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语用知识的合理利用.doc_第1页
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语用知识的合理利用.doc_第2页
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语用知识的合理利用.doc_第3页
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语用知识的合理利用.doc_第4页
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语用知识的合理利用.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语用知识的合理利用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语用知识的合理利用摘 要本文从语用因素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着眼,从语用因素和句法语序,语境的干涉作用,关注话题、焦点和新旧信息,语用的语序,以及会话含义分析等五个方面探讨教师应该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合理地利用语用方面的知识。关键词语用因素;句法结构;语序;语境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trictive role of pragmatic elements In Chinese sentence structure,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eachers should make more appropriate use of pragmatic knowledge in 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 students in the five following aspects:pragmatic elements,interference of context,focus on topics,central issues and new or old information,pragmatic word order and dialogue analysisKey wordspragmatic element;sentence structure;word order;context一语用学、语用平面与对外汉语教学语用学译自英语的pragmatics一词,是一门专门研究在不同的言语环境中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的科学,一切与语言使用者有关的语言动态因素都是他研究的范围。语用平面是指语法中的语用,研究的是语言符号与它的使用者及使用环境之间的关系。前者以语言使用中产生的所有语用意义为考察和研究的对象,后者研究的是与句法有关的语用,关注的是句法结构中表现出的语用意义。对外汉语教学是以培养学习者的言语交际技能为最终目的的第二语言汉语教学。全部的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得体交际能力的过程。也可以说我们要培养的交际能力是一种语言运用能力,它体现为具体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因此若是离开了语言的交际过程和语言的交际价值,去孤立地解释语言的结构和词语的意义,显然是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宗旨背道而驰的。尽管语用学和语用平面在研究范围和研究的侧重点上都存在明显的区别,但是由于它们都重视语言交际过程,都重视语言的交际价值,都研究语言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动态意义,因此对第二语言汉语教学都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将从语用因素对汉语语法的制约作用着眼,探讨教师如何在汉语教学中更合理地利用语用方面的知识。二语用因素和句法语序赵金铭先生1994年在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一文中,在谈到语法教学中三个平面有机结合的问题时指出:“句子的生成是由深层结构(语义)到表层结构(句法)以实现交际为目的的序列化过程,这个序列取决于语义的正确性,句法的限制性和语用的选择性”。语言表达的中心是语义,句法是表现语义的手段,因而句法结构实际上是语义句法结构体。然而它一旦进入具体的交际成为话语,就必然受交际语境的制约,如何传递意义、信息,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句法手段都与语用有直接的联系。鲁川先生用“语义的先决性、句法的强制性和语用的选定性”概括三者的关系,并为“语用的选定性”下过如下定义:“语用的选定性指的是在充分考虑语义和句法制约的基础上,按语境和交际意图从几种合法的语序中选定一种交际效果最佳的语序。”显然这其中的“合法的语序”是指符合句法限制性的语序。例如A1爸爸把明明打得很厉害。A2爸爸打得很厉害明明。A3明明被爸爸打得很厉害。这一组句子按照句法的限制性规则,“打得很厉害”这样带“得”的组合式述补结构后面不能带宾语,只能排在句尾。语用的选择性也应该保证将其放在句尾作焦点。A1和A3都符合要求。也就是说在交际需要的语境中选择“爸爸”或者“明明”作话题都可以,只要“打得很厉害”在句尾作焦点就行。A2就不符合要求,所以是错的。如果句子没有句法限制,例如B1警察抓住了小偷。B2警察把小偷抓住了。B3小偷被警察抓住了。那么句子就完全由语用安排。即根据交际意图和语境从B1、B2、B3中选用交际效果最佳的句子都是正确的选择。温锁林先生将这种静态的句法结构在动态使用中直接映现静态句法结构的句子称为常式句。可是在动态的语言使用过程中,由于说话人交际目的的需要,句法结构在运用中会发生重组和调整,带来语用意义的变化。我们就以A2为例,在预设为打明明的有爸爸还有妈妈的情况下,有人心情急切地告诉我“爸爸打得很厉害,明明。(妈妈打得不厉害)”,这时人也成了一个合法的语序。这种在映现句法结构的同时在语序上有所调整的句子温锁林先生称之为变式句。变式句都是由语用的语序引起的。众所周知,由于缺少形态变化,注重意合,在汉语的句法结构中语序具有重大的作用。常式句的语序受语用因素的制约,变式句又是由语用因素所导致的语序变化了的句子。