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学专业论文)对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理论之反思.pdf_第1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对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理论之反思.pdf_第2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对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理论之反思.pdf_第3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对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理论之反思.pdf_第4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对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理论之反思.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内容摘要 侵权法最重要的任务是确定侵权行为人的责任。不管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不 管采取三要件还是四要件,因果关系始终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我国目前在侵权法 领域涉及因果关系认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立法上缺少明确的规定;学说上众说纷 纭,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理论;实务中因缺少认定规则和统一理论的引导而使得裁判 乱、不确定。然而在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他们的法学家在近两百年的 时间内对因果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很多有价值的理论。因此我们借鉴英美法系 和大陆法系对因果关系的理论研究成果很有必要。从分析我国真实案例,寻找和揭示中 国目前在侵权行为因果关系方面到底有什么样的问题出发,然后分析英美和德国、我国 台湾地区的因果关系理论,笔者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 笔者的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简单从因果关系概念、研究对象、地位入手;接着总结我国理论界 和司法实践中因果关系理论的现状,进而分析现状。只有发现我国在因果关系方面存在 什么问题,论文才能进一步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具体的分析事实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若非规则(but-for rule),以及若非 规则的补充实质性损害标准;接着介绍法律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直接因果关系、可预见 规则,简单介绍了因果关系的中断;最后是对英美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理论的反思。 第三部分:简单介绍条件说、原因说及其缺点;着重分析目前大陆法系占主流地位 的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和法规目的说;以及对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和法规目的说的反思。 第四部分:首先分析为什么不赞成因果关系的两分法和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然后提 出我国因果关系理论构建时支持条件说及条件说可行性验证;最后提到研究因果关系应 注意的问题。 文章最后是对本文的观点做出的总结,期望对我国的因果关系理论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事实因果关系;法律因果关系(近因) ;相当因果关系;可预见标准; 过失 1 abstract tort law,the most important task is to determine the infringement of human responsibility.whether civil law or common law, regardless of tort take three elements or four elements,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and indispensable part. china is currently in the field of tort law involved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causation are facing major problems: the lack of clearly defined legislation;doctrinal opinions, not the formation of a