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分期研究.pdf_第1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分期研究.pdf_第2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分期研究.pdf_第3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分期研究.pdf_第4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分期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杨官寨遗址是关中地区近年来发现和发掘的一处大型的以仰韶 文化为主题的遗存,通过发掘获得了一批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重要资 料。笔者有幸参加了杨官寨遗址的匿野发掘和资料整理工作,对这 批资料有较多的认识与理解,在此基础上依据遗迹单位的相互关系 对杨官寨遗址进行了初步的分期研究。初步得出杨官寨遗址仰韶文 化可以分为两期三段的结论。 依据杨宫寨遗址的分期,对比渭水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中晚期 的典型遗存进行了比较和分期研究,并探讨了杨官寨遗址相关文化 因素的来源。 关键词:杨官寨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分期研究 i l a b s t r a c t t h ey a l l 锲皿融a is i t e i so n eo f 也e 泌l p c 噬t a ms i t e sw k c hw a s e x c a v a t e dr c c e n t l yi l lt 1 1 eg u a i l 之h o n ga r e a t h ea u 1 0 rp a n i c i p a t e di nm e g g u 强瘟a 主s 主t e se x c 科a t i 强飘d 趣( 1 a 纨e 锄l p i l a t i o n b a s e d 雠m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om i sb a t c ho fm a t e r i a l , 也ea u 也0 rm a d e 咖d ya b o u t 趣 s t a g ed i v i d i l l gt o m g g u a m 凼a i a n dg e tm ec o n c l u s i o n t h a tm e 暇g g u 勰瘟a is 主t e sy 蕊g 盘a oc u l 抛r ee a nb ep o s s i b l e 遗i t i a l 重y 协d i v i d e i n t ot 、v op e 砖o d so f 娃鹏es t 氇g e s 。 a c c o r d i l 培t 0t l l ey 抽g 辨l a n z h a is i t e s 鲰摇e s ,c o m b i i l e dw i m o 恤e r m i da n dla 沧渤g e ,sy a n g s h a oc u l 镪r es i t e so f 也em i d d 薹er e a c ha r e ao f 溉i v e r ,砌a n a l y z e di t sc u l 缸a le l e 撒e 嫩赫g i 蛾妇o u 曲趣u 数i q u e g e o 鲫m c a lp o s i t i o n 氧曙w o r d :y 臻g g 戮瞄凼a 主s i 憾 m er e 撒a i 毂so f g s h a o c u l t u r e p e r i o d i z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h l 3 杨官寨遗址文化因素分析一一 2 9 结语一3 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插表目录 表一杨官寨遗址典型单位陶器型式统计表 3 2 3 3 1 4 表二 杨宫寨遗址典型单位陶质、陶色以及主要纹饰比较一一1 5 表三杨官寨遗址陶器分期表 表四关中东部地区以及豫西晋南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 遗存分期对比表 1 6 2 3 