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机器能否思维的问题一直是科学和哲学争论的焦点问题。 计算机理论的先驱 图灵认为,机器可以思考。他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实验,认为只要机器在满足 实验条件的前提下能够通过图灵测试, 即能够使测试者分不清对问题的回答是人 给出的,还是机器给出的,那么就说明机器和人的理解能力是没有区别的,它就 具有思维能力。然而图灵的观点遭到了很多人的批判,包括神学的反对、数学的 反对、意识论的反对等。 最著名的就是语言哲学家塞尔的中文房间思想实验。通过实验,塞尔认为, 即使机器通过了图灵测试,也不能认为它就是有思维的,也不能认为它是有理解 力的。因为通过程序控制的机器不具有意向性,而大脑的因果能力才对产生意向 性是充分的,程序仅仅是句法的而非语义的,因而也不能产生心灵。心灵的产生 是要有其生物学的基础。计算机硬件与人脑有着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塞尔 认为,任何仅仅通过设计程序来人工创造意向的尝试都是不成功的。 而功能主义认为, 不管运行于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内部状态有怎样的物理基础 和运行机制,只要它能将某种输入转变为特定的输出,那么这个内部状态就是心 理状态。因而,图灵的理论从正面对功能主义产生了影响,而塞尔从不同角度对 功能主义提出了挑战。 因此,本文从介绍图灵测试实验入手,对实验内容、参与实验的机器的含义 以及各种反对观点进行了叙述,进一步对塞尔的中文房间思想实验进行介绍,最 后集中到对功能主义的问题上,从图灵和塞尔对功能主义的不同影响上进行比较 和阐述。 关键词:人工智能;图灵测试;中文房间;功能主义;意向性;程序 ii abstract “can machine think?” is always the science and the philosophy argument focal question. the computer theory pioneer turing, believe that the machine can be thinking. he propose the famous turing test experiment, believe so long as machine in satisfies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 to be able to through the turing test, namely the machine can cause the investigator not to be able to distinguish clearly to the question reply which is the person produce, which is the machine produce, then people can believe that the machine have the same understanding with people, so the machine has the thought ability. however, the turing viewpoint has encountered by many critiques, including the theology objection, mathematics objection and consciousness argument. most famous opposition is the chinese room thought experiment which is proposed by language philosopher searle. through the experiment, searle believed that even if the machine passed the turing test, people also cannot think it has the thought ability, also cannot think it is have the understanding. because searle believe that the machine manipulated by program does not have the intentionality, but the causal powers of brain is sufficient for the intentionality. program merely is the syntax but not the semantics, so it cannot have the mind. the mind production is must have its biological foundation。