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介绍.doc_第1页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介绍.doc_第2页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介绍.doc_第3页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介绍.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彩月亮”是苗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上古时期,苗族先民蚩尤九黎部落因为战争失败,分散隐入深山菁林。为了召集余部共同祭奠蚩尤,便乘月夜在山顶上立一树杆,杆上系红腰带,然后令男女青年绕杆对月吹笙跳舞。于是失散的部落民众闻笙纷纷聚集于树杆之下,大家立誓团结,发奋振兴部落。“彩月亮”在历史的长河中已嬗变为庆祝丰收和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喜庆活动。“庄稼黄,芦笙狂”每年金秋时节,苗族的“彩月亮”就开始了.男女青年在秋夜迎着明月围着两棵花杆歌舞。如果你有幸参与他们一起“彩月亮”你就会听到这样的腔帮:“唱歌要唱一对对,单人一个唱不成,单丝一根不成线,独木一根不成林。”“唱歌还要一双双,少了一个唱不响,少了一个唱不好,我来跟哥把腔帮。”能在15米的高杆上吹奏芦笙,完成各种惊险而优美的动作。集芦笙舞蹈杂技和苗族风情于一体,是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颗奇葩。“较脚劲”是仡佬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了生存,他们常年奔走在贵州高原陡峭的山间小道上。脚力柔弱,稍有闪失就会跌入万丈深渊;不练就一双铁板脚,就爬不上难于上青天的夜郎古道;没有扎实的脚劲就走不出野兽出没的大箐林;双脚无力,在涉江过河时就会葬身鱼腹。为了练就过硬的脚劲,仡佬族人民常常在劳作之余,寻一宽阔的山间草地,互相用脚比试。比赛双方通过脚的压、勾、扫等动作使对方失分,胜者则获得人们热烈的掌声。这项民间体育活动,就逐渐成了仡佬族全民健身的传统体育运动。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古近期就有了灿烂的农耕文化。由于苗族人民迁徙居住在深山箐林,开垦的田土和耕种的庄稼常被野兽糟蹋破坏。为了驱赶野兽,他们创制了“响节”。“响节”又称“鸡几棒”:或“挑杆”,“响节”除了用来对付野兽,还可以用来驯养家禽。在古代,由于战争频繁,还用作战争中攻城的火器。后来,“响节”逐渐演变成为苗族人民老少皆宜,强身健体的传统体育项目。“响节”通过用“响节”棒挑、掷、击、敲、打等动作,训练人们的灵敏度、奔跑速度、判断力等。以此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苗族“踩火龙”这一体育项目是由苗族先民在战中为营救自己的首领演变而来。传说苗族先民的首领被敌方以谈判为名关押,关押的地方有火海。苗族先民不顾一切,赤足从火龙背上踩过。又以一把把利刀插进绝壁,架成刀梯,攀上悬崖,救出首领。此后“踩火龙”和刀梯就成为苗族先民象征吉祥和成功的活动。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就形成了今天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莲花十八项起于清朝光绪年间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盛行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乌江中下游一带。这一民间舞蹈取材于土家族人的日常生活,吸纳了贵州高原的灵气,体现了土家人独特的民风,展现了土家人粗犷而豪迈的性格。