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专业论文)元明清春节习俗研究.pdf_第1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元明清春节习俗研究.pdf_第2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元明清春节习俗研究.pdf_第3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元明清春节习俗研究.pdf_第4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元明清春节习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民俗学专业论文)元明清春节习俗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 二0 + 论文原创性声明内容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 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 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苏壤爻 日期一2 0 l o 年6 月i o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 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 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 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绪露丢 导师签名:席罨堤丢系 日期:2 0 o 年6 月o 日日期:7q 哞月f 勺日 元明清春节习俗研究 专业:民俗学 硕士生:张馨文 指导教师:蒋明智副教授 摘要 春节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传统节同,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在春节的形成 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春节习俗,并且这些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和变化。本文通过梳理元明清时期从腊八节到元宵节期问的重要民俗事项,如喝 腊八粥,祭灶,除夕贴门神、贴春联、祭神祀祖、团圆饭、守岁,元同的拜年、 新年游艺,元宵节张灯、放烟火等重要民俗活动的情况以及其主要特点,试图探 寻元明清时期春节习俗的发展演变情况,以及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从而更 好地认识整个元明清时期春节习俗的特点和一般发展规律。 关键词:元明清;春节;特征;发展规律 s t u d y o n s p r i n gf e s t i v a lc u s t o m s i ny u a n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m a j o r :f o l k l o r e n a m e :z h a n g x i n w e n s u p e r v i s o r :a s s o c i a t ep r o f e s s o rj i a n gm i n g z h i a b s t r a c t s p r i n gf e s t i v a li sat r a d i t i o n a lf e s t i v a la sw e l la s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f e s t i v a li n 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c u s t o m sa r ef o r m e dd u r i n gt h ep r o c e s so f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 , t h o s ec u s t o m sd e v e l o pa n dc h a n g ea st i m eg o e sb y t h et h e s i so r g a n i z e si m p o r t a n t f o l ki t e m sf r o my u a nd y n a s t yt oq i n gd y n a s t yi nl a b ar i c ep o r r i d g ef e s t i v a l ,l a n t e r n f e s t i v a la n ds p r i n gf e s t i v a l i ti n c l u d e st h ef e a t u r e sa n dt h ec o n t e n t so fi t e mf o l k c u s t o m s ,s u c ha se a t i n gl a b ar i c ep o r r i d g e ,h o n o u r i n gt h ek i t c h e ng o d , p a s t i n gt h e d o o r - g o d ,p a s t i n gs p r i n gc o u p l e t s ,h o n o u r i n gg o d sa n da n c e s t o r s ,h o l d i n gr e u n i o n d i n n e r , s t a y i n ga l ln i g h to nn e w y e a r se v e ,p a y i n gn e w y e a rc a l lo nn e wy e a r sd a y , 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o nn e wy e a r , d e c o r a t i n gw i t hc o l o r f u ll i g h t sa n dl i g h t i n gf i r e w o r k so n l a n t e r nf e s t i v a la n ds oo n t h et h e s i si sg o i n gt os e a r c ht h ew a y s p r i n gf e s t i v a lc u s t o m d e v e l o p s ,谢mt h ec o n n e c t i o no f p o l i t i c sa n de c o n o m yd u r i n gt h et i m eo f y u a n , m i n g , 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i no r d e rt or e c o g n i z et h ef e a t u r eo fs p r i n gf e s t i v a lc u s t o ma n dg e n e r a l l a wo fd e v e l o p m e n ti ny u a n ,m i n g , 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k e yw o r d s :y u a n ,m i n g 。