汉语的语序受语用因素的制约是毋庸置疑的了。其实语用因素不仅影响句法结构的选择和变化,还会引起句子表达用途和表达口气的变化。因此以实现交际为目的的汉语表达,要完成从深层到表层的序列化过程,语用因素在其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三语境的干涉作用如果我们随便问一个中国人“盖上被子!”和“把被子盖上!”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区别,大部分人都说一样。但是如果把具体情况交代清楚,他们会自然地选择前者或后者。前者用于一般情况下简单地提醒对方时;后者则是在说话人发现对方应该盖被子却没有盖上的情况下才用。可见因为没有语境,连中国人自己也说不清这两句话的区别。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语境对句法结构的干涉作用。语境有广狭之分,广义的语境不仅包括情景语境,即言语交际时的具体环境,也包括说话人使用话语的社会文化背景。狭义的语境,又称上下文语境,就是话语的前言后语。不仅上下文语境对句式的变换施加影响,制约句法结构,和语序有直接的关系,是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不容忽视的,情景语境也同样可以在教学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把”字句一直是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一个令人十分头疼的问题,教师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反复地讲授和练习,但是能有意识地使用“把”字句的汉语学习者很少。笔者曾经在一个中级班的课堂上让个学生每人介绍一道菜的做法,结果只有两人用了“把”字句,其中一人用了多达9次(石垣智章,全部用对人另一个只用了一次(小林亮介,用对)。在这种中国人使用“把”字句频率极高的情况下,学生中大部分人却都用“洗干净菜”、“切菜”、“煮半个小时牛肉”等在语段中听起来不十分得体的句子,这正是需要我们反省的问题。我们的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一直受语法研究的制约,多局限于单句句型之内,一般的材料中都强调“把”字句表示主语对宾语的处置和影响。1991年张旺熹先生就发现“这样的理论认识,就对外汉语教学来说,是很难让初学汉语的留学生理解并接受的。因为什么是处置,为什么处置,什么是影响,影响的原因何在,我们都没有回答。”不仅如此,由于受结构主义影响颇深,在讲到“把”字句时基本上是从结构形式的角度来说的,绝大部分练习都是针对结构设计的。这样的教学无法达到得体使用“把”字句的目的,因为我们根本无法讲清楚“盖上被子!”和“把被子盖上!”究竟有何区别;也无法让学习者明白在什么情况下要用“把”字句。我们再来看一组留学生使用“把”字句时出现偏误的情况C1我把饺子吃在五道口食堂。C2我把水果买在回家的路上。C3我把行李放在宿舍里。C1和C2这类错误同时出现于母语完全不同的学生中,这就不能不从我们的教学中去寻找原因了。我们的教科书中在讲到“把”字句时,特别强调结构上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动词后一定要有其他成分,很多书上还列有这样的公式:主语十把十宾语十动词十其它成分,而这里的“其他成分”中包括结果补语,C1和C2中的“在”正好也都是动词的结果补语,符合要求,可是为什么却不对了呢?李大忠先生认为不了解这类“把”字句的语义特征是出现此类偏误的直接原因。一定要使学生明白C3之所以正确,是因为“行李”原来不在“宿舍”里,由于“放”的结果才使“行李”存在于“宿舍”中。但是这种偏误更多地出现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所造的句子中,学习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结构上,是为了造“把”字句而造“把”字句。外国人学汉语,最主要的是要用所学的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习汉语语法,他们最关心的是要表达一个语义时,应该用哪种语法形式。如果教学时设计一些典型的语境展示“把”字句,例如让一个手里拿着很多东西的学生做别的事时说出“把东西放在桌子上”这个句式,然后注意在语境中进行有目的的练习,再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把”字句的语用功能,就能使学习者在注意“把”字句结构和语义的同时,充分注意语境的干涉作用,使学习者明白在什么样的语境中会用“把”,为什么要用,误用的情况会大大减少。因为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制约力,以及对话语的理解和表达的约束力,决定了学习者对语境的识别能力将直接影响其语用能力的高低。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忽略语用因素也是导致这种偏误的原因之一。合理利用语用因素,重视语境的干涉作用,不仅能在教学中使学习者更好地体会句法结构的语义蕴含,还能促使学习者更主动地在合适的语境中选择使用不同的句式。四关注话题和焦点,明确新旧信息话题也称主题,在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一直是一个不受重视的概念。它是说话双方已知的旧信息,也是表述的出发点和言谈的中心。话题的选择直接影响句子表述的格局,例如D1 山本学汉语学得不错。D2 汉语山本学得不错。D1 和D2由于说话人选择的话题不同,句子的语序也不同。如果教学时只将主语不同作为注意的重点,学习者同样会认为这两个句子意思一样,用哪个都行。若是我们引导学习者从言语信息交际的动态过程中,以及句子实际存在的语段中注意到话题的不同,是说话人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的结果,那么D1 和D2 在使用时的区别就会十分清楚。从而使学习者避免选择使用时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也就不会出现问话人的注意力指向“汉语”时,我们的学生却仍然用D1回答的不得体的情况。焦点是表达重心,是说话人想要传达的最重要的新信息。汉语遵循人类语言共同的从已知到未知的句子信息结构安排原则,存在句尾焦点。我们以B组句子为例:B1、B2 和B3 的区别是话题不同;B1和B2话题相同,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