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时至今日,现代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冲击已是不争的现实。产生于工业社会的现 代体育借助现代奥运会的勃兴,而逐步成为当代的主要体育方式,以至于民族传统体育 只能处于亚体育地位。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子分支民俗体育,是较为原始的体育文 化形式。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注定了它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和艰难性。民俗体育活 动既是现代体育的基础,又是现代运动的补充,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不可缺少的精髓部 分。民俗体育活动的兴衰,将直接影响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民俗体育活动 的传承,民俗体育活动的发展,成为了我们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出解决 问题的办法,明确民俗体育活动发展的方向,成为我们体育学者的根本任务。 本文立足于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体育社会学等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文献 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北宋开封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演变与现 今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指出了北宋开封民俗体育活动在历史演进过 程中发生的变化,并针对这些变化罗列出了北宋开封民俗体育活动后续的发展方 向,探寻现今社会对于开封民俗体育活动在今后传承与发展的启示。通过分析与研 究,北宋开封民俗体育活动传承主要体现在时间上的传承、空间上的传承与内容上 的传承。而其演变则主要表现为从地域性到广域性、从因袭性到时尚性、从单一性 到复杂性等,究其原因,有历史因素、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民俗转变 因素等。再结合现今开封民俗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总结出北宋开封民俗体育活 动发展的努力方向:1、以宋文化的宣传,带动开封民俗体育活动的发展;2、活动 进入校园,让学校体育为其领航;3、民俗节日专题化,刺激民俗体育活动的再发 展;4、增加民俗体育活动的比赛,吸引更多人的参与;5、新闻媒体将发挥对于民 俗体育活动发展的良好向导作用;6、政府对于民俗体育活动的保护与推进。 关键词:关键词:北宋开封;民俗体育活动;传承;演变;发展 iii abstract right until today,it is a unarguable fact that mordern sports are impacting traditional sports. the mordern sports which is produced in the modern industrial society has contributed and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sports,by means of modern olympic games sports. so that the traditional sports can only run to the second position. folk sports which is a branch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 sports is relatively a primitive form of sports culture. the time background it has produced has led to its development of twists and status in the current society.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the basis of modern sports but also the supplement of modern sports. it is a indispensabl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folk sports activity will have a deep and direct influence on developmet of chines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sports activities has become a pressing problem that we need to solve as soon as possible. to find a way to solve these problem and nail down the direction of folk sports activities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essential task of our sports scholars. this article which is based on the sociology, folklore and social sports science, try to systematically analyse and research the inheriting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sports activity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kaifeng by the means of using literature, interviews , logical analysis and so on. through the research it pointed out the changes occurred in the process i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kaifeng. and in the light of these changes it set out subseque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se folk activities,and seek the enlightenment that nowadays the society for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enlightenment of folk sports activity in kaifeng.