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学专业论文)贷款诈骗罪的认定及预防.pdf_第1页
(国际法学专业论文)贷款诈骗罪的认定及预防.pdf_第2页
(国际法学专业论文)贷款诈骗罪的认定及预防.pdf_第3页
(国际法学专业论文)贷款诈骗罪的认定及预防.pdf_第4页
(国际法学专业论文)贷款诈骗罪的认定及预防.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贷款诈骗罪的认定及预防 导言 一一 ? 。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业务也日趋国际化、市场化,现有的法 律、法规都在规范金融活动中体现出其滞后的一面,一些领域甚至少有规范,存 在“真空地带”。一些犯罪分子为了牟取暴利,便纷纷将犯罪目标对准银行或其 他金融机构,诈骗贷款的犯罪活动日益猖厥。当前,贷款诈骗等金融犯罪态势日 趋严峻,从某种程度上讲,已成为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阻碍我国经 济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关于惩治破坏会融秩序犯 罪的决定中规定了贷款诈骗罪,继之在1 9 9 7 年新修订的刑法中加以吸收, 对遏制此类犯罪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立法上的原因,司法实际部门对这 类犯罪的认定处理却存有一定难度。本文将从贷款诈骗罪的立法演变、概念、构 成特征、与其他罪之间的区别、认定和处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应注意的几个问 题,以及贷款诈骗罪的立法完善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预防的建议,以期 对问题的解决能有所帮助。 一、贷款诈骗罪中外立法概览 贷款诈骗,也称贷款诈欺或贷款欺诈,是发生在金融领域中的一种违法犯 罪现象。从广义上说,贷款诈骗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非法占有的贷款诈骗, 另一种是虚假陈述的贷款诈骗1 。前者是指行为人采取诈骗方法骗取贷款,并直 接将贷款拒为已有,主观上具有占有贷款故意的行为;后者是指行为人在不符合 参加陈必趋:金融欺诈的法理分析,载中外法学1 9 9 6 年第3 期。 贷款条件的情况下,采取诈骗方法获取贷款,意图通过贷款营利,# 观卜只彳j 使 用贷款故意的行为。 也有的学者认为,广义的贷款诈欺行为表现为三种形式:其,贷款诈骗 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贷款诈欺行为。其二,高利转贷,即以转贷牟利为h 的的 贷款诈欺行为,行为人并不打算将贷款长久占为己有,而是准备转贷牟利后_ ,以 归还。其三,占用的贷款诈欺行为,行为人进行欺诈贷款,不是为了非法t 有或 转贷牟利,而是出于其他目的,主观上打算使用后归还贷款2 。 对于诈骗犯罪,现代各国刑法中几乎都有规定,但在普通诈骗罪之外冉对 贷款诈骗等经济诈骗犯罪予以规定,则只有少数国家,而且与我国刑法所规定的 内容相比也有所不同。 ( 一) 国外立法例要览 笔者搜集的资料中,有关贷款方面犯罪的规定见于德国、美国、俄罗斯等 几个国家。德囤刑法典直接规定了信贷诈骗罪,俄罗斯刑法典中舰定了非法取得 贷款罪和恶意逃避清偿信贷债务罪。下面主要对德国、俄罗斯、美国的有关法律 进行简要介绍。 1 、德国的立法例 德国现行刑法第2 5 6 条b ( 信贷诈骗) 规定:“( 1 ) 一经营体或企业就另一 经营体或企业,或虚设的经营体或企业,关于信贷条件的许可、放弃或变更的目 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三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l 、就有利于贷款人目刈其 申请的决定具有重要意义的经济的关系:a 提出不真实或不完全的资料,诸如收 支平衡表、赢利及亏损帐目、资产摘要或鉴定书;或b 以书面做不真实或不完 2 参见苏彩霞:贷款诈欺行为犯罪化之分析及立法建议,载法商研究( 中南财经政法人学学撇) 2 0 0 年第2 期。 贷款条件的情况下,采取诈骗方法获取贷款,意图通过贷款营利,# 观卜只彳j 使 用贷款故意的行为。 也有的学者认为,广义的贷款诈欺行为表现为三种形式:其,贷款诈骗 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贷款诈欺行为。其二,高利转贷,即以转贷牟利为h 的的 贷款诈欺行为,行为人并不打算将贷款长久占为己有,而是准备转贷牟利后_ ,以 归还。其三,占用的贷款诈欺行为,行为人进行欺诈贷款,不是为了非法t 有或 转贷牟利,而是出于其他目的,主观上打算使用后归还贷款2 。 对于诈骗犯罪,现代各国刑法中几乎都有规定,但在普通诈骗罪之外冉对 贷款诈骗等经济诈骗犯罪予以规定,则只有少数国家,而且与我国刑法所规定的 内容相比也有所不同。 ( 一) 国外立法例要览 笔者搜集的资料中,有关贷款方面犯罪的规定见于德国、美国、俄罗斯等 几个国家。德囤刑法典直接规定了信贷诈骗罪,俄罗斯刑法典中舰定了非法取得 贷款罪和恶意逃避清偿信贷债务罪。下面主要对德国、俄罗斯、美国的有关法律 进行简要介绍。 1 、德国的立法例 德国现行刑法第2 5 6 条b ( 信贷诈骗) 规定:“( 1 ) 一经营体或企业就另一 经营体或企业,或虚设的经营体或企业,关于信贷条件的许可、放弃或变更的目 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三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l 、就有利于贷款人目刈其 申请的决定具有重要意义的经济的关系:a 提出不真实或不完全的资料,诸如收 支平衡表、赢利及亏损帐目、资产摘要或鉴定书;或b 以书面做不真实或不完 2 参见苏彩霞:贷款诈欺行为犯罪化之分析及立法建议,载法商研究( 中南财经政法人学学撇) 2 0 0 年第2 期。 全的报告。2 、资料或报告所表明的经济关系的恶化未在附件中说明,而其对申 请的判断又非常重要的。( 2 ) 自动阻止债权人基于行为人的行为予以给付的,一i 依第一款处罚。非因行为人的行为而不给付的,只要其自动且真诚努力阻止提供 给付的,不处罚。( 3 ) 第一款中的概念:l 、经营体或企业是指与其标的物无关 而依经营方式和范围需要以商业经营方式成立的商业企业,2 、信贷指一切方式 的金钱借贷、承兑借贷、金钱债权的有偿及延期,票据贴现、担保、保证及其他 德国信贷诈骗罪( k r e d i t b e t r u g ) 最早见于1 9 7 6 年的与经济犯罪作斗争 的第一部法律( 1 w i k g ) 。