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专业论文)人口投资与促进就业研究.pdf_第1页
(人口学专业论文)人口投资与促进就业研究.pdf_第2页
(人口学专业论文)人口投资与促进就业研究.pdf_第3页
(人口学专业论文)人口投资与促进就业研究.pdf_第4页
(人口学专业论文)人口投资与促进就业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人口学专业论文)人口投资与促进就业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i 摘 要 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一大重要因素, 因此促进就业也是我 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如何促使大量新增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充分结合,实现有效 就业,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在“人口红利”期背景下的中国,尤其是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家投资 力度的加大,就业岗位与劳动力之间不相匹配、存在结构性矛盾,人口投资不足与新增 劳动力失业问题相当严重,我国的就业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缓解,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本文依据人口投资理论,在定义了人口投资之后对其进行广义与狭义分类,并分别利用 索维人口投资和作者设计的方法对我国近年来的人口投资进行核算与估计。最后,得出 狭义人口投资只是新培养一个普通劳动力使之达到并保持原有人口生活水平所必需的 人口投资,仅仅依靠狭义人口投资并不能促进新增劳动力就业,在狭义人口投资的基础 上进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人力资本投资与改进劳动装备水平的劳动设备投资广义人 口投资对于促进就业有显著意义的结论。 鉴于此,国家在制定投资政策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就业问题,更多地关注投资的效 率与就业的关系, 譬如将一直以来的物质资本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型转向人口投资尤其是 人力资本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协调发展型。 我们只有将投资与就业之间的观念性错 误和体制性障碍扫除,引入市场机制、革新制度、转变观念,才能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最 大的收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人口投资 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促进就业 abstract ii abstract employment issue has been running a major important factor in chinas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thus the promotion of employment is also one of the main objectives of macro-control.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how to seek a way to promote large numbers of new labor force with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fully integrated to achieve effective employment.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still remains a social issue for the reasons of employment post and employees individual abilities mismatch and structure problem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demographic dividend in china, with the economys rapid growth and investment enhancement by the state especially since we carried the policy of revolution, the population underinvestment and new labor unemployment problem is correspondingly graving. on the basis of theory of population investment, the population investment concept is classified generally and specially after it is defined. the recent year population investment is checked and estimated with the method of a.sauvys population investment and the calculation made the author ,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narrow population investment can only sustain the necessary living standard for a common labor force and educate it ,abroad invesment has striking meanings in the perspective of promoting employment. the dependency on narrow investment can not promote the newly-increased labor force .supposing that the investment is made on the basis of narrow invest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n human capital and labor equipments. in view of it, more