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i find that the inheritance of folk sports activity in kaifeng is mainly embodies in time,space and content .in another aspect, the change is mainly embodies from locality to euroky, conventionality to fashion,and oneness to complexity. these are all depend on the change of history,geography,politics,society and folk. whats more,combined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folk sports activity in kaifeng,it has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are sever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folk sports activity in kaifeng. firstly,try to make knowledge of culture in song dynasty,so that it can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sports activity in iv kaifeng.secondly,let these activities go into school,and keep the school sports for its pilot. thirdly,initializate folk festival project to excite its development. fourth, try to add the game of folk sports activities to attract more people and make them attend these activities. fifth,the media will bring the folk sports activities into play. finally,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tect and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sports activities. key words :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kaifeng;folk sports activities; inheritance; change;development iii 关于学位论文独创声明和学术诚信承诺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 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 据我所知, 除文中特别加以说明、 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 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在此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不存在舞弊作伪行为,文责自负。 学位申请人(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1 年 月 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了解并同 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科研信息 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以供公众检 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 以采取影印、 缩印、 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1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201 年 月 日 前言 1 前 言 前 言 一、研究背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冷战结束,世界朝多极化方 向发展;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和区域化经济集团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 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中国的经济近 20 年来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发展。中 国的体育事业也伴随着经济蓬勃发展,借助现代体育活动,成为了世界体育大国,脱掉 了“东亚病夫”的帽子。 现今社会,随着外来体育项目的增多,在其竞技性、应用的广泛性上都优胜 于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世界体育一体化趋势明显加速的当今,现代体育对民 族传统体育的冲击已是不争的现实。正所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在中国的体育领 域,舶来的现代体育形式已经占据了主导的地位,90%以上的西方竞技体育项目统领了 我国的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领域, 产生于工业社会的现代体育借助现代奥运会的勃兴而 逐步成为当代的主要体育方式,以至于民族传统体育只能处于亚体育地位。 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子分支民俗体育,是较为原始的体育文化形式。它产生的 时代背景,注定了它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和艰难性。