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考研名词解释.doc_第1页
古代文学史考研名词解释.doc_第2页
古代文学史考研名词解释.doc_第3页
古代文学史考研名词解释.doc_第4页
古代文学史考研名词解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专业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一、先秦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文库。神话的历史化: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站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诗经的三种成书过程:1.王官采诗说: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另外在汉书食货志记载周朝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闲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当时的采诗官被称为“行人”(见于左传)。刘歆与扬雄书亦称:“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2.公卿献诗说: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3.孔子删诗说:这种说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5篇,整理出了诗经。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清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孔子删诗说:“删诗”指的是春秋时期,诗歌是很多的,据 司马迁说有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集,就剩下了305篇。孔子“删诗说”最初出于 司马迁,后来班固、郑玄都支持这个说法。到了唐代的孔颖达,开始提出不同的看法,但没有公开否认孔子的“删诗”。后来支持“删诗说”的著名人物有 欧阳修、顾炎武等人;反对“删诗说”的阵营要大一些,有朱彝尊、 王士祯、魏源等。现代的主要反对者是 梁启超、 胡适、钱玄同等。当代的诗经学者基本上不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 支持孔子“删诗”说法的理由不外乎是:出于对史记的信赖和尊重;出于基本情势判断即,500年间不可能只有300首诗歌;出于论语中孔子谈到的他对“诗”的处理。 反对“删诗”说法:公元前544年季札观乐,“诗”的总体面貌和今天的留存相仿佛,孔子时年约八、九岁,不可能“删诗”(这一研究结果实际上出于 郑樵的提示);孔子谈到的他对“诗”的处理是在“自卫返鲁”之后,而此前孔子谈到“诗”时,也称“诗三百”( 方玉润);春秋时期,庠序之讽诵,列国士大夫之 赋诗言志,典籍记载多出于今本诗经,孔子不可能具有如此之影响( 朱彝尊);诗经中多有不合于孔子道德思想的诗篇( 崔述)。 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 “商颂”有诗40篇。“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15国风;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赵人毛苌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思无邪:深谋远虑无邪僻,原句出于诗经?鲁颂?駉最后一章。春秋孔子用来评价诗经的总的思想倾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所谓“无邪”,就是“归于正”,亦就是诗经思想内容纯正的意思。今文三家诗:春秋过于简短而语义隐晦,因此出现了一些对之解释的著作。有传为春秋时鲁人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以及战国齐人公羊高撰的公羊传和战国鲁人穀梁赤撰的穀梁传。公、穀阐述春秋的“微言大义”,左传则以史实叙说历史。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周易 :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今古文尚书 :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胜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公羊传由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后汉景帝时由公羊寿及其弟子胡母生写定;谷梁传由战国时鲁人谷梁赤撰,汉时由传人写定。这两传都注重阐述春秋一书的微言大义;左传重在补充史实,文学价值更高。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庄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道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原有五十二篇,现仅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战国中期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自著,外篇和杂篇中的有些作品出自其门人和后学之手。全书的思想和文风在统一中略有差异,大体上反映了庄子的观点。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兴观群怨:出自孔子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 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但孔子的目的是为了“事父”、“事君”,有其鲜明的阶级局限性,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儒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的,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书中记载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学说(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孟子重视道德修养,他把孔子的“仁”的道德规范发展为仁义,提出尽心、养性、诚心、寡欲等修养方法。浩然之气就是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到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自觉实行仁义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把道德操守置于生命之上,他的舍生取义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一种读诗的方法,后来成为我国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之一。它的意思要正确理解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才能避免主观臆断。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鉴于此书的性质,有人把它归入诸子类。 楚辞:有三重含义:一是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诗体;二是指战国以及汉人用这种新诗体写出的作品;三是指汉人把上述作品编辑在一起而成的一部作品集。代表作家有屈原和宋玉等。离骚、九歌、九章、九辩等是代表作。“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风骚:诗经与楚辞的并称,是取诗经中 “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简称为“风骚”。“国风”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和发端之作,离骚是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和发端之作。这两部作品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两个优秀的传统,长期以来一直是后人学习的范本。离骚 :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言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香草美人:汉王逸离骚序,比喻忠贞贤良之士。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金相玉质:这是王逸楚辞章句中对屈原的评价。屈原人格品质极为高尚,对待现实积极进取,在创作上,屈原的作品文辞绚烂,想象丰富,表达对光明的追求与对黑暗势力的控诉,作品内容和形式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且达到完美的统一。王逸对屈原作品“金相玉质”的评价,不仅对屈原的作品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且对中国文学创作起了指导作用。