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社区十六大以来居民生活水平变化的调研报告.doc_第1页
XX社区十六大以来居民生活水平变化的调研报告.doc_第2页
XX社区十六大以来居民生活水平变化的调研报告.doc_第3页
XX社区十六大以来居民生活水平变化的调研报告.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社区十六大以来居民生活水平变化调研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全面、客观评价人民生活,是反映经济成果的需要。经过20年的努力,沈阳市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这一小康是不全面的,是以物质生活的改善为重要内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更加重视精神文化生活,更加重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协调,更加关心社会安全和社会公平,即从注重物质的生活水平提升到重视整体生活质量。从社会发展的观点看,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福利水平,使居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增长只不过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手段,经济、政治、社会的各种制度的演进也只是为了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执政为民思想的具体体现。全面、综合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这就需要树立生活质量观念,全面、综合反映居民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从反映物质生活为主改变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举,从主要反映家庭生活变为衡量生活的环境,从反映满足居民商品和服务的需要转向全面评价生活的满意度,体现了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 为进一步详细了解目前沈阳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状况以及近年来改革发展的成果,作为经济学院2012级国际商务硕士我在沈阳市的 社区随机抽选100户居民家庭进行基本生活状况进行抽样调查。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目的和对象进行了设计。一、调查的基本概况 本次调查的范围为 社区 。我们调查小组严格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抽选调查街道、调查居委会,根据居民家庭住址分布图抽选调查户。调查对象为 社该区所有居民家庭。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社区居民家庭人口、就业、健康状况、现金收入、消费支出、教育、医疗、居住以及低保户补助等基本情况,还有居民对自己的工作环境、经济收入、社会关系、生活状况等方面的评价。调查结果不仅反映二十一世纪初期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现状,为制定下一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而且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医疗和教育制度改革等重大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 本文以这次基情问卷调查结果为主要依据,使内容更加丰富,对比更加鲜明,更加切合实际。二、南阳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发展状况世界卫生组织对生活质量的判断包括四个方面。1.物质状态:指客观的生活水平。主要包括家庭经济收入、居住环境、医疗保障、教育和社会服务等。2.生理功能状态:包括一般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否有躯体疾病(尤其是严重影响生活功能的慢性疾病);是否存在某些慢性症状,如疲劳、疼痛等;身体的功能(呼吸、循环、消化、排泄、运动等)状况是否正常。3.社会功能状态:主要指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的水平。是否能胜任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工作、家庭、其他社会关系等),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等。4.心理健康:主要包括积极的自我评价(自尊、自信),保持情绪稳定和愉快的心境,有给予和接受他人爱的能力,能享受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并产生幸福感。(摘自心理与健康2004年第2期) 调查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沈阳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短缺经济下追求生活条件数量上的提高,而是越来越注重于提高生活质量。这可以从物质生活的提高、精神生活的丰富、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来领悟生活质量发生的可喜变化。目前沈阳市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发展状况良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社区居民收入水平节节增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年来,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12年度该社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19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改革初期的1978年增长了18.6倍,年均增长11.99%。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风向标-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品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57.3下降目前的34.2。基本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二)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可喜变化随着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稳步提高。