民俗体育活动既是现代体育的 基础,又是现代运动的补充,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不可缺少的精髓部分。民俗体育活动 的兴衰,将直接影响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民俗体 育活动的发展,成为了我们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明 确民俗体育活动发展的方向,成为我们体育学者的根本任务。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大力发展中原文化,让世界了解河南” ,是现今河南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 迈进的必要途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河南省推进文化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 化基础。 七朝古都开封,是北宋时期的都城,它承载了北宋的历史和文化的所有内容。同 时,它也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 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开封(史称东京) ,在当 北宋开封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演变与发展 2 时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繁华的世界大都会。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认为: “华 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天水一朝指宋朝) 。 ” 1邓广铭 先生也曾说: “两宋时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历社 会史时期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 2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则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 上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重要时期。正是因为北宋时期,国土趋于统一、社会经 济繁荣、政治稳定、文化的复兴与发展,促使各式各样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开展 的如火如荼,并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如龙舟竞渡、蹴鞠、水戏、盘鼓、胡 敲(今空竹) 、诸子百戏等项目,不仅丰富了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且在这一时期, 民俗体育活动也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兴盛。 民俗体育既然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子分支,那么,它的兴衰将直接影响着我国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开封,作为北宋时期的都城,赋予了这座城市特殊的历史 地位。以史为鉴,因此,结合北宋和开封,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来研究民俗 体育活动的传承、演变与发展,既符合体育与历史的辩证关系,也符合民俗体育 活动地域性的本质特征的要求。再者,民俗体育活动的勃兴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 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综合的历史形态。 再者,民俗体育活动的地域性特点,确立了我们以小见大,以局部见整体的研 究方式,笔者选取北宋开封的民俗体育活动作为研究对象,便是遵从了唯物辩证 法的递进规律,从历史的逐步演进、从民俗体育的自身特点出发,来研究北宋开 封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演变与发展,结合历史、经济、政治、地理、文化等相 关因素,分析北宋开封的民俗体育活动传承和演变的特征、特点,及出现这些演 变的原因,再结合现今开封整个社会环境与民俗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客观的 进行分析、总结与建议,为北宋开封民俗体育活动在以后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可 参考的理论依据。也为我国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与发展的相关研究做铺垫,在弘 扬北宋民俗体育文化的同时,也为河南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迈进推波助澜。 三、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针对本研究的需要,本人查阅了河南大学图书馆、河南大学体育学院资料室的 大量文献资料,同时,通过计算机检索系统查阅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 前言 3 万方数据库、及“百度百科() ”等中文期刊数据库和相关网站 的论文、著作与报道,对手机的信息加以分析、研究,了解了关于北宋及其以后 历史、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演变与发展研究的现状,为本研究提供了 理论依据。 2 访谈法 走访了开封市博物馆、开封市体育局、开封市文物管理局、河南大学历史文 华学院、开封市民俗体育协会与社团等的相关专家、学者与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 群众,向他们了解到了关于开封民俗体育活动传承、演变与发展的基本情况,以 及影响与制约开封民俗体育活动发展的相关因素与问题,为本研究提供了可靠的 现实依据。 3 逻辑分析法 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根据 课题研究的需要,将各个时期关于开封民俗体育活动的资料进行了逻辑分析。 四、文献综述 通过翻阅与检索河南大学图书馆、河南大学体育学院资料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万方数据库、及“百度百科() ”等中文期刊数据库和相 关网站,共 1803 篇相关著作、文献、资料等发现,和宋代民俗体育活动有关的历 史典籍,有宋史 、 东京梦华录 、 西湖老人繁胜录 梦粱录等。