consideration shall be taken on employ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employment while the investment policy is stipulated . for example, converting material capital investment economy patterns into population especially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driving model ,which can drive the economy growth and promote the employment coordinately. only when the misconcept and the systematic obstacles are all eliminated, the market mechanisms, the innovation stipulation is introduced and the ideas for the staff are altered, can minimal investment can transfer into maximum profit. key words population investment human capital economic growth employment promotion 第 1 章 导 论 1 第 1 章 导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07年首先爆发于美国房地产业的次贷危机在演变成经济危机之后迅速波及全球。 我国于 2008 年下半年开始受这场经济危机冲击,主要表现在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出口额 迅速下降,东南沿海中有不少小企业破产倒闭,尤其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 业(如纺织、服装鞋帽、小商品制造等)受其影响最为严重,使我国原本就不很乐观的 劳动力就业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这场危机持续时间究竟有多长?影响程度究竟有多深? 对我国的就业市场影响究竟有多大?到目前为止我们仍无法做出准确的预测。 就业问题一直是全球性的尤其是市场国家最为关注的, 也是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 革以来最令人头疼的难题之一。针对我国的就业问题,有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 许多研究。 陈佳贵等(2006)在综合评价未来中国地区工业化和新增人口就业结构的关系 时指出:解决劳动力供求问题、促进就业,是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之 一。并且他进一步指出要正确处理工业现代化与扩大劳动力就业之间的关系,使技术密 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协调发展;1 田雪原等在 2007 年就我国农村剩余劳动 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等问题提出从城乡一体化、 城乡劳动力市场联动角度动态地调整和统 筹就业政策;2政府应该重视和规范非正规行业的发展,为竞争能力弱的劳动群体创造 就业机会(王卉、李秋红,2008) 。3以上是本人认为近几年学术界对就业问题的几种 比较有代表性的综述,主要从地区工业现代化与新增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农村剩余劳动 力转移的城乡市场联动机制以及产业结构与就业政策等方面来探讨我国的就业问题。 的 确,这些论点对促进就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就业政策的制 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然而这仅能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 问题。在人口投资与促进就业研究方面,笔者认为,大量文献也仅仅从其各自的领域着 手, 很少有人分析中国人口投资现状与就业的关系以及其中存在的矛盾。 要想标本兼治, 在此基础上还必须构建人口投资与促进就业的理论基础, 即国家的投资有多少是人口投 资及为新增就业岗位的投资。笔者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劳动者本身作 为切入点,重点探讨人口投资与促进就业的关系,通过旨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及与之相匹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2 配的生产装备水平的途径来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 从理论上以及实证中研究如何进行人 口投资才能促进就业。 本研究是在经济危机对我国就业市场产生巨大冲击, 现阶段我国正在经历“人口红 利”期、劳动力资源丰富,新增就业岗位有限而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大背景下,结 合人口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有关领域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在导师指导下选取“人口投资 与促进就业研究”这一题目。 旨在前人所做基础上以期通过本研究为有关部门制定促进 我国就业的政策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和依据。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劳动力资源丰富、 劳动力负担 较轻(蔡昉等文献) 。4但是,我们从客观上讲,这又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 则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反之,则存在大量的失业现象,对社会的稳定运行构成很大 的威胁。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失业一直困扰着我们,是一个很值得政 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社会问题。 农村新增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城镇新增人口就业、 下岗职工再就业以及近年来非常棘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如何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促进 就业?