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近海海洋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浓度水平及来源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b s t r a c t o c e a n sp r o v i d eal a r g ea m o u n to f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f o rh u m a n t h ep o l l u t i o no f o c e a ne n v i r o n m e n tc a nd i r e c t l yi n f l u e n c et h ey i e l da n dq u l i t yo f o c e a n i cp r o d u c t s ,a n di t c a na l s ot h r e a t e nt h eh u m a nh e a l t ht h r o u g ht h ef o o dc h a i n p o l y c y c l i ca r o m a t i c h y d r o c a r b o n s ( f 6 d - i s ) i sat y p i c a lk i n do fp o p s i ti si m p o r t a n tf o rp o l l u t i o nc o n t r o la n d h e a l t hs e c u r i t y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p o l l u t i o nl e v e l a n dm u l t i m e d i u me n v i r o u m e n t p r o c e s s e s i nt h i sp a p e r , w ei n v e s t i g a t e dt h e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a n ds o u r c e so fp a h si n t a l - z h o ub a y ,a ni n s h o r eo c e a n ,a n da n a l y z e d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r u l eo fp a h s t h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 p a h si na q u a c u l t u r a ls e a w a t e rw a sa l s os u r v e y e d t h eo b j e c t i v eo f t h i s d i s s e r t a t i o nw a st op r o v i d ev a l u a b l ei n f o r m a t i o nf o ro c e a n i ce x p l o i t u r e t h em a i n c o n c l u s i o n sw e r eb e l o w : ( 1 ) t h e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o fz p a h sw e r e3 4 4 0 7 ,3 0 6 7 1 ,3 7 2 6 9n g li ns u r f a c e - w a t e r , m i d d l e w a t e ra n d b o t t o m w a t e r ,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a n d 1 3 8 6 n g g i ns e d i m e n t t h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o f z p a h s w e r e7 3 9 9 ,1 2 7 3 1 ,1 2 8 5 4 ,1 5 0 3 2 a n d 2 2 4 2 3n g g i n l i z a c a r i n a t u s 、c r a b 、m u r a e n e s o xc i n e r e u s 、n e r e i sa n dm u g i lc e p h a l u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 d o m i n a n tp a h sw e r e4 - r i n gi ns e a w a t e ra n d3 - r i n gi ns e d i m e n t t h ea c c u m u l a t i o n c o e f f i c i e n to fo r g a n i s mf o rp a h sf o l l o w e dt h eo r d e ro fl i z ac a r i n a t u s m u g i lc e p h a l u s c r a b m u r a e n e s o xc i n e r e u s n e r e i s ( 2 ) t h e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z p a h sw a si nt h er a n g eo f5 6 8 7 2 1 5 1 5 6 1n g li n a q u a c u l t u r a ls e a w a t e rw i t ht h ea v e r a g e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8 3 0 9 4n g l a n dt h e2 