在这些著 作当中,除宋史为官修正史外,其余典籍皆为当时文人反映社会风俗的文人 笔记,例如, 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中说到: “祟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 小儿相扑杂剧,掉刀蛮牌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 ; 西湖老人 繁胜录:“瓦市:南瓦、中瓦、大瓦、北瓦、蒲桥瓦。惟北瓦最大,相扑:王 尧大、撞倒山、刘子路、铁板踏、宋金刚使棒作场:朱来儿;打硬:孙七郎 十三座勾栏不闲,终日团圆。 ”便是从宋朝当时兴盛的“瓦肆”这一特殊的民间、 民俗体育表演形式,介绍宋代民俗体育表演活动的。另外,还有一些典籍是以考 索历代风俗事项之起源和演革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性著作,其中有相关宋代民俗体 育活动的内容,如太平广记 、 岁时广记 、 客斋随笔等。还有一些著名诗 人、词人的诗稿、宋词中,也有相关宋代民俗体育活动的记录。就连大家最为熟 悉的四大名著水浒传中,也有关于北宋民俗体育活动的内容。这些典籍 北宋开封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演变与发展 4 都是以当时的社会风貌、风俗为主题,对当时历史事件与事物比较客观的、如实 的介绍与描述。还有就是反映开封地方风貌、政治特点、经济方面、民土、民风 等方面一些书籍,其中和本研究相关的有开封地方志 、 祥符志 、 开封民俗 、 开封方志等。除以上书籍外,还有相关画卷、陶模、图片等,也从另一个方 面对北宋开封的繁荣景象与体育活动状况做出了反映。 另外,通过文献的检索,结合本研究逐层分析: 首先,近 530 篇是关于宋代市民、民间体育活动的文献资料,如宋代体育 与宋代社会 、 两宋市民体育初探 、 浅谈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体育文化的嬗 变 、 宋代市民体育休闲生活的社会学分析 、 宋代女子体育项目及其特点 、 从 宋诗词描写中看宋代体育文化等,均是以宋代为历史背景,对其当时的民间体 育活动内容、形式、特点及宋代体育文化做出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属于项目整理、 介绍为主的研究成果。其中,也间接的有对北宋民俗体育活动的相关介绍。 其次,是关于开封民俗、开封体育活动的相关资料 985 篇,但是范围过于宽 泛,有些甚至是以杂文的形式出现的,仅有少部分,如开封斗鸡民俗现象及其 社会意义 、 浅析开封旅游的宋文化开发 、 宋代陶模造型蕴含的民俗文化色彩 、 浅析郑汴一体化视角下开封民俗旅游的发展 、 百年文化的遗失与守护浅析开 封山陕甘会馆建筑艺术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文献资料,是从现今开封存在的 民俗、民俗文化和体育活动着手,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了开封民俗、 民俗文化和体育活动的特色、特点,结合这些,提出了有利于开封民俗、民俗文 化和体育活动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另外,部分网站中也有涉及开封民俗体育活动 方面的内容,比如“中华商城网”中关于开封斗鸡的描述,还有“福客资讯网” 中关于开封民俗“民俗体育强身健体旋转的开封陀螺” 、 “百度网”的百度百科中 关于“开封盘鼓”的介绍等,属于对现今开封民俗体育活动的项目做出的整理与介绍, 多见为叙事性文章。 再者,是关于民俗体育活动的研究成果,共 164 篇。研究包括中国古代民俗体 育活动、古代民俗体育文化、民俗体育活动的现状、民俗体育活动文化的发展, 例如中国唐宋体育史 、 从历史起源看民俗体育的发展 、 论民俗体育的现代 化发展 、 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 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及其资源的 开发研究 、 从体育考古看我国古代民俗体育文化特征等,这些研究成果,以项目 前言 5 整理、介绍为主,在项目整理与介绍的基础上较深入研究起源、特征等,研究主 题不断拓展,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等多个方面,这些相关文献也 都是近年来关于民俗体育研究的热点话题。 在搜索的众多文献中, 也检索到了民俗体育活动传承的研究, 共 43 篇, 如 我 国民俗体育的特征及其传承研究 、 海洋民俗体育的内涵、流变及发展策略 、 对城 镇化进程中我国民俗体育演进的思考 、 傣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的传承与演变等,但 仅仅是从民俗体育的内容、特征入手,来分析影响和制约其传承的各个因素,提 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还有一些其他地域或历史时期民俗体育活动的相关文献 74 篇,如洛阳市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特征分析 、 河洛民俗体育研究 、 隋 唐民间体育活动述论等,这些也都属于项目整理、介绍为主的研究,和宋代市 民、民间体育活动的相关文献属于同类型研究成果。 综合来看,笔者所查阅的著作、文献和网站,关于民俗体育的研究,主题广 泛,包括民俗体育理论体系研究;项目整理、介绍;起源、传承、演进研究;现 状调查研究;综合效益研究等。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对不同的民俗体育进行深入的 挖掘,但以起源、传承、演变为主的多,民俗体育理论研究少;回顾历史的多, 展望未来的少;传统民俗研究多,新生民俗研究少。以本课题这样专一于特定的 地域,联系特定的历史时期,将这一特定地域中的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演变与 发展做出客观分析,结合其传承与演变的情况,进而分析民俗体育活动今后更好 的、更合理的发展的理论研究,几乎空白。基于以上原因,提出了结合北宋与开 封这两个特定的因素,来分析北宋开封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演变与发展这一研 究课题。 