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学专业论文)合同解释规则研究.pdf_第1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合同解释规则研究.pdf_第2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合同解释规则研究.pdf_第3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合同解释规则研究.pdf_第4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合同解释规则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目 录录 摘摘 要要 . i abstract . iii 引引 言言 . 1 一、合同解释的基础性问题一、合同解释的基础性问题 . 2 (一)合同解释的原因 . 2 (二)合同解释的主体和客体 . 6 (三)合同解释的依据意思主义与表示主义的博弈 . 8 二、合同解释规则的具体研究二、合同解释规则的具体研究 . 12 (一)一般条款的解释规则 . 12 (二)合同漏洞的补充规则 . 18 (三)特殊条款的解释规则 . 21 三、我三、我国合同解释规则的不足与完善国合同解释规则的不足与完善 . 25 (一)我国合同解释规则的在立法上的不足与完善 . 25 (二)我国合同解释制度的司法实践及完善 . 29 结结 语语 . 3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4 致致 谢谢 . 3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8 i 摘摘 要要 合同解释是处理合同争议和解决合同纠纷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甚 至可以说,多数合同纠纷的解决过程归结到最终都是对合同中双方争议内容的 解释过程。在我国的审判实践中,法官或者仲裁员在进行合同解释工作时,常 常会出现其对合同解释工作认识不足,任意选择解释的规则,甚至滥用解释权 而替当事人做主等问题。为了解决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本文在阐明合同解 释原因,界定合同解释的主体和客体,探求合同解释依据的基础上,着重分析 了合同解释的各项规则。以上两个方面的论述,强化了法官对合同解释工作的 理论认识,同时,其对具体规则的运用,对于发现合同当事人的真意,限制法 官个人价值判断的介入具有重要作用,进而得出公正合理的解释结果。这有利 于解决合同纠纷,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我国的合同解释规则主要沿袭大陆法系的相关规定,但在对意思表示进行 解释的司法实践中又难以达到大陆法系的水平。英美法系中的合同解释规则相 对而言较为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完善我国的合同解释规则具有一定 的借鉴意义。然而我们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立法经验完善我国合同解释规则 体系时,应当注重各国不同的立法趋势,不应脱离我国的实际盲目照搬。鉴于 我国私法传统薄弱,当事人意思在解释合同时常常被漠视,故而在完善这一制 度的过程中,应着重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限制,使当事人意思得到应有重 视,以求在私法自治和公权力介入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本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合同解释的基本问题出发,以此来界定 本文所要研究对象的理论范畴。通过对合同解释的原因、主体、客体以及解释 依据等多方面学说的评析和笔者对上述问题的界定,使合同解释的基本问题在 众多学说论争中得以明确,这为后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着重讨论了在合同解释过程中的解释规则问题。文章从合同一般 条款的解释、合同漏洞的补充以及特殊条款的解释等三个方面来对合同解释规 则进行分析阐释。在对解释规则进行深入分析的同时,对一些理论观点的缺陷 进行分析和论述,提出笔者对相关问题的观点和看法。除此之外,介绍了美国 ii 合同法中具有特色的解释规则,论证了其对我国合同解释规则体系的借鉴意义。 第三部分指出了我国现行合同解释规则在立法上的不足及合同解释司法实 践中的缺陷,并借鉴相关国家的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合同解释制度提出建设性意 见。 关键词关键词:合同解释 解释规则 私法自治 iii abstract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tracts is a necessary ac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dealing with disputes concerning contract and resolving contractual controversy. we can even say that, the resolving of all contractual disputes is relating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tracts. in the trial practice, the judges or arbitrators often choose the interpretation rules randomly because of the lack of the knowledge on contract interpretation, and sometimes they even abuse the power of interpretation.