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共十一篇。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九章:作者是屈原,是楚辞中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诗,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篇作品。九章只是表明作品的实际数目,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九章的作品分别创作于屈原生活的不同时期,其内容和让题与离骚近似。 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九辩:九辩之名源于古代传说中的天乐,宋玉写的九辩只是袭用古乐之名而作,在内容上已非其本来面目。九辩是楚辞中的一首抒情长诗,共255句。 二、秦汉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与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首倡者是西汉初年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其他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居于主流地位。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新体赋:即散体大赋,是汉初由骚体的楚辞演化而来的一种用韵散文。内容上主要是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即对帝王的歌功颂德,劝百而讽一;形式上则改变了楚辞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进一步散体化,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份较多;艺术上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枚乘的七发则是标志着新体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其后作家有司马相如、杨雄等。七体:七体形成于枚乘的骚体赋七发。七发就是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并以七段文字构成文章的本体。这种结构引起了后代的诸多模仿,文选遂将这些著作单列,命名为“七体”。枚马:西汉时期大赋代表作家枚乘与司马相如的合称。枚乘的赋富于铺陈,描写生动,多用夸张比兴手法,代表作为七发。司马相如的赋体制宏伟,辞采华艳,奠定了汉大赋的写作模式,是汉代辞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京都大赋:光武帝定都洛阳,而不回迁长安,引起朝野震动,成了牵动全社会的中心问题,也为文学家普遍关注。杜笃论都赋是这些转变的重要标志,它把以往天子、王侯生活的题材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题材张衡二京赋、班固两都赋。抒情小赋:兴起于汉代,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唐宋以降一直绵延不息。是赋体文学中最有生命力和价值的一类。在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心志,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现实之作。在艺术上继承着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较汉大赋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有的清丽自然,有的感情激切。主要特征:抒情性强、篇制短小、题材广泛、形式灵活多样。汉末的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的倾向。张衡的归田赋开抒情小赋的先河,其他代表作如: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记载了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简称“太史公”。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太史公书 :史记的原名。因作者司马迁曾任太史令,其文章中又屡屡自称“太史公”,故汉人多以此相称,也有称太史公记、太史公百三十篇的。东汉末灵帝时方有史记之称。互见法:“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史记五种体例:指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关于天文、历法 、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世家”是历朝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列传”为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族等的历史。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史记三家注:史记唐代及以前的三家最重要的注本,分别是晋(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班马:班固与司马迁的合称。司马迁是纪传体通史的开创者,其所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继承史记的传统,著作汉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主,记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与性格特征,文学性强。史记和汉书也是传记文学的代表作品。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由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主持宾客编写的。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倾向于道家,是研究黄老思想的极其宝贵而丰富的资料。书中不乏其医学内容,值得我们探讨研究。其中著名篇章有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塞翁失马等。苏李诗:苏李诗,是西汉苏武、李陵二人诗体的合称。托名西汉苏武、李陵赠答的若干首五言古诗,今存10多首。其中李陵与苏武三首、苏武诗四首最早见于文选“杂诗”类,列次古诗十九首之后,是较完整的一组,通常举为“苏李诗”的代表作。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上篇先讲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造成一种语言上的生动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貌似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主要由东汉班固创作。由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四部分组成,全书一百篇,八十余万字。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汉初史实,在体制上承袭史记,而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分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共一百篇。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乐府诗: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政府机构,后来把乐府机构收集整理起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魏晋以后,文人利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诗歌也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辑录了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类。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陌上桑: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五言。题名出自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叫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诗通过罗敷拒绝使君调戏故事的叙述,歌颂了她坚贞的品质和不慕权贵、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的凛然正气。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最长的叙事诗,也是中国叙事诗的代表作。