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论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普遍性.pdf_第1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论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普遍性.pdf_第2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论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普遍性.pdf_第3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论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普遍性.pdf_第4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论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普遍性.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的普遍性主要体现在他的理解观和语言观中。解释学的发展过程事实上就是理解观的发展过程。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认为理解是本文解释的基础和精神科学的方法,这使得他们的解释学成为一种方法论。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人的生存方式。具体地说,理解是有限的。理解者和被理解的对象具有历史性,总是在“处境”中。理解的过程,是“视域融合”和“自我理解”的过程,具有时间性。因此,理解是事件,是一种实践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应用”作为理解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解的合理性是在具体的生活世界中来证实的,并不依赖于普遍的规则。理解的实践性要求解释学关注生活世界,从而解释学具有了普遍性。作为实践活动的理解是一种理解者和被理解对象之间的交流活动,是一种主体间活动,是会话。伽达默尔把它描述为“问一答”模式。会话是一种追问方式。它总是在旅途中,是一个不断超越和不断转换的过程,是意义不断呈现的过程;与会话相伴随的是形成于会话中并保证会话进行的“修辞理性”,实际上是实践理性。意义之所以能不断呈现,是因为解释对象总是处于呈现与隐蔽的张力中。探讨意义是思的本质。不仅思在场的,而且要思不在场的。不思就只说一种独白式的语言。“问题一解决”模式预设被迫问的实在永远在场。问题存在于与实在相对的现象世界中。这种追问活动是一种在封闭的视域中具有无时间性的认识能力的主体针对静止客体的可控制的活动。会话与之相反。而且,会话是一个“再语境化”过程,是使潜在的意义现实化的过程。会话这种模式事实上比“问题一解决”模式更根本。我们从库恩的范式理论和波普尔的知识进化理论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模式。会话追问的结果是知识。这种知识不同于过去的那种“合理的知识”;它是靠主体的能动性来保证获得的关于实在本身的知识,但是康德说主体只能认识自己构建的世界,物自体不可知。通过会话获得的知识是摆脱了本质束缚的自由知识。会话说明理解具有语言性。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有明显的“语言转向”。伽达默尔的语言观与“语言工具主义”相对。后者在其发展过v程中不可避免地使自身陷入困境:第一,作为工具的语言导致自身的式微;第二、合法的语言表达与哲学使命之间的冲突。伽达默尔认为语言是普遍的。语言是联系自我和世界的中介,是意识借以同存在物联系的媒介。语言与世界、思维和事物根本上是统一的。语言不是工具性的独白式的语言,而是事件。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而且没有语言不可表达的。事物在语词中显现,称之为“来到语言表达”( z u r - s p r a c h e - k o m m e n ) 。这并不意味着一个自在的物和表现出来的物。某物表现自身为的东西都属于其自身的存在。因此存在和表现的区别是事物自身的区别,但这种区别恰又不是区别。理解属于被理解东西的存在。这就弥合了“主一客”二分,它是语言工具主义的形而上学前提,同时是“问题一解决”模式的前提。因此得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的普遍性最终归结到他的语言观。关键词:解释学;普遍性;会话;自由知识;语言o nt h eu n i v e r s a l i t yo fg a d a m e r sh e r m e n e u t i c sh eh u a ( t h ep h i l o s o p h yo ff o r e i g nc o u n t r y )d i r e c t e db yp r o f e s s o rg u og u i c h u na b s t r a c tt h ee m b o d i m e n t so ft h eu n i v e r s a l i t yo fg a d a m e r sh e r m e n e u t i c sa r em a i n l yi nh i sv i e wo f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v i e wo fl a n g u a g e a sam a t t e ro ff a c t ,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e r m e n e u t i c si so ft h ev i e wo