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学专业论文)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研究.pdf_第1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研究.pdf_第2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研究.pdf_第3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研究.pdf_第4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周敏 指导教师张新民教授 中文摘要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包括个人隐私在内的个人信息保护成为人们关 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呈出不穷的侵权案件,更使得个人信息规范化管理迫在眉 睫。因此,个人信息权研究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个人信息的财产利益是在实际流通过程中产生的。从人格权商品化的演变过 程可以看出,个人信息权的上位权属是人格权而不是其他权利。正是个人信息财 产权等“新生 权利的出现,人格权法的法律体系才得以不断完善。在对个人信 息权进行立法保护时,针对其财产权的保护尤其值得关注。 本文分析了个人信息权的概念、特征、性质等基本属性,并从人格权商品化 的角度论述了个人信息财产权产生的理论依据,在对国外个人信息权的立法进行 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的制度设计思路。本文的 框架如下: 第一部分,个人信息权的界定。界定了个人信息权的概念,并对个人信息权 的特征、性质以及民法保护的价值进行了剖析。 第二部分,个人信息商品化的理论分析。首先,介绍了个人信息商品化的现 实表现个人信息财产权:其次,介绍了学界对个人信息商品化的正反两方面 观点评析;最后,从法哲学角度对个人信息商品化进行了理论分析。 第三部分,个人信息立法状况的国际比较。分析介绍了国外个人信息权的立 法状况,并对有关国家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对我国个人信息权的立法启示。 r e s e a r c ho nt h ec i v i lp r o t e c t i o no ft h e p e r s o n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 r i g h t m a j o r :c i v i ll a w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e s s o rz h a n gx i n m i n a u t h o r :z h o um i n a b s t r a c t w i mt h e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i n f o r m a t i o ns o c i e t y , p e r s o n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 p r o t e c t i o n i n c l u d i n gp r i v a c yp r o t e c t i o nb e c o m e sr e s e a r c hf o c u s t h ei n c r e a s i n gc a s e so ft o r t u r g e n t l y c a l lf o rt h e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o ft h e p r o c e s s i n g a n dh a n d l i n go fp e r s o n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 p e r s o n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m a k e sp r o p e r t yi n t e r e s ti np r a c t i c a lt r a n s m i s s i o n f r o mt h e e v o l v e m e n to ft h ec o m m e r c i a l i z a t i o no fp e r s o n a l i t yf i g h t ,w em a ya r r i v ea t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t h es u p e rr i g h to ft h ep e r s o n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r i g h ti sn o tp r o p r i e t a r yr i g h t b u tt h ep e r s o n a l i t yr i g h t i ti st h ee m e r g e n c yo ft h o s e n e w - b i r t h r i g h t s ,s u c ha st h e p e r s o n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r i g h t , t h a tp u s h e st h ei n c r e a s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l a ws y s t e mo f p e r s o n a l i t yr i g h t h e n c e ,a t t e n t i o