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研究.pdf_第1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研究.pdf_第2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研究.pdf_第3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研究.pdf_第4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研究 ii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研究 中文摘要 随着北京残奥会的举行和一系列残奥教育活动的进行, 社会公众对残疾人的关注 程度得以提高。我国作为世界第一残疾人口数的国家,残疾人问题已经是我们必须要 面临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以及残疾人个体的共同努力。本研究以残疾人奥林匹克 运动教育价值研究为切入,旨在对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对个人、对公众的教育价值进 行深入的分析和梳理,并对国外开展的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形式进行实验分析,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开展残奥教育探讨。该研究对于完善一般意义上的残疾人 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和促进我国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的实现, 改善社会对 待残疾人的态度和行为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 析法,利用留学机会通过鲁汶大学图书馆(catholic leuven university) ,捷克帕拉斯 基大学图书馆(palacky university) ,参与的有关讲座和当地共享资源获取国外研究 资料,购买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杂志的会员身份,下载文献资料,通过 苏州大学图书馆目录检索系统,学术期刊光盘检索系统,因特网等计算机检索工具查 阅中外文献和资料。 在捷克ostrava的本地学校和国际学校运行残疾人奥林匹克学校日 的实验介入,对参与者在实验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从而对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 育价值的形成, 其个体、 社会教育价值, 以及价值实现形式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 1、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本身的出现就是对残疾人参与体育意义认识的全新理解。 伴随着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也不断的融合、吸纳各个 文化因素,在与奥林匹克运动密切合作发展的同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哲学价值 体系。 2、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对个体心理状态和健康人格产生着积极的教育影响。参与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的个体具有比不参与体育运动的残疾个体更为积极的情感、态 度、个性心理状态。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员在教育价值实现中也发挥着教育者作用, 他们对其他有类似缺陷的人乃至正常人的心理、人格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3、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对公众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残疾人态度的影响上。利 iii 用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旨在对非残疾人态度产生影响, 从 而创造一个更适合残疾人生活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改变公众对残疾人态度,理解残疾 人具有参与体育的权利, 进而促进对残疾人社会权益尊重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理论的 具体实践。 4、不同文化、语言背景学生在参与残疾人奥林匹克学校日后表现出相似的结果证 明按照科学的理论指导安排教学活动并结合实际情况,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学校教育 活动是实现残疾人教育价值的有效手段。 在组织运行残疾人奥林匹克学校日或者相关 教育活动时,必须要更多考虑参与者生理、心理和文化背景特点,选择适合的项目, 从而保证教育活动的效果。正式的学校教育由于受众的局限性和条件要求比较高,难 以全面的覆盖大众。而现代传播技术发展,大众媒体的非正式的教育形式则可以在一 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但必须要根据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内容的特点,采用合理的 形式、策略,对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价值给予正确的报道。 5、我国应利用伴随北京残奥会相关的残奥教育奠定的良好基础,结合实际情况, 在我国某些学校尝试组织类似于残疾人奥林匹克学校日的教育活动并进行可行性研 究和效果评价,为今后的大范围建立一种旨在在学校环境下,系统、长期的改变参与 者对待残疾人态度的残奥教育活动做好准备。 6、同奥林匹克运动一样,现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也面临者很多价值挑战。所有 出现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残疾人参与体育公平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对残疾人奥林匹克 运动教育价值所宣扬的公平公正的体育权带来一定的挑战。 关键词:关键词: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态度,实现途径 作作 者者:刘 洋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王家宏 abstract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value of paralympic movement iv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value of paralympic movement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beijing paralympic games and concerning educational programs, the societys attention to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has been improved. in china, where we have the largest number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the world, the problem of disabilities has been an