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in practice, 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rules concerning contract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illustrating the reason of interpretation, defining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interpretation, exploring the base of interpretation. the discussion above strengthens theoretical recognition on contract interpretation of judges. at the same time, it helps operating concrete rules and founding the real intention of contract parties and limiting judges personal valuation intervene the course of interpretation. therefore, it ensures the judicial and reasonable results of contractual interpretation. this is helpful to dispute resolution, guarantee the business and maintenance stable economic order. the rules of contract interpretation of our country follow relevant rules of civil law system. however, they can not achieve the legal level of civil law system in the juridical practice of intension interpretation. comparatively, the contract interpretation rules which belong to common law system are more specific and practical. they are also worth our country learning in order to improve rules of contractual interpretation. nevertheless,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different legislation trend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avoid unrealistic copy when we learn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advanced experience on formulating and enacting contract interpretation rules. in view of our country is lack of private law tradition, parties intention always are ignored when interpret the contract. consequently, the key point is how to limit the power of judges and take parties intention into account in order to balance the autonomy of private law and the intervention of public law in the process of advancing the contract interpretation system. iv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clarifies the scope of study object in this article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problems of contract interpretation. by way of the evaluation on many doctrines of reasons, subjects, objects and gist of contract interpretation and the definition about these problems which offered by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the basic problem of contract interpretation can be clarified, this lay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ing text.