f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s c h l e i e r n a a c h e ra n dd i l t h e yt h i n kt h a t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i st h eb a s i so ft e x t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a n dt h em e t h o do fh u m a ns c i e n c e ,w h i c hm a k e st h e i rh e r m e n e u t i c sak i n do fm e t h o d o l o g y h e i d e g g e ra n dg a d a m e ra r g u et h a t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i saw a yo fe x i s t i n g c o n c r e t e l ys p e a k i n g i ti sf i n i t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m a na n du n d e r s t o o do b j e c ta r eh i s t o r i c a la n da l w a y si n “s i t u a t i o n ”t h ec o u r s eo f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i so f “f u s i o no fh o r i z o n s ”a n d “s e l f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a n di sat e m p o r a lo n e s o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i se v e n ta n das o r to fp r a c t i c a la c t i v i t yi nw h i c ha st h ec o m p o n e n to f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a p p l i c a t i o n ”h a si m p o r t a n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 j u s t i f y i n g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c c u r si nt h et a n g i b l el i v e dw o r l d( l e b e n s w e l t ) a n dh a sn or e l i a b l eu n i v e r s a lr u l e s t h ep r a c t i c a l i t yo f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c l a i m st h a th e r m e n e u t i c si sc o n c e r n e dw i t hl e b e n s w e l t ,a n dt h e r e f o r ei ti su n i v e r s a l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sp r a c t i c a la c t i v i t yi sak i n d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n ga n di n t e r s u b j e c t i v ea c t i v i t yb e t w e e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m a na n du n d e r s t o o do b j e c t ,a n di sc o n v e r s a t i o n g a d a m e rd e p i c t si ta st h em o d e lo fq u e s t i o na n da n s w e r c o n v e r s a t i o ni saw a yo fi n q u i r y i ti so nt h ew a ya l la l o n g ,w h o s ep r o c e s si sc o n s t a n t l yt r a n s c e n d i n ga n dt r a n s f o r m i n g a n di so fm e a n i n gp r e s e n t i n gc o n t i n u o u s l y ;w h a ta c c o m p a n i e si ta n dt a k e sp l a c ei ni ti s “r h e t o r i c a lr a t i o n a l i t y ”i nf a c tp h r o n e s i s m e a n i n gc a np r e s e n tc o n t i n u o u s l yb e c a u s eo fu n d e r s t o o do b j e c ta l w a y sb e i n gi nt h et e n s i o nb e t w e e np r e s e n c ea n dc o n c e a l m e n t i n q u i r i n gm e a n i n gi st h en a t u r eo ft h i n k i n g n o to n l yd ow et h i n kt h ep r e s e n t ,b u ta l s ot h i n