the computer hardware and the human brain have the essence difference of biology and non- biology. searle believed that any attempt to create intentionality artificially could not succeed. but the functionalism principle believed, no matter how the internal condition which moves between the input and the output have what physical foundation and movement mechanism, so long as it can transform some kind of input into the specific output, then this internal condition is th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thus, the turings theory has the positive influence to the functionalism, but searle proposed challenge from the different aspects to the functionalism. therefore, this article firstly introduce the turing test experiment, including the content of the test ,the meaning of the machine which participated in experiment and each kind of oppositions viewpoint, secondly introduce searles chinese room thought experiment, finally concentrated to the functionalism question ,and carry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turing and searle to the different influence to functionalism.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tuling test; the chinese room; functionalism; intentionality; program 1 第一章 绪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计算机的无所不能,同时人 工智能学科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具有了人类的许多能力, 包括问题解决、 逻辑推理、 自然语言理解、自动学习等方面,而这些都是需要智能的行为,因此有人甚至认 为计算机可以具有思维能力。 人工智能科学家也雄心勃勃地认为有一天能够制造 出能思维的机器。事实上,机器是否能思维?机器的形式化过程与人的思维在本 质上是相同的吗?可以通过非心灵而产生出心灵吗?这些问题都是复杂的哲学 问题,涉及到人类对自身的认识。 1.1 研究意义 选择图灵 提出的图灵测试实验和塞尔提出的中文房间思想实验作为毕业 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导师根据我的科学认识论研究方向和以前所学的专业,同时 也结合我自身的兴趣所在而指定的。这两个理论属于人工智能哲学的范畴,其中 的一些观点和计算机科学、 语言学、 心理学、 神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也密切相关。 这两个理论的交锋点就在于对机器能否思维这一问题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这一 争论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科学家族中,没有一门学科比人工智能与哲学的关系更密切了。科学从哲 学母体中分离出来以后,仅在认识论层次上与哲学保持联系,而人工智能却在其 学科内部与哲学难解难分。 人工智能是逻辑与计算机科学交叉发展的最富于生命 力的新兴学科。这个学科的历史不过几十年,它今天取得的成就和它所遭遇的困 境同样引人注目。其中一个重要的挑战是塞尔的中文房间问题。塞尔提出的标准 挑战了人工智能测试中一直沿用的图灵标准,成为第二代人工智能的新标准。按 照塞尔的标准,现今的任何机器都是没有智能的,这就粉碎了强人工智能者认为 人工智能最终会超过人类智能的梦想。 人工智能必须探索新的思路才能在理论和 现实中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的写作是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阿兰图灵(alan turing)1912 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 岁进入剑桥大学,他是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也是 人工智能理论的开拓者。他在 24 岁时提出了图灵机理论,31 岁参与了 colossus(二战时,英国破解德国通 讯密码的计算机)的研制,33 岁时构思了仿真系统,35 岁提出自动程序设计概念,38 岁设计了“图灵测试”。 他的思想“用有限的指令和有限的存储空间可算尽一切可算之物”令当时的科学家惊叹。同时他认为最 好的人工智能研究应该着眼于为机器编制程序,而不是制造机器。 约翰塞尔(john rogers searle)1932 年生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心灵和语言哲学教授。1949 在美 国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哲学,后赴牛津大学师从奥斯汀。六七十年代,他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 行为理论,八十年代开始专攻心灵哲学。他提出的“中文房间论证”为人工智能哲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 基础。 