论述 7 论 述 一、北宋民俗体育活动的概念 1 民俗 民俗, 即民间风俗, 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 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3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 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 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它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 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 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 范,如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又如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大年 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民俗涉及的内容 很多,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括生产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 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学等。 2 民俗体育 从文化的角度讲,民俗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渊远的历 史。我国从远古时期起就有各种祭奠、祈求、纪念、庆祝等群众性活动,作为人 们生活中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各民族、民间岁时节日或社火等活动也蕴含着丰 富的民俗、民间体育的元素,如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舞龙灯、耍狮子、扭秧歌 等, “清明节”的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拔河等,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龙 舟竟渡,以及“重阳节”的九九登高活动等。这些活动蕴涵了许多民俗体育活动 的雏形,反映出了特有的体育文化。国内学者对民俗体育概念的界定还没有形成 共识。 体育科学词典将民俗体育界定为“在民间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 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 ; 4 余万予等人将其内涵确定为: “在民俗活动中产生,依托民俗节日发展,并在一定 时空范围内流传的与健身、娱乐、竞技、表演有关的活动形式” ; 5台湾民俗体育 北宋开封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演变与发展 8 学者蔡宗信先生将民俗体育定义为“是一个民族在其居住的地方慢慢共同创造形 成传统而延续下来的一种身体运动文化习惯” 。 6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民俗体育 是民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俗又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民俗 体育也是民间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比较准确地把握民俗体育活动的概念, 关键是要把握民俗体育的本体属性。以钟敬文先生和乌丙安先生为代表的许多学 者都认为民俗的本体属性在于其“集体性、类型性、继承性和扩布性(传统性)” 。 例如, 风筝是一项古老的民俗体育项目, 我国是风筝的故乡, 到今天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现已成了全人类所共有的文化。而涂传飞先生根据民俗之“俗” 的内涵将民俗体育界定为: “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 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民俗习惯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 动” 。 7应该讲,该定义表现出了民俗体育之“俗”的基本特点。而笔者认为这其实是将 民俗体育窄化的认识, 民俗体育区别于其他体育在于其产生时主要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 的民俗习惯,从而表现出它的集体性、传承性等特点,但在其产生之后,再进行这些民 俗体育项目运动时,并非一定要依附于这种民俗习惯。我们不能说在端午节举行的舞龙 属于民俗体育活动,而在平时进行的舞龙则不属于民俗体育活动。因此,陈红新,刘 小平等人将民俗体育定义为: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化空 间中所创造并为广大民众所传承的一种集体的、模式化的传统体育活动。 ” 8 3 北宋开封民俗体育活动 我国体育历史悠久,但“体育”却是一个外来词。它最早见于 20 世纪初的清末, 当时,我国有大批留学生东渡去日本求学,其中,学体育的就有很多,回国后,他们将 “体育”一词引进到中国。据此来判断,北宋时期的民俗体育活动在当时并不是以“体 育活动”这种称呼存在。根据相关史料反映,在北宋时期,民俗体育活动多以 “民俗 表演”或“娱乐活动”的形式开展。再根据之前民俗体育活动、民俗的概念和民俗体育 活动的产生方式以及它自身的特点,具有大众性、广泛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等,这些都 符合我国民俗的一般特征。因此,结合民俗的这些特征、民俗体育的概念,再结合本课 题的“北宋开封” ,笔者认为,北宋开封民俗体育活动应该是指: “在北宋时期,都城东 京包括其附近范围内, 广大民众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化空间中所创造并为广大民众所传承 的一种集体的、模式化的传统的民俗表演活动或体育娱乐活动。它既包括之前就已经拥 论述 9 有并传承下来的民俗表演活动和体育娱乐活动, 也包括当时人民所创造的民俗表演活动 和体育娱乐活动。 ” 二、北宋开封与民俗体育活动 1 北宋开封 北宋时期,开封(史称东京)为宋朝国都长达 168 年,历经九代帝王。东京城 周阔 30 余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组成,人口达到 150 余万,是一座 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繁华的世 界大都会,而显赫于世、北宋也是继唐代以后科技、文化、艺术发展的又一个鼎盛 时期,创造了一代灿烂辉煌对于后世影响深远的宋文化。政治上,北宋政权稳定, 社会秩序祥和安宁,百姓安居乐业。经济上,当时的东京,作为一座国际型大都市, 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其商业尤为繁华。