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第 页 i 摘 要 摘 要 随着建国以来资源的大规模开采,一些资源型城市相继兴起。作为基础能源 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这些城市为国民经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经过高强 度的开发,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已经逐渐枯竭,开采成本急剧上升,竞争力严重削 弱,社会问题加剧。主导产业的衰退已影响到这些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些 资源型城市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根据资源 型城市经济发展的规模、特色,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链,选择适合自己 的产业转型路径,对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首先从宏观上指出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转型措施, 由于经济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产业结构调整,因而接下来通过国外资源型城市的典 型转型案例来针对三种产业模式进行分析和借鉴。论文最后进行大同市的个案分 析,通过分析大同市经济社会的特点和转型的必要性、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后, 针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提出转型评价的必要性,从大同市资源、经济、社会、 环境四个子系统建立了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大同 市转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同市经济转型总体上有较大的进步,但仍然 面临着许多问题,论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对策。大同市要成功实现 经济转型,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各方面提高城市发展能力,第一从产业转 型模式战略上实施产业链延伸模式和产业替代模式的综合发展;第二在环境发展 战略上最重要的是转变政府职能;第三在资源发展战略上,在重视自然资源的同 时,更要确立人文资源的观念;第四在区域发展战略上, 大同市应与区域的发展 紧密联系起来,加强与周边农村、周边工矿城市以及外围经济圈的联系。最后从 国家和地方层面对大同市转型提出了政策建议。 主题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产业模式,大同市,灰色关联分析 abstract 第 页 ii abstract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china, a large number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have appeared with the ris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 .as the basis for the supply of energy and important raw materials, these cities have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but after the high-intensity development, the resources of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have been depleted, the rising exploited cost has seriously weakened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social problems have become worse. leading industries of the recession has affecte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 number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has reached a difficult stage. therefo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siz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through adjus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chain, choosing resource-based cities own path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per first pointed out a common problem and the corresponding transformation of measures from the macro-resource-based cities. due to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a key factor in economic restructuring, next, according to analyzing the typical patterns of foreign resource-based cities cases, which is for three kinds of transformations of industrials, we should learn from it. paper concluded with a case of datong,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need of its transformation, besides its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constraints, it is presented the need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atus quo assessment and established it from four sub-evaluation systems of resources, economy,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using 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empirical analysis for datong in transi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economic restructuring of datong has greatly progressed, but still facing many problems, on these issues i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c response. in order to datongs successfu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we must tak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various aspect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first is from the mode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strateg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extension of model and alternative models of the integrat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econd, in the strategy of the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third, in resourc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 the focus on natural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human resources is important, fourth,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datong should be closely linked to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with neighboring rural areas, the surrounding industrial and mining town and the external economic circle links. finally from the national and local levels of the datong it is present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datong. abstract 第 页 iii key words:resourcebased citie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dustrial mode, datong, 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 表目录 第 页 i 表 目 录 表 3.1 2001-2006 年度山西某国有重点煤矿采区回采率指标. 