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专业论文)贵州贞丰苗族打三朝风俗的文化解读.pdf_第1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贵州贞丰苗族打三朝风俗的文化解读.pdf_第2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贵州贞丰苗族打三朝风俗的文化解读.pdf_第3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贵州贞丰苗族打三朝风俗的文化解读.pdf_第4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贵州贞丰苗族打三朝风俗的文化解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生育是种族繁衍和文化传承的基点,对家庭、社区、社会均有着 重要意义,并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间产生各式各样的文化现象。 本文所关注的是贵州贞丰苗族的生育文化尤其是其诞生礼“打三朝”, 力求全面呈现贞丰苗族的生育观、生育习俗,并对“打三朝 仪式作 多角度的文化解读。 打三朝的核心事象是外婆为外孙送背带,这一风俗在我国西南民 族尤其是有“不落夫家 传统的民族中普遍存在着。贞丰苗族送背带 仪式即“打三朝”的鲜明特征是隆重、热烈、娱乐色彩、性色彩浓重。 作为综合性的民俗事象,打三朝承载了苗族的历史文化、民族特征、 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内容。 本文分别从人际关系、背带艺术、礼俗歌、仪式行为四个角度进 行剖析,以期挖掘“打三朝”深层文化蕴涵。为期三天、百人参与 的“打三朝”仪式有着鲜明的吉庆和娱乐色彩,其间生子家庭、远近 亲友、村落居民间进行了广泛的人员互动和物的交流,借由送背带进 行了一次人际关系的大整合。“打三朝作为四大人生仪礼之先的诞 生礼,是新生儿人生的起点,而对于新生儿所在家庭,“打三朝”具 有补充婚礼的重要意义,是产妇结束新娘身份,正式成为夫家成员的 标志。在打三朝这一仪式化语境中,背带艺术获得众人的极大关注和 评议,背带歌被年复一年的重复演唱得以世代传承。因此三朝礼 风俗为背带艺术及礼俗歌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营养,可以说民族 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是相伴相生的。在三朝礼仪式过程中,中年女性 担当绝对主角,行为、语言显示出朴素的生殖崇拜观念,凭借生育承 担者的优越性和妇女群体的力量,打三朝实际成为中年女性的狂欢 节。 关键词打三朝;背带;贞丰苗族;诞生礼;狂欢节 a bs t r a c t p r o c r e a t ei s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e t h n i c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a n d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 w i t ht h es i g n i f i c a t i o no nf a m i l i e s ,c o m m u n i t i e sa n ds o c i e t ya n dg r e a t i n f e c t i o no nd i v e r s i t yc u l t u r a lp h e n o m e n o ni nd i f f e r e n tr e g i o n sa n de t h n i c g r o u p s t h ep a p e ri sd e v o t i n go nt h e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o fp r o c r e a t ec u l t u r eo f t h em i a on a t i o n a l i t yo fz h e n f e n gg u i z h o u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b i r t hc e r e m o n y o fd as a nz h a o ,s t r i v i n gt op r e s e n t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c o n c e p to f r e p r o d u c t i v eo u t l o o ka n dc u s t o m sf o rm i a on a t i o n a l i t y ,t r a n s l a t i n gt h e c e r e m o n yt o w a r d sam u l t i - a n g l ec u l t u r ea s p e c t t h e c o r eo b j e c t i v e s u b j e c to fd as h a n z h a oi st h eb a b y c a r r i e r sd e l i v e r yf r o mg r a n d m o t h e r s t og r a n d s o n ,w h i c hw i d e s p r e a di nt h ee t h n i co fs o u t h w e s to fc h i n a e s p e c i a l l yf o rt h o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n a t i o n a l i t yh a v et h ec u s t o mo f l a t e rl i v e w i t hh u s b a n d t h ed i s t i n c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b a b yc a r r i e r sc e r e m o n