表五关中西部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分期表一一2 8 蓬一杨官寨遗址位置图 图二t g l 西壁剖面 图三 图四 圈五 图六 插图目录 5 嚣王2 8 和嚣i 主7 出土器物比较 h 3 9 0 和h 3 9 2 出土器物比较 6 8 8 t 5 3 3 7 和零5 3 3 7 1 2 蠢 土器物鞫匕较9 h 2 3 8 出土器物一一一9 圈七杨官寨遗址仰韶文化陶器演变图 图八姜寨遗址仰韶文化中晚期陶器分期 图九泉护村仰韶文化串晚期陶器分期 图十泄湖遗址仰韶文化中晚期陶器分期 图十一庙底沟遗址仰韶文化中期陶器分期 图十二西王村遗址仰韶文化陶器分期 图十三案板遗址仰韶文化陶器分期 图十四福临堡遗址仰韶文化陶器分期 图十五原子头遗址仰韶文化中晚期陶器分期一 v 掩 凹 碍 伽 麓 毖 弘 篮 i 5 i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 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 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钞坦指导教师签名: r , 锡年彩月够日 沙,年参月,厂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狳了文巾特捌燕以标注帮致;鑫 豹遗方井,本论文不怒含其德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傲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豹说鞠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即 唱年彩月s 日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的时空范围 1 9 2 1 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先生主持发掘了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出土了一 些石器和大量的彩陶,同时对周边地区进行了调查,把这些遗址命名为仰韶文化, 确立了中国第一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自此以后,仰韶文化一直是中国史前 考古学重点研究的文化之一,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仰韶文化的时空范围 基本确立,即仰韶文化是距今约7 0 0 0 5 0 0 0 年间,以关中地区为中心,包括 甘肃的天水地区和泾水上游,陕西洛河中上游和汉水上游,晋西南地区,豫甄地 区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国。然而,由于仰韶文化分布范围大,延续时间长,有许多 问题还需通过考古发撅与研究进一步探索。 近年来发掘的陕西高陵县杨官寨遗址,是一处面积较大,文化遗存丰富的仰 韶文化遗址,是关中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遗址之一。本文试图以这一遗址的考古资 料为基础,通过遗址的分期研究,对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进行再探讨, 以进一步促进仰韶文化的特征和内涵的认识。 第二节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研究概况 关中地区仰韶文化遗存的发现,可追溯到上世纪3 0 年代。1 9 3 3 年北平研究 院考古组主任徐炳昶带队,对关中地区渭河流域开展大飙模的考吉调查工作,在 西安东郊发现米家崖遗址,含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在长安县沣河流域发现 有姜城堡仰韶文化遗址。在这些遗址上采集了大蹙的石器、骨器及仰韶文化红陶 和彩陶片 。这是关中地区仰韶文化遗存的较早期的发现。 2 0 世纪5 0 年代半坡遗址和庙底沟遗址的发掘,弓| 发了半坡和庙底沟两类遗 存孰早孰晚问题的讨论。1 9 5 9 年安志敏和石兴邦先生发表的论文,都认为仰韶 文化应该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僚是对于二者的早晚关系问题,却意见不 一固。华县柳子镇泉护村遗址的发掘者,将其中的仰韶文化根据尖底瓶的口沿分 。张宏彦:关于仰韶文化时空范围的界定问题,考古与文物,2 0 0 6 年第5 期。 