13 表 4.1 大同市煤炭回采率. 29 表 4.2 大同市经济转型指标体系. 36 表 4.3 资源子系统原始数据. 38 表 4.4 经济子系统原始数据. 38 表 4.5 社会子系统原始数据. 39 表 4.6 环境子系统原始数据. 39 表 4.7 资源子系统无量纲化后的数据结构. 40 表 4.8 最大值(max)和最小值(min)计算表 . 40 表 4.9 资源子系统关联度计算及得分表. 40 表 4.10 大同市各子系统综合得分. 41 图目录 第 页 i 图 目 录 图 1.1 本文框架结构图. 6 图 1.2 矿业及矿业城市生命周期示意图. 9 图 3.1 美国休斯顿的发展简图. 19 图 3.2 法国洛林的转型措施示意图. 20 图 3.3 德国鲁尔区的转型措施示意图. 22 图 3.4 资源型城市产业链延伸方式. 23 图 4.1 大同市经济转型趋势图. 41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吉首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 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吉首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吉首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 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第一章 绪论 第 1 页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背景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问题是我国乃至世界性的难题。长期以来,以本地区 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城市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 资源的日益枯竭,开采成本的急剧提高,加上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失业人口的 增加,以及科技创新带来的外部挑战,使得长期以来坚持“资源立市”传统模式 的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每况愈下,更有甚者,一些资源型城市已到了举步 维艰的境况,社会矛盾十分突出。因而如何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实现资源 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政府及广大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重大问题。从现有研 究来看,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理论研究依然滞后于转型的实践,应该受到学术界、 社会及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五个“统筹”,并且有 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 帮助资源型城市解决因资源开采带来的有关 问题, 扶持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这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 应该是很好的转型契 机。大同市依托资源立市,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临着产业结 构单一与经济的综合发展、自然资源递减与产业经济速度增长的需求、生态环境 薄弱与人居环境改善等一系列矛盾,需要对其进行资源型城市转型方面的研究。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资源型城市是既具有城市所共有的规模、性质和职能,又有其向社会提供 矿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的个性。从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出发,结合一般城市理论研 究方法来探索资源型城市这一特殊城市群体的发展规律,是对城市经济理论研究 的补充和完善。 2、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是集资源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城市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研究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问题, 是对这些学科的系统理论阐释,有利于这一应用型极强的边缘学科逐步发展与完 善。 二、现实意义 大同市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大同煤炭以低灰、低硫、高发热量著称于世, 是优质多用途煤,素有“工业精粉”之称,用途广泛,产品畅销国内外。大同在 第一章 绪论 第 2 页 大力开发煤炭资源的同时,还开展了二次能源的开发,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电力生 产基地。然而现在,大同面临侏罗纪优质煤炭资源接近枯竭的危险。资源挑战和 接续困难是威胁大同煤炭矿井生产、矿工就业和煤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因而,研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汲取资源型城市转型已有的经验,不仅可以使 大同市自身受益,还可以为今后其它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使 其不走或少走弯路。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国外相关研究 1、国外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 随着资源型城镇发展的进程,社会科学家对它的逐步研究,通过了三个不同 阶段。第一阶段是从 20 世纪 30 年代到 70 年代中期的理论动态初始阶段,这一时 期主要研究的是单一城市(镇)或特定的一些城市地区,主要研究的是以资源为 基础的城镇发展问题、个人行为、性别歧视等一系列孤独环境的反应。这一阶段 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有:这一阶段研究的起始人英尼斯(innis h a)的加拿 大的毛皮贸易(1930)、加拿大的原料生产问题(1933);1962 年罗宾逊 (robinson i m)首次对加拿大以资源为基础的社区进行全面的评估。代表作有加 拿大资源富集边缘区的新兴工业城镇;卢卡斯(lucas r a)提出了城镇或地区四 个阶段的发展理论 1 ,即施工阶段、就业阶段、过渡阶段、成熟阶段。代表作有 采矿、 磨坊、 铁路城镇: 加拿大单一工业社区的生活 (1971) ; 赛门斯 (siemens l b)提出了通过规划来改善资源型社区的生活质量。代表作有加拿大资源边缘 区的单一企业社区(1976)。 第二阶段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中期,对资源型城镇的研究发生了 转变,从个体转变为对群体的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这一时期加拿大著名地理学 家布拉德伯里(brandbury j h)对加拿大资源型城镇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第五和第 六两个阶段,即下降阶段和关闭阶段 2。他认为资源型城镇的兴起和衰落应该用资 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来解释。他的基本论点之一是,在现阶段的资本主义阶段, 城镇和资源开采部门在垂直一体化大公司的控制之下,这些公司在资源分配上是 跨国经营运作的,它们的目标是资本积累最大化。