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新型工商关系及其构建.pdf_第1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新型工商关系及其构建.pdf_第2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新型工商关系及其构建.pdf_第3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新型工商关系及其构建.pdf_第4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新型工商关系及其构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新型工商关系及其构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摘 要 工商关系的本质,就是工业资本与商业资本之间的博弈均衡问题,直接表现为 分工深化条件下两者交易后的利润分配。目前,我国仍然处于旧有工商关系的竞争 博弈之中:一面是以零售商为代表的流通业运用其天然具有的贴近市场需求的优势, 通过在联结供给与消费时所起到的主导作用来把持流通渠道,占取更多利润;一面 是生产商之间逐渐联合起来对销售商制定的过低产品价格和过高进场费用进行抗 争,有可能迫使市场力量薄弱的销售商转变态度,也有可能在市场力量相差无几的 互相僵持中停止交易。因此,这种单纯由市场力量对比所决定的“自然”竞争虽然 反映了旧有工商关系难以为继的现实,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有使工商 矛盾进一步激化的趋势。我们所需要的,是从“自然”对抗升华为“自觉”合作的 新型工商关系的构建,要有着明确的理论指导,以具有框架性、整体性、系统性的 构建途径来寻求工业资本与商业资本之间的双赢稳定合作。 基于以上观点,本文将“新型工商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工商关系的本质 进行了分工深化视角下的分析之后,通过对其世界范围内以及结合我国现实情况的 演化进程描述,将在供应链管理中实施新型工商关系的构建确立为当前目标,因为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就是信息共享与利润分享。然后,根据不同利润分配模式决定不 同工商关系这一前提,给出了一一相对应的博弈模型,并加以比较和区分,指出在 供应链管理下对模型进行修正,以改进利润分配模式,实现双赢稳定合作的必然性 与可行性。为增强现实意义,文章在数理模型之后又对我国工商关系的现状进行了 概括性分析,发现虽然新型工商关系已有开始构建的迹象,但依然存在着一些显著 的问题,其表象为对流通业主导作用的片面理解,其本质在于缺乏适用的构建途径。 结合南京新百公司案例而进行的实证研究为该部分内容提供了佐证,通过时间序列 回归方程的测算,说明当前的问题只有落实到供应链管理中去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几点如何基于供应链管理来构建新型工商关系的对策, 主要包括外部拓展中电子商务的运用,以及内部深化中流通企业的自身发展,并且 将后者作为研究重点,从构建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以信用为核心的商业 道德、以制度现代化来促进技术现代化三方面对供应链管理内部深化进行了论述。 要尝试着以流通业因自身发展而形成的真正、正确的主导作用来“自觉”促进新 型工商关系的构建,实现工业资本与商业资本之间的双赢稳定合作。 关键词:工商关系;供应链管理;合作博弈;流通企业 ii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er and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is the equilibrium of industry capital and business capital under the game which behaves as the profit distribution after transaction based on the work dividing deepen directly. now, our country remains in the competition game of old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er and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the producer enterprises will gradually join up to fight for the low product price and high fee for entering the arena which decided by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when the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which are delegated by tradesman can obtain more profits by controlling the circulation channel with leading effect of connecting supply and consume under the advantage that close to market demand naturally. that counterwork maybe force the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which only have fewer market power to change their tune or maybe stop to trade with refusing to budge for each other when they have equal power. so we think that this “naturally” competition which only decided by the contrast of market power cant solve the