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武术.doc_第1页
书法与武术.doc_第2页
书法与武术.doc_第3页
书法与武术.doc_第4页
书法与武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书法与武术傅文丕撰(一)、前言昔张长史观公孙大娘舞剑,得低昂回翔之势,武术与书法之间似乎有着正相关;又常见好书法者为求艺业精进,而尝试学习武术。故今先就书法、武术探索其间关联性。因两者皆属技艺,而技艺行为首重动作控制,又皆为形式决定内容的艺术,所以从这两个面向探索之。(二)、动作控制1、自由度Newell McDonald(1994)指出,人体的自由度是没有一致性和普遍性,而是需要操弄冻结或释放。宋苏轼(10371101)、清朱履贞(嘉庆年间)、清包世臣(17751855)都提到指运笔而腕不知。溥心畬(1974)指出运笔之法,以指竖拈笔管,以肩为枢轴,力发于臂,贯于肘,肘达于腕,如车轮然,轴动而外轮转矣;古人云:运腕而指不知。溥心畬所谓运腕而指不知,此语未曾见诸于历代书论中,不知其文献引自何处,但此语刚好补全了运笔之法。指运笔而腕不知与运腕而指不知,显然是二种不同型态的动作控制(古人以腕为大、小手臂之通称)。运笔属行为动作控制。指运笔而腕不知应是笔活而臂死,宜写小字;是冻结大臂的自由度,以释放手指的自由度。运腕而指不知应是臂活而笔死,宜写大字,尤其是书写魏碑时,更需冻结手指的自由度,以释放大臂的自由度,以大臂的肢段为主导动作控制。寇培深书写魏碑时,做出指死而肩膀外抗用力动作,肩部常在书写魏碑榜书后产生酸疼现象。 操纵陈氏太极拳时尽量减小腕关节的动度,以为提高身法作用的必经路径(倪清和,无日期)。这是冻结腕关节的自由度以释放出下肢的自由度。程派高式八卦掌转掌时,需扭腰横面、定胯转腰目的在于,冻结胯部的自由度,因之腰部的自由度被释放,背、腰的作用肌群被有力征召,于是躯干形成一个强大的弓形,有利承接上、下肢劲力。书法、武术皆属高技能结构,人体的运动大部分都是以着多肢段相连而成的系统运动,从多体(Multibody)系统动力学着手研究较能了解动作整体过程。冻结与释放在一个运动技术过程中都是存在,冻结与释放之间的拿捏,其中操控能力的微妙处不是苦功所能至,已是天才的专利。2、放长肢段的运动Steindler(1955)在研究中提到依照肌肉动作原理,认为肌肉必需要有旋转的功能,又要有能够扺消离心力的干扰,它不但要有旋转又要有稳定功能。这二种功能总合,肌肉力量的比例和骨头韧带在交接触形成的角度有关。清包世臣(17751855)在艺舟双楫中指出学书如学拳。学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对骨,出手起脚,必极筋所能至,始之内气通而外劲出。中华民国太极拳总会在太极拳图解(1999)一书本论中说明身肢放长的松柔运动是,骨骼韧带自然松开,整个身肢放长,这种放松与神聚气敛时的收缩反复的锻炼,久之自然产生全身各部柔轫的弹簧劲,进而成为太极拳八种劲别最基本的掤劲。根据以上可见,包世臣的叙述扭筋对骨、筋必反纽与太极拳身肢放长运动;都是为了达到肢段稳定、内气通而外劲出的目的。(三)、论形式1、形式皆源于自然(从象形到抽象)书契之作,甲骨、篆、隶,取象自然鸟兽之迹,至于草、楷之兴,达于静态、动感形式美之成熟高峰。遂提升至对于(线条、空间、墨趣)变化、动静对置平衡、肌理等抽象美的追求。螳螂拳相传为明末清初,山东及墨人王朗所创,流传至今已近四百年之历史。灵感源于自然界螳螂攻防动作,而终归对劲意的追求。近代八卦掌创于董海川(1797约生于清咸丰年间)至今约207年,其师承不可考,应是总结前人拳技,招法已脱象形,而进入不似武之武境界。 书法、武术皆是从自然而来,由象形而至抽象不似之似的艺术境界。2、皆为形式决定内容(工于形式而丰富于内容)形式是从自然事物而来,再经过经验法则演译归纳,是创作时通用的方法。