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题库.doc_第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题库.doc_第2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题库.doc_第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题库.doc_第4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题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题库一、选择题1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2小学生的思维( )。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3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5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一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9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10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是一种( )。A外铄论的观点 B内发论的观点C多因素论的观点 D反映论的观点11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 )。A外铄论的观点 B内发论的观点C多因素论的观点 D综合论的观点12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13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 B决定因素 C物质前提 D无关因素14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环境因素 B社会条件 C主观努力 D成熟机制15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 )。A个体本能 B外在环境 C基因复制 D肌体成熟16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个别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17一般来讲,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A幼儿期 B少年期 C童年期 D青年期18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 )。A内发论观点 B外铄论观点 C需要论观点 D实质论观点19人们常说:“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个月会喊大大,这反映了人的( )的发展过程。A遗传素质 B身体技能 C社会性 D感觉器官20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较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 )。A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1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 )。A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B人们接受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更对人的发展有利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22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墨子23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 )能力为标志。A创造 B学习 C生殖 D思考24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25杜威对于传统教育的批判,不仅批判了传统的教育方法,而且批判了教育目的的( )。A内发性 B外铄性 C外因素相互作用性D导向性二、填空题1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二层次的活动是个体的( )活动,它是人对外部世界能动的、带有个体性的反映。2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 )和( )两个方面的发展。3瑞士心理学家( )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4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 )和( )等。5教育的自身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它主要包括( )、( )和( )等方面。6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论、( )、( )等不同的解释。7人的( )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8( )是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9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 )和( )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10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面;一是( )的发展,二是( )的发展。11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主要是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12心理成熟以( )的能力、较稳定的( )和( )的形成为标志。三、简答题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7简述遗传和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四、论述题1论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独特功能。2论述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3在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中,当代生物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中国民间则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说,当代遗传学的发展也为人们重新认识这一观点提供了某些方面的证据。请问:(1)什么是遗传素质?(2)如何认识遗传素质对人发展的作用?4试述教育适应人的发展的规律。5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网络的发展,有些人开始提出所谓“学校消亡论”,认为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便利,学生完全可以在家中通过互联网并在家长的帮助下接受教育,而不必到学校去。近年来,美国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学校(homeschool),有些家长认为学校不能提供他们的孩子所需要的教育,因而不把孩子送到学校,而是在家中由自己担任教师,借助互联网等的帮助,对孩子进行教育,这种现象引起很大的争议。(1)结合教育学的知识,试对上述观点或做法进行评论。(2)“家庭学校”的出现,对学校教育改革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或要求?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解析: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表现在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因此,答案为D。2C解析:小学生的思维缺乏自觉性、灵活性,在概念获得方面尚有困难。因为概念的形成需要经过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过程,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答案选C。3B解析: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这反映了人的个体差异性。因此,答案为B 。4B解析: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小学生大约处在六七岁到十一二岁这个年龄阶段。在这一时期,儿童的个性得以初步形成,并且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该题选B。5B解析:华生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他的这段话强调了环境在个人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答案选B。6C解析:“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遗传决定的,其创始人是英国学者高尔登。他运用家谱分析法,在977名英国名人中发现有332人的直系亲属也是名人,而同样977名普通人中,只有1名亲属成名。他因而得出结论,个人的能力由遗传获得。因此,答案选C。7A解析:儿童人小学时感知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可以在教师组织下进行简单的观察。但在感知事物时,常被色彩鲜明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所吸引,而忘掉了自己感知的任务。这说明其知觉的随意性和情绪性还很明显。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还很笼统,常忽略一些细节,识字或写字过程中常有丢笔少画的现象发生。左右方位也容易出现错误,如把“b写成“d。因此,答案选A。8B解析: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存在着个别差异。首先表现为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和水平是不同的,即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上。因此,答案选B 。9C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个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最佳期是指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方面的教育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方面的潜力。因此,答案选C。10A解析: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这种观点即为一种典型的外铄论。因此,答案为A。11B解析:内发论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种观点是一种典型的内发论的观点。因此,答案为B 。