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论文)宪法视域下的公民物质帮助权.pdf_第1页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论文)宪法视域下的公民物质帮助权.pdf_第2页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论文)宪法视域下的公民物质帮助权.pdf_第3页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论文)宪法视域下的公民物质帮助权.pdf_第4页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论文)宪法视域下的公民物质帮助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论文)宪法视域下的公民物质帮助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物质帮助权是继自由权之后的第二代人权社会权的一种,同时,它是一 项宪法权利,国家通过社会资源再分配,保障社会成员最低限度的生活。从物质 帮助权的生成过程看,不同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以及经济理论为其生成提供了思 想基础,不同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其生成的制度基础。物质帮助权承载着实现 社会公平的历史使命,国家和社会作为物质帮助权的责任主体,保障社会成员普 遍地享有生活、健康、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权利。然而,由于物质帮助权及其保 障制度在我国发展较晚,物质帮助权法律保障体系并未建立,阻碍了物质帮助权 的充分实现。因此,应当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方面着手,以构建物质帮助权法 律保障体系。 关键词:物质帮助权;法律保障;法律价值:法律救济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r i g h tt 0m 删a l 弱s i s t a i l c ei so n eo ft 1 1 es e c o n dg e n e m ! t i o no fh u m 趾 r i 幽一s o c i a lr i 西l t s ,f o l l o w e dm er i 出t 0l i b e 衄s m 啪l l s l y ,i ti sac o n s t i t u t i o i l a l r i g h t ;t 1 1 e 贼es e c u ss o c i a lm e 玎曲e r s m i l l 枇l i f em r o u 曲t :h er e d i s t r i b m i o no f s o c i a lr e s o u r c e s 删y z em ep r o c e s so f 也eb u i l d 吨o f “sr i 出m a t 血ed i 虢r e n t s 缸鸣e s s o c i a l 、w l f a r et 1 1 0 u g h t s 趾de c o n o m i ct h e o r i e sh a v ep r o v i d e dm ei d e o l o g i c a l 南u n d a t i o nf o ri t sb u i l d i n g ,m ed i 归f e r e n t 耐o d ss o c i a ls e c u r i 锣s y s t e m sa r es y s t e m f b u n d a t i o no fi t sb u i l d i i 培1 1 1 i s 啦皿c a r r i e st l l e1 1 i s t o r i c a ll i l i s s i o no fa c k e v 吨s o c i a l j l l s t i c e ;t 1 1 es t a _ t ea 1 1 dm es o c i e 劬笛也eb o d i e so fr e a l i z i n g 吒c u l es 0 c i dm e m b l e r s g e n e r a l l ye 巧o ym er i g h t so nt h e 硒p e c t so fl i f e ,h e a l 啦e d u c a t i o 玛锄p l o y m e n ta i l ds o f 0 i r t h h o 、e v c i r ,t i l er i g h ta n di t ss e c u d t ) ,s y s t e md e v e l o pl a t ei i lc h i r 氇i t s1 e g a js e c u r i 哆 s y s t e mh a l sn o tb e e ne s t a 【b l i s h e 也、v m c hb i n d e r e d 砥觚lr e a l i z a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i ts h o u l d s t a r to nl e g i s l a t i o 玛e x e c u t i o n 趾dj u d i c a t u r e ,i 1 1o r d 盯t 0b u i l di t sl e 9 2 i ls e c u r i t ) rs y s t e m k e y w o r d s :r i g h tt om a t e r i a ja s s i s t a l l c e ;l e g a lp r o t e c t i o n ;l e g a lv a l u e ;l e g a lr e l i e f i i 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墨蕉堑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音姐灸签字日期:五明年r 月弓7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墨蕉堑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墨蕴江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削 疑 别程名茅l j 毛尊 签字日期:2 口矿g 年r 月弓7 日 签字日期: 2 嗍年j 月弓7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绪论 绪论 “立宪主义的市民宪法不断地为之努力但至今尚未能付诸实现的理想社会, 是精神与物质都均衡地获得解放的社会。而该社会必然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它以 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为基本理论,保障着以精神自由为主的诸种自由使个人 资质和能力能尽情地开花,并能自由地享受其丰硕成果。