该条款的引入,是针对大范围存在的贷款欺诈行为所 造成的严重、广泛的影响而为保障信贷制度的需要,同时也为改变( 普通) 诈骗 罪( 第2 6 3 条) 在实践中对打击贷款欺诈行为存在证明困难的不利局面。信贷诈 骗罪保护的法益( r e c h t s g u t ) 首先是贷款人的财产,这本可以在( 普通) 诈= 骗 罪的前行阶段( v o r f e l d ) 加以保护,但是除此之外,信贷诈骗罪还应对特别重 要的信贷制度的国民经济功能予以保障。很明显,立法者目的在于强调信贷诈骗 罪的超个人的法益( u e b e r i n d i v i d u e l l e nr e c h t s g u t ) ,“由此来证明这种存在于 个人财产损失的预备阶段的抽象的危险行为构成的合理性和这种行为首先是 属于经济犯罪行为( w i r t s c h a f a t s s t r a f t a t ) 的合理性。”信贷诈骗罪的保护法 益( s c h u t z g u t ) 只能是贷款人的财产,否则在刑罚规范( s t r a f v o r s c h r i f t ) 中 也会将不负责任的商业的贷款人举示出来。对此贷款人与借款人之间形成的债权 上的信赖关系只不过是一个附随方面( t e i l a s p e k t ) 。在早先的法律修f 草案中 曾指出,信贷诈骗还涉及到其他的债务人和可能( 潜在) 的贷款借用人,其会因 ( 德) 阿耳寅埃塞尔:二f 世纪最后十年里德国刑法的发展,冯军译,载法学家1 9 9 8 年第六期笫 1 1 3 页。 增多的不信任而导致贷款运作的停滞,因而这种可能性也被提出来。就此而言 第2 6 5 b 条是用以保护贷款这种国民经济运行中特别重要的经济手段。至于该条 款是否保护国外的信贷制度则存在疑问。 2 、俄罗斯的立法例 俄罗斯现行刑法典( 1 9 9 6 年5 月2 4 日国家杜马通过,1 9 9 7 年1 月1 同生 效) 有关贷款的犯罪有两个,即非法取得贷款罪和恶意逃避清偿信贷债务罪。酌 罪的规定模式近似于德国刑法典第2 6 5 条b 的规定,其打击的是取得贷款的欺诈 行为本身而无论行为人是否意图占有贷款,与德国刑法典第2 6 5 条b 的规定不同 是其成立以“这种行为造成巨大损失”为要件。后罪的规定则意在惩罚恶意逃避 清偿信贷债务的行为,这样就使取得贷款时并无占有目的,但取得贷款后产生非 法占有目的的行为亦落入法网,同时也解决了证明困难的问题。 ( 1 ) 非法取得贷款罪 俄罗斯刑法典第1 7 6 条规定:“一、个体经营者或组织的领导人,以向银 行或其他贷款人提供明显虚假的关于个体经营者或组织的经营状况或财务情况 的信息而得到贷款或优惠的信贷条件,如果这种行为造成巨大损失的,处数额为 最低劳动报酬2 0 0 倍至5 0 0 倍或被判刑人2 个月至5 个月的工资或其他收入的罚 金,或处4 个月以上6 个月以下的拘役,或处2 年以上5 年以下的剥夺自由。二、 非法得到国家的专项贷款,以及不按照直接用途使用这种贷款,如果这种行为给 公民、组织或国家造成巨大损失的处数额为最低劳动报酬5 0 0 倍至7 0 0 倍或被判 刑人5 个月至7 个月的工资或其他收入的罚金,或处2 年以上5 年以下的剥夺自 由。”该罪的保护客体是财政体系的利益和经济流转参加者的合法利益,其适用 范围是银行和其他贷款人提供和使用各种借款的活动,实际上是整个经济流转。 4 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法典释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4 7 6 4 7 9 负。 ( 2 ) 恶意逃避清偿信贷债务罪 俄罗斯刑法典第1 7 7 条规定:“组织的领导人或公民恶意逃避清偿巨额的 信贷债务或在有关审判文书产生法律效力以后恶意逃避支付有价证券的价款的, 处数额为最低劳动报酬2 0 0 倍至5 个月的工资或其他收入的罚金,或处1 8 0 小时 至2 4 0 小时的强制性工作,或处4 个月以上6 个月以下的拘役,或处2 年以下的 剥夺自由。”本条的宗旨是用刑法方法对法制进行保护,保护信贷法律关系的稳 定性和可预见性,制止犯罪团伙介入经营活动,保证法院判决的强制力。其适用 范围为:履行法院对商业组织和非商业组织、国家机关和公民之间信贷货币关系 方面的判决的执行。 3 、美国的立法例 美国法典( u n i t e ds t a t e sc o d e ) 第1 8 篇第1 0 1 4 节禁止在向由联邦提供 保险的银行提交贷款或信用申请时,明知地制作虚假陈述或故意过高估价财产的 行为。相关规定如下:“凡在申请( a p p l i c a t i o n ) 、预付款( a d v a n c e ) 、贴现 ( d i s c o u n t ) 、购买( p u r c h a s e ) 、购买协议( p u r c h a s ea g r e e m e n t ) 、再购买协 议( r e p u r c h a s ea g r e e m e n t ) 、委托( c o m m i t m e n t ) 或贷款( 1 0 a n ) ,或出于行为 的更新( r e n e w a l ) 、延续( d e f e r m e n t ) 、或其他情况,或由于证券( s e c u r i t y ) 的承兑( a c c e p t a n c e ) 、发行( r e l e a s e ) 和替换( s u b s t i t u t i o n ) 或导致上述行 为的变更或延展中,为了影响借贷机构( 某些联邦或联邦提供保险的借贷机构) 的行为,丽明知地制作虚假陈述或报告,或故意地过高估价任何地产( 1 a n d ) 、 财产( p r o p e r t y ) 或证券的,处1 0 0 万美元以下罚金或3 0 年以下监禁,或者两 者并处”。5 鉴于在贷款和信用申请时虚假陈述或报告的行为,该条款的政策目的是为 5 周密主编:美国经济犯罪和经济刑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敝,第2 4 l 2 4 3 页。 了保护特定的金融机构。该罪有如下要件:1 被告向银行提供了虚假陈述。该陈 述一般是直接提出的,但不限于此。根据法律,“虚假陈述”不一定在f 式的贷 款申请中,也不一定是书面的,在口头申请中也可构成。2 影响银行行为的目的 ( f o r p u r p o s e o f i n f l u e n c i n g ) 。法律规定的影响银行的目的,与银行是否受 到影响无关,只要求被告制作虚假陈述的目的是为了影响银行的行为。3 陈述的 主要事实是虚假的。4 虚假陈述必须是明知的。该罪的犯罪意图( m e n s r e a ) 为 明知( k n o w l e d g e ) ,即其明知陈述是错误的并具有以此影响银行的目的。事实上 的损害并非本罪的必要要素。尽管没有发生损失,被告仍会因本罪而被处罚,冈 为银行最终可以通过从被告另外的帐户找到资金来挽回损失。 ( 二) 我国贷款诈骗罪的立法形成 对于贷款诈骗行为,我国1 9 7 9 年刑法典并没有专门规定为独立的犯罪 对于实践发生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贷款诈骗行为只能以诈骗罪论处。应该说 这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3 0 年间长期实行国家通过行政指令对经济活动进行直接 管理,具有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特色的贷款现象并不存在( 即使存在所i 肖的“贷 款”,那充其量也只是行政性贷款) 的这种计划经济体制所必然决定的。 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实行,我国的经济体制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向有计 划的商品经济以及市场经济转变。经济转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各种商业 活动和金融活动日益活跃,社会上人、财、物的流动加快。与此同时,由于我国 金融体制尚不完善,有关金融工作的法律、法规以及金融机构内部的规章制度f 在逐步建立、健全,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暴利,乘机将目标对准银行等金融机 构,大肆进行金融诈骗活动。其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会融机 构贷款的违法犯罪活动也相当猖獗。这些违法犯罪活动严重扰乱了国家的会融秩 序,给金融机构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这类犯罪现象,虽然原则上 了保护特定的金融机构。该罪有如下要件:1 被告向银行提供了虚假陈述。该陈 述一般是直接提出的,但不限于此。根据法律,“虚假陈述”不一定在f 式的贷 款申请中,也不一定是书面的,在口头申请中也可构成。2 影响银行行为的目的 ( f o r p u r p o s e o f i n f l u e n c i n g ) 。法律规定的影响银行的目的,与银行是否受 到影响无关,只要求被告制作虚假陈述的目的是为了影响银行的行为。3 陈述的 主要事实是虚假的。4 虚假陈述必须是明知的。该罪的犯罪意图( m e n s r e a ) 为 明知( k n o w l e d g e ) ,即其明知陈述是错误的并具有以此影响银行的目的。事实上 的损害并非本罪的必要要素。尽管没有发生损失,被告仍会因本罪而被处罚,冈 为银行最终可以通过从被告另外的帐户找到资金来挽回损失。 ( 二) 我国贷款诈骗罪的立法形成 对于贷款诈骗行为,我国1 9 7 9 年刑法典并没有专门规定为独立的犯罪 对于实践发生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贷款诈骗行为只能以诈骗罪论处。应该说 这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3 0 年间长期实行国家通过行政指令对经济活动进行直接 管理,具有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特色的贷款现象并不存在( 即使存在所i 肖的“贷 款”,那充其量也只是行政性贷款) 的这种计划经济体制所必然决定的。 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实行,我国的经济体制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向有计 划的商品经济以及市场经济转变。经济转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各种商业 活动和金融活动日益活跃,社会上人、财、物的流动加快。与此同时,由于我国 金融体制尚不完善,有关金融工作的法律、法规以及金融机构内部的规章制度f 在逐步建立、健全,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暴利,乘机将目标对准银行等金融机 构,大肆进行金融诈骗活动。其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会融机 构贷款的违法犯罪活动也相当猖獗。这些违法犯罪活动严重扰乱了国家的会融秩 序,给金融机构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这类犯罪现象,虽然原则上 q 以依照1 9 7 9 年刑法第1 5 1 条、第1 5 2 条规定的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但是 由于在实际发生的案件中,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犯罪行为表现为多 种多样,有的是以非法占有的目的骗取贷款:有的虽然在取得贷款的过程中使用 欺骗的手段,但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有的是骗取贷款之后,拒不归还;有的 是不断骗取贷款,以所骗取的贷款补偿以前骗取的贷款,“拆东墙补西墙”等。 在具体实施犯罪所采用的方法上也是花样翻新、干变万化。这些都给司法机关打 击诈骗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犯罪带来了困难,也使司法机关在执法中存在不同 的认识,有些对诈骗贷款的作为犯罪处理,有些作为违反金融犯规处理,有些作 为违反合同的经济案件处理。在执法上不统一,也放纵了一部分犯罪。这类犯罪 不仅严重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秩序,还给不少单位和公民个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 失,影响社会安定。为维护我国正常的金融秩序,促使刑事执法的统一规范,加 大刑事打击力度,及时、有效地遏制这类犯罪的滋生蔓延,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单 行刑法的形式于1 9 9 5 年6 月3 0 日颁布实旌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 定( 以下简称决定) ,对普通诈骗罪的罪状、罪种及其量刑原则等作了较大 的修改、补充,并在第1 0 条中专门规定了贷款诈骗罪。1 9 9 7 年修订的刑法典在 对1 9 9 5 年决定第1 0 条规定的诈骗手段和法定刑略作修改的基础上,保留了 贷款诈骗罪的规定。