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单元检测九(含解析).docx_第1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单元检测九(含解析).docx_第2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单元检测九(含解析).docx_第3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单元检测九(含解析).docx_第4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单元检测九(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九一、单项选择题1.某玉米地内的玉米、甲昆虫和乙昆虫分别处于不同的营养级。如图是两种昆虫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昆虫甲、乙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竞争B.调查昆虫甲种群密度的最佳方法是标志重捕法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合理控制昆虫甲、乙的数量,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答案D昆虫甲、乙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且先减少者甲为被捕食者,A错误;调查昆虫甲种群密度的最佳方法是样方法,B错误;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不能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乙与甲的同化量比值代表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合理控制昆虫甲、乙的数量,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D正确。2.豌豆蚜(一种蚜虫)和鳞翅目幼虫(蝶、蛾的幼虫)是利马豆(又名“洋扁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题述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表(单位: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物种分组第7天第14天第21天蝉大眼蝽对照组0.200.620.67处理组0.200.100.13豌豆蚜对照组2.004.002.90处理组2.008.7022.90鳞翅目幼虫对照组1.001.310.82处理组1.132.192.03A.施用蔬果剂后,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B.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和豌豆蚜都属于第二营养级C.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全部被同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D.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而取食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较少答案D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施用蔬果剂后,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增加,由于存在环境阻力,因此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A错误;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题述两类害虫,因此其既属于第二营养级,又属于第三营养级,B错误;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因此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只有部分被同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C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去除部分豆荚后,蝉大眼蝽数量减少,说明其主要取食利马豆,而取食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较少,D正确。3.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比较理想答案BNt+1/Nt=1,代表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当Nt+1/Nt1时,种群数量在增加。甲种群在0t3段,数量先减少再增加,A错误;乙种群在0t1段,Nt+1/Nt1且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正确;乙种群在t2之后,种群数量还有一段时间在减少,因此乙种群在t2时种群数量不是最少的,C错误;甲种群在t3后Nt+1/Nt1,且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错误。4.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个,一年内新生个体数20个,死亡个体数10个,年末时个体数为110个,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出生率和死亡率能直接影响该种群密度B.某草原丰富的植物资源为草原田鼠提供了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草原田鼠种群数量的下降说明了该草原群落的丰富度下降C.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果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D.我国神农架地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答案C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则出生率=20/100100%=20%,A错误;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是指某种群数量的多少,B错误;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果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能反映出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C正确;我国神农架地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5.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A.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B.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C.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答案C由题意可知,金合欢蚁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这说明金合欢蚁与金合欢树属于互利共生关系。金合欢蚁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从金合欢树获得物质和能量,A正确;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从而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B正确;金合欢树的竞争者是植物,金合欢蚁不能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C错误;金合欢蚁与金合欢树在相互选择,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进化,属于共同进化,D正确。6.下表为三个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确认的是()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植物总种数16010080平均种数(种数/平米)201810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2 000900200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25.049.178.1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答案D对植物进行样方法调查应注意随机取样,A错误;表中数据不能反映各种群密度,B错误;植物的产量不等于同化量,不能判断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C错误;根据植物总种数与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的乘积,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D正确。7.密林熊蜂直接在角蒿花的花筒上打洞,盗取其中的花蜜(盗蜜),花筒上虽留下小孔,被盗蜜的花仍会开花,但影响结实率,密林熊蜂偏爱从较大、较高的花上盗蜜,其身体不会接触到花的柱头,据此分析不合理的是()A.密林熊蜂与正常传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密林熊蜂不给角蒿传粉不影响角蒿的进化C.该盗蜜行为可能会影响角蒿的种群密度D.