yo f z h e n f e n g m i a on a t i o n a l i t y , i e d as a nz h a o ,i s c e r e m o n i o u s l y , v e h e m e n c ea n de x t e n s i v ei m p l i c a t i o no f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a n ds e x a s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f o l k l o r eo b j e c t i v es u b j e c t ,d as h a n z h a oc a r r i e sh i s t o r i c a l c u l t u r e ,n a t i o n a li d e n t i t ym o r a le t h i c sa n dm a n yo t h e ra s p e c t s i nt h i s p a p e r , a n a l y s i sc o m b i n e sf r o m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b a b yc a r r i e r s a r t ,c u s t o ms o n g sa n dc e r e m o n ya c t i v i t y w i t ht h e e x p e c t a t i o n o n e x c a v a t i n go fd e e pc u l t u r a li m p l i c a t i o no fd as a nz h a o t h et h r e e d a y h u n d r e d s - - p e o p l e - i n v o l v e dd as a nz h a oc e r e m o n y h a sae x t e n s i v e i m p l i c a t i o no f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a n dc e l e b r a t i o n ,p e r s o n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a n d g o o d se x c h a n g ea m o n gf a m i l i e s ,r e l a t i v e s ,f r i e n d sa n dv i l l a g er e s i d e n t s ,a e x t e n s i v e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i n t e g r a t i o nt h r o u g hb a b yc a r r i e r s a sf i r s to ft h e f o u rb i g g e s tl i f ec e r e m o n i e s ,t h eb i r t hc e r e m o n yd as a nz h a oi st h e s t a r t i n gp o i n to fn e w b o r nl i f e a sr e g a r d sf o rt h eh o s tf a m i l yf o rt h e n e w b o r n ,d as a nz h a oh a ss i g n i f i c a n tm e a n i n gf o rt h ew e d d i n g r e i n f o r c e m e n t ,w h i c hi st h ee n d i n go ft h eb r i d ei d e n t i t ya n dt h ei n d i c a t i o n o ft h em e m b e r s h i po fh u s b a n d sf a m i l y i nt h ec e r e m o n i a lc o n t e x to fd a s a nz h a o ,i ta c q u i r e di n f i n i t ea t t e n t i o na n dd e l i b e r a t i o n st ot h ep u b l i cf o r b a b yc a r d e r sa r tw h i l et h er e l a t e dc u s t o ms o n gh a sb e e nr e p e a t e dy e a r a f t e ry e a rp a s s e df r o mg e n e r a t i o nt og e n e r a t i o n c o n s e q u e n t l y ,d as a n z h a oc e r e m o n yf u m i s h e sn e c e s s a r yn u t r i t i o nt ot h es u c c e s s i o n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b a b yc a r d e r s a r ta n dc u s t o ms o n g s i nam a n n e ro f s p e a k i n gt h a ti ti sm u t u a la c c o m p a n i e dw i t hf o l ka r t sa n df o l kc u l t u r e d u r i n g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d as a nz h a oc e r e m o n y , t h em i d d l e - a g e d f e m a l ep l a y e dal e a d i n gr o l ea n dd e m o n s t r a t e dt h es i m p l ec o n c e p to f r e p r o d u c t i v ew o r s h i p ,b yv i r t u eo ft h es u p