2 1.2 研究现状 对于图灵测试和中文房间问题的研究,国内学界研究的还不是很多。主要有 清华大学的蔡曙山老师写的 哲学家如何理解人工智能塞尔的中文房间争论及 其意义 。该文介绍了什么是塞尔的中文房间思想实验,对计算机的逻辑基础进 行研究,试图说明计算机是否有智能与其使用的逻辑系统密切相关。还有葛鲁嘉 老师写的人工智能和人类心理“中国屋思想实验透视” ,该文介绍了强人工 智能的理论观点但更主要是就介绍塞尔的中文屋实验以及对这一观点的反驳。 同 时探讨人类心理是否具有和计算机一样的信息加工性质。 国外的研究相对比较多 一点,但我只是参考了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上的部分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本文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 在同一问题点上提出两方面不同的观点进行论述, 从而发现不同。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从塞尔对图灵的反驳上升到对功能主义的 反驳,对功能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对于哲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 用。作为人工智能的不同标准所具有的不同意义。但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我本人 认为,人工智能只能无限接近而永远无法超越人类智能。 1.4 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个术语是在 1956 年提出来的。 这一年夏天,少数有志于要使机器执行智能行为的科学家,在美国达特默思学院 召开会议商讨有关使机器具有智能的可能性的工作。也是在这一年纽威尔 (a.newell)和西蒙(h.a.simon)等人研制出了证明数理逻辑定理的程序,这 个程序模拟了人类大脑的思维活动,表现出了人的智能。因此,人们把 1956 年 看作人工智能的诞生年。 费根鲍姆在人工智能手册中指出:“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分 支,涉及到智能计算机系统的设计,该系统显示人类行为中与智能有关的某些特 征”。 明斯基(m.minsky)认为:“人工智能就是让机器完成那些如果由人来 做则需要智能的事情的科学。 ” 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智能 (machine intelligence) 是研究理解和模拟人类智能、智能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人工智能的任务 是编制计算机的智能程序,使智能行为自动化。这种程序将使计算机显示出那种 我们能把它与人类行为中的智能理解语言、学习、推理、解决问题等联系起 陈世福 陈昭乾等编著: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 1 页 陈世福 陈昭乾等编著: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 2 页 贲可荣 张彦铎编著:人工智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 1 页 3 来的特征。 人工智能的目标在于:1、建造强有力的装置以尽可能多的完成通常只有人 类才能完成的任务;2、提出精致的基于实证的新理论以解释人类的精神活动。 作为一种心灵哲学理论,人工智能是这样一种观点: “人的认知的精神状态 能够在计算机中被复制。因此,一个智能系统无非是一种信息处理系统。 ” 人工 智能在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的观点。 “弱人工智能”认为适当的编好程序的机器能够模拟人的认识,为研究心智提供 了一个有力的工具。而“强人工智能”则认为机器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具有正确 的输入和输出的程序化的机器本身就具有认知的精神状态。 曾向阳 心灵的计算理论的哲学评述j,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5 年第 7 期 4 第二章 图灵测试理论的内容及反对意见 “机器能否思维?”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是哲学家和科学家思考和争论的问 题。1950 年英国数学家图灵的文章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不仅肯定机器能够思维,而且还提出了图灵测试的准则。图灵认为只要在满足实 验条件的前提下,机器能够通过图灵测验,那么它就具有智能。这一论断在人工 智能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图灵测试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智能机标准。同时,在 这篇文章里,图灵还列出了可能存在的各种反对意见,并对之进行了反驳。 2.1 模拟游戏:解释图灵测试实验的内容 图灵认为考虑“机器能否思维?”这样的问题,首先要考虑对“机器”和“思 维”这两个词语的含义的定义。如果用这些词语的日常用法来定义它们的含义, 图灵说“这种态度是危险的。” 因为如果“机器”和“思维”的含义是通过检 查它们的日常用法而得到的, 那么就很难逃避对机器能否思维的问题可以像盖普 洛民意测验 一样,从统计调查中找到答案。