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三语文有的人 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参照“教学设计(A)”。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明确: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诗。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结构划分请参照“教学设计(A)”。4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明确:图示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把握主要内容即可。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1学生齐读诗歌。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明确:第1诗节:两种生死观的对比。第24诗节: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第57诗节:两种人不同结局的对比。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明确: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试想,“刻在”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不朽”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6u)与“朽”(xu)押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明确:“倒”和“垮”,两个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满腔愤恨之情。此外,这样一改,“垮”(ku)与下句的“人民永远纪住他”中的“他”(t)字也同韵。(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明确:“当”与“作”,属同义词。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平仄角度考虑的。原句中的“当”(dng)属平声,“当”字前后的“民”(mn)、“牛”(ni)字皆平声,转用一仄声字“作”(zu),可使诗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显著的不同。4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朗读示例: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3在教学时注意,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来朗读,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感情。对于其他诗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六、学习迁移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文后的题目。真是晴天的霹雳,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与有的人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它的议论与本诗的议论有什么不同。明确: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是记叙,其余三段是议论。诗中的议论具体、生动、形象,而本文中的议论相比之下就显得抽象。有的人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学习这首诗,要能够理解诗歌的深刻含义,理解运用的对比手法。在讲清重点章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在一篇纪念革命英雄张思德的文章中,毛主席指出:“(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指出死的意义有轻有重。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举例说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歌名篇有的人。二、作者介绍以及背景介绍1作者:臧克家,诗人,生于1905年,山东诸城人。他的诗作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主要作品收在臧克家文集中。2写作背景: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3释题:学生自读副标题后明确:“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由于本诗不存在语音方面的疑难,因此,要求学生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然后齐读全诗。3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四、学习诗歌第一部分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2思考:“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学生讨论后明确:“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而“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作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远流芳人间。3学生背诵第一部分。五、学习诗歌第二部分1女生齐读诗歌第二部分。2思考:这一部分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对比,这一部分是从哪个角度将两种人进行对比的?明确:是从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来进行对比的。3思考:这部分是如何进行对比的?明确: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1)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2)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百世”;(3)残害人民,养肥自己。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3)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4思考: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这“感”具体形象。如果将这一部分中的第一节改为“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请陈述你的理由。学生讨论后明确:不行。这样改,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骑在人民头上”这典型动作,加上“我多伟大”这典型语言,二者连接起来,非常形象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这典型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5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然后争取背诵下来。六、学习诗歌第三部分。1男生齐读诗歌第三部分。2思考:这一部分同样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注意,这一部分又是从哪个角度进行对比的?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是从人民群众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的。3思考:这部分的内容是如何进行对比的?明确: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4思考: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两句诗又该如何理解?学生讨论后明确:把名字刻人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界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5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然后背诵第三部分七、课文内容学习小结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审计与决算管理办法
- 士兵退伍前管理办法
- 商铺积分制管理办法
- 外包队安全管理办法
- 室内外装饰管理办法
- 场地押金用管理办法
- 委托经营及管理办法
- 政府非投标管理办法
- 动态口令卡管理办法
- 回收筒维护管理办法
- 2025至2030中国解酒饮料行业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评估分析
- 2025自动化设备试用服务合同
- 销售提成管理办法销售
- 宣传岗培训课件
- 2025年金融法规与合规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医院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培训
- 2025年河北省中考数学试卷及答案
- DB45∕T 2954-2024 农田建设项目概预算定额及其编制规程
- 关于合同账期的协议书
- 2025-2030年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机遇研判报告
- 以工代赈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