kt h ea b s e n t t os p e a k1 i k em o n o l o g u ei sn o tt h i n k i n g t h em o d e lo f p r o b l e m s o l v i n g ”h a sp r e s u p p o s e dt h ei n q u i r e dr e a l i t yb e i n gp r e s e n tf o r e v e r p r o b l e me x i s t si nt h er e a l mo fa d p e a r a n c eo p p o s i t et or e a l i t y t h ei n q u i r yi sac o n t r o l l a b l ea c t i v i t yt h a ts u b j e c tw i t ht i m e l e s se p i s t e m i cf a c u l t yd e a l sw i t hi n e r to b j e c t c o n v e r s a t i o ni so p p o s i t et oi t ,a n di sap r o c e s so f“r e c o n t e x t u a l i z a t i o n ”w h i c hm a k e st h ep o t e n t i a lm e a n i n gb er e a l i z e d i ti sm o r ee s s e n t i a lt h a nt h em o d e lo f “p r o b l e m s o l v i n g ”w ec a r lf i n dt h em o d e lo fc o n v e r s a t i o ni nt s k u h n st h e o r yo fp a r a d i g ma n dv i ik r p o p p e r se v o l u t i o no fk n o w l e d g e t h er e s u l to fw h a tc o n v e r s a t i o ni n q u i r e si sk n o w l e d g et h a ti sd i f i e r e n tf r o mt h ep a s t “r a t i o n a lk n o w l e d g e ”w h i c hi so fr e a l i t yi t s e l fa n dt h ea c q u i s i t i o no fw h i c hi sg u a r a n t e e db yt h ea c t i v i t yo fs u h i e c t b u tk a n ts a i d t h a ts u b e c tc o u l dn o tk n o wt h i n g i n i t s e l f , b u to n l yt h ew o r l dw h i c hs u b j e c tc o n s t r u c t e d t h ek n o w l e d g ew h i c hw ea c q u i r et h r o u g hc o n v e r s a t i o ni s 血e “l i b e r a lk n o w l e d g e ”e x t r i c a t e df r o mt h ef e t t e ro fn o u m e n o n c o n v e r s a t i o ns h o w st h a t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i sl i n g u i s t i ca c t i v i t y t h e r ei sac o n s p i c u o u s “t u r no fl a n g u a g e i ng a d a m e r sh e r m e n e u t i c s h i sv i e w so nl a n g u a g ea r eo p p o s i t et oi n s t r u m e n t a l i s mo f1 a n g u a g e i ti si n e v i t a b l et h a tt h el a t t e rg e t si n t op r e d i c a m e n td u r i n g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 f i r s t 1 a n g u a g ea si n s t r u m e n tl e a d si t s e l ft ow a n e :s e c o n d t h e r ei sa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l e g i t i m a t ee x p r e s s i o na n d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m i s s i o n g a d a m e rh o l d st h a tl a n g u a g ei su n i v e r s a l i ti sac e n t r a lp o i n t( m i t t e ) w h e r e “i ”a n dw o r l dm e e t a n dam e d i u mt h r o u g hw h i c h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r e l a t e st ob e i n g s i ti si d e n t i c a lt ow o r l d t l l o u g h ta n dt h i n gb a s i c a l l y i ti sn o ti n s t r u m e n t a lm o n o l o g u eb u te v e n t b e i n gt h a tc a nb eu n d