important social problem that we have to face. the research is aimed at analysis on the value of paralympic movement in improving personalities and social attitude towar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nd on the concerning educational programs of paralympic movement in europe from angle of paralympic educational value. the research is significant for completing paralympic value, promoting paralympic education in china, and enhancing peoples attitude towar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therotically and practically. in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used literature review, experiment, questionnaires, comparison, statistics and logic analysis. by using libraries in catholic leuven university and palacky university, collecting concerning information from websites, the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had been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study means to accomplish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paralympic movement, the specific programe “paralympic school day” was organized in two schools of ostrava, czech republic. by questionnaires caipe cz, and adjective checklist (siperstein, 1980), the participators difference of attitudes towar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between before program and after program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1.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aralympic games, paralympic movement absorbed different cultural factors. by cooperation with olympics, it developed its own value system. ipc paid so much attention to develop paralympic educational value as well as actualize it. the educational value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systematic and specific. 2. paralympic movement can positively influence on peoples emotion and healthy personalities.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who participate in paralympic sport have more positive emotion, attitude and personal mind than people who dont participate. 3. paralympic movement advocates the philosophy that participation in sport is the human right for everybody no matter if there is an impairment or not in body or mind. public education value of paralympics mostly performs in change of peoples attitude towar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paralympic athletes performance in sport itself is against the negative image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4. through organized paralympic educational programs in school setting, peoples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value of paralympic movement abstract v attitude towar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can be influenced positively. in order to keep consistant educational effect, organizers should take participants features,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sepcificities into consideration. however, the organized educational programs in school setting cant be spreaded to others not in schools. the modern media mass can solve this problem to some extent. media mas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unofficial education of paralympics, but the effect might be negative because of the incorrect broadcast of paralympics. so in the broadcast to paralympics, the concerning staff should be educated and the way to broadcast should be correct in order to make paralympic education widespread. 5. we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good foundament established by concerning paralympic aducation program during 2008 beijing paralympic games and attempt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n validity of paralympic school day in china in order to implement a widespread paralympic education to change participants attitudes towar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china. 