针对我国新增劳动力就业、人口投资不足,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等问题, 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2008 年 12 月 8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把经 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 2009 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其首要的目标是“保就业”。5有 很多研究提出了诸如政府应该千方百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社会应该形成一种鼓励青 年人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氛围、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能够吸纳大 量劳动力就业的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对策。本研 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中国人口投资与就业的现状,探究卫生、教育、劳动装备投资与新 增就业岗位的数量关系, 验证人口投资与促进就业之间的关系和人口投资在促进就业中 的具体作用。在理论上试图拓宽促进就业的研究领域,在实践中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人口 投资尤其是旨在提高劳动者健康、 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的重大意义。 1.2 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术界已经从不同角度对就业问题作了不少研究,笔者在此不可能一一罗 列,只把有关人口投资与促进就业方面的研究做一些简要综述。 第 1 章 导 论 3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人口投资的研究现状。笔者综合有关文献,主要有三个角度:从人口增长与 国民收入中用于投资部分的关系的角度: 国民收入中用于保证使新增人口和原有人口不 低于原有人口以前生活水平的投资;从人作为生产者的角度: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培 育一个普通劳动力而支出的费用总和。 生产角度方面的人口投资除包括劳动力再生产费 用外,还有为劳动力就业创造工作岗位的投资费用,如用于维持和提高劳动就业技术装 备水平的投资,有部分学者将此归结为经济投资;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为培养熟 练技工、管理人员、科学家等等支出的费用,即智力投资。6人口投资通常是指国家、 社会和家庭对人口群体在出生、成长以及其被培育成为劳动力所花费的抚养费用、教育 费用、医疗卫生费用及其他公共支出费用的总和(李仲生,2006) 。7这主要是从劳动 力再生产的角度来解释的。 (2)国内学者关于促进就业的研究现状。针对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成熟 的条件下如何促进就业,国内学者仁者见仁,提出各种学说。笔者主要以 2004 年为例, 作如下综述:明确政府职能在劳动力就业中的定位,规范政府促进和市场调节(莫荣, 2004) ;8我国的就业增长没有与经济的高速增长保持同步,年新增就业岗位远远落后 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李元真,2004) ;9实行积 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经济与就业增长良性运行,改善就业环境,采取适当的政策支撑, 有效地扩大就业,积极地应对失业(国家发改委课题组,2004) ;10走“以人为本”的 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就业问题(李佐军,2004) ;11促进就业要着眼于制度创新,坚 持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 (刘军,2004) ; 12较短时期内比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国家 应该调整财政投资结构、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尤其是服务业。 国家应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任淮秀,2004) ;13促进农村新增剩余 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优化农村就业结构(薛俊侠,2004) ;14国家应大力发展城市 贫困群体的就业保障(华迎放,2004) ;15提升服务业在劳动就业中的贡献(夏杰长, 2004) 。16总体来看,以上观点多数还是复述传统论点,并无多少新意。关于投资尤其 是用于新增人口的投资与就业之间的关系鲜有人触及。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4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人口投资。人口投资是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专题。关于人口投资,法国人口 学家阿索维在 1978 年出版的人口通论上册中曾经下过一个定义。他说:“人口投 资是国家为了防止因人口增长引起全体人口生活水平降低而花费的开支。 ”17为了维持 生活水平不变,人口投资增长必须与人口增长保持一样的速度。这是从人口增长角度对 狭义人口投资所做的解释;前苏联经济学博士德伊瓦连捷伊在 1978 年主编的马 克思列宁主义人口理论将人口数量和构成综合考虑,把用来维持和提高人们现有生活 水平及人口素质所需的全部费用称为人口投资, 而把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所需要的投资称 为经济投资。 18笔者认为瓦连捷伊的解释将人口投资与经济投资加以区分, 把他和索维 的解释加在一起比较全面地表述了人口投资的涵义。 (2)就业理论。