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泰常用平面类量词认知对比研究.pdf_第1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泰常用平面类量词认知对比研究.pdf_第2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泰常用平面类量词认知对比研究.pdf_第3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泰常用平面类量词认知对比研究.pdf_第4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泰常用平面类量词认知对比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泰常用平面类量词认知对比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 t r a c t ab s t r a c t t h e r e i s a c o n s i d e r a b l e n u m b e r o f c l a s s i f i e r s i n ma n d a r in a n d t h a i .t h i s t y p e o f w o r d h a s a h i g h fr e q u e n c y o f u s e a n d i t s w o r th b e i n g a t o p i c f o r re s e a r c h f o r l i n g u i s t i c c ir c l e .c l a s s i f i e r s a r e n o t o n l y a n e m p h a s i s i n s e c o n d l a n g u a g e t e a c h i n g ,b u t t h e y a r e a l s o a g e n e r a l s o u r c e o f e r r o r s l e a rn e r s c a m e a c r o s s . t h i s a r t i c l e s e l e c t e d t h r e e ma n d a r i n t w o - d i m e n s io n a l c l a s s i f i e r s z h a n g , m i a n , f u , a n d f o u r t h a i t w o - d i m e n s i o n a l c l a s s i f i e r s p u e n , p a n , b a i , b a r n a n d t h e n a n a l y z e a n d c o m p a r e t h e s e e i g h t c l a s s i f i e r s s e m a n t i c s a n d u s a g e f r o m t h e a b o v e p o i n t o f v i e w . t h e s e m a n t i c a n a l y s i s a p p l i e d m e t h o d s o f c o g n it i v e l in g u i s t i c s , a n d t h e o r i e s s u c h a s : im a g e s c h e m a , c a t e g o r i z a t i o n , t y p i c a l i ty t h e o ry , a n d m e t a p h o r t h e o ry . t h e s t u d y c o n f i r me d t h e i n t e rna l r e a s o n o f t h e s e ma n t i c e x t e n s i o n o f s u c h c l a s s i fi e r s c o me s f r o m t h e la n g u a g e s p e a k e r s c o g n i t iv e t h i n k i n g ; t h e p o l y s e m y p h e n o m e n o n i s t h e r e s u l t o f h u m a n s c a t e g o r i z a t i o n a n d c o n c e p t io n . t h r o u g h t h e c o g n i t iv e s t u d y o f t h e s e ma n d a r i n a n d t h a i c l a s s i f i e r s , w e c a n c o n c l u d e t h a t z h a n g m a i n l y m e a s u r e s o b j e c t s w h i c h a r e t h i n , r e c t a n g u l a r a n d w i t h f u n c t i o n o n t h e p l a n e ; m i a n m a i n l y m e a s u r e s o b j e c t s w h o s e b a s ic f u n c t i o n s a r e o n t h e fr o n t p l a n e ; f u m a i n l y m e a s u r e s c o n c r e t e a n d a b s t r a c t t h i