e r s t o o di sl a n g u a g ea n dn o t h i n gc a nn o tb ee x p r e s s e db yl a n g u a g e w bc a l li t “c o m i n gi n t ol a n g u a g e ”( 凰r - s p r a c h e k o m m e n ) t h a tt h i n gp r e s e n t si t s e l f i nl a n g u a g e t h i sd o e sn o tm e a nt h a tt h e r ea r et h i n g i n i t s e l fa n dw h a ti tp r e s e n t s t h ew a yi nw h i c hat h i n gp r e s e n t si t s e l fi sp a r to fi t so w nb e i n g t h e r e f o r ee v e r y t h i n gc o n t a i n sad i s t i n c t i o nb e t w e e ni t sb e i n ga n dt h ew a yi nw h i c hi tp r e s e n t si t s e l f , b u tt h i si sad i s t i n c t i o nt h a ti sr e a l l yn o tad i s t i n c t i o na ta 1 1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b e l o n g st ot h eb e i n go f 廿1 a tw h i c hi su n d e r s t o o d t h i sb r i d g e st h ed i c h o t o m yo ft h eo b j e c t i v ea n dt h es u b j e c t i v ew h i c hi st h em e t a p h y s i c a lp r e m i s eo fi n s t m m e n t a l i s mo fl a n g u a g ea n dt h em o d e lo f “p r o b l e m s o l v i n g ”t h e r e b yw ef o l l o wt h a tt h eu n i v e r s a l i t yo fg a d a m e r sh e r m e n e u t i c sc a nb eu l t i m a t e l ys u m m e du pt oh i sv i e w so nl a n g u a g e k e y w o r d s :h e m a e n e u t i c s ;u n i v e r s a l i t y ;c o n v e r s a t i o n ;l i b e r a lk n o w l e d g e ;l a n g u a g e一、理解与解释学的普遍性:( 一) 伽达默尔的理解观引言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是现代解释学的重镇,其影响远远超出了解释学本身的发展。哈贝马斯、阿佩尔和罗蒂等人从他们的哲学传统出发表现出对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讨论的诸问题的关注;科学哲学中的“解释学转向”也批判地借鉴了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的不少观点。这说明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不能仅仅理解为,它揭示了理解的一般条件,而应理解为它揭示了人的根本生存状态,正如伽达默尔所言,“我的目的也不是研讨精神科学工作的理论基础,以便使获得的知识付诸实践但是我本人的真正主张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一种哲学的主张,问题不是我们做什么,也不是我们应当做什么,而是什么东西超越我们的愿望和行动与我们一起发生。” 更为重要的是应理解为,在后者基础上它对现代哲学共同关心的问题的回应。这样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的普遍性就全面展开了。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是理解和语言,本文正是要从这两个概念出发,遵照上述思路来阐述其普遍性。一、理解与解释学的普遍性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探讨的总问题是一个康德式的问题,“理解何以可能? ”因此,应该首先总结他对理解的理解。( 一) 伽达默尔的理解观1 、理解观与解释学从解释学史看,解释学每历史性地向前迈进一步,都与对理解的突破性认识分不开。可以说解释学中对理解的本质的规定决定了该解释学的性质。认为解释学是普遍的并不是伽达默尔的首创。施莱尔马赫就认为解释学应当独立地成为一门特殊的方法论,也就是对一切本文的理解来说都是适用的。当然这里假设了理解和解释在本质上是统一的。麓莱尔马赫认为解释是理解的展开,而不是理解的附庸。解释概括起来可分为语法解释和心理学解释。语法解释理解的是字面意义,心理学解释关心的是作者的个性与特殊性,由此而达到对本文作者思想的重构。施莱尔马赫在此描述的是一种单向的理解活动,他并不主张人有共同感或共同信念,因为理解是。郭贵春科学实在论教程t m 北京:高等育版社2 0 0 12 6 6 - 2 7 l。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4 2 3论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普遍性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意愿,并不找本文中真理内容,毋宁说是找个别的生命。