ns h o u l db ep u to nt h ep r o t e c t i o no fp r o p e r t yr i g h ti n t h ep r o c e s so f p e r s o n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l e g i s l a t i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a n a l y z e st h ec o n c e p t , c h a r a c t e r s ,p r o p e r t i e s ,a n da t t r i b u t e so ft h e p e r s o n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r i g h t ,f r o mt h ec o m m e r c i a l i z a t i o no fp e r s o n a l i t yr i g h tp o i n to f v i e w , a r g u e sp e r s o n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r i g h th a s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p r o p e r t yr i g h t ,t h r o u g h c o m p a r i n gt h ep e r s o n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l a w m a k i n gi nf o r e i g nc o u n t r i e s ,r e p r e s e n t st h e s u g g e s t i o n so nt h ed e s i g no fc i v i lp r o t e c t i o ns y s t e mo fp e r s o n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i nc h i n a c h a p t e rig i v e st h ed e f i u i t i o no fp e r s o n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r i g h t i ta n a l y z e st h e c h a r a c t e r s ,p r o p e r t i e so f t h ep e r s o n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r i g h ta n dt h ev a l u eo fc i v i lp r o t e c t i o n c h a p t e ri ia n a l y z e sc o m m e r c i a l i z a t i o no fp e r s o n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 t h ep r a c t i c a l ,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c o m m e r c i a l i z a t i o no fp e r s o n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 - - p e r s o n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 s p r o p e r t y - r i g h tc h a r a c t e ri si n t r o d u c e df i r s t ,f o l l o w e db yt h ed e s c r i p t i o no fc o n f l i c t i n g p o i n t st ot h ec o m m e r c i a l i z a t i o no fp e r s o n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 ,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o ft h e c o m m e r c i a l i z a t i o ni sc o n d u c t e da tl a s t r e - 一一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 b s t r a c t c h a p t e r h id i s c u s s e st h el e g i s l a t i o no ft h ep e r s o n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i n f o r e i g n c o u n t r i e s i tc o m p a r e sa n dt h e na n a l y z e sc i v i lp r o t e c t i o no fp e r s o n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i n t h o s ec o u n t r i e s ,a n dt h u s p r e s e n t si l l u m i n a t i o no ft h el e g i s l a t i o no ft h ep e r s o n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r i g h ti nc h i n a c h a p t e ri vi st h es u g g e s t i o n so nt h es y s t e md e s i g no ft h ec i v i lp r o t e c t i o no ft h e p e r s o n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r i g h t i tf i r s td e p i c t s 。