此外,刑法第1 7 5 条还规定了高利转贷罪,将虽不具有非法 i 与有目的但具有转贷牟利目的的行为予以犯罪化。因此,虽然从狭义上说构成贷 款诈骗罪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但并非所有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贷款诈骗 行为均不能以犯罪论处6 。 二、我国贷款诈骗罪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6 郎胜主编:( 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 释义,中国计划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6 7 6 9 负 q 以依照1 9 7 9 年刑法第1 5 1 条、第1 5 2 条规定的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但是 由于在实际发生的案件中,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犯罪行为表现为多 种多样,有的是以非法占有的目的骗取贷款:有的虽然在取得贷款的过程中使用 欺骗的手段,但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有的是骗取贷款之后,拒不归还;有的 是不断骗取贷款,以所骗取的贷款补偿以前骗取的贷款,“拆东墙补西墙”等。 在具体实施犯罪所采用的方法上也是花样翻新、干变万化。这些都给司法机关打 击诈骗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犯罪带来了困难,也使司法机关在执法中存在不同 的认识,有些对诈骗贷款的作为犯罪处理,有些作为违反金融犯规处理,有些作 为违反合同的经济案件处理。在执法上不统一,也放纵了一部分犯罪。这类犯罪 不仅严重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秩序,还给不少单位和公民个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 失,影响社会安定。为维护我国正常的金融秩序,促使刑事执法的统一规范,加 大刑事打击力度,及时、有效地遏制这类犯罪的滋生蔓延,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单 行刑法的形式于1 9 9 5 年6 月3 0 日颁布实旌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 定( 以下简称决定) ,对普通诈骗罪的罪状、罪种及其量刑原则等作了较大 的修改、补充,并在第1 0 条中专门规定了贷款诈骗罪。1 9 9 7 年修订的刑法典在 对1 9 9 5 年决定第1 0 条规定的诈骗手段和法定刑略作修改的基础上,保留了 贷款诈骗罪的规定。此外,刑法第1 7 5 条还规定了高利转贷罪,将虽不具有非法 i 与有目的但具有转贷牟利目的的行为予以犯罪化。因此,虽然从狭义上说构成贷 款诈骗罪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但并非所有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贷款诈骗 行为均不能以犯罪论处6 。 二、我国贷款诈骗罪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6 郎胜主编:( 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 释义,中国计划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6 7 6 9 负 贷款,意图通过贷款营利,主观上只有使用贷款的行为7 。我国1 9 9 7 年刑法第1 9 3 条规定的是上述第一种情形,对第二种情形作一般骗贷行为而不作犯罪处理。这 与前文所列举的几个国外立法有所不同,如德国信贷诈骗罪的范围不仅包括骗借 贷款行为,甚至还包括票据诈骗行为;俄罗斯不仅不具有非法占有日的的骗取贷 款行为可以构成贷款诈骗罪,即使事后产生非法占有贷款目的的行为也可以构成 贷款诈骗罪;美国只要被告出于影响借贷机构的目的而向其提供了主要事实是虚 假的陈述,并且被告在制作虚假陈述时处于明知的心理状态,其行为就构成贷款 诈骗罪。 ( 二) 贷款诈骗罪的法律特征 贷款诈骗罪的法律特征取决于立法者的意旨,并体现在其构成要件上 具体地说,我国贷款诈骗罪有以下特征: 1 、贷款诈骗罪侵害的直接客体是金融机构对贷款所有权。对此罪的客体 学界认识不一。如:有的认为它侵害国家和集体的财产所有权和正常的金融秩序 8 ;有的认为它侵害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9 ;有的认为它侵害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 构的贷款和金融信贷秩序”。由于认识不同,司法适用上必然产生分歧。笔者认 为,按照刑法理论,贷款诈骗罪属刑法第3 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其 同类客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抑或国家金融管理秩序,而从立法上看,刑法 将金融犯罪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如伪造货币罪、擅自设立 金融机构罪等;另一类是金融诈骗罪,如贷款诈骗罪、集资诈骗罪等。因此,两 类犯罪侵害的同类客体显然不一样,将贷款诈骗罪等金融犯罪的同类客体归为会 7 参见陈兴良:余融欺诈的法理分析,载中外法学1 9 9 6 年第3 期。 8 参见 t 作富主编:中国刑法的修改与补充,中国检察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3 7 _ ! i i 。 9 参见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典的修改与适用,中国民航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9 5 贝。 ”参见樊风林等主编:中国新刑法理论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5 7 4 撕。 融管理秩序明显不妥。同时,认为贷款诈骗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和集体的财产所 有权也不妥。