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文学思潮.ppt_第1页
90年代的文学思潮.ppt_第2页
90年代的文学思潮.ppt_第3页
90年代的文学思潮.ppt_第4页
90年代的文学思潮.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0年代的文学思潮,一、90年代文坛概观,(一)90年代文学面临的新局势1文学失去社会轰动效应,进入平静而寂寞的发展时期。2文学由社会话语中心走向边缘。3商业主义大潮突起,精英文化受挫。,(二)90年代文坛特征1文学潮流的淡化。90年代,在“新写实”小说之后,文学界也出现了一些文学潮流的命名,如“新历史小说”“新状态小说”“新体验小说”“个人写作”“私小说”等等,但总体而言,不论是文学的流派还是分期,都没有严格的界线和清晰的分野,缺乏80年代以来便于归纳的特征和时间界限。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作家本身对文学的潮流的形成和推动已经失去了热情。另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兴起,使社会形成了多元共生的世界,文学走向了多样化的道路,而市场的选择进一步打破的原有的文学秩序2长篇小说创作的兴盛。不论是先锋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在80年代,各个文学流派均主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至90年代,随着作家和新时期文学的进一步成熟,长篇成为众多追求的东西。如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原、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私人生活等。而其原因主要有:(1)作家的“文学史”意识;(2)各种“文学奖”的暗中激励;(3)市场经济的推动,如电影电视改变的需求。,380年代以来“先锋文学”等的形式探索出现了疲软的趋势,至90年代,作家开始注重文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探索相对处于被边缘化的位置,与内容相比,形式成了薄弱的环节。4新的写作题材被进一步开拓。具体表现为,都市生活、海外生活这些以往关注较少的题材受到重视;乡土文学在夹缝中顽强生长;“体制外人士”出现;关注弱势群体的书写分量加重。5文坛三足鼎立: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知识分子精英文学、大众世俗文学三分天下。这三大板块在创新独立、坚定固守、回归传统等方面呈现出了各自的特色,使得当代文坛佳作不断,精彩纷呈。6文学批评的出现新的特征,即理论化和学院化。,(三)90年代文坛变化原因,1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在影响人们社会心理的同时,也深层地影响着写作者固有的文学观念;在影响了作家身份的同时更影响了文学作品的生产方式,使文学变成为了社会综合力量参与的创造活动。2相对自由的“无名”时代的出现,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空间。人们无论是表现自我欲望的追求与实现,还是展示隐秘的个人感受与体验,都比以前少了诸多顾忌。3全球化语境的冲击,使文学作品的重心地位有所偏移。为了生存,许多作家将目光转向了通俗文学,书写了一批具有媚俗色彩的通俗文本。,二、90年代文艺思想论争,(一)“人文精神”大讨论:93-95年1概况1993年第6期上海文学的“批评家俱乐部”栏目,发表了王晓明、张宏、徐麟、张柠、崔宜明等几个人的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提出了文学和人文精神危机的问题。随后,读书东方光明日报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争鸣文艺报等许多报刊也都参与了讨论。如,读书杂志从1994年3月号到7月号连续发表5篇题为“人文精神寻思录”的座谈讲话(上海和江苏学者参与其事)。这讨论主要持续了三年的讨论,论者各方涉及的主要是这样三个问题:(一)什么是“人文精神”;(二)“人文精神”讨论的缘起;(三)关于人文精神的重建。,2主要文章:(1)王晓明等: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2)张汝伦、王晓明、朱学勤、陈思和: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3)高瑞泉、袁进、张汝伦、李天纲:人文精神寻踪(4)许纪霖、陈思和、蔡翔、郜元宝:道统、学统与正统(5)吴炫、王干、费振钟、王彬彬: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6)张汝伦、季桂保、郜元宝、陈引驰:文化世界:解构还是建构(7)白烨、王朔、吴滨、杨争光:选择的自由与文化态势(8)王蒙:人文精神问题偶感(9)陈晓明:人文关怀:一种知识与叙事(10)朱维铮:何谓“人文精神”?(11)张颐武:人文精神:最后的神话等等。