为此,图灵用一个称之为“模仿游 戏”的问题来代替对这些术语的定义的讨论,并且用没有歧义的词语来表达机器 能否思维的问题。 假设有三个人参与游戏,一个男性(a) ,一个女性(b)和一个性别不限的 询问者(c) 。询问者处在与另两人分开的房间。游戏的目标是询问者要判断另外 两个人哪个是男性哪个是女性。而询问者只能通过标签 x 和 y 来识别他们,游戏 最后要求他要说出“x 是 a,y 是 b”或“x 是 b,y 是 a” 。询问者允许给 a 和 b 提这样的问题: “请 x 告诉我你的头发有多长?” 如果 x 是真正的 a,那他必须 回答这个问题。这个游戏中 a 的目标是努力使 c 做出错误的判断。那么他的回答 可能是: “我的头发不齐,最长的一缕大约 9 英寸” 。为了使音调不帮助询问者做 出判断,理想的安排是两个房间之间有电传打印机来通信,这样问题和答案就可 以通过一个中间环节来交替地重复。这个游戏里 b 的目标是帮助询问者。对她来 说最好是做真实的回答。 她可以加一句在她的答案里:“我是女的, 不要听他的! ” , 但这是无效的,因为那个男的也可以说出相似的话。 图灵设想如果用一台计算机代替 a 和 b 中的某一个, 游戏就变成让 c 来识别 两个回答者中哪一个是人, 哪一个是机器。 这一问题代替了 “机器可以思考吗?” a.m tuing(1950).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mind 见网络资源 1 页 美国的盖普洛民意调查机构进行的调查测验 5 的问题。如果提问者无法识别,图灵就认为这台机器已经具备了智能。 图灵认为,问题的新提法具有的优势,就是可以将人的身体能力与智力能力 做清晰明确的区分,将那些他认为与智能无关的因素在测试中祛除。他说: “没 有一个工程师或化学家声称,能制造出与人的皮肤无区别的材料。但在某一天这 有可能实现,假设这一发明有效,我们也不会觉得给会思考的机器穿上这种 人造的皮肤会使它更象人。 ” 游戏设定的问题形式,在防止提问者看到或者接触 到其他参与者或者听得他们的声音的条件下,反映了这个事实。 在这里,图灵测试实际上是有特定含义的,即通过人机对话来判断机器是否 具有智能。所以,图灵说: “我们不能因为机器没有赢得选美而批评它,也不能 因为人类在赛跑中输给了飞机而指责他们。 游戏里的条件使得这些能力缺陷不相 关。 ” 图灵认为这个游戏也许应该受到批评,因为优势对机器不利。如果一个人试 着假装成机器,他会因为数学计算缓慢不准确而立即露馅。所以,机器也要知道 什么时候应该算错,以使它看上去更像人。图灵认为游戏最好的策略是机器努力 提供像真人给出的答案。事实上,让计算机在某一确定方面比它实际更“愚蠢” 对于程序设计者不是很难的事情。而回答一些最简单的、人类不会感到有任何困 难的“常识”问题。正是主要的困难。图灵的测试实际上是一种“黑箱方法” 。 2.2 关于机器的含义:理解图灵测试实验的关键 图灵认为在测试实验中,有必要对“机器”的含义进行说明,也就是什么样 的机器适合参与游戏。他给出了一个具体的计算机模型(电子的离散状态计算机 器) ,它由三部分组成:存储器、执行单元、控制器。图灵认为这一机器背后的 思想是:这些机器可以执行任何人类能执行的操作,并遵循着固定的规则。 存储器是存储信息的,执行单元是执行包括计算在内的各种独立操作。不同 的机器这些操作也不同。 供计算使用的 “规则书” 在计算机里被部分存储所取代, 这部分称为“指令表” 。编制指令表通常被称为“编程序” ,说“编程让计算机做 操作 a” ,实际上就是说编制一个合适的指令表存储在计算机里,它通过执行指 令来做 a 操作。控制器的任务是检查这些指令是否按照正确的顺序执行。存储 器里的信息通常被适度地分割成“小包” 。存储器各部分被编上号码,各种信息 包以某种系统的规则存放在里面。 上面提到的计算机,图灵认为可以分在“离散状态机”这一类。这些机器通 过突然跳转从一个确定的状态移到另一个状态,这些状态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严 a.m tuing(1950).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mind 见网络资源 1 页 a.m tuing(1950).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mind 见网络资源 2 页 6 格的说,这种机器实际上不存在的。事实上所有的东西都是连续运动的,但是仍 然有很多机器被认为是离散状态机。作为一个离散状态机模型的例子,考虑一个 这样的轮子, 它每秒以 120 度旋转, 可以通过一个外部操作杆使其停下来, 此外, 一盏灯在轮子的某个状态下会亮。这台机器可以抽象地描述如下:机器的内部状 态(即轮子所处的位置)可以表示为 q1、q2、q3,输入信号表示为 i0、i1(杆的位 置) 。任何时候该机器的内部状态是由终端状态和输入信号根据下表决定的: 终端状态 q1q2q3 输入 i0 i1 输出信号是内部状态的唯一明显的外部可见指示(灯光) ,它可以用下表描述: 状态 q1 q2 q3 输出 o0 o0 o1 这个例子是一个典型的离散状态机。只要它们可能的状态数目是有限的,就 可以用上面提供的这些表来描述。似乎给定了机器的初始状态和输入信号,就可 能预测所有的未知状态。 图灵认为 “即使考虑实际中的机器而不是理想的机器时, 某一时刻适度精确的知识状态会在后序状态中产生出同等程度上精确的知识状 态。 ” 因此图灵认为“计算机能否思考?”这个问题可以被“有没有能在模仿游戏 中表现好的可能的数字计算机?”来代替,更一般地说“是否存在可以胜任这个 游戏的离散状态机?”根据离散状态机的普遍性特点,实际上这两个问题都等价 于这个问题: “让我们将注意集中在一个特别的数字计算机 c 上,如果加大 c 的 存储容量,提高 c 的计算速度,并且为 c 编制适当的程序,c 能否胜任游戏中 a 的角色,而 b 这个角色由人来担当 。 ” 实际上,图灵测试的重要特征在于:1、它给出了一个客观的智能概念,也 就是根据对一系列特定问题的反应来决定是否是智能体的行为。 这为判断智能提 供了一个标准,从而避免了有关智能的“真正”特征的必然争论;2、这项实验 使我们免于受到目前无法回答的问题的牵制: 计算机使用的内部处理方法是否取 得或者机器是否意识到其动作;3、通过询问者只关注回答问题的内容消除了有 利于生物体的偏置。 尽管如此,图灵提出的问题还是受到了很多的批判。图灵 本人在他的文章中将各种反对意见一一列出,并进行了反驳。 a.m tuing(1950).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mind 见网络资源 5 页 a.m tuing(1950).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mind 见网络资源 5 页 george.e .luger 著.史忠植等译.人工智能复杂问题求解的结构和测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2006,第 9 页 q2 q3 q1 q1 q2 q3 7 2.3 图灵测试的各种反对意见以及图灵的辩解 由于计算机能否具有和如何具有智能是一个历来都受到争论的问题。因此, 从图灵测试提出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了各方不断的争论。图灵在文章里已经预见 到会有很多人反对他的观点。 他说: “而且我相信,到本世纪末,语言的使用和一般的教育观念都将发生变 化以至于人们可以说道计算机能思考而不用考虑有人会反对。我甚至相信,刻意 掩盖这种信念绝对是不合适的。流行的观点认为,科学家的工作总是应该从一个 稳固的事实到另一个稳固的事实,绝对不应该受到任何未证明的臆想的影响,这 是严重错误的。 ” 图灵认为只要搞清楚什么是证明了的事实,什么是臆想,就不 会造成任何危害。而且臆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提供了有用的研究路线。下 面是几种反对图灵理论的观点,以及图灵做出的辩解。 2.3.1 神学的反对及图灵的辩解 “思维是人类不朽灵魂的一种功能。上帝赋予了每个男人和女人一个不朽的 灵魂。但是没有给其他任何一个动物,也没有给机器。因此,机器和动物都不能思 考。 ” 这是从神学的角度提出的反对观点,很符合人们对上帝这位造物主的虔诚。 然而图灵并不接受这个观点,并试图用神学的方式来回应。 “如果把动物和人划 为一类,我想理由可能更加可信,因为我觉得有生命和无生命之间的差别显然比 动物和人的差别更大一些。 ” 他认为神学的反对隐含着一个非常严厉的对无所不 能的上帝的限制。现在人们都承认上帝也有不能做的事情,比如使 1 等于 2,但 是人们就不相信上帝有能力给一头大象赋予灵魂吗?人们都会期待上帝使用这 种威力来实现一个变异,给大象提供一个更高级的大脑来实现灵魂的需要。图灵 认为类似的论证形式也可以用于机器。 “试图制造这种机器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比 我们在繁衍后代时更加不敬的剥夺上帝创造灵魂的权力,不论哪种情况,我们都 是上帝意愿的工具,也仅仅是为他所赐予的灵魂提供住所。 ” 图灵认为他的回答虽然是想象的, 但是对于神学的观点已经被证明是不能令 人满意的。因为伽利略时代对于“太阳终日不动” 、 “上帝筑就了大地之基,万物 亘古不便”的观点都被哥白尼进行了完美的反驳。 a.m tuing(1950).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mind 见网络资源 5 页 a.m tuing(1950).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mind 见网络资源 6 页 a.m tuing(1950).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mind 见网络资源 6 页 玛格丽特博登著:人工智能哲学m,刘西瑞 王汉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第 70 页 8 2.3.2“把头埋在沙中”的反对及图灵的辩解 “计算机能思考的后果太可怕了。我们希望并坚信它不可能思考。 ” 图灵觉得这种论证根本没什么必要去反驳。安慰更合适,或许这可以通过灵 魂转移来实现。 图灵认为,人们总是觉得在某种微妙的地方自己优越于其他生物,最好能够 表明自己是必定具有这种优越性的,这样就不会失去发号施令者的地位。神学观 点的流行显然与这种感受有联系。图灵认为,在有知识的人那里,这种感觉就更 加强烈,因为他们比别人更加重视思考的能力,也就更加倾向于坚信人的优越性 在于思考能力。 人们只是对于机器的思维能力视而不见, 宁愿坚信自己的优越性。 2.3.3 数学的反对及图灵的辩解 数理逻辑的许多结果都证明了离散状态机的能力是有限性。在这些结论中, 最著名的是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 它表明在任何足够强的逻辑系统中都存在某 些命题无法在系统内证明或证伪,除非系统本身是不一致的。这类论证的核心想 法是,设想有一台证明算术定理的机器,由于这台机器本身体现的了一个形式系 统,它的能力就受限于一个它自身无法跳出的“哥德尔陷阱”,亦即对于这台机 器而言,它的哥德尔语句是它无法证明的,而我们人类能够看出这个语句是真语 句。因此,这类论证总结说,人类心灵在本质上是优于任何将一个形式系统实例 化的计算机的。 图灵认为虽然任何特定的机器都存在能力上的缺陷是确定的, 但是却并没有 以任何方式证明人的思维没有这种缺陷。图灵认为对于某台给定的机器,可能会 有人比它聪明,而对于某个给定的人,也会有某台机器比他聪明。 