北宋时期,手工业生产有很大进步,当时各 种手工业作坊的规模和内部分工的细密程度,都超越前代。生产技术发展显著,产 品的种类、数量、质量大为增加和改进。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 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市场上的商品既有来自国内各地的百货,也 有来自国外的各种商品。营业时间不受限制,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和晓市。城 内另有固定市场和定期集市。其中大相国寺每月开放五次,规模很大。市内还出现 了“瓦子” (或称“瓦肆” ) ,里面有“勾栏” (歌舞场所) 、酒肆和茶楼,还有说书、 演戏等表演在其中进行,成为娱乐的中心。 “坊市合一”的经营体制,便是宋代城 市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近代城市雏形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商品 经济的发展。再者,当时开封的河运、漕运发达,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等 河流横贯东京城,将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一带的物质源源不断的运抵京都,从而使 开封处于“天下之枢,万国咸通”的有利地位。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 汴河等贯穿于东京的运河,就没有东京城的繁荣。文化上,北宋统治者重文轻武, 大肆推广科举,从四面八方选取一些并无权势凭籍的读书人为其任使,于是“怀 牒自列于州县”的人一年多于一年,两者交互起着推动和诱发的作用下,使得北 宋的文化、思想和学术水平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不 但为“由汉至唐之所不能及” ,甚至继起于其后的元、明、清各代也都不能与之相 北宋开封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演变与发展 10 比,有“汴梁富丽天下无” ( 祥符县志 )之称。北宋开封的繁华盛景,除了文字 记载外,最著名的就是清明上河图 (图 1) 。它像一部纪录片,真实生动地描绘 了东京城的繁华景象,展现了八百年前北宋东京的生活情景和社会风貌,成为后人 研究北宋时各种社会风情和人文历史的珍贵史料。 图 1 清明上河图局部(出自与清明上河学 ,河南大学出版社) 2 北宋开封民俗体育活动 由于北宋东京经济的繁荣,市民人数的激增,再加上统治者竞尚奢侈,人们沉溺于 对现实物质的享受和世俗欢娱的追求,故北宋时期的文化娱乐活动异常丰富。在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中,有: “举目则秋千巧笑” ,触处则蹴鞠疏狂。 ”的描述,来形容东京 娱乐活动的盛况。 在当时,民俗体育活动举办的时间是比较固定的,一般是在节气、节日中,或是在 大型庙会上,会有或官或民组织的重大娱乐活动,其中既有表演也有竞赛。比较著名的 当数“金明池”的水嬉。 宋史礼志中的相关描述: “淳化三年(992)三月,幸金 明池,命为竞渡之戏,掷银瓯于波间,令人泅波取之。 ”显然,文献描述的是一场游泳 比赛,在池中丢人瓦片等物,令能游善泳者如水取之,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取得,便有 赏赐。而“岸上都人纵观者万计,可见当时东京城水嬉盛况之一斑。 还有关于清明节市民郊游的描述,在东京梦华录里也有生动的记载,千骑万众, 轻车飞盖,汇成一条洪流,流向亭榭池塘,流向花木繁盛的郊外。市民们折翠簪红,放 风筝,荡秋千,踢气球。玩累了就在柳丝下、园圃旁,罗列杯盘,畅饮饱餐。另外,蹴 鞠、捶丸、上竿等,也成为了北宋时期一些节日中的传统娱乐活动和表演项目,也是一 些艺人赖以谋生的手段,如东京梦华录记载: “正月十五日元宵有人已集御街 论述 11 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鞠,踏索上竿” (卷六元宵)。这些活动与表演不受场地限制,技术性、观赏性较强,故而称为了街 头卖艺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说明了这些活动开展的普遍程度,就是在平时,都城开封也 常有这些活动的开展。结合北宋“坊市结合”的经济模式,出现了“瓦肆”这样一种供 人们消闲娱乐的场所,在其中,诸子百戏、相扑角力等表演与活动也是层出不穷。例如, 东京梦华录中说到: “祟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筋骨上索杂手伎小儿相扑、 杂剧、掉刀、蛮牌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卷五京瓦伎艺 ) 。便 是描述在“瓦肆”进行相扑比赛与表演的场景,北宋开封人对于相扑的喜爱是甚为严重 的,出现了小儿相扑,女子相扑等。再者,不管何种相扑表演护着比赛,在“瓦肆”中 进行,已经初步反映了北宋开封民俗体育活动的商品化趋势。 从以上列举我们可以看出,北宋的民俗体育活动,不仅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而且 组织形式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从东京梦华录 、 宋史礼志等相关典籍的描述中就 可以清晰的反映出。综上所述,可以清晰的归纳出北宋开封民俗体育活动的一些特点: (1)活动的民俗性特点 在北宋时,民俗体育活动的举行,大多都附着于民俗节日或节气。例如蹴鞠,便是 清明节时宋人的传统娱乐活动。宋徽宗宫词 “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 近迷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争输赢” ,就是描写了清明节当日,宫中举行蹴鞠活动的场 景。受其皇族影响,这一时期,民间蹴鞠活动也很兴盛,以至于成为一些节日的传统娱 乐项目和一些职业一人的谋生手段。此外,端午节时,北宋人有传统的竞渡之戏,此传 统项目虽然并非始于北宋,但是在北宋时期却是盛行不衰,犹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北宋 时,每逢六月初六,万胜门外一里许的庙会上,多有百戏的表演,其中项目之多,也数 不胜数,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扑,皷板,小唱,斗鶏 砑皷,牌棒,道 术之类,色色有之,至暮呈拽不尽” ( 东京梦华录卷八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 日神保观神生日) 。从以上描述得出,北宋时期的民俗体育活动都有其自身的民俗性特 点,一般都在固定的节日、节气举行固定的民俗表演或者娱乐活动。活动的时间依附于 民众的一般民俗,可以说北宋民俗体育活动有鲜明的民俗性特点。 