t h es t a t u sq u oo fl e g i s l a t i o no fp e r s o n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p r o t e c t i o n ,a n dt h e na n a l y z e st h ef u t u r eo ft h el e g i s l a t i o nb a s e do nt h e n e c e s s a r y , u r g e n c y , a n de x e c u t i n gp r o b a b i l i t yo fi t ,f m a u yp r e s e n t ss u g g e s t i o n so nt h e s y s t e mo f t h ec i v i lp r o t e c t i o no ft h ep e r s o n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f i g h tw i t hf o c u so nt h ed e s i g n o ft h es y s t e m k e yw o r d s :p e r s o n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r i g h t c i v i lp r o t e c t i o n n o m o l o g i c a la n a l y s i s c o m p a r i s o nr e s e a r c hs y s t e md e s i g n 引言;1 第1 章个人信息权概述2 1 1 个人信息2 1 1 1 个人信息、个人数据与个人资料2 1 1 2 个人信息的定义2 1 2 个人信息权的界定及性质4 1 2 1 个人信息权不是物权,所有权保护模式不适用4 1 2 2 个人信息权兼具有人格权与财产权双重属性5 1 2 3 个人信息权是一种具有财产性质的人格权6 1 3 个人信息权的特征6 1 3 1 个人信息权的主体是自然人6 1 3 2 个人信息权的客体是个人信息7 1 3 3 个人信息权是一种区别于其他权利的独立权利7 第2 章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的法理分析8 2 1 个人信息商品化的法哲学分析8 2 1 1 人格权的商品化8 2 1 2 人格权商品化的实现1 0 2 2 个人信息商品化的民法表现” 2 2 1 个人信息直接商品化获取的收益1 1 2 2 2 个人信息经二次开发利用产生财产收益1 2 2 2 3 个人信息商品化主要观点1 2 2 3 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的价值1 4 2 3 1 加强个人信息权保护有利于保障人权1 4 2 3 2 加强个人信息权保护有利于实现信息的共享1 4 2 3 3 加强个人信息权保护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1 5 2 3 4 加强个人信息权保护有利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发展1 5 第3 章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比较研究1 6 3 1 国外个人信息立法概况1 6 3 2 国外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的比较和启示1 9 3 2 1 立法模式1 9 3 2 2 保护对象的主体范围2 0 3 2 3 保护的适应范围2 0 3 2 4 侵权行为以及侵权民事责任2 1 第4 章我国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的制度设计2 4 4 1 1 宪法中的保护2 4 4 1 2 部门法中的保护,z 4 4 2 我国确立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制度的前景分析2 6 4 2 1 推进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的必要性2 6 4 2 2 加强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的紧迫性2 6 4 2 3 确立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制度的现实基础2 7 4 3 我国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的基本制度设计2 7 4 3 1 我国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立法体例及立法模式选择2 7 4 3 2 我国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的立法内容建议2 9 主要参考文献。3 3 致谢3 b 个人信息记录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轨迹,它既包含人们的个人隐私,又包含其 他信息。由个人信息产生的相关权利,有的学者称之为个人信息权,或个人资料 权,是一种与隐私权有着部分重合,而又有一定区别的新生权利。这种新生权利 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近年来频发的个人信息案件使得个人信息保护成为社会 各界关注的焦点。 我国专家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建议稿已于2 0 0 5 年提交。