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申报表.doc_第1页
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申报表.doc_第2页
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申报表.doc_第3页
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申报表.doc_第4页
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申报表.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申报表(因人设岗)岗位名称:仿生声物理 推荐人选:Rolf Mueller 申报单位: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制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08年4月10填 写 说 明一、填写本表前,请认真阅读关于实施“泰山学者”建设工程的意见(鲁发200320号)、“泰山学者”建设系列工程实施办法(鲁办发200428号)。二、本表第一、二、三项由申请设岗单位组织填写,并在设岗单位审核、推荐意见栏加盖公章。三、本表内有关栏目填写不开的,可以顺次下延或另附页。本表中列举的重要证明文件复印件、代表性著作封面、论文首页复印件等材料,请以附件形式附后(附件要有目录,不得附加与申报无关的材料)。四、填写完毕,请调整好格式,保持表格完整清晰,使用A4纸双面打印,于左侧加封面装订成册(请不要用塑料封面或塑料文件夹)。一、 岗位名称和任务岗位名称仿生声物理承担主要任务将加强与国际上相关研究组的密切联系,通过相互协作,一方面来提升中国在仿生物声纳物理和技术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保证本研究小组的仿生声纳科技研究处在国际领先行列,然后扩大仿生研究的范围(如仿生光电效应、仿生电磁定向原理等),争取使本研究组成为国际上仿生物理和技术研究的中心之一,另一方面,在加强国际交流的基础上,通过送出请进的办法,强化山东大学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与国外研究人员和外国交换学生的交流合作机会,让他们在国际合作研究的实践中学习到最前沿的科技技能和知识,加速提高国内在仿生物理和技术的人才培养质量。这将会使仿生物理和技术成为山东大学在国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和优势新交叉学科。所在单位名称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性质1、高校();2、科研机构();3、国有企业();4、非公有制企业();5、其他社会组织形式()。联系方式徐志红,山东大学物理学院,88377098二、人选基本情况2.1人选简况姓名Rolf Mueller性别男出生年月1969年1月照片(二寸彩色免冠)政治面貌籍贯德国民族德国工作时间1998学历博士后学位博士毕业院校专业Doctor of Sciences(summa cum laude), University of Tbingen 05/1998博士(最优生), 神经科学,基因学和电子学, 德国图宾根大学现工作单位山东大学物理学院行政职务联系方式(办公电话、移动电话、电子信箱)专业技术职务教授、博士生导师受聘方式每年在岗工作时间12个月主要学术和社会兼职担任以下国际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的审稿人或评审专家Bioinspiration & Biomimetics IEEE Computer SocietyISEEE 2006: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ingIndi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 Materials Sciences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Robotics and Autonomous SystemsJournal of Field RoboticsAdaptive Behavior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Acta Chiropterologic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AcousticsISEEE 2008: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ing担任以下国际学术机构的评审专家和学术期刊的编委European Union, FET InitiativeBioinspiration & Biomimetics (since 2008 as editorial board member)个人简历Rolf Mller教授是山东大学物理学院聘任的全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为我校引进的国际知名的德籍仿生物理学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仿生声物理(涉及物理学、生物学、神经学、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是该领域中特别是蝙蝠仿生(物)物理研究方向的世界前沿科学家。Rolf Mller教授出生于1969年1月,于1998 年在德国图宾根大学(University of Tuebingen) 获得博士学位曾荣获最佳博士生奖(summa cum laude)和博士论文奖(dissertation award)。