n g s w i t h a c e r t a in b r e a d t h w h i c h s t a n d o u t p i c tu r i z e d c o n t e n t o n t h e s u r f a c e . a s f o r t h a i c l a s s i f i e r s , p u e n m a in l y m e a s u r e s o b j e c t s w h i c h c a n b e f o l d e d叩; p a n m a i n l y m e a s u r e s o b j e c t s o f i n fl e x i b l e q u a l i ty ; b a i m a i n l y m e a s u r e s fl a t o b j e c t s w h i c h a r e t h i n a n d s m a l l , b a rn m a i n l y m e a s u re s f r a m e d fl a t - s h a p e d o b j e c t s . t h e m a i n d i ff e r e n c e a m o n g t h e c h i n e s e c l a s s i f i e r s a b o v e i s t h e d i ff e r e n c e i n f u n c t i o n s p e r f o r m e d o n r e s p e c t i v e p l a n e p a r t s a n d t h e m a i n d i ff e r e n c e a m o n g t h e t h a i c l a s s i f i e r s a b o v e c a n b e p e r c e i v e d fr o m t h e i r a t t r i b u t e s . t h i s f i n d i n g c a n re fl e c t t h e d i ff e re n c e s i n t h i n k i n g p a tt e rn s as w e l l a s c u l t u r a l a n d p s y c h o l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b e t w e e n c h i n e s e a n d t h a i p e o p l e . a s a r e s u l t , t h e f in d i n g s o f t h i s re s e a r c h c o u l d b e a u s e f u l g u i d a n c e f o r t e a c h i n g ma n d a r i n a n d t h a i c l as s i f i e r s as a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 k e y w o r d s : t w o - d i m e n s i o n a l c l as s i f i e r s c o g n i t i v e s e m a n t i c 1 1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 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 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 扫描、 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提供目 录检索以 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 子版;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 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 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9 0 0 7年 月 9 日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能华 解密时间:年月日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一卜: -一- 卜 - 一- 一 - , 一 - 一一 一 ,-一 州 .1 内部 5 年 ( 最长5 年, 可少于5 年) 秘密*1 0 年 ( 最长1 0 年,可少于1 0 年) 机密2 0 年 ( 最长2 0 年,可少于2 0 年) _ _ _ _ _ _ _ _ _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 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 己 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 均己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艺 7 年 石 月 3 日 第一章引言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题目 的由来 量词是汉语和泰语共有的特点之一。 两种语言的 量词为 数众多, 使用频率 高,是 语言学 领域中 值得研究的 一个课题。 