然而,在此同时,这个 社会必须要有使如此精神解放成为可能的丰富的物质保证以及公正的分配,牢牢 地将其支撑起来。 物质帮助权作为继自由权之后的第二代人权,它所承载的历 史使命正在于此。以保障人的基本生存为目的,物质帮助权强调国家通过社会资 源再分配,对社会成员最低限度的像人那样的生活实施保障,以消除奉行绝对自 由主义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弊病,最终实现社会实质上的正义。 纵观物质帮助权及其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从思想基础看,物质帮助权以社 会福利思想为依据,尤其是经济学上强调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的思想,诸如古典 政治经济学思想、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福利国家理论、英国费边社会主义思想、英 国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英国贝弗里奇报 告等。这些理论在物质帮助权的产生和物质帮助权保障制度发展的不同时期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影响至今尤在。从制度基础看,物质帮助权保障制度的发展大致 经历了济贫法时代、社会保障法时代、福利国家时代三个阶段。理论与实践的相 伴发展,使得物质帮助权及其保障制度的内容愈加饱满从作为自由权的补充 性权利,发展为人之为人的独立性基本人权;从国家过度地追求高福利,到物质 帮助权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从一项救济经济弱者的特殊性权利,发展为覆盖全 体社会成员的普遍性人权。时至今日,物质帮助权及其保障制度发展的已经比较 成熟,其所包含的公平价值在与效率价值的冲突和整合过程中也得到充分的实现。 物质帮助思想我国古而有之,但是,物质帮助权及其保障制度真正在我国发 展起来却比西方晚许多。目前,虽然我国在物质帮助权保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大须贺明生存权论( 原版序言) 【m 1 林浩译法律出版社,2 0 0 1 年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并且仍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但其中的不足之处和急需完善的地方并非少数,尤 其是物质帮助权的法律保障体系并未建立,这直接阻碍了物质帮助权的实现。所 以,本文旨在通过完善我国物质帮助权的法律保障体系,促使物质帮助权真正得 到实施以实现社会正义。 第一章物质帮助权的生成 第一章物质帮助权的生成 物质帮助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顺应社会需求而逐渐生成的, 不同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以及经济理论为其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物质 帮助权与社会保障制度相伴发展,研究物质帮助权的生成离不开对社会保障制 度的考察。 第一节物质帮助权生成的思想基础 一、中国古代的仁爱思想和民本思想 儒家“仁爱”思想中有关物质帮助的表述如下:“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 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墨子认为“为贤之道将奈何? 日:有力者疾以助人, 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 这些思想流露出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为了弥补这种不平均,社会优势群体应当对 社会弱者给予帮助的思想。帮助的对象限于贫困者、年老者、年幼者、疾病者等, 帮助的方式主要为给予食物、衣服等物质的形式。这是从道德上要求人们互助互 爱,是对个人的道德教化,有利于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物质帮助的重要性。因此, 有助于作为物质帮助权责任主体的社会救济组织的形成,并在济贫救灾中发挥作 用。 有关物质帮助权的思想还体现在民本的政治主张里。例如,“德惟善政,政在 养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以保息六政养万民,一日慈幼,二 礼记礼运篇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滕文公上 。墨子兼爱下篇 。尚书大禹谟 。孟子尽心下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日养老,三日赈穷,四日恤贫,五日宽疾,六日安富。 “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致 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致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 故易治也。 圆这些政治主张要求为政者应当体恤民众疾苦,安民扶民,含有国家 通过对人们收入进行调节,保障社会弱者( 主要为贫穷者、年老者、年幼者以及 疾病者) 生活需要的内容。虽然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但仍有助于人民的生 存和发展。同时,流露出现代社会中国家作为物质帮助权责任主体的思想。 二、西方有关物质帮助权的思想 ( 一)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人文主义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者( 如托马斯莫尔、康帕内拉、摩莱里、圣西门、傅立叶、欧 文等) 憧憬互助、平等和生活幸福的理想社会。例如,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 中表示“一切归全民所有,因此只要公仓装满粮食,就决无人怀疑任何私人会感 到什么缺乏。原因是,这儿对物资分配十分慷慨,这儿看不到穷人和乞丐。每人 一无所有,而又每人富裕。 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有关国民福利与收入分配的 问题,他们认识到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平均是社会不平等的表现。因此,物资分配 中尤其要保护贫穷者的利益,贫困者是最早被社会关注和被给予保护的人群,在 物质帮助权生成过程中贫困者一直是最主要的受益主体。