,3论争的焦点(1)如何面对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学评价;(2)什么叫“人文精神”;(3)在新环境下,知识分子的精神价值和社会功能。4结局:没有“共识”的结束。出版了人文精神寻思录一书,1996年上海文汇出版社。,(二)“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之争90年代中后期逐步呈现的“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的分歧。分歧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中国现实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和知识分子以何种方式参与现实文化实践上。,(二)“后现代主义”论争1开始:1993年,王宁在文艺研究第1期发表如何看待和考察后现代主义一文,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做了细致独到的辨析。2论争的焦点:第一,中国大陆存在不存在后现代主义?第二,后现代主义到底该如何评价?第三,后现代主义应该是什么?3论争双方:宣传者、解读后现代主义:王岳川、张颐武、陈晓明反对者:孙津、贺弈,三、90年代文学思潮,(一)通俗化、大众化文学思潮大众通俗文学从80年代初经由港台传入,以武侠、侦探、言情小说为代表,伴随着文化市场的不断繁荣,读者和学术界对通俗文学的认可(如王一川等人重排文学座次,把金庸排到了小说家系列的第四位,严家炎教授首次在北大开设金庸小说研究课程),大批消费者的形成,作品数量猛增,如何顿的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王朔的小说及影视作品、海岩的小说以及王跃文、陆天明、周梅森等人的“官场”主题小说等,逐步形成与精英文学、主流意识形态文学并立状态。,(二)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1概述“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世纪是年代中、年代初出现的一个特征明显的创作思潮。主要代表作有:乔良的灵旗、莫言的红高粱、周梅森的历史土地人、陈忠实的白鹿原、格非的迷舟敌人、池莉的预谋杀人、苏童的米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余华的鲜血梅花、叶兆言的夜泊秦淮、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方方的祖父在父亲心中、李晓的相会在市、尤凤伟的石门夜话等。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2019/12/13,13,可编辑,2产生的原因1.由于社会现实急剧变动,许多作家难以把握生活脉搏,因而选择历史题材来填补写作的空缺。2.新一代作家试图重新界定文学“真实性”问题,试图在正统历史之外,重新认识历史。3.80年代中期以后,相对宽松的文学环境和文学政策。“新历史小说”中解构传统历史的大胆,无疑也证明了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政治氛围,文学氛围的宽松。,3主要类型(1)选材于中国革命历史及家族历史,但立场不同。这类作品有灵旗白鹿原等;(2)对传统的历史及理性观念进行质疑解构的作品。如迷舟预谋杀人鲜血梅花我的帝王生涯石门夜话等;(3)在重构的历史中审视人性的作品。如夜泊秦淮妻妾成群米红高粱等。,4“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特征(1)它书写的是作家主体心灵的历史及话语构造的历史。“新历史主义小说”与传统历史主义小说的分野在于,前者怀疑历史的真实性,而后者必须以历史史实为主,即使虚构细节,也必须符合历史的真实;(2)注重人在历史中的地位,重墨书写了人的种种生存状态及与人的存在密不可分的历史形态。“新历史主义小说”重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将大量的“英雄”平民化,挖掘出了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3)改变了以往的叙事视角,注重历史与当代的时空跳跃,最终形成了叙事的自我解构。大部分作品的时空跳跃满足了他们打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需要,使历史变成了现在与过去的对话,真正体现了这一文学思潮的内在追求。,5“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之比较二者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新历史小说”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如莫言的红高粱等小说,把政治势力之外的民间武装或民间社群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刻意突现出充满生命力的民间世界的理想状态,把一种充沛饱满自由自在的民间情感作为作品内在的精神支撑。