量词在第二语言 教学中 不仅是 一个 教学重点,而且也是学习者常见的偏误问题所在。语言事实告诉我们,量词与 其所计量的成分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是非任意性的 ( 石毓智, 2 0 0 1 : 3 5 ) 。 对于 名量词 来讲, 一个量词与事物名词的搭配共现不是简单的 语义相加而存在着量 词与事物之间严格的语义关联及某种认知因素的相互制约。何杰先生曾经说过 “ 学生习得量词偏误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他们对量词的这一内部规律、特征缺乏 必要的了解。( 何杰,2 0 0 0 : 2 5 2 ) ” 也就是说,很多语言学习者之所以在使用量 词时出现错误主要是因为不了解该量词与相关事物之间所存在的语义关联。从 另一角度看,部分名量词的偏误问题也是学习者以母语中相关的量词概念或知 识运用在 目的语量词中的负迁移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研究者作为泰国学习者 也有过切身的体会。归根结底,这些问题客观上可归因于教材本身和教学方面 缺乏有效的指导。具体地说,很多教材对量词的讲解只提供量词的组合对象或 在生词表中注出词性 ( m e a s u re w o r d / c l a s s i f ie r ) 等内容而很少或没有对该量词的 语义或用法做出解释。根据个人的课堂经验,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在学生没 有提问的时候,老师在讲量词时也很少解释或忽略不讲量词的语义或具体用法, 致使学生对量词与事物的搭配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使用起来没有把握, 难免出现问题。 在诸多的 名量词当中,最难掌握而通常很容易让学生在使用时 发生棍淆的 一 类就 是近义 量词,如:汉语中 的根、条、 支、枝等通常用于具有一维形状事 物的量 词。 在过多凭 靠自己 的语感加上对量词的用法缺乏足够了 解的情况下, 学生就选用了 不恰当的量词。综上所述,量词使用上的偏误, 尤其是近义量词 的 偏误问 题是 我们不 得不关注的一种语言现象,而要减少或解决该偏误问 题就 需要对量词进行更多的 语义分析和解释。 通过针 对某些汉泰语近义量词的 考察 , 我们将认识到 并了 解两 种语言名量词的语义特征以 及其使用规律等认知依据。 第一章引言 同时, 我们也希望本题目 的研究将有助于汉语和泰语学习者 更好地掌握两种语 言名量词的用法,并能提高该量词使用的准确性及对外汉泰语量词教学的效率。 第二节本题目 的 研究现状 汉语和泰语各自 的量词本体研究到目 前不算很多,对两种语言量词进行对 比的 研究自 然也会更少。 关于汉语量词方 面的 研究, “ 学者 们关注最多的是量词 的 修饰性特征及表达,特别是针对非常 规用法的 现象 进行描写和解释。还有一 些学者从量词的分类、语法特征以及方言中的量词、少数民族语言中的量词、 汉外量词对比、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量词的比 较、某些具体量词的比 较如“ 半” 与“ 双” 、 “ 点 ” 与 “ 些” 等诸多方 面对量词进行了 研究。 ( 杜艳2 0 0 6 : 1 ) ” 近些年来, 某些学者开 始注重针对某个个体或某类汉语量词的语义 特征及其具体用法的研 究,作出理论上的认知解释,但有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至于泰语量词的本体研 究,我国学者们所探讨过的主要包括泰语量词的命名、定义和历史来源、量词 的分类、量词的语法特征及功能、名量词组和动量词组结构以及民族方言量词 等内 容 ( s o o n t r e e , 2 0 0 0 : 2 8 - 4 4 ) 。其中也包 括个体 量词的 语义和用法的 研究。 从宏观上看,汉泰语量词以往和现在的研究己涉及到与量词相关的主要系统, 本体研究中已关系到具体量词用法的描述和解释,为我们奠定了量词的使用和 教学的 基础, 但这方面的工作整体上 仍有待深化。 关于汉泰语量词对比 方面的 研究著作,目 前我们 在语料搜索过程中找到的 有泰国 学者 s o o n t r e e c h a i s a t h a p h o n ( 2 0 0 0 ) 的 现代汉语量词考察 及与泰语量 词的比 较研究 、龙伟华 ( 2 0 0 4 ) 所著的 汉泰语量词比 较 研究 和袁炎与龙伟 华 ( 2 0 0 6 ) 合著的 汉泰名量词比 较研究 。 s o o n t r e e所 研究的内 容主 要包括汉 泰语 量词 类别 ( 或量词分类)的比 较、 汉泰语名量词组和动量词组结构及词序 的比 较和汉泰语数量词搭配的比 较。 龙伟华所研究的内容基本上都与 s o o n t r e e 相同, 其文章中还包括量词与指示 代词结合的比 较以及量词 演变 ( 即 量词重叠、 添加与合并)的比 较研究。 袁炎与龙伟华在所合著的 文章中 对汉泰语名量词类 型、 汉泰语名量词的语义和句 法结 构进行了比 较。 这些对比的 文章研究内 容较为广泛,能在一定程度上帮 助学习者了解两种 语言量词各自 的 特点及某些用法的异同 ,各篇中都提到一些 汉泰语具体量词的 语义和用法, 但分 析的内 容还需要更细化。 换言之, 这些著 作对两种语言量词 第一章引言 的 语义和用法,尤其是名量词的语义和用法的论述整体上仍然停留在表面的描 述性分析上,而很少提供深入的语义解释。以以 上的 现代汉语量词考察及与 泰语量词的比 较研究为例, 该文章对量词“ 张” 这个常用名量词用法的描述是 ( 一) 用于扁薄状之物, 如: 纸、 票、 图画等: ( 二) 用于具有平面的物体, 如: 桌子、 床等;( 三) 用于农具、乐器、弓、嘴等 ( s o o n t r e e . 