贷款诈骗罪的犯罪对象是贷款。这里的贷款包括国有银行和股份制 银行以及集体性质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等的贷款,其款项性质有国有的、股份 所有的、混合经济所有的以及集体所有的等等。同时,从犯罪目的上分析,行为 人实施诈骗行为,其犯罪对象不一定都是贷款,尽管大部分是贷款本身,如某些 骗局中,行为人骗取贷款合同只是整个骗局中的一个环节,甚至以不提取贷款为 诱饵,造成银行等金融机构放松警惕,进而用骗取的贷款合同到处招摇撞骗。因 此,贷款诈骗罪尽管最终还是非法占有金融机构的财产,但是此罪的犯罪对象除 贷款本身外,还可能包括银行信用。可见,贷款诈骗罪侵害的直接客体是会融机 构对贷款的所有权,间接客体则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而非金融管理秩序。 2 、贷款诈骗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5 种情形,其实质上可归结为行为人采用 虚假的理由、证明文件或手段取得贷款。 一是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骗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所 谓编造,即捏造,无中生有“。行为人以假引资或者编造效益良好的投资项目等 虚假理由骗取贷款。诚然,这里的虚假理由,除了假引资、假项目外,还有其他 类似于引资、立项之类的如假冒某集团扩大经营所需资金等虚假理由。 二是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骗取贷款。这里的经济合同即涵盖了我国经济合同 法所规定的全部合同种类。按照该法规定,所谓虚假的经济合同主要是指伪造( 仿 照真合同而制造出的假合同) 、变造( 篡改原合同的标的或数量或价款等主要条 款而成的经济合同) 、无效( 以欺诈或胁迫等手段签订的合同) 等合同“。 三是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骗取贷款。这里的虚假证明文件,一般包括伪造、 参见现代汉语涮典( 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1 9 9 6 年版,第7 5 页。 2 参见高铭暄主编:新型经济犯罪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 0 0 3 年8 月版,第8 9 7 8 9 9 负 变造或无效的存款证明、公司或者企业乃至金融机构的担保函、划款证明等各种 申请贷款时所需的证明材料。 四是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而骗耿贷款。 这罩的虚假产权证明是指伪造、变造或无效的由有关产权部门作出的能够证明行 为人对房屋、地产等不动产或汽车、货币、可即时兑付的票据等动产而享有所有 权的书面文件。 五是以其他方法骗取贷款。这里的其他方法主要指上述4 种情形以外的诸如 伪造单位公章、印鉴或者借款后故意转移财产或拒不归还或者以假货币做抵押或 者取得贷款后随即以破产诈骗、保险诈骗、兼并等方式转移债务,逃避还款义务 等方法。 贷款诈骗罪的客观方面,除了上述表现形式外,还要求骗取贷款的数款达到 较大的程度才能构成犯罪。一般地说,根据当前的司法实践,以l 万元以上为 数额较大的起点”。 3 、贷款诈骗罪的主体限于一般主体即自然人。凡年满1 6 周岁、具备刑事 责任能力的人实施贷款诈骗罪行为,均可构成此罪。从司法实践角度讲,实施贷 款诈骗罪犯罪主要有4 种人:一是真实的贷款申请人,主要通过虚构有关事实 骗取贷款,如提供虚假的资信证明,申请远远超出实际偿还能力的超额贷款;二 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外部假冒某企业法人名义申请贷款的人;三是虚构根本不存在 的企业法人申请贷款的人;四是银行内部收受贿赂,与行为人相勾结申请贷款的 人;等等。同时,应注意的是,单位不构成贷款诈骗罪的主体。 4 、贷款诈骗罪的主观上是直接故意,且必须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从法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十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1 9 9 6 年1 2 月1 6 | 1 ) 笫4 条第3 敞 规定,载1 9 9 6 年1 2 月2 5 日人民法院报。 上讲,贷款诈骗罪作为一种故意犯罪,其主观上的诈骗故意不能离丌非法占有之 目的而存在,并且这种诈骗故意只能是直接故意,也即只有明知自己的贷款诈骗 行为会发生侵害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所有权这样种社会危害性,而希望骗取并占 有贷款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才能构成犯罪。间接故意和过失均不能构成此罪。 需要指出的是,贷款诈骗罪的主观故意可以产生在事前即预谋故意,也可以产生 在事后,如骗取贷款后拒不归还等。但是,不管贷款诈骗的故意产生在事前或事 后,其均由行为人的直接故意所支配。因为,刑法中的希望和放纵,均针对危害 结果而言,贷款诈骗犯罪的结果是占有贷款,据此而论,贷款诈骗不可能是放任 而只能是希望。银行等金融机构自愿向行为人发放贷款行为,并非贷款诈骗罪的 结果,而只是客观犯罪结果的前提,不能将对这一放贷行为的心理态度误认为贷 款诈骗罪的主观罪过。“在金融机构放贷的情况下,行为人非法占有该贷款,对 这种非法占有的心理态度才是贷款诈骗罪的主观罪过,而这种主观罪过只能是直 接故意,不可能在行为人放任自己非法占有贷款的结果的情况下产生。 三、关于我国贷款诈骗罪的几点争议问题 ( 一) 单位是否构成“贷款诈骗罪”的犯罪主体? 根据我国刑法第3 0 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 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按照我国刑法理论的 通常理解,这里的“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是指刑法分则明确规定单位主体 可以为单位的情况。由于刑法第1 9 3 条并没有明确规定单位可以构成贷款诈骗罪 “参见陈兴良:金融犯罪研究,载我国当前经济犯罪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3 4 i 0 4 2 负。 