3r i n g p a h sw e r ed o m i n a n tt h e r e 、v i mt h ep e r c e n t a g eo f8 6 1 9 5 8 i tw a sp r o v e dt h a tp a h s w e r ed e r i v e df r o mc o m b u s t i o no ff o s s i lf u e l si ns e a w a t e ro fc a g ec u l t u r ea r e a ( 3 ) t h e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o fo r g a n i cc o m p o u n d si nt h es e a w a t e rf o l l o w e dt h eo r d e ro f n i t r o b e n z e n e a n i l i n e p a h s z p c b si nt h es e a w a t e r ,a n da n i l i n e p a h s z p c b si ns e d i m e n ta n do fz p c b s z p a h si no r g a n i s m t h eb i o c o n e e n t a t i o na b i l i t yo f p c b sb yo r g a n i s m si sg r e a t e rt h a np a h s a n i l i n ea n dn i t r o b e n z e n ew e r ef r o mt h e e m m i s s i o no fc h e m i c a lw a s t e w a t e ra n dt h ep a h sw e r ed e r i v e df r o mc o m b u s t i o no f f o s s i lf u e l s k e y w o r d s :i n s h o r eo c e a n i ce n v i r o n m e n t ;a q u a c u l t u r a ls e a w a t e r ;p a h s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 ; s o u r c ea n a l y s i s i l 第一章海洋环境中p a h s 的研究进展 海洋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活空间。但由于人们对海 洋的不合理开发和频繁的经济活动以及陆地各种污染物的倾倒,使海洋变成一 个大型垃圾厂。其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海上运输工具的使用、海底 石油的开采等,使海洋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大大增加,它们通过海水、 沉积物和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危害海洋生态环境,通过食物链最终危及人类健 康。因此,近一二十年来,海洋环境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程度、来源研究 及其在海洋环境中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受到人们普遍重视。 多环芳烃( p a h s ) 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 来源于人类活动和能源利用过程,如石油、煤、木材等的燃烧过程、海上石油 开发及石油运输中的溢漏等。此外,森林火灾、火山活动、植物和生物的内源 性合成等自然过程亦构成了环境p a h s 的天然本质【l 】。由于p a h s 的毒性效应, 环境中p a h s 的污染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美国环保局在2 0 世纪八十年 代初将1 6 种p a h s 列为环境优先污染物。我国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对环境中的 p a h s 进行研究,主要探讨大气、水、土壤p a h s 的分布及来源情况1 2 j 】。p a h s 的来源分析结果开始大多集中在石油、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上。后来发现冶炼 业也是造成环境中p a h s 含量升高的原因之一,林道辉等【4 】分析了中国东部沿 海某镇小冶炼地区多介质环境中p a h s 的浓度水平,发现小冶炼集中生产区及 周边环境水,土壤和植物体内的p a h s 含量远远高于文献报道值,并发现该地 区死亡人群中癌症比例高于其它区域。目前,p a h s 的来源分析及环境生态风 险评价逐渐从陆地向海洋等更深、更广的领域进行探究。 1 海洋环境中p a h s 的污染状况 海洋中p a h s 的研究始于2 0 世纪七十年代。1 9 7 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西班牙的一个港口召开的一个会议上明确指出,要重视海 洋石油污染问题,并要求对石油污染进行研究和对污染后果的严重性进行监 测。2 0 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开始将石油污染同海洋生物体p | | p a h s 的积累 结合起来,至今研究较多的是p a h s 在海洋水体中的浓度水平和来源分析、在 海洋生物体内毒性效应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1 1 海水中p a h s 的污染状况 由于p a h s 具有难溶于水的特性,所以在海水中的浓度不大,但不同海水 环境中p a h s 的浓度差异较大。