这里我们看到了旌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的内在矛盾。如果理解活动不具有普遍性,别人何以能体验到作者的心理;如果不预设主体问语言的可交流性,语法解释何以可能。总之,理解如果不具有普遍性,其统一的方法和原则就无从说起。因此,施莱尔马赫事实上肯定了本文解释中理解的普遍性,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门适用于一切本文解释的普遍解释学才是可能的。狄尔泰比施莱尔马赫更进一步,认为理解是精神科学认识论的基础,其范围不只限于本文。理解就是通过人类历史中可以观察到的事实,去探究内在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理解的对象是精神的客观化物,精神的客观化物是生命的表现。生命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而是与自然科学对象相对的人们共同创造的历史实在的命运。因此,生命有共同性和普遍性,也就是狄尔泰所说的“历史理性”。正是因为这种共同性和普遍性,精神科学才能对生命有所理解。具体地说就是体验。生命是完整的统一的,不能被自然科学的方法分割。于是体验是去生活,从精神客观化物返回到富有生气的生命性中,这才能达到理解。这样历史对人就有一种规定性的意义,人理解自己就不是直接的,是通过理解历史来理解自己,人是解释学的动物。理解的普遍地位由此得以确立。解释学也就不仅是对个人的个性或本文的说明,而是通过对生命世界的分析和阐述来说明人类生命的本质和意义。解释学在此意义上成为哲学。这较施莱尔马赫已向前迈了一大步,同时对海德格尔的实存性解释学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有巨大的启发意义。总结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理解观可以发现,他们虽认为理解是普遍的,但这种普遍性十分有限,前者认为理解是本文的基础,后者则认为理解是精神科学的方法。而在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看来理解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海德格尔的哲学之目标是追问存在的意义。存在不能作为物来追问,只能显现,这是靠此在这个特殊的存在者来实现的。因为此在不是一个现成的存在者,而是一个可能性的存在。此在要把自己的可能性投向世界,这要依赖“筹划”。筹划使此在的世界呈现出来。理解就是在此在面前筹划可能性。由此理解呈现为一种在起来的过程。此在根据自己的可能性来理解自己理解存在,毋宁说理解就是存在。从理解是此在与存在的最根本的关系来说,理解先于人的认识活动。这样理解就具有了本体论意义上的普遍性。中肯地说海德格尔的“实存性解释学”的主旨是为了普遍地重新提出问题,不是为了建立某种精神科学理论。但是正是由于他彻底地提出存在问题,去除了狄尔泰等人在理解问题上的认识论意蕴,即认为理解是跟随有生命的客观化物之后的相反的一、理解与解释学的普遍性:( 一) 伽达默尔的理解观操作。理解不是一种方法论概念,理解是人类生命本身原始的存在特质。伽达默尔完全接受上述海德格尔的关于理解的观点而且认为海德格尔的这种对理解的分析对解释学的发展是一种突破。“面对对此在的这样一种生存论分析的背景,以及这种分析对于一般形而上学的要求所带来的一切深远的和不可测量的后果,精神科学的诠释学问题圈就突然显得很不一样。”。他的解释学正是沿这一方向进行探究的,而且详细描述了其逻辑后果。因此,“这种此在的生存论结构也必须在对历史传统的理解里找到它的表现,所以我们首先仍必须跟随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跟随海德格尔的理解观认为,一切认识都是理解的过程,人的生活经验具有无法摆脱的理解和解释的性质。不仅如此,理解问题还是人的存在问题及人与世界关系的问题,理解在人类生存活动中具有了根本和最普遍的哲学本体论意义。由此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不仅捍卫精神科学的真理性,批判传统先验主体性思想和主客二分带来的一系列分裂问题,而且还作为实践哲学关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问题。解释学的普遍性真正从理解的含义的普遍性中展现出来。理解观是如何具体规定解释学的这种普遍性的? 这正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我们先考察伽达默尔对理解的界定。理解的诸性质中与理解普遍性及解释学普遍性紧密相关的有有限性,实践性及语言性。语言性事实上是前两者的具体化,本文第二部分对之有详述。2 、理解的有限陛理解何以可能是在追问理解的存在条件。这是一个问题域,其中包括了一个问题,理解何以必要。也就是人为什么需要理解的问题。经学解释学认为,理解的必要性在于把握文献中的信息或微言大意:狄尔泰把理解看成是重新体验精神客观化物;贝蒂说我们去理解富有意义的形式是生存的必要;利科尔则把理解的应用范围定义在“产生特殊困难的有自主性的本文”。他们有一共同之处是理解的对象都是人的活动的体现。在这里理解是人的主观活动,是理解者对理解对象的活动。人的活动与物的存在不同。人的活动有目的,有对过去和未来的意义,因此有需评价的东西在内。物则不同,物是无生命的,无时间意义。在主体与客体对立的条件下,物的被认识可以是完全的,因为我们承认认识了物本身;人们可以把人的活动当物来把握,但是人的活动和人有许多不能当物来把握的内容,有许多不是现成在场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称为“意义”。意义概括了人与整个世界时空的关联。理解就是要理解意义,解释就是找这种关联,理解与解释是一个过程。静观的主体不需要与物。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 】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i | 版社2 0 0 43 3 6oi b i d 3 4 2论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普遍性关联,因而获得了“客观”的认识。