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problems of interpretation rules in the process of contract interpretation. this article states the interpretation rules on contract from three aspects: the general clauses interpretation, the renewal of contract loop-hole and the special clauses interpretation. meanwhile, besides the analysis of interpretation rules, the author also states some limitations on theoretical questions and put forward some personal viewpoints on relevant problems.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some special contract interpretation rules which comes from america contract law and clarify their use for reference. the third part indicates the drawbacks both in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of contract interpretation. meanwhile, this part offers constructive proposals on improving contract interpretation system of our country which on the basis of learning advance experiences of relevant countries legislation. key words: contract interpretation; rules of interpretation; the autonomy of private law 引 言 1 引引 言言 在日常的民事和经济活动中,法人和公民普遍采用合同来确定彼此之间的 债权债务关系。但是,由于人类所使用的语言是有局限性的,不能完整地传递 人们所要传递的全部信息。另外,由于权利义务与合同双方利益相关,合同双 方往往会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来理解合同语言,这往往会导致分歧。不仅如此, 有些事项是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没有考虑到的,但明确这些事项往往对合同履 行非常重要。因此,在处理合同纠纷的过程,合同解释就成了一项必须完成的 工作,同时也是整个纠纷处理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可以说,大多数的合同纠纷 归结到最后都离不开合同的解释工作。 合同解释是法官确定合同内容的过程,是法官对合同内容作出确定进而赋 予合同效力的工作。这项工作必须基于合同解释的主流理念和合理的原则、规 则,这正如葡萄牙著名法学家平托所言: “解释,作为一种旨在将法律行为的含 义加以确定的活动或作业,不可能任凭每个解释者根据经验感觉来进行,而必 须以一些规则和标准为准绳,而这些规则和标准的表述,恰恰就是法律行为解 释理论或行为解释学的研究对象。 ” 司法实践中,法官在进行合同解释时,不可避免地会加入个人的价值判断, 此时就需要制定合理的解释规则来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加以约束。但这种约束 应当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如果控制过于严格,会使法官在解释合同时只是机 械地运用规则,缺乏灵活性;如果没有限度要求,则会造成国家公权力的滥用, 违背私法自治原则,使当事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合同解释规则作为合同制度中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我国的学理和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鉴于 此,本文拟就合同解释的规则做出一些粗浅的探讨。 王利明著: 合同法研究 (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06 页。 