然而,学术界 对个人信息权的关注并没有因专家稿的提交而停滞,持续讨论最为激烈的是个人 信息权的保护体例问题:到底应该是属于人格权法保护范畴还是属于所有权法保 护范畴,或应该一分为二,把其具有人格权性质的部分归纳入人格权法保护,而 其具有的财产性纳入所有权法的保护范畴? 引起这些争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个 人信息权具有财产性利益,这是传统意义上人格权不具备的。 在传统的理论体系当中,人格权与财产权有着截然的分水岭,而民法理论在 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不得不正视新出现的人格权商品化问题。在人格权的大旗 下,并非只有个人信息权是具有财产性的,比如肖像权,名誉权以及形象权等也 具有财产权性质。因此,个人信息权中的财产权应当被人格权所接受,个人信息 权应当是人格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因其具有财产权的属性,具体人格权的 概念变得更加丰富。 已经面世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以及学者建议稿,对个人信息权的财 产性认识不够充分,法律设计尚有不足,对个人信息财产权的保护并没有体现。 对于个人信息权立法保护,纵观各国立法经验,应从宪法、民法典以及民事特别 法三个层次进行,本文将试图探讨在民法范畴内对个人信息财产权利建立合理的 立法保护模式。笔者拟对立法进行了补充建议,以期能对我国个人信息权保护立法 提供新的思路。 第1 页 1 1 个人信息 1 1 1 个人信息、个人数据与个人资料 由于现有国际立法以及国外个人信息立法多用于保护自动系统中的个人信 息,所以个人信息多被表述为“个人数据( p e r s o n a ld a t a ) 或“个人资料 。随着 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意识到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不应当限制在某种介质存 在,只要个人信息反映了特定主体的人格利益,就应该获得保护,之后的个人信 息保护法都扩展到了非自动系统或半自动系统处理的个人信息( p e r s o n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 ) 。目前,各国个人信息立法文件仍然沿用“p e r s o n a ld a t a 一词,英文 中的“d a t a 一词本身就有“i n f o r m a t i o n 之意,1 可与“i n f o r m a t i o n 交替使用, 因此在立法上更改的必要性不大。因此,在相关法律文件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 “p e r s o n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 和“p e r s o n a ld a t a ,或者是“i n f o r m a t i o n ”和“d a t a 的交 替使用。在国内的著述中,也有这种交替使用的情况。2 依台湾地区1 9 9 5 年“电脑 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 的解释,个人资料是指自然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身份 证统一编号、特征、指纹、婚姻、家庭、教育、职业、健康、病历、财务情况、 社会活动及其他足以识别该个人之资料。可以看出,个人资料实为个人信息的同 义词。也有学者指出,采用“个人资料 并不意味着否定“个人信息 ,两者之间 并不是非此即彼,也没有严格的界限。它们之间的区别在法律上没有太大意义。3 受我国台湾地区的影响,我国大陆学界存在着使用“个人资料还是“个人 信息 的争论。笔者认为,“个人信息 的概念表述更为恰当。从资料与信息的区 别来讲,资料是信息的表现形式,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着眼点不在于信息的表现 形式,而在于信息本身,那些没有任何物质载体的个人信息也应当受到保护。4 就 个人信息保护的状态而言,不仅仅是经过处理而获得的信息需要保护,个人信息 的自然状态和原始状态也要受到保护。本文中,笔者采用“个人信息”的表述, 在直接引用他人论述和观点或翻译国外法条时,采用原有的“个人资料 的表述。 1 1 2 个人信息的定义 从立法定义来看,国内外立法和相关法律文件对个人信息的认识大体趋于一 1 朗文当代英语辞典中对d a t a 的解释有2 种:( 1 ) i n f o r m a t i o n o r f a c t s ;( 2 ) i n f o r m a t i o n i na f o r m t h a t 强n b es t o r e d 第一种解释实际上把d a t a 和i n f o r m a t i o n 作为同一概念对待 2 郑成思知识产权法一新世纪初的若干研究重点【m 】,北京:法律出版杜,2 0 0 4 3 陈宏达个人资料保护之研究台湾辅仁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 9 9 2 4 齐爱民个人信息保护法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出站报告,2 0 0 4 第2 页 致,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差异。 欧盟9 5 指令第2 ( a ) 条规定,“个人资料 是指任何识别或可得识别的自然人 ( 信息主体) 的任何信息;可识别的自然人是指直接或间接,特别是通过他的身份 证号码或他的身体、生理、精神、经济、文化和社会身份等一个或多个特有因素, 从而被识别的人。 欧洲议会1 9 8 1 年有关个人资料自动化处理保护个人公约第2 条规定,个 人资料是指,有关可以识别或可得识别的某一个人( “信息主体 ) 的任何信息。 德国2 0 0 2 年联邦资料保护法第3 条规定,个人资料是指,关于一个可识 别或可得识别的个人( 信息主体 的信息或者他的物质情况的信息。 