v e l d r e 等【5 】在1 9 8 2 年研究了爱沙尼亚地区的各种 淡水、海水,沉积物和生物体内苯并网芘( b a p ) 的浓度,发现其在海水中浓 度远远高于其它水体,而在底泥、藻类、鱼体内的积累量是其水体中浓度的 1 , 0 0 0 1 0 0 。0 0 0 倍。从九十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对海洋环境中的p a h s 进行广泛 研究,r o s s 等吲分析了1 9 9 3 2 0 0 1 年间旧金山入海口1 8 个不同地点水柱中2 5 种 p a h s 的来源及时空变化,研究表明,水体中p a h s 的浓度范围为7 - 1 2 0n g l , 分析了其同分异构体问的比值,发现p a h s 的来源主要为化石燃料的燃烧,少 量来自于石油烃的直接输入。1 9 9 4 年k i l i k i d i s 等【7 】分析了希腊的t h e r m a i k o s 海 湾水体中的p a h s 浓度。t e l l i k a r a k o c 等【8 l 研究了马尔马拉海的i z m i t 海湾环境中 p a h s 的污染情况,发现海水中p a h s 的浓度为1 1 6 1 3 6 8 e , l ,p a n d i t 等1 9 】研究 了印度的c r e e k 港口的空气和海水中p a h s 的浓度,发现海水中的浓度为 8 4 3 3 7 7 5n g l ,同时发现水体中分子量相对较高的p a h s 占多数。 p a h s 在海水中的存在位置与其化学性质一致。低分子量的p a h s 通过挥发 作用进入大气环境,高分子量难挥发的p a h s 由于沉积作用从大气进入表层水 体中【埘。小于3 环的p a h s 几乎能在2 天内从水中消失。而4 环以上p a h s 贝i j 在水 体中的最长存留时间达9 天之久,最后有1 0 9 4 的p a h s 沉于水底并被沉积物 所吸附,但水体中分散剂的存在使其在水体中的滞留时间增长1 1 0 1 。同一海域 环境,不同水层中p a h s 的浓度不同,1 9 9 5 年,w i t t 等【l i 】研究了b a l t i c 海不同深 度海水和沉积物中p a h s 的浓度,发现上层水中p a h s 的含量高于下层水,表层 沉积物中p a h s 的含量远远高于上覆水中的含量。e j 等【1 2 】研究了埃及亚历山大 港海域,表层水p a h s 的含量为1 0 3 5 2 3n g l ,其深层水中的含量为1 3 1 2 0 n g l ,证实表层水体中p a h s 的含量高于深层水体中的含量。w u r l 等【1 3 1 研究发 现海面微表层( 通常被定义为自海面向上1 0 0 0 微米的极薄层) 中p a h s 的含量 是深层水环境中含量的5 0 0 倍。另外,海水中p a h s 的浓度还与潮汐、季节、 气候等因素有关,s r i n i v a s a 等【1 4 l 研究了印度西部坎贝湾海水中p a h s 的浓度, 发现冬季水体中p a h s 的浓度是夏季水体中浓度的两倍。 我国四大海域海水中p a h s 的污染程度差别较大,同一水域不同时期污染 物浓度也不同。我国学者从2 0 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海洋环境中的p a h s 进行调 查,主要对p a h s 的浓度分布和来源特征进行研究。1 9 9 8 年刘岩等【卵分析了厦 门西港表层海水中p a h s 含量分布特征和来源,9 个采样点海水中p a h s 的浓度 为1 0 6 1 4 3 6 5 6 n g l ,分析了其主要来源是海上石油污染、燃烧产物和城市及 工业废水的排放。2 0 0 1 年,田蕴等【1 6 】调查了厦门西港表层海水中1 6 种p a h s 的 含量。其总浓度为1 0 3 4 2 1 4 1 1n g n ,并发现p a h s 的年内不同时期变化较大, 但二位学者不同时期的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域p a h s 的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 势。1 9 9 9 年,丘耀文等1 7 】首次采集南海大亚湾海域1 4 个点位的次表层水,研 究了1 6 种p a h s 的含量及其可能的来源,发现海水中p a h s 的含量为4 2 2 8 2 9 3 2 5 n g l 。2 0 0 1 年,杨清书等 i s 】深入研究了珠江海域水体中的p a h s 浓度,发现珠 江虎门潮汐水道水体中含量比较高,1 6 种p a h s 的总和达2 2 6 3 4 3 3 8n g l ,枯 季海水p a h s 的浓度比丰水季高一个数量级。刘绮【1 9 1 测定了鸭绿江丹东段水 体中的p a h s 浓度,其中荧蒽浓度最大值为2 6n g l ,苯并【口】蒽浓度最大值为6 9 n g l ,苯并嘲荧蒽浓度最大值为2 0n g l ,b a p 浓度最大值为8 8n g l ,属轻微 污染。 1 2 沉积物中p a h s 的污染状况 海洋沉积物对p a h s 的富集能力与沉积物本身的性质有关,还与该区域近 海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有关,从而表现出局域性等特点。p a h s 以水体中的悬 浮物和大气气溶胶为主要载体,进入海洋环境并在生物体和沉积物中富集, p a h s - - _ _ h 结合在沉积物上,很难发生光化学降解或微生物氧化分解,因而累 积于沉积物中p 0 。b o o i j 等【2 1 1 研究发现,9 5 的p a h s 在海洋沉积物中能稳定二 个月之久,且以大于4 环p a h s 居多。