e r i o r i t yo ft h o s ew h ob e a r c h i l d r e na n ds t r e n g t ho fw o m e n sg r o u p s i ns o m ee x t e n t ,d as a nz h a o c e r e m o n yb e c o m e st h ec a r n i v a lf o ra l lt h em i d d l e a g e dw o m e no ft h e m i a on a t i o n a l i t y k e yw o r d sd as a nz h a o ,b a b yc a r r i e r s ,m i a on a t i o n a l i t y , b i r t h c e r e m o n y , c a r n i v a l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本人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取 得的研究成果。对前人及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启发和贡献己在 论文中作出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论文中除了特别 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和其它机构已经发 表或者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本人同意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法等有关规定将本人学位论文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资料库送交论 文或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央民族大学可 以将本人学位论文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复印手段和汇编学位论文( 保 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 作者签名:丝避 日期:斗年羔月生日 一、选题缘起 绪论 背带,亦称背扇、背兜、裹背,是用以背负孩子的“襁褓”,玉篇衣部 有“襁,襁褓,负儿衣也。织缕为之,广八寸,长二尺,以负儿于背上也”。一 般认为,背带是我国南方民族妇女重要的生活用品,然而在历史上,其可能在北 方地区也普遍使用过,论语子路中有“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 矣。”无论如何,在当下的生活语境中,背带几乎成为南方山区妇女的专属用品。 从属性来看,背带包含于服饰范畴,却又不同于日常服饰,因为孩子的母亲( 或 外婆) 往往在这不大的面积上倾注了全部的智慧和热情。有人说,背带是南方妇 女显示才能的最佳“展览橱窗”。确实如此,本文所要关注的贵州贞丰苗族背带 的制作过程中,包含了当地所有类型的织绣技艺,似乎是有意把它打造成妇女女 红技艺的集大成作品。由于居住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背带 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不尽相同,因而,形成了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背带艺术。 2 0 0 5 年9 月始,中国美术馆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母爱的艺术贵州少数民 族背扇展,背带自此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在人们惊叹于南方民族妇女鬼斧神工 般的织绣技艺时,却并不了解这一精美绝伦的民间美术作品背后悠久、深厚的民 俗文化。 从我国南方民族地区整体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步伐的推进,民族 服装不可遏制地在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而背带习俗几乎没有丝毫的弱 化,一如既往地精致美艳,出现在民众生活的时时处处。一些地区和民族的妇女 仍旧坚持手工制作,坚持传统的形制和纹样。背带艺术旺盛的生命力来自于哪里, 固然,多山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南方地区普遍使用背带的育子习俗。然而,在 今天可以方便地买到批量生产的低价背带的情况下,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或者约束 少数民族群众依然愿意花费几个月时间耗力耗资去缝制一床民族传统背带,传统 背带的神奇魅力究竟在哪里。事实上,在美丽背带的背后,有着传承千百年的盛 大的“送背带”习俗担当着强有力的支撑。我们知道,风俗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 形式,对人的行为具有约束的力量。那么,“送背带 风俗是如何约束人们坚持 缝制背带的? 送背带仪式对于相关角色的意义是什么? 仪式过程呈现了哪些社 3 群特有的价值观和文化现象? 这一系列问题促使我最终选定“送背带 作为我的 论文题目。关于“送背带 这一习俗的文献资料少,相关研究少,笔者选取贵州 省贞丰县珉谷镇左旗苗族村作为田野调查地,以田野调查材料作为主要材料来 源,对当地送背带( 俗称“打三朝”) 习俗在苗族族群范围内作一定的文化解读, 以期理解并阐释祖辈苗家人心底深处的背带情结。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少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受 到以“西部大开发 为代表的政府公共政策向民族地区倾斜的影响,作为整体社 会转型的一个方面,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文化正在以不同的形式发生 着变迁。