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论文)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论文)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论文)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论文)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论文)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论文)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摘 要 城市圈(群)是由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 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其实质是由各等级城市形 成的相互串连、高度集中的中心经济地带。城市圈(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 实体,是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的重要载体。武汉城市圈地处中国中西部的结合部, 它位于长江流域的中部,中部五省(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的中心位 置,这种“中部之中”的综合区位优势使得它成为东连“长三角” 、南接“珠三 角” 、西依大三峡、北承大中原的桥梁和纽带,起着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独特 作用。它的发展将成为推动湖北地区、我国华中地区以及长江流域快速发展的一 支重要生力军,对于“中部崛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能够成为带动中部地区 崛起的增长极和龙头。 本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绪论叙述了选题的缘由和相关文献、 研究内容和意义、研究的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章阐释了城市圈的概念及发展阶 段,概述了城市圈的基本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城市体系理论、城市经济圈理 论,论述了发展城市圈经济的重要意义;第三章研究了武汉城市圈发展过程和特 点, 分析了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态势和面临的问题; 第四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论述了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对策,即交通运输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 化、科技创新一体化、服务业一体化等“五个一体化”问题。本文认为这些对策 或建议为武汉城市圈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增长极提供了一些思路, 对武汉城 市圈经济发展将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武汉城市圈 经济发展 中部崛起 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ii abstract city circle (group) is a geographical focu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a number of large cities and mega-cities gathered formed huge, multi-core, multi-level urban groups, the commonwealth is the metropolitan area. the essence of which is formed by grading each other to link up the city, the center of a highly centralized economic zone. city circle (group) is a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ntities, regional economic spac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rganizations. wuhan city i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enclosure combination of office department,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central provinces (henan, anhui, jiangxi, hubei, hunan) central location, this in the middle of a comprehensive regional superiority makes it becoming east in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south prd, the wes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ree grand, north grand central plains for the bridge and bond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play, the unique role of north-south. it will b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ubei province, central chinas yangtze river reg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n important new force,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is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be driven the rise of the central region and leading the growth.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chapter i introduction describes the origins of topics and related literature to study the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research methods and innovation; chapter to explain the concept of a metropolitan area and stage of development, an overview of the city circle basic theory, including the growth pole theory, theory of urban system, urban economic circle theory of urban development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conomic circle; chapter iii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wuhan city circl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uhan city circle to face the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uhan city circle the response, that is, traffic and transport integration, market integratio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ervice integration, such as one of five of problem. in this paper, that these countermeasures or suggestions for the wuhan city circle became the central region to promote the rise of the growth has provided some ideas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uhan city circle will be the value of some guidance. keywords: wuhan city cycle economic development rise of central china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相关文献综述一、选题缘由相关文献综述 (一)选题的缘由 (一)选题的缘由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广泛实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导 致了城市圈(群)在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区域的出现。我国目前已形成了长江三角 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以及中原、皖江、武汉、辽东半岛等区域 城市圈(群) 。特别是在国家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构想之后,中部地 区在崛起路径的选择上不约而同地将城市圈(群)建设作为一个重点。