海洋沉积物对p a h s 的富集能力极强,有 的海洋沉积物q a p a h s 的积累量是其背景值的1 0 0 0 倍【2 2 1 ,是同一环境中贝类富 集量的5 ,1 0 倍i s 】,n a k a t a 等2 3 1 研究证实,海洋沉积物中的p a h s 的积累量占沉 积物中难降解污染物总量的9 7 以上 引起海洋沉积物中p a h s 含量差异的因素很多,海洋沉积物基质中有机碳 ( t o c ) 含量越高,吸附p a h s 的能力就越强,近海养殖区沉积物中p a h s 的含量 明显高于非养殖区的现象,除了与机动船的含油废水排放、汽油、柴油的燃烧 及煤的污染有关外阱l ,养殖区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较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w e b s t e r 等【2 5 1 研究表明,沉积物沙质成分越高,吸附p a h s 的能力就越弱。另外, 海洋沉积物的颗粒粒径也是决定p a h s 在海洋沉积物中浓度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之一【2 6 】。 国外对海洋沉积物中p a h s 研究较早。1 9 7 5 年,y o u n g b l o o d 等【2 7 l 研究了土 壤和表层沉积物中p a h s 的浓度水平。1 9 7 7 年h i t e s 等汹j 阐述了高分辨的沉积记 录有助于反演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演变过程,追溯其污染历史。1 9 7 8 年,l a f l a m m e 等2 9 1 论述t p a h s 的全球分布情况。1 9 7 9 年,p l a t t 等3 0 】研究了南极的海 洋沉积物层中的p a h s 类化合物。八十年代后,人们对海洋沉积物中的p a h s 研究日益重视【3 1 i 。九十年代开始,经广泛研究,发现沉积物6 p p a h s 的浓度在 1 0 0 “g g ( 以干燥品计,下同) 以上的海域比较多,如1 9 9 7 - 1 9 9 8 年,美国的p a u l 等【3 2 1 研究t n a r r a g a n s e t t 海湾表层沉积物q a p a h s 的分布及来源,发现该海域中 p a h s 的浓度高达0 。5 6 9 - 2 1 6p g g 。1 9 9 9 年,t e l l i k a r a k o c 等】研究了马尔马拉 海的i z m i t 海湾表层沉积物中p a h s 的浓度水平发现,1 6 种p a h s 的浓度总和为 3 0 0 - 1 6 7 0 0 g 穗,是迄今为止所见报道中p a h s 浓度最高的海域之一。西班牙 北部的s a n t a n d e r 港c a n t a b r i e 海域的表层沉积物中1 6 种p a h s 的浓度为 o 0 2 3 4 4 6r t p , g t 3 引。另外,如h a m i l t o n ( c a n a d a ) 、n e wo r l e a n s ( u s a ) 等海洋沉 积物中的p a h s 的浓度均较高。而有的海洋沉积物中p a h s 的浓度较低,如意大 利的塔兰托港( 0 和1 2 8p g g ) 3 4 l ,爱尔兰西部部分海域( 1 4 “g g ) 【3 卯,俄 罗斯的巴伦支海( 1 5p g g ) 3 6 l ,韩国的u l s a n 港( o 0 1 7 - 3 1p g g ) 3 7 1 ,希腊 的爱琴海( 4 5 1 4 8n g g ) 3 9 l ;意大利a d r i a t i c 海域沉积物q a p a h s 的浓度为 2 4 1 - 5 0 1 1n g 9 1 3 9 1 。 我国学者从八十年代开始对近海海洋沉积物中p a h s 污染特征进行研究, 近海地区工业的发展程度与海洋沉积物申p a h s 的污染程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关系。戴敏英1 9 8 4 年分析了渤海湾沉积物中的p a h s 的浓度水平。1 9 8 8 年余顺 等【4 2 】研究了东京湾及河口表层沉积物中污染物行为。1 9 9 1 年,唐运干等【4 1 1 论述了长江口外沉积物中p a h s 结构类型的分布。1 9 9 2 1 9 9 3 年问张珞平等【4 2 】 分析了厦门西港和维多利亚表层沉积物中p a h s 的浓度和来源,发现厦门西港 内表层沉积物q a p a h s 的浓度为2 9 6 1p g ,g ,维多利亚表层沉积物中p a h s 的浓 度为1 2 - 1 4 | i g ,g 。 东海海域沉积物中p a h s 的污染调查主要集中于厦门西港、长江口等。1 9 9 3 年,k l a m e r 等1 4 3 】首次研究了厦门西港沉积物中p a h s 的污染情况,结果发现沉 积物中队h s 的浓度为2 9 0 0 6 0 0 0 0n g g 。1 9 9 4 2 0 0 1 年,王新红等【4 4 ,4 5 1 、张珞平 掣4 2 1 、张祖麟等f 删、袁东星等1 4 7 1 、田蕴等【4 8 】分别调查了厦门西港表层沉积物 中p a h s 的浓度,结果发现不同时期的测定结果差别较大,1 9 9 4 年、1 9 9 5 年、 1 9 9 8 年三年测定的结果均小于6 0 0n g g ,而1 9 9 6 年的测定结果竟达到 8 0 0 5 4 0 0 0 n g g 4 3 1 ,经过对比发现,不同时间内的变化趋势亦不十分明显。袁 东星等【4 7 l 调查了厦门西港表层沉积物中p a h s 的浓度,结果为4 2 5 3 1 5 2 2 4 n g g 。田蕴等h 8 0 的研究结果为1 0 5 3 5 1 1 8 3n g g ,2 0 0 1 年田蕴等c 4 9 j 亦研究了厦 门马銮湾养殖海区p a h s 的污染特征发现,马銮湾养殖海区沉积物中的p a h s 含 量明显高于非养殖区,为2 6 5 6 0 2 9 5 4 2n g g ,养殖区的污染来源为机动船的 含油废水排放、汽油、柴油的燃烧及煤的污染。刘敏等【5 0 】详细分析长江口潮 滩表层沉积物中p a h s 分布特征,p a h s 总量范围在2 6 3 6 3 7 2n g g 。 