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社会 公平和社会成员协调发展的倡导为物质帮助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人文主义思想者( 如格老秀斯、斯宾诺莎、洛克、伏尔泰、卢梭等) 主张, 人有出自自然本性的平等和自由,贫困和无助与平等和自由背道而驰。平等是物 质帮助权直接的价值内容,人文主义者表达的人生而平等,人人都平等地享有生 存权利的思想是物质帮助权平等价值的体现,这为物质帮助权的生成提供了理论 支撑。另外,人文主义者特别关注贫困问题,贫困问题长期存在,是社会的普遍 现象,因此,贫困者是最早的物质帮助对象。 d 周礼司徒 雪春秋繁露馊制 国托马斯- 莫尔著乌托邦【m 】戴瑞雪译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第2 l 、2 2 、1 1 5 页 第一章物质帮助权的生成 ( = ) 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 古典政治经济学把对贫困者的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认为贫困问 题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基于此,国家应当关注贫困阶层,在涉及下层阶级基本 生活的领域( 如教育、公共事业等) 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在西斯蒙第提出的改 善劳动者生活状况的措施中,从立法的角度强调了国家和企业的责任。对于国家 而言,它应当在劳动争议中着重保护广大工人的利益,并强迫企业对劳动者进行 保险;对于企业而言,当劳动者年老、疾病或者失业时,企业负有保障其生活的 责任。古典政治经济学对物质帮助权生成的贡献主要在于,它对国家和企业在改 善贫困者生活状况方面的责任进行细化,有助于物质帮助权中国家和社会中的企 业责任主体地位的确立。 ( 三) 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福利国家理论 新历史学派认为,国家负有“文明和福利乃的职责,国家应干预和控制经济 生活( 如劳工问题) 。国家应当制定有关社会保险、孤寡救济等方面的法律,发挥 公共职能、办理公共事业,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改变工人阶级的 教养和心理状态,缓解劳资冲突。该福利国家理论是物质帮助产生的直接理论基 础,它肯定了国家是物质帮助权的责任主体,并且具体提出国家在物质帮助权保 障中的责任内容,主要是制定保障物质帮助权实现的相关法律,并在物质帮助权 保障的管理中充分发挥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 ( 四) 英国费边社会主义的物质帮助思想 英国费边社会主义基于强化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的目的,提出了一些有关物质 帮助的思想,主要有:一是摆脱贫困是每个人的权利。人是社会中的人,他为社 会工作,因此,社会应当保证个人的自我实现。个人的贫困若成为社会问题,必 然会损害社会发展的整体效率,因此,国家必须保证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标准。享 受这种最低标准、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二是从保护社会效率的 角度肯定了国家在消除贫困上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费边社会主义不仅为国家 成为物质帮助权的责任主体提供了思想基础,更重要的是,它表达了享受国家给 予的最低生活保障是社会成员的权利,这对物质帮助权上升为普遍的基本人权具 气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重要意义。 ( 五) 英国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为物质帮助提供了公平化的原则。他基于边际效用递 减规律提出,经济福利 除了会因国民总收入的增加而增大外,还有另一个途径, 即国家干预国民收入分配使收入均等化。国家可以采取把富人的一部分货币转移 给穷人的方式实现经济福利增加。这种货币转移的前提条件是不损害资本增值和 资本积累,其限度以防止懒惰和浪费为限。从有利于物质帮助权生成的角度讲, 这一理论肯定了国家在物质帮助权保障上的责任,即国家应当积极干预社会资源 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以保证社会公平。另外,它提出物质帮助权的具体实施标 准,即该标准的实现不应阻碍经济的发展,并且不会导致懒惰和浪费。 新福利经济学运用一系列经济理论,从实证经济学的角度否定了庇古福利经 济学的理论基础。根据序数效用理论 和无差异曲线理论,最大福利的内容是资 源的使用达到最有效的状态,而不是福利经济学所说的收入均等化。依据帕累托 原理评价资源配置的标准,有效的资源使用是既使部分人受益而又没有人受损。 补偿理论对此作了补充,即如果部分人生活改善的同时没有造成其他人状况恶化, 或者这种改善补偿了由此导致的其他人状况恶化,改善总额大于恶化总额,那么 福利增加。这些理论对物质帮助权保障制度的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具体而言,物 质帮助权保障制度的设计并非要达到社会资源绝对平均地分配,这是不公平的也 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应以实现社会公平为目标,既保证 一部分人基本生活,同时又不会使其他人的生活变遭,此种制度才是设计合理的, 它的实施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资源有效配置,保证物质帮助权的实现。 o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揭示:一个人收入愈多,其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就愈少;反之,收入愈少,其货币收入 的边际效用就愈多。”穆怀中主编社会保障国际比较【i 川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 0 0 5 年第4 4 页 o 经济福利指能够用货币计量的与经济生活有关的福利,是狭义的,不包括精神愉快、家庭幸福、友谊等。 o 物品的效用不能用基数来表示,但可以用序数进行比较。效用正如序数一样不能相加。 固各个人所得到的效用因其偏好不同而没有差异。因此,个人之间的效用不具有可比性。追求晟大满足的途 径是力求达到最高的满足水平,即达到无差别曲线的最高点,而非达到最大满足( 或效用) 的总量。 第一章物质帮助权的生成 ( 六)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要求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应采取措施解决有效需求不足 的问题以促进经济发展,具体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国家增加财政支出。