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s p r i n gf e s t i v a l ;f e a t u r e , l a w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4 目录 摘要3 a b s t r a c t 4 弓i 论1 第一节选题意义及价值。l 第二节学术史回顾4 第三节主要理论方法与研究思路。6 第一章元明清社会与春节习俗的演变8 第一节元明清政治对春节习俗的影响8 第二节元明清经济发展对春节习俗的影响1 0 第三节元明清文化发展对春节习俗的影响1 2 第二章元明清春节习俗的历史变迁1 4 第一节新年序曲1 4 第二节辞旧岁贺新春_ 2 6 第三节新年最后的狂欢元宵节5 7 第三章元明清春节习俗的特点和一般规律 6 8 结语7 3 参考文献7 5 后记。8 0 第一节选题意义及价值 引论 一、选题意义 节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现象,一 直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深处,各种节俗文化与其他文化一起,共同构筑了辉煌 的中华文明。同时,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一些民俗文化被继承和发扬下来, 另有一些民俗文化现象被淘汰。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俗文化中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节日,它伴随着古老的中华 文明传承了几千年。我们享受春节,就是集中体验、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 这种以节同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它们不仅是宝贵的 文化现象,更是我们从古至今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累积。因此,我们应积 极挖掘以春节为代表的文化资源,对这一特殊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将有助 于民族文化的保持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在全球化、现代化的今天,外来节r 不断冲击本土的节日体系,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 丰年为主的春节旧有民俗事象和新的民俗事象不断彼此冲击磨合。越来越多的人 感到“年味逐渐淡化。如何过春节、如何让群众真正完整地体验传统春节习俗, 从而更好地增强民族共同记忆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和关注。 元明清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从历史行程看,元代是我国疆域 达到空间辽阔的时代,明清时代是皇权的终结时代,同时,元明清三代又是我国 传统社会向近代递嬗的变革时代。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古老帝国的夕阳西下, 专制王权的登峰造极;另一方面,知识阶层已经敏感到时代巨变的到来,他们从 不同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清理和总结,在帝国夕阳中呈现红霞满天的文化硕 果。在民俗生活领域,除了传承古老的民俗外,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加强,民 俗生活空间空前广阔,社会生活中的民俗元素特别活跃,人们的生活情趣与生活 选择丰富多样,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1 春节作为民间习俗最重要最 集中的体现,元明清春节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创新,并且这段时期 萧放明清民俗特征论纲中国文化研究,2 0 0 7 ,1 1 的许多节俗文化都流传到了现在,与现在的春节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研究这段时期的春节习俗不仅有利于窥探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而且还对 我们研究现在的春节习俗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从民族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角度来说,对元明清春节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 实意义。春节不仅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同时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 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多个民族也有春节的习俗,只是活动形式各具特色。 从古老文明中延续下来的春节,它的演变过程,见证了几千年来中国各个民族之 间的交往和融合,加深了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时至今 r ,春节在十几亿华人世界早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元明清时期作 为民族融合的主要时期之一,蒙古族、汉族、满族交替执政,其民族关系的发展 变化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对其进行研究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 很强的现实意义。 因此,笔者选取元明清时期的春节习俗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 现实价值。