北宋开封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演变与发展 12 (2)活动的内容与组织形式特点 北宋开封的民俗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蹴鞠、击鞠、捶丸、驴鞠、相扑、武术、 射箭、踏索、上竿、踏蹻、胡敲、水秋千、砑鼓等,这些活动都是老百姓们喜爱的项目, 尤其是蹴鞠、武术、水戏等,在民间流传甚广,极为盛行。 蹴鞠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足球竞技活动,北宋时这项活动颇为普及。在当时,蹴鞠分为 两军对阵的挂网球门踢法(图 2)和一人单踢、二人对踢或数人轮踢等两种形式。前者是 宫中供帝王贵胄们欣赏之用,在东京梦华录中有相关踢法的描述: “左右军筑球,殿前 旋立球门,约高三丈许。左军先以球团众小筑数遭,有一对次球小筑数下,待其端正, 即供球与球头,打大膁过球门胜者赐以银碗锦綵,不胜者球头吃鞭,仍加抹 抢”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此种单球门的踢法,是两队各在球门两侧,互不越界, 双方各有球头、次球头及队员(球众) ,每方十余人。双方队员衣着颜色不同,球头与队员 之间在帽子上稍有区别。中间的球网约高三丈,上边的球门只有一尺许,叫做“风流眼” 。 比赛时以鸣笛击鼓为号,左军先开球,互相颠球数次,传给次球头,次球头再颠数次,待 球端正稳当,再传给球头,有球头将球踢向“风流眼” ,过者为胜,右军得球亦如此。经过 一段时间的比赛,按球过眼的多少定胜负,胜者有赏,负者受罚,队长吃鞭子,脸上抹白 粉(抹抢) 。这类踢法有些类似于现代足球,对抗比较强烈,有较强的观赏性。此踢法在民 间也比较流行, 东京梦华录卷七驾幸宝津楼宴中说,琼林苑宴殿之南, “有横街, 牙道柳径,乃都人击球之所” 。可见这里是民间蹴鞠活动的场所。而另一种踢法则从考古发 现上找到佐证。宋代出土的陶枕,有民间女子单人踢球的。湖南博物馆收藏的“足球纹铜 镜” (图 3) ,是一对青年男女对踢的场境。还有北宋时期的宋太祖蹴鞠图 (图 4) ,描绘 了宋太祖、宋太宗、赵普、郑思、楚昭辅、石守信六位君臣进行的一般场户蹴鞠的场面。 另外,在北宋时还有专为足球成立的社火,其中著名的有“齐云社” 、 “圆社”等,这也从 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时期蹴鞠活动的兴盛程度。 图 2 中国宋代蹴鞠 图 3 足球纹铜镜 图 4 宋太祖蹴鞠图 论述 13 图 5 民间相扑图 图 6 金明池争标图 北宋东京的民间习武之风盛行,武术中以相扑为最。东京民间有“社火”组织相扑 表演,多在瓦舍内进行,并且多在节日中进行表演,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多次 节日中均有提及便可以看出相扑在当时民间的盛行程度。并且在水浒传中第七十四 回燕青智扑擎天柱叙述浪子燕青与任原相扑比赛的全过程,详尽而生动地再现了我 国北宋时期相扑的场面。 即便是在清明上河图中, 也有关于民间相扑比赛场景的描绘 (图 5) 。另外,由于北宋时期民间的习武风气盛行,因此,在北宋时期多有各种武术社团,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射箭,并且在当时成立了比较大的结社组织弓箭社。他们平时种 田,闲时习武,组织健全,纪律严明,起着保卫家乡的作用。因此,在当时有着“带弓 而耕,佩剑而樵,出入山坂,饮食长技与敌国同”的说法,人人退可农作耕田安居乐业, 进可为兵为伍保家卫国,可见当时民间习武的一斑。 杂技、技巧类的项目在当时被称为“百戏” 。 “百” ,意为众多, “戏”则指表演与杂 耍。百戏大多出现在北宋的民间庙会和重要集会活动时,主要在瓦舍中进行,多以表演 的方式展示给大家。如:踏索、旋舞、砑鼓等,都是在瓦舍这一北宋特有的活动场所内 进行的。 东京梦华录中有云“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 五十余座象棚最大,可容纳数千人。 ” ( 京瓦伎艺 ) 。又如大型的水上项目和竞赛 水秋千、龙舟竞渡等,是北宋当时水戏之中最具特色的项目。在东京梦华录中 有这样的描述: “驾先幸池之临水殿锡燕羣臣,殿前出水棚,排立仪卫,近殿水中,横 列四彩舟,上有诸军百戏。如大旗,狮豹,棹刀,蛮牌,神鬼又有两画船,上立秋 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候监教皷苗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 身入水,谓之水秋千 ,水戏呈毕,百戏乐船与水傀儡船分两壁退去。有小龙船 二十只,上有绯衣军士各五十余人又有虎头船十只,上有一锦衣人,执小旗立船头 上,余皆着青短衣,长顶头巾,齐舞棹,乃百姓卸在行人也,又有飞鱼船二只,彩画间 北宋开封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演变与发展 14 金,最为精巧,上有杂彩戏衫五十余人水殿前至仙桥,预以红旗插于水中,标识地 分远近,所谓小龙船,列于水殿前,东西相向,虎头,飞鱼等船,布在其后,如两阵之 势,须臾,水殿前水棚上一军校以红旗招之,龙船各鸣锣皷出阵,划棹旋转,共为圆阵, 谓之旋罗 ,水殿前又以旗招之,其船分而为二,各圆阵,谓之海眼 ,又以旗招之, 两队船相交互,谓之交头 ,又以旗招之,则诸船皆列五殿之东面,对水殿排成行列, 则有小舟,一军校执一竿,上挂以锦彩银盌之类,谓之标竿 ,插在近殿水中,又见旗 招之,则两行舟鸣皷并进,捷者得标,则山呼拜舞,并虎头船之类,各三次争标而止” ( 驾幸临水殿观争标赐宴 ) 。以上描述的便是在“金明池”举行的龙舟竞渡与水戏的 活动的盛大场景(图 6) ,参与的人数之多,表演的项目之丰富多样。 北宋时期民俗体育活动的内容与活动组织形式的特点, 根据笔者列举的一些典籍便 得以了解。从项目的多样性到项目的具体组织与实施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既符合 当时民众娱乐生活的需要,也照应了北宋民俗体育活动鲜明的民俗性特点。 (3)活动的生活化特点 北宋开封在当时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大型都市,汴京人民的生活环境不是 精巧雅致的书斋,清静秀丽的田园,而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喧嚣热闹的市场。再者,当 时贯穿开封城内的五大水系联通黄河、京杭大运河等主干河流,交通发达,也使得当时 开封城成为全国人口聚集地。所以,当时开封的民俗体育活动的项目繁多,参与者也众 多,它依托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这对于当时的民俗 体育活动的传承与传播来说,形成了良好的氛围。不管是在节日、节气里举行的民俗体 育活动中,还是在集会中表演的民俗体育活动中,或是在平时市民参与的民俗体育活动 中,都真实的反映出北宋汴京市民的生活风气与生活质量。