南海海域沉积物中p a h s 的研究内容涉及浓度、时空变化及沉积物的粒径 对吸附p a h s 能力的影响等。罗孝俊等【5 1 】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河流,河口及南海 北部近海区域1 6 种p a h s 污染情况,发现p a h s 总量分布范围为2 5 5 9 1 6 6 7 0 3 n g g ,分布特征为珠三角河流 伶仃洋 南海。胶州湾1 5 2 l 沉积物中2 3 种p a h s 的分析结果为8 2 4 5 6 7n g g ,总趋势是东部高于西部。1 9 9 9 年,丘耀文等【l 7 j 研究了大亚湾海域沉积物中p a h s 污染,表层沉积物中p a h s 的变化范围为 1 1 5 1 1 3 4n g g 。并在2 0 0 1 年分析了珠江广州河段不同粒径沉积物对p a h s 的吸 附能力,发现2 2 6 3t t m 颗粒物对p a h s 的吸附量最大达4 9 0 6 6n g g t ”】。康跃惠 等唧】采集了珠江三角洲澳门河口区的沉积物柱状样品,对1 9 5 9 - 1 9 9 6 年期间该 海域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史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柱芯样品中p a h s 的浓 度为0 6 4 5p g ,其中在2 0 世纪6 0 年代和8 0 年代分别记录到两个高的污染峰, 且从9 0 年代初期开始后至1 9 9 6 年,毒性当量浓度呈线性趋势增加。这与刘国卿 等【5 5 】研究的p a i l s 在珠江口的百年沉积记录结果不同,该文对伶仃洋西滩沉积 钻孔中p a h s 的垂直分布和含量特征结果显示,该地区近百年来p a l - i s 在整个 沉积剖面的含量介于5 9 3 3 0n g g ,从1 9 世纪6 0 年代开始,p a h s 沉积通量逐渐 上升,在2 0 世纪5 0 年代达到第一个高峰值,在2 0 世纪6 0 - 7 0 年代有所降低,2 0 世纪8 0 年代后急剧上升,并在9 0 年代达到最高值。 八十年代,渤海近岸沉积物中p a h s 的浓度为5 0 3 3 0n g g p 们,1 9 9 7 年,林 秀梅等5 7 1 利用第2 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数据,分析了渤海表层沉积物中 p a h s 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输入来源,发现沉积物中p a h s 的浓度为2 4 7 - - 2 0 7 9 4 n g g ,高低顺序为秦皇岛沿岸、辽东湾、莱州湾、辽东半岛近岸、外海海区和 渤海湾近岸。吴莹掣5 8 1 在1 9 9 8 年对渤海海峡柱状沉积物中p a h s 的分布进行了 研究,1 3 种p a h s 的总浓度为6 0 3 2 0 7 6 5n g g 。1 9 9 9 g ,刘现明等5 9 1 研究了大 连湾沉积物中p a h s 的浓度水平,大连湾表层沉积物中p a h s 的浓度为 3 2 7 0 - 3 5 5 8 8 8n g g 。1 9 9 9 年,李斌等测得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1 7 种p a h s 的 总浓度为2 2 2 1 - 7 7 6 3n g g 。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广泛研究了四大海域水体、沉积物中p a h s 的污染情 况,1 9 9 3 - 2 0 0 1 年,有较为详细的时空变化监测数据,包括一年内对丰,桔 和平水期三个不同时间段,水体和沉积物的柱状变化等,沉积物中p a h s 的总 浓度范围为1 0 5 3 - 6 0 0 0 0n g g ,污染浓度相差近6 0 0 倍;南海海域沉积物中p a h s 的总浓度范围为1 1 5 - - 4 9 0 6 6n g g ,污染浓度相差近4 2 0 倍;渤海表层沉积物中 p a h s 的总浓度范围为3 2 7 0 3 5 5 8 8 8n g g ,污染浓度相差近1 0 0 倍;对黄海海域 的p a h s 的研究较少,沉积物中p a h s 的浓度为2 2 2 1 7 7 6 3n g g 。从中可知,同 一区域不同时间p a h s 浓度差别很大的原因不甚明确,不同地点在有机物污 染均较为严重的情况下沉积物中p a h s 浓度差别很大。因此,对海洋环境中 p a h s 的污染程度、来源及变化原因有待于进一步详细的探讨。 1 3 生物体内p a h s 的污染状况 沿海地区的污染物质通过干、湿沉降和地表径流作用进入沿海水域,并以 亚稳定的状态积累在近岸表层沉积物中,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污染物又会进入 水体,引起二次污染。由于p a h s 具有高的脂溶性,所以易被水体中的生物体 吸收海洋沉积物中的p a h s 亦能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海洋生物体中,在海洋生 物体各组织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对海岸居民及海产品食用者造成威胁。不同 生活习性的海洋生物对p a h s 的富集能力不同,与底泥直接接触的底栖动物对 p a h s 的富集能力往往强于与水体直接接触的水生生物,低营养级的生物积累 p a h s 的能力更强,如海蚯蚓和蟹中p a h s 的富集量远远高于同一环境中生长的 鱼类、乌贼和海豚体内的积累量,蚌体内p a h s 浓度是蟹体内p a h s 浓度的3 5 倍,这是由于这些生物体与受p a h s 污染的沉积物的接触程度不同造成的【2 4 1 。 牡蛎和贻贝是常用来监测海洋环境中p a h s 的生物指示物之一。