relatively unified theory; due to the lackof recognized rules and unified theory guide practice and makes the refereechaos, uncertain.however, in the uk, america, germany, japan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their jurists in the past two centuries, this element of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pth discussions, made a lot of valuable theoretical. therefore we draw on common law and civil law theory of causality research is necessary.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real case, looking and reveals infringement causality in the end there is the problem of what, then causality theory analysis of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one hand and germany, taiwan, china, the author ultimately draw their own conclusions. the author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sections: the first part: first start with a simple concept of causality, the object of study, status; then summarizes the status of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judicial practice ,analyze the status quo.only the discovery of causal relationship exists, the papers in order to further analyze the problem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part ii: analysis of the facts causality criteria: but-for rule, the supplement of the but-for rule : substantial damage criteria standard;then introduced the criteria of the law of causality: a direct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eseeable standard simple causality interrupt; final reflection on the anglo-american tort law causation theory. part iii: simply describes the conditions for theory and the reason theory as well as their shortcomings. analyzes dominant in civil law appropriate causal relationship theory and regulatory purposes theory.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f appropriate causal relationship theory and regulatory purposes. part iv: first, why not in favor of causality dichotomy and appropriate causality theory; then conditioning theory put forward chinas causation theory build support; conditions that feasibility validation. last mentioned study causality should note problems. the end of the article made the point of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2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etical research helpful. keywords: facts causality; the legal causal relationship (proximate cause); appropriate causality; foreseeable standard; negligence 1 目 录 引引 言言 . 1 一、我国目前因果关系现状及对现状的分析一、我国目前因果关系现状及对现状的分析 . 4 (一)因果关系的概念和地位 . 4 (二)因果关系在司法实践中的现状及分析 . 5 (三)因果关系研究现状及分析 . 