在当下,对“送背带 这样尚未萎缩消失的民间风俗进行全面、深入的 调查与记录,是必要的和紧迫的。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学应当是现代学的,它 的工作方法是对现存的民俗资料进行调查和搜集,它的资料来源主要是现在的1 。 无论从科学的研究方法还是从感性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视角,整理、研究变迁中 的活态民俗文化都是民俗学人的责任所在。 二、研究综述 该研究选题从内容上与生育文化( 包含诞生礼) 、背带艺术等问题相关联。 生育文化是指人类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对待生育活动的一整套观念、信仰、 风俗习惯、价值标准、规范、行为方式等2 。生育文化的形成与不同人们共同体 的居住环境、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体验感受及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有直接或间 接的联系。在我国,涉及生育文化的论著常出现于一些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 人口学的调查或研究中。费孝通写于2 0 世纪4 0 年代的生育制度,可谓我国 第一部研究生育文化的专著。书中主要论述了家庭所担负的有关生育子女的若干 理论问题。但本书所论述的不止是生育,凡是与种族延续有关的一套活动体系都 讨论到了。其中包括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双系抚育、父母的权力、 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的扩展等等。这本细致严谨的社会学的著作,曾在 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生育文化研究从内容上可分为理论研究、生殖崇拜与信 仰、生育价值观、生育习俗等几个方面,或与其他事象交叉研究。如李银河的生 l 钟敬文: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8 1 7 0 页 2 杨筑慧:中国西南民族生育文化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 0 0 6 4 页 4 育与村落文化,彭希哲、戴星翼主编中国农村社区生育文化,以上两本著作 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是社会学和人口学的,同民俗学所关注的民众精神世界有一定 距离。宋兆麟的中国生育信仰从生育信仰的历史发展、表现形式、社会功能 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展示了我国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生育信仰问 题。宋兆麟指出生育信仰起源于孕体崇拜,经历了女性崇拜、图腾崇拜和男性崇 拜后,终于形成了对人之来源的追溯性思维,认为在每一种生育信仰形式掩饰之 下归根结底是对生殖能力的崇拜。有关生育信仰的专著还有王晓丽的中国民间 的生育信仰,书中指出我国生育信仰的核心生育观是“生育至上 。杨筑慧的 中国西南民族生育文化研究,张一兵的生育文化,郑晓江、万建中主编的 中国生育文化大观,宋德胤孕趣生育习俗探微等著作对我国生育 文化作了比较系统的、全面的探索,启迪了许多有志于该领域研究的学人。由于 研究对象的接近,杨筑慧的中国西南民族生育文化研究更具体的指导了本文 的调查研究。 对于“打三朝 诞生礼的专项研究,尚未单独见于书面,但是有关的材料和 研究散见于系统生育文化研究的部分章节,比如中国西南民族生育文化研究 等有关西南民族的研究论著中。我国关于背带的专著现有两本,均为画册形式, 其一是来自贵州省马正荣与其女儿马俐的贵州少数民族背扇,该书展示了美 轮美奂的贵州各民族背带,并根据制作工艺将背带分为蜡染型、刺绣型、挑花型、 编织型、布贴型、混合型6 种,并按照类型分别说明,其中亦收录有贞丰苗族背 带。作者在长期的田野经历中接触了大量活态的背带习俗,也在书中进行了集中 表述,成为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为数不多的珍贵材料。专著之二是吕胜中先生主 编的广西民族风俗艺术娃崽背带一、二卷,一卷也为画册,分别对广西境 内的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族十二个民族的 背带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展示,并分别对纹样内涵进行解析。难得的是二卷中刊出 的广西布努瑶史诗歌谣背带歌,民间文学工作者自六十年代便开始搜集整理 的这一6 0 0 0 行的宏大歌谣终有机会面世,歌谣主体之外配合了布努瑶族的信仰、 神话、风俗等等,呈现了比较全面的背带文化。由于两本著作的作者均为美术工 作者,关于民俗研究的专业性稍显不足,然而作为普及性读物已实属不易了。 除专著以外有几篇以背带研究为主题的论文:农冠品的从背带歌看瑶族的 5 生命礼俗立足于上文提及的娃崽背带中纳入的布努瑶背带歌,从不同 角度剖析了这一宏大作品,作者强调了背带歌对于布努瑶生命观的突出表现, 诸如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起源的理解等,认为背带歌是瑶族信仰、灵魂观、 生殖崇拜等多彩文化的载体与多层文化的积淀。丁朝北的浅议黔南民间背带, 音月的永恒的母爱温暖的艺术贵州少数民族背扇艺术赏析,李启色的娃 崽背带的装饰纹样与民俗心态,李桐的广西民族背带装饰艺术及其文化特征 几篇文章主要从技艺和纹样分析的角度来解读背带,纹样内涵基本集中在生殖崇 拜、图腾崇拜、迁徙符号、求吉心理等方面。刘世彬的水族背带的文化内涵 重点剖析水族背带的文化意义,从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生育观念几个方面加以 分析,作者对于背带的解读凸现了女性精神和风采,提出背带是物化的女性赞美 诗。 