problem in essence although it reflects the fact of old relationship that maintains difficultly and has the trend of making conflict become more acute. what we need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er and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which sublime from natural counterwork to conscious cooperation. we need the approach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ame, integer and system which can achieve the stabilization “double-win” cooperation under the leading of clear theory. based on above viewpoint, the “new relationship” has been considered as this papers study object. after analyzing the essence of relationship under the visual angle of dividing work deeply and deeply, we think about that the current aim is how to establish the “new relationship” by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via describing the evolvement process in the world and our country, because the cor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profit participating. then this paper give some game models which are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relationship with different profit distribution modes by one for one and compare them by differentiating in order to point the inevita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double-win” stabilization cooperation with the improving of profit distribution by modifying the game model under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or enhancing the practical meaning, this paper makes a general analysis for the fact of the relationship in our country and finds some obvious problems which have superficies of unilateralism understanding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and the essences of lacking approach which can establish iii it in point. the case about nanjing xinbai can prove the viewpoint by demonstration study and explain these problems only can be solved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by calculating of time sequence regression equation. above of all, this paper mak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establish new relationship based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hich mainly include the exterior application with e-business and the inside deepen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on enterprise which is the emphasis of discussing and be discussed by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under clear property right, business moral with the core of credit and how to modernize technology by modernizing system. we try to enha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ers and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by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which can formation the real and accurate leading effect that is the consciousness factor of “double-win” cooperation between industry capital and business