把资金投 向公共事业和企业建设,提高资本有效需求;二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国家担负 社会福利的责任,它通过收入再分配把一部分财政收入转化为公共支出,以救济 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提高国民生活福利,刺激有效需求以保证生产的连续性。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从保障经济发展的角度强调国家在社会福利上的责任,并对 责任内容作出具体规定,这对物质帮助权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强化国 家的物质帮助权责任主体地位,国家应当承担保障物质帮助权实现的主要责任, 责任内容主要体现在国家对物质帮助权的实现给予财政支持。 ( 七) 贝弗里奇报告 贝弗里奇报告设计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 的社会福利计划,有关物质帮助 的内容以社会保障的方式体现在以下四个原则当中:一是普遍性原则。社会保障 应当涉及社会所有有收入的人,即使没有收入不能缴纳保险费,国家也应当制定 补助法,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达到国民最低生活标准。二是满足最低需求原则。 社会保障旨在维持人们生存所需的最低限度的收入并防止贫困。这为物质帮助权 的具体制度设计提供了最低标准,有利于防止高福利拖垮国家经济。三是充分就 业原则。社会保障的内容应包括人们生活需要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就业上。贝 弗里奇反复强调社会保障应与充分就业联系起来,充分就业是防止和消除贫困的 有效措施,有利于防止“福利依赖 和“补贴欺诈”,并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等社会 问题。四是费用共担原则。社会保障费用由雇员、雇主和财政部三方承担,这一 原则在今天表现为国家和社会共同作为物质帮助权的责任主体,既减轻了国家的 财政负担,又保证了物质帮助权保障资金的筹集,同时把物质帮助权保障的国家 责任确定下来。 ( 八) 马克思主义中的物质帮助思想 前述各种理论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述物质帮助思想,而马克思从哲学的角 度,以社会总产品分配的形式阐述了有关物质帮助的观点。马克思指出在国民收 7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入两次分配过程中初次分配,除了扣除物质消耗、设备磨损和将用于扩大再 生产的部分外,还要为劳动者的疾病、伤残等设置储备金。再次分配,主要包括 养老、教育、卫生保健、公共设施以及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社会救济金。这 种国民收入分配思想对物质帮助权的权益内容具有借鉴意义,物质帮助权的保障 内容不仅包括贫困者基本生活,还含有社会成员医疗卫生、教育以及就业等方面 的社会需求。 第二节物质帮助权生成的制度基础 “最可靠、最必须、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 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 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一个事物的产生不是突如其来的,它 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同时,也不是孤立的,它与一定的历史传统相关联。物质帮 助权的产生也是一样,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基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 化传统而产生出来的权利需要,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劳动者争取权利 斗争的推动逐渐被确定下来。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是物质帮 助权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具体需求以及向 国家争取权利的斗争,是决定物质帮助权产生和发展的政治基础。物质帮助权的 发展历史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关系密切,以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为线索考 察物质帮助权生成的制度基础,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社 会保障制度的普遍建立和发展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 一、济贫法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1 6 、1 7 世纪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为了安抚失地农民,防 止骚乱,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济措施。1 6 0 1 年英国在以往法律的基础上颁布 了伊丽莎白济贫法( 旧济贫法) ,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在济贫问题上的职责。 该法规定,全国普遍设立济贫院收容贫民,并为所有贫民及其家属提供工作,从 。列宁著列宁全集( 第4 卷) 【m 】人民出版社,1 9 5 8 年第4 3 页 第一章物质帮助权的生成 富裕地区征收济贫税补贴贫困地区。这种保障以就业保障和财政补贴为主,同时 具有强迫劳动的性质。由于圈地运动日益扩大,济贫费用逐年增加,财政负担过 重,旧济贫法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于是,1 8 3 4 年英国通过济贫法修正 法案( 即新济贫法) 。该法案严格限制对贫民的救济补贴,受救济者必须住进 贫民习艺所,并设立济贫法专署员,负责对贫民和救济基金的管理。它的积极意 义在于,把对救济贫民视为国家的积极福利举措而非消极行动。 济贫法颁布实施的根本目的在于,国家通过社会救济来缓和社会矛盾, 以稳定国家政权,但是,它仍然流露出为必须救济的人提供救济的思想,其 积极意义在于,确立了国家在社会救济问题上的责任,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生产的 发展使得以家庭保障和慈善救济为主的传统保障形式失效,国家成为社会保障的 主要责任者成为必然。