9 二、英美法系的因果关系理论二、英美法系的因果关系理论 . 10 (一)两分法之事实上的因果关系 . 10 (二)两分法之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 11 (三)对英美因果关系两分法的反思 . 13 (四)经济分析法学以及对其的反思 . 15 三、大陆法系的因果关系理论三、大陆法系的因果关系理论 . 17 (一)条件说与原因说 . 17 (二)相对因果关系说和法规保护目的说 . 18 (三)对相当因果关系说和法规目的说的反思 . 20 四、我国侵权因果关系理论之构建四、我国侵权因果关系理论之构建 . 22 (一)反对因果关系两分法与相当因果关系理论 . 22 (二)构建一元论的因果关系理论 . 23 (三)促使因果关系要件简化成为不可逆转之势 . 26 (四)研究因果关系理论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 28 结结 语语 . 29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0 致致 谢谢 . 32 对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理论之反思 1 引 言 在犹豫中艰难地做出了抉择,选定了自己的论文题目。因为不管是美国侵权法大 师威廉普若瑟,还是王泽鉴老师都认为因果关系是难题,因果关系对法官和学者造 成了很大的困扰难以解决。本来就复杂的问题,如果没有独特的见解或建树,可能只 会给因果关系理论增忙添乱。但是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在神学院献词中说: “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对你合适的东西对一切人都适用” 。他在论自 信中说: “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所确认的东西众人也会承认这就 是天才。说出深潜于你内心的信念,它就能成为大众的观点” 。爱默生的鼓励让我冲破 了思想的束缚。既然对因果关系理论有极大的兴趣,就可以在学习各位前辈和大师的 理论基础上,发表自己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想法,观点深浅祸福均由他人评论。 而学习前辈的理论、重复前辈们的观点是我们学术研究的必经之路,现代每个人 的研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关键在于我们是否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因果关系理论增加 了一丝生机与活力。因果关系所蒙的这层神秘面纱不可能通过一篇或几篇论文就被摘 除,笔者没有能力将因果关系问题讲述的透彻明了且被多数人信服,仅期望通过文章 谈谈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社会所发生的一点一滴的变化都在侵权法上留下了痕迹,侵权案件纠纷大都表现 了人类思想的变化、进步,人们通过诉讼捍卫自己的利益的过程让侵权法上的权利和 利益内容日益增加和丰满,侵权法本身也不断调整进步,进而侵权法在更广阔的范围 内保护人们的权益。因此研究侵权法有很大的意义。而因果关系作为侵权行为的构成 要件,一直是困扰法官和专家学者的难题,事关受害人能否得到损害赔偿,对侵权法 上的当事人有重大意义。因此研究因果关系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论文运用了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笔者阅读了大量的司法案例,发现我国法院近年 公布的诸多侵权案例中,法官几乎不采用必然因果关系理论,但是偶尔还能看到必然 因果关系理论的影子。同时发现我国在司法实践中没有相对统一的因果关系理论作为 侵权案件判案的基础,在案例中明显感受到我国因果关系理论的混乱、模糊、不确定 性。在理论界,曾经长期占据通说地位的必然因果关系备受学者专家的批评。必然因 果关系理论离我们远去的同时,我国目前又没有相对成熟合理的理论作为侵权案件判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案的依据。然而此时英美侵权法已经在实践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了大 量的因果关系理论研究,大陆法系的一系列重要著作和期刊文献也积淀下来了大量丰 厚的成果,这些都对我国因果关系理论研究有很大借鉴意义。 文章还运用了比较法,研究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关于侵权法因果关系的理 论。目前英美法系的因果关系理论分为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又称近因) ,法 律因果关系成立与否的主要认定标准可预见规则或风险规则。以及随着经济分析法的 兴起,且其在法学领域重要性不断被提升,经济分析法在侵权法因果关系领域也发挥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分析法重在强调要实现社会收益最大化,将社会成本降到最 低。其中最为著名的理论为美国联邦法官 learned hand 提出的汉德公式。大陆法系主 要代表国家德国的主流因果关系理论是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和补充标准“条文保护目 的” ,相当因果关系分为等值性公式(quivalenzformel) , 即无此条件,则无彼结果; 以及“适当性理论”(ad quanztheorie)。