英国1 9 9 8 年资料保护法第1 条“基本解释条款 规定,“个人资料 是 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并与一个活着的人有关的资料:( a ) 根据这些资料,可以识 别该人,( b ) 根据这些资料或资料控制者掌握或有可能掌握的信息,可以识别该人, 包括关于该个人的观点表达和资料控制者或与该个人有关的人的意图的表达。 丹麦2 0 0 0 年个人资料处理法第3 条规定,个人资料是指关于一个可识别 或可得识别的自然人( “信息主体 ) 的任何信息。 根据上述立法规定,欧盟采用了概括加列举型的定义,其他几个国家的定义则 采用了概括型。定义在如下几方面是一致的:第一,都采用了“p e r s o n a ld a t a 一 的表述;第二,都确认了直接个人信息和间接个人信息两种类型;第三,都将信 息主体的范围限定于自然人。对保护对象的这种统一认识,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有 密切关系。 在各国对个人信息的定义中,“可识别”与“可得识别 这对词是被反复提到 的,它们界定了个人信息保护法保护的对象范围。“可识别是指具备这种性质的 资料可以直接用于识别信息主体,如身份证号码;“可得识别是指具备这种性质 的信息必须辅助其他信息才能被识别。具备“可识别 性的信息称为直接个人信 息,将具备“可得识别性的信息称为间接个人信息。各国信息保护法均将保护 范围延伸至间接个人信息,主要是因为间接个人信息的组合可能构成直接个人信 息从而指向某特定个人,在他( 她) 身上同样具有可保护的利益。 笔者认为,1 9 9 2 年欧洲理事会在理事会资料保护条例建议稿中提出的于 个人信息的概念是比较恰当的,“个人资料是指有关一个可识别的自然人的任何信 息,不局限于以可处理形式存在的信息,它包括任何种类和任何形式的信息,只 要这种信息是有关个人的,不论是活着的人还是死去的人;只要这个人或这些人 可以识别。 第3 页 个人信息所指向的权利,学者称之为个人信息权,即本人对其个人信息支配、 控制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法律保护个人信息的最终目的在于保护自然人的个 人信息权。5 在德国法律体系中,个人信息权不仅是一项民事权利,也是一项宪法 权利。1 9 8 3 年1 2 月,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判决认定人口普查法部分违宪,并提 出了信息自决权的概念,使个人信息权明确成为一项宪法权利。6 我国亦有学者宣 称个人信息权“是一项宪法权利而非普通的民事权利 。7 笔者认为,个人信息权是 自然人的一项基本民事权利,它的权利属性如同继承权、知识产权一般。宪法虽 然是一切法律法规制定的依据,但宪法主要规定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而对一 般性的权利,仅作原则性规定。我国对于个人信息权的保护,可在宪法中予以原 则性表现,而对这项新型的民事权利的相关规定,则需纳入我国未来民法典 中,并且为了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还需制定一部民事特别法对其进行保护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个人信息权的性质,学界普遍认为它是一种民事权利,但对其应当纳入 物权的范畴还是人格权的范畴,有着较大的争议。有学者认为个人信息是物的一 种形式,个人信息权属于物权的范畴;8 也有人认为,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利 用涉及个人的人格尊严,个人信息所体现的利益是公民人格利益的一部分,这一 利益是一种独立的、新型的法律利益,应该被赋予新的权利,这一权利就是资料 权。9 从权利归属来看,资料权属于人格权的一种,人格权是资料权的上位权利。持 笔者赞同后者的观点,个人信息权不属于物权的范畴,它是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 是人格权的一部分,只不过,个人信息权既具有财产权的性质,同时具有人格权与 财产权双重属性,是一种财产性人格权。 1 2 1 个人信息权不是物权,所有权保护模式不适用 个人信息权与物权具有不同的法律性质:( 1 ) 物权的设立目的是为确保权利主 体对物本身的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物本身就体现了物权的价值,具有直接 的财产利益;而个人信息权的设立则是为了保护个人信息不受他人损害,立法宗 旨为保护人格独立、人格尊严,财产利益只是其一个保护方面,个人信息的价值 也具有不确定性,其价值的实现也有赖于不同的商业运作模式。u ( 2 ) 物权的客体 5 王坤论个人信息权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 0 0 6 齐爱民德国个人资料保护法简论【j 】武汉大学学报,2 0 0 4 ( 4 ) 7 专家详解个人信息立法进程,公民有权查看个人档案【h 京华时报,2 0 0 5 4 1 8 o 汤擎试论个人资料与相关的法律关系阴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 0 0 0 ( 5 ) 9 齐爱民个人资料保护法原理及其跨国流通法律问题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4 齐爱民个人资料保护法原理及其跨国流通法律问题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4 1 1 张素华个人信息商业运用的法律保护明苏州大学学报,2 0 0 5 ( 2 ) 第4 页 西南大学硕士学f 7 :论文 第1 章个人信息权概述 是物,而个人信息权的客体个人信息并不具备物的一般特性。( 3 ) 物权的行使 时,物权人能依照自己的意思来直接支配物,而个人信息权行使中,通常需要请 求他人行为,如确认、了解个人信息的存储、利用和流通情况。