此后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和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等新历史小说的长篇作品,在民间世界的艺术表现上都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色彩。,(三)女性文学创作思潮:铁凝、陈染、王安忆等1.共同特征女性写作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便是充分的性别意识与性别自觉。女性写作显露出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为男性话语所遮蔽、或始终为男性叙述所无视的女性生存与经验。”2.类型(1)社会复合型以张抗抗、铁凝、王安忆等为代表。她们的文本或关注女性命运、或书写城市的文化氛围与妇女命运的关系,基本上是站在中性的立场,塑造人物、揭示主题。代表作有:张抗抗的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夏红罂粟隐形伴侣情爱画廊;铁凝的砸骨头孕妇和牛午后悬崖永远有多远玫瑰门;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纪实与虚构香港的情和爱岗上的世纪长恨歌等。,(2)个人秘史型以陈染、林白、海男等为代表。她们的作品以个人的成长经历及性别体验为主要内容,表现了女性诸多隐秘的感受,显露了强烈的性别意识,因而被称为“私人写作”、“身体写作”、“私小说”等。代表作有陈染的私人生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海男的女人传。她们的创作曾引起过很大的争议,赞誉与贬抑者不乏其人。虽然她们的创作内容比较接近,但艺术手法各不相同。陈染的作品非常注重“陌生化”的表达方式,文体也颇为精美;林白的叙述充满诗意,情绪化色彩十分明显;海男的创作注重死亡、生命、诗意等形而上主题的挖掘,其片断化情境及意象情绪的描绘,使作品呈现出“零散化”的特征。,(3)都市宠儿型卫慧、棉棉等为代表。她们均出生于年代,优越的生活条件及现代都市的生活体验,使她们的作品突现出都市宠儿固有的心态。作为新新人类的代表,她们专注的是光怪陆离的时尚生活,关注的是个人欲望的追求与满足。她们的作品以个人化的手法描绘出了许多都市人的病态生存方式。她们的创作远离政治、远离主流,追求自我、追求另类,作品中那种对待生活的轻、快、尖的态度,失去了现实主义文学所应有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代表作有卫慧的上海宝贝,棉棉的糖等。,(四)现实主义冲击波90年代中期,当代文坛出现了一批反映社会现实、反映国企改革的力作,人称“现实主义冲击波”。最早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概括的是著名评论家雷达的现实主义冲击波及其局限。这一思潮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刘醒龙的分享艰难,谈歌的大厂大厂续篇,何申的年底年前年后,关仁山的大雪无乡等。这些作品聚焦当下的现实,关注人们在社会转型时期经历的曲折与艰难,揭露了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良倾向和风气,描绘了人民生活的困境与挣扎,表现了作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五)新生代的时尚创作思潮1概述90年代,还有一种创作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新生代文学思潮”。称这一批人为“新生代”作家,因为他们均出生于年代,而在年代崭露头角。共同的写作背景与文化背景,使他们的作品具有了一种相似的品格,因而形成了一股引人注目的文学潮流。“新生代文学思潮”的主要作家有:朱文、韩东、鲁羊、徐坤、刁斗、李冯、王彪、述平、邱华栋、毕飞宇、何顿、刘继明等。以上作家虽然在题材的选择、意蕴的揭示、风格的追求方面存在不同,但他们的共性远远地超过了他们的差异。,2共同特征(1)相似的写作姿态。他们均反感政治性、群体性创作,推崇个人化写作,即不关注宏大叙事,把目光投向当下生活,着重描述个人的生活经历及生存感受;他们鲜明地反对传统,强调与既往的文学秩序“断裂”。他们的作品并不追求内容的崇高与深刻,而是从个人愿望出发,真切地表达自我在现代社会中的困惑与挣扎。(2)相似的描写重心。A.他们热衷于描写欲望、爱情,通常以生理本能作为写作的基点,大篇幅展示人们在欲望方面的追求与满足,因此,通奸、偷情等在他们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如李冯的招魂术多米诺女孩,韩东的为什么,如朱文的吃了一个苍蝇我爱美元,王彪的病孩欲望致命的模仿等。B.十分注重挖掘在社会变革与转型时期人们内心的孤独与痛苦。如毕飞宇的雨天的棉花糖、刁斗的失败的逃遁、徐坤的斯人等。,C.生存的无奈与恐惧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