12C解析: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来得到部分补偿。盲人没了视力,可通过灵敏的触觉、听觉来加以弥补。因此,该题选C。13C解析: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不可能。因此,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答案为C。14D解析: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的成熟机制,具体论证为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因此,答案为D。15C解析: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环境和教育只是延迟或加速人的发展。因此,答案为C。16A解析: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都存在。在教育工作中发现并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非常重要。“一刀切”显然违背了这一规律。因此,答案为A。17C解析:小学生大约处在六七岁到十一二岁这个年龄阶段。在发展心理学上,这一年龄阶段应属于童年期。因此,答案选C。18B解析: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华生的观点正是典型的外铄论。因此,答案选B。19A解析: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个月会喊大大”反映了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因此,答案选A。20D解析: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的发生变化。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说明了遗传素质在教育的作用下是可塑造的。因此,答案选D。21B解析:在活动中,人不仅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改造环境,人可以充分发挥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克服消除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创造一种积极的环境,以促进自身的发展。人才成长中的逆境定律充分说明了人的发展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的过程。因此,答案选B。22C解析: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我皆备于我心,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他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因此,答案选C。23C解析: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因此,答案选C。24C解析:13、1416、17岁属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这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被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搞得惊惶失措。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因此,答案选C。25B解析: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不仅是对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教育目的的批判,是对教育目的外铄性的批判。他认为,这种外铄性的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无思考的余地,限制人的思维。因此,答案选B。二、填空题1心理2认知:意向3皮亚杰4遗传;环境;教育5物质条件;教师队伍;教育管理6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7遗传素质或遗传8小学教育9心理;社会10生理;心理11孟子12独立思考;自我意识;个性三、简答题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答:人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譬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时间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5)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都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2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答: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人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和环境四大因素,而在这四大因素中,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家庭的或是学校的、社会的,都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是以教育人为主要目的的活动。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政治思想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使年轻一代健康地成长。(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地、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并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而环境中其他方面的影响,往往是自发的、偶然的、片段的,是不能与学校教育相比拟的。(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来进行工作的,教师受社会的委托来教育学生,他有责任来教育好学生,他对学生的思想、学业、身体等是全面关心的,他有明确教育的目的,熟悉教育的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律和方法,自觉地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而环境中缺少这样的专职教育人员,一般来说,不如学校这方面的条件好与教育效率高。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在年轻一代的成长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年轻一代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知识的获得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成人所给予他们的教育,不像成年人那样,知识的增长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除依靠所受的教育外,更多地依靠工作的实践、自学和自我修养。因而,教育对年轻一代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比对成年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更大一些。因此,教育对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3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答: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其中,不平衡性就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发展期。在这两个发展期内,身高的增长速度比平时要迅速得多。(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4为什么说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答: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环境是指对个体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狭义的环境是指个体生活于其中,并对其身心发展自发的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其原因在于:(1)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这种能动性一方面表现在,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接受环境的影响并获得发展的。人在实践过程中,既接受环境的影响,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另一方面表现在人是按照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在这些知识、经验基础上产生的需要和兴趣等接受环境影响的,因此,同样的环境在不同人身上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2)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也是自发的、零星的、无计划的、无目的的、不系统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环境影响的这种特点,往往使人的发展具有两极性:既可以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使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环境的作用是有限的。5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例如,失明者可通过听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使人在某方面机能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与环境协调,为继续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事实上,不同机能之间的协调互补,使得人以整体的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在正常人身上同样存在,只是由于它们的自然、平常而不被人们意识到,一旦缺失后,它就以惊人的方式显现出来了。这种显现还使人们看到了人体器官各种机能的巨大发展潜能和可塑性。(2)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的互补。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即使身体健康,也可能失去信心。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对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机能发生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差生树立起坚定的信心,相信它们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来达到一般正常人一样或相似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善于发现他们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通过他们自己的精神力量来达到身心的协调、统一发展。