合同解释规则研究 2 一、合同解释的基础性问题一、合同解释的基础性问题 (一)合同解释的原因(一)合同解释的原因 进入司法过程中的合同纠纷,都是因某种因素的出现导致了合同利益失衡, 这种失衡首先表现为合同原对等的权利义务不再对等或权利义务的划分模糊, 导致合同当事人的内心对现有合同权利义务的不认可,继而从内心中不接受在 这种权利义务下所产生、所期盼的合同预期利益(信赖利益) ,导致心理不平衡。 一个人一旦心理失衡,他们是不会再自愿履行合同的,即使合同原来是双方在 自愿的基础上达成,是自己为自己设定的权利和义务。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他 们都希望确定或重新设定合同中的权利义务,澄清合同中模糊的权利义务关系, 希冀寻找利益平衡点,这是理性人在此情况下的必然选择。但是意思自治原则 不允许当事人通过合同解释来转嫁正常的合同风险。因为合同是一种表述行为, 每一个表述都是一种社会交流行为。表述者将对其所说的内容负责。因为相对 方将信赖其表述所含有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履行合同或者做其他安排。合同 的未来履行性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正当的合同风险不会因合同解释而转嫁和消 失,比如说:因市场供求关系所带来的商品价格的上涨和下浮,即由市场这只 无形的手所带来的风险都是正常的商业风险。除了正常的商业风险外,导致合 同利益失衡的因素,有的是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已经存在,只因局限于当事人 的认识能力,没能及时发现,后来才显现出来,比如语言的歧义、先在事实的 存在;有的是当事人无法预料的后发事件,比如说国家政策的调整,从而使得 合同显失公平等等。但因重大误解和显失公平而签订的合同,国家法律已赋予 当事人撤销和变更合同内容的选择。合同得以履行,前提之一就是要求合同中 规定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具有确定性、完整性。权利义务的不明、合同用 语的不确定会使合同的履行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进而失去履行的前提。 合同是当事人为自己制定的法律,依私权自治的原则,当事人之间的权利 义务应依此为尺度来确定。但这里包括这样一个假定的前提:当事人自己已经 预见到了全部的情况和风险,并作了自愿的分配,并将之以明确、准确的语言 一、合同解释的基础性问题 3 进行了表达,且当事人对合同的条款均无分歧,即合同中的权利义务永远处于 一种确定状态,且这种权利义务是当事人自愿为自己设定的,在这种状况下, 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的享有或承担才会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干预,合同才 能得到实际的履行。但现实生活中的合同并非如此,由于诸多原因,总会导致 合同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出现不确定或空白,或者当事人在合同中的规定逾越 了法律的界线。权利义务的不确定或出现空白状态,必然导致当事人基于合同 所产生的信赖利益或预期利益发生变化,利益的变化打破了合同签订之时双方 的利益平衡,利益失衡必定需要重新调整。合同中权利义务的规定逾越了法律 的界限,又将受到法律的规制和修正。这些情况的出现,要想实现当事人的合 同目的,就需要对合同进行解释,以使合同中不确定的权利义务得以明确,空 白的权利义务得以补充,逾矩的权利义务得以矫正。因此在谈论合同解释的基 本问题时,有必要研究一下引发合同解释的因素,以便“对症下药” 。 1、语言文字的局限性 正如 knapp 所指出的, “文字都是用来表达人们思想的符号,但文字作为人 们表达思想的工具并非是十分完美的,因为某人使用某个用语可能并未表达其 真实的用意甚至人们使用相同的用语所表达的意思截然不同,对合同来说同样 如此” 。 可见,文字就是一种符号,法官需要从符号的表达意义中追问事实。 合同在客观上为法官理解这些符号提供了确定的依据。但是符号的表达意义的 歧义性,为符号的理解、解释带来了困境:首先,符号代表了不同的社会文化 背景,这在我国多民族、广地域的情形下无法消除。其次,符号的表达与理解 之间存在一道鸿沟,需要人们去超越它,因为“一切文字性的东西都要求能从 自身出发被唤入讲说的语言中” 。 正如德国学者拉伦茨所言: “语言是一种不断 变化着的、具有适应能力的、常常充满着歧义的表达工具。某个表达方式的意 义,可能随着它所处的不同的上下文、它所指的不同以及说话者所属的阶层所 独有的表达特点而具有不同的意义。 这是作为表达工具的语言的本质属性。 ” 此 外,有限的语言文字无法确切地表达客观事物间丰富的细微差别和事物发展中 的细微进程。所以许多情况下,必然会出现模糊语言,如“基本合格”中的“基 knapp crystal, problems in contract law,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3, p.413. 德达默尔著: 真理与方法 (下卷) ,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03 页。 德卡尔拉伦茨著: 德国民法通论 (下卷) ,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56 页。 合同解释规则研究 4 本” , “合理期限”中的“合理”等词。这样,当事人对合意内容发生分歧就在 所难免了。 在美国合同法中,语言文字的含义不清分为词义模糊(vagueness)和模棱 两可(ambiguity) 。前者指某一词语虽然有核心的涵义,但该词语与其他词语之 间界限不清楚。