形式在艺术学上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指艺术外形(指体裁如:诗有五言、七言,篆、隶、真、形、草。)。二、指事物的存在结合关系。依同处看,可发现归纳成几种重复形式(反复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平行并列、累层渐进)。本文采后者形式定义。形式固然重要,但内容才是表现的重点,在这里所谈的内容是指艺术品里面所含的意义,为作品间接表现的精神,属于美学所谓的间接内容。间接内容是间接不甚明确含藏在艺术里的东西。在这里,因为二者有着不同艺术题材,故无法比较直接内容,而是间接内容。清刘熙载(18131881)指出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书法藉此两大形式,以决定内容、发挥趣味。倪清和(1976)指出武术门类甚多,就体用无非软硬二功。武术藉此两大形式,用以学成劲意。书法、武术都是属于形式决定内容的艺术。但是,大多数人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注意到题材,在形式中懵懂运作,而受其拘束无法自由的发挥形式规律,更不知所嵌在形式中的内容。有人发现了这个问题,但又因为娇情滥用形式,以致守住形式而失其内容的流弊,于是遂起反动,掌握从解放形式下手,结果是面目全非、支离破碎。书法的内容是趣味,武术的内容是劲意。3、皆属高层次形式把互为矛盾的美并列在一起,无论是对立、还是调和,都是在变化中见出多样统一,这是高层次的美。孙过庭(唐垂拱年间)提及: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清刘熙载(18131881)指出: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中华民国太极拳总会在太极拳图解(1999)一书中指出,太极拳是阴阳相生、虚实相成、方圆相依、开合相寓、刚柔相济、快慢相间、上下相随、左右相应、前后相顾、内外相合的一种奇正相生、矛盾又完满的境界。高义盛(1936)提到滚钻争裹,奇正相生。滚是上肢旋转动作、钻是上肢向前动作、争是五指向外撑开、裹是肘向里扣抱;这四种动作形成二组动作,滚带钻裹带争,在运动时都必须使肌肉共同收缩。若仅是滚圆形的劲没有向前的钻劲,滚不带钻;或裹力只有向里收的劲而没有向外扩张的争劲,裹不带争;关节不能保持最大稳定,力量也不能保持最大。奇正两字即滚中带钻、裹里含争,这种矛盾结晶所谓和谐是杂多的统一,就是奇正相生。书法采对置方法,产生动静相寓、静中含动动中含静的美,是视觉的奇正相生,满足了视觉需求。武术的奇正相生增长了内劲,也培养灵活心意。4、皆有形式不明时期东汉光和间,赵壹专抨击草书。当时草书渐行,其欲返于苍颉、史籒,文虽传但终不能行。赵壹认为,当时草书之与也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善既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从而看出,赵壹处于草书未成熟形式时期,表达出对当时章草书风中静态和动感形式矛盾并存的不认同感。近半世纪以来,因为,国人丧失信心、习武风气不盛、武术家的自秘,推展武术反害武术、外行领导内行、学术的傲慢不尊重专家、所以极大部分的拳派,已出现家道不正宗法不明,形式浮滥于虚玄理论中,而产生形式不明现象,武术史上很多体、用的名拳,今日竟被东、西技击家所不敢苟同。形式不明导致不被接受的现象,书法发生于早期未臻成熟期,因为无法表达完整形式美所致。而武术发生于近半世纪,处于发展至高峰走下坡形式丧失之际。(四)、结论1、人体操弄是属于复杂的运动行为,自由度、放长肢段的运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