。徐炳昶:陕透最近发现之激石器时代遗址,乾警磷究院院务汇擐,7 豢6 媲,l 鹪6 年。 露石兴邦:黄河流域原始社会考吉研究上的若干闯熬,考吉,1 9 5 9 年第l o 期。 为早、中、晚三期,这是较早期的对仰韶文化的分期研究。最近出版的华县 泉护村,将泉护村一期也就是仰韶文化中期分为三段。 2 0 世纪6 0 年代初,陕西彬县下孟村遗址的发掘固,发现了半坡下层类遗存 早于庙底沟一期类遗存的地层关系,从而首次解决了二者之间的早晚关系闯题, 为仰韶文化分期确定了最初的年代学依据。 2 0 世纪7 0 年代山珏芮城疆王村遗址的发掘回,找到了西王村仰韶早期( 庙 底沟类型) 和仰韶晚期( 与半坡遗址晚期基本相同) 遗存的地层叠压关系,从而 确认半坡上层遗存应属于仰韶文化晚期遗存。姜寨遗址发搌,再次证明了半坡下 层类遗存、庙底沟一期类遗存和西王村晚期类遗存的早晚关系,从而为仰韶文化 的分期奠定了地层学的基础 。 2 0 世纪8 0 年代,典型遗址的分期研究逐步展开。严文明先生在分析半坡遗 址地层关系的基础上,将半坡遗址的仰韶文化分为旱、中、晚三期,早期属半坡 类型,本身又可分为前、后两段;中期属庙底沟类型,晚期属半坡晚期类型 。 这一分期研究为进一步探索渭水流域仰韶文化分期问题奠定了类型学基础,从而 建立了仰韶文化三期划分方案的基本框架。张天恩先生依据福临堡遗址的发掘资 料,将福临堡仰韶文化分为三期。认为福临堡遗址发现了一类新酶仰韶文化晚期 遗存,属遗址内仰韶文化遗存的第二期,将其称作福临堡第二期仰韶遗存,认为 这是一种处予庙底沟类型与半坡晚期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张宏彦先生从地瑟 关系和遗物两个方面相互对照,将案板遗址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各分为前后两 段,形成了两期露段豹观点。并认为案板一期一段的陶器“应是半坡类型陶器向 庙底沟类型陶器演化的中间环节” 。 2 0 世纪馨0 年代以来,随着新的考古资料的增加,仰韶文化的分裳研究不断 深入。严文明先生在对北首岭、下孟村、半坡、姜寨、泉护村等遗址分期的基础 上,将渭水流域仰韶文化分为五期,其中第一、二、三、溜麓分别与姜寨遗址前 。黄涎水库考吉队华箬分队:获嚣华县揍子镇第二次发握懿兰簧收获,考吉,1 9 5 9 每第l l 期。 o 托窳大学考吉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县泉护村,科学趣舨社,2 0 0 3 年舨。 陕西考古所泾水队:陕西彬县下孟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 9 6 0 年1 期;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烃水队:陕西彬县下孟村仰韶文化遗址续掘简撤,考古1 9 6 2 年6 期。 国孛黧辩学院考纛研究所由强王箨敬:痰嚣荑城东痰树和嚣王树遗址熬发藏,考吉学攘l 卵3 笨l 麓。 嚣谣蜜半坡博物馏等:姜寨,文物澎版社,1 9 8 8 帮版。 严文明:半坡仰韶文化的分期与类型问题,仰龋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 9 8 9 年 o 张必恩:试论福临堡仰韶晚期文化遗存,考吉姆文物1 9 8 7 年6 期。 垂强褒彦;试论案板遗缝绚麓文讫遗存静分期,考古与文物l 鼹3 年5 、6 期。 2 四期对应,把泉护村二期遗存划归第五期。并认为泉护村二期遗存的器物与半坡 晚期类型的联系较多,将其划入仰韶文化。蓝困泄湖遗址的发掘者,将遗址的 仰韶文化遗存分为早,中,晚期三个阶段 。原子头遗址的发掘者将该遗址的仰 韶文化遗存分为六期,将第三期命名为“原子头类型”,因该类型既具有半坡类 型晚期的特征,又存在某些庙底沟类型的特征,而被认为是半坡类型向庙底沟类 型过渡的中间环节,即两者之间的一个发展阶段鼢。彬县水北遗址仰韶文化中晚 期遗存,被分为两期网段 。张宏彦先生对关中地区的史家、泉护村、北首岭等 存在争议的典型遗址重新进行了分期研究,并结合半坡、姜寨、案摄等仰韶文化 遗存的分期成果,将关中地区的仰韶文化分为三期六段囝。 综上所述,陕西关中地区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十分丰富,是研究仰韶文化 分期的理想之地。多年的发掘与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而新的考古资料的发 现,为我们进一步验证或修正翦人研究成果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根据最新发掘 的陕西高陵县杨官寨遗址发掘资料,对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再做探讨。 