莲花十八项要求所有舞蹈者张开双掌,用力拍自己身上的每一块肌肉和关节,在有力而清脆的击打声中,尽情抒发心中的激情,莲花十八项的基本动作有“上九响”“下九响”之分。因而被称为“莲花十八项”。表演时,要求拍打节奏统一,动作协调,舞蹈时不计人数,不受任何场所限制,茶余饭后,田间地头,都能自由地表演,是一项群众性的健射舞蹈。该项目于1999年代表贵州参加全国第六届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表演项目一等奖。芦笙是苗族的象征,是苗家欢度节日必不可少的乐器。芦笙有几十个种类,几十种曲调,芦笙舞有上百个动作。表演的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奇异。其中有的清新活泼,有的欢快热烈,有的轻松幽默,有的险奇优美,“芦笙技巧”把音乐舞蹈与体育融为一体,生活气息浓郁,深受苗族人民喜爱。金筑芦笙难度大,技巧高,扣人心弦。通过空中踩碗,滚舞、前翻、后翻、登梯、叠人等动作充分表现了力量与技巧的结合,整套动作朴实粗犷、刚柔相济、动静分明、造型优美,令人儿,耳目一新。苗鼓俗称猴儿鼓,是苗族传统打击乐器。“丰收苗鼓”流传于贵阳花溪、孟关等地,是当地苗族群众在丰收后举行的一项舞蹈与武术相结合的体育活动。丰收后的苗寨,人们沉浸在欢乐之中。金秋之夜,苗族姑娘和小伙子们在悠扬的芦笙曲中,围着苗鼓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舞蹈时,姑娘手持手槌击鼓,边打边跳,一套动作打完后更换另一套。击打中穿插表演挖土,纺线,插身,打谷等劳动场面,舞蹈中还表现了苗族群众喜爱的猴拳、扳手腕、摔跤等传统体育活动,整个舞蹈鼓声不停,欢笑不断,鼓声回荡着丰收的喜悦。抱架腰是布依族民间喜闻乐见的民族体育活动。它对抗性强,趣味性浓,不受场地大小限制。是一项斗智斗勇,练功角力,又便于开展的活动。其竞技方式是:在地上划一“界河”,比赛前运动员分开站立,比赛开始后,中线即不存在。比赛中,两人各使其力,抱住腰部将对方推离原位为胜。在比赛中,可通过巧力取胜,但不能抓人或拉人。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锻炼臂力和腿力。“垒营盘”原名“营盘舞”。它取材于苗族先民为保卫而进行的防御战争。表演者吹奏芦笙,垒成营盘,形成圆圈,表示四方布满勇士,营盘中央竖立帅旗,勇士们“四面开弓”“倒立”、“上肩”挥舞帅旗,舞象征营盘堡垒坚固,士气高昂。“垒营盘”是苗族同胞表达怀念先民们的历史伟绩和不屈不饶的英雄气概而创作的舞蹈。随着社会发展,如今“垒营盘”已成为苗族男女斗巧的活动。它不受场地、音乐、人数限制。其特点是表演者在不停地吹奏芦笙舞曲的同时,进行翻滚、倒立、吊挂、倒背等技巧表演。动作节奏鲜明,刚柔相济,充分展示表演者的吹跳技巧。“垒营盘”是毕节地区苗族人民最为广泛流传的娱乐健身活动。“乌蒙铃”原名“铃铛舞”,彝语“啃荷呗”。它取材于彝族先民开疆拓土,驰骋疆场的各种活动。最先是一个祭祀性舞蹈,在彝族“火把节”时进行表演。流传至今,以变成节日和庆典活动中的舞蹈。是毕节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彝族传统体育舞蹈之一。“乌蒙铃”表演时不受场地、音乐、人数的限制。铃声象征着骑士在战场上的高昂斗志,羊皮鼓鼓点象征着勇士出征的号角,手握若干只用彩带扎好的铜铃,脚踝上系铃铛,边跳边舞铃声悦耳,动作粗犷,刚劲有力。体现了乌蒙山区彝族人民淳朴,直率的性格。“叠罗汉”“抱腰舞铃”“相互背驮”“前后翻滚”“倒挂金钩”“雄鹰展翅”等高难度动作,运动量大,造型美观,舞蹈和竟技和谐统一。“乌蒙铃”是一项颇受彝族群众喜爱的健身娱乐活动。“德沙呱”汉语译意为“刺锤舞”。主要流传在独山县上司镇墨寨乡琴扬村一带,是布依族一种特殊的,古老的武术舞蹈形式。每逢昏丧嫁娶,民族节日,盖房立屋,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会相集约会,挥锤起舞。表演形式为男女群体性武术舞蹈,以手上舞刺锤动作为主,脚上动作为辅,名称为“抢刺”“劈刺”“拨锤”“绞锤”“崩锤”“马步”“弓步”“弹,踢,勾,铲”等。舞姿遒劲有力,具有阳刚之美。