上讲,贷款诈骗罪作为一种故意犯罪,其主观上的诈骗故意不能离丌非法占有之 目的而存在,并且这种诈骗故意只能是直接故意,也即只有明知自己的贷款诈骗 行为会发生侵害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所有权这样种社会危害性,而希望骗取并占 有贷款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才能构成犯罪。间接故意和过失均不能构成此罪。 需要指出的是,贷款诈骗罪的主观故意可以产生在事前即预谋故意,也可以产生 在事后,如骗取贷款后拒不归还等。但是,不管贷款诈骗的故意产生在事前或事 后,其均由行为人的直接故意所支配。因为,刑法中的希望和放纵,均针对危害 结果而言,贷款诈骗犯罪的结果是占有贷款,据此而论,贷款诈骗不可能是放任 而只能是希望。银行等金融机构自愿向行为人发放贷款行为,并非贷款诈骗罪的 结果,而只是客观犯罪结果的前提,不能将对这一放贷行为的心理态度误认为贷 款诈骗罪的主观罪过。“在金融机构放贷的情况下,行为人非法占有该贷款,对 这种非法占有的心理态度才是贷款诈骗罪的主观罪过,而这种主观罪过只能是直 接故意,不可能在行为人放任自己非法占有贷款的结果的情况下产生。 三、关于我国贷款诈骗罪的几点争议问题 ( 一) 单位是否构成“贷款诈骗罪”的犯罪主体? 根据我国刑法第3 0 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 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按照我国刑法理论的 通常理解,这里的“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是指刑法分则明确规定单位主体 可以为单位的情况。由于刑法第1 9 3 条并没有明确规定单位可以构成贷款诈骗罪 “参见陈兴良:金融犯罪研究,载我国当前经济犯罪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3 4 i 0 4 2 负。 上讲,贷款诈骗罪作为一种故意犯罪,其主观上的诈骗故意不能离丌非法占有之 目的而存在,并且这种诈骗故意只能是直接故意,也即只有明知自己的贷款诈骗 行为会发生侵害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所有权这样种社会危害性,而希望骗取并占 有贷款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才能构成犯罪。间接故意和过失均不能构成此罪。 需要指出的是,贷款诈骗罪的主观故意可以产生在事前即预谋故意,也可以产生 在事后,如骗取贷款后拒不归还等。但是,不管贷款诈骗的故意产生在事前或事 后,其均由行为人的直接故意所支配。因为,刑法中的希望和放纵,均针对危害 结果而言,贷款诈骗犯罪的结果是占有贷款,据此而论,贷款诈骗不可能是放任 而只能是希望。银行等金融机构自愿向行为人发放贷款行为,并非贷款诈骗罪的 结果,而只是客观犯罪结果的前提,不能将对这一放贷行为的心理态度误认为贷 款诈骗罪的主观罪过。“在金融机构放贷的情况下,行为人非法占有该贷款,对 这种非法占有的心理态度才是贷款诈骗罪的主观罪过,而这种主观罪过只能是直 接故意,不可能在行为人放任自己非法占有贷款的结果的情况下产生。 三、关于我国贷款诈骗罪的几点争议问题 ( 一) 单位是否构成“贷款诈骗罪”的犯罪主体? 根据我国刑法第3 0 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 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按照我国刑法理论的 通常理解,这里的“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是指刑法分则明确规定单位主体 可以为单位的情况。由于刑法第1 9 3 条并没有明确规定单位可以构成贷款诈骗罪 “参见陈兴良:金融犯罪研究,载我国当前经济犯罪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3 4 i 0 4 2 负。 的主体,所以贷款诈骗罪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而不包括单位。对此刑法学界町以 说不存在任何分歧。至于为什么我国刑法规定单位可以构成信用证唯骗罪、集资 诈骗罪等金融诈骗犯罪的主体但却不能构成贷款诈骗罪的主体,这确实令人费 解。在我看来,这体现了立法者对于具体实现单位意志,执行单位职务的单位主 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的一种轻刑化意图,因为其人身危险性并不重于单位合同 诈骗罪中的责任人员,并且该类人员的主观犯意不强,大多有身不由己的情况。 另外,大概立法机关是考虑除了个人以各种虚假手段骗取贷款外,能从金融机构 获取的单位基本上都是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国有单位。这些单位即使采取欺骗手段 获取贷款并予以非法占有,也并没有改变所有权的性质,如果最后不能归还贷款, 无非相当于国家自己损失了自己的财产,对该单位以犯罪论处追究刑事责任没有 什么意义。但是,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期存在这种观念还可以理解的话,在市场 经济条件下以此指导刑事立法显然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单位已 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对于这种利益主体实施其他经济犯罪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而实施贷款犯罪行为却不能以犯罪论处的刑事立法很难说是科学合理的。更何况 当前我国存在大量的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这些企业同样可能从金融机构骗取 贷款。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施贷款诈骗的,尤其是数额较大或巨大的,基本上 是以单位的名义进行的。在金融单位过去和现在的贷款规定及实际掌握中,是不 可能给予个人大额贷款的,只能以单位名义才能取得。但是刑法第1 9 3 条规定只 有自然人才能构成该罪主体,若片面认为以单位名义贷款均不构成本罪主体,则 必将造成众多的贷款诈骗行为得不到有效追究。 所以,我们不能机械的认为凡是以单位名义诈骗贷款的行为都不构成贷款 诈骗罪。 按现行司法解释和刑法理论,下列情况应当适应本罪追究:一是假设单位 的。