capital. keyword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ufacture and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ooperation game; circulation enterprise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 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 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就 21 世纪前 50 年来看,在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当中,我们至少面临着三大任务 1:经济 质量的提升,经济结构的调整,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其中经济结构的调整将始终 是各项经济政策安排的重点所在,而流通的发展则可以从整体上促进经济循环, 提高经济效率, “天然具有调整经济结构所无可替代的重要功能” (宋则,2002) , 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因此, 对流通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着指导实践、促进发展的重大意义。 我们可以将目前的流通研究分为三种类型, 即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继承完 善,对西方经济学的借鉴运用,以及对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在此之下,又细化 出很多专题:如何面对分销领域全面开放后外资进入流通业的国际竞争;如何进 行流通组织创新以开拓国内外新市场;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以实现流通现代化,等 等之类。但不论是哪一种研究类型,也不论是哪一方面的研究专题,其根本着眼 点都会集中于行使流通职能的主要载体之上, 试图通过流通业的发展来更好的解 决供给与消费之间的联结问题。 但是,流通业的发展不能够被放到孤立的视角下去看待,作为向生产商收购 产品,向消费者出售商品的专业化组织,承担着商品从生产商向消费者的流通过 程,其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式,必然会对联结的对象产生深远的影响,不能片面的 追求自身发展而损害了生产商或消费者的正当利益。 尤其在供给推动型经济发展 到需求拉动型经济的今天, 以零售商为代表的流通业凭借其更加贴近于市场和消 费者, 便利于信息搜集的天然优势, 在很多情况下占据了流通渠道中的主动地位, 对生产商进行从压低产品收购价格到收取过高进场费用等一系列的强势行为, 虽 然自身获取了高额利润,但对产业链的整体效用增进并无益处,甚至从长远观点 看来,一旦生产商在过多的利润剥夺之下无法继续运行,或者联合起来拒绝向销 售商供货,只能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提出一个存在已久的问题,并加以强调,即如何正确认 识工商关系,如何在目前需求主导型的经济时代下去构建和谐的工商关系,自进 入 21 世纪以来, 这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我国流通业发展中面临的一项制约性问题。 2002 年夏季,山西供货商协会全面停止对华宇超市供货,并将其告上法庭; 1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 2005经济现代化研究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4.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2003 年夏季,上海炒货协会拒绝向家乐福供应产品以抗议其高额进场费,但以 失败告终;2004 年初,上海美亚全面停收康师傅、和路雪、光明等供应商的进 场费,试图缓解关系,重新获得供货;同一时期,普尔斯马特会员超市长沙店因 拖欠多家供应商货款,被政府部门勒令停业整顿;2004 年 3 月,格力与国美正 式中止交易关系,格力拒绝供货,国美对“格力”产品实行清场。种种此类案例, 表明了近年以来,我国工商关系的矛盾已经公开激化,供应商从个体抗争转向了 联合抗争,并且具有一定实力的较大供应商正在加入到联合当中,政府也对一些 情节较为严重的现象进行了必要干预。 但是,这种局部的、自发的、微弱的供应商抗争,只能够迫使某些实力较弱 的销售商转变强硬态度,类似于格力与国美这样实力对等的产销双方,还是会陷 入互相对峙的僵局之中。不过,这些至少证明了我国旧有工商关系的难以为继。 在销售商一方,也有着强烈的改进愿望,虽然类似于联华主动和其 50 家重要供 应商签订较宽松契约的行为,表明目前的改进还是难脱市场力量强弱对比的窠 臼, 依然缺乏系统性认识和整体措施, 但新型工商关系的构建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我们目前面临的紧要任务,就是如何在新型工商关系构建的初级阶段,正确认识 流通业所起到的主导作用,确立普遍适用并且具有框架性、整体性、系统性的构 建途径,摆脱旧有的恶性竞争,避免资源浪费与闲置,实现生产商与销售商的双 赢稳定合作。 综上所述, 中国工商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最需要调整的时期 (黄国雄, 2004) , 而缓和紧张的竞争关系,成为双赢的合作伙伴就是调整的目标(李飞,2004) 。 