( 4 ) 物权人可通过 行使物权请求权来恢复对物的支配实现救济,不受时效限制;而个人信息权人只 能请求对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来救济权利,无法恢复原状,并受到时效的限制。 1 2 2 个人信息权兼具有人格权与财产权双重属性 个人信息是能够直接或间接识别特定自然人的信息,与特定自然人紧密结合, 与特定自然人是一一对应的关联性,具有人身依赖性与专属性。任何自然人一生 中拥有大量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权是自然人所固有的权利,不管自然人是否意 识到这一权利的存在,个人信息权始终为任何自然人所拥有。人格权是:民事主 体专属享有,为维护其独立人格所必须具备的权利,以人格利益为客体。1 2 人格权 是民事主体所固有、不可分离的权利,具有固有性、专属性和民事主体的无意识 性。即人格权的存在与民事主体的存在具有一致性,无论民事主体是否能够意识 到,人格权都客观存在,而且这种权利专属于民事主体,不容放弃或完全转让。嵋 所以个人信息权具有人格权的性质,它是自然人固有、专属享有的,所体现的人 格利益表现在自然人对其个人信息的支配、控制、利用以及通过对其个人信息的 有效控制保持生活的安宁与内心世界的宁静。 对于财产权的特征,经济学家波斯纳认为:一是具有普遍性,即任何为人们 所需求的稀缺资源必须以财产权的形式界定,而不应存在一个无归属的资源利益: 二是具有排他性,财产权在某一特定主体拥有的同时,必须排除他人同时享有该 权利,并且他人不得侵犯该项财产权;三是具有可转让性,即财产权是可以自由 转让的权利。个人信息权的财产权属性表现在:( 1 ) 个人信息权是自然人排除他 人侵害,直接支配其个人信息,并因利用个人信息享有利益,具有普遍性、排他 性。( 2 )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信息已经被作为交易的对象,并表现出了明显的财产 利益。例如,易趣网有只要注册,即能获得的购物积分的规定,用户通过注册提 供个人信息的行为获得了易趣网提供的购物积分,消费者以其个人信息换取了经 济利益,充分表明了个人信息可以交易的特点,以及个人信息所体现的财产利益。 ( 3 ) 个人信息可作为商业主体间交易的对象。大量中介公司收集消费者偏好、层次、 经济能力等信息,进行分析后转让给其他公司,以此获利,这些都体现了个人信 息的财产权属性。( 4 ) 侵犯个人信息权会导致本人的财产损失。例如,某促销商 进行免费赠送活动,只要提供消费者的部分个人信息即可,甲领取了赠品后,又 1 2 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 9 9 4 魏振瀛民法【m 1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0 第5 页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个人信息权概述 以好友乙的名义冒领了一份,这样,乙就尚失了以自己的个人信息换取赠品的权 利。 1 2 3 个人信息权是一种具有财产性质的人格权 依据以上分析,个人信息权兼具有人格权与财产权的双重属性。有的学者认 为,个人信息权因其特有的双重属性,应当被认定为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以区 别于人格权和财产权。“笔者认为,个人信息权中的某些内容处于人格权和财产权 的交叠区域,它是一种具有财产性的人格权,并不应当被排除在人格权的范畴之 外。 在民法领域,利益大致可以概括为人身利益和财产利益,任何权利都可能涉 及到两种利益,而且两种利益有时会相互转化。人们可以出卖自己的肖像换取报 酬,财产权人会因遗失财产而遭受精神痛苦。法国、日本出现的赋予财产权人因 财产损失而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恐怕是这一认识更为激进的一种发展趋势。 埽学界认为,直接保护财产利益的是财产权,直接保护身份利益的属于身份权,直 接保护人格利益的归结为人格权。纵观现有诸多立法中,个人信息权体现出来的 直接保护利益是人格利益。德国2 0 0 2 年联邦资料保护法第l 条规定,“本法 的目的在于保护个人的人格权在其个人资料的处理过程中免受损害。”我国台湾 1 9 9 5 年资料保护法第l 条规定,“为规范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以避免人格权受侵害, 并促进个人资料之合理利用,特制定本法。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个人信息权虽 然具有财产权的特征,但并不能掩盖其作为人格权的基本性质,应将其定义为一 种具有财产性质的人格权。 1 3 个人信息权的特征 个人信息是能够直接或间接识别自然人的一切信息,覆盖了自然人的心理、 生理、智力、社会、文化、家庭等各个方面,包括健康状况、犯罪记录、性活动、 名誉、肖像、继承等涉及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各类事项,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 3 1 个人信息权的主体是自然人 各国立法中,一般都倾向于将自然人确定为个人信息权的主体,并不包括法人、 合伙、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等法人和其他组织。但也有一小部分国家将范 围扩及法人和其他组织,例如奥地利2 0 0 0 年关于个人资料保护的联邦法案第4 条第3 项规定,信息主体是指,控制者以外的,其资料被处理的任何自然人、法人 或自然人团体。持这种立法观点的国家认为,保护法人之资料是保障公平竞争的必 王坤论个人信息权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 0 0 6 贾淼论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广西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 0 0 5 第6 页 护之范围扩及法人资料。