2.3.4 意识论的反对及图灵的辩解 认为机器没有意识的人,生动地说“除非计算机真的能够因为思想和感情而 写出十四行诗或者创作出协奏曲,而不是符号的偶然堆砌,否则我们都不会承认 机器能等同于大脑,也就是说,不仅要去写,而且要知道它已经写出来了。 机器不会 因为获得成功而感到高兴,因为真空管生锈而悲伤,因为得到奉承而得意,因为犯 错而痛苦,因为异性而激动,也不会因为无法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而恼怒或者感 到压抑。 ” 图灵认为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唯我论的观点, 可能也是一种最符合逻辑的 观点。按照这种观点,最极端的形式就是:人确信机器可以思考的唯一方法是人 变成机器,感到自己在思考,这样人们才能对世界表达这些感觉。但无疑。任何 玛格丽特博登著:人工智能哲学m,刘西瑞 王汉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第 70 页 a.m tuing(1950).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mind 见网络资源 7 页 9 人的任何介绍都不能认为是正确的。类似地,要知道一个人在思考也必须成为那 个人,显然是不可能的。 2.3.5 各种能力缺陷的反对及图灵的辩解 这一反对意见认为,机器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它不能做事情 x。x 的特性 如:态度和善、美丽、有主见、有幽默感、会爱上别人、爱吃草莓冰激凌、像人 一样有多样的行为,还能做出非常具有新意的事情。 图灵认为这些批评都是意识论的伪装形式,是通过科学归纳得到的结论,因 为人们还没有看到能够作这些事情的机器, 所以就认为机器永远也不可能做到这 些事情,这是缺乏根据的。图灵认为,实际上机器可以使用很多方法做到某件事 情,而人们认为只要作某件事情的方法能够用机器所能采用的方法进行描述,就 会认为这种方法太低级了,称不上智能行为。这显然是不公允的。 2.3.6 lovelace 夫人的反对及图灵的辩解 拉芙莱丝(lovelace)夫人 的回忆录里曾经对贝贝奇的分析机作过详细的 描述,她认为分析机没有任何意图想要创造什么东西。它只能做我们知道该怎样 去指挥它做的任何事情。也就是机器不能进行创新。图灵的态度是,如果认真分 析世界上的每件事,谁能说某种“创新”就是真的“创新” ,而不是接受教育, 因循普遍原则的结果? 这个意见的另一个变体是,机器做的事情不能“令我们大吃一惊” ,图灵认 为机器极高的运算速度就已经令他大吃一惊了。他说: “别人很可能会说这种惊 讶的心理是由我在主观上造出来的,显示不了机器的优点。 ” 他认为对某事感到 惊讶这种行为的产生同样要求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不论是由人、书、机器、 或者其他什么东西引起的。 对于机器只能做它被要求做的事,图灵提出了“学习机器”的观点。通过编 程可以设计一个儿童机器模拟儿童的思维,使它的初始状态比较机械简单,通过 教育过程使它逐步达到成人的思维。 虽然教机器学习的过程不可能和教普通儿童 的完全相同,但是只要师生双方的交流可以用另一种手段实现,教育就可以完全 进行下去。 “学习机器” 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是: 教师通常不知道机器内部发生的事情, 虽然他仍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预测机器的行为。 当一个优生的儿童机器不断成 长起来,这种特征必定很适合它的后期教育。放入计算机的大部分程序一旦运行 英国诗人拜伦的女儿,为贝贝奇机(babbage)编过程序 18281839 年间,剑桥大学的数学教授巴比齐 babbage 设计的机器,叫做分析机。但没有完成。这一机 器的存储完全是机械的,使用轮子和卡片。 a.m tuing(1950).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mind 见网络资源 10 页 10 起来,外面的人是很难理解的。一种极端的情况是计算机的行为完全随机。智能 行为就是一种与严格的计算行为上的分离,但是它仅仅是一个相当小的分离,以 至于不会导致完全的随机行为。所以,通过对儿童机器的教育可以使它们具有自 动学习的能力,以至于可以在人们无法预测的情况下,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也 就是它有可能做出我们没有要求它做的事情。 2.3.7 连续神经系统论证的反对及图灵的辩解 神经系统不是一个离散状态机,只要对神经元施加一个非常小的刺激信号, 就会导致它的输出脉冲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人们认为,使用离散状态机来模拟 神经系统是不可能的。 图灵指出,离散状态机和连续的神经系统确实有所不同,可是如果严格遵循 模仿游戏里的条件,那么讯问者根本无法利用这个不同点,反对者也就不能从这 个差别中得到任何有利之处。 2.3.8 行为的非形式论证的反对及图灵的辩解 这个观点认为:不可能创建出这样一套规则,它可以准确地告诉一个个体在 每一种情况下要做什么。人们可以做出一个规定,在看到红灯时要停止,看到绿 灯时要行走, 如果偶尔两个灯都亮了, 该怎么办呢?也许最安全的办法是停下来, 可是接下来的决定可能会造成更多的困难。图灵说: “想提供一组规则来指导在 任何环境下的行动,这种想法甚至在红绿交通灯这么简单的问题上都行不通,我 完全同意这个观点.。 ” 图灵认为由此可以得出人不是机器的结论。 因为如果每个人都有一套确定的 制约他生活的指导规则,那么他就会和一台机器差不多,事实上,这样的指导规 则是不存在的,所以人不是机器。