春节,旧称“元旦、“元日 等,指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即农历j 下月 初一。说文解:元,始也;旦,晨也。因此,春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日。 “1 9 4 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正式规定公历1 月1 日为新年, 通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1 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原因是它 在二十四节气的“立春 左右。自此,古时的“元旦”正式改名为“春节 ,并 从时间规定和基本所指上有了区分。但是本文在写作中仍然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 “元旦,并从十二月初八腊八节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整个时期称为“春节”。本文 将以元明清三个历史时期的春节民俗作为整体性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旨在对这一 特殊历史时期的春节民俗现象做系统的挖掘和整理,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元明清 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节俗文化,并试图找出探寻这段时期春节习俗的特点及其发 展演变的一般规律。 二、研究价值 元明清春节习俗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这段历史时期人们在春节这个传统节日 里的风俗习惯、民俗活动、文化追求、文化心理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民俗事象。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而我们祖先的风俗习惯又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 1 申士矗,傅美琳中国风俗大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 9 9 1 年,第2 1 1 页。 2 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元明清春节习俗中包含了大量的民俗学、文 化学、人类学、历史地理学以及考古学方面的重要信息资料,是深入了解和认识 元明清社会现实的有力工具。尤其在元明清时期,年节民俗文化的种类繁多, 些习俗活动的举行的目的,无论从地域关系上还是从时间跨度上说都具有多样 性,很多活动的举行,则具有多种目的同时存在,吉庆、娱乐、祈福、祝愿、祭 奠等目的同时交织存在,共同构成了元明清春节习俗这一年节文化的综合性特 征。因此,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元明清时期的春节习俗,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 价值: 第一,民俗学价值。元明清时代的春节民俗,是在远古时期的年节民俗的基 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中有一部分已经发生了嬗变,如春联、祭祀、爆竹等方 面,在传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异。比如,明代时期,红色纸张春联的 出现,一方面增加了吉庆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反应了春节民俗事象不断变化的 趋势,其基本的外延形态在不断扩大。同时,在这些节俗活动中,有一部分最能 体现古代特殊的民俗技艺,如表演艺术、民间竞技、年画剪贴等,都是非常有价 值的民间民俗技艺,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系统而深入地整理研究 元明清这一时期的春节习俗,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民俗学研究的视野,整理和完 善古代年节民俗资料;同时还可以促进这类特殊的民俗技艺的发掘、保护与传承, 使民俗学研究不断完善和成熟。 :i 第二,思想价值。系统整理和分析元明清时期的春节习俗,是继承和发扬我 国古代节俗文化宝藏的必然要求。尤其在这些节俗文化的整理分析过程中,可以 及时有效挖掘古人在文化中呈现的重要思想,如天人合一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通过对其进行整理与分析研究,可以更加系统地了解古人的 思想发展脉络。 第三,社会学价值。任何一种节俗文化,都包涵了非常深刻的社会学思想和 民间社会管理与凝聚的思想艺术价值。尤其在古代,一般都是以家族( 宗族) 、 村落为基本组织形态来管理和凝聚所有成员,使其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组织,在 这个过程中,民俗活动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当重要的一些民俗活动如期举 行的时候,可以有效地凝聚所有成员,形成内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提高共同抵御 外部侵害的能力,以保证各宗族的正常发展与壮大。因此,春节习俗作为最重要 的习俗之一,整理和分析这段时期的春节习俗,具有较强的社会学研究价值。 第四,历史学与考古学价值。通过系统地整理分析元明清时期的春节民俗事 象,可以对这一特殊时期的历史现象、发展程度、演变规律等问题作出科学的认 识和界定,并将一些有利于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内容总结和推广,从而借鉴、 吸收和继承优秀的文化发展元素,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更好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依 据。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研究元明清时期的春节民俗问题,具有历史学研究和 考古学研究的价值。 第二节学术史回顾 春节是中国民俗节日中最重要、最有传统文化代表性的喜庆佳节。学术界有 两本,那木吉拉著中国元代习俗史,王熹著中国明代习俗史,李路阳、畏 冬著中国清代习俗史。 陈高华、史卫民著的中国风俗通史元、明、清卷三本书主要是对三个朝 代元旦当天的春节民俗事象进行了梳理。如元代卷主要对元代时期官方在元旦这 一天如何过节进行了概括性的描写。书中认为元代春节是融历代中原王朝节庆习 俗和蒙古传统节庆习俗于一体,从而使得节庆活动更为丰富多彩。 