埔反对将法人作为主体的学者则认为,法人并非自然人,不 具有隐私利益,法人资料原则上不应作为个人资料进行保护;”另有学者认为,如保 护法人资料,法人势必向主管机关申报其“营业信息,其营业秘密易为商业间谍刺 探,损害法人之竞争利益;捕还有人认为,团体资料与个人资料的保护需要并不相同, 且现行法律对法人资料已有相应之单独规定和制度,足以保护法人资料。从立法的 总体趋势来看,个人信息权以自然人为主体更为合理。 1 3 2 个人信息权的客体是个人信息 权利的客体,即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个人信息权所指向对象为能够识别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无论该信息是否公开,只要它能够直接或间接识别自然人。 能够直接识别的有肖像、身份证编号、基因、指纹、声音、瞳孔等;必须与其他 信息相结合才能识别的有性别、爱好、兴趣、习惯、职业、收入、通信地址等。 1 3 3 个人信息权是一种区别于其他权利的独立权利 有学者认为各国信息保护立法上之权利类型无法列举穷尽,个人信息权不得 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个人信息权是对信息主体所有权利的统称。1 9 另有学者认为, “个人信息权是一项独立的权利,因为隐私权的概念不易加以界定,常随着保 护主体的身份、利害关系等因素而有不同见解,为应对信息社会的特性,应对其 加以修正;在信息社会中,保护个人信息的利益,不仅是不愿为他人所知的隐私 而己,更为重要的是它承认了个人信息权的存在。 笔者认为,个人信息权应该是一项区别于其他权利的独立权利,它的独立性 在各国法律上早被明确;在现有个人信息保护法中,个人信息权的权利内容已有 明文规定。德国1 9 9 0 年联邦资料保护法第6 、第1 9 、第2 0 、第3 4 、第3 5 条 就分别规定了资料权的性质和各项权能,包括信息主体的知悉权、更正权、封锁 权和删除权,该法第2 8 条规定了直接营销禁止权。1 9 9 8 年英国资料保护法第 2 部分,我国台湾地区“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 第4 条也有类似规定。依德国 立法第6 条和台湾立法第4 条之规定,个人信息权显然被认定为一项独立的权利, 并且在大陆法系个人信息保护法制上,已明确认定,个人信息保护法保护的内容 是信息主体的人格。德国1 9 9 0 年联邦资料保护法第1 条第l 款就规定:“为 保护个人人格在个人资料处理时免受侵害而制定本法。 1 6 陈宏达个人资料保护之研究台湾辅仁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 9 9 2 1 7 黄莉云资料跨国流通法律问题之研究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 9 9 4 1 8 陈宏达个人资料保护之研究台湾辅仁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 9 9 2 伸许文义个人资料保护法论 m ,台北: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 0 0 1 德国1 9 9 0 年t 联邦资料保护法 第3 条第( ( 5 ) 款第l 项 第7 页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2 章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的法理分折 第2 章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的法理分析 2 1 个人信息商品化的法哲学分析 个人信息权的上位权属是人格权,个人信息权中的某些内容处于人格权和财 产权的交叠区域,它是一种具有财产性的人格权。那么,个人信息权的财产权性 在民法中通过何种方式体现? 笔者认为个人信息权的财产权性来源于个人信息的 商品化,即人格权的商品化。虽然在传统大陆法系民法当中,人格权与财产权从 不交替,但从现代社会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来看,人格权的商品化是一个学界已经 不再回避的话题。 2 1 1 人格权的商品化 2 1 1 1 运用财产权保护人格权的历史 法国学者a u b r e ye tr a u 将人格权利称之为“天赋财产 ,认为“就纯粹理论上 讲,广义财产无区别地包括一切财产,尤其是天赋财产。射日本学者松冈义正将 生命、身体、名誉等人格利益视为维持人格所必须的法律上拟制的货物,人格权 即是支配这些法律货物的权利。人格权为“支配不得于人格分离之法律货物之权 利也。不得于人格分离之法律货物,即为维持人格所必要之事项。若其缺之,人 格即消灭,不能视之为人之存在。如生命、身体名誉、自由、氏名及商号等是也一。 2 2 美国最高法院早期的判例中也提到,一个人的姓名视为他自己所拥有的财产,并 且他对姓名享有与对其他财产类别相同的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英国有一句谚语:“一个人的房子是他的城堡( a m a n sh o u s ei sh i sc a s t l e ) 。哲 学家汉娜阿伦特认为,“从隐私而非国家的观点来看,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 的区别如同要暴露的东西和要隐蔽的东西之间的区别 ,“一个人私有财产的四壁 构成了唯一能够躲避公共世界里所进行的一切,而躲避公共性本身,使自己免于 被看见和听见不被公共性的强光照亮 。2 3 无论是英美法系或大陆法系都经历过通过扩张财产权保障隐私权的历史,财 产权对个人隐私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英美法系国家中,在一段时间内,一些法 院将财产权理论作为其对隐私权讨论的基础。如华伦大法官和布兰代斯大法官提 出:“在广义上,财产权自己就可以提供保护个人需要所能够以来的广泛基础。 