至此,社会保障从地域狭隘性走上国家化的道路。 二、社会保障法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普遍建立与发展 1 9 世纪7 0 年代以后,虽然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是,这些财富 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而是使富人更富,穷人更穷。于是,代表无产者的工人 阶级发动反抗斗争,社会矛盾尖锐。这些因素促使社会保障走上制度化道路。 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制度肇始于德国。由于当时德国具体的政治、经济和思 想条件使得其社会保障制度先于工业革命的先驱英国。具体而言,是以下三个条 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进工人运动迅猛发展:二是发 展国内经济和对外扩张的需要;三是德国新历史学派所强调的国家“文明和福利” 的先进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德国于1 9 世纪8 0 年代率先开始社会保障立法。俾斯麦政府通过立法和社会 政策保护劳动者,以缓解社会矛盾。1 8 8 1 年德皇威廉一世的敕告把积极地促进工 人福利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并且肯定了国家在“给予需要帮助者更大 的安全感和更多的支持 方面的义务。另外,德国于1 8 8 3 年、1 8 8 4 年和1 8 8 9 年 先后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 其中的许多原则为现在所沿用。首先,在目的上,社会保障的目的不在于接济贫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困者,而是在于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以促进生产的连续性;其次,借鉴商业 保险的方法,创立了非赢利、国家强制的社会保险;最后,在费用承担上,创立 了劳动者、雇主和国家三方共同分担的原则,即劳动者、雇主承担为主,政府补 贴。 德国之后,英国、法国、丹麦、挪威、瑞士等欧洲国家纷纷颁布社会保障法, 建立了国家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2 0 世纪3 0 年代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发展时期, 以美国为代表国家。这一时期经济危机冲击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失业人数激增, 贫困、疾病同样笼罩着美国。人们认识到贫困等社会问题并不完全是由个人原因 造成的。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社会保障的立法提供了思想基础。为了刺激社 会总需求以摆脱经济危机,国家开始介入私人生活以及社会经济领域。于是,罗 斯福开始实施新政,加大政府在社会保障上的力度,于1 9 3 5 年制定了社会保障 法,这部法律的意义在于,“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保障的概念,第一次在一部法中 规定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的内容,确立了社会保障普遍 性和社会性原则。”直到2 0 世纪5 0 年代,项目完整、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 已经实现。 三、福利国家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 所谓“福利国家”,就是“使公民普遍地享受福利,使国家负担起公民福利的 责任。”1 9 4 8 年英国首先宣布建成福利国家,至此,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到福利国 家阶段。这种社会保障由国家承担主要责任,社会保障的项目全面、保障水平高。 福利国家首先在英国建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一是,二战后,生产力水平 迅速提高,国家具有以福利代替救济的经济实力。因此,社会保障由仅向少数贫 困群体提供援助,变为向每位公民提供生活保障。二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社 会结构新变化,导致大批产业工人失业。同时,1 9 2 9 1 9 3 3 年的经济危机以及二战 带来诸多社会问题,直接推动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三是,庇古的福利经济学、 。林嘉著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制度创新【m 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第6 3 页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 0 0 1 年第5 页 第一章物质帮助权的生成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以及贝弗里奇报告等,为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奠定了 思想基础。 1 9 4 5 1 9 4 8 年英国先后颁布了家庭补助法、国民保险法、工业伤害保险 法、国民健康服务法和国民救济法,使英国最终形成了包括失业、伤残、 疾病、养老、死亡、家庭补贴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英国之后,欧洲许多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福利国家的道路。1 9 5 2 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了社会 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这是国际保障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福利国家时代社会保障的意义表现为:一是全面保障。它是“从摇篮到坟墓 式的社会保障,覆盖全体国民,即使没有能力参加国家保险的人也享受国家补贴, 受益主体由本国人扩大到在本国领域内的居民。二是最低标准。通过实施社会保 障制度,满足人最基本的需求,保障其生活水平达到最低生活标准以上。三是社 会保障目的根本转变。由为了解决市场失灵带来的贫困、劳资纠纷等社会问题, 到认识到享受福利是社会权和公民权,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提 高人的生活质量。