1我国台湾地区对应称为“条件关系”和“相当 性” 。 “相当性”指“有此行为,通常即足生此种损害者,是为有因果关系。有此行 为,通常亦不生此种损害者,即无因果关系” 。而且“条文保护目的说”在德国和我国 台湾地区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目前理论界没有统一的因果关系理论。王利明教授、梁慧星教授支持相当因 果关系理论。王家福教授赞成因果关系两分法。韩强博士在其博士论文法律因果关 系理论研究中认为相当因果关系学说和两分法理论都不完满,最终转向道德归责和 过错归责。笔者认为不管是法律因果关系,还是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相当性”实质 上讨论的内容都已不属于因果关系的范围,是行为人对造成损害后果的行为在法律上 是否有可归责性、可责难性,即行为人是否有过错,都属于主观价值评价范围,已经 超出客观的因果关系范围。 笔者在阅读关于因果关系的著作及论文资料时形成了浅薄的认识,认为因果关系 应当回归一元论,尽可能坚持因果关系的客观性。笔者支持条件说,只要符合若非规 则(but-for rule)就可以认定因果关系。在过错责任侵权案件中,笔者支持因果关系条 件说,最终用过错要件来限制责任无限扩大;在无过错责任侵权案件中,为限制责任 无限扩大造成不公平正义的情况出现,要综合考虑法规目的、法律法规原则、现行政 1 德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 侵权行为法 ,齐晓琨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第 79 页。 对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理论之反思 3 策等主观因素。条件说更符合多数普通人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具有更强的适用性。 因此笔者认为应当把因果关系从复杂化中脱离出来,让因果关系尽可能客观化、 简单化,让复杂化主观化的东西交给侵权行为的主观构成要件过错(尤其是过 失)来解决。虽然最终纠纷处理的结果可能是一致的,但不同之处在于,是在因果关 系阶段解决问题还是过错阶段解决问题,以及能否在这个阶段顺利解决问题。侵权行 为不同的构成要件处于不同的考察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要件所要完成的使命是不同 的。不应当把不同阶段要件的目的相互混淆。 总之,让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简单的回归简单,复杂的回归复杂,因 果关系简化已是大势所趋。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一、我国目前因果关系现状及对现状的分析 (一)因果关系的概念和地位 1.因果关系的概念 因果关系并不是法学上独有的概念,其首先是哲学概念,是指事物或现象间引起 与被引起的关系。前者能够引起其他现象出现的现象为原因,后者被引起的现象为结 果。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是指损害后果和造成此种后果的原因之间具有某种关联性。因 果关系在侵权法上是确定责任归属的前提条件,如果侵权法中原因和损害后果之间没 有关联性,侵权行为就不能成立,行为人就不用承担侵权责任。 从因果关系的概念可以推出,其研究的对象是行为和损害结果是否具有关联性, 是不是该行为导致了损害后果,因此因果关系的最大特点是客观性。 因果关系的特征可以从概念中分离出来。第一,时间上的序位性。原因在前,结 果在后。第二,客观性。原因会引起一定的后果出现,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出现是独立 于人的意志以外的。第三,复杂性。原因引起后果,后果可以为另一现象的原因,具 有无限延伸性。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的情况就会把因果关系表现的极为复 杂。第四,相对性,因果关系只有从普遍联系中抽离出某个片段,对单个因果关系加 以考察,才能真正了解单个的现象。 2.侵权法上因果关系之“原因” 传统理论认为,倘若没有被告的过失行为,原告就不会遭受损害。2换句话说,被 告的过错是原告受损或受害的原因。过错才能构成侵权法上的原因,正是因为行为人 主观存在过错,行为人才对损害结果负责,行为人若无过错则不负侵权责任。笔者认 为侵权法上因果关系之“因”是指行为人的“行为” ,不是“过失行为” ,也不是“违 法行为” 。因果关系只是确定侵权责任的其中一个要件,确立因果关系并不是为了确认 行为人是否有过错或是否违法,而是单纯的从客观上确认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 2 李仁玉: 比较侵权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第 77 页。 对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理论之反思 5 间是否有关联。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有过错或违法留待其他要件考察。而且这是一种由 意识所控制的、由意愿所引导的、可以掌握的人的行为所以,被强制而作出的身 体的动作或者因外力影响而产生的不自觉的反应并不是这里所称的行为。3例如一个人 在夜晚梦游状态将邻居家的门踢坏就不是侵权法上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不受人的控 制和引导。 3.因果关系于侵权构成要件中的地位 我国关于侵权行为是采用三要件还是四要件一直争论不休。