2 隐私权在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的解释,即个人享有不受非法搜查和扣押的权利, 2 1 黄立民法债编总论 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 0 0 0 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四卷 m ,北京:中国人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8 5 2 3 皮海波个人信息保护法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 0 0 0 孔许文义个人资料保护法论 m ,台北: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 0 0 1 第8 页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 章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的法理分析 i u l i i l 暑量置曼鼍量量曼曼曼曼曼量詈量曼鼍曼鼍曼曼! 曼曼曼暑皇量量暑量量詈曼! 曼曼置量l 这也与财产有关。在1 8 9 0 年之前,相关的每一个案件的判决都隐含地认为隐私权 的基础是财产权利,早期的判例将隐私归为一项个人在对有形的住所或财产形式 独占权时所体现的利益。衢 大陆法系国家中,初期对子个人隐私的保护也是基于物权间接实现的。如德 国物权法专家沃尔夫认为,如果所有权人没有对外界开放某物而且也不愿意将该 物公开,那么摄影和公开照片的行为也可能构成妨害。所有权人有权决定该物的 使用方式以及将该物公开的方式。 2 1 1 2 人格权与财产权的分离 随着民法理论的不断发展,人格权法逐渐从财产法中分离出来,民事权利逐 渐行成财产权和人身权两大基本分类。如前苏联的人身非财产权说将民事权利分 为两类:财产权利和人身非财产权利。人身非财产权利又分为与财产权利有关的 人身非财产权利和与财产权利无关的人身非财产权利。与财产权利有关的人身非 财产权利包括著作权,这个权利是作者的人身非财产权利;同时,著作权能产生 一定的财产权利,即获得稿酬的权利。与财产权利无关的人身非财产权利包括姓 名权,荣誉权和尊严权等,它们不产生人格财产性质的权利。盯依此理论,人格权 属于与财产权利无关的人身非财产权利,这种权利逐渐从财产权中费力了出来, 并与财产权全面脱钩最终形成一种与之对应的权利类型。 2 1 1 3 人格权和财产权的再次融合 人格权虽独立于财产权,但两者联系紧密,并不能完全分开。但随着现代社 会财产客体范围的扩张和人格权的商品化,人格权与财产权的边界日益模糊,人 格权出现财产性的变化趋势。财产权观念从传统的有体物扩及无体物,甚至于网 络中的虚拟财产,新型的财产权不断涌现。例如,个人信息权人在公司里的财务 信息,保险公司的财产信息,公、私部门中个人的人事档案、纳税记录,医院里 的个人健康及医疗信息等等。这些信息携带的以及潜在的巨大商业价值被认识和 开发出来后,成为了个人财产的重要部分。英美法学家提出了四个“正出现的财 产权 :一是对信息的财产权;二是对本人人格标识的财产权;三是对人体组成部 分的财产权;四是作为夫妻财产的学位和职业培训的财产权。这些都充分反映了 人格权与财产权再次融合的特征和趋势。 驾齐爱民德国个人资料保护法简论 j 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 0 0 4 ( 7 ) 2 6 齐爱民个人资料保护法原理及其跨国流通法律问题研究 m ,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4 2 7 【前苏联】格里巴诺夫,科尔涅耶夫苏联民法( 上) m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经济法教研室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1 9 8 4 蠲r g h a m m o n d p e r s o n a lp r o p e r t y ,r e v i s e de d i t i o n ,n e wy o r k ,o x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1 9 2 2 第9 页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 章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的法理分析 2 1 2 人格权商品化的实现 对于传统人格权所规定的非财产性的限制,人格权中所蕴含的财产权利如何 实现并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 学者及各国立法有如下建议及规定: 2 1 2 1 扩张人格权的概念 德国法院根据一般人格权发展出了对人格的“公开价值 的特殊救济方式, 受害人有权获得通常的许可费的赔偿。德国学者h o r s t p e t e rg o t t i n g 先生在其著 作作为人格权的财产权中论述了有关姓名权,肖像权以及美国法上公开权等 人格权,并将其称之为“作为财产权的人格权 ,也有德国学者称之为“经济人格 权 。嚣此种观点扩张挖掘出人格权的经济内涵,并区别于传统纯粹的人格权理论。 2 1 2 2 扩张财产权的概念 人格权的财产权利问题在英国普通法上归属于财产法范畴。英国普通法对人 格权公开价值的侵害通过有关“仿冒一与“盗用”的相关立法规定加以保护。人 格公开权是所有个人享有的权利,但主要是知名人士用以抵制他人不正当使用本 人或其角色身份以牟取其中的商业价值。有些英联邦国家或地区在试图为这种情 况下的名人提供救济时,也将关注焦点集中于发展有关仿冒的侵权行为。 2 1 2 3 纳入知识产权范畴进行保护 针对不断出现的人格权的商品化现象,有学者主张将姓名权、肖像权以及美 国中的公开权发展成为一种“人格上的新的知识产权 。我国学者郑成思先生将自 然人的人格表示以及智力成果中虚拟的人格形象统称为“形象权 ,该权利应纳入 知识产权法以及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