本文即从这种观点出发,在分析了工商关系的本质与演化进程之后,将在供应链 管理中构建新型工商关系确立为当前目标, 对以利润分配为核心的几种工商关系 做出了博弈模型描述下的区分,指出构建新型工商关系,实现双赢合作的必然性 与可行性,然后对我国工商关系的现状进行了结合南京新百公司案例的实证分 析,说明虽然新型工商关系有开始构建的迹象,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表象 为对流通业主导作用的片面理解,其实质在于适用构建途径的缺乏,最后据此提 出了几点如何基于供应链管理来构建新型工商关系的对策, 主要包括外部拓展中 电子商务的运用, 以及内部深化中流通企业自身的发展, 并将后者作为论述重点, 尝试以因流通业自身发展而形成的真正、正确的主导作用来“自觉”促进新型工 商关系的构建,实现双赢的稳定合作,希望可以对现实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1.2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 工商关系的本质 分工深化 的解释 工商关系演化进程与构 建目标 不同利润分配模式下的 工商关系 非合作博弈 重复协商博弈 一次确定博弈 新型工商关系是双赢的 稳定合作 以供应链管理 修正契约边界 我国新型工商关系构建 现状与存在问题 基于南京新百 的案例研究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新型 工商关系的构建对策 构建目 标为新 型工商 关系 问题表 象:片 面理解 “流通 业主导 作用” 问题本 质:适 用构建 途径的 缺乏 供 应 链 管 理 外 部 拓 展 供 应 链 管 理 内 部 深 化 电 子 商 务 的 运 用 产权明晰商业道德 制度创新 在供应 链管理 中进行 构建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1.3 创新点 创新点 对不同分配利润模式下的工商关系做出了模型描述; 认为新型工商关系需要对“自然”合作进行“自觉”修正,即供应链管理的 介入; 在供应链管理中进行新型工商关系的构建, 并将供应链管理区分为寻求信息 共享,运用技术手段的外部拓展,和寻求流通企业自身发展,确保能起到应有的 主导作用的内部深化;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第二章 工商关系的本质、演化进程与构建目标 2.1 从分工深化角度审视工商关系的本质 从分工深化角度审视工商关系的本质 所谓工商关系,指的是供货商与销售商在购销业务中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 其本质在于工业资本与商业资本之间的博弈均衡(马龙龙,2004) 。但是,在早 期的小生产社会与简单商品经济时代里,工业资本与商业资本是混为一体的,业 主可以同时拥有生产商与销售商两重身份,因此,真正的工商博弈关系,应该是 在商业资本从工业资本中独立出来的时期开始形成,并具有研究的价值。那么, 这里就不能不引入“分工”的概念,因为商业资本独立后的生产商专职于生产, 销售商专职于销售,在本质上就是劳动分化的产物。 所谓分工,指的是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集中于某种或某些职能的操作,将原 来共同完成的生产活动所包括的不同职能操作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 织来专门进行,也即是劳动的分割,可以称之为“人类社会的经济领域中为进行 合理的劳动而把劳动专业化的做法” (stigler,1951) 。事实上,因为“劳动生 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 都是分工的结果” 2,更因为“用以解释经济历史或用以推进一国的经济成 长时,分工和专业化的增进应该是一条主要线索” 3,分工的日益深化可以作为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待。这就意味着,不仅是工商博弈关系的形成,包 括在其框架下确定研究的重点,均有了一条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清晰脉络可循, 即不论工商关系的相关研究面临着如何多样化的现实环境, 总能够从最具有普遍 性的背景条件下,抓住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经济学本身 就是在普遍性中研究特殊性,又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的往复过程。 在分工深化条件之下,交易(transaction)是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经济活动, 即人与人之间“交互影响的活动” 。 4这是因为“一个人越是专业化地生产,越是 缩小生产的自然对象的范围,越是要扩大与他人交往的范围” 5,在近 30 年来的 分工理论研究中, “交易”的重要性正在得到承认,如“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支 撑社会分工关系的最基本因素是市场交易” (e. williamson,1975) ; “分工协作 的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易能否实现决定着社会分工的实现” (杨小凯,1984)等等。 可以看出,交易虽然是社会分工的直接产物,但同时又对分工能否继续深化下去 有着显著的影响,要遵循分工深化条件下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就要维持着稳定 2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中译本上卷):5. 3 盛洪.分工与交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3. 4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中译本上册) :92. 5 盛洪.分工与交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88.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良好的交易活动。 结合通用的“成本-收益”分析框架,我们可以认为,交易活动之所以进行 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从交易中获得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收益,而要达到 这样的目的,必须使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交易费用维持在最小,否则交易双方会因 为交易耗费的成本过高而返回到自给自足的原始状态中, 认为分工的收益不能补 偿分工的成本, 这无疑损害了分工得以存在的基础,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因此,交易活动是否足够“稳定良好” ,能否对社会分工起到积极作用,按照以 上分析判断,关键是需要一种适当的交易方式,可以最大幅度的节约交易费用。 