总体看来,现有的背带研究资料大多从背带纹样出发,来解析民众的信仰、 审美等心理诉求,其次强调背带的制作、使用及传承或者文本形式的民间文学的 解读,缺乏对送背带风俗的关注。本文围绕“打三朝 一俗,凭借多次田野获得 的丰富资料,从多个角度,力求完成一项立体的、深入的民俗事象整体研究。 6 第一章贞丰苗族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概况 第一节贞丰地区概况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是社会物质生产和生存的基本条件。 生态环境和由生态环境所决定的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程度构成了贞丰地区的基本 发展背景和基础。贞丰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隶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 隔北盘江、清水江与镇宁、望谟两县相望,南与册亨、安龙两县接壤,西与兴仁 县毗邻( 贞丰苗族同册亨、安龙、兴仁的苗族服饰、风俗相一致) ,北与关岭县 仅一水之隔。总面积1 5 1 1 9 平方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最高海拔 1 9 6 6 4 米。县内有北盘江及其支流清水江、大田河、那郎河、那摩河、鲁贡河 等大小河流2 4 条( 段) 之多。贞丰竹枝词3 中这样描写贞丰的地形地貌: “贞城形势拥雄关,前抚平原后枕山。 防守若教兵力厚,北盘天堑鸟飞难 珉球矗立耸云霄,还有蛇昂势矫夭 天马山雄西郭峙,清泉涌出水滔滔 可见这里山岭众多、地势险峻、水量充足。贞丰地区一年四季光照充足,雨量充 沛,属亚热带温和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 6 6 摄氏度。可以说,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适宜各族人民在此繁衍生息。 贞丰县地秦为夜郎属地,汉分属群舸、同亭两郡唐属明州,后属罗甸国 宋皇佑中属泗城羁縻州清雍正五年( 1 7 2 7 ) ,设永丰州嘉庆年间发生暴乱, 平息暴乱后,嘉庆皇帝赐“忠贞丰茂”匾额,于是取中间二字,改“永丰”州为 “贞丰”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 9 5 0 年3 月成立贞丰县人民政府1 9 6 5 年1 1 月国务院批准设立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5 。今天,贞丰县辖6 个镇、7 个乡,人口3 4 万,居住着汉、布依、苗、仡佬、回、瑶等2 5 个民族,少数民族 人口1 6 3 万,占全县总人口的4 8 。其中布依族人口占4 0 以上,是人口最多的 少数民族,苗族居第二位,占总人口的6 8 。据贞丰县志,苗族迁入时间比 3 贞丰竹枝词刊于贞丰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作着曾敬孚( 1 8 9 4 1 9 6 4 年) ,名繁斌,贞丰县人。 幼入私塾读书,继而卒业于贞丰珉州高初两等学堂其后曾在本县城乡小学执教,并任过安南县( 今晴隆 县) 政府文书及贞丰县城区区长等职。 4 指贞丰县境内的珉球山。 5 贞丰县志史征集编纂委员会:贞丰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4 1 3 5 页 7 布依族晚,今天2 4 0 0 0 多苗族人口分布于全县2 1 8 个自然村寨中,其中苗族聚居 的自然村寨有6 2 个,其余为苗族与其他民族杂居。 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贞丰的自然环境适宜生活生产, 是各族人民在此安居乐业的根本。今天,刀耕火种的粗放耕作方式基本消失,精 细农业和各类手工业是少数民族群众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方式。贞丰悠久的历史 积淀了织绣工艺、银饰打制、古法造纸、制陶、制糖等独特工艺,传承至今的手 工技艺成为各族群众“非物质”的财富。在贞丰,多民族杂居一村的情况较为多 见,各民族间和谐共处,长期的共处交流促成了某些整个地区共通的民俗文化, 譬如当地人民所共同信仰的石菩萨,以及作为本文讨论对象的“打三朝 ,因此 在贞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风俗影响是显见的。 第二节贞丰苗族6 的历史源流 苗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当中以频繁的迁徙而著称的一个民族。苗族居住 的地域辽阔,在语言、服饰、婚姻、丧葬、节日、习俗及文化艺术方面,既表现 出共同特征,又呈现出不同地区的差异。这主要是地理上的切割所造成的苗族内 部交往甚少的缘故;也是各地区的苗族受到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政治、经济和文 化影响的必然结果。 苗族在历史上就有“百苗”之说,其支系之繁多、文化之丰富为中国5 6 个 民族罕见。清朝乾隆贵州通志卷七就对苗族的十四种支系做了详细的描述, 这十四个支系分别是花苗、白苗、青苗、红苗、黑苗、九股苗、东苗、西苗、克 盈牯羊苗、夭苗、谷蔺苗、平伐苗、紫姜苗、阳洞罗汉苗。从上述苗族支系名称 来看,作为命名依据的特征并非来自同一个层面,这样杂乱随意的命名容易造成 混淆。譬如,贵州通志提及的“黑苗”、“九股苗 、“夭苗”,三者之间便是部 分重合或基本重合的。对于繁多的苗族支系名称,学者杨万选这样解释1 :苗族 为一种所衍,本无此种彼种之分,即在今日,犹可于其传说之相同,及语言之近 似而辨识之特是彼等皆长时间住居于交通不便之滇黔,又复深于保守性匪 特长河峻岭,足以限制彼等社交性之发达,而阻其生活之向上,即蓬门短篱之间, 6 本文“贞丰苗族”所指为贞丰县境操黔东方言苗语的苗族,占贞丰苗族全体的绝大多数。 7 贵阳高坡苗族转引杨万选贵州苗族考( 杨万选,贵州苗族考,民国_ 1 八年,自印本页八) 8 彼等亦生人已之界,显露老死不相往来之思近水者长于渔,表履易于洗濯, 故服色尚汽淡山居者长于猎,日从事于血内狼藉之死兽,故服者尚青黑近城 者摹拟市民之华丽,故衣履多花绣凡此种种由其表履之异,递有青苗,白苗, 黑苗,花苗等不同之名。