2 0 0 0 : 6 9 ) 。不难看 出, 以 上对“ 张” 用法的解释还很宽泛, 尽管对之有所分类。 除了 “ 张” 以外, 对其 他常用名量词用法的解释基本上也都很简略,容易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抓不 住它们用法的要点。如果不真正了解量词与其所修饰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就 很难掌握好量词的用法,很难保证能提高使用这种词的准确性。这对汉语和泰 语各自的本体研究来说很重要,而对对外汉泰语量词教学更是如此.名量词是 量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日 常生活的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理应受到我们高 度的重视,而这方面的研究确实还很薄弱。 注意到该词类的这一问题,本文将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两种语言的部分常用名量词作出更有深度的语义分析 和解释。 第三节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 . 3 . 1 研究内 容 汉语和泰语的量词因使用地方不同而有所区别,为了分析的一致性,研究 者对本课题内容考察的范围将仅限于现代汉泰语普通话中的常用名量词。 对于名量词的研究,本文最初以表物体类形状量词所代表的维度为选择研 究内 容的 切入点。 就汉语方面的表物体形状量词, 姚双云和樊中 元曾 在 汉语 空间义量词考察一文中指出该类量词的分类情况,并将它们统称为具有空间 义的量词。两位学者通过对郭先诊先生在 现代汉语量词手册中所收集到的 5 5 8 个量词的全面考察, 按量词所具有的一维、 二维和三维空间特征把量词分为 三大类, 即 线类、 面类和体类 ( 姚双云、 樊中 元, 2 0 0 2 : 1 0 9 - 1 1 0 ) 。 分类的结果 具体如下: ( 一) 线类空间义量词: 把 ( 一 尺 子 ) ,道、 杆、串 、 根、 扎 、 股、 截、 段、 节 、 茎、 络、 绞、 缕、 灶、 注、 挂 ( 一一鞭子 ) 、 丝、 条、 程、 支、 枝、 管 等量 词。 第一章引言 ( 二)面类空间义量词 层 , 带 ( 一山 峦 ) 、 方、 幅、 角、 脸、 轮、 开、 面、 抹、 片、 篇、圈、 扇、 身、 摊、汪、 眼( 一井) 、 帖、 页、匹 ( 一布) 、 札、 张、桌、 床等量词。 ( 三)体类空间义量词 把( 一一黄土 ) 、 瓣、包、 抱、杯、 本、 柄、 部、 册、丛、 簇、担、碟、 叠、 顶、堵、堆、朵、盒、壶、架、间、捆、辆、盘、盆、 棵、幢、座等量词。 由 于本文所关注的是常用名量词,而属于这类量词通常在实际使用中 容易 出问题就是近义名量词。身为一名汉语学习者,根据以 上的分类,研究者认为 相对容易让外国学习者在量词的使用上发生混淆的就是线类和面类近义量词, 因为这两类量词当中有一部分量词能用来计量同样的事物,且能在使用者大脑 中产生相似的意象图式,如:根、条、枝、支 ( 线类) 和面、片、张 ( 面类) 等。目 前针对讨论这两类中各个量词的具体用法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语义特 征的研究还不多,其中最近发表的一篇就是中国学者杜艳的 汉语常用平面类 量词 。该文章所研究的是“ 张、面、片、幅” 这组属于面类的量词,是同类量词 当中日常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也是外国学生由初级到高级都要学习的量词, 特别是一词多义的量词,是量词教学和习得的 难点 ( 杜艳, 2 0 0 6 : 3 ) 。 在我们 对泰语中属于该类量词进行考察之后, 发现泰语中一部分面类量词与以上的“ 张、 面、幅” 具有语义和用法上的可比 性,与研究者对量词所关注的问 题相符,因此 本文也选择“ 张” 、“ 面” 、“ 幅” 这三个属平面类的量词为汉语方面的研究对象。 至于泰语量词中的研究内容,本文也以量词本身所表的空间维度及其对事 物名词的修饰范围为参照点,选择出常用的平面类量词。通过对 泰语语法新 编 ( 裴晓睿, 2 0 0 1 : 3 3 - 3 6 ) 中 常用泰语名量词的考察, 我们把该书中 所有具有 平面空间感的量词分出来。下面列出的是这些量词以及它们所修饰的事物名词: 1 a u ( p u e n ) 用于布料、 旗子、毛巾、 被子、 席子、 木琴、 土地等。 2 u w u ( p a n ) 用于板子、 牌子、 纸、 地图、瓦片、 卡片、饼干、玉等。 3 11 v ( b a i) 用 于 叶 子、 纸 条 、 提 包、 盘 、 碗、 篮 子 、 4 u i u ( b a rn ) 用于玻璃、 镜子、门 扇、窗扇、 掩蔽物 水桶、纸牌、票等。 ( 门帘或窗帘)等。 5 1 1 w j ( p a e n g ) 用于分隔 物、 棕相叶、 鬃毛、 突出 的 屋顶、 徽志、 货摊等。 6 n t i q ( n a ) 用于纸 ( 纸面) 、书页、 镜面等。 第一章引言 7 l k ( l e m ) 用于 本子、 书籍、 剪刀、 刀子、 针、 梳子 等。 8 u n v ( t a e b ) 用于 布条、 缎带 、 丝 带、 录 音 磁 带、 标 签 等。 9 a l i 1 1 ( c h a - b a r b ) 用于报纸、 杂志、信件等。 1 0 4 u ( s h u n ) 用 于 楼 层 、 云 层 等 。 