比如, “绿色”是一种介于黄色和蓝色之间的颜色;它可以包括 接近黄色的黄绿,也可以包括接近蓝色的蓝绿。因此,这是一个词义模糊的词。 后者指某一词语可以有两种或多种不同涵义。比如,bookmaking 一词,既有出 版业的涵义,也表示赌博业,所以词义是模棱两可的。由此可见,语言文字都 具有不可避免的歧义性和多义性,对合同语言进行阐明和解释亦是在所难免。 2、制定主体意识的局限性 合同是双方权利义务的衡量工具,一般来说,当事人会谨慎地对待,尽量 地将权利义务进行明确约定,同时,将能预料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分配。然而在 客观上,人类思维由于理性不足、缺乏对客观世界足够的洞察力和预测力,使 得一些无法知道的原本存在的外在因素或无法预测的未来因素增大了合同履行 中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本身就蕴涵着风险,使得当事人主观认为原已对自己 有利的、公平的合同,事实上正好相反,当某个未知事实出现后,原来建立在 权利义务对等基础上的合同马上失衡。事实上, “不管合同双方当事人在初始阶 段具有多么大的想象力,要考虑到合同履行期间可能出现的一切情况也是不可 能的。因此必须对新出现的情况逐步进行调整或通过另外的明示协议予以补充。 合同双方当事人可能对诸如价格这样的问题采取弹性条款或同意对必要的调整 进行磋商或将有关问题提交第三方解决的方法使问题变得更易于解决。 ” 在这 种情况下,寻求新的利益平衡点是当事人必定要做的。契约的任何一方均欲使 自己承担最小的风险,故需要对漏洞之处进行合理的解释并对风险予以公平的 分配。 有学者指出,只有在意思主义的法律体系中,法律才有必要探究当事人的真 实意图,从而确立有关合同解释的制度,因为意思主义将当事人的意志作为法 律赋予合同效力的依据。而依形式主义,则法定的“仪式”的完成不仅是合同 有效的条件,而且也是合同效果的一种方式。因此,在形式主义的法律体系中, 德海因克茨著: 欧洲合同法 (上卷) ,周忠海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0 页。 一、合同解释的基础性问题 5 合同的解释这一问题是不存在的。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 不全面。即使在形式主义的体系下,词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也是存在的,故 当事人就权利义务的具体内容也会有发生分歧的可能性,就需要解释。而意思 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区别,只是解释的对象和方式不同而已。 3、交易成本的影响 有的时候,合同中的许多问题是由于当事人没有预料到从而没有约定,但 是,有的时候并非因为当事人没有预料到,而是因为交易成本的影响而不约定。 比如,当一方当事人谈判订立合同时,如果他要付出相当高的成本以应付一切 想象不到的情况,他会选择依靠法律的规定来弥补关于固有风险分担的规则所 造成的不足,这种成本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谈判也可限于最基本的问题。正如 德国学者克茨所指出:多数合同不完善的真正原因是经济方面的,也就是说, 为所有的问题进行谈判所付出的成本会大大高于它所能节约的部分:一个只有 500 美元损失的风险只有百分之一的发生可能性, 花 500 美元的成本去谈判是没 有意义的。 有时当事人对一些合同条款故意留下空白,出现纠纷时,希望法院 用法律的任意性条款予以补充。 4、现行立法的局限性 法律无法对复杂的、多变的社会生活进行详尽的客观描述,法律无法穷尽 现实社会而达到面面俱到。因此,在立法中,对于以上情况常常会通过我们所 谓的“保底条款”来加以解决,例如合同法第 42 条规定: “当事人在订立 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这便产生了合同解释的原因之一。台 湾学者郑玉波认为: “法文本身之疑义乃解释的原因之一,不成文法固亦不免发 生疑义,有时需要解释;然不若成文法之甚。盖成文法系以文字表现者,文字 不过为抽象的概念而已,当其适用于具体事件时,其涵义,或失之过宽,或失 之过窄,或模棱两可而游移不定,或因时空影响而易其内容。 ” 所以,法律应 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更新,但是法律又必须保持它的稳定性,这使得法律 规定常常落后于现实需要。对于许多新鲜的事物,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于是存 尹田著: 法国现代合同法 ,法律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55 页。 德海因克茨著: 欧洲合同法 (上) ,周忠海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54 页。 郑玉波著: 法学绪论 ,三民书局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53 页。 合同解释规则研究 6 在着局限性。当事人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只能根据他所知道的现行法,而现行 法的先天缺陷也就导致了合同的约定存在着不足,因此需要予以解释。 