但是人的活动的有目的性使自身带有了主体性,人的活动因此而有意义;物与人相关联,物有了超越自身的意义。这样的物也需要被理解。但是理解似乎有了主观性和相对性。因为目的如果是绝对的,比如上帝的目的,它指引的行动是必然的;人是时空中的人,其目的总是具有历史性的,有一定自由的。如果是绝对的则根本不需要理解,因为绝对的目的就说明了行动本身,然而人的相对的目的引起的行动和人与物的关联则需要在时空中不断地理解,揭示其意义。人总是这样的人。因此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把理解揭示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理解是超越了主客分立的活动。从人的活动的意义的理解到在理解中赋予物以意义,为避免相对主义,必须使理解本体化。“这里理解不再是他人背后的人类思想行为,而是人的存在的根本激动。因此历史性就不再召引历史相对主义的幽灵了。”人在先验意义上是被抛入世的。人的基本生存状态是“在世存在”,因此人一开始就是一个具体的存在者,必须从事实践活动,筹划一个有意义的与自己关联的世界,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物有在手状态和应手状态之分。只有应手状态的物才进入我们的世界。这就需要理解活动,即作为在世存在方式的理解。理解有前结构,否则人不能筹划自己的可能性,此在在理解中意识到或发现他的有限性。“此在不仅自为地是他为之筹划自身的各种可能性之敞开的视界,而且在自身中同那种不可超越的事实性特征相邂逅。”。伽达默尔揭示这种事实性首先应被理解为不管认识者还是被认识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事物,而是具有历史性的。人都有“处境”,我们总是发现自己已处于某个处境中,而且不可能把处境作为一个对象来认识:被理解的物也处于它与人相关联的共同构成的处境。“一切有限的现在都有它的局限。我们可以这样来规定处境概念,即它表现了一种限制视觉可能性的立足点。因此视域( h o r i z o n t ) 概念本质上就属于处境概念。”。视域既是一种限制,又是理解得以可能的条件。我们可以看到处境和视域揭示了理解者的有限性,这种有限性是在人的生存状态上得以规定的,同时这也规定了整个理解的有限性。理解过程就是视域融合。后来伽达默尔把语言视为视域。这样视域的含义就从本文、历史和传统等扩展到了一切呈现的意义。因为在语言中出现的物无不传承着一种意义,它们都有自己的视域。所以理解的发生就是兼有了双方视域的共同的新的视域。从解释学循环中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我们总是先有了对被理解物的整体把。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 】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4 7 3 5。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c 】严平编,邓安庆等译上海:一1 :7 5 远东出版社1 9 9 7 3 1 8o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h q 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43 9 0 3 9 1 4 一、理解与解释学的普遍性:( 一) 伽达默尔的理解观握,( 这是语言文化语境赋予的) 然后对之进行具体解释,最后形成整体的理解。伽达默尔还用“问一答”逻辑来描述这一过程。把视域的交流看成是对话,双方都不是纯粹的主体,而是带有偏见的对话者。因此理解都是有条件的,有时间性的,总而言之是有限的。由于视域不断融合又不断形成,所以理解都是暂时的。没有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一样的理解,同时也就没有固定不变的理解者的本质状态。人事实上自己形成自己,或者我们是在理解中形成自己。也就是说理解最终是自我理解。伽达默尔说,“我们就像旅行者一样带着新的经验重又回到自己的家乡,即使是作为一个像不回家的漫游者,我们也不可能完全忘却自己的世界。”。因此理解是双向活动。不仅在视域融合中达成共同的视域,而且使理解者本身也不断丰富自己。不是理解者通过理解而达到什么,而是理解者本身已在理解中,是理解不可缺少的部分。正如效果历史所揭示的,“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理解的实在。”。理解就不是一种主观活动,是事件,是遭遇,是有限的人进行的一种有限的实践活动。3 、理解的实践性理解的有限性揭示出理解总是在一处境中进行,也就是说无论什么视域与我们相遇,都是与我们的具体视域相融合。这样并不存在对理解对象的原意把握,而是随处境而定理解者应怎么理解,应理解什么。效果历史总是规定了“哪些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是值得探究的,哪些东西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在这里存在一个合理性问题。理解的有限性去除了有绝对认识能力或无时间性认识条件的主体,也等于去除了不受主体影响的对象和“纯粹客观”的认识结果,那么理解作为时空中的现实活动,其过程结果的合理性的立足点是需要另外界定的。传统认识论中以上所说的一系列绝对是合理性的保证。正是这一要求,伽达默尔提出了“应用”的概念。“应用”是理解中与“理解”和“解释”在划分上并列但运作中统一的第三个要素。“如果要正确地被理解,即按照本文所提出的要求被理解,那么它一定要在任何时候,即在任何具体境况里,以不同的方式重新被理解。理解在这里总已经是一种应用。”。理解者的不纯粹性,处境的变化不定,使理解不能遵循某一普遍的评价标准。理解的合理性只能是从实际情况中定。