它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因受到礼教迫害而被迫分离,最终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诗中对人物的刻画曲尽其妙:刘兰芝的贞刚、焦仲卿的温厚、焦母的霸道、刘兄的势利,无不入木三分。此外,个性化的对话和恰如其分的细节描写,都展现了作者高明的叙事技巧。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萧统泛题为“古诗”。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感伤色彩。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言事增实:这是王充对形式主义文风的批评。东汉时期谶纬流行,文学创作中出现“言事增其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就是不依据事实而随意夸大,有损于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涉及到对文学创作的艺术虚构中,如何处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关系的理论问题。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论衡:是中国历史上东汉时期思想家王充的一部著作,是一部宣传无神论的檄文,是古代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 (论衡对作篇)。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撰,是一部主要记述春秋末期,吴越二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前五篇为吴事,起于吴太伯,迄于夫差;后五篇为越事,记越国自无余以至勾践,注重吴越争霸的史实,今存十卷。吴越春秋着录于隋书经籍志和唐书经籍志,封禅仪记:作者东汉光武帝时人马第伯。封禅仪记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十二年,封禅泰山,马第伯为先行官,他在封禅仪记中详细记叙了封禅时的种种准备工作。三、魏晋文学自觉: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期。表现在: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还有文笔之分;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较明晰的文体辨析始于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其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并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论述。文心雕龙上篇主要对文体进行讨论,将文体分为三十三类;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地追求。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文学的情采、声律、用事用典、对偶修辞等的追求,特别是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自觉地追求,同时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曹丕(魏)典论论文、陆机(西晋)文赋、刘勰(梁)文心雕龙、钟嵘(梁)诗品等论著,以及萧统(梁)文选、徐陵(陈)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而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建安文学出现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创作风格、陶渊明开创田园诗、山水诗的出现、谢灵运对玄言诗的革新和大力写作山水诗、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南北朝民歌的创作等都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繁荣。)文笔之分:文笔:1、泛指文章、文辞。如东汉王充的论衡超奇里,以文章为文笔。后又称文章的写作技巧为“文笔”,如文笔犀利。2、六朝人区分文笔为文、笔。把无韵的称为笔,把有韵的称为文。刘勰文心雕龙总述:“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萧绎(梁元帝)金楼子立言则泛指有情采的诗赋为文,议论叙事者为笔。 文与笔的区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认识。在对文学与非文学的总的认识上,便是文,笔的问题了。它提出了文与笔的区别,实质是对“文”的观念的辨析。齐梁之际出现的关于文笔的不同论述,是对于古文运动的评价中涉及的又一个问题,是关于文笔之争引起的对于文学的不同看法。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建安文学:指东汉建安年间(196220)至魏初的文学。文坛以“三曹”为中心,其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七子”)等一批文学家,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他们既有政治理想和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时代,诗人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哀叹,具有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以及多悲凉慷慨之气,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建安风骨: 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语言自然明白流畅,。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也称为“正始之音”。 代表诗人有阮籍、嵇康等。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正始文学:正始为魏废帝曹芳的年号。正始文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发生在魏晋交替之际。因为处于黑暗恐怖的政治统治中,又加上玄风正盛,这些文学作品中没有了建安文学反映人民疾苦和建功立业的内容,也没有了建安文学慷慨奋发的进取精神,多表现否定现实、韬晦遗世的消极反抗思想,散文多旁敲侧击,诗歌多用比兴象征,正始诗风曲折含浑。但正始文学的基本倾向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反抗,这在基本精神上与建安文学是一致的。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潘陆:西晋太康诗人潘岳和陆机的并称。两人都是“太康体”的代表作家,是“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中的两位杰出代表。南齐书文学伟论:“潘陆齐名。”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太康诗风:太康是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太康诗风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潘、陆诸人的努力表现拟古和追求形式技巧两方面。太康诗风的特征是繁缛,表现在三个方面: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从文学发展规律看,由质朴到华丽、由简单到繁复是必然趋势。陶谢:指东晋末宋初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杜甫有“焉得诗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之句,即指此二人。他们都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但陶多写田园,而谢多刻画山水;陶诗语言朴实自然,谢诗则讲究词藻与对偶,崇尚绮丽,风格并不相近。二谢、大小谢:指的是大谢“谢灵运”和小谢“谢朓”, 他们开创了南朝的山水诗歌,扭转了玄言诗歌笼罩诗坛的传统,成为南朝诗坛的一个重大变化。谢灵运,东晋人,是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对唐代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谢聎,南朝齐人,因与谢灵运的经历非常相似,因此被称为“小谢”,他的山水诗风格清俊秀丽。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颖,富有情致。元嘉三大家: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著名的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并称。谢诗富艳精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雄恣奔放,是谓“宋初三体”,诗风差异明显,共同之点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词藻和对偶。