并于1998-2000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电机工程系智能系统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于2000-2003赴德国图宾根大学创建并主持了仿生实验室,于2003-2005年在丹麦南丹麦大学任助理教授,于2005年6月来我校任教,开始组建凝聚态物理下的仿生声物理研究方向,主要研究蝙蝠的超声定位特性,应用三维数字图象处理方法和FEM研究蝙蝠的超声波发射物理特征和接收物理特性,目前工作重点是用计算方法刨析中国目种蝙蝠的生物声纳天线的物理特性、分析中国目种蝙蝠超声波束形状变化。获得奖励和荣誉称号情 况Scholarship German National Merit Foundation 11/1993 - 12/1995PhD-Scholarship German National Merit Foundation 07/1996 - 06/1998Fellowship Graduate College “Neurobiology” German Research Council (DFG) 1996 - 1998Post-Doctoral Fellowship NATO 08/1998 - 07/2000Dissertation Award School of Biology, Tbingen University 19993rd in Gallery of Acoustics Visualization Competition 2006山东大学十大新闻人物 2006主要业绩简述Rolf Mueller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仿生物理与技术,具体的研究方向有神经声学物理、生物声纳计算理论、神经形态信号处理、声信号处理在机器人中的应用等。仿生物理与技术的研究在我国是个弱项几乎是个空白。Rolf Mueller教授来山东大学后的05-06年,在欧盟科研项目的经费和学校的资助下,建立实验室。2007年就开始在蝙蝠的声纳物理上做出有重要创新的研究成果,主要创新:1、发现蝙蝠的声螺旋式扫描式由耳朵的方向性运动来实现的;2、蝙蝠的频率选择束的形式是由其鼻前端的皱纹发生其共振的引发的;3、首次提供了由蝙蝠外耳所产生的空间信息的定量特征;4、首先对蝙蝠鼻瓣上唇状结构的物理作用提出科学的解释。这些成果对国防应用声纳探测技术河机器人声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有重要指导意义。成果连续在Phys. Rev. Lett.等著名学术期刊发表。2006年由他带领的博士生发表的研究论文被Phys. Rev. Lett.选为该期杂志的封面论文; 2007年的一篇工作还被Nature评为研究亮点,2008年又在Phys. Rev. Lett.发表论文。2006年Rolf Mueller教授被评为山东大学十大新闻人物。2.2近五年主要学术成就情况近五年承担主要科研项目课题(10项以内)项 目 名 称项目性质项目经费起止年度排序Life-like Perception Systems Initiative- CIRCE: Chiroptera Inspired Robotic Cephaloid Biomimetic Sonar - Robotic Models & Computational Theory 仿生声纳-机器人模型和计算理论CILIA-Customized Intelligent Life-Inspired Arrays, 定型智能生命启发阵列系统,由蝙蝠耳轮和鼻叶推导仿生自适应波束模型的研究European Commission欧盟重大项目German Research Council (DFG)德国国家科学基金 European Commission欧盟重大项目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万欧元12.3万欧元约5万元(含山大配套100万)39万元2002-20052003-20052005-20092008-20101111近五年获得重大科技奖励情况(10项以内)奖励项目名称、奖励时间奖励类别奖励等级授奖单位排序近五年发表著作、论文情况(10项以内)著作或论文名称刊物及影响因子发表时间排序Foliage echoes: a probe into the ecological acoustics of bat echolocation.A computational theory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natural biosonar targets based on a spike code. A numerical study of the role of the tragus in the big brown bat. Knowledge mining for biomimetic smart antenna shapes.A helical biosonar scanning pattern in the Chinese Noctule, Nyctalus plancyi. Handbook of Neural Engineering, Press Serie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hap. Biomimetic Integration of Neural and Acoustic SignalNoseleaf furrows in a horseshoe bat act as resonance cavities shaping the biosonar beam. Biosonar-inspired technology: Goals,challenges, and insights.Numerical study of the effect of the noseleaf on biosonar beamforming in a horseshoe bat. Sound-diffracting flap in the ear of a bat generates spatial information. J. Acoust. Soc. Am. Network: Comput. Neural Syst. J. Acoust. Soc. Am. Robotics and Autonomous Systems J. Acoust. Soc. Am.Processing. Wiley-IEEE Press, Phys. Rev. Lett.Bioinsp. Biomim. Phys. Rev. E Phys. Rev. Lett. 