第三节研究思路及方法 杨宫寨遗址是关巾地区的一处重要遗址,从2 0 0 4 年开始,为了配合基建项 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杨官寨遗址进行了发掘,到现在整个遗址仍旧在发掘中。 本人有幸在2 5 年7 一一8 月和2 0 0 7 年3 一一2 0 0 8 年2 月参加了杨官寨遗址的 发掘和资料整理工作,并参与了2 0 0 4 - 2 0 0 5 年度发掘简报的编写。本文拟在对 杨官寨遗址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关中东部及邻近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相关问题 再做探讨,希望能促进这一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 在研究方法方面,首先依据考古地层学方法,对杨官寨遗址发掘地层关系进 行分析,确定典型的遗迹单位及其相对年代。其次依据考古类型学方法,对各典 型单位的陶器组合关系及其特征进行研究,进而依据典型单位陶器的组合特征, 对相关遗迹单位进行组别的划分。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必要时,可借助关中地区 。严文嚷:略论伸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阶段,纪念j 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进舨拄, 1 9 9 年。 国中潮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六队:陕西蓝田泄湖遗址,考古学报,1 9 9 j 年第4 期 o 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陇县原予头,文物出版社,2 0 0 5 年1 月。 国翟皴椿:陕魏彬县承j 艺遗缝翻豁文化遗存分期磺究,嚣乾大学硬毕效论文。 嚣张宏彦:渭永流域俪韶文化分期闯透,文物2 6 年9 期。 3 同时期的地层关系和陶器组合关系,确定某些陶器共时关系或相对年代关系。再 次,依据地层关系和陶器组合特征,探寻典型器物的演变规律,并以此作为标尺, 对遗址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进行分期研究。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对关中及相 邻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的分期问题再做探讨。 4 第二章杨官寨遗址仰韶文化遗存研究 第一节遗址的概况 杨官寨遗址位于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树四组,地处泾河下游北岸的一级阶 地上,南距泾河约l 公里,海拔4 9 8 5 米,面积约为6 5 万平方米。遗址东南约 4 公里为著名的泾、渭交汇之处( 图一) 。 2 0 0 4 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为了配合长庆油田和万方汽车配件公司等 建设项目,对杨官寨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到现在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其中 2 0 0 4 铀0 0 5 年的发掘,共布5x5 探方1 7 2 个,l o l o 探方1 3 个,2 l o 探 沟2 个,2 1 5 探沟2 个,发掘总面积为5 7 0 0 平方米。清理了各类房址2 3 座: 仰韶文化灰坑4 9 6 个、窑l o 个、瓮棺葬8 个;唐、明清墓葬3 l 座、水井5 口。 出土陶器5 2 7 3 件、石器3 5 3 件、骨器3 0 3 件、蚌器1 6 件。已有的发掘表明,杨 官寨遗址是一处以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为主的大型遗址,丰富的考古遗存为我 们进一步研究仰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图一杨官寨遗址位置匿 。