个人享受社会保障成为一项基本社会权利。四是政府职能转变。 福利国家时代,政府在社会福利服务方面的力量增强,政府的责任不仅体现在对 一般贫困的事后救济上,而且表现在更积极地促进全民福祉的事前预防上,政府 角色由被动变为主动。 2 0 世纪经济“滞胀 ,社会保障陷入危机,各种问题暴露出来:一方面导致财 政危机。社会保障支出数额巨大,使政府负担过重,带来财政危机:另一方面导 致经济危机。社会保障通过国家直接强制实施,由于保障程度过高,项目过多, 导致人们产生福利依赖并缺乏劳动积极性,严重影响经济发展。至此,各国开始 反思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尝试进行改革。各国重新定位政府角色。社会保障 责任主体是多元化的,政府强制性的社会保障形式是整个社会保障结构的组成部 分,应当以此为基础充分发挥个人和私营组织的积极性,并加强民间组织自营, 逐渐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过多干预,而政府退出的社会保障领域由第三部门替 代。这一时期各种非政府的非赢利性社会组织( 如社区、社团) 在社会保障事业 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国家开始缩减社会保障财政支出,降低给付水 1 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平,并加大个人和雇主的缴费比例。 第三节物质帮助权的法律化和特征 一、物质帮助权的法律化 促成物质帮助权法律化的因素有:其一,无产阶级保障自身生存的需求。自 由资本主义时期奉行经济自律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问题暴露出来,无产阶 级的生存受到威胁,他们提出对基本生存保障的要求。其二,资本主义国家对生 存权的承认。无产阶级为了生存斗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扰乱了资本主义社会 的经济秩序,从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目的出发,国家对生存权予以承认。 物质帮助权是一种社会权,因此,对它的理解要从社会权的生成入手。现代 国家的宪法是以自由权( 而非社会权) 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与资本主义国家奉行 的自由主义相对应。因此,经济相应地自律发展,国家仅扮演“守夜人 的角色, 对自由的经济市场不予干涉。然而,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时,其社会经济 构造必然导致非人为因素造成的贫困和失业等资本主义弊病出现。而以财产和契 约等自由权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法律却仅有利于有产者,贫富差距拉大。“在如此之 状态下,一切权利和自由就有可能变成无任何实际意义的画饼充饥般的存在。”以 资本主义自由权为核心的法律失灵,于是,旨在保障人生存的社会权登场。包括 物质帮助权在内的社会权表达了国家应对国民最低限度的像人那样的生活实施保 障的理念,要求国家积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打造有为政府,旨在消除资本主义 发展带来的社会弊病,保护经济弱者。其根本目的在于确保奉行自由主义的资本 主义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因此,物质帮助权承载着保障宪法秩序的职责。 二、物质帮助权的特征 通过以上对物质帮助权保障制度和相关法律的论述,归结出物质帮助权的特 征如下: 大须贺明生存权论【m 】林浩译法律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2 页 第一章物质帮助权的生成 ( 一) 从产生时间上看,物质帮助权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是第二代人 权。作为社会权,它具有保障奉行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正常 运作的作用。 ( 二) 从价值基础上看,自由权是一种与守夜人国家或自由国家的国家观相 对应的人权,以自由为价值追求;物质帮助权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它是“与 福利国家、积极性的国家观相对应的基本人权,它强调国家积极干预社会经济 生活,要求国家有所作为,不再扮演“守夜人的角色。 ( 三) 从思想渊源上看,物质帮助权以社会福利思想为依据,尤其是经济学 上强调政府在经济中作用的相关思想,对物质帮助权的产生和物质帮助权保障的 实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四) 从内容上看,物质帮助权的内容虽然在不断扩大,但相对于自由权而 言要窄得多。物质帮助权旨在保障人的基本生活,它的内容范围仅限于人的基本 生活,历史上一些内容泛滥的高福利阻碍国家发展的例子给我们以警示。 ( 五) 从权利保障的实现上看,物质帮助权保障的实现有具体的标准和条件, 一方面,要考虑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水平,根据经济水平来决定物质帮助保 障的最高标准;另一方面,还需要国家在立法和行政上发挥积极作用,物质帮助 权作为一项社会权,它的实现需要国家的积极介入。 第四节物质帮助权法律保障的演变 一、物质帮助权作为宪法权利的保障 以上对社会保障制度历史沿革的介绍,是各个国家在具体的法律规定和制度 范围内对物质帮助权实施的保障,而非在宪法中确定物质帮助权。例如,美国1 7 8 7 年宪法及修正案并未对物质帮助等社会权予以规定,但3 0 年代社会保障法等 法律又确实地保证了物质帮助权的实现。其实,历史上许多国家都在宪法中肯定 了对物质帮助权的保障。物质帮助权首次被宪法予以明文保护是在1 9 1 9 年德国的 。大须贺明生存权论【m 】林浩译法律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2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魏玛宪法中,其第1 6 1 条规定,“为保持康健及工作能力,保护产妇及预防老 病衰弱之生活经济不生影响起见,联邦应制定概括之保险制度,且使被保险者与 闻其事。 第1 6 3 条规定,“德国人民不妨害其人身自由时,应公共福利之需要, 应照精神上体力上之能力,尽道德上之义务,德国人民应有可能之机会从事经济 劳动以维持生计,无相当劳动机会时,其必须生活应筹划之 。魏玛宪法 第一次把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上升为宪法权利,并把实现对物质帮助权的保障作 为国家的义务。法国在1 9 4 6 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宪法序言中阐明,“对于全 体人民,尤其对于孩童、母亲及老年劳动者,国家应保障其健康、物质上的享受、 休息及闲暇。