他的另一个基本论点是,资源 型地区或城镇中心之间和他们的服务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很多学者还研究了 社区的社会互动问题,沃伦(warren r l)认为,社区互动可分为水平和垂直两个 方向,水平互动是指区内不同单位的联系,而垂直互动是指社区内的社会单位与 区外其它单位的联系。后来进一步假设,如果一个社区中的社会单位之间没有很 强烈的水平互动,那么社区对区内生活环境的控制力薄弱,同时具有较强垂直互 第一章 绪论 第 3 页 动的社会单位将难以适应当地的传统生活方式 3。 第三阶段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这一阶段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转向了劳动 力市场结构、经济结构对资源型城市的影响和全经济一体化等方面。研究把劳动 力市场分割理论和经济结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代表人物巴恩斯(barnes t j)和海 特(hayter r)认为加拿大以资源为基础的工业经历了两个劳动力市场分割阶段, 前一个阶段与福特主义生产相兼容,而后一阶段与灵活的工业化生产相适应 4。兰 德尔(randall j e)、艾恩赛德(ironside r g)在对传统的资源型社区进行全面评价 的基础上指出以往的经典著作是有价值的,但它们也产生了几个不完整的结构, 包括非资源型产业在资源型社区中的作用很小、经济结构与社区劳动力相对单一 等 5。他们用加拿大的 220 个资源型社区作为样本,重点对社区资源的依存和空间 孤立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社区的劳动力市场特点进行了研究。 2、资源型城市转型完成后对城市的研究 科利亚多斯(collados c)和杜安(duane t p)研究了一个地区自然资本与生活 质量的关系。他们设计了一个从自然资本对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供生活所需的 环境服务能力来判断它对一个地区生活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是否起作用的更详细精 确的模型 6。赛莫利斯(simonis u e)探讨了根据社会可持续发展判断的规模和城市 化的性质,以及面向 21 世纪城市化的资源短缺和资源控制 7。普瑞莫斯(priemus h)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如何实现生态突破:荷兰的方法”一文中提出一个突 破性的战略与生态环境影响链的表达 8。他在文中指出物质流、区域和参与者的影 响着城市系统,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对环境质量也有一定影响,参与者将增强可持 续发展能力的合作,和城市运动有关的物质流也会影响环境。 二、国内相关研究 1、对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对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资源型城市的概念,二是界定的 指标体系。 关于资源型城市的概念,各家观点大致相同。郑伯红(1999)认为资源型城市 就是伴随资源开发而崛起,或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随着资源开发进程促使其新繁荣 的专门职能城市;张以诚(1999)认为矿业城市的概念可以从质和量两方面来界 定。质的方面看该城市所履行的职能,即矿业经济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 所占的地位;量的方面看矿业产业生产总额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陈先勇、 张秀生(2001)认为资源型城市是指主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 资源型产品的一类城市 9。肖劲松,李宏军(2009)认为所谓的资源型城市是资源 型产业在整个城市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并依靠当地一种或多种自然资源的开发、 加工而兴建或发展起来的,且以资源或其初级加工产品输出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城 第一章 绪论 第 4 页 市。 关于界定资源型城市的指标体系,学术界的认识很不一致,国家相关部门也 没有明确规定。赵宇空(1995)将矿业主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大于20%定为资源 型城市。俞滨洋、赵景海(l999)提出的资源型城市标准是以资源(石油、木材、煤 炭等)初级开发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并且工业产值结构中 初级产品要占据绝对优势 10。其中胡魁(2001)对矿业城市的界定标准普遍得到大 家认同。胡魁提出以1999年为基准,满足下述之一者就为矿业城市: (1)矿业从业 人数大于6000人;(2)矿业产值地级大于l亿元,县级镇级大于4500万元;(3)矿业 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于5%;(4)著名的老矿业城市、发展势头较好的新型 矿业城市以及统计数据明显漏列大数的矿业城市,虽然低于前三项指标,也予以 保留。陈耀(2001)提出的标准是煤炭采选业产值超过1亿元,且它占城市工业产值 的比重在7%以上。牛冲槐,白建新(2006)在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 思考把就业人口的40%以上的城市称为资源型城市。肖劲松,李宏军(2009)认 为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应以统计年鉴所公布的城市为样本空间,以市辖区为研究范 畴;以城市社会经济结构与当地自然资源的依存关系为判据;分类别选择适宜的 指标和定量标准。 2、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张以诚等人将资源型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概括为:产业结构单一,矿竭城 衰的威胁,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差,环境污染及灾害相当突出,社会保险落后,社 会就压力比较大等等 11;闫倩(2008)认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存在的问题有产 业结构不合理、资金供给严重短缺、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吕晓岚、崔彬(2009)认为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问题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的原因。 3、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思路与策略 一类是对单个的资源型地区或城市(如山西省、阜新市、枣庄市等)进行了 产业结构转型研究。如原山西省阳泉市市委书记田霍卿同志所著的资源型城市 可持续发展的思考(2000)结合阳泉市、晋城市两个城市的实际情况,对资源 型城市如何加速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了较为规范的实证分析;陈 贤俊、尚可文(2003)在推进甘肃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思考中指出加 快甘肃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对促进甘肃经济的 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特别意义。薛巍(2007)在资源枯 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实证分析中通过对阜新的分析提出建立规范、有效的转型机 制,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提供一个稳定的制度性保障是非常必要的。 刘兆征在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2009)中针对山西省资 源型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要积极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充分发挥政 第一章 绪论 第 5 页 府主导作用,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全面发展,增加就 业渠道。 另一类是就资源型城市结构转型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张以诚(1998) 主编的矿业城市与可持续发展是根据 1997 年的一次研讨会编著的,它较全面 地收集了全国相当多的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思路、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的有关理论问 题以及世界主要矿业国家的有关情况。