6. like olympic movement, modern paralympics also faces lots of value challenge, but the original problem is still the problem of fair chance to take part in sport. key words: paralympic movement, educational value, attitude, the way to actualize paralympic education written by liu yang supervsied by wang jiahon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研究 第一章 导 论 1 第一章 导 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2008 年中国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仅是世界体坛的一 次绚丽的盛典, 而且是在中国大地上对奥林匹克精神和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价值的一 次具体宣传和实现。起源与西方世界的奥林匹克和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在北京奥运 会中,汲取了东方文明,以一种更为包容的方式具体的诠释了奥林匹克和残疾人奥林 匹克运动价值。北京奥运会提出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三大理念,是 2008 年北京奥运的独特奉献,并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评价。这三大理念展现北京奥运 风采,传播奥林匹克文化,追求和谐文化共享。北京奥运文化既是留给世界奥运文化 的珍贵遗产,更是对世界奥运文化的一次成功创新。 北京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结束后,紧接着于 2008 年 9 月 6 日举办的残疾人奥林 匹克运动会不仅同样吸引了大众的关注, 而且使社会大众对残疾人运动员以及残疾人 这一社会群体的认识、态度产生了积极影响。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伟表 示,北京残奥会的遗产对于中国来说是巨大的。他指出,从硬件来说,现在的无障碍 设施有很大的进步, “我们新装了一些设备,比如说在长城、故宫,这些设备都会遗 留下来,会对中国的残疾人有很大的帮助。还有在公共场馆、公共区域,比如说机场 等地,在所有这些地方,都有很大的进步。 ”在王伟看来,软件,即人们的意识或者 认识的进步现在是非常了不起的, “大家现在对残疾人是非常的尊重以及敬佩,因为 看到他们很有才华。 ”他认为这是巨大的遗产,不但在北京,也是在全国,大家更了 解残疾人的需求和怎么样去关爱他们。1这些认识上的变化仅仅是残疾人奥林匹克运 动教育价值表现的一部分。同奥林匹克一样,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也具有其自身的教 育价值体系。虽然该体系还在不断完善,不断补充中,但是伴随着残疾人奥林匹克运 动的发展,其教育价值也通过各种形式不断的被实现着。 奥林匹克宪章中指出, 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内容包括奥运会、大众体育活动及奥林匹克教育与文化活动,北 京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的理念,设计和组织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内容,而残 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也作为独立的部分,进行了专门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 1 中国经济网, http :/ / www. ce. cn/ ztpd/ xwzt/ paralympic/ zhuangao/ 200809/ 17/ t20080917_16834737. shtml 第一章 导 论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研究 2 然而,当追溯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和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时,很容易就会 发现在这两个不同的运动早期的哲学基础中存在着明显差异。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 德. 皮耶罗.顾拜旦在法国历史上更多地被推崇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而残疾人奥林匹克 运动发起者路德文.古特曼医生则是二战时期非常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发起者身份 的不同就直接影响到其在初期的侧重点乃至以后的发展路线的不同。 自从顾拜旦重新恢复了奥林匹克运动,教育的作用就一直被认为是奥林匹克运动 中最重要的价值。在重新发掘奥林匹克主义时顾拜旦就认为:奥林匹克主义拒绝把身 体运动看作一个仅仅是在生理机能上的东西,拒绝把所有的运动看作是简单而独立的 身体练习。同时在精神层面上,它拒绝把思想知识严格分为独立不相关的类别。奥林 匹克主义是对传统教育的推翻,它提出的是一个更为广泛的一个适合所有人的竞技体 育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以骑士道精神和勇气为基础,以美学和文学的展示为特点,发 挥民族生活发动机和人类文明生活基础的作用1。 但是这种在初始阶段存在的明显差异,逐渐的发生了变化。随着人类社会进步, 对待残疾人公众态度的改变,以及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疾人奥委会合作的不断紧密,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逐渐的被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运 动委员会除了不断发展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一竞技平台, 提供各种给残疾人运动 员的竞技机会之外,同时还加大对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的开发以及应用。国 际奥委会主席菲利普.克雷文认为: “教育和体育是完全不可分割的,体育教授构建生 活的技巧并帮助人们树立积极的态度。强调愉快、公平、团队合作的元素,教育人们 和平、尊重共存的世界观基础。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成立所持的信念就是:体育是一 个最有效的改变残疾人个体、感知和权力的工具。 ”2 事实上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很多教育项目、计 划已经在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的支持下进入实质应用阶段。 例如伴随残奥 会进行开展的一些教育活动和专门的学校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实践等。 这些活动 对提高社会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和促进残健融合都起到非常积极的意义。 从产生的时间上看,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要相对晚半个世纪,而最初创始人的身 份差别,也必然导致其最初发展的差异。