图灵认为实际上是人们对“指导规则”(rules of conduct)和“行为规律”(laws of behavior)之间产生了混淆。 “指导规则”是人们 需要服从的,是有意识的活动:而“行为规律”指的是自然规律在人体中的表现, 比如“你掐他一下他就会尖叫” 。而受到行为规律的制约,就意味着是某种机器。 反过来,是某种机器,就会受到行为规律的制约。因此,图灵认为,通过长期的 实验观察,机器具有一套完备的行为规律的可能性就会显现。 2.3.9 超感觉知觉论证的反对及图灵的辩解 对于超感观知觉的观点,图灵虽然认同所谓的心灵感应、透视眼、远距离制 动、度测内心等,但他认为在测试时可以将受试者放在“心灵感应屏蔽房”就可 以了。事实上,超感官知觉存在的证据已经证明是假的。 a.m tuing(1950).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mind 见网络资源 11 页 11 以上是对图灵测试实验的内容、 参与机器的含义以及各种反对意见进行的阐 述。下面将论述对图灵测试最尖锐也是最有影响的反对观点,即由塞尔提出的中 文房间思想实验。通过实验塞尔认为即使通过了图灵测试,机器也不能理解。 12 第三章 中文房间理论的内容以及反对意见 对图灵测试最有代表性的反驳是由美国哲学家塞尔(searle)在他的文章 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里提出的中文房间思想实验。实际上,这一反对 意见也是意识论反对意见。 图灵认为通过了图灵测试,即机器拥有了正确的程序,就拥有了人类心智。 然而在塞尔看来,在研究心灵问题上,弱人工智能里计算机的首要价值在于提供 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 它可以使人们以一种非常严谨和精确的方式去系统阐述和 测试假设。塞尔认为计算机的程序纯粹是句法的,按照程序的计算,不过是运用 形式规则对抽象的符号进行的形式操作。句法规则本身对于语义理解是不充分 的,或者说,计算机程序在性质上是形式化的,它不足以容纳人类心智的意义理 解或意向性活动。因此,拥有了正确的程序,并不等于拥有了心智。 事实上,所谓的形式化有狭义和广义两层意思。广义地说,一切被感知的事 物和由它们组合成的复杂事物,以及被意识到的精神活动,都以符号和其他某种 形式在意识中形成对应物,即构成意识的基本材料,这些东西总是表现为一定形 式的, 思维活动就是通过对这些素材的组织而完成的。 在表现为符号的层次之下, 有非形式的层次,也对应于某种脑活动,但那是意识之外的东西,不能被主体直 接把握,或者说任何一个事物进入意识都要借助某种形式化过程。所以形式化的 界限就是思维的界限。 狭义形式化是指一种事先规定好的运行方式。 将某一过程形式化就是建立一 种算法将这一过程描述出来。 任何一个事物只要能够形式化就可以由计算机来完 成,其逆反推论也成立:任何不能形式化的事物计算机都无法实现,所以说形式 化的界限就是计算机的界限。在这里,图灵和塞尔指的都是狭义的形式化。 3.1 中文房间思想实验的内容 塞尔的思想实验是从考察山克(schank)的程序开始的。程序的目标是模仿 人类理解故事的能力。人类理解故事的能力的特点在于可以回答有关故事的问 题,即使给定的问题在故事里没有明确地说明。 例如,给出如下的故事: “一个人走进饭店并且点了一个汉堡包。当汉堡包 上来时发现它烤焦了,这个人生气地冲出了饭店,没有付钱也没有给小费。 ”如 果现在问“这个人吃汉堡包了吗?”人们想必会回答“他没有吃” 。相同地,假 如给出如下的故事: “一个人进了饭馆并点了一个汉堡包,当汉堡包上来他感到 非常满意, 当他离开时还在付钱时给了服务生一笔小费。 ” 现在你同样的问题 “这 13 个人吃了汉堡包了吗?”想必人们会回答“是的,他吃了。 ” 现在,山克的程序就可以使计算机做出同人相似地回答有关饭店的问题。实 际上,在山克的程序中,包含了一个“饭店脚本” ,表达人们有关饭店问题的信 息。从本质上看,脚本是先前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事件或活动的知识包,这些事 件和活动都是定型化了的、有序的,而且是受文化约束的。嵌入计算机程序中的 脚本在机器加工故事时,可以提供理解故事所需的背景知识。脚本的结构是一张 事件表,所以,脚本的知识结构实质上是一集关于事件系列的预见,在故事加工 中用于指导推理过程。 实际上,在山克的程序中。机器在非常有限的意义上通过了图灵测试。强人 工智能的支持者认为,在这个故事里机器不仅模仿了人类的能力,而且简直可以 说理解了故事,并且提供了问题的答案,同时机器和它的程序所做的就是解释人 类理解故事和回答有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计算机与人一样具有理解故事的 能力。 而塞尔通过“中文房间”思想实验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塞尔假设他自己 被锁在一房间里,而且给了一大堆的中文文字,同时他不懂中文,既不会写也不 会说,甚至不能确信将中文看成是和日文,或者没有意义的潦草难辩的字相区别 的文字。对他来说中文就是许多没有意义的难辩的字。接着,屋外的人又给了他 第二组中文,还有第一组与第二组如何相关联的一系列规则。这些规则是用英语 写的,所以他可以像其他的母语就是讲英语的人那样理解这些规则。这些规则可 以使塞尔将一组形式符号与另一组形式符号联系起来,在这里所有的“形式”意 味着完全可以通过符号的形状来识别它们。 现在又给出了第三组中文符号连同一 些英文说明,这些说明可以将第三组和第一二组相关联,而且这些规则指导塞尔 怎样以某些形状返回某些中文符号,以便对第三组给出的各种形状做出回应。屋 里的塞尔并不知道,屋外的人将给他的第一组叫做“脚本” ,第二组叫做“故事” , 第三组叫做“问题” ,回应第三组而返回的符号叫做“对问题的回答” ,那些规则 叫做“程序” 。 