理解在这里的事件性质更加明显,因为应用总是体现理解的当前性和无可重复性,与理解者的行为意义和意向联系在一起,理解者跚挪m ddddlboooo论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普遍性参与到理解过程中,或意义的形成过程中,而且在具体处境中理解的意义得到现实的合理的评价,这正是解释学的要求。因此,伽达默尔也把应用问题看成是解释学的基本问题。伽达默尔把应用与实践相联系,把实践哲学与解释学相联系是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获得启发的。在伽达默尔看来,实践是我们的生活形式。实践不仅指与理论相对的对理论的应用,还包括了我们所有其他活动和行为。在这一意义上的实践就是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实践哲学的主题。亚里士多德批判柏拉图的善是一种空疏的共相,认为善本身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非人力能求得,即使求得也不能代替个人去行善事。善是建立在习俗( e t h o s ) 基础上的。习俗是一种由信念、习惯和价值所构成的活生生的关系。我们的实践就置身于之中。实践活动因此不能受自然规律限制,但实践的领域不是一个完全没有规则支配的领域,显然是由理性引导的。这一指导实践的理性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实践智慧( p h r o n e s i s ) 。实践智慧总在具体的处境中证实自己。实践智慧涉及的对象是可变的具体事物,而不是永恒不变的对象。后者是科学设定的对象。具有实践智慧的人是能明白在具体的道德和政治处境中什么是被要求的,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可能的。在处境中“什么是合理地正确行事,并没有被已给予你的普遍善恶之定位所规定,就象某工具的说明告诉人们如何用该工具一样。而是你必须自己确定你去做什么,并且为此必须把握你的处境,理解它,换句话说,你必须去解释它。那么,这就是伦理学和实践理性的解释学维度。”。伽达默尔认为这是一切理解的内在方面。理解具有实践性是因为我们的理性活动以不断变化的自我理解为基础。总在具体处境中的人必须依赖于实践智慧。因为理解是要冒险的,从来不存在什么关于普遍规则的知识,对规则的应用是没有规则的。再者,人的一切关于世界各方面的知识终归要用于人的自身,去说明人应怎样去生活。这是实践哲学的问题。因此,正是理解的这种实践性,使解释学的中心主题从传统认识论的超越具体的静观认识主体转移到参与到生活世界中的主体。理解的有限性与理解的实践性是相互联系的。有限的理解是事件,总是在具体处境中发生,无法遵守普遍规则,因此总是着眼于具体的目的和要求。这正是应用的题中之意。由应用引出的理解的实践性,赋予了有限性在生活世界中的普遍意义。二者共同描述的是人的基本生存状态。解释学以理解为研究主题,从而根本上说解。h a n s g e o r gg a d a m e rw i t hc a r s t e nd u t t , g l e mw m o s t ,a l f o n sg r i e d e ra n dd 6 r t ev o nw e s t e m h a g e n g a d a m e ri nc o n v e r s a t i o n :r e f l e c t i o n sa n dc o m m e n t a r y c e da n dt r a n sb y nep a l m e nn e wl t a v e n :y a l eu n i v c r s i t yp r e s s 2 0 0 17 6o i b i d 、理解与解释学的普遍性:( 二) 作为追问方式的会话释学是在探究人的世界经验和生活实践问题。而且提供了一种与过去不同的探究或追问模式。( 二) 作为追问方式的会话1 、会话的解释学根据如海德格尔所言,人总是发现自己已在世存在。由此人的一切理解在本质上是有前设的。在此基础上解释学循环获得了积极的意义。面对传统或本文人,总是开始于各种假定,这来自于人的各种可能性,这样才可能使我们与传统或本文形成交流。由此看来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因为假定来自于自我筹划,理解使我们参与到与传统或本文的交流中。这样理解就不是与解释分离的。这里不存在先把握了理解对象的愿意,然后再把它阐发出来;一开始人就和理解对象交流,就以自我理解的形式参与了交流,也就是说理解一开始就已经是解释。也可以说解释是理解的展开。伽达默尔经常用翻译来说明理解与解释。我们总是用自己熟悉的语言表达对方的内容,最后的结果是双方作用的产物。因此解释学揭示了理解的有限。这不是一种缺陷,而是人生在世的条件和方式。于是传统和偏见就不是理解的障碍,反而是作为理解条件的前见。人不可能在历史和文化真空中理解,我们在生活总是已经在理解。伽达默尔说,“理解根本不能被认为是一种主体性行为,而要被认为是一种置身于传统过程中的行为,在这过程中过去和现在经常得以中介。”。理解是一种相互活动,是理解者与被理解对象的交流活动。伽达默尔把理解对象看成一个“你”,这样理解就成了一种“你一我”的主体间活动。具体地讲是一种会话。伽达默尔把会话描述成一种“问一答”模式,或按其表述是一种“问一答”逻辑。解释者面对历史或传统,首先历史或传统向他提出问题。答案应到作为理解对象的历史或传统中去找。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解释者必须在自身视域内重新构造这个问题。这样问题和回答关系被颠倒了。解释者先在自己视域内开始发问,在历史或传统中找回答,这时回答已不只在历史传统视域内,已发生视域融合。“问答”已是一种视域融合。伽达默尔揭示,我们理解历史或传统,首先是他们向我们提问,而不是我们对之发问,是因为效果历史在起作用。意识是受历史影响的意识。我们把历史或传统看成是理解的对象,事实上已经在期待历史或传统回答问题。在我们发问之前必须先有历史或传统发问,因为我们的问题必然是与历史或传统相关的问题。否则问题是不切题的。因此,我的问题就不是根源于自身,发问也不是任意的,ol b i d 7 6。