另外也反映出了,北宋开封 民俗体育活动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当时已然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市民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活动的地域特点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相应的民俗体育活动 也就因为不同的地域分布而具有了地域性的特点。开封城处于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属 于中国北部平原地区,并且城周边居民多为汉族,故此,在开封城内所流传下来的民俗 论述 15 多为北方平原地区汉民的风俗。那么,在北宋时期的开封城内所进行的民俗体育活动, 便多附庸于平原地区汉民的风俗。根据东京梦华录中卷六至卷十相关节气与节日、 庙会的记载,当时东京城的民俗是符合北方平原地区的民俗习惯的。而北宋开封的民俗 体育活动又多出现在民俗节日、节气、庙会中,因此,北宋开封的民俗活动具有很强烈 的地域性特点,这也符合民俗体育活动的一般特点。 三、北宋开封民俗体育活动传承与演变 在北宋之后,历史的车轮压过了南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改革开放等时 期,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开封民俗体育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发生一些变化,这 些变化即是北宋民俗体育活动的演变。除去这些演变外,北宋民俗体育活动被保留下来 的大部分,称为其自身的传承。民俗体育活动是一种传统性的体育文化,他的传承性包 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民俗体育活动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连续性;二是 指民俗体育活动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在空间上也可以传播和扩布的,即民俗体育的 横向传播。而民俗体育活动的演变性则是指在其时间与空间传承的基础上,由于历史的 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下,而使民俗体育活动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发 生的变化。 想要搞清楚北宋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与演变, 那么就要先弄清楚现今开封城内的民 俗体育活动都有哪些,它在内容上有哪些特点。只有弄清楚了这两点,再结合北宋开封 民俗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特点等,我们才能条理清晰的分析出北宋开封民俗体育活 动的传承与演变。 1 现今开封民俗体育活动 开封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 在这座城市里至今留传下来的民俗体育活动还有 很多,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在开封城内,金明广场、市政广场、迎宾城墙的环形 广场、汴京公园、各个居民社区等空旷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市民采用民俗体育活动锻炼 的身影。活动的内容有空竹、陀螺、盘鼓、腰鼓、旱船秧歌、太极拳、八段锦等。而现 今开封传承下来的这些活动都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现今开封城内的民俗体育活动多以娱乐性、健身性为主。并没有太多时间的 限制,而是市民在其闲暇时间里进行,并且具有现代都市的特点。例如笔者走访的王桂 北宋开封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演变与发展 16 敏老师,她便是在在迎宾岗东侧的环形广场上,自发的组织了一批人,每到晚上在广场 上进行盘鼓练习。据王老师描述,她们这些人都是来自各个阶层、不同的岗位的退休职 工,在家清闲,利用空余时间自发组织在一起,组成了这支盘鼓队,每天晚上大家敲敲 打打,玩玩闹闹,既锻炼了身体,也结交了友谊,娱乐了身心。甚至有的时候,某些商 店开业还会请他们去表演,她们觉得是盘鼓给她们的退休生活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还有 开封陀螺,据笔者走访的李孝堂老人描述,开封陀螺样式众多,大小都有,小到 100 克, 大到 20 公斤。他练习陀螺已经七年了,抽打陀螺可以使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得到锻炼, 67 岁的他现在打一下午也不觉得累,自己糖尿病、肩周炎的毛病也好多了。现在,在金 明广场上抽打陀螺的朋友越来越多,他们都觉得这是一种很不错的娱乐与健身方式。并 且他们还从鞭子抽打陀螺是发出的响声,结合赶车人甩鞭的动作,自己改进,形成了另 一种独具特色的“甩响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学年福建省百校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 个人户外装备租赁合同模板(含损坏赔偿细则)
- 家电维修经验案例分享与创新方案总结
- 快乐玩具:快乐时光的童年乐趣
- 实验设计数据处理规范要求
- 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方案
- 如何提高营销团队的执行力
- 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预案
-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规划
- 2025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司法局招聘司法行政辅助人员(1人)考试含答案
- 电能质量技术监督培训课件
-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课件
- 精障风险评估报告
- 股东大会制度法理研究
- 译林版八年级上册英语书后单词默写
-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伴我成长》完整版课件
-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附注参考格式
- 六年级六班书香班级申报材料
- 引水罐设计计算书-2
- 应急车辆维护与保养方案
-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自动盖章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