笔者赞同四要件,即 损害事实、因果关系、过错、违法性。我国民法通则第 106 条第 2 款并没有将违 法性作为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三要件支持者认为,如果已具备三要件就可以认 定为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违法行为。如果过错采用客观的判断标准,即 过错是注意义务的违反,也可以认为违背了理性人标准或善良家父标准,那么违法性 就包含于过错之中。因此再把违法性作为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就只能是床上安床屋下 架屋,纯属多余和重复。 笔者认为违法性的存在有重大意义。违法性要件关键在于根据民事权益性质之差 异,勾勒出自由的界限,行为存在于自由界限以内,即使造成了损害结果,也不会因 此承担侵权责任。违法性强调客观要素,过错是主观要素,二者不能混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不管是采用三要件还是四要件,因果关系都是不 可缺少的要件,因果关系都是侵权行为成立的前提和基础,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因果关系在司法实践中的现状及分析 1.我国具体案例运用因果关系理论的现状 案例一:杨某诉焦某健康权纠纷案。(2011)巩民初字第 4152 号判决。被告焦某将 原告打伤,侵犯原告健康权。法院判决:被告应当赔偿原告之损失。对其合理部分予 以支持。而原告提交的在外购药发票,诊所收据及换牙收据之价款,均未提供相关的 诊断证明,不能证明和被告的伤害之间有必然因果关系,因此不予支持。4 3 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前注 1,第 79 页。 4 北大法宝: 杨某 0 诉焦某 1 健康权纠纷案 , 【法宝引证码】cli.c.871327,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分析:法院在本案中依然运用了必然因果关系理论。虽然必然因果关系理论在改 革开放后已经不占主导地位,但是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仍被运用,比例不高但总体数 量并不少。 案例二:河大淮河医院与张爱琴生命权纠纷上诉案。(2011)汴民终字第 1224 号。 二审法院认为:淮河医院于诊疗过程中注意义务方面存在不足,与郑玉宝的死亡后果 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5 分析:目前我国法院在侵权案件的判决中,大多数情况会认定侵权行为与损害后 果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而不是必然因果关系。这是一种进步,但让人遗憾的是没 有具体的因果关系认定规则。 案例三:受惊吓跳窗案。(2011)渝三中法民终字第 998 号。刘某与其他三人于晚 间在茶楼包房中玩麻将。凌晨时分张某与李某、邓某同去该包间找与刘某玩麻将的其 中一玩伴。因察包房门反锁,张某便开玩笑假装是警察于门外大喊:查房查房!房内 之人受到惊吓慌忙跳窗逃走,刘某因此摔伤。刘某诉张某等三人。因一审判决受害人 摔伤之损害结果与被告李某等三人的行为没有“法律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被告不应承 担赔偿责任,一审原告上诉。二审法院判决:张某冒充警察查房禁赌之行为属于“无 端扰民行为” ,该行为与刘某损害后果之间有“一定因果关系” ,且张某主观上有过 错,依法承担 20%的侵权责任。刘某与有过失且过错较大,承担 80%责任。6 分析:本案一审法官提到了“法律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遗憾的是法官没有具体的 说理论证,什么是法律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为什么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二 审法院最终认定具有一定因果联系,但同样没有具体的认定规则。 案例四:三亚市天涯镇旅游艇服务公司与陈仲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 (2011)三亚民一终字第 232 号。法院认为:陈仲梅乘坐旅游艇公司的游艇出海观光, 途中因快艇颠簸致腰部受伤,原告受伤与乘坐游艇有因果关系。侵权法上的因果关 系,是指违法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所具有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即“没有该加害行 为,就不会产生此种损害后果,有该加害行为,通常都会产生此种损害后果,则可以 2013年 3 月 8 日。 5 北大法宝: a 单位与张某 1 等生命权纠纷上诉案 , 【法宝引证码】cli.c.808424, 2013年 3 月 8 日。 6 北大法宝: 开玩笑冒称警察查房惹出大祸 , 【法宝引证码】cli.cr.134941, 2013 年 3 月 8 日。 对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理论之反思 7 认定加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7 分析:该判决是值得我们欣喜的,法院运用了相当因果关系,且初步对因果关系 理论进行了论证。此案中法院借鉴了我国台湾地区对相对性的论证规则。