i i 9 l a a ( s o n g ) 用 于 信 封、 香 烟包 、 文 件 袋 等. 1 2 m n . ( c h a r k ) 用于 戏剧的 幕次、 隔 板、 银幕。 1 3 a a ( j o r ) 用于电 视屏幕、 银幕。 1 4 n 1 w ( p a r p ) 用于图画。 1 5 l 6 15 ( b u t ) 用于卡片。 1 司 t o ( b u e n ) 用 于 锯 刀 。 1 7 u v lu ( t a n ) 用于祭坛。 1 8 l l yt( f a m ) 用 于文卷档、 文件。 1 9 f i ii ( b a i ) 用于 牌 子、 公 共 汽车 站 等. 2 0 1 m 5 fj t g ( l e e - a n ) 用于 硬币. 2 1 l a in ( d i - a n g ) 用于床。 2 2 il n g ( b a - t o o ) 用于门。 根据事物与日 常生活接近的程度,我们大概能确定哪个量词具有使用的经 常性。 从以 上各个量词修饰事物名词的 具体情况看, 第一到第三个量词, 即 au ( p u e n ) , u f lu ( p a n ) 和 . 1 u ( b a i ) , 所 修 饰的 事 物 基 本 上 都 与 我 们日 常 生 活 接 近程度相当高,修饰范围较广。此外,这些量词当中的某些量词可以共用于某 事物,在人的大脑中能激活出很相似的意象,对母语非泰语的使用者来说,在 某些 情 况 下 使 用起 来 容易 出 错。 由 于 第四 个 量 词 t i t u ( b a r n ) 使 用 起 来也 可能 跟 这些量词中的 某个量词发生混淆, 我们也将把它列入同 一组中。同 其他具平面 空间感的量词相比起来,以上的这四个量词的特点最与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相 第一章引言 符 , 因 此 我 们 将以 “ a u ( p u e n ) . il w u ( p a n ) 和 1 u ( b a i ) 和 “ u i u ( b a m ) 这 四 个量词为研究对象。总之,旨 在提高汉泰语量词使用的准确性和两种语言 量词 教学的效率, 也在具有可比性的基础上, 本文将对汉语里的“ 张” 、 “ 面” 、 “ 幅” 和 泰 语 里 的 a u ( p u e n ) . ll w u ( p a n ) 和 i u ( b a i ) 和 “ u i u ( b a m ) 这 两 组 平 面 类 量词进行语义解释,指出它们之间用法的异同。 1 . 3 .2 研究方法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查找、 总结题材语料中该类量词的使用情 况,对每个量词的用法进行考察与认知分析;并且从量词语义扩展的角度,在 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框架下,分析量词语义扩展的认知路径即每个量词的核心语 义特征, 对他们与事物名词搭配使用的理据性作出认知解释。 在对所研究范围 内的量词语义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找出它们之间语义上的根本区别,从而有 助于对外汉泰语量词的教学。将两种语言的平面类量词放在一起作为一个类别, 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它们的语义扩展及其与名词搭配的理据进行研究 和比较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全文将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 述说选题的理由、 题目 的研究现状、 研究 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为本题目 研究中 将要涉及的理论内容。第三章开始探讨本 文的 研究对象, 逐个而详细分析“ 张” 、 “ 面” 、 。 幅” 和泰语的 a u ( p u e n ) . u w u ( p a n ) 、 i i i ( b a i ) 和 “ u i u ( b a m ) 的 认 知 语 义 的 来 源 及 其 与 事 物 名 词 搭 配 的关系。第四章将在上一章的基础上比较汉语量词之间和泰语量词之间以及两 组量词之间语义和用法的区别。第五章为本题目 研究的结语。 第二章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语义与认知 关于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概念及语义的形成,过去的语言学家们从两 相对 立的 语言 观 客 观主 义 ( o b j e c t i v is m ) 及经 验现实 主 义( e x p e ri e n t ia li s m ) 对 之有所论述。客观论认为语言中的词语、概念、意义、命题与客观事物的特性 相对应,语言可以直接准确地表达客观现实。概念是外部世界的抽象的心理表 征,可以独立于人的生理和感知系统。语言的意义是以客观真假值为条件的。 语义研究是研究语言符号的客观意义,其他认知、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如想象 和隐喻使人脱离现实,因而是不可靠的,是主观的,与语言研究无关 ( 赵艳芳, 2 0 0 1 : 3 0 - 3 1 ) 。 而后产生的经验主义的认知观则认为“ 人类思维来自 于身体经验, 其概念系统的核心是直接根植于感知的” ( 李艳, 2 0 0 6 : 9 ) 0 伏们对客观事物的 认识不是来自 与外在实体的对应,而是来自 对现实世界的经验。语言符号也不 是对应于客观的外部世界,而是与认知参与下形成的概念结构相一致” 。