钟敬文主编的中国民俗史宋辽金元卷、明清卷两本书分别以北京和苏州 为重点对这两这三个朝代春节的民俗事项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认为元明清时期的 岁时节日民俗延续着唐宋以来的民俗同益贴近人性的演变趋势发展,节俗事向更 为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这些书都着重对除夕、元旦两天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描述,描写内 容重复,不够全面。 2 、对元明清春节习俗的某一方面进行具体的描写。支运亭主编、清代宫史 研究会编清代皇宫礼俗一书中刘若芳清朝的三大节日和王丽谈清宫岁 暮新年习俗两篇文章详细的记载了清朝时期皇宫中的过节情况。其中刘若芳清 朝的三大节日从清朝三大节的来历、三大节庆贺礼仪、三大节令宫中习俗三个 方面对满清阜宫过节习俗进行总体的描写,内容涉及到太和殿朝贺礼以、内廷庆 贺仪、太和殿筵宴贺仪、乾清宫家宴仪等节庆贺礼仪以及开笔书福、腊八粥、放 爆竹、祭灶、贴春联、挂门神、张挂宫训图、进春帖子、除夕元旦拈香行礼、浏 览时宪书、元旦到新喜、递如意等宫中习俗。王丽谈清宫岁暮新年习俗则从 迎新、赐福、筵宴、同庆四个方面对清朝宫中从初入腊月一直到元月十五元宵节 期间的春节习俗进行了描写。这两篇文章对春节期间清宫的习俗内容进行了完整 而详细的描写。另外满族研究2 0 0 5 年1 月刊载李贤淑的论文清入关后宫 廷元旦筵宴述略从举行元旦筵宴的时间、地点、参宴人物、筵宴的筹备、筵 宴的程序、筵席情况和停办元旦筵宴的原因等方面对清朝宫廷元旦筵宴进行了更 加详细的描写。阐述清代统治者举办元旦筵宴的目的不仅仅是体验新年的欢乐气 氛,更为了进一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确立和保证君权至上的封建道德观念。 3 、在众多整体描写春节习俗的论著中,提到春节的一些民俗事象在元明清 时期的变化和发展。有代表性的著作有黄景春著中国新年礼俗,韩养民、郭 5 兴文著中国古代节日风俗,宋兆麟著中国古代节日文化,萧放、许明堂著 春节,萧放著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崔普全、刘国荣、崔逸 住著大年前后:中国传统节庆等。这些书中大多描写了年节期间社会活动, 如春联、年画、门神、爆竹、烟花、新年游艺、元旦拜年活动,以及年节期间的 饮食在元明清时期的发展状况。 从有关元明清时期春节习俗的研究轨迹可以看出,还缺乏系统而深入的专题 研究,元明清时期的春节习俗研究还有很多发展空间和持续深入的地方。因此, 本文以元明清时期的春节习俗为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旨在从中总结这一时期的 春节民俗事象、发展演变规律以及对其他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影响,从而将元明 清时期春节习俗的研究引向深入。 第三节主要理论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主要理论方法 ( 1 ) 文献法。我国记载年节习俗的书籍相当丰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使 我们得以勾勒出中国年节习俗,特别是元明清时期年节习俗发展的轮廓。本研究 使用关于我国元明清时期描写年节习俗的古籍,主要有以下几类: 1 、正史类。历代帝王为标榜其正统的天子地位,均定有四时l n 。在二十 四史l 铝m j 中,都不乏关于年节习俗的资料。 2 、笔记类。在古代笔记中,既有专载岁时风俗的,也有兼载岁时风俗和其 他史事逸闻的,这也是窥知元明清时期春节习俗的较为集中的资料之一。专载元 明清时期岁时风俗的笔记,主要有明代陆启泓北京岁华记,清代潘荣陛帝 京岁时纪胜,顾禄清嘉录,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等等;兼录岁时风俗的 笔记,比较多,较著名的有:元代熊梦祥著析津志,刘若愚酌中志和明 宫史,沈榜宛署杂记,刘侗等帝京景物略,。 3 、地方志。现存地方志,不仅是研究古代地方史和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 而且是探讨岁时节日不可或缺的资料。 另外,除这些古籍资料之外,还有诗词小说、医学类的书籍和一些农书里面 都有关于春节习俗的记载。 6 ( 2 ) 比较法。 1 、共时比较。通过比较官方和民间、南方和北方的春节习俗,来体现上层 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异同和春节习俗的地方性异同。 2 、历时比较。通过元明清三代春节的比较,来展现这个时期春节发展演变 的规律。 二、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 为了能够使本文的研究取得预期效果,在研究论述之前,基本确定的研究思 路是: 首先,确定研究选题,主要以元明清时期的春节民俗事象为研究内容,确定 研究方向、范围、目的和预期结果。 其次,通过系统深入地整理分析与这三个时代代春节民俗有关的史志文献, 如元史、明史、清史稿、清嘉录和全套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等文献典籍中各个历史时期的春节民俗记载,从中归类分析,突出时间性和空间 性,总结它们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规律。 其三,系统深入地整理分析元明清各个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有关各自历史 阶段的春节民俗现象的记载,尤其从元杂剧、散曲、诗词、民间故事、元明清民 俗小说等文学艺术作品中提炼有关春节民俗文化的记载和描述,总结春节民俗与 文学艺术的互动关系,分析其发展、演变、传承的基本规律。 最后,将元明清时期春节民俗事象与历史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做比较研究, 总结和分析当时的春节习俗与其他学科的发展关系,准确认识元明清各个历史时 期春节民俗文化,从而实现本论文研究的预期目标。 7 到民俗现象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能动性作用。任何朝代的民俗现象在反映和体 现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同时,对其也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即民俗对民 1 汉书卷六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1 6 6 。 2 ( 宋) 王安石著,魏晓虹解评王安石集三晋出版社,2 0 0 8 :1 8 9 。 