弓l 臼约髓2 5 年高陵扬宫寨逮址发掘筒擐,待翻 5 第二节典型地层以及遗迹分组分析 1 地层堆积 杨官寨遗址地形从发掘情况来看,当时应为北高南低,西南高,东北低。经过 历年村民取土、平整等活动,对遗址地层扰动较大,发掘区各部位的文化堆积层次 不尽相同。发掘区的北部,有些遗迹直接压于耕土层之下,其下即为生土;有些部 位堆积保存情况较好。发掘区南部探沟t g l 西照剖面比较完整,能代表整个遗 址的底层堆积情况,现以其为例将地层堆积情况说明如下( 图二) : 第层。耕土层。土质较疏松,呈黑褐色,包含大量植物根茎,少量瓦片, 该层堆积平坦。 第层:近代层堆积。土质较硬,呈浅黄色,包含少量植物须根,近代瓦 片、石块等。 第层:明清文化层。土质硬度大,呈黄褐色,包含近代瓦片,青花瓷片, 小嚣块 图二t g l 西壁剖面图 第层:汉唐时期的堆积,土质较硬,呈灰褐色,包含少量内布纹、外绳 纹瓦片及唐“开元通宝铜钱等,偶见仰韶时期陶片。 第层:仰韶文化层,土质较硬,呈浅黄色,包含有少量仰韶时期陶片, 母弼l 下层部分搬据整个遴址的分析应巍属于吉河道的一部分。 6 可分为泥质灰、红陶、夹砂褐陶,器型有盆、钵、罐等,纹饰有租、细绳纹、附 加堆纹,为仰韶文化晚期堆积。此层底郝有一层5 一1 5 厘米的斜坡状的踩踏面, 另还有一灶坑。 第层:仰韶文化层,土质较疏松,呈浅黑色,包含少量陶片,可分为夹 砂陶、泥质陶,纹饰为少量绳纹。为仰韶文化中期堆积。 层之下为古河道淤积层。 杨官寨遗址主要的文化堆积为仰韶时期的遗存,到目前为止,发掘过程中 尚未发现仰韶早期的文化遗存。依据地层关系和遗迹、遗物的特征,可将杨官寨 遗址仰韶文化分为两期。即以第层及相关遗迹、遗物为代表的第一期文化遗存 和以第层及相关遗迹、遗物为代表的第二期文化遗存。国 2 典型遗迹单位分组 杨宫寨遗址内涵比较丰富,中期、晚期之闽的叠压打破关系较多,现选取 以下4 组典型打破关系作为介绍。通过对涉及到的单位内涵的分析,对杨官寨遗 址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 ( 1 ) h 1 2 8 一h 1 1 7 ( 2 ) 珏3 9 0 h 3 9 2 ( 3 ) t 5 3 3 7 一t 5 3 3 7 h 1 2 ( 4 ) 一融3 8 ( 为汉唐时期地层堆积,本文不予介绍) 我们选取的4 组关系中,涉及到7 个单位,大部分出土遗物比较丰富,有利 于我们了解这些单位的内涵并通过打破关系和器物共存进行比较,对这些单位进 行分组。以下对这四组关系中的各个单位的出土物做以简要分析: 硪2 8 位于弭罄3 、聪1 4 3 内,直接开瑟予层下,打破h l l 7 。出器物组 合有:平沿束颈尖底瓶、敛口斜沿罐、敛口平沿罐、宽平沿盆、敛口深腹钵、厚 器瓮。 h 1 1 7 位于t 4 2 4 3 北部,开口于层下,被h 1 1 7 打破。出土器物组合有: 典型重唇霉尖底瓶、拆沿盆等。 h 3 9 0 位于t 4 3 5 l 北部,开口层下。出土器物组合有:平沿尖底瓶、敛口 斜沿罐、宽平沿盆、敛西深腹钵。 o 弓l 自2 0 5 年高陵杨官寨遗址发掘简报,待千珏。 7 h 3 9 2 健于礤3 5 lj 艺部,舞曩于层下,被h 3 9 9 打破。出土器物组合有: 退化重唇口尖底瓶、葫芦口瓶、退化铁轨式口沿罐、敛翻钵、折肩瓮。 t 5 3 3 7 位子整个杨宫寨遗址的东= l 艺侧( b 区) ,这里地层比较简单,仅有、 、层,其余地层都缺失。出土器物组合有:退化重唇口尖底瓶、葫芦口瓶、 退化铁轨式嗣沿罐、折沿盆、叠唇盆、钵、折肩瓮。 国杨留寨遗址劳来进行分区,稻3 37 所楚区域正在发搬孛,单位还未统一编号,为了文中便于奔缨,将这 冀区域暂定秀b 送。 8 t 5 3 3 豫1 2 位子t 5 3 3 7 东北部,开翻于层下。出土器物组合有:尖底瓶、 典型铁轨式口沿罐、折沿盆、叠唇盆、钵。 筠;3 3 7 侮。哥冒一歹f q 弋。 睁7 厂冒尸i 国飞一嘲 t 5 3 3 76789 h 1 2 鲤 l1 琶l 、h u l o1 l 图轰1 5 3 3 7 和t s 3 3 7 h 1 2 出土器物跑较 1 平底瓶t 5 3 3 7 :l2 罐t 5 3 3 7 :73 湓t 5 3 3 7 :44 盆t 5 3 3 7 :65 钵t 5 3 3 7 :3 6 尖底瓶h 1 2 :77 罐h 1 2 :l8 罐h 1 2 :49 盆h 1 2 :5l o 钵h 1 2 :21 1 钵h 1 2 :3 磁3 8 位予科6 4 2 内嚣南,开日予层下。渤器物组合有:退亿重屠圈尖 底瓶、退化铁轨式口沿罐、钵、折肩瓮。 依据渭水流域仰韶文化典型器物的演变规律,典型重唇口尖底瓶早于退化重 唇蠲尖底瓶,退化重唇口尖底瓶又早于平沿尖底瓶。表瑗在陶罐上,铁孰式嗣沿 罐较早,其次是退化铁轨式口沿罐,再次是斜沿罐、平沿罐。