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勇敢无畏,热爱家乡,热爱自由的民族精神。道具是刺锤,俗称“狼牙棒”使用的武术套路是先防后攻,防多于攻,防中有攻,以防为主。“弦鼓乐”是一种别具特色,历史悠久方的水族民间传统体育舞蹈,流传于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龙乡祥寨村和都江镇五坳坡一带。最早是专门为庆祝“开始插秧”和“开始织布”两项祭祀活动而跳的舞蹈。道具“三弦角鼓”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结晶,鼓身用整筒圆木刨光镂空而成,两头用硝制的牛皮套牢,鼓侧嵌上一对牛角并配上三根琴弦。牛角代表耕种,三弦代表纺织,水族的耕织文化由此可见一斑。表演人数不限,表演时男女围鼓吹跳,表演场面壮观热烈,动作以其特有的肢体语言,生动记录了水族先民艰苦创业的历程,表现了水族人民希望建立幸福家园,人旺粮丰的美好愿望,它是水族人民间文化艺术中独放异彩的民族特有表演项目。这是苗族姑娘过“菜花节”时举行的一个传统表演。这个比赛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趣味性。通过穿花衣裙比赛,既向人们展示了苗族妇女服饰的绚丽多姿,也表现了苗族姑娘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还体现了苗族同胞团结协作,和睦共处的集体精神。“板凳拳”作为一个古老的拳术,发源于兴义安龙县的打水村,是布依族祖先为抵抗外敌的攻击,经过无数次实践和探索所创的拳术。它虽然没猴拳的刁钻,不及蛇拳的怪异,不如黑虎拳刚猛,也难及太极拳之飘逸。但由于其易于教习,且器械取自于当地百姓居家必备的生活用具。因而被当地百姓所钟爱,并广泛流传。“板凳拳”的一招一式,虽朴实却攻防一体,虚实结合,虽浅显易学却机巧暗藏。实为武术之奇葩。比赛前,准备好多套花裙和花衣裙及银帽,在起跑线放上报纸,将花裙放在上面,在前方一半不到的距离放上花衣,在离终点米左右外放上银帽,主持者一声令下,参加比赛的姑娘们飞快从地上拾起花裙,一边跑一边穿花裙,紧接着拾起花衣一边跑一边穿,并戴好银帽,凡最快到达终点并穿好衣裙及戴好银帽的人为优胜,优胜者中的第一名获山花一束,最先到达终点而没有穿好衣裙的人不计成绩。比赛距离为一百米左右。在北部侗族地区天柱县的邦洞,兰田等乡镇,流传着“勾林”传统的民间体育舞蹈活动,“勾”及“钩刀”,呈“钩状”多为男性用;“林”为“镰刀”,呈月牙形,多为女性用。两者虽形虽各异,但活动起来都能砍,削,割,拉,劈,拍,打,扎并举,小巧灵活,运用自如,是当地侗族疏通山路,排除荆棘,上山打猎,收割打菜,守家护寨的随身工具。长期以来,侗族人民班传班,辈传辈,长久不衰,保留至今。因其不受场地限制,小则个人独舞或个人双舞,多则上百人,上千合舞,场面极为壮观。现在,我们看到的时由黔东南州天柱县兰田十八寨侗族表演的“勾林”传统体育舞蹈,“勾林”舞蹈动作朴实,刚劲有力。侗族男女青年常利用上山砍材,割草的机会双方会歌,比赛,勾林相会,交流感情。“勾林”舞表达了侗族青年男女对幸福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勾林”舞生动地展示了他们的山野之美。苗族高跷盛行于黔东南州黄平县谷陇镇的岩鹰一带,解放前就有“铜仁的弯刀,谷陇的高跷”,不但历史悠久,而其在民间有较大的影响。相传古时候,岩鹰寨在一片森林中,常被毒蛇猛兽侵袭。有一神鹰从天而降,将这些毒蛇猛兽驱赶。为了守护百姓,神鹰落在一高岩上,一蹲就是千年,化成岩石。这里百姓为了纪念神鹰,将寨名取作“岩鹰”并于每年农历月日举行祭祀活动。由于神鹰站在高岩上,祭品必须踩高跷才能献上,谁有这个胆量和技巧,谁就赢得人们的赞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活动逐渐演变成人间的一项体育表演活动。岩鹰高跷以细长轻便的杉木作杆,每组高跷分四级。头高跷.米,二高跷,三高跷米。每级需人配合表演。一人踩跷,两人抬跷,两人牵跷。踩跷人的两脚分别绑在两根杆上,牵跷人用两根长跷杆放在踩跷人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