3 宋抵社会反三和弦一民族、民俗与中国政治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 9 9 3 :2 8 8 族精神的形成、政治治理环境的形成以及社会文化体系的构建的影响,即“一个 社会立体框架”的出现。 元代时期,国家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一方面,结束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纷争 与战乱,对社会稳定和经济恢复起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统治者积极推行汉 法和旧俗,使得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蒙古统治者的 大力提倡,很多j x l 俗习惯得以传承和发展,此时政治对于社会民俗的发展主要是 动力型作用。蒙古族统治者积极效仿汉法,在建立政权之后,曾公开发布政治条 文,将汉民族固有的一些民俗习俗作为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遵照执行的规 定。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于至元元年( 公元1 2 6 4 年) 八月颁布圣旨条画规定: “京府州县官员,每日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若遇天寿、冬至,各给假贰同; 元正、寒食,各三日;七月十五、十月一日、立春、重午、立秋、重九、每旬, 各给假一日。公务速急,不在此限。1 以后的元朝诸帝,大体上也都继续执行忽 必烈时代的各项政策,内地节庆习俗与蒙古传统习俗融为一体。元代英宗至治三 年( 公元1 3 2 3 年) 也曾颁布有关丧葬习俗中五服礼俗中的法令,并且要求蒙古 族和其他民族共同执行,因此有大元通制“乃著五服于令”的说法。元代, 国家由分裂变得统一,升平的政治对民俗事象和民俗文化的发展与延续创造了有 利的时机。在蒙古族和汉族人们的杂居与长期交往中,汉族习俗对蒙古族习俗也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元宵习俗看,蒙古族在入主中原建立王朝前,蒙古人民很 少闹元宵,在与汉族人民的长期交往中,开始有了闹元宵的习俗,并在英宗时期 从政策上加以明确规定,于是就有了“内廷张灯为鳌山”2 历史记载。政策使得 年节习俗以及其他的汉族节日习俗有了传承和发展的土壤,并没有因为统治者的 改变而中断。因此,在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中,出现了华师夷兼容的习俗文化图像。 明代时期,在元代的基础上,年节习俗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发展演变过 程中,“政治( 包括统治者、执政者、政治制度、政治思想等) 自始自终起着重 要的先到作用。 中原王朝的统治权失而复得,政治升平,国家相对稳定,年节 习俗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会。在一些制度和法令的颁布中,更是体现了朝廷对民 1 方龄贵校注本通制条格卷2 2 假令给假北京:中华书局,2 0 0 1 :6 0 6 。 2 笔者注:元史张养浩传详见下文“闹元宵”一节 9 俗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要作用。比如,每遇重大节日,朝廷官吏都要休例假。明 代时期,节令文化中,休假的现象较之元代也有了一定的变化,根据王聘三的古 代事务考记载,“国朝正旦节放假五日,冬至三日,元宵十日。 1 仅元宵节就 休息十天,这充分说明统治者对特殊节令文化的重视。明代前期和中期,政治较 为清正廉洁,因此,世风民俗朴素崇简,整个社会充满生机与上升气象。而到明 代后期,“官风民染”和“上行下效”,导致民风不够淳朴,春节习俗的变化和发 展也出现了不良倾向,如在下文中我们将提到的明代拜年习俗中出现的应酬现 象。 清代时期,贴春联、贴花卉等习俗已经非常盛行,使得整个节同的喜庆氛围 十分浓厚,整个春节期间,呈现出无比热闹的情形。同时,在清朝末年,因为西 在元代时期,北方蒙古游牧民族的狩猎民俗对汉民族的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 重要作用。同时,元代因为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方式的互补,大量较为先进的农 业技术和农业生产工具应用到蒙古草原,朝廷又加大了屯田垦殖的政策和措施, 蒙古民族地区的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汉民族的生活习俗与蒙 古族的生活习俗获得了极大的融合与互补,从而为春节习俗等民俗文化的发展创 造了较好的经济条件。 而到了明代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更为民俗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就拿挂年画的习俗来说,这个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城市发达,农业、手工 业和商业都有了迅速的发展。由于市民阶层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旺 盛,年画作品由原本的宗教崇拜转变为流行于市的商品,成为广大民众时令节庆 时候装点环境的生活必需品。并且,“在创作理念上,突破了既往的成教化, 助人伦的规范,转而表现社会现实和民众的世俗生活,在表现题材上,除以前 的神茶、郁垒、钟馗及武士外,也有以文官作门神的,并且出现了美人的形象, 还有戏曲、杂技的内容。市场的形成和繁荣,特别是雕版印刷的普遍应用,为 民间年画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经济、文化和技术方面的条件。 1 正是因为经济的迅速发展,才使一些文化产品相继进入市场。如年画市场在 春节期间的繁荣、民间写春联联的人赚小费使得春联的普及等等,都说明经济发 展对当时的年节民俗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宋代以来,随着造 纸技术和印刷技术的发展,在元明清时期,为文化产品( 年画、门神画、对联等 民俗文化产品) 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造纸技术和印刷技 术的发展,使传统的木质年画和木质门符有了向纸质年画转变的可能,另一方面, 随着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展,记录和传播年节习俗文化更具有了容易实现的可 能。又如,明代在拜年时用的贺年卡和以及清代用以做压岁钱替代物的饰品,都 是商品经济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的结果。