6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它们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起作用。就教育来说,教育是使学生掌握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过程,是把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他自己的财富的过程,这种转化要求学生必须有自身的能动性。从直接意义上来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要求,厌恶学习,懒于思考,心不在焉,缺乏学习动力,教师所讲的东西是不会变成学生的精神财富的。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取决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做出有选择的反应,是赞成或是反对,是积极行动或是采取回避态度,能自觉地做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表现在能为自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买。7简述遗传和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答:人的发展是指个体身体和心理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生理的发展指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者密切相关。心理发展指认识能力和个性心理的发展,它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像、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人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遗传和环境是其中重要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1)遗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人的发展就无法实现。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有一个发展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上。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于人的发展是有影响作用的。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环境是指环绕在人们周围并对其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是影响于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时时刻刻都在作用于人、影响于人,并使人在不知不觉被同化的同时,使人的心理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促进了人的身心发展。可见,环境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很明显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虽然有重大作用,但对一个人的发展和成熟,一般来说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这不仅是因为环境仅为人发展的外因,而且环境对人的影响是自发的、无计划的、无系统的,只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性质。(3)遗传和环境的关系遗传和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过程,具体分析如下: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生物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它毕竟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条件。它只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性。遗传本身也是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改变而改变的。人在实践活动中,一方面作用于自然和社会,创造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在这同时,也改变着人自己的本性。对于遗传上的个别差异也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青少年儿童在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个别特点,并不完全是由先天条件决定的,主要是由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四、论述题1论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独特功能。答: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独特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从总体来看,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不外乎体质、道德、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几个方面,并提出一系列规范。这些规范的具体内容对学校教育来说,又随着社会性质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而变化,。并有意识地以教育目标和目的的形成去规范学校的其他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所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与未受过学校教育的人相比,在接受人类积累起来的各种文化上,不仅具有数量、质量和程度的差异,而且具有态度与能力上的差异。可见,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规范与自觉化的特殊功能。(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中,个体的身心同样会发展。学校的作用在于尽可能加快这一变化的速度和缩短实现发展目标的时间。这是因为学校教育是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训练的社会活动。此外,学校教育使个体处于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将更明显、更有意识和富有成效。(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小学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意义。学校教育能帮助个体形成对自身发展的自主能力,使个体的发展由自发提高到自觉阶段。(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小学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才能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发现,而专门学校对这些才能的发展、成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个|生发展方面,教师的心理学、教育学素养是关键因素,它决定教师是否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独特性的价值,是否尊重和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否积极地在教育活动中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客观条件和提供活动的舞台。小学生在个性形成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点和帮助,而后才会走上自觉发展自己个性的道路。此外,学校中富有生气的学生集体也为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土壤。2论述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答:根据我国现代心理学对个体发展的年龄阶段的划分,儿童期是指从6、7岁到11、12岁的年龄阶段,也就是小学阶段。这一年龄阶段的个体发展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均匀。童年期的儿童骨骼增长较快,但骨化尚未完成,因此,小学生的骨骼富于弹性,但不坚硬,易弯曲变形。尤其是脊椎的软骨成分丰富,骨盆骨化尚未完成。童年期儿童肌肉含水分相对较多,含蛋白质、脂肪、糖和无机盐较少,富有弹性,而肌力较弱,容易疲劳,但恢复快。大肌肉、上肢肌发育较早,小肌肉与下肢肌发育较迟。小学生心肌纤维较细,心脏功能较差。(2)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观察。儿童的观察常注意一些感兴趣的、新鲜的东西,而忽略主要的东西。教师应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注意。儿童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作用。其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记忆。儿童年龄越小,识记具体的知识、事件、人物、对象、事实要比识记定义、解释、描写等好一些,并且记得巩固些。他们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对低年级儿童而言,直观形象记忆、逻辑记忆较为发展,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并使记忆系统化。思维。儿童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其思维缺乏自觉性、灵活性,在概念获得方面尚有困难,因为概念的形成需要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情感。儿童入学后,学校不断向儿童提出新的要求,从而情感的倾向性、深度、稳定性及效能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小学生的道德感是比较模糊的,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物的好坏,而且小学生的理智感大多是和具体事物相联系的。自我意识。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相对较差,中年级开始逐步学会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教师与父母对儿童活动的及时评价以及言行的潜移默化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有重大作用。(3)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低年级小学生对学习的价值不甚了解,对学习和游戏也难以分得很清楚。