此时便存在有两种基本交易方式以供选择: 一种是专业化生产主体之间的直接交 易,这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观点,认为交易职能被“先天地”内部化在生产企业 当中(夏春玉、张闯,2004) ,生产企业运用市场价格机制直接与消费者进行交 易;一种是专业化生产主体之间的间接交易,通过某种中介组织而进行,即将交 易环节从生产企业中独立出来, “以专业化的交易者来承担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 者的流通过程, 使得生产企业得以面对数量有限的流通企业来取代面对无数的消 费者” 6。 对于两种交易方式之间的比较,可以通过边际费用曲线进行详细的分析 7, 但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 在大多数情况下被选择的都是间接交易方式通过专 业化的中介组织进行交易。这也是分工持续深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体现, 因为专门的交易组织可以保证在交易次数增加、交易市场扩大的情况下,仍然有 效地保持较小的交易成本,这和专业化生产下的规模经济具有同样的原理,只不 过它提供的不是有形的物质产品,而是无形的交易服务。关于这一结论,科斯在 1937 年企业的性质中就已提出其存在的合理性:交易费用就是利用市场价 格机制时存在的成本,因此可以“允许某个权威(企业家)来支配资源,以节约 某些市场运行成本” 8,将企业作为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那么,此时的商业资本,就有了从工业资本中独立出来的必要性,其具体表 现形式是作为专门交易组织的流通企业的出现, “促进交易的形成,体现交易的 专业化,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9,以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以及各专 业化生产主体在交易中尽可能多的获得收益, 当生产成本会在规模经济下得到减 少成为分工既定结果时,交易成本的随之降低,就在理论上满足了分工得以继续 深化的条件。由于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一直受到公理般的理解,以上的论述仅只是 6 美斯普尔伯.市场的微观结构中间层组织与厂商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3. 7 盛洪.分工与交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96-104.(书中分析的两种交易方式为“专业化”和 “一体化” ,但只要稍作修改,完全可以应用在“直接交易”与“间接交易”的比较之上) 8 美科斯.企业,市场和法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53. 9 李陈华,柳思维.流通企业的企业理论新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5(5):108-113.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从最基本的“理性人”假设出发,因此交易费用才对分工产生了充分条件般的制 约作用。实际上,作为分工发展的必要条件, “只有当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需求 随市场范围的扩大增长到一定程度时,专业化的生产者才能实际出现和存在” , 10 这种“斯密定理” 11式的观点,也是建立在交易费用许可的基础之上,因为市场 范围的扩大必然会引起交易双方成本耗费的增加, 需要选择适当可行的交易方式 以保证获得收益, 再一次证明了通过流通企业这种专业化交易组织来完成交易过 程的必然性。此时,我们可以将分工的产生与发展理解为社会的“偏好” ,那么 交易费用就是对“偏好”的“约束” ,只有在“约束”允许的条件下才可以“选 择”偏好,否则只能放弃,正如预算线的向外移动可以与更高层次的无差异曲线 相切一样,要满足分工继续深化的“偏好” ,根本方法就是降低交易费用,相对 增加交易收益,以便获得满足“偏好”的选择专业化程度提升。 除去交易费用之外, 我们还可以从更加直观的角度去观察流通企业在社会分 工体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分工深化直接导致了各种产业的划分越来越细致,在 极端的情况下, 甚至使得某一生产者只专注于生产某一种与它而言最具有比较优 势的产品,这被表示为现代生产方式的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但是,在目前的信 息经济时代,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上升以及信息掌握量的增加,消费者偏好虽 然在经济的均衡分析中依然被视为常量,但与前工业时代相比,已经在数量和质 量上有了双重的膨胀,在需求决定供给的市场上,这种偏好的膨胀会对产品种类 多样化产生促进作用,然后产品的多样化又进一步刺激了偏好的多样化。因此, 现代生产方式与现代消费方式之间的根本矛盾, 就是单一品种大批量供给与多样 品种小数量需求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根源于分工深化,又通过分工深化下出现 的专业化交易组织来得以解决,即通过流通企业对生产商与消费者的调和性联 结,将“买”与“卖”真正的统一起来。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分工的深化与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而分 工深化又面临着交易费用上升,以及生产与消费难以统一等问题,而在商业资本 独立之后,作为分工产物而出现的流通企业,则可以利用其专业化的优势来解决 分工难题。 此时我们可以考虑一个简单博弈关系, 即将代表工业资本的 “生产商” 视为很多数量生产企业的集合,将代表商业资本的“销售商”视为很多数量流通 企业的集合,那么商业资本独立后的工商博弈关系,即可使用流通企业与生产企 业之间的单个对应博弈来进行一般性概括描述。 