凡因年龄、身体或精神状态、经济状况不能劳动者,有向国家获得 适当生活方式的权利。 另外,日本在1 9 4 6 年宪法中第2 5 条规定,“凡国民均有 营养健康及文化的最低限度生活的权利。国家一切生活部门,应努力提高和增进 社会福利、社会安全、与公共卫生。”这些国家都在宪法中对物质帮助权给予肯定。 二、物质帮助权作为基本人权的国际法保障 1 9 4 5 年联合国宪章把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作为联合国的目的。其第5 5 条规定, 要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促进全民就业,并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1 9 4 8 年世界人权 宣言第2 2 条规定,“每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并有权享受个人 尊严及人格自由发展所必需的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各种权利的实现;此种实现的促成 有赖于国家措施与国家合作,并当依各国的机构与资源量力而行。”它明确了个人享 有接受物质帮助的权利,并肯定了国家在此方面的积极作用。其第2 5 条第1 款规定, “人人有权享受其本人及其家属健康所需的生活,举凡衣、食、住、医药及必需的社 会服务均应在内;且于失业、患病、寡居、年老,或因不可抗力的事由致有其他丧失 生活能力的情形时,有权享受保障。1 9 6 6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权利国际公约第11 条规定,“本公约的缔约国承认所有的公民享有如此之权利,即 公民可以要求以本人及家庭成员而用的相当数量之粮食、衣物和住房为内容的一定生 活水平,亦即对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 其第9 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社会保障。该 国际公约将物质帮助权确定为一项国际性人权。 第二章物质帮助权之要素分析 第二章物质帮助权之要素分析 第一节物质帮助权“权刀之界定 物质帮助权是社会权。物质帮助权是在奉行自由和平等的自由资本主义法律 失灵的情况下,为了弥补由此导致的各种社会弊病而产生的,它是继自由权之后 的第二代人权社会权的一种。具体而言,如前所述,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经 济自律发展,国家对经济市场不予干涉,社会成员亦强调法律应保障自由权的实 现,不愿国家干预市民社会。在社会发展早期,这种权利观念对经济的自由发展 意义重大。但是,经济的高速发展致使以财产和契约等自由权为核心的资本主义 法律弊端暴露出来,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法律所倡导的自由和平 等反而成为少数有产者敛财的工具。至此,包括物质帮助权在内的社会权的作用 凸现出来。社会权旨在通过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对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保护社会 成员的基本生活,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正。它体现的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 同利益,即社会利益。 物质帮助权的实现要求国家的积极干预,因此,该权利是一种积极权利,“是 一种靠国家的积极干预来实现人像人那样生存的权利,而且,这与通过要求 国家权力的完全不干预来确保国民自由( 即国民的自律性领域) 的自由权,在基 本权利的内容上,两者是相异的。刀从国家与公民关系的角度讲,这种积极权利 表现为国家的积极作为。具体而言,即国家在法律上承认公民享有物质帮助权, 并且,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应解决社会资源再分配中的不公正,保证物质帮助权的实 现。 物质帮助权是一项宪法权利。从物质帮助权的社会权和积极权利属性可以看 出,物质帮助权保障社会成员像人那样生存,它是人的基本权利,同时,它的实 现要求国家积极主动地作为,这就在国家与社会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宪法关系,而 。大须贺明生存权论m 林浩译法律出版社,2 0 0 1 年第3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物质帮助权则体现出宪法权利的属性。 第二节物质帮助权之受益主体 物质帮助权的受益主体是物质帮助权所体现的社会利益的最终享受者,是物 质帮助权的利益归属主体,它是整个物质帮助权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物质帮助权的受益主体具有普遍性 物质帮助权是一种普遍性权利。“通过社会保障而进行的救济,不仅针对蒙受 资本主义体制弊病之害的经济上的弱者,而且还把救济之手伸向所有不管任何原 因而处于经济困境之中的人,对他们实行无歧视的平等的保障。 贝弗里奇报 告所强调的普遍主义原则,要求社会保障的范围并不局限于贫困阶层,而应当 覆盖全体国民。因此,物质帮助权的受益主体是普遍的。基于无差别的平等原则, 它包括“一切人”,不论其信仰、性别、社会身份一律平等地享有之。具体而言, 可以从两个层次对其进行理解,即物质帮助权的抽缘主体和物质帮助权的具体主 体两个层次。抽象主体是从物质帮助权作为基本人权的角度看,作为基本人权的 物质帮助权是人之为人所应有的权利,它无差别地为每一个自然人享有,除非出 现具体情况,否则它都自然地处于静态的满足状态。具体主体是从具体的法律规 定看,物质帮助权虽然无条件地为一切人所享有,但只在特殊情况出现时,才可 能转化为现实,这时它是动态的。强调物质帮助权受益主体是普遍的,而不仅限 于贫困等特定弱势群体,有助于改变物质帮助权受益主体受歧视的地位。而研究 物质帮助权的具体主体,有助于在具体法律当中明确有关基金筹集方式、项目、 标准以及收支形式,更有利于物质帮助权的实现。 二、物质帮助权是自然人所享有的权利 物质帮助权是人之为人的一项权利,只能为自然人所享有,受益主体不包括 法人和其他组织。物质帮助权的目的在于保障入的生存,实现社会公平。物质帮 。大须贺明生存权论【m 】林浩译法律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4 页 第二覃物质帮助权之要素分析 助权基于自然人出生的法律事实而自动获得,并基于死亡的法律事实而自动消灭。 而法人作为拟制的人,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一致性决定在它“衣食无着 的 情况下将导致法人终止。 