108, 83645 (2000)14, 595612 (2003)116, 370112 (2004)50, 131-145 (2005)119, 408392 (2006)vol. 4 of IEEE pp. 28196 (2006)97, 2187014. (2006) (featured on journal cover)2, S14661. (2007)76, 051902111 (2007)(featured as a Research Highlight in 450(22), p. 460).100, 1087014 (2008)1111112 (通讯作者)1 (特邀论文)2 (通讯作者)1近五年获授权专利情况已授权专利:共 项,按重要性填写主要专利,总共不超过5项专 利 名 称授权国专利号公告日排序Method for frequency-driven generation of a multiresolution decomposition of the input to wavebased sensing arrays.USAUS11/27842412.3建设学术梯队、培养创新人才、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等情况Rolf Mller教授来到我校三年的工作成绩主要有1 带来了300万人民币的国际合作项目定型智能生命启发阵列系统。该项目是在欧盟委员会”生物启发智能信息系统”科技规划启动项目中 ”第六框架纲领”的一部分,总计经费5.85百万欧元(约合人民币5850万元); 同时承担中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由蝙蝠耳轮和鼻叶推导仿生自适应波束模型的研究”2 为我校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学科方向仿生声物理。仿生声物理学是仿生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的物理性质和特点,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是物理原理同生物工程技术和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该学科方向原为山东乃至全国的空白,其研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行列,扩大了山东大学在国内和国际仿生科技界的影响。3 为我校组建了仿生声物理专业创新实验室,并组建了一支由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并陆续开始了与欧洲(德, 法, 英, 荷兰, 比利时), 美洲(美, 加), 亚洲(中国, 印度, 越南, 柬甫寨)的相关研究机构进行仿生科学和蝙蝠生态多样性采样等方面的合作。从欧洲为我校购买了价值百余万元的微型断层扫描仪一台.该设备目前在国内同类设备中精密度最高。4 培养了一批仿生学专业科研人才。由于Rolf Mueller教授在其研究领域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他带来的是国际上领先的研究技术技术和理论方法,由他带领的博士生发表的研究论文被世界最权威物理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选为该期杂志的封面论文,由他带领的博士生发表的研究论文被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自然选为”研究亮点”, 引起很大反响。最近,又有一篇他带领的硕士生士的研究论文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到目前为止,已有来自美国,德国,法国,荷兰,英国,中国等国的58家媒体网络报道,其中包括Physics TodayMSNBCLiveSciencePhysik in unserer ZeitNature新华网科技日报科技日报等。5重视基础教学工作,亲自为物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编写具有国际理念的教程并用英文授课.2.4受聘后工作思路及预期目标主要填写:对履行特聘教授(专家)岗位职责的工作思路;受聘后拟从事的研发方向及其社会经济意义;对创新团队、科研基地建设预期目标等。物理学院Rolf Mueller教授受聘后,1。继续加强仿生声纳物理和技术的研究,争取成为国内仿生声纳科技研究的核心基地和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中心之一;2。将仿生声纳的研究向仿生光电子物理和技术、仿生变色隐蔽物理和技术、仿生定向跟踪科技等方面扩大,在山东大学建立起完整的仿生科学与工程的新交叉学科;3。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一起(正在讨论合作事项),将仿生声纳技术应用于深海的声纳矿藏探测和国防的声纳扫描、定位探测等;这将会带重要的社会影响和经济价值;4。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通过请进和派出的办法,提高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培养质量,经过在科研第一线的锻炼,逐步建立起一支思想活跃的创新研究队伍。总的目标与策略将与国际相关研究中心形成密切的联系,从而通过广泛的协作效应提高研究和教育水平。在研究方面,研究小组期望成为世界级的研究机构平台中的一员,该平台将结合广泛的专业知识与兴趣研究生物现象,仿生机理和声纳科技等。与这些研究者的协作研究活动能给山东大学带来较大范围的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复合性新型学科发展方向;在教育方面,通过研究平台加强国际交流将为山东大学的学生带来与外国研究人员/教师和外国交换学生密切接触的机会,这将让他们实践在国际研究交流中所需要的国际科技前沿技能和知识。详细的教育和研究计划生物仿生科技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智能(适应性)技术,集成系统和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定制技术的设计机理的提取。