张米尔、孔令伟(2003)从产业转型模式 上分析认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关键是根据自身的特点,立足比较优势,选择 适合的产业转型模式,再造竞争优势 12。钱勇(2005)从国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实践中提出:政府考虑产业转型支持政策时要及早规划并区别对待;选择和培育 转型主体;创造转型环境;借助外界援助扭转不利环境。邹德慈(2006)从资源 型城市的规划方面提出:矿业城市一般具有“区域化城市”的形态,在规划方法 上,要把城镇建设规划和经济、社会、交通运输、大地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规 划结合起来, 进行整体性的综合规划。由翌(2006)提出:多方筹集转型资金和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内部机制创新, 竞争力要素整合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关键;观念更新、拓展接续产业、发展 新兴产业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钟冰(2007)提出:资源型城市应 该通过联合周边城市, 进行优势互补, 获得资金、项目、技术进行城市转型建设。 在进行城市转型的同时还应注意打造城市品牌, 为城市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 机遇。黄溶冰(2008)认为:经济转型路径受到先天的资源因素(地理位置、资源 丰度)和后天的非资源因素(产业基础、人才技术基础)的影响,开采阶段、产业基 础、区域环境的差异,都会制约转型模式的选择。关键是要结合资源型城市的客观 实际,选择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转型模式。杨平(2009)从技术创新角度提出要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完善创新服务中介体 系,加快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步伐。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一、研究思路 论文以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循环经济理论、 增长级理论以及经济转型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回顾与展望, 对资源型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转型措施,并通过国外 产业转型的典型案例着重分析产业转型模式,给我国提供借鉴。通过资源型城市 大同市的个案,对大同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转型的必要性以及转型历程等进行 分析,并在用灰色关联法对大同市的产业转型效果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对转型提 出战略思考和政策建议。 第一章 绪论 第 6 页 根据上述研究思路,框架结构如下图所示。 二、框架结构 图 1.1 本文框架结构图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绪 论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相关理论 资源型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资 源 产 业社 会环 境 相应的转型措施 产业结构调整社会转型 环境改造 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典型案例分析及借鉴 资源型城市大同市的个案分析 经济转型效果 评价分析 战略思考及 政策建议 转型历程及 措施 概况、必要性、有 利条件、制约因素 结论与展望 第一章 绪论 第 7 页 1、采用多学科理论融合分析的方法,运用产业经济学、系统工程、可持续发 展等多学科理论,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大同市的现状及其进行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有利条件、制约因素等问题。 2、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1)运用较多的图表清晰说明相关问题的结构框架。 (2)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大同市的产业转型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 做出更好的战略决策。 二、创新之处 本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 1、作者比较熟悉大同地区实际情况,通过深入调研,对大同市如何实现经济 转型提出了可行方法,实用性强。 2、既注重在行政区域范围内,更注重在经济区域范围内进行城市经济转型分 析,研究成果对其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有借鉴意义。 3、采用灰色关联法进行相关分析,具有一定新颖性和科学性。 第六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产业演变与转型理论探讨了经济发展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以及 利用这种规律优化产业结构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方法与手段。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 (hoffman)1931 年在工业化阶段和类型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霍夫曼定理,即在 工业化的进程中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 20 世纪 50 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lark)在配第(petty)的基础上提出了 “配第克拉克定理”,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 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 向第三产业转移。库兹涅茨在继承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基准,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机构变动的规律,揭示 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律。他发现的这种 变动规律,即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被称为库兹涅茨人均 收入影响论。 从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可以知道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 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任何在某一时段确实是合理的产业结构,随 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区内外条件的变化,都会由合理变为不合理,这就需要重新 调整产业结构,由不合理达到较高层次的新的合理状态;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指 第一章 绪论 第 8 页 产业结构由低级不断向高级的升级过程。产业的转型一般要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 律,尤其是重点发展主导产业。要扶持潜导产业,使原有主导产业因条件的变化, 主导作用削弱以后,新的主导产业可以及时补上,保证区域经济系统正常的新陈 代谢。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思想最早起源于生态学,不同学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有不同的理 解。“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 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1980 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 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 年,美国布 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 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 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 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 展的思想。