笔者通过归纳西方就业理论的发展脉络,主要有六大理论流派: 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代表人主要是法国的萨伊和英国的庇古;凯恩斯的就业 理论;菲利浦斯曲线与货币学派的自然失业率假说:代表人物主要是新西兰的菲利浦 斯和美国的弗里德曼;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拉弗、菲尔德 斯坦、罗伯茨和孟特尔;合理预期学派的就业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卢卡斯、萨金特 和巴罗;后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宾和希克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 看出以上诸流派不外乎主要代表两种主张:自由竞争的市场会自动促进就业,反对国家 干预;市场本身由于各种市场力量和外部性的干扰,使就业偏离均衡且不会自动实现就 业均衡,或者即使市场能够自动回到均衡状态但其所需要的周期也很长,社会很难长时 期承受过高的失业率,需要通过国家干预来促进就业。 以上介绍的是国内外关于人口投资和就业的主要文献综述,重点介绍的是促进就 业,就业是本题目研究的主要目的,人口投资是手段和途径,也是本题目研究的主要视 角。笔者认为,我国在传统计划时期实行的所谓“低工资和高就业率”是体制内的正规 就业,即典型就业(有工作位置和工作任务) 。19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普遍不高,这 也与当时低端的生产装备水平相匹配,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虽 然当时存在许多隐性失业,但能够基本上实现就业;预计在将来我国的“人口红利”期 结束以后,劳动力供给受到约束,开始面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人口的年龄结构相对高 龄化、人口老龄化导致的抚养负担加重以及劳动力成本升高,然而到那时我国已经基本 第 1 章 导 论 5 上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产业结构也已经基本完成了升级换代,资本密集型 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已经不再需要大量普通劳动力, 投资重点也由物质资本转向以人力资 本投资为主的人口投资,我国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将大大增加,与高端的生产装备水 平相适应,劳动者的质量代替了数量。产业结构也更加合理,农业比重只占很小的一部 分,第三产业将占绝大部分比重,第二产业比重将有所下降,新能源、技术密集型产业 将代替劳动密集型产业,估计我国现在的“世界制造工厂”也将被它国取代,届时我国 将真正变成创新型国家;最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当前所面临的矛盾,正在经历“人口红利 期” ,劳动力资源丰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劳动力资源配置主要由市场调节,激烈 竞争的国内外市场使产业结构面临升级换代的压力, 在资本有机构成中物质资本比重的 提高排挤出更多的低端劳动力。劳动者素质普遍低下,人力资本存量远不能满足日益升 级的产业结构的需要,而大量需要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却又一时得不到满足。更有 甚者,人口投资增加和调整的速度远远慢于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速度,这就给我国当 前的就业市场带来极大压力,一方面存在大量失业既无知识又无技能的普通劳动力,而 另一方面需要大量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的就业岗位出现空缺。rd人才更是 极端稀缺。为此,本文试图在人口投资的结构和人力资本配置的研究中引入制度革新, 疏通人口投资市场和就业市场的信息流通渠道, 从理论和实证上对我国促进就业来加以 探讨。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3.1 主要内容 文章先对投资与就业的理论给予介绍,然后引入数据,从实证角度来验证人口投资 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再从促进就业的角度对人口投资的结构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相关结 论。 第 1 章,在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及意义之后,对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 给予简要综述,总结出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 2 章,笔者对人口投资的含义与分类进行界定,重点对人口投资与就业的理论关 系进行规范分析。 第 3 章, 在介绍完中国所面临的投资与就业矛盾之后, 对人口投资进行核算与估计。 重点利用核算所得的人口投资数据对人口投资与就业进行实证分析。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第 4 章,引入相关经济理论模型,介绍人口投资对促进就业的途径,对二者的相关 性进行回归分析。 1.3.2 主要创新点 本文选取从人口投资角度来探讨就业问题, 即在促进就业的影响因素中加入人口投 资,主要有两点: 第一,对我国 1978 年以来的人口投资进行了核算与估计,数据深度挖掘和应用有 新意; 第二, 利用核算得到的人口投资数据对人口投资与促进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 分析。 第 2 章 人口投资与就业关系的相关理论 7 第 2 章 人口投资与就业关系的相关理论 2.1 人口投资理论 人口投资理论是人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人口投资主要是探讨自然人在成 长过程中所花费的各种费用,并作为对人的投资,通过劳动力就业所带来的收益进行比 较。生产函数的引入,为核算人口投资,及其在就业中的作用发挥了重要功能。 2.1.1 人口投资的内涵 一个人口群体的生存和再生产需要一定的费用,为了获得这些必要的费用,通常就 要进行投资,这就是本文所研究的人口投资。当前,我国的学术界对人口投资含义的理 解主要有以下三种: 1.把简单劳动力培养成复杂劳动力所进行的投资人力资本投资; 2.培养一个普通劳动力所进行的投资,包括基本生活投资、教育投资和卫生投资, 只能达到一般的人力资本存量劳动力再生产角度; 3.确保全体人口的生活水平不因新增人口而降低所进行的投资,包括与各种劳动力 的素质相匹配的劳动装备投资此项投资是联系人口投资和经济投资的桥梁和纽带。 综合以上三条,笔者对人口投资的理解如下: 人口投资是指国家、企业和家庭在一定时期(通常是 1 年)将收入中用于保证新增 人口和原有人口的生活水平以及全体劳动者的就业技术装备水平不低于其以前水平的 投资,以及用于提高全体人口生活水平、劳动者素质、劳动技术装备水平的投资。