯罪人看作紧密地整体相比,个别中止论将焦点集中到 了各个共同犯罪人的自身,但却忽略了共同犯罪的整体性特性。共同犯罪是犯罪 行为的特殊形态,它不是各个共同犯罪行为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 体。在共同犯罪中,每一个共同犯罪人如果只是消极地停止自己犯罪行为的继续 实施,一般情况下,很难消除自己先前的犯罪行为对犯罪结果的影响。将共同犯 罪人的行为从整个共同犯罪行为整体中分离出来,认为共同犯罪人只要停止自己 的犯罪行为就可以成立犯罪中止,这虽然在客观上有利于鼓励共同犯罪人走上放 弃犯罪的道路,但是会使许多共同犯罪人逃避刑事责任的承担,违背罪刑相适应 的基本原则。 主犯例外说认识到了在共同犯罪中各个共同犯罪人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其成 立犯罪中止的有效性也应有差异。但很明显只提出非主犯成立犯罪中止的条件是 不全面的,因为主犯也存在复杂的情况,将其排除在共同犯罪人中止成立范围之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外是不合适的。而且与个别中止论一样,该观点对于共同犯罪中止成立的标准认 定过宽,在单独犯罪中,我们尚且强调即使行为人在危害结果发生前积极的避免 危害结果的发生,但终因能力或条件所限未能避免的,尚不能成立犯罪的中止, 那么对共同犯罪“力所能及”而最终未能阻止共同犯罪完成的情况,又怎能一概 认定犯罪中止呢。 “切断因果关系说” 、 “行为解体说”和“原因力标准说”都立足于因果关系, 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切断因果关系说”仅仅强调客观物理因果关系的切断,忽略 了因果关系的心理方面。 “行为解体说”注意到了因果关系的心理方面,但对物理 因果关系和心理因果关系的切断却没有明确的标准,只是用“解体”来判断因果 关系的切断,标准太模糊。 “原因力标准说”也将物理的因果关系和心理的因果关 系结合起来考虑,试图用原因力来取代因果关系这一说法,但实质上,原因力的 消除仍有赖于因果关系切断的判断。该观点提出, “需要根据共同犯罪形成的时间 长短以及行为发展的不同程度,联系每个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 的不同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28该观点较“切断因果关系说”和“行为解体说” 更为全面,但是如何具体的分析,怎样确定具体的判断标准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而“原因力标准说”却没有给出合理的认定标准。此外, “行为解体说”和“原因 力标准说”都将心理的因果关系看作主观方面的内容加以讨论,笔者认为不妥, 因果关系属于客观方面的内容,心理因果关系也当然属于客观方面的内容,其认 定也来源于客观方面的内容。主观方面的内容深藏于人的内心,其认定需要经历 从客观主观这一推定过程,因此有必要对两者作出区分。 28刘晨: “共同犯罪中止形态”的重新思考 ,载薛瑞麟主编: 法大刑法学研究文集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1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中型制造企业承包合同
- 2025成都市员工劳动合同范本「标准」
- 2025计划供用电经济责任合同书样本
- 人卫外科护理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贵阳事业单位b类试题及答案
- 2025广安事业单位考试题及答案
- 配料熔制工新员工考核试卷及答案
- 重介质制备回收工新员工考核试卷及答案
- 照相机与照相设备装配调试工转正考核试卷及答案
- 各工种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精神病人福利院建设项目建议书
- 2025-2030中国N-甲基苯胺市场深度调查与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洗护用品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
- aeo认证管理制度
- 无人机操控与维护专业教学标准(中等职业教育)2025修订
- 食品新产品开发设计案例
- 干洗店用人合同协议书
- 2025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国源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应届生校招:管理培训生笔试试题及答案
- AI+汽车智能化系列之十一:以地平线为例探究第三方智驾供应商核心竞争力
-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课后答案全部超级详细的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