在奥林匹克运动背后是深刻的奥林匹克主义 教育价值哲学观,教育被认为是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内容,是贯穿奥林匹克运动的生 命线,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精髓。但是相比奥林匹克运动而言,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的 哲学基础略显单薄,其教育价值的研究、开发以及实现相对滞后。甚至有国外学者提 1 muller, n. (2000). pierre de coubertin: olympism slected writings.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2 ipc executive committee (2004b). paralympic school day manual retrieved on 3 march /release/main_sections_menu/education/manual.html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研究 第一章 导 论 3 出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研究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奥林匹克主义包含残疾人奥林 匹克运动(wolff et al., in press) ,对残疾人奥林匹克主义价值研究是画蛇添足,奥林 匹克主义已经足够了1(landry 1995:5) 。 这样的论调遭到世界各国学者的质疑和反对。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有很多价值特征是与奥林匹克运动相同的, 但是在很多方面是有 其自身特点的。虽然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残疾人奥林匹克主义,但是,在教育价值的实 现中,从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中传播的思想理念有很多方面是对奥林匹克主义强化, 而在很多方面是不同与奥林匹克运动的。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已经利用残疾人奥林匹克 运动的教育价值,广泛的开展人权、人道主义教育,改造社会公众对残疾人的态度和 认识,在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实现途径上有了很多好的经验。但是残疾人奥 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本身的理论构建和教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具体形式和问题仍然 有待于进一步深刻分析。 我国在建国以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残疾人体育事业上取得了飞速的发 展。无论在残疾人竞技体育方面还是在康复体育运动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伴随者 残疾人体育事业地发展以及残疾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整个社会对残疾人、对残疾人体 育运动的态度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中国残疾人协会对开展残疾人体育的目和意义 有这样描述: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增强残疾人体质,改善和增强身体的机 能,而且通过体育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增添生活情趣,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 扩大生活领域;同时,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还可以通过意志和体能的较量,向生命的 潜能挑战,展示人的创造力和价值2。1994 年第 17 期求实杂志发表了邓朴方同志 一篇文章中引用了已故日本一位康复医学专家的话: “残疾人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为了 比赛,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把残疾人从病房和家庭解放出来,享受与健全人 同等的待遇。 ” 2008 北京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更是让全世界聚焦到我国残疾人奥林匹克运 动和残疾人事业上。 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以及我国代表团取得的优异成绩充分显示了我 国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整个社会对残疾人体育运动认识的改善。然而, 起源与西方世界的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是以西方价值观、 西方世界文化为背景而不断 发展的。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必然会受到西方价值思想的影响。西方世界 对人的认识,人本、人道的思想更深刻的渗透在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中。 2008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一个平台,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深刻的交流。这 1 landry.f paralympic games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 de moragas sp (1995). the key of success, servei de publication de la universitat automoma de barcelona, 1-7 2 熊斗寅. 参加比取胜更重要试论残疾人体育与残奥会j.体育与科学,2004,(10):6 第一章 导 论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研究 4 必然会给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带来新的思想和血液。 源于西方的残疾人奥林 匹克运动是以西方价值观、世界观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中 蕴含着大量人本主义思想。 中国的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其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价值 观和特有的人文关怀, 北京残奥会从申办到筹办的过程无疑是一个东西方价值观交流 的过程,它为人们重新思考如何尊重个体差异、看待残疾人生存生活价值、如何认识 本体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 目前国内外对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的认识存在广泛的差异, 由于缺乏同 奥林匹克主义类似的深厚的教育哲学基础,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往 往被忽略,或是被认为仅仅是奥林匹克教育活动的附加品。这样的研究氛围导致了残 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研究的缺失、 影响了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的理论构建 和实践。