按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第二条 规定的: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单位实施犯罪的,或单位设立后以实施 犯罪行为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上述情况下,如实施了订:骗贷款 的行为,其个人应以贷款诈骗罪论处。这一规定无疑给了司法人员一定的解释余 地。二是盗名单位的。该解释第三条规定: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 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那么如何认 定是到盗用单位名义的呢? 首先看是否集体研究,或者虽由个人决定但单位其他 人员是否公知,特别是贷款用途及金额;其次看是否实际用于单位,这就将一批 欺世盗名、假公肥私的犯罪个人纳入适用本罪主体之中。三是承担无限责任的。 对单位必须放在民法的法人制度上来确定。凡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组织 其贷款诈骗行为应由单位承担罪责,不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组织或者其 他非法人组织应由个人承担罪责。例如,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责任有限公司是以 公司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如有单位贷款诈骗行为就应由公司及相关自然人承 担相应罪责。而个人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等,或者一些临时性组织的经济组 织都是以个人所有的全部财产承担无限责任,均应由自然人承担罪责。四是挂靠 单位的。对于一些挂靠的单位,名为集体,实为个人经营的单位,以及虚构情况 设立的单位,不能只看它的工商注册的属性,而应以实际的个人出资、个人经营 及财产归属个人所有来确定,具有贷款诈骗行为的,应当追究个人的罪责。五是 承包经营的。对于过去广泛存在,现在仍然存在的企业承包经营,应当按照承包 协议及实际经营状况来确定。如果只是承包人承包期间提成,贷款用于承包单位 生产经营,虽有贷款诈骗行为,不以本罪追究承包人罪责。如果是按定额或比例 交承包费,其收益与风险自负,骗取的贷款未实际投入或者相当大数额未实际投 5 参见文敬贷款诈骗案件的法律适用,载新千年刑法热点问题研究与适用第1 1 8 11 1 8 2 负 入承包单位生产经营的,应以本罪追究个人责任。 既然法律规定单位不能成为贷款诈骗罪的主体,那么在单位实施贷款诈 骗、骗取的贷款为单位非法占有的情况下,应如何处理昵? 对此无非有以下二三种 选择:一是对于单位不能以贷款诈骗罪论处,但对于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丰管人员 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按照贷款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二是对单位不能以贷款 诈骗罪论处,而且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也不能按照贷款 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因为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以单 位构成犯罪为前提的。如果单位不构成贷款诈骗罪,对其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 直接责任人员按贷款诈骗罪追究责任显然没有任何依据。三是对单位及其负责的 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都不能以贷款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但如果构成其 他犯罪的,可以其他犯罪论处。 对上述三种做法中,第一种做法在司法实践中可以说是有一定市场的。因 为在单位同样不能构成犯罪主体的盗窃罪问题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在1 9 9 6 年1 月2 3 只发布的关于单位盗窃行为如何处理的批复中曾经指出:单位组织实 施盗窃,获取财物归单位所有,数额巨大,影响恶劣的,应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 人员和其他主要的直接责任人员按盗窃罪依法批捕、起诉。这一司法解释虽然与 贷款诈骗罪并无直接关系,而且在刑法修订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 于盗窃罪所重新作出的司法解释也没有将上述内容吸收进来,但其对处理贷款诈 骗案件所可能带来的影响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在单位不构成贷款诈骗罪的 情况下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主要的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显然 是违背罪刑法定的精神的。因此这种做法殊不可取。那么,对这种情况是否就只 能选择第二种做法按无罪处理呢? 我认为这也不是正确的选择。因为按照我国法 律规定,任何人向金融机构贷款均需订立借款合同,所以如果单位以非法占有为 目的,在签订、履行借款合同的过程中骗取金融机关的贷款的,可以按照合同诈 骗罪追究刑事责任。在我国现行的立法情况下,如此处理单位贷款诈骗罪案件是 一种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可行做法。 ( 二) 如何认定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贷款诈骗罪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指行为人通过编造虚假事实,或 者使用虚假材料,使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产生错误认识,从而自愿地将贷款发放 给行为人,行为人实际占有或控制了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这笔贷款,使银行或 其他金融机构丧失了对该贷款的实际控制。在非法占有目的的驱动下,行为人通 过客观上实施欺骗的手段获取贷款,继而长期占有拒不归还,实际上将贷款非法 地拒为己有。