三、物质帮助权受益主体的国际化倾向 物质帮助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其受益主体呈现出国际化倾向,即物质帮助 权的受益主体不仅包括本国公民,而且还包括在本国范围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2 条规定,“本公约所宣布的权利应予 普遍行使,而不得有例如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 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分。 从物质帮助权的人权属性看, 它关系到人的生存,不能仅因其公民身份的缺失而被剥夺。因此,物质帮助权的 受益主体由公民扩展到居民,不应因人的肤色、种族、国籍或民族出身而给予区 别对待。 第三节物质帮助权之责任主体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经济不发达,人们生活自给自足,除了宗教慈善所外, 家庭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单位,经常性的生活互助局限于以血缘亲情为 纽带的家族、宗族内部,国家仅仅出于稳固政权的目的,间断性地接济贫民、救 济灾民。此种物质帮助并不具有人权的属性,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施舍或家庭责 任。在市场经济初期,济贫制度是国家的主要物质帮助模式,它是针对特殊主体 实施的有限救济。物质帮助权发展到现在,它彰显出人生存的正当要求,不再是 恩赐、施舍、博爱或兄弟之情,“零星的救灾济贫制度发展成为国家固定的社会政 策,施舍式社会救助发展成为公民的一种法定权利 ,物质帮助权的责任主体也 跳出个人和家庭的狭小范围,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宪法视域下物质帮助权的责 任主体主要是国家和社会。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 】商务印书馆,2 0 0 2 年第1 0 9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国家是物质帮助权的责任主体 在物质帮助权实现的过程中,国家经历了从“不介入到积极介入,从为统治 者服务到为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协调发展服务”这样一个过程。一些国际法律 文件表明了国家作为物质帮助权第一责任主体的终极义务和责任。1 9 7 4 年联合国 大会通过的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宣言第7 条指出,“每个国家有促进其人民的 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首要责任。 1 9 9 3 年世界人权大会宣布的维也纳宣言和 行动纲领也指出,“人权和基本自由是全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保护和促进人权 和基本自由是各国政府的首要责任”,“各个国家,不论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 如何,都有义务促进和保护一切人权和基本自由”。1 9 9 9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 于个人、群体和社会机构在促进和保护普遍公认的人权和基本自由方面的权利和 义务宣言强调,“各国负有首要责任和义务促进和保护人权和基本自由 ,“应采 取可能必要的步骤,在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其他领域创造一切必要条件,以确 保在其管辖下的所有人能单独地和与其他人一起实际享受所有这些权利和自由”。 国家作为物质帮助权第一责任主体,其具体责任体现在有关物质帮助权实现 的制度设计、财政支持和事务管理上 ( 一) 制度设计 对于物质帮助权,国家承担的责任主要是宪法意义上的,体现在有关物质帮 助权的法律规定和制度设计上。我国现行宪法第4 5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 利。 它从宪法高度肯定了物质帮助权的基本权利属性。同时,还规定“国家发展 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2 0 0 4 年宪法 修正案第1 4 条又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在物质帮助权的实现方面做出了总体的制度设计,对具体的法律规定和行政 机关的事务管理起到宏观指导作用,保证了物质帮助权的实现。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 1 商务印书馆,2 0 0 2 年第1 2 9 页 第二章物质帮助权之要素分析 ( 二) 财政支持 物质帮助权的实现需要一定的财政支撑,财政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物质帮助 权的发展。实现物质帮助权的资金来源虽然有多种,但国家应当为物质帮助权的 实现给予财政支持,这是它作为物质帮助权责任主体所应负担的法定义务,只是 不同的国家在义务承担上有所差别。例如,在英国,“国家对全体公民实施普遍的 社会保障项目,资金来源于税收,全部或大部分由国家财政的公共开支支付一。在 美国这种社会保障型国家,虽然以个人和雇主缴纳为主,但国家财政亦要给予兜 底或补助。在改革前,我国有关物质帮助的全部资金均来源于国家财政,现在, 在资金问题上,我国在认同国家责任的同时,不再强调国家的全部责任主体地位, 它不再是唯一的责任主体,只是多元责任主体中的一员。这种转变的原因在于, 我国认识到了一国在物质帮助权方面的财政政策,除了与该国制定的福利体制有 关,更重要的是要看该国的经济水平,过高的财政支出虽然在短期内有利于物质 帮助权的实现,但长此以往会导致“福利依赖刀和“补贴欺诈”,降低人们的责任 意识,最终制约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物质帮助权的实现。我国目前所制定的相关 财政政策,是与当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水平不高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 ( 三) 事务管理 在物质帮助权的责任承担上,最终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在具体管理权限划分 上,关键是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在市场能够有效 调节的领域,要放活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如商业保险) , 在其他领域( 如最低生活保障) 则是国家所要关注的。二是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 关系。有关宏观调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