因居住之地带不同,遂有东苗,西苗,山苗之异又有 以所居地域之名标示其种者如平伐苗,古蔺苗,龙洞苗之类。由其职业以分之者, 刖有锅圈苗,背兜苗此种分类不过为辨识之标识,初非有何血统上或文化上之 特质,显示于其间上述的解释较为合理,更见学问的严谨,“初非有何血统上 或文化上之特质,显示于其问”,“初”字给后面的结论加以必要的限制,从今天 的苗族看,受地域文化及其他因素影响,不同的支系间已经显现出一定程度的文 化差异。甚至于当时的某一支系,在历史进程中继续分化,呈现不同的文化特色 或改变了原有特征。 贞丰苗族自我认同为黑苗,贵州通志 卷七中这样描述:“黑苗衣服皆尚黑, 故日黑苗。夫人绾长髻,耳垂大环,银项圈、 衣短,以色锦缘袖。男女皆跣足”其 中的大部分特征。贞丰苗族女性服饰今天仍 然具备。伍新福在略论苗族支系o 中考 证,“黑苗”作为苗族一个主要支系的形成, 大概是在宋元以后至明前期,主要聚居在贵 州省东南部,以及毗邻的湘西南、桂东北一 带。 贞丰苗族自清嘉庆起陆续从黔东南黄 平、凯里一代迁徙而来。贞丰县志载:县境苗族多数属黔东方言,历来自称 h m a o b o 簿) 。县境苗族迁入县境始于嘉庆二年( 1 7 9 7 ) ,继而咸丰、同治年间也有 陆续迁入者。乾隆末年,贞丰者腊河( 今三河) 大树脚向三元在贵阳考中武举后, 雇黄平苗胞用滑竿抬到安顺,又以每站付双倍工钱的条件续请苗胞送回贞丰。向 家地盘宽广,提请苗胞定居开垦,愿提供回黄平接家事者的一切盘缠,开垦出的 田土不收地租。苗胞应允,每人挑着一挑米回黄平接家眷。嘉庆二年( 公元1 7 9 7 8 伍新福略论苗族支幕苗学研究台成市大台暨第一目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 9 8 9 9 年) 杨、姜、田、王四姓迁到者腊河大树脚半坡上定居,开垦出一大片肥田好土, 生活日益富足起来。此后,每年常有人回黄平探亲,告知在贞丰生活情况,部分 苗胞仰慕佳景也陆续迁贞丰定居。嘉庆七年( 1 8 0 2 ) ,一批苗民从黔东南迁到贞 丰挽澜长田和者腊河定居。 县志中记载的贞丰苗族的最初迁入因素十分偶然,而清代几次苗民起义期间 的社会动荡,促使偶然变成必然。无疑,清代从黔东南至黔西南的苗民迁徙是大 规模的。我国国内苗族至少进行了五次大迁徙,第五次迁徙波在元明清时期,主 要原因便是战乱。清代的改土归流和开辟苗疆,大大激化了民族矛盾,引发了大 小多次起义。咸丰同治年间,贵州苗族人民在张秀眉等率领下举行大起义,当时 清政府忙于应付天平天国起义,使咸同苗民起义得以维持二十余年,然而最终仍 被镇压。黄平、施秉一带的苗民,为了逃避追杀,扶老携幼,翻山越岭向黔西南 迁徙,其后裔居住在关岭、平坝、镇宁、紫云、册亨、安龙、贞丰一带9 。 第三节贞丰苗族的人文特色 民族文化是不同民族在其特定的地域和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特定的价 值观和行为规范以及其行为成果的历史积淀。民族文化体现着不同民族生存方式 的个性,体现着不同民族对生活和环境特定的认识和创造1 0 。与其他民族相比, 苗族人民在体质上没有明显特征,由于支系众多文化上亦不具备统一的标志性的 事象。然而从整体来看,苗族文化特色集中表现在:方言、土语属同一语系、语 族、语支的本民族语言,繁多的支系,相同的或相近的始祖与图腾传说,历史的 和现实的游耕与迁徙,对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的强烈信仰,根深蒂固的巫文化和 鬼神观念,大分散和小聚居( 以家族、宗族为中心) 的民族分布,独特的婚恋、 丧葬、祭祀和庆典习俗,以百褶裙、银饰、蜡染、刺绣以及极其多样的发式和服 装类型为代表的女性服饰文化,包括神话、古歌、传说在内的大量的本民族口头 文学,与姑舅表婚习俗相对应的亲属称谓制度,以父亲亲属纽带为基础的家庭结 构及其不同性别的劳动分工等等。 贞丰苗族作为众多苗族支系中的一支,其文化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有着自己的 9 石朝江苗族历史卜的五次迁徙波贵州民族研究,1 9 9 5 年第1 期 1 0 祈庆富试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 0 0 0 年第1 期 1 l 王慧琴苗族女性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5 6 页 1 0 特色。贞丰全县苗族人口两万四千多,共有杨、田、王、龙、潘、姜、雷、吴、 张、钱、冯、石、朱、项、刘、丁、邰、熊、李、侯等二十个姓氏。其中杨姓居 多,田、王、龙、潘、姜、雷次之,祖籍不同的同姓可以开亲。县境苗族均操苗 语,绝大多数操黔东方言的黄平土语,属汉藏语系苗语支苗语中部方言。苗族在 本民族村寨或家里常用苗语,在社会交往中通用汉语。由于杂居关系,苗族中还 有少数通布依语。 县境苗民中,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都很浓厚。他们崇拜巨石、大 树、大桥、岩洞:崇拜蝴蝶、雀鸟、龙蛇、枫树等。县境苗民,户户供奉祖先, 逢年过节,婚丧喜庆,都要虔诚供奉。祖先崇拜构成了苗族一切祭祀活动的中心。 人们普遍相信,幸福是神灵和祖先保佑的,灾难是妖魔鬼怪作弄的。 在苗民的日常生活中,“皋祥”即当地苗寨中非专业的神职人员是不可或缺 的,许多事情需要他的参与。譬如丧葬场合、开财门“、小孩哭闹、身体不适、 夫妻不和、财物丢失等等。当村民生病,便请他来“过阴”,苗语称“a i t d a i b h m a i b ” 或“d i k d a i bh m a i b ,即祈求神灵,寻查鬼神,除病保安。通过4 过阴”查出所 犯鬼神后举行祭供鬼神活动,称为“打老 魔”,苗语称“h x a dg i d 。“皋祥”人为的 把鬼神分为许多种类,给每一类定出名称、 代号和祭品,行相应仪式将其送出,不可混 淆。贞丰竹枝词中有“病沉只有问端公, 迷信最深乡下风。更有苗人不信药,老魔随 处闹轰轰。”而今,苗民有健康问题基本都 求助于医生,或医生、巫师双管齐下。虽然 如此,苗族民众的崇巫观念并没有消解但 凡受灾患难,没有生育者,多是责怪命运不 好往往求助于“皋祥”,占h 凶吉,寄托于 解除逆境。在“皋样”的神职工作中,村民 登门算命请教消解办法均是免费的,凡需要 “皋祥”到指定地点做法事,则需奉上红纸包起或红线缠起的1 2 元钱( 从前为 1 2 开时门:一种求得财潭的仪式具体为将种拉花式剪纸固定到需要散此往事的人家门框上 一块二或一毛二) ,当地称之为“挂红钱”,取月月吉祥之意。