语言事 实告诉我们,客观主义的观点不能有力地解释如多义词不同义项之间的关系、 同一事物用不同词来指称等语言现象 ( 赵艳芳, 2 0 0 1 : 3 2 - 3 3 ) 。问题的关键在于 该理论主义忽略了人类生理构造、人体与外部世界互动的经验以及丰富的想象 力在概念的形成和推理的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 张敏,1 9 9 8 : 3 9 ) 。认识到客观主 义这些不足的表现,致使认知语言学对语义的描写不再局限于客观的意义或所 谓的“ 真值条件” , 而更加开放地把人的认知因素考虑在内。 经验主义的认知观为 语言研究带来的新认识帮助我们知道,人类的认知与语义的形成两者是密不可 分的。 第二节认知语义学的理论及概念 在经验现实主义指导的基础上,认知语言学家开始关注人的认知系统及能 力对概念和语义系统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并在大量证据基础上提出关于范畴、 意义、 思维和推理等属于非客 观主义的 观点 ( 赵艳芳, 2 0 0 1 : 3 3 ) 。 他们对范畴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框架 化问 题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 人类概念范畴的实质: 其形成受制于人类感知及运 动机, 人类心智的想象能力体现在图 式组织、隐喻、转喻、心理意象等方 面 ( 张敏,1 9 9 8 : 3 9 ) 0 “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意义就在于人们如何对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 ( 赵艳芳, 2 0 0 1 : 5 4 - 5 5 ) . “ 经典范畴理论” 认为概念的 类来源于客观世界里既定 的范畴,与进行范畴化的主体无关。其基本假设为 ( 1 ) 范畴是由充分特征和必 要 特 征的 合 取 定 义的( 2 ) 范 畴 的 特征 是 二 元 的 ( b in a ry ) , 即 只 有 成员 和非 成 员( 3 ) 范畴有着明确的 边界( 4 ) 范畴的 所有成员地位相等( t a y l o r , 2 0 0 1 : 6 8 ) 0 然而, 近几年来,认知科学的研究发现很多概念和语言范畴不是以 上的传统理论所能 概括的。 哲学家维 特根 斯坦( w itt g e n s t e i n l 9 5 3 ) 通过 对 游 戏 ” 等范畴 成员的 分 析, 论证了概念范畴无法用经典理论模式去概括。他指出某事物的范畴是由 “ 家族相 似性( f a m i ly r e s e m b l a n c e ) 组 织起来的, 即 范畴中 的 每 个 成员 都 和其他一 个或 数 个 成员共有一项或数项特征,但几乎没有一项特征是所有成员都共有的 ( 张敏, 1 9 9 8 : 5 1 - 5 3 ) 。 奥斯丁 ( a u s t i n ) 将它用于其词汇 研究, 认为 一 个词的 各种意义构 成一个范畴, 各意义之间不是具有相同的 特征, 而是以 某种方式发生联系。 他将 这种 联 系 称 为 连锁 现 象 ( c h a in in g ) , 即 词 义的 连 锁 性 变 化 :a - b - c - - + d . a为 该 范畴中的 核心含义, 而b ,c ,d则为连锁的 扩展意义( 赵艳芳, 周红, 2 0 0 0 : 5 3 - 5 4 ) 0 从7 0 年 代 初开 始, r o s c h 等 心 理学 家 对 。c u p , b i r d , f r u it , f u m it u r e , t o y ,,等 概念作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发现在范畴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认知上显著的 “ 原型” 。 研究表明, 范畴中的各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其中有较好和较差的成 员 之分, 最 好的 成员 即 最 具 原 型 性 ( p r o t o t y p i c a li ty ) 的 成 员, ( 张 敏, 1 9 9 8 : 5 3 - 5 5 ) 即范畴的原型。实体的范畴化是建立在这原型样本基础之上的,它是其他实例 围 绕着向 外扩展, 形成更大范畴的 认知参照点 ( 王寅, 2 0 0 5 : 1 7 9 ) 0 “ 原型的 意 义在于为人类认识外部世界提供简洁的认知框架,体现认知行为和语言使用的 经济原则. 通过原型, 人可以 用较少的认知成本来获取较大的 认知效益” ( 卢植, 2 0 0 6 : 1 3 2 ) 0 “ 认知语言学的 研究说明,范畴化的原型理论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认知模式理论在处理多义范畴方面较之传统的路子具有明显的优势”( 张敏, 1 9 9 8 : 6 9 ) . 关于一个词语相互关联的多个义项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义学用意象图式及 其隐喻、 转喻引申 来说明, 较好地解释了多义现象 ( 赵艳芳, 2 0 0 1 : 7 7 ) 。 传统 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一种修辞手段, 而语言学家把它们 第二章研究的理论框架 看作重要的 认知 概念, 纳入语义发展的 研究中。 