通过比较,我们可 以看出 n 7 、稻3 3 7 1 2 出土器物组合相近,为第一组单位;h 3 9 2 、h 2 3 8 、t 5 3 3 7 出土物接近,为第二组单位;h 1 2 8 、h 3 9 0 出土器物相似,为第三组单位。 依据地层关系,h 3 9 0 h 3 9 2 ,因此h 3 9 0 比 3 9 2 要晚;t 5 3 3 7 一t 5 3 3 7 h 1 2 , 因此t 5 3 3 7 要比t 5 3 3 7 h 1 2 晚。h l1 7 、t 5 3 3 7 h 1 2 出土物相近,h 1 2 8 、h 3 9 0 出土 器物相似,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其相对的关系从早到晚为:h l l 7 ( t 5 3 3 7 h 1 2 ) 一 h 3 9 2 ( h 2 3 8 、t 5 3 3 7 ) 一h 1 2 8 ( 1 3 9 0 ) 。这几组单位出土的器物,构成了三个有共 9 存关系的组含。比较各组合中的同类器,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可 作为三个类别单位的代表。 与h 1 1 7 出土物相同的第一组单位有:h 3 0 5 、h 3 4 4 、t 5 3 3 7 h 1 2 等。本组单 位的共存陶器构成一个陶器组合,我们称之为甲组。 与h 3 9 2 出土物相同的第二组单位有:h 2 3 8 、h 2 7 4 、h 3 7 0 、h “7 、h 4 4 8 、 t 5 3 3 7 、w 1 3 等。本组单位的共存陶器构成一个陶器组合,我们称之为乙组。 与h 1 2 8 出土物相同的第曼组单位有:h 2 6 、h 3 5 、h l l 5 、h 1 3 3 、h 3 9 0 、h 4 0 2 等。本组单位的共存陶器构成一个陶器组合,我们称之为丙组。 第三节典型陶器演变规律 杨官寨遗址仰韶文化陶器可辨器形有瓶、罐、盆、钵、瓮、缸、釜、灶、杯 等。其中瓶、罐、盆、钵、瓮的数量最多,演变也较明显。且广泛分布在不同地 区的仰韶文化的各个阶段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他们的组合以及形态的演变 可以反映仰韶文纯在各个阶段的特征。对这些陶器组合的类型学研究,有利于把 握杨官寨遗址仰韶文化遗存陶器的演变规律,为遗址的文化分期做出准备。现依 据地层关系将典型陶器的型式划分如下( 图七) 。 1 尖底瓶 比较常见,根据秘沿的形态可分势两型,a 型为非葫芦口尖底瓶,b 型为 葫芦口尖底瓶。 a 型,尖底瓶中最为常见类型。变化比较明显,依据口部特征可以将其分 为三式:其中i 式和i i 式为敛阴,式为侈口。 i 式典型重唇翻。敛团,重唇,内外唇界限明显。断面呈台阶状,二层 台台面清晰,高差明显。颈部以下饰数道弦文和交错绳纹( 标本h 1 1 7 :2 ;图七, 1 ) a ,i i 式退化重唇口。敛口,重唇,内唇口稍离,内外唇无明显的台棱界限, 溜肩,器身修长( 标本w 1 3 :l ;图七,2 ) 。 式平唇口。侈口,柬颈,平沿或者斜沿。阂肩,束腰,尖底( 标本h 4 0 2 :3 2 ; 图七,3 ) 。 上述尖底瓶中l 式尖底瓶多见于第一类单位中,i l 式常见于第二组单位中, 1 0 式仅见于第三组单位中。 b 型,为葫芦口尖底瓶,仰韶文化晚期遗存中出现。仅在第三组单位中出 现。尖唇,葫芦状翻,颈部有戳压纹,阔肩,柬腰,尖底,有一对桥形耳( 标 本h 4 0 2 :6 ;图七,4 ) 。 2 平底瓶 比较常见,仅见于仰韶文化中期遗存中。依据口沿变化可以分为两式。 i 式敛口,口颈间界明显( 标本h 3 4 4 :8 :图七,5 ) 。 珏式小直霞,高领,领上有一周突起。深腹,平底,腹部有桥形宽束耳一 对( 标本h t 5 3 3 7 :l ;图七,6 ) 。 以上的平底瓶的l 式多见于第一组单位,l 式常见于第二组单位。 3 罐 仰韶文化中最常觅兹器型。依据隧沿变化可以分为三式: i 式敛口,斜沿,圆唇。口沿内有凹槽,外侧有凸棱。口沿下饰指甲纹和 横舞绳纹( 标本强3 3 7 珏王2 :圭;圈七,7 ) 。 i i 式敛口,圆唇,口沿略成铁轨式,腹微鼓,平底。器身饰斜向绳纹( 标 h 3 7 0 :5 ;圈七,8 。 m 式敛口,圆唇,斜沿,上腹较鼓,下腹斜收成平底。颈下有一鸡冠状扳, 上腹有匿道鼎起的泥条环绕罐身( 标本h 4 0 2 :3 s ;图七,9 ) 。 以上介绍的三式的罐,i 式多出现于第一组单位中,i i 式比较常见于第二组 单位中,式仅见予第三组单位中。 4 盆 翻韶文化中沈较常见器型。依据其形态特征可以将英分为两型,即a 型折 沿盆和b 型叠唇盆。 