1991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了题为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 的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不超过支持它的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 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并指出可持续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产物。1992 年 6 月,联 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 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 里 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 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 21 世 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 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 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 自从发展委员会和联合国世界第一次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来,可持 续发展的思想己被很多人所接受,并逐渐演变为世界各国评判区域发展的重要标 准,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可持续发展也在各个层面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从资源可 持续发展的内涵来看,它应包括四个层次:一是资源本身的可再生和可持续开发 利用,二是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资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是以资源为 基础的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四者共同构成一个有关资源可持续发展 的密不可分的统一体。目前对区域特别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兴未艾,由于 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研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 型具有指导意义。 三、生命周期理论 1961 年,美国学者洛顿(w.j.lowdon)和哈维(s.p.harvey)提出了资源开发与 第一章 绪论 第 9 页 区域发展阶段理论,他们认为资源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不同的 是,随着开发程度的提高或社会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各种资源在区域开发阶段 的作用也不相同。1973 年,马林鲍姆(m.alenbaum)创立了建立在人均为度量的矿 产资源消费水平变化基础上的矿产资源消费强度理论,并且首次提出了矿产资源 需求的生命周期理论。1990 年,杰奥恩(g.j.jeon)和克拉克(a.l.clark)共同提出了 矿产资源消费结构理论,从而进一步完善了生命需求理论。区域开发矿产资源需 求生命周期变化的趋势一般都表现为初始、 增长、 成熟、 衰落的过程, 呈现倒 “u” 型的状态。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与其资源开发具有同步性。随着资源的开采与 扩大生产、到达高峰、再到衰退和枯竭,城市经济的发展一般要经过萌芽期、兴起 期、繁荣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资源型城市也经历幼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这样的 生命周期,由于不可再生资源的特性决定资源型城市会随着资源储量开采进程而 走向衰退。只是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的特点和迫切程度不同,一般在幼年期和中年期 的资源型城市,城市过渡较平稳,发展势头较好,往往会忽略转型的问题,等到资 源枯竭时,才认识到转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但是已错过了转型的最佳时期,导致 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十分困难,付出的代价也很大。所以说资源型城市转型 的关键一点是把握好生命周期的规律。 图 1.2 矿业及矿业城市生命周期示意图 资料来源:沈镭, 魏秀鸿.区域矿产资源开发概论m1998. 四、循环经济理论 前期开采与 扩大生产期 勘探期 鼎盛期 衰退期 资源枯竭期 a 新生期 b 衰退期 繁荣期 兴起期 第一章 绪论 第 10 页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追溯到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 提出的“飞船经济”,意指地球就如同一艘飞船,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运 转,若不循环利用资源就会走向毁灭。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 济的特征是物质、能量的梯次和闭路循环。它是基于循环生态原理运行并按系统 工程方法组织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 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 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 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 济的数量型增长。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 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 循环经济则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 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 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因此,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 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需 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 五、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于20世纪50 年代提出,后经英美一些经济学家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发展而成。增长极理 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 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 因此, 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通常适用于 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增长极自身发展和对其它地区的影响,带动整个经济 发展。在这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虽然自然资源较丰富,但生产力水平不 高,开发程度较低,城市体系残缺,产业结构单一,交通不发达,人才缺乏,缺 乏自我发展能力。要促进这类地区的经济开发,就需要引进同时创立产业联系与 空间联系体系,引进和完善产业关系和空间关系结构。我国大部分资源型城市是 由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来主动建立增长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打破狭隘 和封闭的发展状态,形成一个没有行政界限的经济空间,培育一个生产要素能自 由流动的区域经济环境,结合当前的技术基础,选择适当的增长极和与之相适应 的技术等级和规模,促进推进型产业的集聚效应得以快速形成,带动区域经济的 发展。 六、经济转型理论 从我国的当前的现状来看,经济转型一般是指对工业经济的转型,工业经济 转型一般是指产业转型,而产业转型在现阶段则主要是对二次产业的转型。