这是一种探 索和进步,说明我国法院正在积极寻求因果关系理论的具体认定规则。 案例五:张跃进与郑洪金等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2012)徐民终字第 803 号。二审法院认为根据一审法院调取的证据以及庭审查明的事实,认定郑洪金之损害 事实与张跃进之行为有因果关系,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问 题第七十三条规定的高度盖然性优势证据规则这一认证标准。8 分析:此案例同样是法院证明侵权因果关系存在而进行的论证,运用了盖然性因 果关系理论。即通过优势证据证明存在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大于不存在的可能性。和上 面的案例对比可以发现,法院在论证因果关系理论时总是运用不同的理论,我国缺乏 通说基础上的因果关系理论。 案例六:韩萍与铁通集团有限公司南阳分公司健康权纠纷上诉案。 (2011)南民一 终字第 506 号。法院认为:韩萍夜间散步掉入铁通南阳分公司的电缆线路窨井中致 伤,是因为该公司未设警示标置,给人们的安全及通行造成隐患,上诉人铁通南阳分 公司对此失职承担主要责任,即 80%的责任。上诉人韩萍作为成年人,于夜间外出散步 时未尽到安全注意义务而受伤,自身存在过错,承担次要责任。9 分析:这是我国法院在很多判决中都存在的问题,笔者阅读的诸多案例中,有大 约 50%的案件中,法官没有提及因果关系的存在,只是证明行为人存在相应的过错,根 据过错程度承担相应侵权责任。因果关系似乎不证自明。 2.总结分析我国司法实践中因果关系现状 进步性表现与分析: 第一,法官在判决中基本上抛弃了必然因果关系理论,积极的寻求新的理论作为 依据。绝大部分法官已经意识到必然说存在很大的缺陷,法官作为有限理性的人,他 7 北大法宝: a 单位与陈某 1 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 , 【法宝引证码】cli.c.836916, 2013年 3 月 8 日。 8 北大法宝: 张某 0 与郑某 1 等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 , 【法宝引证码】cli.c.868659, 2013年 3 月 8 日。 9 北大法宝: 韩某 0 与 b 单位健康权纠纷上诉案 , 【法宝引证码】cli.c.463053, 2013年 3 月 8 日。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们没有能力认识到原因是否必然会导致一定的结果,他们只能依据自己的经验、知 识、理性人标准去判断有些原因可能会导致一定后果,一些间接原因也属于造成损害 的原因,人们应当承认这种偶然的因果关系。 第二,法官思维的开放性,有大量具有突破性的判决。除上述提到的判决外,在 诸多受惊吓导致受害人摔伤、病发、流产案中, “骂死人案”中,车主租车给未成年人 导致第三人受伤害案中,车主忘拔车钥匙导致车辆被偷开致第三人受伤案中,法官都 认定了因果关系的存在,最终受害人得到了实际的赔偿。法院在实践中努力地贯彻有 损害就有救济的原则,力求让受害人得到相应的赔偿,让受害人的损失降到最低。 不足性表现与分析: 第一,法院在审理侵权类案件中,时有运用必然因果关系理论。理论在进步,法 官的素质在进步的同时,仍有部分法官在运用必然因果关系理论。虽然在有些案件中 能明显看到因果关系的必然性,运用必然说不会造成不公正的后果,但我们不免担心 法官在因果关系认定阶段运用必然说否定因果关系存在,进而否定侵权成立,给受害 人带来不公正的结果。所以为了避免这种不公正的结果出现,应当从整体上舍弃必然 说。 第二,法院在绝大多数案件中,都只是提及因果关系存在,没有具体论证因果关 系判定规则。因果关系理论处于概念化阶段,没有具体的认定规则可以使用。这使得 因果关系诉诸于法官的直觉,没有精确的分析和推理,没有很强的说服力。法院在一 些案件中也在试图克服因果关系理论的困境,试图借鉴英美因果关系的两分法和相当 因果关系理论,只是这种尝试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而且数量极少。 在成文法的国家,同样的侵权案例却运用不同的理论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问题,关键 是这很可能导致法院判决的相互冲突和矛盾。因此我国急需建立通说基础上的因果关 系理论,尽量减少我国司法系统内部判决的冲突性,提高人们对于判决的认同感。 第三,我国法院在处理侵权类案件时,很多情况是只论证过错要件的存在,没有 论证因果关系的存在,直接认定侵权责任成立。法院直接论证当事人的过错程度,当 事人根据自己的过错程度承担责任。完全没有提及因果关系的存在,更不要说论证因 果关系的存在。我们不禁猜想是因为因果关系在侵权构成要件中不重要吗?所以法官 可以直接忽略掉因果关系。但是法律人都知道,无论是侵权构成的三要件,还是四要 件,因果关系要件都是不能缺少的。法官没有提及和论证因果关系,笔者认为不论证 对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理论之反思 9 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通说基础上的理论依据;其次,虽然目前没有通说基础上的 因果关系理论,但仍然有很多因果关系理论学说,两分法、相当因果关系理论、法规 目的说都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因果关系理论,但绝大部分法官却没有采用,笔者认为主 要是因为那些学说可能没有被透彻理解,或者这些理论和我国的侵权构成要件有冲 突。至于哪个学说更适合成为我国因果关系理论通说,笔者后文会进一步分析。 (三)因果关系研究现状及分析 1.