几乎每村都有一位 “皋祥”以满足村民的信仰需求和解除生活困扰。 按照苗族历史与文化中的分类,贞丰苗族女性服饰属褶裙型大领右枉式 即黄平式”,这一服装样式分布在黔东南的黄平、施秉、凯里、台江,安顺地区 的清镇、平坝、镇宁、关岭,黔西南的兴仁、安龙、贞丰、册亨等县的部分地区, 其特点是大领右衽衣,袖背挑花刺绣,百褶挑花长裙,裙的前后柬裙围,盘发于 顶,外包头巾呈平顶形。从其分布可一定程度反映黔东南苗族的迁徙线路,而大 领右枉式在贵州不同地区又显现不同特色,黔西南地区的服饰色彩更加暗淡,虽 然做工精致,刺绣细密工整,富有变化,但是缺乏颜色对比,显示不出其应有的 装饰效果。由于女装结构复杂,制作赞工耗时,特别是青年女装,每套制作需数 月到一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苗族服饰也在不断改变,如夸贞丰苗族中青 年妇女除作客或节日喜庆着盛装外,平日均着便装,老年妇女四季均着裙装。贞 丰苗族传统男装一般为对襟布纽扣短衣,下装是黑色或深蓝色桶裤。老年人穿长 衫,头包青帕。今天只有在葬礼上才可见到男子传统服饰了。 贞丰苗族青年男女通过节日活动、喜庆集会和赶场的机会相互对歌,倾吐 爱情,选择自己如意的对象。其婚姻有自主婚和包办婚两种,2 0 世纪7 0 年代以 前多以包办为主,现在多以自主 婚为主,包办婚随着时代的发展 逐渐消失。不论是自主婚姻还是 包办婚姻,大抵都要经过择偶、 说亲、订婚和结婚等过程。在举 行婚礼前,男方要向女方送交银 饰品没有银饰品就得延缓婚 期。左图为男方家为婚礼准备的 一整套银饰,近年市价在6 0 0 0 元左右。婚礼之日,新娘在伴嫁娘和迎亲送亲的人群陪同下来到新郎家,婚宴后 当日即返回娘家。传统上新婚夫妇要到来年二月二,男方母亲亲自携礼物到女方 家接回新娘后,方能同居。节后送回,待到下个节日再行接送,直至新娘怀孕后 1 3 车廷责、张山、周光大苗族历史与文化北京t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 螂2 0 8 页 才常住夫家,整个过程大致为3 至5 年。 贞丰苗族主要节日有春节、正月十五、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 六月六、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九月九,此处简要介绍有关节日。正月十四是苗 族的小年,按苗族习俗要将嫁出的姑母、女儿接回家过“团圆”节。第二天,即 正月十五晚上,各家都到祖坟上亮灯,燃香烧纸,同时带米酒、煮熟的腊肉、香 肠、糯米饭等食品在坟前祭供,当晚在坟旁吃饭饮酒唱歌。农历二月二“红蛋节 , 这天,各家各户将鸡蛋鸭蛋煮熟染红,一部分放在家神前祭供祖宗,一部分给全 家分享。各家都为孩子编制装红蛋的小网兜,将红蛋装进去,挂在孩子胸前,希 望自己的孩子吉祥、健康成长。除此之外,新婚家庭在这一天要接媳妇回家吃蛋, 圆房,以求早生贵子。七月十四称香节,是苗族第二个团圆节。“香节 这天, 每家都将嫁出的女儿、姑母再次接回,烧香供饭,跪拜祖宗。晚上,家家烧的香 比其他节日都多,香炉上、门口、院坝及小路上,都插满了香,凡出门的人都手 持点燃的香。八月十五中秋节,晚上家神供台上供堆了各种各样的自产瓜果,以 表示丰收果实累累。这天晚上寨中儿童会给无子的夫妇送南瓜,把南瓜放在卧室 床上用被子像盖小孩一样盖好,还恶作剧有意把西红柿捏破弄脏床单,表示小孩 大便了。主人不但不生气反而会高兴地用鸡肉稀饭或肉末稀饭招待送瓜的孩子 们。 贞丰苗族的风俗习惯直接反映了其文化传统,祖辈创造的丰富文化至今让苗 族子孙感到自豪,笔者采访中常听到“我们苗族 ,受访者言语中大都透着 自信。贞丰苗族的生活文化中贴有西南、苗族、农耕等多个标签,同时也不乏汉 文化影响的痕迹。而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形式很大程度上保护着贞丰苗族自有文 化的生存空间。再次借用竹枝词中的诗句“贞丰习性最多情,丧娶生期客满庭, 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每一个生活的节点,都是一次族人的聚会,都是族群认同、 民俗教育的极好机会。对于子孙的繁育,苗族历来充满了热忱和期望,为使之顺 利进行,有一系列禁忌和要求需要遵守,贞丰苗族的生育文化,将在下一章节进 行介绍。 1 3 第二章贞丰苗族的生育观与生育习俗以左旗村为例 第一节贵州省贞丰县珉谷镇左旗村概况 左旗村,属珉谷镇辖区,位于贞丰县城西郊,步行进城仅需半个小时,贞( 丰) 兴( 仁) 公路穿村而过。左旗,相传是由清代咸同年间,红旗军和白旗军争战时, 曾在此地屯过兵,因此得名。全村3 0 0 余户,1 4 0 0 余人,9 5 以上是苗族。左旗 村主要姓氏有杨、潘、姜、陈、吴,其中杨姓占百分之五十以上,然并非一宗。 村民的生活基础来源于自种的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并种植辣椒、地瓜、 栗子、李子、梨树及其他蔬菜作物,养殖猪、鸡、鸭、鹅等禽畜,大部分供自家 食用,多余部分在集市上销售。村里几乎每家都有外出打工成员,1 8 岁以上村 民有9 0 0 多人,到外县外省打工的有2 5 0 人左右1 4 。打工者中9 0 初中毕业后离 家,少部分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得益于来自打工的创收和左旗村接近县城的优良 地理位置,村民人均年收入2 0 0 0 元左右,贫困人口不多,村民生活虽算不上富 足,却也一番安居乐业景象。 在我国古代许多南方少数民族中,“女劳男逸”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 女性不仅承担家务劳动,而且在社会生产劳动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男性却显 得无所事事b 。这段引文的记述同我在左旗村见到的景象并无二致。左旗村的家 庭生活,有着明确的角色分工,即“男主外女主内”,内外以村落为界。女人掌 管田里的农事、喂养禽畜、打理家务、养育孩子、缝制衣服、走访亲友等内部事 务。男人们则讲究在外“谋生活”、“赚大钱”,认为专事务农的男人“没有出息 左旗村的男人有的在县城开三轮摩的,有的承包建筑活,有的跑运输,有的外出 修路等等,受教育程度的限制,能从事正式工作,所谓吃上“公家饭的村民极 少。