r i c h a r d s ( 1 9 6 5 ) 认为 “ 隐 喻是思 想之间的交流( i n t e r c o u r s e ) ,语言中的隐喻是从隐喻性思维派生而来的 ” 。 l a k o ff 和j o h n s o n ( 1 9 8 0 ) 认为隐 喻 ( m e t a p h o r ) 是 人类用 来组织其 概念 系统的 不可缺少 的认知工具,并把它定义为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 ( 束定芳, 2 0 0 5 : 8 ) 。 从 理 论 上 讲, 隐 喻 是 跨 语 义范 畴的 推 理, 它 包括 喻 体 和 本 体 两部 分 , 代表两 个语义范 畴 , 是一个范畴的 概念 ( 通常为熟 知的 具体的 ) 映 射到 另 一个范 畴 ( 通常为更抽象的 ) 的 心理过程 ( 杨忠, 张绍杰,1 9 9 8 : 6 )。 在认知语言学家们 看来,隐喻是人类的普遍思维方式,是认识客观事物尤其是抽象事物的重要认 知手段。 至于 转喻 ( m e t o n y m y ) . l a k o ff和 l a n g a c k e r x f 其本质 有 所阐 释 ,认为 转喻 是人们用事物的突显、重要、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 的其他部分, 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的认知过程。 转喻之所以被理解 是因为突显的转体能 激活转喻目 标, 或提供了 解该目 标的 心理通道。 语言中的 转 喻是语言交际受相互竞争的信息最大化和经济最大化原则制约的表现 ( 董成如, 2 0 0 4 : 6 - 7 )。 在人们认知中促使隐喻和转喻的 形成是人们对所感知的 事物的 完 形心理表征,即对事物整体而非部分的感知的完形组织原则。该心理组织原则 包括相 似原 则 加n c i p l e o f s i m i l a r i t y ) ( 指 人们容易 将 相同 或相 似的 东 西 看作是一 个单位) 、 顺接原则( p r i n c i p l e o f g o o d c o n t in u a t i o n ) ( 指在识别和记忆事物时, 人 们倾向 于寻找有规律、 变化小的整体) 、接近原则 ( p r i n c i p l e o f p r o x i m i t y ) ( 指 在认知上,距离相近的事物被看作是一个单位) 和突显原则( p r i n c i p l e o f p r o m i n e n c e ) ( 指 人们的 注意力更容易 观察 和记忆 事物比 较突显的 方面 ) 。 在这些原 则当中,相似原则是概念和语言形成中最重要的原则。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前 两个原则被视为隐喻的认知原则,而后两个原则则被视为转喻的认知原则。这 些完形组织原则不仅体现在范畴原型上, 而且对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模式也起着 很重要的作用 ( 赵艳芳,2 0 0 1 : 9 7 - 9 9 )。 以 上的范畴化、范畴原型、意象图式、隐喻、转喻等是认知语言学在语言 研究中所予以 重视的理论和概念,因为它们揭示了 人类概念及语义形成和发展 的重要线索和本质,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释和了 解某些不易了解的语言现象。 本 文将在这些认知理论和概念的基础上,试图指出汉泰语量词与名词搭配的理据 和内在关系,探讨它们之间的认知世界。 第三章平面类量词的语义分析 第三章平面类量词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量词“ 张” 的语义分析 3 . 1 . 1 量词“ 张” 以往的研究成果 量词“ 张” 是汉语表平面类量词当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量词, 因而是汉语 量词教学的一个重点。由于使用的经常性,该量词也颇受到某些学者专家的关 注,出 现了相当数量的专门论述其用法的著作文章。为了对“ 张” 作全面的考察, 我们将从共时和历时平面两个角度分别介绍关于该量词使用规律的研究。下面 我们来看这些方面的研究的具体情况。 3 . 1 . 1 . 1 量词“ 张” 的语义及用法 ( 共时研究) 关于“ 张” 的用法, 以往的一些工具书曾 经较为详细地论及。 其中较有参考价 值的 包括吕 叔湘先生 ( 2 0 0 4 ) 主编的 现代汉语八百词和郭先珍先生 ( 1 9 8 7 ) 的 现代汉语量词手册。两本著作对该词用法的描述分别如下: 现代汉语八百词( 2 0 0 4 年增订版): 1 . 用于可张开、可闭拢或卷起的东西。 如:一张纸 ( 票、画片、卡片、相 片、地图) 、一张凉席、两张烙饼、这张弓谁都拉不动。 2 . 用于平面的或有平面的物体。如:三张桌子、两张凳子 ( 沙发、躺椅、 床) 、张张笑脸迎亲人、一张张的桌子摆满了 大厅。 3 . 用于某些农具、乐器。 如:一张步犁、一张古琴。 现代汉语量词手册 ( 1 9 8 7 ): 1 . 计量可以 卷起或展开的东西: 一张纸; 一张画; 十张牛皮; 五张地图 等. 2 . 计量人或动物的 脸面和有平面的物体: 一张粉红的小脸; 长着一张马脸: 一张木椅; 一张竹茶几;七八张方桌等。 3 . 计量可以张开、闭拢的东西:一张可爱的小嘴;一张金色的弓;一张无 限大的树网等。 4 . 计量某些农具或乐器。例:一张犁:一张耙:一张古琴。 第三章平面类量词的语义分析 以上两本书对“ 张” 语义的分类基本相同。 各本的分析内 容可谓己 涉及到该量 词的各种用法,并在某程度上指出了其所搭配事物的主要特点。