必然说及其现状 必然因果关系理论在前苏联的法学理论中占主导地位,在中国二十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也占据主导地位。必然说强调行为和结果间必然性与规律性,符合这两个特征 才能认定有因果联系,而行为和结果间的偶然性联系不能认定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因果 联系。然而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过失侵权中偶然性的因果联系也并不少见。重庆垫江 县发生的“骂死人案” ,当事人因争执而病发不治身亡;上文提到的案例三受惊吓跳窗 案;案例四乘坐游艇颠簸受伤案;案例六掉入窖井案,都属于偶然性的因果关系。蛋 壳头盖骨之类案例,酒店餐馆地滑摔伤案,仔细分析起来案例中的因果联系都不符合 必然说的规律性和必然性,难道都不属于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因果联系? 笔者认为上述案例中的因果联系都具有法律意义,是必然说理论本身存在问题。 必然说违背法律的本质,因为法官在依据法律裁判时,是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知识 水平、公序良俗理念去判断,而非像自然科学那样去精确分析是否存在客观的、必然 性的联系。法官作为有限理性的人,难以认定必然因果联系。根据社会生活经验来判 断,偶然因果关系仍然是法律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排除偶然因果联系于法律意义上的 因果联系是非常不合理的。 2.我国学者大多主张因果关系两分法和相当因果关系理论 王利明教授支持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他认为,尽管因果关系学说林林总总,但是 最重要和流行的还是相当因果关系说。10梁慧星教授也认为,相当因果说不仅现实可 10 王利明: 侵权行为法研究 (上卷) ,北京:人大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22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行,且符合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之精神。11王家福教授赞成因果关系两分法。他认 为,两分法是民事审判实践和现代民法学解决因果关系问题的有效思维程序。而且已 经成为解决因果关系问题的主流观点。12周友军教授在其专著侵权法学中支持相当 因果关系理论,同时借鉴法规目的说。张民安、梅伟教授在其合著侵权法中分析 批评了目前存在的诸多因果关系学说,但没有提出具体的因果关系理论。韩强博士在 其博士论文法律因果关系理论研究中认为“原因构成理论似乎永远无法达到圆满 状态,即概念法学所顶礼膜拜的法律技术永远无法臻于完美” ,所以侵权归责是道德归 责,道德归责最终又表现为过错归责。 所以可以看出,虽然有学者支持两分法和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但整体上我国民法 理论界对于因果关系理论的态度也莫衷一是、各有坚持,因此在我国因果关系理论并 没有形成通论。 二、英美法系的因果关系理论 (一)两分法之事实上的因果关系 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强调原因和损害后果有客观上的联系,即被告的行为导致或引 起了原告的损害后果。认定规则有以下两个。 1.若非规则 事实上的因果关系通过若非标准(but-for)得以证明。13其含义是如果没有被告的 行为,就不会生出此种损害。若没有甲的危险驾驶,乙就不会被甲撞伤。如果没有施 工单位甲的疏忽行为,乙就不会在夜间掉入窖井。符合若非规则,即具备事实上的因 果关系。反之,如果甲心脏病发,999 急救中心工作人员因道路复杂接错病人致甲死 亡,然而即使 999 急救中心工作人员未接错病人,甲因病情极为严重也不可能被挽 救。此种情形就不符合若非规则。 11 “雇主承包厂房拆除工程违章施工致雇工受伤感染死亡案评释” ,载同著梁慧星文选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85 页。 12 王家福主编: 中国民法学民法债券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年版,第 478 页。 13 美文森特r约翰逊: 美国侵权法 ,赵秀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95 页。 对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理论之反思 11 2.实质性损害规则 实质性损害规则是为了挽救和补充若非规则,当若非规则出现明显错误时,它就 不应当被单独适用。此种情形多出现在原因多元化现象中。此时任何一个造成原告实 质性损害的因素都是原因。而不能适用若非规则认为自己的行为和损害后果没有因果 关系。 侵权法重述第二版:条文部分第 432 节描述了实质因素, “有两种积极运作 的力量,其一因为行为人过失,其二与行为人的不当行为没有关系,且任何一种力量 都足以造成对他人的伤害,那么可以认定行为人的过失是造成损害的实质性因素。 ” 14 实质性损害规则适用于以下的原因多元化案件。聚合因果关系,甲乙分别向丙开枪, 且都足以致用丙死亡。此时不能适若非规则,甲乙的行为分别都是致丙死亡的原因。 共同因果关系,甲乙分别向乙开枪,虽然分别都不足以致命,但结合起来致丙死亡。 两个人的行为都属于原因。先占因果关系,甲先向丙投毒,在毒药未起作用前,乙枪 击丙致丙死亡。此时先发生的原因是真正原因。假设因果关系,管道工甲过失致乙的 房子起火,修房前发生洪水致房屋完全毁掉。