a 型,比较常见,依据其形态变化可以分为三式: i 式敛口,斜沿,口沿稍卷或有凸棱,腹部较浅,上腹较直( 标本h l l 7 :l ; 图七,1 0 ) 。 i i 式敛口,斜沿,腹部加深( 标本h 3 7 0 :7 ;图七,1 1 ) 。 式敛口,圆唇,宽平沿,平底( 标本h 4 0 2 :2 2 ;图七,1 2 ) 。 b 型,比较常见,依据其口沿变化可以分为诱式: i 式敛口,屠外叠附于沿外。叠唇较厚,比较明显( 标本t 5 3 3 7 m 2 :3 ; 图七,1 3 ) 。 i i 式敛口,唇外叠附于沿外。叠唇变薄,不太明显( 标本h 3 7 0 :6 3 ;图七, 1 4 ) 。 以上a 、8 型盆中ai 、bi 常见于第一组单位中,a i l 、b 多见于第二 组单位中,a 仅见于第三组单位中。 5 钵 仰韶文化中最为常见的陶器。依据其和别的陶器的组合关系以及自身的形态 变化,可以将其分为三式: l 式直口,尖圆屠,腹部较缓,平底稍蠹凹( 标本t 5 3 3 7 1 2 :2 ;图七, 1 5 ) 。 l i 式敛口,圆羼,斜腹,平底稍内凹,口内侧有凸棱( 标本h 3 7 0 :3 5 ;图 七,1 6 ) 。 式敛目,尖圆唇,斜腹,平底,疆内侧有凸棱( 标本 1 4 0 2 :圭3 ;圈七, 1 7 ) 。 上述的三式钵中,l 式多见于第一组单位中,l l 式常冤于第二组单位中, 式仅见于第三组单位中。 6 瓮 仰韶文化中比较常见的陶器。依据其形态变化可以分为两式: l 式敛目,圆腐( 标本嚣3 4 4 :圭7 ;图七,圭8 ) 。 i i 式敛口,折肩( 标本h 3 7 0 :6 2 ;图七,1 9 ) 。 以上我们对杨官寨仰韶文化遗存的六类典型陶器进行了类型学的分析鞠观 察,按照各型器型变化进行了式别划分,建立了各型陶器的式别序列。结合地层 单位组别的晕晚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各组器物的型式,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 典型陶器的式别序列都是以已知的早晚关系相对确立的地层单位包含的器物群 为基础建立的,故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陶器演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差异上。 1 2 n 一 鬻 d 2 - _ k = 飞卤 , 、。 、 撼 l 卜 。夕。夕一 剥w 旷= j 上n 矿 一 翎 翻 酷融=9 黛 稽嘶卜翁酗镄 匠 i, 嗡- - ” 鬃 翻,的程蘸鎏、婚 磁 艇远 曦弋旷一 剥 南叶 矮 篷 求 烈 趱,一 缀蜜骂心 r 、 、” , 贰 瞧 囊囊骊 礴强 旺心 般 7 爨 , 匾制烬嘹鳗尊蚁嚣星舞缎嫌阜爨苹匦 第四节典型陶器组合关系以及文化分期 在对杨官寨遗址仰韶文化典型陶器演变研究时,结合地层关系,可以看出甲、 乙、丙三组陶器组合有一定的差异,恧这种差异正是文化发展阶段性熬表现( 表 一) 。 放器形组合关系来看,各组陶器既有着前后的演变关系,又有着器型组合方 面的差异。统计各典型单位出土的陶器( 表一) ,其型式组合如下: 表一杨害寨遗址典型单位陶器型式统计表 隧器型式 缀繁攀位 尖底瓶平底瓶罐盐钵瓮 h l l 7 ai al 翠缎 t 5 3 3 7 h 1 2aii ai l 珏2 3 3a l l珏 a 珏 l ll l h 3 0 5ai ,a i li 。i iai ,bi ,b hi il l 瓣7 8a l 。a l |l l珏a l l ,8l ,b l l差,l ll | 艺组h 3 9 2a l iii ia l ii il i 嚣毒7 2al 。a 嚣l ll la l l ,嚣l |l |嚣 h 4 7 4i ii ii i 稻3 3 固 a l |l l l 。 l lal ,a l l ,b l l l , l l l ,l l h 3 3a i ia m 嚣3 5a 疆磁a 疆搿 h 1 2 8a l i 。a l i ,a i i i ,b i il l ,i i i i i h 3 9 0a 疆 l l 。疆 a 疆m 丙组 h 3 9 la , a i i l h 4 0 2 a i i l ,bl i i ia 掰 h 4 7 8 l l 。 i i l i f 2 0 i i i a l l戳i l 甲组陶器中有:ai 式尖底瓶,i 式平底瓶,i 式罐,ai 式盒,bi 式盆, 1 4 i 式钵,l 式瓮。 乙组陶器中有:a i i 式尖底瓶,i i 式平底瓶,i i 式罐,a i i ,bi i 式盆,i l 式钵, i l 式瓮。 丙组陶器中有:a m 式尖底瓶,bi 式尖底瓶,式罐,a 式盆,式钵。 