当塞尔开始善于根据说明书来操作中文符号, 而且程序员也开始善于根据外 部的观点写程序了, 那么人们就会认为他的回答和那些母语是中文的人的回答完 全没有分别。 “尽管屋中的塞尔一点汉语都不懂,但假如程序编写的很出色,而 他又严格按照指令来操作中文符号, 那他对问题的回答就根本无法与讲汉语的人 对问题的回答区别开来,应该说这满足了图灵测试。 ” 然而,塞尔的思想实验又 由此向前推进了一步:假设屋外的人用英语给出了故事,用英语问有关这些故事 的问题,同时塞尔也用英文给出了回答。毫无疑问人们也会认为,塞尔对英语问 葛鲁嘉. 人工智能和人类心理j.r.searle 的“中国屋”思想实验透视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 年第 7 期 14 题的回答和那些天生讲英语的人的回答没有分别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塞尔就是 天生说英语的人。塞尔认为,虽然从外部的观点看,他对中文问题和英文问题的 回答是一样的好。但在中文的例子里,他是通过操作不间断的形式符号而产生答 案的。就中文而言,他仅仅像一个电脑在运转,根据形式化的特定原理完成计算 操作。 “中文事例的目的,我仅仅是个计算机程序的示例。 ” 塞尔反驳了强人工智能认为计算机理解故事的观点。 他认为在屋里他并不理 解一个中文故事的词语。虽然输入和输出和那些天生讲中文的人的没有区别,而 且有形式化的程序,但塞尔仍然认为他什么都不理解。他说: “在中文例子里计 算机就是我,而在计算机不是我的例子里,计算机也仅仅是像我在什么都不理解 的例子里那样什么都不理解。 ” 强人工智能的支持者的观点是, 当塞尔用英文来理解故事时所做的和在操作 中文符号时做的完全一样,计算机在某种意义上解释了人的理解。但塞尔认为计 算机程序只是完全根据形式化的特定原理来进行的操作, 与理解没有任何引人注 意的关联。这些程序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或对理解有重要贡献的理 由。 同时塞尔认为,人们对“理解”存在普遍的错误理解。 “理解”不仅仅是一 个二阶谓词,而是有不同种类和程度的理解。他说: “我理解英语故事,在较小 的程度上我可以理解法语故事,在更小的程度上我还可以理解德语故事,但丝毫 不理解中文故事。 ” 另一方面,他认为虽然汽车和加算器什么都不理解,但人们 时常通过比喻和类比将“理解”和其他的认知谓语归于汽车、加算器和其他的人 造物,事实上人们是将自己的意向延伸在人造物里,工具是目的的延伸。在某种 程度上程控计算机“理解”汽车和加算器所“理解”的东西,既完全什么都不理 解。计算机的理解既不是(像塞尔理解德语)部分的理解也不是不完整,而是零。 塞尔提出的中文房间思想实验的论证, 对于图灵的机器能思维的观点给予了 直接的打击,在人工智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有着突出的地位。使人们对于机器的 能力有了清醒的认识。同时,塞尔的观点受到了许多的反对意见。在人工智能哲 学的领域内产生了一系列的交锋。 3.2 中文房间思想实验的各种反对观点及塞尔的反驳 塞尔本人承认他的中文房间思想实验以及得出的结论, 许多人工智能和认知 心理学的研究者并不接受。因此,他将征求到的一些反对意见一一列出,并进行 j.r.searle(1980). 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 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见网络资源 /document/searle.html,第 3 页 j.r.searle(1980). 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 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见网络资源 /document/searle.html,第 3 页 j.r.searle(1980). 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 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优化咨询合同
- 2025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合作协议
- 2025版石子买卖合同标准文本
- 2025版挖掘机运输与现场安装指导合同
- 2025版智能热水器远程监控与紧急维修合同
- 河北省安平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版砂石厂爆破施工安全培训与考核合同
- 2025创业项目网络直播带货渠道合作协议
- 2025年度道路照明施工总价合同模板
- 2025年智能物流仓储系统供货与运营管理协议
- 《人工智能应用基础》 完整课件(共十个模块-上)
- 护理科研选题与论文写作
- YY/T 0086-2020医用冷藏箱
- LY/T 2246-2014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和管理规范
- JJG 956-2013大气采样器
- GA/T 1707-2020防爆安全门
- 会展项目管理教材 课件
- 重医大内科诊疗操作规范内科诊疗操作规范
- 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讲座课件
-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读书分享 课件
- 脚手架作业安全管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