从元代戏曲的发展和繁荣也可以看出,因 为当时国家实现大一统,经济发展获得了相对比较高的程度,此时人们可以有较 为充足的时间观赏戏剧表演,而一部分人也可以从事专门的戏曲创作,以获取生 1 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3 4 。 l l 活的来源,经济的发展,使戏曲作家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保障。 因此说,经济的发展,对元明清时期的春节习俗文化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经济快速发展时,一些民俗文化就会获得发展的契机,出现繁荣的景象,反之, 当经济发展非常缓慢的时候,民俗文化的发展也会处于低迷状态。 第三节元明清文化发展对春节习俗的影响 民俗文化是人类最早的也是最基础的文化。它是沟通人们社会生活,反映特 定区域某些群体之间精神认同的文化现象。因此,西方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 基曾经做过这样的定论:“风俗一是一种依靠传统力量而使社区分子遵守的标 准化的行为方式是能作用的或能发生功能的。 1 在元明清时期,春节习俗作 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既具有特定性,又具有通融性。而从大文化的角度考量, 春节习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本文将主要从具体的 文化现象与元明清时期的春节习俗现象分析。 在元代,文学艺术方面最显著的特点是元杂剧等古典戏曲达到了非常高的程 度,因此,这个时期的很多春节习俗现象在元代杂剧和其他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中 都可以找到记载或描述。如元代贴门神的习俗,在元杂剧和散曲里面都有不同程 度的记载,正是这些记载和描述,为后世的年节习俗的继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元杂剧的题材和元代的节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且有一些杂剧也以节日习俗 和节日活动为主要背景展开故事。据罗斯宁的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统计: “整个元代杂剧涉及各类节日的有3 8 种之多,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应节之作 2 。 这些剧作反映了元代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和节日娱乐习俗。如春节习俗中 闹元宵灯节的习俗,在元代杂剧中就有很多记载,而在现存不多的有关元代节令 习俗的史志资料中,熊梦祥的析津志中所引用的很多有关元宵节日情况的资 料,也大都是来自于元杂剧的。这一方面说明当时戏曲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对春节 习俗的发展和继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春节习俗文化作为一种 特殊的文化现象,对戏曲创作和地方史志的编制提供了更多素材和可能。而到了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 9 8 7 :3 0 。 2 罗斯宁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7 :8 3 。 1 2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兴起,更给春节习俗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往往一些春节习俗现象,都可以在通俗小说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如水浒传、 金瓶梅、红楼梦等小说作品对压岁钱、元宵闹灯等习俗的记载和描绘,西 游记对当时门神形象的真实反映。另外,相对于元代时期,明清时期更多的继 承了我国古代修史的文化传统,尤其从明代开始,全国很多地方出现了地方志的 编撰工作,这些地方志和其他历史资料共同记载了大量的春节习俗现象。今天在 我们今天研究元明清时期的民俗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现象时,地方史志等史料都成 为获取基本材料的主要依据和来源。从这一点看,我国长期长期形成的史志文化, 对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如元史、明史和清史 稿中的地理志、风俗志等内容,明清时期流传的很多历史资料随笔,都记录了 大量的民俗文化现象。相比较而言,元代则只有熊梦祥析津志等为数不多的 地方志资料可供我们查阅订正当时的民俗事象。这充分说明,史志文化的发展和 不断成熟,对春节习俗的形成、发展和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其他文 化,尤其从明代开始,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形成了较为文明的商业文化,它对 明代春节习俗的影响较大,直接刺激并推动了年画、春联、贺年卡等民俗文化产 品的出现。另外,文化的发展,对节日习俗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消解作用,如明 代时期,因为经济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时间相对较多,在过度强调娱乐功能和经 济功利色彩的同时,一些陋习也随之出现,如明代拜年习俗中出现的应酬现象, 则是当时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缩影。这说明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对春节习俗的 影响具有积极的一面,反之,社会陋习等消极文化对春节习俗的发展则会起到较 为消极的作用。 因此说,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对春节习俗的发展和延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同时,当春节习俗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形态之后,它又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会反过来影响到整个文化的发展。 1 3 第二章元明清春节习俗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新年序曲 一、腊八节腊八粥流传盛广,且功能日益多样化 腊八节是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指的是农历十二月( 腊月) 初八日这天民间 的祭祀活动。