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 】洪汉鼎译上海:上n n x 出版社,2 0 0 43 7 5论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普遍性而是有历史根据的。解释学本身就包含了“问一答”的结构和会话的原始性质。会话是一种追问方式。伽达默尔把解释者与解释对象的关系描述为一种“问一答”结构,在另一个层面上是要描述理解获得意义的方式。首先,会话揭示理解总是在过程中。理解的有限性说明理解都具有历史性。与解释者会话的历史或传统在不断地变化,参与会话的解释者也具有时间性。这决定了我们无法达到一个完满的理解。历史或传统首先发问,我们重构该问题而发问,这时己实现视界融合。而得到一个答案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再回答又会产生新的视界融合。视界标志了我们的处境,融合表明我们可以打破已有的限制,获得新的处境。因此,会话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历史传统不断更新,新的意义不断被创造。这就引出了第二点,会话揭示理解和解释是一个不断“转换”的过程。以本文理解为例,会话是与本文对谈。这种对谈不是两个纯粹的主体在互相揭示,而是双方在不断视域融合。理解的实践性表明,理解总已经是应用。会话总是在具体的解释者处境和本文的视域之间进行。一次视域融合解释者和本文都发生改变,新的意义生成。这正是会话所追问的内容。伽达默尔称自己的解释学进行了会话转向。会话意味着超出自身与他人同思。会话中提出的问题总是能使他人或自己回答的问题。否则问题是没有意义的,所以问题所开放的领域是具有方向性的,但不是指向某种本来的意义,而是指向一种新的可能性。这同样是一种追问。过去说的追问是指对某一确定实在的不断揭示。追问过程是去除人的主观性和遮蔽事物本身的东西的过程。作为追问的会话,不再设定有自在之物存在。( 在分析理解有限性时已详细说明这一点) 前者努力使解释对象说话,与自己会话,这种会话是双方都不可控制的。伽达默尔说,事实上这是在冒险,是精神的一种历险。“问一答”结构中,问题的不断产生已暗示了会话的这种性质。冒险或历险的存在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在上文中已谈到,理解总是具体的历史性的理解,没有普遍的规则作为指导,因此要靠实践智慧。会话就是理解过程的具体化,也总是具体视域的融合,问题指向何处是由具体视域而定,因此会话这种追问是意义的扩展和丰富,是向未来可能性的不断探求,是此在内涵的不断丰富。在这里我们可以问一个德里达问给伽达默尔的问题,即为什么会话的每一方都愿意开放地面对他人要说的一切东西。德里达说,伽达默尔是诉求了康德的“善良意志”这种绝对的约束力,这是一种无条件的超越于一切之上的形而上学预设前提。oi b i d 一4 8 0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c 严平编,邓安庆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 9 9 72 6 0一、理解与解释学的普遍性:( 二) 作为追问方式的会话”伽达默尔回答说,“人们试图使他人变得尽可能强大,使得他人的陈述得到某种说服力。在我看来,这样一种态度对任何互相理解来说都是本质性的。”。谁开口说话都想得到人们的理解,要不然他既不会说,也不会写。这并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假设,更没有诉诸于康德的善良意志。但是,这种会话双方之间不得不相互理解的根据虽不是康德的“善良意志”,但也不是毫无根据的。当然这一根据在于人本身。伽达默尔不愿找一个绝对的基础来支配会话的过程。这个基础因此就不是绝对的主体,也不是绝对的客体。会话是一个超越解释者与解释对象的事件。但是这一事件也没有黑格尔式的精神性绝对主体,它支配了会话的整个历史过程,最后达到一个完满状态。那么能使会话有序进行或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会话的深层条件应是什么? 1 9 7 0年伽达默尔在语言在多大程度上规范思想中提到,在会话和语言中有一种共通的东西,它根本不是语言,要描述它“也许理性这个词还不完全是最坏的”。伽达默尔这里的理性不是一种“工具理性”,不是预先设定一个目标,然后用理性设计手段使之实现。这里的理性是一种“修辞理性”( r h e t o r i c a lr a t i o n a l i t y ) 。修辞使远离我们的东西拉近,克服疏远性,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建造一座桥梁。这事实上是语言的成就,是语言修辞性的成就。逻辑语言无法做到这一点。修辞的这种普遍性的根据是修辞的应用并不遵循一种普遍的规则,而是在具体的处境中使会话变得顺利进行,而且使会话的创造有效地形成。因为,在概念的自然构成中修辞表现出了语言的天才地找出使事物得以整理的共同性的活动。因此“修辞学是一切理性行为的本质方面。”。反思修辞的这种普遍性可以得出,修辞所表现的是会话在具体处境中做出的合理选择。合理的标准不是人的本能,也非预先设定的目标,而是相互理解中的一致。这似乎是一种循环论证,达到相互理解需要理性,合理性是相互理解的结果。如果把理解与理性统一起来,而且认为人生存就必须理解,或理解本身就是人的生存方式,那么这种循环就不存在了。事实上这是理解达到的一种实践理性或实践智慧。它存在于理解中,存在于会话中。它不是预先控制会话的东西,而是与会话同行。因此当德里达说伽达默尔诉诸于“善良意志”时,伽达默尔认为不存在这么一个起终极支配作用的东西。实践智慧恰恰不是那种不变的永恒的基础。而是随处境变化的一种合理评价。因此实践理性是会话的根据和会话的目标,二者。伽达默尔,德里达德法之争: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对话【q 孙周兴,孙善春编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 0 0 4 1 2 30l b i d 4 5o 伽达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