为得到发展适应性技术的基础,我们将研究生物感应系统怎样用一种节能的方式解决困难的感应任务。我们之所以采用蝙蝠的生物声纳系统作为基本模型来研究有很大的优势,是因为它仅仅使用非常节能的一维时域信号感应方式,并且在进化过程中已经满足了解决许多困难的感应任务的需求。结合声学、神经信号学以及适应行为的生物声纳系统来解决感应和通讯问题具有通用技术意义。因此,这也是研究什么原理引导了生物系统的集成和怎样将他们推广到技术应用非常合适的方法。所有的研究工作都是集中于生物声纳的同时,如果可以建立起合适的互利研究机制,也有可能延伸到其它相关感应也将同时对如何从生物多样性自动得出设计知识有所启发。所有的研究工作都是集中于生物声纳的同时,如果可以建立起合适的互利研究,也有可能延伸到其它相关感应方式,例如流体动力感应和电子定位。我们计划建立一个由多学科研究人员组成的小组来进行生物仿生课题的研究。这个小组将包括教授,副教授,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除山东大学的研究人员之外,对这些课题的学术性研究还将通过国际合作进行延伸,包括邀请客座研究人员和工程学科的实习研究生来山大进行合作研究或派员到合作方实验室合作研究。对在山东大学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个人培养将集中能使学生参加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学生得到的技能主要是对生物功能的定量分析的计算方法。但是同时学生也将会熟悉生物知识和方法,使他们具有交叉学科的研究能力。对学生的培养还将延伸到本科生,给一些优秀的本科生机会来做生物仿生技术方面自成体系的项目。这将让这些学生尽早发展他们独立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可以提高研究人员中博士和硕士生的质量。科学研究将以蝙蝠作为主要模型系统,这将充分利用中国和其周边国家(特别是南方)在蝙蝠物种方面出色的生物多样性。另外,国际合作还将促进与世界上其它地区(例如南美洲和中美洲)不同的蝙蝠研究小组的交流。利用广泛的蝙蝠种类,将会得到蝙蝠鼻叶和耳朵面对不同感应任务时的波束特性是怎样进化适应的。在个体行为的层面上还将研究它是怎样适应性的控制方向性的。所有这些研究得到的启发将被用来探索自动化方法。学术交流将成为研究和教育领域发展的关键。在研究领域,相互参与共享的国际联合研究项目将受到更多的重视。比如,在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Brooklyn College,CUNY),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 和麻萨诸瑟大学达特矛斯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Dartmouth)的机器人和超声传感装置和信息处理系统等设施可能用来提供这种合作研究以及探讨联合申请国际合作项目的可能性。与已建立联系的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华盛顿史密森尼博物馆和加拿大昂他那皇家博物馆继续合作以获得用于稀有生物样品模型。在教育方面,在与仿生研究所(Biomimicry Institute : a not-for-profit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课程开发的协作过程中,课程开发和培训方法将得到发展。山东大学的博士(硕士生)也将争取和已经建立学术研讨交流并有潜在合作意向的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弗吉利亚理工学院(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等研究机构毕业实习生并肩工作的可能性和研究生互访的机会。教育和科研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已经准备就绪,包括可探测到1微米的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r Tomography. uCT )系统以及一个专用的计算集群(目前有7台电脑,将购买更多),来进行生物形状的声学分析。该uCT仪器设备在国内分辨率是最高的,并已经共享给其他领域的有兴趣的研究者使用。为研究动物实时改变组织结构形状建立一个高速视频分析系统的工作已开始(经费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过利用已经存在的实验资产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支持未来的可能扩充的复合性仿生科研平台/基地试点工作的通用设施诸如仿生物信号处理系统和仿生机器人等, 在仿生技术本身的研究工作在国家(和国际)水平也期望能承担领导作用,因为它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以鼓励科技创新树立了一个榜样。三、岗位基础条件3.1依托平台载体情况(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载体名称批准部门批准日期人才规模近五年来投资情况3.2岗位人员配备职称情况专业技术职务合计学历学位学位(学历)合计正高级职称 1博士副高级职称 3硕士中级职称 1学士3.3岗位主要学术科研骨干情况(限填5人)姓 名年龄学历所在单位及职务、职称研究方向学术兼职徐建强司书春周灿林王福顺吴厚政李茂奎3.4近五年承担主要科研项目课题(限填10项)序号名称及编号来源起止时间经费(万元)负责人3.5近五年所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论文、专著等,限填10项)序号成 果 名 称作者出版、发表单位、时间排名3.6近五年所获得的重要科技奖励(限填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序号成果获奖名称颁奖单位获奖级别项目负责人获奖时间3.7本岗位目前在国内外所处的地位或具有的影响Rolf Mueller教授在仿生学科研方面特别是蝙蝠仿生学和声纳机制的研究方向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水平。