在我国古代从这一天起,基本进入了新年的序曲;也正是从这一天 起,人们就开始筹备过年,沉浸在迎接新年的美好氛围中了。 近代人们多认为此节日与佛教有关,其实不然。此节同源于周代时期,是一 个祭祀节日,主要是击鼓逐疫、祭神祀祖。有学者认为这个节日是古代“蜡祭 与“腊祭 的结合,是岁终农祭。“蜡祭 的对象主要是八位农神,祭品主要是 当地所产的农产品;而“腊祭 的对象是“先祖五祀”,也有祈农作物丰收的内 容。故蜡、腊合祭的腊祭应该以农业祭祀为主,也是因为二者的结合,并取了腊 月八日为腊同。1 荆楚岁时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日腊鼓鸣, 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由此可见,至少在南 朝的时候人们已经定腊月八r 为腊同了,并且清朝时期,在荆楚地区仍然残留着 击鼓逐疫的活动。( 清) 嘉庆湖北通志载:“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 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以逐疫。”2 而( 清) 嘉庆湖南常德 府志载:“( 十二月) 八日为腊日。谚日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 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岁时记) ( 注:金刚力士,世谓佛家之神。 按,河图玉版云:天立四极,有金刚力士,长三十丈。此则其意。) 3 由上也 可以看出,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兴盛,传统逐疫的活动也掺杂了一些佛教的成份, 变成了“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佛教传入中国后,腊八节与佛教的发展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佛教的特殊纪念 日,也有了腊八粥的说法。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成佛之日是腊月初八, 称为“佛成道节 。佛寺在这天举行诵经,并效法成道前香谷和果实做粥供佛。 所以文献中最早关于腊八粥的记载多于佛教有关。梦梁录记载:“此月( 十二 李玉洁古代的腊祭谦谈腊八节、祭灶节的来历文史知识,1 9 9 9 ,2 。 2 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9 1 :3 1 8 3 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9 1 :6 5 3 。 1 4 月) 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日腊八粥”。周密所 著武林旧事也载:“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草、柿子、粟之 类作粥,谓之腊八粥2 因此,腊八粥至少在宋代时候已经出现了。此后,腊八 节喝腊八粥的习俗盛行开来。 至于民间这天喝腊八粥仅仅只是为了纪念佛的诞辰,还是有别的寓意,还有 疑问。根据李时珍本草纲目毂部“赤豆”条记载:据传怒触不周山的共工 氏,其7 个不孝子,死为疫鬼,而畏赤豆,所以在这一天作小豆粥以坡除瘟神疫 鬼。古代吃腊八粥时,先行“打鬼”仪式,以赤豆打“鬼”,驱鬼之后再吃粥, 祈年丰人旺。3 ( 清) 乾隆河南光州志也记载:“( 十二月) 八日,谓之腊 八。民间诸古米、百果供神,兼相馈遗,谓逼邪、祛寒、却疾毒。按,古人最 重腊祭。风俗通云:腊者,猎也,言猎取禽兽以祀其先祖也。今人杂取诸米 及百果作粥,或坐0 肉丁为糜供神,犹其遗意。而梦华录以为出自佛书,恐未 然也”。4 而酌中志亦载:“( 十二月) 初八r ,吃腊八粥,先期数日,将红 枣槌破汤泡,至初八日,加梗米、百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佛圣前, 户牖、园树、井灶之上各分布之。举家皆吃,或亦互相馈送。”5 从这旱我们也可 以看出:一是腊八节中国自古有之,而非佛教出入后才产生的;二是,人们这天 煮腊八粥与供神、供佛、祭祖皆有,其主要功能是逐疫,“祈年丰人旺”,兼逼邪、 祛寒、却疾毒,而非单单纪念佛的诞辰。 但是民间以祭神祀祖、祁年丰收为目的的祭祀活动祭品为什么变成了与佛教 关系密切的“腊八粥”,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应该与佛教传入后,施 腊八粥“供佛”的习俗有关联。因为作腊八粥的材料主要是豆果,而古代腊祭以 农业祭祀为主,腊日祭神祀祖的祭品主要是农作物,即当地所产豆果。两者很相 似,所以民间也选用了粥作为供品,亦如“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 疫”的活动一样。而腊八粥发展到元明清时期,无论颜色还是味道都很鲜美,所 以被人们理当吸收而用,并且盛传开来。如( 清) 光绪河南宜阳县志载:“( 十 二月) 初八日,僧道家煮红枣、百果、栗子、柿饼、核桃仁杂各种米豆,为腊八 1 ( 宋) 孟元老等东京梦华路都城记盛西湖老人繁盛录梦梁录武林旧事北京:中国商业出版 社,1 9 8 2 :4 5 。 2 ( 宋) 四水潜夫武林旧事杭州:西湖书社,1 9 8 1 :4 7 。 3 郭建模,千智钧精神文明大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 9 9 5 :3 8 3 。 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9 1 :2 4 2 。 5 ( 明) 刘若愚酌中志卷之二十饮食好尚纪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 9 9 4 :1 8 3 1 8 4 。 粥,亦有用肉菜做面食者,士庶家亦多仿此。 1 正因为腊八粥是古代节俗遗风和 佛教“供佛”结缘的双重作用,人们为了祭祀和食用的需要,这天又有了“荤粥 和“佛粥”两种粥,嘉庆河南洛阳县志载:“腊月八日,以枣、栗柿杂米炊 之,日“佛粥”,或用牛、羊、肉豕细切做糜,日荤粥。 2 这天人们或用素粥 “供佛”,或用“判肉丁为糜供神祭祖,不同的功能作不同种类的粥。( 清) 道光 四川綦江县志载:“( 十二月) 八日,问有煮糯米、五色豆及枣、栗等物为糜, 亦有鸡、粥、鱼、肉者,日腊八粥,祀神及先祖,举家食之,亦古腊祭之意。 或日是同释氏谓之浴佛节,寺僧煮粥结缘,俗因之。 3 可见,发展到元明清时期,这天民间吃腊八粥不仅有上述“祀神及先祖 、 逐疫和寺僧结缘的作用,还可以使“老者健,少者无灾”,如( 清) 同治湖北长 阳县志载:“( 十二月) 季冬八日,用糯米、粘米、绿豆、红豆、黄豆、黑豆、 白豆、腊肉剁碎杂煮作粥者,名腊八粥。食之老者健,少者无灾。