自1 9 7 5 年g o l d b e r g 等1 6 1 1 首先提出运用贻贝来监测、评价近海环境污染以来,许多学者 通过利用双壳类软体动物( 如贻贝和牡蛎) 作为海洋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通 过对其体内的污染物残留量分析,监测和评价污染状态及污染物的时空变化, 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通过对贻贝和牡蛎体内p a h s 的蓄积程度研究,能有效 反映其栖息环境特别是海洋沉积物中p a h s 的污染程度。g u i n a n 等 6 2 1 研究发现 北爱尔兰海湾的贻贝积累的p a h s 的浓度为9 5 1 8 4n g g ( 以湿品计,下同) , m i n i e r 等 6 3 】测定了法国的s e i n e 海湾生长的贻贝体内1 4 种p a h s 的总浓度为 1 , 0 0 0n g g ,贻贝体内p a h s 的含量与沉积物中p a h s 的含量和接触时间有直接关 系。生物体对p a h s 的富集能力还与环境中p a h s 的生物利用度有关,因此,贻 贝个体的大小对p a h s 的富集能力也不相同。王明俊【“】研究了不同大小的贻贝 富集p a h s 的能力,发现贻贝体内p a h s 的总量呈小个体 中个体 大个体的 趋势,小个体中p a h s 的总量约为中个体的1 5 倍,为大个体的l o 倍。原因一方 面可能是个体大的贻贝抗污染能力强,另一方面,贻贝在生长繁殖时,因细胞 分裂身体增大,也会对污染物产生稀释作用。贻贝对p a h s 的富集能力还与其 生长时期有关,对p a h s 的蓄积量为短生长期 中生长期 长生长期【6 5 】。 海水鱼类对p a h s 的富集与污染物类型、生物类型、生物的不同组织器官、 季节等因素有关。w o o d w a r d 等1 6 6 1 将乌贼暴露于原油9 0 天后,发现其组织中的 主要p a h s 与原油中相同,而萘的富集倍数竟高达1 5 0 倍。r o p e r 等【6 7 i 详细研究 了地中海的l i o n s 湾深海鱼体内p a h s 的含量和分布。在大多数情况下,鱼体直 接从水体中富集p a h s 。1 9 9 7 年,俄罗斯油轮在日本海发生油的泄漏事故,在 该漏油事件发生后的第一个月,该环境中的有一种鱼体内的p a h s 浓度迅速上 升,但在第二个月,该鱼体内p a h s 浓度又恢复到原来的浓度【6 引。v u o r i n e n 等【叫 研究了波罗的海三种不同鱼类对p a h s 的积累情况,发现同一环境中,河鲈和 粘鱼胆汁中p a h s 的浓度相近,而比目鱼体内的积累量却低得多。雄性体内积 累p a h s 的浓度比雌性体内高:鱼体不同组织对p a h s 的积累量不同,富含脂肪 的组织积累p a h s 的浓度往往更高【7 0 ,7 ,如鱼体内的肝脏和胆汁中p a h s 的积累 量最大。b o d i n 等7 2 1 研究了地中海的p a h s 污染状况,发现冬天鱼体内积累的 p a h s 是其它季节的6 倍。 2 海洋环境中p a h s 的毒性效应 早在1 7 7 5 年,英国著名的外科医生p o t t 发现在清扫烟囱的工人中阴囊癌的 患病率很高,于是认为煤烟可能是引起阴囊癌的原因,并提出以勤洗澡勤换衣 的方法来减少暴露于致癌物的机会,这个发现直到1 8 7 2 年才被英国另一学者 b u t l i n 证实。1 9 1 5 年,日本的y a n a g i w a 等用煤焦油多次涂抹兔耳。诱发皮肤癌 成功,直到1 9 3 3 年,c o o k 等首次成功地从煤焦油中分离出几种p a h s 化合物, 并被最终确认为致癌物。目前已了解到,在某些食品中含有可致癌物质,如烟 熏和烧烤的鱼,肉等食品中( 尤其在烤焦的部分) 所含有的p a h s 与胃癌的发 生可能有一定关系;烟时燃烧产生的p a h s 是诱发人类肺癌的重要因素。p a h s 不仅具有较强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还具有免疫毒性,人们长期吸入和暴 露于高浓度p a h s 的烟气,会导致肺癌、皮肤癌等发病率的剧增,同时会使淋 巴组织萎缩,降低机体的免疫力。迄今为止已发现的致癌性p a h s 有4 0 0 多种。 海洋环境中的p a h s 能通过食物链进行富集放大,顶级捕食性生物p a h s 的 富集甚至可达数上万倍,我国国家海水水质标准规定b a p 浓度小于2 5n g l , 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海洋环境生态系统,防止通过食物链等途径危害人体健康。 天然环境中的p a l - i s 按其物化性质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带有2 3 个苯环的低 分子量的p a h s ,如萘、芴、菲和蒽等,这些化合物易挥发,对水生生物有一 定的毒性;第二类为带有4 个苯环的高分子量的p a h s ,如芘、荧蒽、b a p 等, 这些化合物沸点高,不易挥发,遗传毒性较高【7 3 1 ,其中b a p ,茚并 1 ,2 ,3 删 芘、二苯并【砌】蒽为特强致癌物。b a p 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环境致癌物,通常被 作为p a h s 的代表物。有调查表明大气中b a p 浓度每1 0 0l 增加o 1p g 时,肺癌死 亡率上升5 蚪7 4 1 。b a p 广泛存在于水体环境中,能抑制鲫鱼肝脏抗氧化能力水 平,降低机体对环境毒物及致病因子的抵抗能力1 7 卯,对大弹涂鱼肝脏抗氧化 酶活性影响与曝污时间和污染物浓度有关【7 6 1 。冯涛等7 7 】研究发现b a p 对大弹涂 鱼肝脏p a h s 羟化酶大分子产生毒害作用。 有的学者认为,具有致癌性的p a h s 都含有菲环的结构,可视为菲的衍生 物,它们显著的特点在于菲的9 、1 0 双键,此键具有高电子密度,易于与细胞 内的d n a 、r n a 等物质结合而起致癌作用f 7 3 】。