这种博弈关系究竟处于怎样的状 态当中,与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各自采取的行为策略直接相关,从“自然”的角 度来考虑,双方都会出自利益最大化的需求而采取相应策略,从“自觉”的角度 10 盛洪.分工与交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144. 11 stigler. the division of labor is limited by the extent of the market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1, vol59:39.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看来,双方在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途径中不得不同时考虑对方的举措,因此, 如何正确处理“自然”与“自觉”的关系,确定“自然”与“自觉”的均衡,在 双方互不损害对方利益的基础上完成自身对最大利益的寻求, 以实现社会福利的 帕累托增进,就是我们目前对工商关系本质进行研究的根本目的。这需要在目标 模型的建立和对现实情况的分析之下,通过框架性、整体性、系统性的措施来得 以完成。 2.2 在演化进程中确立新型工商关系的构建目标 在演化进程中确立新型工商关系的构建目标 从第一次产业革命后的世界经济发展历程来看, 可以将工商关系的演化进程 分为三个阶段 12:批发商主导阶段、制造商主导阶段、零售商主导阶段。其中批 发商主导阶段主要出现在 19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 并于 80 年代初期进入了发 展的黄金时期(chandler, 1962) ,在此期间,凭借出现的各类新技术,批发商 在工业生产原材料需求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进行了组织创新与经营创新, 并且利用 运输、仓储和通讯条件得到改善的这一有利时机,对于自身的职能和服务都进行 了一些积极的转变,在形成拍卖市场、贸易中心、商业交易所等新型批发商组织 的同时,促进了商业职能分工的社会化。制造商主导阶段主要出现在 19 世纪 90 年代至 20 世纪 50 年代,在此期间,随着产业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完成, 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显著增长,以及生产的集中化规模发展,制造业垄断巨头 迅速成长起来,凭借其在规模、资金、品牌上的优势,影响并动摇了批发商在工 商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13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这一阶段零售商经过了 “大店革命” 、 “连锁革命” 、 “超市革命” ,逐步向着规模化与大型化发展,销售额已经超过了 批发商,但仍然不足以在供给推动型经济下构成能够和制造商相抗衡的实力,直 到 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需求拉动型经济时代的来临,才得以渐渐在批发商势力 的萎缩中真正掌握了工商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至今已形成可与制造商相抗衡的强 大势力,即所谓的零售商主导阶段。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零售商把握时机, 充分运用其贴近市场需求的天然优势, 在信息化引领的技术创新与连锁经营引领 的组织创新之下,迅速提升了市场的集中度,并逐渐加强了自有品牌建设。 就当前的零售商主导阶段来看, 这是在工商关系中体现出的一种经济发展基 本规律,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并且也有利于供给内容和供给方式产生更加符合 于需求的转变,但是,从零售商利用流通渠道控制权以增收制造商“进场费” 、 “货架费”的行为来看,已经严重影响了工商关系的和谐和制造商的发展 (a.c.nielsen, 1997) ,因此,如何协调工商关系中的利润分配,已经成为目前 12 牛全保.世界范围内的工商关系演变历程及启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18-21. 13 美罗森布罗姆.营销渠道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41-152.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的研究重点。在这一方面,国外如沃尔玛等大型流通企业所采取的供应链管理模 式 14,以及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零售业的适度规制,对于解决问题起到了一定 的示范作用。 以上是在世界范围内对于工商关系演化进程的描述,就我国的具体情况看 来,工商关系在我国的演化进程除了具有上述的一般性之外,还具有受到基本国 情影响的特殊性。 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78 年改革开放之前, 是我国工商关系形成的第一 阶段,此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全面控制着工商业的经营和运转,从进 货渠道到利润分成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所以,虽然在 1952 年到 1978 年间,消费 品工业自销与通过商业销售的比例从 1:5.58 下降到 1:18.63(牛全保,2006) , 似乎是国有批发商业掌控了工商关系的主导权,但实际上主导权掌握在政府手 中,工商关系的平稳只是体制僵化下的计划产物,并不能掩盖生产商与销售商之 间信息不对称的事实。 1979 年以后, 我国对旧有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以 1984 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将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而城市改革中工业 的步伐又明显先于和快于商业, 并且国家还在改革初期给予了工业企业在自销产 品中的灵活定价权,但却对商业价格实行严格管理 15,因此,以制造商为主导的 工商关系迅速在我国建立起来。