将人 口的资金支出与其获得的产出或收益进行对比,来衡量人口投资的经济效益,观察人口 与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按投资主体来分,人口投资可以分为宏观人口投资(国家或政 府) 、中观人口投资(企业或组织)和微观人口投资(家庭或个人)三个层面。笔者认 为,我们当前的任务主要是建立某种机制,利用法律保障、行政约束和利益导向来疏通 每个投资主体之间的信息流通渠道,充分了解各自的地位和重要性,端正各自的态度, 互相配合,共筑一个高效的人口投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劳动力的素质、就业装备 水平符合就业岗位的要求。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8 2.1.2 人口投资的结构 目前学术界对人口投资的结构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笔者在综合各家之所长的基础上 作如下划分。从人口投资的转化形式角度,人口投资凝结在劳动者和就业装备之中,主 要转化为健康资本存量、知识存量和就业资本存量,分别通过卫生投资、教育投资和部 分经济投资三种途径来实现。 通过卫生投资,可以维持和提高人口尤其是劳动力的身体素质,这是基础;教育投 资,可以增加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主 体;经济投资提供与全体人口相匹配的生活资料以及与经济活动人口相匹配的生产资 料,特别是其中的劳动装备投资,可以为劳动力人口提供就业资本,是不可缺少的重要 组成部分。 我们在分析人口投资的结构时,要科学、合理安排各部分投入的比例,根据具体情 况不断地进行调整。根据我国当前形势,只有在保证全体人口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的情 况下,应该尽可能多地向教育投资倾斜,在继续夯实基础教育的同时,更多地投资于职 业教育、保证用于高新科技中的r&d经费不断增加,力争将来由科技创新拉动经济与就 业发展。经济投资最重要的是要配合劳动力人口的素质和质量,尽可能使他们达到最佳 匹配以有效促进就业。 2.1.3 人口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的联系与区别 人口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理论上对其 进行简要区分,有利于研究人口变动对投资方向和投资效率的影响。 国民收入中的消费基金用于狭义人口投资,狭义人口投资是消费基金中用于维持和 提高全体人口生活水平的投资。在狭义人口投资的基础上,将消费和部分积累基金投资 于卫生和教育,即进行旨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人力资本投资,构成广义人口投资。积累 基金中的部分用于经济投资,部分用于人口投资。积累基金中的部分投资于物质资本, 就是物质资本投资,即经济投资。人口投资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和部分经济投资,经济投 资中用于增加和改进劳动装备的部分就属于人口投资, 因为它给劳动力人口带来就业岗 位,增加了他们的就业资本。 笔者认为,以上在理论上进行的分析,对于指导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第 2 章 人口投资与就业关系的相关理论 9 2.2 投资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理论 劳动力就业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劳动力市场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和资本市场,在 资本市场中,人们把资本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投资或交换,以赚取利润。劳动、资本、 技术等作为生产要素, 都有其特定的价值, 投放在市场上表现为价格。 在经济学理论中, 工资被视为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而不是人们传统上理解的劳动力的价格,因为劳 动力凝结在劳动者身上,只有劳动者实现就业,劳动力转化成劳动这种生产要素,充分 与劳动装备有效结合,创造出产品和服务,才能挣得工资。 20鉴于资本和劳动是生产必 不可少的要素,由投资和就业转化而来,因此,研究投资和就业及二者的理论关系,就 显得意义重大。 2.2.1 投资与投资增长理论 投资作为宏观总需求的一个重要概念,研究其形成、增长和转化过程对一个国家 的长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既然投资有其特有的过程, 那么投资则属于流量, 随时间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少。“所 谓投资是指资本存量增加的过程” 。21在国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国家,保持居民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的同时, 积累中用于投资的部分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因此, 资本存量和质量、 劳动者的素质及就业技术装备水平也会提高。 从投资的主体来看有政府投资、 企业投资、 个人或家庭投资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投资主要形成三种 资本存量: 1.固定资本,主要包括工商企业中的厂房、机器、设备和国家的基础设施。 2.存货资本,就是企业中的原材料、燃料、半成品和未出售的库存成品。 3.人力资本, 指人们后天由投资获得的, 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价值, 如健康、 知识、 和技能等,通过增强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使其拥有者获得额外收益。 固定资本和存货资本统称为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投资于这三种资本 的数量和比例有很大的不同,一般在发展初期,投资于固定资本和存货资本的物质资本 占很大比重, 随着发展的深化, 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人力资本的贡献则显得愈发重要。 见图(2-1) 。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投资结构(%) 时期 o 100 e 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 图 2-1 投资结构与过程示意图 图 2-1 中的三个时期分别代表经济发展的起步、转型与后发展阶段,形象地描述 了我国的投资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在绝对数量 和质量上都增加和提高了很多。