目前 对经济转型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经济转型,即淘汰落后且没有竞争 第一章 绪论 第 11 页 力的产业,进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也就是新产业代替旧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 级的过程。广义的经济转型,不仅是新产业替代旧产业,还包括伴随产业替代过 程中所发生的劳动力转移、体制转型、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从目前的资源型 城市,特别是从煤炭城市大同市的发展来看,其经济转型不仅仅是对衰退的煤炭 资源产业的替代,更主要的是它是一个社会转型,因而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 面,是一场社会革命。因此,本文在研究山西大同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时 是从广义的角度,即包含整个社会、环境、经济、资源各方面来理解经济转型的 内涵的。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属于结构调整,但不是一般的适应性调整,而是 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它具有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转型措施 第 12 页 第二章 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转型措施 第二章 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转型措施 第一节 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资源型产业自身的缺陷 33 资源型产业是一个以利用资源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生产开发领域,长期以来产 品的属性、形态、层次变动不大,技术、管理的投入量相对较小,资本投入量有 时也较低,创新的成分和贡献较小或者很小。因此其附加值比率必然是较低的。 资源型产业追求的是规模经济,但是大范围的工业化开发,需要大量的额外 资金、设备和人力,但是总产出和净效益不是同步同比例递增的,边际收益递减 的趋势很明显。 资源型产业大部分都是资本密集的产业,资源型区域将自身的有限资本及其 它经济要素集中投向资源型产业领域,局限于资源型经济体系的内部再生产循环, 忽视了对其它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很难实现资本与技术的递进性积累,也就会失 去其他产业的发展机会,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2、产业经济结构问题日益严重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是由于高度依赖单一的工矿企业、片面发展 资源产业、使资源经济在整个城市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大比例所致。具体体现为: 一是产业结构僵化单一,多呈超重型。改革开放前将资源产业作为主要、重 点或支柱产业发展,忽视其它产业发展,导致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型城市 产业结构形成的特殊机制导致第二产业是产业结构中的主体,能源、原材料工业与 配套产业成为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形成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规模小、 发展滞后,水平较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非资源产业在资源型城市中有着不同 程度的发展,但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仍然单一化,尤以五、六十年代建设 的老工业基地城市表现尤其突出。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 因资源枯竭全省35座以煤矿为主要资源的城市中有11座即将关闭,8座以有色金属 为主要资源的城市中有己经关闭了7座。由于主导产业衰退,接替产业还未形成, 造成其财政收入锐减,失业人员增多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二是产业关联度低,城市产业之间发展脱节,产业结构聚合质量难以提高。政 策上重点支持单一工矿企业发展而形成不合理的资源产业组织结构,资源市场垄 断程度较高,不利于增加竞争以提高资源生产效率。资源型城市以国有大中型企 业为主体,而当地的中小企业非常落后, 在二者之间形成一个“断层”。城市发展 高度依赖企业,企业功能与城市功能高度同构和混合。 第二章 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转型措施 第 13 页 三是产业技术结构水平不高, 产品的竞争力决定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多数资 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技术装备趋于老化,主要工业部门和生产技术结构基本处于 中下等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可以提升原有产业,还可以发展为独立的新兴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一系列的社会人文资源生产要素支持,而资源型社会缺 乏社会人文资源成为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 四是存在着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大部分位于中西部 和东北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这些城市所在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更为滞后。资 源型城市的发展强调资源工业是它的经济支柱,忽视对它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 五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由于资源的特殊性及由此形成的 垄断经营,导致城市国民经济中国有经济所占的比例过于偏大。 二、资源问题是最大的现实问题 资源是资源型城市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资源型 城市经济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资源逐渐枯竭的不可逆转性 共同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在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黑龙江黑河市漠河市公益性岗位招聘18名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福建厦门市翔安招商集团有限公司(第一期)招聘4人模拟试卷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安全培训自查工作方案课件
- 2025年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千名人才进新区”集中引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涂料产品施工知识培训课件
- 2025河北承德市滦平县卫生健康局和滦平县医疗保障局所属事业单位选调医疗专业技术人员15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
- 涂布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博物馆招聘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广西河池市招聘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118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科研助理岗位招聘1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
- 日本商务谈判风格剖析课件
- 顶管顶力计算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 《影视鉴赏》教学课件 《影视鉴赏》第三章
- 职工三级安全教育卡模版
- 新疆民族团结模范人物
-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课件
- 供应链金融业务培训课件
- 幼儿教育政策法规解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件
- 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管理与原位地下水修复技术 陈梦舫
- GB∕T 26745-2021 土木工程结构用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