由此可见,以上“局限性”的存在,已使合同主体通过合同完成交易遇到 了障碍,对合同条款理解上的差异或合同内容的不周全使得合同履行变得分外 困难,使当事人不得不停下来重新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合同完善的自 我救济工作。在自我救济失败的情况下,启动司法程序是他们的最终选择。法 院要解决当事人之间的合同纠纷,对合同进行解释是必行的工作,因为合同解 释能够使不明确、不具体的合同内容归于明确、具体,使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得 以合理解决。 (二)合同解释的主体和客体(二)合同解释的主体和客体 1、合同解释的主体 合同解释主体问题是指合同应当由谁进行解释,谁的解释是权威的解释, 具有最终法律效力的问题。在合同应当由谁进行解释的问题上,一直存有争议。 我国大陆的合同法著述普遍认为,从合同解释的主体出发,可以将合同解释划 分为广义的合同解释和狭义的合同解释。广义的合同解释理论认为,合同解释 主体不仅包括法院、仲裁机关,还包括当事人本身以及其他人。狭义的合同解 释理论认为,合同解释的主体应当仅限于有权解释的主体,即只能由受理合同 纠纷的法院或仲裁机构对合同及其相关资料的含义作出有法律拘束力的分析和 说明。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依赖于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等诉讼参与人的解释,也 无法实现合同解释的目的,真正具有法律意义的合同解释,只能是在处理合同 纠纷过程中,对作为裁判依据的事实所作的权威性说明。 在本文中,合同解释 的主体仅限于为解决特定合同纠纷而审理案件的法官,即采用狭义说来阐释合 同解释的主体。正如梁慧星先生所言: “虽然在诉讼中当事人双方往往提出各自 不同的解释,但最终作为判决的事实依据,是法庭所作的解释。所以,法律上 所谓法律行为的解释,仅指法庭所作的解释。 ” 美国合同法对于合同解释的主体限定于具有解释权的司法机关。具体的合 王利明、崔建远著: 合同法新论总则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72 页。 苏惠祥主编: 中国当代合同法论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46 页。 梁慧星著: 民法总论 ,法律出版社 2001 版,第 211 页。 一、合同解释的基础性问题 7 同解释问题在审判中区分不同的情况由不同的解释主体予以解释。一般而言, 意图解释(interpretation)解决的是事实问题,由陪审团裁决;而书面和法律上 的解释(construction)解决的是法律问题,由法官裁决。基于法官长期以来对陪 审团的不信任,在进行解释的时候,将本来就难以区分的两者更加模糊化,甚 至保留某些事实问题当作法律问题处理。至于如何确定解释合同的主体没有严 格的标准,但是有如下的参考方案:若当事人对合同没有事实问题的争议,仅 存在文字和语法上的分歧,那么可以作为书面和法律解释,由法官来给予解释; 若合同解释的过程中涉及对证人证言的评价,那么应当由陪审团作为解释主体; 若当事人对合同存在的分歧没有相关的事实证据可用以证明,而只能根据法律 规定进行推断,那么解释主体就须为具有专业知识的法官。 2、合同解释的客体 合同解释的客体,即为合同解释的对象,就是解释这种行为所指向的内容。 然而目前法学界对于合同解释的对象是什么也存在着争议。我国大陆的合同法 著述关于合同解释的客体亦有广义说和狭义说之分。广义说认为,从实际的合 同解释看,在不同的合同争议中,解释的客体也不一致: (1)在因合同中的语 言文字表达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或相互矛盾而发生争议场合,合同解释的客体 即是意思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或相互矛盾的语言文字的含义。 (2)在当事人一 方主张合同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含义与其内心真意相异或相悖场合,当事人内 心真意如何,即成为合同解释的客体。 (3)在合同纠纷系因欠缺某些条款而使 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不甚明确时,合同解释的客体即是漏订的合同条款。 (4) 在合同内容不符合法律要求,需要变更、修订其规定场合,不适法的合同内容 即是合同解释的客体。据此可知,首先,合同解释的客体不仅仅是发生争 议的合同中使用的语言文字,没有争议的合同文字也同样需要自我澄清,这种 自我澄清的过程就是解释。有些解释是根据当事人的争议进行的,还有一些是 根据案件的其他需要(如确认合同是否成立或有效与否等)进行的。其次,需 要解释的不仅仅是“合同条文或所用文句的正确含义” ,而是“全面考虑与交易 有关的环境因素,包括书面文据、口头陈述、双方表现其意思的行为,以及双 方缔约前的谈判活动和交易过程、履行过程或者惯例。 ” “不仅仅合同中的用语 需要解释,订立合同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用语和实施的行为,要约、承诺、自身 合同解释规则研究 8 不会生效的初步联系中所使用的用语和实施的行为,所有这些,在我们能 够说双方当事人已经达成了协议之前,在我们能够确定它是否赋予合同以法律 效力之前,都需要解释。 ” 狭义说认为, “合同解释的对象仅限于争议条款。当 然,非争议条款可作为解释的参照,而不是解释的对象本身。从客观效果上看, 如果允许法官对合同的非争议条款进行解释,就容易造成公法对私法的过分干 预,为法官滥用司法权力打开方便之门。甚至是法官替当事人订立合同。而这 是与私法精神相违背的。 ” 本文的合同解释客体取“广义说”之意,因为在司法实践中,合同解释仅 就争议文字、条款来解释争议文字和条款是不可能的,解释对象的多元化决定 了不仅只有争议的合同条款和内容才可以进行解释,没有争议的合同文字也同 样需要解释。在解释合同时,要遵循系统的、整体的、历史的解释原则,不能 掐头去尾、断章取义、就事论事地解释合同。合同解释的对象不仅是对合同条 款所作的分析和说明,也包括对与合同相关的资料的含义所作出的用于补充合 同内容的分析和说明,还包括对合同的类型和性质所作的界定,还有“契约意 思不正时之修正” 。用语被发现是清楚的,不模糊的,无须新的证据作进一步解 释,以探寻当事人双方的意思,其实这本身因为要求合同自我清晰的开端就是 合同解释的过程。 (三)合同解释的依据(三)合同解释的依据意思主义与表示主义的博弈意思主义与表示主义的博弈 关于合同解释的依据,自有私法以来,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经济环境 下,在不同法律传统的国家里形态各异。综合起来主要有三种主流的学说:一 种学说认为合同的解释应以探求当事人的真实意思为目的,而不应拘泥于文字, 我们称其为“意思主义说” ,又称“主观主义说” ,它以意思自治为核心;第二 种学说认为,合同解释以维护法律秩序为出发点,认为当事人的内心意思非他 人所能得知,只能从当事人表现出来的文字等作为解释其合同的依据,我们称 之为“表示主义说” ,也称“客观主义说” ;第三种学说称为“折衷说” ,认为单 纯依据意思主义或表示主义都难以达到合同解释的目的,应该将这两种标准合 崔建远主编: 合同法 (第三版) ,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99 页。 李永军著: 合同法 ,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38 页。 一、合同解释的基础性问题 9 并使用,或是以意思主义为原则,表示主义为补充,或是以表示主义为原则, 意思主义为补充。 1、意思主义理论 意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源自十八世纪的德国理性主义法学派,至十九世 纪时已在德国的法律行为学说中占据了支配地位,至二十世纪初期就已被许多 国家所采纳,德国、瑞士、法国、日本等国的民法典中均有体现。意思主义理 论强调法律行为的实质在于行为人的内心意思,它是“被视为产生、变更和消 灭权利义务的实质性因素意思是法律行为的核心。 ” 表示行为是实现行为 人意思自治的手段,仅仅起从属作用。在对合同中的意思表示进行解释时,意 思主义理论主张:合同解释的目的仅在于发现或探求行为人的真意,而在探求 时,应当从当事人订约时的主观想法去认定。在表示与意思不一致的情况下, 法律行为应依对当事人真意的解释而成立,而不应仅仅停留于表示内容的字面 含义而成立。这样我们可以推断,表示只是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于外,解释 只有在争取表达内心意思的范围内,才有价值。 这种理论是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人本位思想的产物。其优点在于反映了 具体表意人的个性化要求,有利于保护表意人的意志自由和利益,保护私有财 产的静态利益。其缺点是忽视了私有财产在社会流通中的动态安全。同时由于 人们的内心意思局外人无从考察,如果行为人随时以意思表示不真实为由而主 张行为无效,可能使相对人受不测之害,不利于维护交易的稳定,最后由此而 发生纠纷诉诸法院也会造成证据的缺失。因而进入二十世纪后,由于资本主义 经济的高速发展,交易活动大量而频繁的展开,意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地位 开始受到质疑和动摇,表示主义开始抬头。 2、表示主义理论 表示主义理论的产生也是法学理论发展进步的产物,特别是二十世纪后期 得到了极端的发展。按照这一理论,意思表示的本质不是表示人的内在意思, 而是行为人的表示意思。意思表示最终是由表示于外的意思构成的,并非仅仅 局限于行为人的内在意思。法律行为成立的全部问题仅仅在于意思是如何表示 的或意思怎样才能被理解。当事人在内心深处是否真正同意是无关紧要的,问 董安生著: 民事法律行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37 页。 合同解释规则研究 10 题在于他们的行为和言词是否足以让有理智的人认定他们已经同意,因为合意 并不是一种心理状态,而是一种行为,并且作为一种行为,是从行动里推断出 来的。 在表示与意思不一致时,应以行为人的表示解释意思,从而使相对人的 利益得以保护。 表示主义理论不仅在大陆法国家产生了直接的作用,就是在英美法国家也 产生了重要影响。按照英美法学家的看法,法学家应当采取客观的态度来对待 契约法中的协议、同意或意旨之类的问题。确定行为人有法律意图的表示内容, 不是看他心里想什么,而是看他说过什么、写过什么、做过什么。普通法特别 重视外部表示。在意思表示解释问题上,表示主义有两个观点值得注意:一种 是对意思表示的解释原则上采用客观立场,在表示与意思不一致的情况下,应 当以表示于外的意思为准,因为行为人的内心意思究竟是什么只有行为人自己 才知道,外人是无法知道的,外人所知道的只是行为人表示出来的意思;另一 种是对于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以相对人足以客观理解的表示内容为 准,从而保护相对人的信赖利益。表示主义的优点在于在司法实践中比较利于 查明合同正义条款的内容,但是不利于保护表意人的意志自由,可能纵容一些 违背当事人意志的行为。 