冯涛等7 9 】通过碱解旋技术检测 了暴露于b a p 后大弹涂鱼肝脏的d n a 单链断裂程度,结果发现d n a 单链断裂程 度同时受到曝污时间和曝污浓度的影响,并具有一定的时间一效应和剂量一效 应特征。p a h s 对海洋生物产生氧化胁迫,导致生物体内抗氧化酶( 如超氧化 物歧化酶( s o d ) 、过氧化氢酶( c a t ) 、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 g p x ) 等) 活性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蔡立哲等【删研究了蒽、菲、芘、屈混合液对菲律 宾蛤仔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发现,4 种p a h s 混合污染物对s o d 、c a t 和g p x 活性的影响均为先诱导后抑制的变化过程,表示机体内活性氧的大量增加,并 已扰乱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正常功能。同时,在p a h s 的代谢过程中产生的 自由基会导致生物体内酶失活、蛋白质结构变化,d n a 断链、脂质过氧化等 一系列氧化损伤,并进一步引起细胞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s n 。另外,p a i l s 对 鱼的生殖机能具有毒害作用【舱i ,还可对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损害。 3 海洋环境中p a h s 的源解析 海洋环境中的p a h s 主要来源于天然源和人为源。人为源是海洋环境中 p a h s 的主要来源,包括石油开采,油轮和机动船舶正常和不正常的废物排放; 沿海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弃物、汽车尾气、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等。不同 污染源产生p a h s 的类型和浓度不同,对海洋环境的贡献率也不一样。因此, 正确判断p a h s 的来源,可以有效控制p a h s 的污染,更好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3 1 源解析方法 目前,海洋环境中的p a l - l s 源识别技术主要有比值法、特征化合物法、多元 统计法等。比值法是目前p a h s 源识别的最主要方法,该方法利用p a h s 中各成 分如菲蒽【8 3 】、荧蒽芘【8 4 1 、芘苯并【口】芘【8 5 】、苯并蒽花【8 6 1 、荧蒽( 荧蒽+ 芘) f l u a ( f l u a + p y r ) 】、茚并【l ,2 ,3 - c d 芘,( 茚并【l ,2 ,3 - 硼芘+ 苯并阱订) 茈i n ( i n + b g h i p ) 【8 7 1 、晕苯( c o r ) 苯并恸刁花( b 【g h i 】p ) 【8 8 l 等来推断环境中队h s 的来源。w i s e 等 $ 9 1 和b e n n e r 等 9 0 1 认为石油中菲的含量比蒽高,成岩作用输入的p a h s 具有菲,蒽比 值高的特点,而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输入的p a h s 菲蒽比值较低,菲蒽比值小 于1 5 ( 或小于1 0 ) 和荧葸芘比值大于1 提示p a h s 污染可能来自燃烧过程,反 之则提示p a h s 污染可能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输入的p a h s 。s i c r e 等【8 5 】提出当荧 葸芘的质量浓度比值大于l 时,p a h s 主要来源化石燃料燃烧,而比值小于1 则 指示来源石油类产品的输入。芘b a p 是用以区分汽油燃烧( 尾气) ,通常认为该 比值小于l 可归结为燃煤排放,比值介于l 6 属于尾气排放。f l u a ( f l u a + p y r ) 比值小于0 4 则意味着石油污染来源,大于0 5 则主要是木柴、煤燃烧来源,位 于0 4 与0 5 之间则意味着石油及其精炼产品的燃烧来源。i n ( i n + b g h i p ) 之比小 于0 2 表明主要是油类排放污染,大于0 5 则主要是木柴,煤燃烧污染,此间为 化石燃料燃烧污染。g r e e n b e r g 8 8 l 提出b g h i p c o r 是车辆的较好标志物,汽油、 柴油燃烧后的值分别为1 5 、2 5 ,而一般燃煤排放的b g h i p c o r 大于1 ,汽车尾 气中的b g h i p c o r d 、于1 。另外,也可根据低分子量( 17 8 2 0 2 ) 母体p a h s 高分子 量( 2 2 6 - 3 0 2 ) 母体p a h s 之比,与烷基化p a h s 母体p a h s 比值( a l k y l p a h s p a r e n t p a h s ) 来识别样品中p a h s 的组成及有关来源的信息,如受油类排放 p a h s 污染的样品,具有高l k y l p a h s p a r e n t p a h s 比值 9 。 3 2 污染源研究 海洋环境石油烃类污染、内陆环境污染源的输入以及大气中p a h s 的干、 湿沉降是决定海洋环境中p a h s 的种类、含量及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 3 2 1 石油烃类污染 石油烃类污染主要来源于石油的开采、炼制、储运、使用和加工过程,海 洋石油污染物主要是由沿岸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航道排污以及船舶油漏 等造成的。据统计,每年通过各种渠道泄入海洋的石油和石油产品,约占全世 界石油总产量的0 5 。