其研究领域和成果对受到国际相关领域专家关注和好评,到目前为止,已特邀在国际会议和欧,美,亚洲的相关学术机构(大学和科研院所)做特邀学术报告40余次, 已有来自美国,德国,法国,荷兰,英国,中国等国的58家知名媒体网络报道,其中包括Physics TodayMSNBCLiveSciencePhysik in unserer ZeitNature新华网科技日报等。四、审核、推荐、评审意见设岗单位审核、推荐意见(盖章)年 月 日主管部门或机构审核、推荐意见(盖章)年 月 日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评审委员会评审意见 评审委员会负责人签字:年 月 日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意见(盖章)年 月 日编者按:大地涵藏万物,孕育生命,被誉为人类的母亲。但是,近年来,伴随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地不断遭到各种污染的伤害。仅仅因土壤污染防治不足、环境监管乏力,导致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就频频发生,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污染事故。目前我国大地污染现状严峻,成因十分复杂,形成令人扼腕的“大地之殇”。经济参考报以此为主题,探寻大地污染背后所触及的我国农业、工业、城市化进程中关于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深层矛盾与两难抉择,并以“大地之殇”系列报道的形式在“深度”版推出,敬请关注。大地之殇一黑土地之悲占全国粮食总产五分之一的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一个并不为多数人了解的严峻事实是,支撑粮食产量的黑土层却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减少了50%,并在继续变薄,几百年才形成一厘米的黑土层正以每年近一厘米的速度消失。照此速度,部分黑土层或将在几十年后消失殆尽,东北这一中国最大粮仓的产能也将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记者 孙彬 管建涛 连振祥 吉哲鹏 娄辰 李松南京 哈尔滨 兰州 昆明 济南 重庆报道毒土:GDP至上的恶果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日益加剧的污染趋势可能还要持续30年“目前,我国土壤污染呈日趋加剧的态势,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多年来,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维理教授一直关注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我国土壤污染呈现一种十分复杂的特点,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污染混合的局面。”“现在我国土壤污染比各国都要严重,日益加剧的污染趋势可能还要持续30年。”中国土壤学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这些污染包括随经济发展日益普遍的重金属污染、以点状为主的化工污染、塑料电子废弃物污染及农业污染等。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环保部南京环科所研究员单艳红说,华南部分城市约有一半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长三角有的城市连片的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成为“毒土”。农药化肥污染同样严重。张维理说,我国农药使用量达13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黑龙江农业监测站杜桂德站长说:“目前,农药和化肥的实际利用率不到30%,其余70%以上都污染环境了。”云南农业大学测算,每年大量使用的农药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标病虫,99.9%的农药则进入生态系统,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属、激素的有机污染。“不仅污染加重,而且还在转移扩散。”潘根兴说,当前,我国土壤污染还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污染事故,包括砷、镉、铅等重金属污染事故达30多起。其中浏阳镉污染事件不仅污染了厂区周边的农田和林地,还造成2人死亡,500余人镉超标。频繁爆发的污染事故损失惨重,不仅增加了环境保护治理成本,也使社会稳定成本大增,而土壤污染修复所需的费用更是天价。常州农药厂土壤修复需2亿元,无锡胡埭电镀厂重金属铬污染修复费用890万元,苏州化工厂需数亿至数十亿元。每年因土壤污染致粮食减产100亿公斤污染的加剧导致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减少,土壤质量下降,自净能力减弱,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出现环境报复风险。潘根兴教授说“许多土壤污染地区已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没有外来的治理干预,千百年后土壤也无法自净,有的地块永远都无法自净,甚至出现环境报复。”一是生态关系失衡,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长江三角洲等地调查的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以上,致使稻田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系统稳定性不断降低。