玄言诗:玄言诗兴盛于东晋,既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又和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的心态有关。代表作家孙绰、许询、刘琨、郭璞等,以诗说理,内容阐发老庄玄理及佛理,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几乎无艺术性可言。诗品序评其曰:“理过其辞”、“谈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对后世谢灵运的山水诗、白居易诸人的说理诗、宋明理学家之诗,都产生了影响。 山水诗:真正以自然山水景物为独立的、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山水诗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家是谢灵运。田园诗: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田园景色和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随着南朝齐谢脁山水诗注意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们一般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可见其合流的趋势。五柳先生传:实为陶渊明自传。文章突出了作者不随世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人格的向往与坚持,使得文章显得与众不同,读来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陶渊明平淡自然的境界。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出自陶渊明集。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游仙诗:两晋之际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闷情怀。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郭璞的诗形象鲜明,比喻贴切,词采清新,气势挺拔,寄兴深远,较之当时盛行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要高出一筹。魏晋风度:魏、两晋名士风度的总体概括,包括三方面的内涵:曹魏时积极建功立业的健迈风度;正始与西晋士人心灵苦痛而自嘲自残的风度;东晋的审美风度,以山水游宴、游仙清谈、琴棋书画及赏竹养鹤等为风度的载体。悲愤诗:诗歌篇名。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其中五言体较可信。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左思风力: 这是钟嵘诗品对左思诗歌的评价。钟嵘诗品:“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左思的诗歌,内容充实,风格独特,在太康诗坛独标一帜,成为太康,以至西普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咏史,借咏史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气势昂扬,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他诗歌创作的这种精神,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宫体诗: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创作上重声律、求技巧,从咏物走向咏人,刻画精工,细致入微。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永明体: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又称新体诗,相对于古体诗而言,主要特征是讲求声律和对偶。这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这个新诗体。诗歌的声律和诗句的对仗加以结合形成了“永明体”。南齐书以沈约、谢朓、王融为“永明体”的创始人。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增加了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艺术效果,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从格律上奠定了基础。徐瘦体:由于徐樆和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写艳体诗著称,人们遂称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为“徐瘦体”。 骈文:是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讲究对偶、声律、用典和华丽辞藻的文体。是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文体,当时一切文章,包括书表铭颂论说等应用文都不同程度地骈偶化。其长处是节奏感很强,但它束缚思想,注重形式技巧,忽视思想内容,因而后来成为文学发展的障碍。骈文在六朝时叫做“今体”或“丽辞”、“俪辞”,唐人称“骈四俪六”,宋人称“四六文”,后来才称其为“骈文”。特点是讲究对偶,多四六字句式;讲究平仄;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辞藻。北地三才:指在北朝文人中能自觉学习南朝文化,对南北文学的合流起到推动作用的作家温子升、邢劭和魏收的并称。总的来说他们都是南朝文风的模仿者。温子升一部分诗风格清婉,辞藻华丽,讲究对偶,近似南朝,一部分诗受到过北方民歌的影响。邢劭诗文多模仿魏晋和南朝人。魏收所长在史传文。哀江南赋:赋篇名。北周庾信作。作者原仕南朝,后出使西魏,被羁留而仕北朝,虽位尊名显,甚受优待,但常惦念故国,追忆往事,因作此赋以抒怀。赋篇以作者自身遭遇为线索,写出梁朝由兴到衰的过程,揭露了梁朝统治者的腐朽无能,描写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蒙受的深重灾难。从艺术风格上看,格律严整而又不失疏放,寓雄健于苍凉沉郁之中,感情奔放,声调铿锵,颇富个性。诗体赋: 赋体的一种。与文体赋、骚体赋,并为赋之三体,有学者认为,诗体赋,由诗经演变而来,左传隐公元年所载“大隧”为较早的篇目,屈原天问、荀况赋篇的佹诗、扬雄酒赋也属此类。此类赋以四言为主体,杂有三言、六言句,篇幅短小,结构精致,有诗经的简朴和整饬风格。梁齐以后五、七言诗体赋流行。唐代后产生敦煌诗体赋。别赋:这是一篇著名的抒情小赋。齐梁之际,赋摆脱传统板滞凝重的形式向抒情言志的小赋发展过渡,并用以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感受。这篇赋便以浓郁的抒情笔调,以环境烘托、情绪渲染、心理刻画等艺术方法,通过对戍人、富豪、侠客、游宦、道士、情人别离的描写,生动具体地反映出齐梁时代社会动乱的侧影。结构上,开篇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定一篇之基调;中间以“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铺陈各种别离的情状写特定人物同中有异的别离之情;末尾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的打破时空的方法归结,在以悲为美的艺术境界中,概括出人类别离的共有感情。吴歌:产生在以建业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因其地古代属吴,故称“吴歌”。产生时代以东晋和刘宋的居多,比西曲为早。现存326首,主要曲调有子夜歌子夜四时歌读曲歌懊侬歌华山畿神弦歌等。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其内容主要表现爱情生活,语言清新浅近,感情真挚细腻,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真实地再现了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西曲: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产生时代以宋齐梁陈的居多。今存142首,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而且更多地表现了人民的爱情生活,突出特点是结合劳动来写爱情。因此,在情调上与吴歌的闺阁气息有所不同,风格也较为开朗明快。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卷十二),陈祚明则谓之“言情之绝唱”(采菽堂古诗选)。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敇勒歌:乐府杂歌篇名。北朝民歌。敕勒歌辞系从鲜卑语译出。北齐高欢为周军所败,命斛律金唱此歌以激励士气。这首歌辞歌唱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风格异常雄浑朴质,不愧为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木兰诗:一首著名的北朝民歌,又名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