倾注到海洋的石油量达2 0 0 1 0 0 0 万吨,由于航运而排 人海洋的石油污染物达1 6 0 - 2 0 0 万吨,其中1 3 左右是油轮在海上发生事故导致 人海洋的石油污染物达1 6 0 2 0 0 万吨,其中1 3 左右是油轮在海上发生事故导致 石油泄漏造成的,有些沿海地区海水含油量已超过规定的海水水质标准2 8 倍 9 2 1 。石油类污染对水质和水生生物危害很大,漂浮在水面上的油类可迅速扩 散,形成油膜,阻碍水面与空气接触,使水中溶解氧减少,导致水生生物缺氧 而死亡。油类不仅含有低环的p a h s ,还能通过各种环境因素转变为p a h s 等致 癌物质。生物体内p a h s 的积累程度及在体内的蓄积时间与海域环境的石油污 染程度有关,油船在海上作业的活动程度也对该海域环境p a h s 的成分、含量 及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油类污染的p a h s 往往以烷基化p a h s 及低分子量p a h s 为主。 3 2 2 内陆环境污染源的输入 随着沿海区域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迅速增长,人类活动所产生和大量污染 物质通过降水和径流作用进入沿海水域,陆源污染物入海量居高不下,造成海 洋沉积物中p a h s 的浓度的升高。海洋环境中的p a h s 除了石油类物质的输入 外,热解、交通、养殖等产生的p a h s 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据研究资料显示, 离海岸越近,海洋沉积物p a h s 含量就越高1 9 3 l ;靠近交通要道、城市环境 和工业区的近海沉积物中p a h s 的含量均比较高 9 4 j ;工业发达地区,靠近油田 和其他污染源的f a h s 浓度可高达5 0p g l ,大洋和未污染湖水中p a h s 含量往往 低于li t g l 9 5 】。炼钢厂【9 6 1 、炼铝ve 9 7 l 、船只修理场【2 6 】附近沉积物中,近海海 洋养殖区环境中p a h s 的浓度明显高于其它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环境。p a i n e 等 即1 的研究也发现,靠近冶炼厂的沉积物q 】b a p 的含量高达1 1 0p g g 。而在远离 冶炼厂只有0 1 3 5p g g 。 3 2 3 大气中p a h s 的干、湿沉降 人类活动所进行的燃煤等过程使p a h s 首先在大气中积累,进入大气环境 中的p a h s 经过较长时间和较大距离的空间迁移后,通过雨雪的淋溶和冲刷作 用进入地表或水体环境,p a h s 的沉降作用存在很大的时空可变性,其中风速 和风向影响其在大气中的滞留时间9 8 ,恻,空阔的海面环境为p a h s 和远距离迁 移提供有利条件,这一方面能降低p a h s 的局部浓度,但又使污染的范围扩大, 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更大的危害。大气颗粒物的干、湿沉降是大气中3 , - 6 环 队h s 的主要迁移过程1 删,也是表层水体中p a h s 的重要来源。大气颗粒物中 p a h s 的含量随季节变化突出,大气颗粒物中队h s 的含量一般冬季大于夏季, 决定了表层水体中p a h s 的含量冬天较高的现象1 0 1 l 。 4 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目标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拥有海洋面积约2 6 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 5 0 0 公里,居全国第一位;港口、渔 业、旅游、油气、潍涂五大主要资源哿天独厚,组合优势显著,为海洋经济发 展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资源保障和良好的产业基础。近几十年来, 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减少和对海洋捕捞业的限制,发展海水养殖、进行海洋农 牧化生产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然而,随着沿海地区经济 高速发展和人口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污染物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南省孟州市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村务工作者试题含答案分析
- 贵州省黄平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村务工作者试题含答案分析
- 晋中市重点中学2026届化学高一上期中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故障预警机制研究-洞察及研究
- 全球贸易动态-洞察及研究
- 交通智能感知-洞察及研究
- 知识功底的培训途径课件
- 临床路径智能辅助决策-洞察及研究
- 铁碳相图课件
- 铁矿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 DL-T-5759-2017配电系统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2024-2030年中国系统级芯片(SoC)测试机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的夫妻分居证明格式范例合集
- 女性绝经期自测表(Kupperman改良评分)
- 手术室俯卧位
- 种植牙二期修复
- EXCEL表格数据的统计分析课件
- 《建筑法律知识》课件
- 《快消品行业分析》课件
- 印刷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