随着我国 区域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 城市圈建设已经成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强劲动力 和有效方式,其发展问题己经引起政府和经济界的普遍关注。 为实现湖北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湖 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建设武汉城市圈的战略决 策。2002 年 6 月,在湖北省八次党代会上,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了建设武汉 城市圈的重要发展战略,并要求充分发挥武汉市的龙头带动作用,通过城市经济 圈建设拉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 在随后历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将加快推 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建设武汉城市 圈,促进城市规模结构合理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启推动湖北经济发展的动力 引擎,不仅能使湖北的发展始终走在中西部的前列,而且对于实现湖北在中部地 区率先崛起意义重大。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若干城市组成的一个经济联合 体,主要指武汉以及在其 100 公里半径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 桃、潜江、天门 8 个周边城市构成的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武汉城市圈 是湖北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是湖北省人口、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面积达 5.80 万平方公里,2007 年总人口 3139.79 万人,以占全省 31.2的土地面积,聚集了 全省 51.7的人口,形成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圈域。 武汉城市圈具有承东启西、联南接北、得中独厚的区位优势,是以长江经济 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是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龙头” 。 在湖北这样一个农业、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省份,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 略,能够大量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把数以千万计的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 描绘宏伟蓝图,吹响奋进号角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起草纪实 ,载政策 , 2002(6) 。 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 使数以千万计的农村人口走向城市,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带动农村 经济全面繁荣与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从发展工业化这个角度看, 中心城市和周边区域形成的产业聚集效应, 可以促进城市圈各类产业要素在更大 范围内、更高层次上整合和优化配置,为武汉城市圈乃至湖北省走上新型工业化 道路做出探索。 尽管武汉城市圈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大半壁江山”的地位,但 与我国其他发展较快的城市圈(群)相比,无论是整体实力还是平均水平都有较 大差距,自身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因此,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进 行研究,促进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正是本文写作目的所在。 (二)相关文献综述 (二)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状况。城市群(圈)的研究源于欧美,学者们研究了众多与城 市群相关的范畴。 英国学者霍华德(e.hwoard, 1898)最先从城市群体的角度来研 究城市, 他在 明日的田园城市 中提出的 “田园城市” (garden city)组成的 “社 会城市” ,正是一个城市群概念。 “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 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包围;全部土 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霍华德,1919 年)。这是一个城乡一体化 的城市区域,在这个区域之中,一个中心城市(5.8 万人)和若干个由农业地带分 隔的田园城市(各 3.2 万人)共同构成城市群(总人口 25 万人),霍华德称之为社 会城市。城市群内各田园城市之间以放射状的道路、环形市际铁路和运河相连, 中心城市与各田园城市之间也以放射状的地上公路、地铁和运河相连。霍华德将 他的城市群理想运用到莱奇沃恩田园城市和韦林田园城市的建设当中。 从现代的 观点看,霍华德提出的 25 万人的社会城市是一种小型的城市群,而当时提出城 市群概念也正是为了解决大城市过度膨胀问题。 1915 年,英国的格迪斯(p.geddes)在进化中的城市中运用区域综合规划 的方法,提出城市演化的形态:城市地区(city region)、集合城市(conurbation) 以及世界城市(world city),其中集合城市被看作是拥有卫星城的大城市。 1918 年,芬兰的沙里宁(e. saarinen)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中强调城市是 有机的生命体,城市群体发展应当从无序的集中变为有序的疏散。在这种“有机 疏散”理论指导下他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 同期基于城市群体的规划研 究,在一些大城市(如伦敦、巴黎)发展中都有体现。如 1922 年恩温(r.unwin) 发展了“卫星城”理论并应用于大城市(伦敦)的建设与调整。1933 年德国的克 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在其中心地理论中首次将区域内的城市群体系统化,提 英埃比尼泽霍华德: 明日的田园城市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geddes patrick. cities in evolutionm. london : williams 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主要是需求潜力大的房地产、物业 管理、旅游、教育培训、文化教育等行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现代服务业 主要包括这样一些专业和新兴的服务行业” 。因此,可以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 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特点的服务业,包括生产服务业和 知识服务业。 生产服务业,又称为“中间投入服务业” ,是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 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包括金融、法律、管理、通讯、批发、广告、 情报、服务、保险和储藏等,其中心内容是商务和消费市场的结合。它与以消费 者为导向的传统服务业有明显的区别,会随着生产者的发展而不断拓宽服务领 域,随着生产者的跨国转移而出现新的服务范围。 知识服务业是指提供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的产业, 是智力型服务业群体的总 称,以教育、咨询、医疗、设计、软件、文化传媒和广告等产业为主体。它具有 高集聚性和高附加价值,所需土地占用量极低,在级差地租极高的大都市有着强 大的生命力。 2梯次发展。第一梯次是武汉。武汉市的城市化率较高,2008 年人均 gdp 达 4.4 万元、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为 2.2 万元, 各项经济指标占城市圈的比重是最 高的,龙头地位不容置疑。第二梯次是黄石、鄂州。这两个城市是除武汉市外城 市化发展步伐最快的两市,两市人均 gdp 仅次于武汉市,分别为 2.3 万元和 2.6 万元,工业基础较好,第二产业占比均高于 50%。第三梯次是仙桃、潜江。这两 个城市产业结构趋同,工业化发展态势趋好,人均 gdp 和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仅 次于武汉、黄石、鄂州。第四梯次是咸宁、孝感、黄冈、天门。这四个城市经济 实力较弱,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压力大。尤其黄冈是圈内人口最 多的城市,人均 gdp 不足 1 万元。 3突出龙头。武汉城市圈的综合实力很大程度取决于龙头城市武汉市 的综合实力。武汉市是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商贸中心之一,商业辐射广。2008 年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国 19 城市中名列第 7,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达 20625 元,高出人均可支配收入 3913 元。