残疾人体育发展水平、认识水平的不均衡进一步导致了东西方对残疾人奥林 匹克运动理解的差异, 并由此产生了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中产生 的认识和操作的误区。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产生到今天的与奥林匹克主义兼容合作 而又独立自主的发展过程进行历史追溯,分析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产生、形 成、发展。并通过留学期间进行的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及影响的 研究,分析在西方国家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价值的开发与实现的特点和现状。结合对 比研究,从而完善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体系,促进对残疾人奥林匹克主义思想 的进一步挖掘。结合我国国情,借鉴西方国家实现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的措 施、手段以及经验,以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为媒介,促进人本主义教育、人权教 育,树立社会公众对残疾人、对个体差异的正确、积极的态度,提高对残疾人的人文 关怀,促进残健融合。该研究对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完善和发展、以及通过残 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改变社会对残疾人态度、 认识和行为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和实践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概念辨析 价值、价值论、教育价值 价值(value)一词来自拉丁语 valere,直到 19 世纪,该术语几乎完全与经济学 和政治经济学有关,意指物的价格,或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标志主客体之间意义、 效应和状态的范畴。 社会是一种价值存在, 是包含自我、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研究 第一章 导 论 5 他人、群体、社会主体等多种价值主体,物质、精神、制度、环境和人自身等多种价 值客体,工具、传媒、符号等多种中介在内的复杂价值体系。 价值论(axiology)以价值为研究对象的学说即价值论或价值学,也有人称其为 价值科学(science of value) 。在哲学上,价值论可与存在论(旧称本体论) 、认识论 相并列,是哲学三大基础理论(元理论)分支之一。 教育价值:王坤庆认为,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 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教育价值的主要要素有两个方面,一是价 值客体,即组织和进行教育活动的教育系统;一是价值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 阶段中的社会集团与个人, 处于一定教育情境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1。 孙喜亭 (1993) 认为, 教育价值就是作为客体的教育对于作为主体的人与社会的功效2。 刘复兴 (1998) 认为,教育价值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属性与作为主体的人(个体、群体、人类)的需要 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从生成的角度看,教育价值是人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的对象 化;从操作的角度来看,教育价值是人的主体性的社会化3。 人权 张恒山4认为所谓人权是指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社会无害性标准所确认的对人 的生存、发展具有必要性的基本行为正当性。李祯、周爱光5认为人权的范围十分广 泛,其本质特征要求是自由与平等。哪里有人,哪里就有人权,哪里就有呼吁平等与 自由的人权。这是因为平等与自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1996 年修改后的奥 林匹克宪章正式把“从事体育运动是一项基本人权。每个人都有能力根据自己的需 要进行体育运动。 ”条款写入宪章。 态度 对态度定义有很多的版本。最早应用态度一词的人是心理学家 herbert spenscer, 他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就是用了“态度”这一专门词汇。在 1918 年,thomas 和 znaniecki 把态度定义为一个个体的心理思想过程,这一过程决定了每个人实际或潜 在的对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和人的回应。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态度成为社会心理学 中非常重要的研究热点6。目前最常出现在文献中的是 allport7在 1935 年给出的定义: 1 王坤庆著.现代教育哲学m.华中师大出版社,1996:125 2 孙喜亭著.教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133 3 刘复兴.论教育价值的本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18(3) :8-12 4 张恒山.论人权的概念m.中国民商法律网,2005 5 李祯,周爱光. 奥林匹克运动与人权m.体育文化导刊,2007.9 6 ajzen, i. david a. dzewaltowski; ron french 对轮椅网球运动员的研究中发现,轮椅网球运动员表现 出“冰山”形的积极幸福状态即积极的情感状态较多,消极的情感状态较低。他们的 行动自我效能明显的与他们轮椅网球自我效能相关联。 研究对比了轮椅网球运动员和 非轮椅篮球运动员的幸福指数。87 名轮椅网球运动员(77 个男运动员,10 个女运动 员)参与了研究。通过两份自我效能量表,结果表明参加轮椅网球的运动员比不参加 轮椅网球运动员在运动能力方面具有更好的自我效能,在行动的自信程度方面、完成 轮椅移动任务方面要高于不参与轮椅运动的残疾人2。morgen3在对轮椅运动员的研究 中也发现同样的情况。轮椅运动员表现出“冰山”状的情绪模型。henschen 的研究 发现轮椅运动员的焦虑指数要低于正常成年人和学生。pailsen 对 26 个男性轮椅篮球 运动员和非轮椅运动员的情绪进行了比较。参与者的年龄段从 17 岁到 50 岁之间。大 部分参与者是后天残疾,而不是先天获得性残疾。结果证明轮椅篮球运动员的消极情 绪要少于非轮椅运动员,参与体育对保持心理健康发挥的重要的作用。henschen 认 为轮椅使用者的消极、愤怒情绪往往由于他们在环境中遇到的困难。运动参与者的自 我控制程度比非运动者的人高,因此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对生活琐事更强的掌控能 1 monnazz,i, g. (1982). paraplegics and sports: a psychological surv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3, 85-95 2 c michael greenwood; david a. dzewaltowski., 因为“自然的秘密只有神知道”,“人之 以此智慧胜(泄露天机) 者, 辄遭遇不幸”,残疾文化人是因盗火给人间而受刑的普罗米 修斯1。在当时从事文职的残疾人在中国受到尊重。而佛教的因果报应的思想则在封建 社会非常明显的对残疾人态度产生的消极的影响。前世作孽今生惩罚,身体、精神的 缺陷被认为是上辈子没有行善积德或者是犯下罪孽,而对人今生的惩罚。在这种认识 下,整个社会对待残疾人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佛教思想对当代民众仍然产生着影响。 