甲不能适用若非规则,因为甲的行为是 房屋损毁的直接性实质性原因。 (二)两分法之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英美法上法律因果关系存在的价值在于限制无限扩大的责任范围,又称为近因, 考虑的是被告行为的可责难性。认定的标准主要有以下两个。 1.直接因果关系说 the polemis case,3 k.b.560(court of appeal 1921)(satl 402),本案是证明直接因果关 系的一个著名案例。被告的雇员在用吊钩移动木板时,木板掉落船舱引起的火花点燃 了船内的石油气体,致使原告的船全部损毁。15法院最终认为损害是被告雇员过失的直 接结果,只要不是其他独立原因造成了该损害结果,区分可预料的结果和实际结果就 没有必要,只要确定了被告行为存在过失,至于后果的不可预料就不重要,因此被告 应当对全部损害承担责任。 14 美美国法律研究院: 侵权法重述第二版:条文部分 ,许传玺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年版,第 182 页。 15 文森特r约翰逊,前注 13,第 106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2.可预见标准 社会不断进步,公平正义的要求与理念也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因为如 此小的过失就承担巨大的责任是不公平的。到 1961 年时可预见性标准出现且呈现出取 代直接因果关系之势。 wagon mound no.1,privy council(1961)a.c.338(satl 403)。此案是因为被告职员 疏忽,致船舶高炉燃油流入原告码头附近的水域引起,原告工人焊接作业掉落的熔化 金属片点燃了浮油,引起了大火,最终烧毁了整个码头。法院认为责任的承担建立在 可以合理预见损害结果的发生的基础上。16此案确立了一个人只对其可以预料到的损害 后果承担责任的规则。不再支持一个人的过失行为,无论其本身多么的微小,只要它 是损害发生的直接原因,无论实际损害多么严重,行为人都应当承担全部责任这样的 苛刻规则。可预见规则是对责任的合理限制,是对人有限理性的承认和尊重。 然而在 wagon mound no.2,1 a.c.617(privy council 1967) (satl 406)一案中。此案 和 wagon mound no.1 一案是由相同的事实引起的,船主因为自己停在该码头的船被烧 毁而提起诉讼。17法院又对可预见规则的认识其实有所改变,提出了限制性可预见说, 行为人(被告)只需要预见风险的大概轮廓就能认定法律因果关系存在。被告没有理 由忽略微小的风险,被告有义务预见微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此案法院又撤销了对被告 有利的判决。 可预见标准有其适用的例外。蛋壳原则( eggshell-skull rule)和救援原则( rescue doctrine)就是证明,这在英美和大陆法系基本上已形成共识。蛋壳头盖之案例中,只要 损害本身可以预见,损害的严重程度不需要预见,都要对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承担责 任。救援原则中,不得以不能预见到救援者出现而主张免除损害责任。法院认为其实 这是法律对生命权、健康权给予优先保护。体现了生命、身体或精神上权利或利益性 质的至上性。笔者认为,这种体现对生命权和健康权尊重的原则具有普适性,可以超 越国度被适用、被确立。 3.法律因果关系之中断 法律上的因果关系链条能否中断,关键看第三人介入行为能否预见,介入行为是 16 同上注,第 106 页。 17 同上注,第 107 页。 对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理论之反思 13 否独立于被告的行为而存在,如果第三人的介入行为通常可预见,就不能成为替代原 因而中断被告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联系。18该案被告公司铺设地下气体管道,原 告是该公司的职员,原告用温度高达 400 度的液体釉工作,被告安全措施只有木质路 障和一个持旗信号人。此时狄更斯癫痫病发作开车撞碎路障,撞伤原告,且液体釉烧 伤原告。纽约上诉法院法官库克认为,狄更斯的介入行为不能中断原告损害与被告行 为间的因果联系,因为被告失于提供安全保障措施,被告制造了危险,且该危险通常 是可预见的。 比较典型的中断法律因果关系链条的例子是:甲将有瑕疵的车出租给乙,车子在 路上抛锚,乙下车修理,丙因为过失驾驶撞伤乙。甲对将有瑕疵的车出租给乙具有过 失,丙对撞伤乙有过失。然而丙的过失中断了甲的过失,应当由丙对乙的损害承担责 任。 (三)对英美因果关系两分法的反思 1.法律因果关系认定标准的不确定性 这里的不确定性是指直接因果关系标准和可预见标准并行不悖、不断斗争,在不 同时期,法院选择不同的标准适用。这两个标准的适用占据法律因果关系的主导性案 例,且侧重点各有不同。1921 年 polemis 案中强调行为是损害后果的直接原因,就应 该对损害结果承担全部责任。1961 年的 wagon mound no.1 一案,强调损害结果的可 预见性,对不能预见的损害不承担责任。而 1967 wagon mound no.2 一案,法院又强 调行为人不能忽略损害发生的微小可能性。不同时期和地点的法院在选择法律因果关 系的认定标准时总是各有侧重。 在 vandenburgh v. truax 一案中,被告故意吓唬一个男孩,该男孩惊恐之中跑进原 告商店,撞翻一桶酒。法院判决被告对该损失承担责任。19在 mauney v.gulf refining co.一案中,被告公司过失造成一加油站起火,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