从整体上讲, 我们认为两本著作对“ 张” 的具体用法的描述还过于简略, 而且各项分析也缺乏相 互间的联系,这样容易让使用者感到困难,抓不住其用法的要点。要帮助使用 者掌握“ 张” 的使用规律,我们认为以上的分析仍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近几年来, 通过对“ 条” 、 “ 张”等量词的一系列语义研究, t a i 和c h a o ( 1 9 9 4 ) 提出 物体形状量词的首要认知基础是形状在一维、 二维或者三维方向的延展性; 并且认为这类量词的第二位的认知基础为物体的“ 弹性” 、 “ 硬性” 和“ 离散性” 等属 性。 两位学者对“ 条” 和“ 张” 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 “ 条, 是指在一维上扩展的长形 的东西: 张, 是指在二维方向扩展的平面物体。( 石毓智, 2 0 0 0 : 1 1 2 ) ” 针对这 些观点, 石毓智先生认为“ 条” 和“ 张” 都能用于在二维方向扩展的物体, 并指出维 数的多少并不是解释量词使用规律的关键。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他用一个数 学函数公式对这两个量词的用法进行描写,以x和y分别代表两个维。如果两 个维的长度不等时,定义x总是代表较长的那一个。两个量词的解释分别是: 公式a :当函数y / x的值等于或者接近1 时,有关的物体用“ 张” 量度。 公式b :当函数y / x的值接近于0 时,有关的物体用“ 条” 量度。 石毓智先生通过利用这些公式来证明表事物形状量词的首要认知基础是物 体各维之间的比例而不是维数的多少,而其第二位认知基础为物质性 ( 平面必 须具有物质性) 而不是物质的“ 弹性” 、 “ 硬度” 等物理属性。 然而, 他所提出的“ 物 质性” 这一概念对“ 一张弓; 一张嘴; 一张古琴” 这些被认为是例外的解释似乎 会产生冲突。 就此, 他引进了 “ 轨迹” 这一数学概念, 并解释说这三种东西的一个 共同点是它们自 身的一个部分是可以移动的,而该部分移动所构成的轨迹是一 个面,因此仍然能用“ 张” 来计量 ( 石毓智, 2 0 0 0 : 1 2 1 - 1 3 1 ) 。我们认为石毓智先 生以 上的解释对“ 张” 的使用规律的 研究很有启发。 然而, 他的理论还没能有力地 解释“ 张” 和某事物, 如:以上的弓、嘴、古琴以及脸等搭配的关系。 以上对“ 张” 的用法的研究整体上可谓给了我们一些启发, 但所得出的结论似 乎还不能帮助我们深刻或足够地了解该量词的使用规律。由于“ 语言的共时现象 不是同时产生的, 而是历时发展并共存于同一共时平面的结果”( 赵艳芳, 周红, 2 0 0 0 : 5 3 )。对于词义来讲,其共时现象也会涉及到历史上的发展和演变。根 据语言的这种发展事实,下面我们也将看关于“ 张” 从历时研究角度的论述。 第三章平面类量词的语义分析 3 . 1 . 1 .2 “ 张” 语义扩展的分析 ( 历时研究) 关于量词的历时研究,受学者们关注较多的是量词语义发展的分析。王力 先生 ( 1 9 8 0 ) 认 为 量词 的 语 法意 义 是由 它 们 的 本 来 意 义 引申 的( 转引自 李 艳, 2 0 0 6 : 3 1 ) 。陈级先生也指出每一个量词的用法都与它在转化为量词之前所具有的本来 意义 ( 名词义或动词义)以及在转化过程中所遵从的引申 线索有着密切的关系 ( 陈级, 1 9 9 8 : 2 4 ) 。 根据这些观点, 某些学者对“ 张” 的 研究也是从该词的本义 出发。 根据 说文的释义, 张” 的本义为“ 施弓弦也” ,即把弦绷在弓上 ( 谷衍奎, 2 0 0 3 : 3 1 6 )。该词经历了一次语法化的过程,由动词转变为量词。根据“ 张” 的 本义, 杜艳认为该量词首先计量的事物应该是“ 弓 ” , 因为从本义看“ 弓 ” 是与“ 张” 的动作义关系最密切的物体 ( 杜艳, 2 0 0 6 : 1 1 )。 缎瑞隆先生也认为“ 弓” 应该是 “ 张” 最初搭配的事物, 并解释说人们在射箭时弓上由弓背和弓弦组成的“ 面” 会时 而变大 ( 拉弓 时 ) , 时 而 变小 ( 放箭时 ) 。 这个不断 变 化的 “ 面 ” 因 其动 态特征 而 在人们 意象中得以 突显, 使“ 张” 由 动词义发展出量词义来, 成为称量“ 弓 ” 的量词。 而此后 的“ 张 ” 由 称量 “ 弓 , , 引申 称量具有可张开和缩小的 平面状物体, 如: 嘴和渔网 ( 缎瑞 隆, 2 0 0 6 : 1 5 )。 杜艳认为 “ 张” 从计量“ 弓 ” 先引申 计量古琴和犁,因为这些事物 在构造上与弓具有相似之处,而且它们在使用方法上也与弓相仿,即使用时需 靠用手拉开或张开,并指出这是“ 张” 根据事物之间具有相似之处的隐喻式的用 法。 而此后的“ 张” 被用来称量和弓一样需要张开才能使用的嘴和鱼网, 这里也是 “ 张” 的 语义基于事物的用法具有相似性的隐喻性扩展 ( 杜艳, 2 0 0 6 : 1 1 ) 。 对该 量词语义的延伸, 维瑞隆先生认为“ 张” 由 计量嘴和渔网进一步发展出称量可以卷 起或展开或可变化的平面状物体,如:地图、笑脸、年画、羊皮、凉席等 ( 维 瑞隆, 2 0 0 6 : 1 5 )。杜艳则认为该量词由计量嘴和渔网进一步发展出称量使用时 要经过展开而形成一个平面的事物, 如牛皮、 纸、 席子等 ( 杜艳, 2 0 0 6 : 1 1 )。 两位学者认为 这些事物的 平面特征是由弓、嘴或渔网 在使用时形成的空间平面 这个显著认知特征而来的。 此后的 “ 张” 被认为由 称量以 上事物进一步延伸称量某 些具有“ 平面 ” 为突显特征的物体, 如: 桌子、 椅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