一4 在陕西 和甘肃一带民间将腊八粥熬好后,至于花木上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使得第二年 花果、树木长得茂盛,如( 清) 嘉庆陕西汉南续修府志洋县载:“( 十二月) 初八,作腊八粥,以余者喂果木,祁其茂也。 5 ( 清) 光绪甘肃西和县新 志:“腊八日,以各色米、豆制粥食之,且遍置于花木上,次年无虫且茂。6 不仅花果、树木上洒,还会给牲口吃,或者洒满庭院各处。( 清) 乾隆陕西雒 南县志载:“腊月八日,贫富概食粥。是日,以粥喂牲口及涂果树,云牲口肥 壮,果实殷繁。7 ( 清) 光绪甘肃兰县续志:引腊八日,作粥遍祭户庭。 8 由此可见,到了元明清时期,宫廷、寺院吃斋粥,而民间则以五谷杂粮作粥, 这天吃腊八粥兼纪念佛诞辰、僧寺结缘、逐疫、祭祖祀神、祁年丰收、家蓄兴旺 等多种含义,腊八粥的功能也就多样化了。 喝腊八粥的习惯一直持续到今天,除了其功能多样化之外,还与元明清时期 治阶级的大力提倡是分不开的。 相传这一天,元大都“是月八日( 十二月八日) ,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红糟 1 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北京:书目文献l ;版社,1 9 9 1 :2 9 2 。 2 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9 1 :2 9 2 。 3 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上北京:书目文献 l j 版社,1 9 9 1 :5 3 。 4 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9 1 :4 2 9 。 5 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8 9 :1 4 4 。 6 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书目文献f i i 版社,1 9 8 9 :1 6 7 7 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8 9 :7 3 。 。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8 9 :1 6 7 。 1 6 粥以供佛饭僧,都中官员、士庶做朱砂粥。”1 说明元朝统治者已经崇拜佛教中的 喇嘛教了。同时,析津志辑佚还载到:“十二月,宫苑以八日佛成道日,煮腊 八粥,帝师亦进”2 。 现在流传的关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喝腊八粥的传说不少,民问有故事称: “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放牛,经常挨饿。有一天,他在一间小屋内发现一 个老鼠洞,心想抓个老鼠充饥,便伸手进去,挖到深处,发现里面竟是一个小粮 仓,有大米、玉米、黄豆等东西。于是,他把这些粮食煮成一锅粥,喝的十分香 甜。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每天山珍海昧,吃的厌极了。在腊八这天,他忽然 想起来1 日事,于是传命御厨以各色五谷杂粮煮粥进食,吃后大悦,因此将粥赐名 为腊八粥”。3 清朝,较之以前,腊八粥的习俗则更加得到了官府的提倡。雍j 下三年( 公元 1 7 2 5 年) ,清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同, 燕京岁时记雍和宫熬粥记载:“雍和宫喇叭于初八内熬粥供佛,特派大臣 监视,以招诚敬。其粥锅之大,可容数石米。”4 可见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各官府 也会在这一天施粥,清人李福有一首腊八粥诗,描述官府某年在守院设场施 粥的情景,把官府的荒谬、胥吏的奸刁以及饥民的凄凉,作了极为真实的勾勒: 腊月八日粥,传由梵王国; 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 一! 用以供伊满,籍以作功德。 僧尼好多事,踵事增华饰。 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 今晨或馈遗,啜之不能食。 吾家住城南,讥民两寺集。 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 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 怯者蒙面去,一咱吞声泣, 问尔泣何为,答言我无得。 1 ( 元) 熊梦祥著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析津志辑佚北京:北京古籍f 版社,1 9 8 3 :2 2 4 。 2 ( 元) 熊梦祥著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析津志辑佚北京:北京古籍 l j 版社,1 9 8 3 :2 1 2 。 3 朱永来,郑良卿中外节日纪念手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8 :1 1 4 1 1 5 。 4 ( 清) 潘荣陛,( 清) 富察敦崇帝景岁时纪膀燕京岁时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 9 8 1 :9 3 。 1 7 此景亲见之,令我心凄恻。 荒政有十二,蠲账最下策; 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极。 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 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 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 此志虚莫偿,嗟叹复何益: 安得布地金,凭仗大慈力, 眷焉对是粥,趺望柔民粒。1 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和人们的喜爱,腊八粥在元明清时期不论在做工、 色泽还是味道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元明时期,腊八粥仍然是“七宝粥 和“五位粥”。周密所著武林旧事 载:“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草、柿子、粟之类作粥,谓之腊八 粥”2 ,武林旧事虽然主要记述的是宋代的都城临安府的事情,但却成书于元 代( 约元至元二十七年) ,有些事实依然与元代的相吻合。武林旧事与梦梁 录都有腊八粥的记载,但武林旧事记载的粥已经与梦梁录的粥有所变 化,“前者为豆粥,后者已经改用果品,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