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投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 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 ,物质资本投资占很大比重,增长迅速,而人力资本 投资一直保持在低水平上缓慢增长。这是由于当时我国的经济建设刚刚起步,经济基础 尤其是基础设施极其薄弱,政府的战略是集中全国有限的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是 积累时期;第二阶段(改革开放预计到本世纪中叶) ,物质资本投资所占比重增长到顶 峰后迅速下降, 人力资本投资比重迅速增长, 两条曲线交于 e 点后人力资本投资比重超 过物质资本比重且差距不断扩大。原因在于发展到现在我国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 经济结构开始转型,相应的投资结构也随之转型,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 转变;第三阶段(21 世纪中期以后) ,人力资本投资将保持绝大部分比例而物质资本投 资则占很小部分,但绝对量仍在不断增长。建国 100 周年时,走完“三步走”战略的第 三步,真正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届时我国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完成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10 第 2 章 人口投资与就业关系的相关理论 2.2.2 新增就业岗位对人口投资的需求理论 就业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非常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需要经济学、人口 学、社会学和统计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来协同解决。近 30 年来全社会就业规模从 1978 年的 4.02 亿人扩张到 2006 年的 7.64 亿人,22又增加到 2008 年的 7.75 亿,改革开放 30 年间增加了 92.8%。这么大规模的劳动力就业固然需要人口投资来培养劳动力,但最为 关键的是其中的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以满足这些就业岗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全国的平 均人力资本存量从 1978 年的 5.68 年增加到 2006 年的 8.45 年,增加了 2.77 年,增加了 48.8%,仅仅相当于劳动力增长速度的一半。为了解新增就业岗位对人口投资的需求, 我们首先需要弄清就业的概念和度量问题。 所谓劳动就业,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在我国为男性 16-60 周岁、女性为 16-55 周 岁)阶段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生产出某种社 会产品和服务,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简称就业。 23与就 业有关的几个重要概念:劳动年龄人口(working-age population)是指按照一个国家法 律规定的成年人口减去法定退休年龄人员以后的人口总数。 例如中国法律规定: 男 16-60 周岁、女 16-55 周岁。它包括愿意就业的经济活动人口,即劳动力人口(就业人口和失 业人口) ,也包括不愿意就业的不在劳动力人口(家庭妇女、大学生、伤残人员等)。失 业人口一定特指劳动年龄中的处于失业状态但有就业意愿、继续寻找工作的人口。就业 人口比较宽泛,一般在实际中除了理论上劳动年龄人口中的在职人口之外,还包括未达 到劳动年龄下限就已经参加工作和超过劳动年龄上限仍在工作的那部分人口 (与就业的 定义有些出入) 。具体结构关系见图(2-2) 。 11 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力人口 不在劳动力人口 失业人口 就业人口 意愿失业人口 愿意就业人口 图 2-2 劳动年龄人口结构框架图 从图 2-2 还可以看出,就业人口、失业人口和不在劳动力人口并不是保持不变的, 而是这三种状态之间随时间和经济形势可以相互转换。见公式(2.1-2.5) 。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eel (2.1) 就业率是指就业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 习惯上我们把不在劳动年龄以内的那 部分在业人口也算作就业人口,这时的就业率应该是一个“比”而非“比例” 。 (uue u) (2.2) ()ce ul (2.3) nmj (2.4) lepe h (2.5) 式中,e 指就业率,e 指就业人口,l 指劳动年龄人口,u 指失业率,u 指失业人口, c 指劳动参与率,e+u 指劳动力人口,n 指自然失业率,m 指摩擦性失业,j 指结构性失 业,le 指劳动力资源,pe 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h 指劳动力的平均素质。 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是一个“比例” ,自然失业率即充分就业水平,一般被认为是 除经济周期原因之外,由其它原因引起的失业,即使在劳动力供需相等时也难以避免, 但我们可以努力降低自然失业率。摩擦性失业指在劳动者更换工作时,由于信息流通不 畅或者获得信息所花费的成本过高, 未与其理想的工作岗位相匹配暂时还处于寻找工作 之中。结构性失业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夕阳产业的衰落和朝阳 产业的兴起) ,不同产业间的劳动力发生变化。劳动力需要的流动成本或者培训成本过 高而产生的失业。由自然失业率产生的失业人口,从整个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来讲,他 们能够得到理想的就业岗位,失业人口和岗位空缺并存。当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时会 出现超过自然失业率水平的失业,此时会出现经济波动,政府和学术界更关注波动性失 业。当出现波动性失业时,会出现超过劳动力需求的剩余劳动力,理论上劳动力市场中 劳动要素的平均工资率降低,但由于工资刚性和工会力量的存在,表现为企业雇佣劳动 力的减少。