不过,在工业改革进行的同时,我国的商业改革 也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就拉开了序幕, 进行着 “多种经济形式, 多种经营形式, 多条流通渠道,少流通环节”的“三多一少”改革,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产品进入市场的流通渠道已经拥有了四种基本形式:生产商自设销售机构、生产 商直接销售、销售商代理销售、商品交易市场(晁钢令,1998) ,互相之间展开 激烈的竞争。1998 年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以及需求 拉动型经济时代下“全面买方市场的形成” 16,以零售业为代表的流通业终于顺 应了世界范围内的客观发展趋势,占据了工商关系的主导地位。在进入 21 世纪 以来,通过信息化主导下技术、制度、组织的三重创新,以及面临着对外开放的 新形势,尤其是 2004 年 12 月 11 日以来分销领域向国外资本的全面开放,以零 售业为代表的我国流通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现阶段工商 关系当中的主导地位。 但是,这种主导关系并不等于和谐关系,正如前文所述,在将工商关系的本 质视为工业资本与商业资本之间博弈关系的前提下, 我国目前的工商关系无疑正 处于竞争博弈阶段(马龙龙,2004) ,已经进入了一个最需要调整的时期(黄国 雄,2004) ,集中表现为生产商与销售商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以生产商对名目 14 吕一林. 美国沃尔玛世界零售第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3. 15 董书城.中国商品经济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34. 16 牛全保.中国工商关系的演变历程与特点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4):3-7.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繁多、 金额高昂的 “进场费” 进行抵制的形式, 反映出了利润分配不合理的本质。 目前,我国的工商关系正处在基本依靠“自然”经济行为调节的状态当中, 即根据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之间的实际市场力量对比, 来决定两者在工商博弈关 系中的主导地位归属。如 2003 年夏季上海炒货协会宣布停止向家乐福供货,但 减免“进场费”的谈判以失败告终;2004 年上海美亚 21 世纪超市由于康师傅、 和路雪、 光明等较大供应商联合起来停止供货, 只好被迫宣布全面停收 “进场费” ; 2004 年 2 月,格力空调与国美电器之间无法就降价销售达成一致,遂同时决定 中止与对方的交易关系。以上案例,均证明了工商关系竞争激烈,并且会在被迫 的妥协让步中违背 “理性人” 收益最大化原则, 屈服于对方强势的市场力量之下, 政府对这种行为可能会进行适当干预和规制,但毕竟不能替代市场的基础作用, 而只能采取“温和过问” 17的形式。 所以,我们认为,对于工商关系中这种紧张对抗、互有损害的问题,既要回 归到市场的基本机制之上,又不能完全依赖于“自然”的市场力量对比,而是要 通过“自觉”的市场行为,同时考虑到效率和效益,以寻求生产商和销售商之间 的合理利润分配模式为途径去解决,即达到双赢合作的最终目的。通过对我国制 造业和商业从 1952 年 至 2002 年的总量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工商关系“已 经进入商业主导的时期, 表现为商业利用市场势力对制造业形成较强的纵向渠道 控制” 18,因此,如何从流通业的主导地位出发,倡导建立一种既符合客观经济 规律,能充分体现商贸流通企业在供给与需求之中“承上启下”的联结地位,又 满足主观能动性的机理需要, 能保持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之间进行合理利润分配 和良性经济循环的新型工商关系,就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所在。 17 商务部.温和过问中国工商关系n.21 世纪经济报道,2003.8.28. 18 周勤,朱有为.中国制造业和商业关系演化:总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8):50-55.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第三章 供应链管理中的新型工商关系 在我国工商关系进入以零售业为代表的流通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最初阶段, 主 要的相关讨论,集中在销售商应当以何种方式代理生产商的产品销售之上,是传 统代销制,还是借鉴国际经验的经销制( “买断”制) ,前者中的风险主体是生产 企业,后者中的风险主体是流通企业,所谓风险主体,就是指主要承担市场风险 的那一方(朱坤萍,2002) 。在 1998 年 2 月初,上海联华与上海华联两大国内超 市业巨头率先向供货商做出“买断”承诺之时,甚至还出现了规模较大、范围较 广的种种争议(刘华冬,1999) 。实际上,不论是哪一种代理销售方式,都是由 销售商掌握着渠道主导权,因此看似“经销”要比“代销”更能让生产商降低风 险,但是在具体的利润分配上,还是销售商掌握着主动权,并且究竟采用何种代 理销售方式, 要视生产商与销售商在现实中的市场力量对比而决定。 国美虽然 “开 创了招标定购、买断经营的家电购销模式,主动承担了市场风险” 19,但这 毕竟建立在其拥有大量规模化、专业化流通渠道的前提之下。所以,近年来,对 我国工商关系的研究重点不再集中于代理销售方式, 而是进一步提升到更为关键 的层面上,讨论如何在当前竞争式旧有工商关系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去构建一种 和谐的、稳定的、双赢的合作式新型工商关系。这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支持,还 需要制度环境的改善。