一方面,行善积德的思想教育民众善待弱势群体,另一方面这种思想又是矛盾的作用 在残疾人身上,似乎这种同情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并且这种行为本身并不是出 于对残疾人的理解。而在西方世界,基督教则对公众对待残疾人态度产生了持久的影 响。这种宗教影响类似与在我国佛教思想对残疾人态度的影响。人们把残疾看作对自 然的违背,代表的着更大的罪恶,被认为厄运,惩罚的显现。然而这种影响随着人权 运动和科学的发展而略有淡化。人权论把人权的起点看作是价值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是每一个人(包括残疾人)的普遍权利。 这些权利又可以分解为其他分类权利如人身不受 侵犯的权利,对有关自身事务的自决权(知情权和同意权),政治权利,等等。人权论已 经成为现代法律体系的理论基础。从人权论出发,保障残疾人就成了国家的义务, “国 家有责任保障其每一个公民的人权。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论在东方世界还是在西方世界,人们更多的用科学来解 释各种问题。医学水平的进步,让人们更多的以医学的角度理解人们在生理和心理方 面的差异性。但是以这种角度理解残疾人,更多忽略的是他们的社会性,而仅仅的关 注残疾人的生、心理缺陷在医学上产生的原因和康复方法。 在西方世界,由于较为重视个体和个性发展,人性论的观点较为流行。颜青山2认 为:不同的人性论者坚持不同的人性观,注重人类社会性的人主张人的本性在于其社 会属性,如理性与同情心等,而注重人类生物性的人则强调人的本能属性和生理需求。 首先,由于人性是理性的和富于同情心的,社会就应该为残疾人提供与健全人平等的 生存和发展机遇。其次,既然残疾人也是有基本欲求的人,而在人类社会中,这种欲 求又需通过社会方式来获得,那么他们就必须被给予平等的机会。在处理全局和局部, 1 张应斌.残疾人与中国早期文化j.广东社会科学.1999.1 2 颜青山.残疾人事业的伦理学辩护及其限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9 第四章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对公众教育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研究 86 个人与集体,国家与个人利益时,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体认同,舍小我而求大我的思想 与西方个人本位思想,英雄主义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对待残疾人的态度,由此也会 受到影响。所以西方世界更多的重视人本的发展,而我国的人文关怀更注重从整体的 角度出发。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求人 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而中国文化则主要把人理解为类的存在物,重视人的色还会价值, 仅把人看作群体的一份子,是他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他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 此体现1。 教育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和残疾人口基数也直接影响着公众对待残疾人的态度。 欧美发达国家和高福利国家,由于经济发达程度较高,人口基数小,人均gdp较高, 残疾人对社会负担不重,人们有能力关注残疾人的个体发展。但是这种关注度也是相 对较低的。而在我国,人口密度非常大,经济水平还处于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较低,整体教育水平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较低,而且具有世界最大数量的残疾人, 残疾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不论在我国还是西方国家,尽管在国家体制、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程度等等各个 方面具有着极大的差异。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同样经受着显性或隐形的歧视。西方 世界较为重视个体的发展,对人的尊重程度较高,而我国则以儒家和谐的思想为特点 具有东方特有的人文关怀,在“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指导下,中国社会更多的重视 个体自我修养的提高,尊重和谐发展。人们对待残疾人的态度在正确的引导下,也不 断的得以改善。 4.1.4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对公众对残疾人态度的影响 murphy 总结到人们在谈到残疾人,特别是当他们在公共场合时往往是“每个人 都注意到残疾人的存在,而每个人都忽略他们的存在。 ”同奥林匹克运动一样,当代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吸引公众关注程度、报道程度最高的体育盛事。残疾人 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赛场上拼搏,创造优秀的运动成绩既是对人类极限的超越,也是通 过自己的行动打破公众原有的对残疾人不正确的态度。 以体育运动为媒介进行专门的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精神教育, 通过融合性的活动改变参与者对残疾人的态度已经成 为当前许多国家进行人权、态度教育的重要手段。 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一直以来希望通过体育来改变公众对残疾人的 态度行为,为残疾人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而事实上,在残疾人奥委会和各国的合作 1 徐行言. 中西文化比较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9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研究 第四章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对公众教育 87 努力下,以体育为媒介的而提高世界对残疾人的关注,改变大众对残疾人的态度的工 作已经产生良好的结果。 在 2004 年,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审议了残疾人人权状况,强调了要 通过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为残疾人争取更多的平等机会,改变公众态度,保护残疾人 人权。在 2004 年雅典残奥会期间,召开了国际残疾人人权论文大会。通过与来自国 家、媒体和康复领域的与会代表,对残疾人人权状况进行了讨论。之后的联合国大会 建立了在康复、休闲和体育活动领域的法制标准和理解残疾人人权的框架条约。 大会议案 30.5 中规定: 要让所有残疾人获得足够的机会参与体育活动; 认识到无论残疾男性、女性还是少年都有体育竞技的潜力,形成对他们足够的尊 重和正确的态度支持他们融入世界性的体育竞技环境; 提供残疾人参加运动休闲、康复活动、体育娱乐活动的机会,号召所有人融合残 疾人参加体育活动; 促进提高残疾人在体育活动中的自信,促进形成公众对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的正 确理解和态度; 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和世界运动康复协会为了更好的解释宣传通过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保护残疾人的人权,提升公共态度,专门设计了一个教育活动。 