2012年沈阳市社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594元,比1991年的1096.79元增加3497.2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6.0。消费支出的大幅度提高,使居民的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居民总体上摆脱了以温饱为特征的消费模式,开始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消费结构发生可喜变化,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基本生活需求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等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支出的比重上升。城镇居民在食品支出比重下降的同时,饮食结构也从“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变。表现为主食消费量不断下降,家禽、鲜蛋、鱼虾、干鲜瓜果和制品、鲜奶消费量明显上升。衣着消费同样起了革命性的变化,从原来的数量少、档次低发展到现在高档化和一季多衣。(三)物质生活条件明显改善1、居民条件的改善,标志着居民生活的提高。 改革开放尤其是1996年房改以来,沈阳市貌日新月异,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新建小区比比皆是,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新建居民住宅逐年增加,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城镇居民生活发生了很高质量的变化。(1)新房多、面积大,居住环境舒畅。 调查资料表明,沈阳市社区居民住房中,九十年代以后建的住房占63.7,大多数居民住房都是近十年以来改造的。2012年居民家庭住房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户占总户数的58.12;面积在80-100平方米家庭占26.77;60-80平方米的家庭占16.7;60平方米以下的家庭占2.42。而同样条件的全国水平分别为17.2、19.8、29.7和33.3(本文全国数据均为2011年)。住房成套率达到90.6,17.2的家庭拥有两套以上的住房,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83.0、10.7)高出7.6和6.5个百分点。我市社区居民的住房面积和房屋产权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数。另外从有关资料和平时掌握的情况判断,住房讲舒适、选位置、看环境将是今后一个时期购房者的首选。(2)卫生设施趋于完备,生活更加舒适便利 居室中的厕所和浴室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厕所和浴室设备与住房建筑档次呈正相关关系。据调查,2012年该社区居民家庭中有38.7的家庭拥有坐式抽水马桶厕所;61.3的家庭居室中拥有冲水蹲便厕所;23.4的家庭居室中拥有双卫浴、厕设施,这不仅反映了居民家庭生活卫生状况的改善,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沈阳市整体的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2、医疗制度改革有所深入,继续推进仍需加大力度 据调查,2012年沈阳市社区居民年人均医疗费支出395.4元(全国1152元),其中自费支出290.8元,自费比重为73.54。2011年全年去医院看病超过10人次的家庭占8.2;6-10人次占2.5;1-5人次占37.3;52的家庭没有人去医院看过病。 没有看过病的家庭中,有25.3家庭没人生病,47.7%的家庭自己买药,1%的家庭因为工作太忙,17.6%家庭嫌医疗费用太贵,其它原因的家庭占8.4% 。医疗保障状况与五年前相比,20%的家庭认为有所好转,36.8%点家庭认为与过去差不多,43.2的家庭感到比过去差了。(四)居民健康状况良好,九成以上居民认为自己身体健康 据调查,92.4被调查家庭的户主认为自己身体健康,1.2的户主有生理上的残疾,只有6.4的户主感到身体不健康。2011年没有人去医院看过病的家庭与五年前相比,27.3的居民认为身体有所好转,19.6的居民感到变差,53.1的居民感到与过去差不多。(五)城镇居民对生活现状的自我评价 调查资料表明,城镇居民对目前的生活状况评价较为谨慎,半数以上的居民认为与周围的人相差不大,认为比别人状况好的居民所占的比重低于感觉比别人差的比重。1、居民对生活感受基本正常,大多数居民感觉到总体状况与其他人差不多,3.2的居民认为比别人过的好,8.3%认为比别人差。2、对工作的满意程度。53.2的居民认为差不多,23.6%的居民感觉较满意,23.2的居民感觉较差。3、对居住状况感觉较好,73.5的居民认为与其他人差不多,11.2的人感到居住条件比别人好,15.3认为比别人差。4、对医疗保障状况感觉较差,57的居民感觉一般,7.5的居民认为较好,35.5的居民感觉较差或很差。(六)与五年前相比居民自我感觉较好与五年前相比,认为生活条件比过去提高的居民占26.2。感觉和过去差不多的占64.3;9.5的居民认为有所下降。1、与五年前相比,医疗保障依然是感觉最差的一项。20的居民认为有所改善,36.8的居民感觉变化不大,43.2的居民认为比过去变的较差或很差。2、与五年前相比,居住条件改善感觉更为明显,认为居住条件比过去改善的占67.3,感觉差不多的占24.5,认为变的较差的仅占8.2。三、 目前现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差距(一)、从城镇居民生活状况来观察,上世纪末已在整体上达到或接近小康标准,目前又有新的发展。 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6919元,比1999年增长53.2(全国44.7)。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5.72平方米,比1999年增长92%(全国22.2);恩格尔系数已降到34.2,比1999年下降7个百分点(全国5个百分点)。(二)经济发展,城市环境以及社会保障等状况与上世纪末相比有很大改善。 2011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362元(全国9101元),比1999年增长79.9;城镇人口比重27.03,比1999年增加8.4个百分点。 2004年全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6.1辆,比1999年增长73;人均拥有铺路面积8.7平方米,比1999年增长75.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4平方米,比1999年增长1.4倍。(三)亟待解决的问题1、贫富差距继续拉大 由于存在着社会分配体制、就业状况、行业差距等等诸多问题,使得一方面社会效益更多的流向高收入阶层,另一方面城镇低收入群体家庭生活困难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据调查,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低于3000元的低收入家庭占15.5,与全国16.4基本接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