基于这样的理由,我们将引入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从其具 有的“信息共享”与“利益分享”两大基本特征出发,对新型工商关系进行深入 阐述和分析。 3.1 供应链管理:信息共享与利益分享 供应链管理:信息共享与利益分享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 “供应链”一词就在“价值链”的概念基础之上得到 提出,但一直没能够形成具有普遍性的准确定义。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 可归纳出以下几种主要观点:从涵盖范围的角度进行定义,可以认为供应链是包 括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在内,涉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企业网络系统 (linf.r., 1985) ;从运作过程的角度进行定义,可以认为供应链是通过价值增 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整个过程,它始于供应的源点,终于消 费的终点(stevens, 1989) ;从价值产生的角度进行定义,可以认为供应链是一 个组织网络,所涉及的组织从上游到下游,在不同的过程和活动中对交付给最终 用户的产品或服务产生价值 (christopher, 2000) ; 从结构模式的角度进行定义, 可以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 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商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 19 马龙龙.论工商关系的演进与新型工商关系的形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6):42-43.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中的将供应商、 制造商、 分销商、 零售商、 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 (马 士华,2000) ;从组成部分的角度进行定义,可以认为供应链是原材料供应商、 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运输商等一系列企业组成的价值增值 链(蓝伯雄,2000) 。 根据以上观点,可以对供应链的定义进行一般性概括,即供应链的形成必须 具备三点要素:一是至少包括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三个环节;二是三个环节 之间必须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经济行为联系起来, 并且由经济利益的分配确定相互 的关系,以及主导地位的归属;三是三个环节不仅具有纵向的联结关系,在横向 的环节内部也同样存在着各种联结关系,形成网络联结。所以,供应链可视为是 一种经济社会的客观存在,只要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存在生产商制造产品,销售商 收购产品,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行为,并且这些行为的主体之间存在以获取利益为 目标的经济往来,就会存在供应链的网络关系结构。 但是,这只是在最广义范畴下得出的普通理解。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与 细化,在生产与销售环节的必然分离之下,仅依靠单个企业的力量来整合自身内 部资源,已经不能使核心竞争力有着显著的提升,取而代之的是从供应链的整体 网络结构出发, 通过资源的集体整合, 使各组成环节的核心竞争力得以共同提升, 也就是所谓的以供应链间的竞争取代企业间的竞争 “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 有企业” (christopher, 1992) 。因此,就有必要对客观上“自然”存在的供应 链,进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调控,将“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 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 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20 ,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便由此产生,其根本目的 在于以企业间信息共享条件下的资源整合与分工协作, 使现代供应链能够顺畅地 进行增值运行,通过“对供应商、制造商、物流者和分销商等各种经济活动,有 效展开集成管理,以正确的数量和质量,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进行产品制 造和分销,提高系统效率,促使系统成本最小化,并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服务 水平” 21。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 “供应链”的产生时间应该远在其 定义出现之前,但是作为一种重点在于体现企业间关系的存在, “供应链”应当 与“供应链关系”同步形成,并且同步发展。这里的“供应链关系” ,特指在进 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间逐渐形成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而这种关系的形成, 又与“供应链管理”的调控密切相关。所以,严谨意义上的“供应链”必须能够 反映出在“供应链管理”下所形成的合作式“供应链关系” ,是各组成环节的企 20 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年:46. 21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