为了配合这一教育活动, 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授权美国残疾人奥林匹克运 动学者 cheri.blauwet 编写了一本教学用书“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通过体育促进健 康和人权。 ”该书强调了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如何作为媒介来促进残疾人人权健康发 展,改善公众对待残人态度。其中精华本主要介绍了一个残疾人运动员如何提高自身 的健康水平和认识到自己的人权, 而完整本则详细的介绍了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对社 会公众态度、残疾人人权运动的影响。 残疾人奥林匹克学校日手册中写到, 当代公众已经认识到参与体育运动能够改善 身体和精神状态。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通过给残疾人提供机会参与体育竞技,发挥了 给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公平参与社会的机会作用。 每个人都有健康和参与体育锻炼的权 利而不论他们的种族、性别、宗教和身体差异。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正是对这种平等 人权的宣扬。 “精神寓于运动”,是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的格言。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 是用身体和意志,证明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用精神和毅力,表现自己的人格 尊严、突破生命局限的志气和勇气。残疾人参与体育,更是给健全人提供了一个近距 离了解残疾人,为之感动,进而接纳残疾人的舞台。正如 2010 年冬季残奥会举办地 第四章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对公众教育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研究 88 温哥华市长苏利文所说: “体育运动是改变人们对残疾人态度的最佳途径。残疾人奥 林匹克运动正是紧紧抓住体育竞技的功能,通过残疾人在残奥会中的拼搏,来震撼世 界,从而对公众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 2008 年北京残奥会迎宾会上发表重要演讲,充分的肯定 了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在改变社会公众对待残疾人态度行为的重要影响。他说:通过 参与残奥会,各国残疾人运动员展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感受欢乐、友谊、梦 想、成功,实现挑战自我、追求生命价值的目标。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激励着残 疾人和健全人在世界大家庭中相互交融,共享社会权利,共建和谐世界。关心残疾人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有 8300 万残疾人。中国政府和人民一贯重视残疾 人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倡导平等,反对歧视,关怀弱者,尊重 人权。我们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全社会关心关爱残疾人,大力推动残疾人事业 全面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广大残疾人自强不息,顽强奋斗,为经济社 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我们将以北京残奥会为契机,进一步 发扬人道主义精神,致力于维护残疾人权益,保证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 济社会发展成果1。从胡锦涛的讲话我们不难发现,他对残奥会在改变残疾人权益, 提高公众对待残疾人行为态度上的重要意义肯定。残奥会不仅是一个体育运动会,而 且是进行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人本思想教育的平台。 尽管世界上有很多针对残疾人开展的体育运动,例如:各类锦标赛、特殊奥林匹 克运动会、世界聋哑人运动会,然而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唯一一个多残疾类别参 与的世界性竞技主导型的体育运动会, 其影响力和受关注程度远远要超过其他类型的 残疾人体育项目。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以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依托,其发展时刻 注意通过各种残疾人体育活动为媒介,吸引公众关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正式和非 正式的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活动项目, 宣传、 发展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思想哲学, 改变公众对残疾人的行为和态度。体育竞技为媒介的教育形式,克服了死板说教的低 效, 通过残疾人竞技场上的表现对人们传统经验形成的对残疾人这一特殊组群的偏见 或不正确的认识产生震撼, 激起人们对残疾人更多了解的兴趣, 结合适当的教育活动, 从而改善了公众对残疾人的态度和行为。 现代社会公众对待残疾人已经基本摆脱了过去那种残忍的行为态度, 人们愿意更 多的接受残疾人。然而,目前仍然存在的两种对待残疾人的错误态度,冷漠和过分同 情。由于对残疾人的认识误区导致了这两种态度的产生。而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通过 1 胡锦涛在欢迎出席残奥会贵宾宴会上的祝酒词.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研究 第四章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对公众教育 89 残疾人在竞技场上的表现一方面能吸引公众目光, 使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群体在克服 生理缺陷,勇敢生活时表现出的勇气和乐观精神,另一方面也使人们认识到残疾人作 为独立完整的社会人,可以自我决定其自己的发展方向,可以独立的生存,可以像正 常人一样创造社会财富。 社会认知理论的认知冲突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可以用来解释残疾人 奥林匹克运动会对公众态度改变的原因。人们早已形成的对残疾人的消极烙印 (stigma)会影响对残疾人正确的态度行为,特别是人们在生活中观察到得残疾人处 于社会的底层。人们更注意到的是他们的无助,例如乞丐,他们的缺陷而导致他们身 体功能的丧失,行为动作的异常。而忽略了他们在生活中要克服极大的来自各个方面 的困难而生存的勇气和能力。这就是消极的烙印(stigma)使我们在信息的选择上有 了偏向,选取那些能够符合我们强化我们已有的态度的信息,而忽略、甚至扭曲那些 与我们态度、认识产生矛盾的信息。然而,当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竞争 的时候,当他们取得常人也难以达到的卓越运动成绩的时候,当媒体报道他们在客服 重重阻力,最终站在残奥会舞台上的时候,公众以形成的固有的消极烙印(stigma) , 会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开始思考是否以前对残疾人的认识有偏差,残疾人作为社会 人可以做到常人甚至常人也做不到的事情,可以独立的生存,取得卓越的成绩,他们 就进入了系统思考过程(systematic process)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