因此,应充分利用要素聚散优 势,巩固发展大交通、大流通,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力及辐射力。抓住武汉新港、 天河机场三航站等重大项目建设机遇,推进国家级物流枢纽的建设;充分利用武 数据来源: 武汉成为城市圈经济发展龙头引擎http:/ l 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44 汉地区文化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汉口银行获批为契机,整 合圈内其他地方金融机构,共同促进城市圈经济发展,逐步形成区域金融中心; 超前发展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一体化 推动产业一体化,努力建成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为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的 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综合服务。 4各有侧重。 圈内其它 8 个城的发展应各有侧重:黄石、鄂州两市的工业基础较雄厚,在 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应注重制造业的服务分离,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 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仙桃、潜江两市工业发展态势趋好,但两市人均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低于城市圈 2762 元和 2807 元,一方面应加快工业化进程,另 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发展壮大各类消费性服务业。咸 宁、孝感、黄冈、天门等四个城市则以壮大各自经济实力为主,接受武汉市的辐 射,搞好产业对接,共同促进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 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论文 4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 资本论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张秀生: 区域经济学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张建平、李红梅、田东霞等: 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出版社,2007。 4 宋迎昌: 都市圈: 从实践到理论的思考 ,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5姚士谋: 中国城市群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6吕玉印: 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7高汝熹、罗明义: 城市圈域经济论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8 郁鸿胜: 崛起之路: 城市群发展与制度创新 ,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9朱英明: 城市群经济空间分析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0曾旗、徐君、王素玲等著: 区域城市群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产业转移研究 ,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11钟海燕: 成渝城市群研究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207。 12赵宏等: 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发展研究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3高汝熹、吴晓隽: 上海大都市圈结构与功能体系研究 ,上海,上海三联书 店,2007。 14王圣学: 西安大都市圈发展研究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5马传栋、郭东海等: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崛起与建设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 社,2004。 16苗长虹: 中国城市群发育与中原城市群发展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7 17 刘志辉: 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2008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18 陈元: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19肖安民: 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8-2009) :两型社会建设与区 域一体化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0赵凌云: 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2007)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1项光勤: 世界城市圈理论及其实践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载世界经济 与政治论坛 ,2004(3) 。 22高汝熹、罗明义: 世界城市圈域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载经济问题探索 , 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46 1998(10) 。 23周振华: 论城市综合创新能力 ,载上海经济研究 ,2002(7) 。 24王小增、龙朝双: 基于武汉城市圈的政府合作协调机制研究 ,载湖北社 会科学 , 2007 (1) 。 25陈文科、秦尊文、郭慧伶: 大武汉城市圈战略与周边城市定位 ,载学习 与实践 ,2003(6) 。 26木清、张启亮 、覃诗章、晓华: 武汉城市圈:从交通起步 ,载学习与实 践 , 2004(7) 。 27赵伟: 中心城市功能与武汉城市圈发展 ,载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 , 2005(3) 。 28袁希民、张河山、 杜成会: 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 ,载 决策与信息 ,2005(6) 。 29吴传清、付佳、李浩、陈翥: 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研究 ,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2) 。 30刘盛佳: 关于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讨 ,载华中师范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4) 。 31 陈飞、 翁华强: 城市圈战略中的政府功能以武汉城市圈战略实践为例 , 载特区经济 ,2005(3) 。 32凡蓉蓉: 武汉城市圈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载经济论坛 , 2004 (20) 。 33叶初升、夏善华: 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兼论“泛武汉城市 圈”区域协作体系的构建 ,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 2005(4) 。 34简永福、凌含: 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载学习与 实践 ,2004(2) 。 35蔡靖方,刘国炳: 武汉城市经济圈规划的初步设想 ,载华中师范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 , 2005(2) 。 36 姚华松、 李娟文: 新时期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研究 , 载 湖北大学学报 (自 然科学版) , 2004(1) 。 37赵欣、陈静: 武汉城市圈的综合实力评价 ,载统计与决策 , 2005(19) 。 38 陈泽强: 武汉城市圈九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 , 载 中国科技信息 , 2005 (17) 。 39 曹凝蓉: 金融在武汉城市圈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思考 , 载 武汉金融 , 2006 (3) 。 40余斌、李星明、曾菊新: 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的空间优化 ,载长江流域 资源与环境 , 2007(5) 。 41余斌、冯娟、曾菊新: 产业集群网络与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的空间组织 , 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论文 47 载经济地理 ,2007(5) 。 42 刘传江、 董延芳:武汉都市圈经济发展差距研究 , 载 经济问题探索 , 2007 (2) 。 43 谢淑英、 罗保洋: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产业优势分析 , 载 经济研究导刊 , 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