非法占有为目的是行为人主观方面的特性,行为人具有的贷款诈骗 的主观方面,是支配行为人实施贷款诈骗这一外在活动的主观意识,是行为人实 施贷款诈骗犯罪的心理态度,这是可以查明的。因为作为贷款诈骗犯罪实践的主 观心理态度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只停留在行为人的大脑中,而是已经外向化、 客观化。判断行为人的心理态度的根据则是行为人实施的贷款诈骗行为在客观上 的一系列活动表现。人的活动由其主观心理支配,活动的性质由主观心理决定 人的活动是人的主观思想的外向化、客观化,因而它反映人的思想。所以在判断 行为人贷款诈骗的主观心理态度时,必须以其实施的贷款诈骗活动为基础。 常见的情况是,行为人往往事后以“当初没有打算不予归还”为自己辩解 希望证明申请贷款时不是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看来,在概念上还比较容易划清 这个罪的界限,难的是司法实践中目的的证明问题。的确,目的这个东西存在于 人的内心,看不见,摸不着,只要行为人坚持说没有永久性占有贷款的打算,根 据什么定罪呢? 为此,最高人民法院于2 0 0 1 年1 月2 1 日下发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 目的,在签订、履行借款合同的过程中骗取金融机关的贷款的,可以按照合同诈 骗罪追究刑事责任。在我国现行的立法情况下,如此处理单位贷款诈骗罪案件是 一种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可行做法。 ( 二) 如何认定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贷款诈骗罪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指行为人通过编造虚假事实,或 者使用虚假材料,使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产生错误认识,从而自愿地将贷款发放 给行为人,行为人实际占有或控制了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这笔贷款,使银行或 其他金融机构丧失了对该贷款的实际控制。在非法占有目的的驱动下,行为人通 过客观上实施欺骗的手段获取贷款,继而长期占有拒不归还,实际上将贷款非法 地拒为己有。非法占有为目的是行为人主观方面的特性,行为人具有的贷款诈骗 的主观方面,是支配行为人实施贷款诈骗这一外在活动的主观意识,是行为人实 施贷款诈骗犯罪的心理态度,这是可以查明的。因为作为贷款诈骗犯罪实践的主 观心理态度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只停留在行为人的大脑中,而是已经外向化、 客观化。判断行为人的心理态度的根据则是行为人实施的贷款诈骗行为在客观上 的一系列活动表现。人的活动由其主观心理支配,活动的性质由主观心理决定 人的活动是人的主观思想的外向化、客观化,因而它反映人的思想。所以在判断 行为人贷款诈骗的主观心理态度时,必须以其实施的贷款诈骗活动为基础。 常见的情况是,行为人往往事后以“当初没有打算不予归还”为自己辩解 希望证明申请贷款时不是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看来,在概念上还比较容易划清 这个罪的界限,难的是司法实践中目的的证明问题。的确,目的这个东西存在于 人的内心,看不见,摸不着,只要行为人坚持说没有永久性占有贷款的打算,根 据什么定罪呢? 为此,最高人民法院于2 0 0 1 年1 月2 1 日下发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 件工作座谈会纪要,该纪要作为指导性文件明确列举了几种情形,诸如明知没 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肆意挥霍骗取资会的 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的,以逃避返 还资金的;隐匿、销毁帐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的;其他 非法占有资金、拒不返还的行为。无疑,这对于实践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很好的 参考,但由于犯罪分子采取的手段千变万化,几种简单的列举式的概括很难应对 纷繁复杂的实际情况。 其实,任何目的都会被行为人积极贯彻到行动中去,任何行动也都是一定 主观心态和目的的外化。因此,不能完全根据案发后行为人的供述来认定案件的 性质,应从案件前后相互联系的事实中合乎逻辑地判断行为人的目的。为了减少 这个判断过程中“猜”的成分,笔者归纳了一个所谓“三点”加“一线”的做法 供参考。 第一个点反映行为人在申请贷款时对还款能力严重不足、还款可能性实际不 大的事实是否明知。首先,申请贷款时还款能力严重不足的事实或者还款可能性 实际不大的事实已经存在,这样,行为人占有贷款的故意就有合乎逻辑的解释。 只有还款能力不足或可能性不大的事实存在,行为人才可能明知这种存在。在此 基础上,要看行为人是否明知还款能力严重不足或者可能性不大仍采取欺骗的手 段获取贷款。即使还款能力严重不足,但如果行为人对此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 也很难证明不予归还的目的。明知与否是有时间、地点、行为、对象、过程的客 观事实,因而是可证明的。 第二个点反映行为人获取贷款后的整个使用过程中和逾期后是否积极创造 条件设法偿还,或者努力减少损失。有的借款人在发生无法偿还的事实后并不赖 帐,但是,他们无法偿还的主要原因是将贷款用于挥霍,或者将贷款用于违法活 动,或者改变用途,将贷款用于高风险投机活动,结果失去了实际_ j :的还款能力 或者已经发生贷款逾期的情况下,仍不积极组织还款,而是继续扩大损失。这都 是不积极创造还款条件的表现。实际上,即使将贷款用于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 理论上有存在有钱也不还贷的可能。总之,挥霍贷款,或者违法改变贷款用途而 无法偿还,是说明行为人不积极偿还的证据。如果行为人积极设法偿还贷款,即 使最终形成了无法偿还或部分无法偿还的事实,也不应以贷款诈骗罪论。当然 不是所有改变用途的行为都出于不法占有的目的,还需要联系其他事实l 能确 定。 第三个点反映是否存在恶性拒绝偿还的事实。所谓恶性的拒绝偿还,包括实 际上具有还款能力的债务人积极逃避还款责任,以及因违法犯罪而实际上丧失还 款能力的情况。借款人拒绝偿还贷款,或者虽然口头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