当企业所付给职工的工资成本下降后,积累会相应增加,也就会有增加投资 来扩大再生产和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此时就会出现更多的新增就业岗位,要求劳 动者的素质更高。因此,政府和家庭就会加大人口投资力度,由于新增岗位要求更加注 重对人口质量的投资, 目的是为了避免新增投资结构和就业岗位不匹配而出现新的结构 性失业。更重要的是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政策(如税收、金融融资等)通过市场机制来 使企业自觉加大对其职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12 第 2 章 人口投资与就业关系的相关理论 13 总之,投资增长能够增加新增就业岗位,使就业增加,而就业增加又会创造出更多 的财富,刺激消费,拉动新一轮的投资。投资、就业、消费和需求是一个系统,我们一 定要站在系统之内考虑问题。 2.3 人口投资对促进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理论分析 在上一节介绍投资与就业的理论关系时, 重点讨论的是新增就业岗位对人口投资特 别是其中的人力资本需求, 在接下来的本节我们将探讨人口投资在理论上如何促进新增 劳动力就业。 人口投资和劳动力是一种引致需求, 源于人们对自身素质提高及其对生活资料和生 产资料的需求。在介绍人口投资的涵义时,我们主要站在人口增长与国民收入中用于投 资部分的关系、劳动力再生产和人力资本这三个角度,从人口投资的资金源泉、新增劳 动力的基本培养和智力投资来看,新增劳动力来源于人口增长,而人口投资增长与人口 增长保持着一定的比例,这是培育新增劳动力所必需的,在此基础上对简单劳动力进行 智力投资,提升其人力资本存量,变成专业型的复杂劳动者。 我们在此把人口投资分为人口数量投资和人口质量投资来分别阐述其各自对新增 劳动力就业的理论。 2.3.1 人口数量投资对促进新增劳动力就业分析 为了使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与其生活资料以及劳动力人口的数量与生产资料保持 恰当比例,必须使人口总量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以内。国家为了实现某个适当人口目标, 如使人均资本存量不因新增人口而减少、不因人口减少而有剩余,就必须付出一定的成 本代价,正如制定人口政策方针及付诸实施的行政成本。一般地,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 中国家,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短缺。为了使人均资本不至于降低,人口数量投资主要 是控制人口总量的过快增长,相应地,劳动年龄人口也得到一定控制,使现有和新增劳 动者能够充分、有效地与资本相结合,大大缓解了此类国家的就业压力。相反,在发达 国家,由于培养一个劳动者的成本相对大,导致人口出生率很低,老龄化日益严重,劳 动年龄人口不足且年龄相对高龄化,资本相对充足,劳动力不足,因此,国家就要出台 增加人口的政策,政府千方百计鼓励生育,对生育孩子的家庭给予各种补贴。 通过人口数量投资,有计划的使新增劳动者的数量与生产资料的数量相匹配,既不 因生产资料不足而使新增劳动者失业, 又不会出现因新增劳动者不足导致的生产资料浪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费。这两种矛盾正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典型。 2.3.2 人口质量投资对促进新增劳动力就业分析 劳动者的素质与就业岗位的要求相适应,则是人口质量投资的重要内容。人口质量 投资也就是智力投资,是保持所有劳动者的素质不因新增劳动力而降低的投资。劳动者 素质的提高主要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我们把通过投资、后天获得、具有价值的人口 质量的特质称作人力资本, 24包括在身体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 投资,这种投资应该适应于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以及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 件下的诚信等对劳动者各种素质的要求。 人口质量投资主要通过医疗卫生和教育培训两种途径作用于劳动者。 当然还有典型 的“干中学” 。25医疗卫生投资体现的是劳动者的身体素质的提高,这是基础,因为如 果一个专业技术或研究人员没有强健的身体作后盾, 具有再过硬的业务能力恐怕也无济 于事,况且国家已经对其进行了大量(超出普通劳动者)的人口投资,若刚培养出来, 还未来得及施展其才能、对社会作出相应贡献就故去,这无论对国家、企业还是家庭和 本人,都是莫大的资源浪费和惋惜。其主要衡量指标:一是预期寿命的提高和健康时间 的延长;二是劳动时间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教育投资体现的是劳动者智力水平的 提高和思想道德境界的升华。成熟的市场经济以诚信为基础,信誉也是一种资本。高素 质的劳动者与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以后的就业岗位相匹配,可以迸发出更大的“技 术势能” ,26创造出相对多的社会财富。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水 平的提高一定要以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前提,有德无才最多只是平庸,可怕的是有才无德 之徒,那将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劳动者 的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基础,知识技术水平的提高一定要以此为前提。 综上,人口投资对促进劳动力就业的意义是重要的和深远的。 第 3 章 人口投资对促进就业的实证 15 第 3 章 人口投资对促进就业的实证 3.1 中国面临的投资、就业现状与矛盾 从上面的理论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投资与就业有着十分密切而又非常复杂的联 系。一般来讲,用于扩大生产资料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人口投资特别 是旨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就业是有促进作用的,而不顾普通劳动者 的素质,单纯地投资于技术水平、改进劳动装备则不利于就业,特别是在短期内对于低 技能或无技能的劳动者更是极大的排斥。 下面将介绍中国的投资与就业现状及其所面临 的矛盾。 