3、折衷主义理论 鉴于两种理论各有利弊,现代各国为了取长补短,多对两种学说进行折衷, 而采用“折衷主义” ,但是仍然存在着偏重意思主义和表示主义的区分。例如, 法国、日本以意思主义为主,表示主义为辅;德国等多数国家以表示主义为主, 以意思主义为辅。 以我国为例,我国合同法第 125 条 1 款规定: “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 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 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 ”从该条规定来看,像合同 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等 都是客观的外在的东西;然而提出合同解释应“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 ,在一 定程度上又体现了主观主义的倾向。即我国基本上采取的是以客观的表示主义 为主,主观的意思主义为辅的合同解释原则。一方面,它要求从合同的文义等 王家福等著: 合同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65 页。 一、合同解释的基础性问题 11 客观情况入手,探究合同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另一方面,在对合同争议条款进 行解释时,应充分考虑当事人内心真意,而不能片面强调它们表现于合同文字 外部的意思。事实上,我国在合同解释理论的选择问题上,采折衷主义是符合 我国国情的。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注重交易安全,而且也承认意 思自治,自然在合同解释上应采取“表示主义”结合“意思主义”的折衷主义。 这种折衷主义不仅尊重了当事人的意志,而且也可以防止法院无限地扩大自由 裁量权,同时也与国际规则相一致。 合同解释规则研究 12 二、合同解释规则的具体研究二、合同解释规则的具体研究 (一)一般条款的解释规则(一)一般条款的解释规则 1、解释原则与解释规则 针对一般争议条款, 合同法第 125 条规定: “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 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语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 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合同文本采用两种以上文字订 立并约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对整个文本使用的语句推定具有相同含义。各文本 使用的语句不一致的,应当根据合同的目的予以解释” 。依该条规定,我国合同 法确认了文义解释、整体解释、目的解释、依交易习惯解释以及依诚信原则进 行解释等合同解释方法。至于该条确定的合同解释方法属于合同解释的原则还 是合同解释的规则,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有学者认为该条内容可归纳为以下 几项原则:以合同文义为出发点,客观主义结合主观主义原则;体系解释原则; 历史解释原则;符合合同目的原则;参照习惯与惯例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而 对于合同解释的规则,认为我国现行法尚未明确表态,且审判和仲裁实务中对 此经验亦十分有限。 但是大多数学者更加倾向于将第 125 条的规定界定为我国 的合同解释规则,认为我国法定的合同解释规则包括文义解释规则、整体解释 规则、目的解释规则、交易习惯解释规则以及诚信解释规则。 合同解释的原则就是合同解释的指导思想, 是指贯穿于合同解释活动和过程 中的指导性准则。而合同解释规则一般指在合同解释过程中具体采用的方法。 两者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表现。 因此笔者认为,合 同法第 125 条的规定不可简单地定性为解释原则或是解释规则,而是笼统地 规定了这两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既指明了解释的原则也规定了解释的规则。 其中,依照诚信原则来解释争议条款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应界定为合同解释的 原则,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一般条款的解释,在格式条款的解释中更具有重要 的意义;相比较而言, “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语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 崔建远主编: 合同法 (第三版) ,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00312 页。 二、合同解释规则的具体研究 13 交易习惯”来确定合同条款的含义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可以作为解释规则直 接适用于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