这样临时性的工作有少无多,通常有大量的赋闲时间。平日里,男人们聚堆 喝酒是村中常见的场景,一些村民甚至醉酒状态比清醒状态的时间要长。辛劳的 妇女和酗酒的男人在村落生活中形成鲜明的对照,虽然不能把左旗村的男女一律 绝对化、模式化,但是上述情景确实反映了左旗苗族村的一种生活状态。 同普通农村一样,左旗的年轻人渴望摆脱土地,大多在初中毕业后加入打工 1 4 访谈对象:左旗村支书陈远富,访谈时间:2 0 0 8 年8 月2 5 日。 1 5 张磊论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女劳男逸”现象及其原冈岭南文史,2 0 0 8 年第l 期 1 4 大潮,结婚和生子大都回家完成,但是并不会因此留在村里,因此留守儿童在左 旗并不鲜见。尽管留恋外面的精彩,而真正有能力在城市扎根的又极少,打工者 大多在年龄稍大或者赚够钱足以盖房子之后回到左旗,回归传统的苗族乡村生 活。 左旗村最重要的社会组织是家族,聚族而居是苗族最普遍的居住形式,家族 的人口规模、家族成员所取得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以及族人优秀代表的成就, 各方面综合决定了家族在村落中的地位。在缔结婚姻时,结婚双方尤其是男方的 家族情况往往被视为重要的参考条件,家族的良好声誉和和睦的关系都成为其选 择配偶的资本。家族内的纠纷和族人与外人的纠纷,通常由家族男性成员共同商 议或出面解决,大多数情况下是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秩序,自然也不排除集体械斗 的发生。除此之外,家族更在劳动互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左旗村的生活辛劳而并不单调,几乎每月都有节日来调剂生活。除此之外, 某家起房子、娶媳妇、嫁女儿、生孩子等,都是全村的盛事,村里村外的亲朋好 友都要前往祝贺,主人家必热情款待,三、四百人的流水席进行得井井有条。凡 酒席后必有休闲活动对苗歌,苗家对歌如同对话,歌词信口编来,却往往语 出惊人,引得笑声一片。不会唱歌的人,如同被排斥在左旗的主流文化之外,影 响其正常的社交活动。因此那些不懂唱歌的打工仔们也要在回归家乡后逐渐去习 得这门“技艺 。在娱乐进行到高潮时,欢乐的村民常会跳起板凳舞,这是一种 别有风趣的舞蹈形式,双手持板凳有节奏地拍击,边唱歌,边跳舞。谁舞步错乱, 便立即被“罚”喝酒,引起全场哄堂,欢乐的气势更显热烈。苗家人乐于这样的 娱乐形式,喜欢这样的畅快淋漓。平日里的闲暇,村民愿意同坐一处,饮酒谈天, 女人们则边织绣边拉家常,没有麻将的聒噪,也不过多依赖电视节目。电视虽大 部分家庭都有,村民还是喜欢聚在一处看,人缘好的人家里常常聚满一屋子人。 凡有电视的人家必备d v d ,一些d v 拍摄制作简易的苗语电视剧和苗歌对唱光盘 相比电视台节目更受欢迎,而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即便是富裕的人家也不 愿购置。 左旗苗家就是这样,对于生活的享受并不依赖于高科技产品,不过多地追求 舒适感,他们的快乐来自传承享用着的自己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并拥有根深蒂 固的信仰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坚持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真诚的交往,体验并 1 5 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是一个更接近本真的生活社区。 第二节左旗村的生育观及生育习俗 苗族人十分重视子嗣的繁育,认为多子孙是兴旺发达的象征。历史上苗族有 早婚之俗,加之多即是好的生育观,使其人口增长速度常常超出可承受范围,苗 族频繁的迁徙、起义莫不与之有着重要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在较长的时期里,国家对少数民族基本采取的是鼓励人口增 长政策,这也正与苗族的传统生育意愿相契合。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国家陆续 对少数民族生育政策作出调整。1 9 8 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做好 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对于少数民族,也要提倡计划生育,在要求上 可适当放宽一些。 1 9 8 4 年4 月,中共中央在批转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关 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中指出:“对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问题,要规定适 当的政策。可以考虑,人口在1 0 0 0 万以下的少数民族,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二胎, 个别的可以生育三胎,不准生四胎,具体规定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有 关的省、自治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报上一级人大常委会或人民政府批 准后执行。 贵州省从1 9 8 0 年开始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推行计划生育工作, 1 9 8 7 年贵州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贵州省计划生育试行条例,1 9 9 8 年, 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贵州省计划生育条例,其中第十六 条规定,夫妻双方或一方是少数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