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答案B密林熊蜂和正常传粉者均采蜜,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密林熊蜂影响结实率,进而影响被盗蜜的某基因型植株子代数量,改变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的占比,进而影响基因频率,所以会影响进化,B错误;盗蜜行为影响结实率,会使子代数量减少,会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样方法可调查活动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而盗蜜频率是单位时间盗蜜行为的次数,如某时间段测出的种群密度大,代表该时间段出现的密林熊蜂数量多,代表盗蜜频率高,D正确。8.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A.B.C.D.答案B题干中提到“这片森林不受外力干扰”,因此这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会不断升高最后达到稳定,错误;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在增多的过程中总光合产量不断增加,当生态系统达到稳定时,总光合产量也达到稳定,正确,错误;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群增多,生物的呼吸量逐渐升高最终达到稳定,正确,故选B。9.血球计数板是微生物计数的常用工具,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图示是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的镜检结果,如果中方格内的大肠杆菌数刚好是五点取样平均数,则1 mL该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的数量约为()A.4109B.4108C.4107D.4106答案B分析图解,图中一个样方中大肠杆菌数为16个,因此整个计数板中大肠杆菌数=1625=400个,1 mL该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的数量约=400(110.110-3)100=4108个,故选B。10.下列有关群落及其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是指群落的分层现象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地衣等低等生物逐渐消失C.即使时间允许,弃耕农田也不一定能形成森林D.人类的活动往往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答案B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是指群落的分层现象,A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地衣等低等生物没有消失,只是不占优势,B错误;弃耕的农田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多年后才能演替成树林,C正确;人类的活动往往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二、多项选择题11.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水库中的鱼是一个种群,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C.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D.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答案ABD水库中的鱼不止一种,故不是一个种群,A错误;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则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C正确;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是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D错误。12.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 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如表,与此有关叙述正确的是()1组2组3组4组土壤处理灭菌不灭菌灭菌不灭菌湿润湿润较干燥较干燥A.探究的问题是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的是否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和3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D.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答案ACD实验组2组和4组可以形成对照,变量是土壤的湿润程度,来研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A正确;该实验的变量有两个,一个是灭菌、不灭菌,一个是湿润、不湿润,自变量是灭菌、不灭菌时,在湿润条件下1、2形成对照,在较干燥条件下3、4形成对照,所以1、3分别是两组对照实验的对照组,B错误;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消除微生物的影响,C正确;1组和3组由于没有微生物,落叶不被分解,2组和4组有微生物,但因湿度不同,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D正确。三、非选择题13.(8分)为寻找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实验变量组合,某兴趣小组研究了接种量和溶氧量(用摇床转速来控制)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如图,请分析回答:(1)实验前,需对酵母菌进行活化处理,目的是。(2)接种量相同时,摇床转速为250 rmin-1的酵母菌种群在前6 h增长较快的原因是。(3)根据实验结果,较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变量组合有。(4)在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该兴趣小组采用了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法,若某同学吸取培养液制成装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图1是一块规格为1 mm1 mm0.1 mm的血球计数板正面示意图,观察到图2所示的图像。从试管中吸出酵母菌培养液前要,目的是确保随机取样时有均匀的种群密度。图1这块血球计数板上有个计数室。图2表示的这个大方格上含有个中方格,其体积是。若计数得图2中每一中方格里酵母菌平均数为20个,则该1 mL培养液中共含有酵母菌约个。答案(1)让处于休眠状态的酵母菌恢复为正常的生活状态(2)氧气供应充足,酵母菌代谢旺盛,增殖快(3)转速230 rmin-1,接种量1.0 mL和1.5 mL(4)振荡(摇匀)2250.1 mm35106解析(1)实验前,需对酵母菌进行活化处理,目的是让处于休眠状态的酵母菌恢复为正常的生活状态。(2)接种量相同时,摇床转速为250 rmin-1的酵母菌种群在前6 h增长较快的原因是氧气供应充足,酵母菌代谢旺盛,增殖快。(3)据实验结果,较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变量组合有转速230 rmin-1,接种量1.0 mL;转速230 rmin-1,接种量1.5 mL。(4)从试管中吸出酵母菌培养液前要振荡(摇匀),目的是确保随机取样时有均匀的种群密度。图1这块血球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图2表示的这个大方格上含有25个中方格,其体积是1 mm1 mm0.1 mm=0.1 mm3。1 mm2共有25个中方格,1个中方格有20个酵母菌,则1 mm3共有500个酵母菌,1 mL=1 000 mm3,所以1 mL共有5001 000/(110.1)=5106(个)。14.(8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装置编号ABCD装置容器内的溶液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101055无菌水/mL-55活化酵母菌液/mL0.10.10.10.1温度/15251525第三步:用小球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并计数,做好记录。回答下列问题:(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3)若该同学的操作合理,按照他的操作后记录的数据却比实际值偏大,原因是。(4)如图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曲线,图中的曲线、和分别对应、组的结果。答案(1)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2)营养物质的量温度(3)计数时统计的酵母菌既有活的也有已经死亡的(4)ABCD解析(1)根据题意可知,为减少实验误差,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2)根据题意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和营养物质的量,因变量为酵母菌种群的数量。(3)计数时统计的酵母菌既有活的也有已经死亡的,所以用显微镜进行直接计数时数据比实际值偏大。(4)据图表分析,图中的曲线、和分别对应A、B、C、D中的数据。15.(8分)一浅水湖泊由于过度捕捞导致鲈鱼(主要捕食鱼类)濒临绝迹,此时湖中主要有浮游藻类、沉水植物、螺(捕食藻类)和鲤鱼(主要捕食螺)等生物,在保留或去除鲤鱼的条件下,分别测定浮游藻类和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干重),见图。(1)浮游藻类和沉水植物分别生长在湖泊表层和下层,这是群落结构的体现,藻类大量繁殖会降低湖泊下层光照强度,藻类与沉水植物的种间关系是。(2)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还应有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