3.1.1 中国的投资现状与矛盾 在体制转轨时期的中国, 投资体制已经打破单一财政拨款, 逐渐形成了政府、 企业、 个人和外商等多重投资主体并存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多元投资机制, 国家财政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已由改革初期的 2/3 多减少到当前的不到 1/4。 从党的 “十 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现在,我国的投资,以及与投资密 切相关的消费和总体经济的运行情况,详见表(3-1) ,以 1978 年为基期 100。 表 3-1 19812007 年 gdp、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变动情况 单位:% 年份 gdp 指数 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指数 居民消费 价格指数 1992 114.2 115.3 106.4 1993 114.0 126.6 114.7 1994 113.1 110.4 124.1 1995 110.9 105.9 117.1 1996 110.0 104.0 108.3 1997 109.3 101.7 102.8 1998 107.8 99.8 99.2 1999 107.6 99.6 98.6 2000 108.4 101.1 100.4 2001 108.3 100.4 100.7 2002 109.1 100.2 99.2 2003 110.0 102.2 101.2 2004 110.1 105.6 103.9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110.4 101.6 101.8 2006 111.6 101.5 101.5 2007 113.0 103.9 104.8 2008 109.0 108.9 105.9 均值 110.4 105.2 105.3 标准差 2.1128 6.9720 7.1065 114.2 126.6 124.1 上限 下限 107.6 99.6 98.6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2009 。相关指标是利用 spss16.0 估计而得。 从 1992 年到 2008 年, 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年均 10.4%左右, 标准差为 2 个百分点。 可见,自从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一直在保持高速而又稳定的经济 增长速度,经济波动不大。联系到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消费价格,二者在这段时期的年 均增长速度均为 5%多一些,但标准差为 7 个百分点左右,投资和消费波动明显比经济 波动大,长期如此,则会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关于中国的教育投资方面,国家各级财政的教育基金占 gdp 的比例长期在 2%-3% 之间波动,近几年才超过 3%,到目前为止尚未突破 4%。但在“十一五”时期,基本实现 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预计在 2020 年,基本普及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至于如 何对各级各类受教育人群进行核算,见公式: 12345uyo yhymyl yiy uohi 6 (3.1) 式中u代表受到大学教育的人口数量,y1代表该部分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16 年;o代表受到中专教育的人数,h为受到高中教育的人口数量,y2和y3分别代表他们 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都是 11.5 年;m为受到初中教育的人口,y4为其平均受教育年限 8.5 年;l为受小学教育的人口,y5是平均受教育年限 5 年;i代表文盲和半文盲数量, y6平均受教育年限是 0.25 年。根据此公式计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平均受教育年 限的人口教育指数:1982 年为 4.21,1990 年为 5.18,2000 年为 6.81,2005 年为 7.5。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逐年增长,但仍然很低,我国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介于小学与重中 水平之间,九年义务教育大计仍需巩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的逐渐扩大,医疗卫生事业获得较快 发展。截止到 2000 年,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问题是卫生总费用支出中,政府和社会支 出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而个人支出所占比重则大幅上升。进入本世纪,状况有所改变, 个人支出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社会支出比重有所上升,政府支出比重变化不大。其中, 16 第 3 章 人口投资对促进就业的实证 个人支出比重仍居三者之首, 其次是社会支出比重, 政府支出所占比重最低, 见图 (3-1) 。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198019902000200420052006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政府支出(亿元)社会支出(亿元)个人支出(亿元) 政府支出(%)社会支出(%)个人支出(%) % 亿元 图 3-1 历年医疗费用投入结构柱状图 资料来源: 中国人口年鉴 2004 ,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p394; 中国统计年鉴 2008 。 如上图所示,1980 年与 2006 年相比,全国医疗费用总支出从 143.2 亿元增长到 9843.3 亿元,增长了约 68 倍,其中,政府支出增长 33 倍,社会支出增长 51 倍,个人 支出增长 159 倍;个人支出增长倍数为政府支出增长倍数的 4.8 倍,为社会支出增长倍 数的 3.1 倍。显然,随着个人医疗负担的加重,因病致贫现象愈演突出,还会影响其它 方面的投资,不利于我国人口投资结构的改善。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的投资结构也应尽快由以物质资本投资为重点转向 人力资本领域。 3.1.2 中国的就业现状与矛盾 转轨时期的中国,由于正在经历“人口红利”的中后期,不仅面临着劳动力总量的 矛盾,还有劳动年龄内人口的相对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