教师应尽快让学生习惯于新的生活制度,使儿童认识到学习不完全是游戏,而是一次认真的工作,学习能知道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对小学生而言,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所以,他们对老师怎样对待他,对他的学习有什么反应十分敏感。分数,带有教师的评价,所以,学生很快就了解到分数的作用,取得高分就成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习惯。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点安排教学过程。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也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学习的常规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重视学习的结果。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常常和自己对成绩的满足感的体验联系在一起。这种满足感是伴随着教师的称赞、夸奖而增强的。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多鼓励,这对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形成非常重要。3在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中,当代生物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中国民间则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说,当代遗传学的发展也为人们重新认识这一观点提供了某些方面的证据。请问:什么是遗传素质?如何认识遗传素质对人发展的作用?答:(1)遗传素质的含义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2)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如果没有这些生理前提,人的发展就无法实现。但是,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是现成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等,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有一个发展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上,如青少年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心肺和大脑的发育,性的成熟等。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于人的发展是有影响作用的。很明显,一个生来失明的孩子,不可能培养他成为一个画家;一个生来失聪的孩子,就很难把他培养成为音乐家;一个神经活动灵敏、智力超常的儿童,就给教育工作减少一些困难,比较容易教育成才。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许多事实证明,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平衡、灵活的人,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下,也可以变成类似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在良好的教育下,也会变成很有涵养、很守纪律的人。人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映能力提高,如印染技工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较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决定论者把遗传看作是决定人发展的惟一因素,他们认为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只在于延迟或加速遗传能力的实现。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能否变成现实则取决于后天的环境。4试述教育适应人的发展的规律。答:人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工作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顺序性的,教育应循序渐进人的身心发展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具有一定顺序性。如身体发展是从头部向四肢、从中心部位向全身的边缘方向进行的;动作是经躺、坐、爬、站、走的发展顺序。心理方面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由机械识记到意义识记;先有喜怒的一般情感,然后才有理智、道德等高级情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序性,无论是思想品德的修养,还是知识、技能的传授,都应坚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要“凌节而施”,违反了客观顺序,就不可能对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2)人的身心发展又是有阶段性的,教育应分阶段进行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在前一阶段内准备了向后一阶段的过渡。每一发展阶段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一段时间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就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也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阶段性。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在教育措施上不能一般对待。还应看到,每一个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相互衔接的阶段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因此,在教育工作上也要考虑到这种衔接性。(3)人的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教育应适时进行人的身心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如人的身高与体重的发展,有两个增长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出生后的第一年,身高可增长25cm,体重可增加7kg;第二高峰是青春期,身高可每年增长78cm,体重可增加56kg。其他时期内身高和体重的发展则较为缓慢。第二,在相同年龄阶段身心不同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如心理方面的发展,感觉、知觉、机械识记在少年时期已有较高的发展水平,而逻辑思维则需要到青春期才能有相当的发展。教育措施应与学生不同方面发展的成熟相适应,既不能强行给学生灌输难以接受的内容,又不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其更快成熟,进入更高的水平。(4)适应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教育应相对稳定一般来说,在基本相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正常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年龄特征、发展顺序、速度和水平等大体相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随着社会和教育条件的改变,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其发展速度和水平又是可变的。身心发展的可变性对青春期学生来讲即是可塑性,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都是相对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教育内容和要求的相对稳定性。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要求的提出,必须以学生相对稳定的生理、心理特征为依据,这样才能避免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计划性和稳定性,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与此同时,又要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变性,通过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发展的可能性,促使人有较快的发展。(5)适应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应因材施教每个人的遗传素质不同,所受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以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学生的发展程度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性首先表现在不同人的同一方面发展,其速度和水平是不相同的。其次表现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上。最后表现在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上。教育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共性和个别差异性,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的、计划、措施进行的同时,认真分析和研究每个教育对象,有的放矢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采取特殊的有效措施,加以个别指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优势,弥补每个学生的短处和不足。5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网络的发展,有些人开始提出所谓“学校消亡论,认为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便利,学生完全可以在家中通过互联网并在家长的帮助下接受教育,而不必到学校去。近年来,美国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学校(homeschool),有些家长认为学校不能提供他们的孩子所需要的教育,因而不把孩子送到学校,而是在家中由自己担任教师,借助互联网等的帮助,对孩子进行教育。这种现象引起很大的争议。(1)结合教育学的知识,试对上述观点或做法进行评论。答:案例中提出的“学校消亡论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家庭学校的出现也有其利弊,具体分析如下:学校教育是由承担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从个体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