“吃土吐土,净化土壤,作为土壤的义工,蚯蚓的存在是土壤重要的环境指标,对土壤具有重大意义。”令潘根兴教授忧心的是,现在,土壤中的蚯蚓、土鳖及各种有益菌等大量消失,农作物害虫的天敌青蛙的数量大减,自然生态面临危机。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周江鸿等人在湖北、安徽等地的农田里发现,杀虫剂的使用对稻田节肢动物物种有损害作用,使得稻田天敌和害虫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二是土壤质量下降,使农作物减产降质。重金属污染的增加,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导致农产品产量与品质下降。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陈志群认为,由于农药、化肥和工业导致的土壤污染,我国粮食每年因此减产100亿公斤。环保部门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三是重金属病开始出现,人们身体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汞、镉、铅、铬、砷五种重金属被称为重金属的“五毒”,对人有致命的危害。苏州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杨积德说“这些污染严重影响儿童发育,使人致病、致癌,危及人体生命健康。”上世纪70年代,日本曾出现“痛痛病”,是镉对人类生活环境的污染而引起的,影响面很广,受害者众多,所以被公认为是“公害病”。潘根兴教授在全国各地市场上进行的调查也显示,约有10%的大米存在重金属镉超标。他说:“这些镉米对自产自食的农民来说无疑是致命的风险。”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痛痛病”初期症状已开始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出现“土壤污染导致的疾病将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最终危害中华民族的子孙未来。”“宁愿毒死也要GDP”?产业模式亟待反思土壤污染如隐形“杀手”,难以察觉却可能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重金属在蔬菜、粮食中的累积,将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置于危险境地,甚至产生环境报复。“土壤污染的加剧原因有天灾,但更多是人祸,不科学的发展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认为,土壤污染主要一来自矿山采冶、工业“三废”、污灌、固废堆放等,基本上都属于人为因素,表明近年来的产业发展模式亟待反思。当前,令人忧心的是各地以追求G D P为核心的政绩观,不科学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大量违法排污、超量排污。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发展心切,抱着“宁愿毒死也要G D P”的心态,有意无意地忽视环境保护,导致“引进企业就是引进污染,发展经济就是破坏环境”的恶果。面对企业违法排污,一些地方政府成为企业的保护伞,通过变通政策打擦边球,甚至开绿灯,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护环境不被污染,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污染事件暴露了各地环保意识薄弱,政府监督缺失,是整个社会的耻辱。“不断发生的污染事件告诉人们,缺乏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呵护,对公共利益和公众生命漠不关心,暴露出企业环境意识薄弱和地方政府责任缺失。”江苏省小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冯治指出,必须反思高歌猛进的产业发展模式,真正落实转变发展方式的政策,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黑土层流失 危及中国最大粮仓黑土层变薄,是指黑土地的有效耕层变薄,直接导致支撑粮食产能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然而,农业科技进步和高产作物增加作用下的粮食增产,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黑土层日渐变薄、耕地质量下降的严峻现实,导致农民和相关部门放松对耕地质量的保护。有关专家建议,应尽早完善耕地质量建设法规,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用最小代价守住我国最大“粮仓”的产粮之本。“一两黑土换二两油”的日子再不会有了“以前挖两锹深还是黑土,现在一锹后就基本看不到了。”黑龙江省依兰县三道岗镇三道岗村农民程先粟从自己地里抓起一把黑土,“你瞅瞅,黑土都不太黑了,一两黑土换二两油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东北黑土区总面积约3523.3万公顷,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粮食年产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玉米、粳稻等商品粮供应地,粮食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院所专家联合调研形成的“东北黑土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指出,东北黑土地初垦时黑土厚度一般在60至80厘米,开垦20年的黑土层则减至60至70厘米,开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