从以上器物组合中可以看出,甲组陶器和乙组比较接近,尖底瓶口沿均为重 唇翻,形态上都还是器身修长的状态;丙组则是日沿变为平沿,部分残留有退化 重膳的痕迹,已经十分的不明显了,形态上也发生了变化,变得矮胖。此外,丙 组还出现了新的尖底瓶,即b 型葫芦口尖底瓶。平底瓶仅仪在甲组和乙组中毖现。 在甲组和乙组中的罐都是铁轨式口沿,丙组中已经变成了斜沿或者是平沿。a 型 盆在甲组和乙组中多数为黑彩陶,少有素面,大髓小平底;丙组的a 型盆大多数 变为素面陶,仅有少量的紫彩陶盆。b 型盆多在甲组和乙组中出现,丙组中的应 当属于混入的。甲组翻乙组中钵都是平底稍内凹,丙组中已经趋予消失。瓮多出 现于甲组和乙组中,丙组中出现的应当属于混入的。由此可见,甲组和乙组比较 接近,二者和丙组的差别较大。甲组和乙组属于同一个文化时期,丙组属予另外 一个文化时期。 甲组和乙缰虽然比较接近,但是还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a 型尖底瓶在晕组 中为典型重唇口,乙组中则已经变化为退化型重唇口。平底瓶由口颈交界处存在 着明显的赛限,变褥界限消失,仅存在一圈突起。罐从典型的铁轨式日沿变为退 化铁轨式口沿。a 型盐腹部加深,底部变小;b 型盆叠唇变薄。钵从直口变为敛 墨。瓮从圆腹瓮变为折肩瓮。但是这些差异并不是很大,说明孚组和乙组应属于 同一个文化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 表二杨富寨遗址典型单位陶凄、陶色以及主要纹饰比较 陶质陶色主要纹饰 泥质泥质夹砂夹砂交错附加彩篮 维翱 红隗灰陶红麴次陶 素瑟绳纹 绳绞爆纹陶纹 第一组单位3 4 6 6 9 3 3 6 6 7 1 9 3 34 6 75 6 6 71 3 3o 6 76 6 7 ( t 5 3 3 7 h 1 2 h l1 7 )7 第二组单经 3 6 o ( h 2 3 8 ,h 3 7 0 ,h 3 9 2 ,h 4 5 3 0 41 7 2 72 7 8 7i 8 l5 5 8 33 7 5o 6 l1 9 4 4 7 2 , 王4 7 4 ) 第三组攀位 2 2 3 ( h 1 2 8 ,h 1 9 2 ,h 2 5 7 ,f 4 ) 4 3 2 l2 0 6 02 9 8 86 3 24 6 2 26 1 47 2 4o 8 0o 1 0 9 1 5 从陶质陶色以及主要纹饰的变化上一样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甲组和乙组比 较接近,与丙组的差别较大。彩陶在甲组和乙组所占比例较大,在丙组中较少, 另外在丙组中还出现了篮纹( 表二) 。 从以上器形和陶系、纹饰的比较可以看出,甲组和乙组属于同一文化时期, 丙组属于另外一文化时期;甲组和乙组单位属予同一文化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 甲组和乙组单位属于杨宫寨第一期遗存,甲组代表前段,乙组代表后段;丙组属 于杨官寨第二期遗存。现做杨宙寨遗址陶器分期表如下( 表三) : 表三杨宫寨遗址陶器分期表 器型 尖底瓶盆 平底瓶 罐钵 瓮 分麓 a鼗轰b 前段aiiiaibiii 一期 磊段a l ll ll la l lb l ll l登 二期a i ibia m 第五节杨官寨遗址各期文化年代、性质 通过陶器的演变规律和组合关系的分析以及陶质陶色、主要纹饰的变化等, 我们将杨官寨遗址的仰韶文化遗存分为两期三段。同其它遗址同类遗存相比,我 们对杨官寨遗址仰韶文化的年代以及性质判断如下。 第一期遗存,陶器陶质以混质陶为主,夹砂陶次之。陶色以红陶为主,灰陶 次乏。纹饰以绳纹为主,另外还有弦纹和附加堆纹等。还有较大量的彩陶,以圆 点、弧线和弧边三角形组成的图案为主。器型主要有重唇霹尖底瓶,铁轨式霹沿 罐,折沿曲腹彩陶盆,叠唇盆,底稍内凹的钵以及折肩瓮等。这些文化特征与姜 寨三期,案板一期和泉护村一期相露和相近,表臻杨官寨第一期遗存当属仰韶文 化中期遗存。第一期遗存根据分析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 第二麓遗存,陶器陶质仍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次之。陶色以红陶为主, 灰陶次之,另外还有少量的黑陶,本期的红陶陶色多不纯正,色偏黄。纹饰以绳 纹为主,其次为划纹和附加堆纹,此外还有弦纹,戳压纹,篮纹等。器型主要有 平沿口尖底瓶,葫芦豳尖底瓶、平沿罐,平底钵,宽沿盆,缸等。同案板二期, 半坡晚甥,姜寨四期相近,应属仰韶文化晚期遗存。此外,本遗缝中的b 型尖 1 6 底瓶不见于其它遗址,为尖底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国 。雩l 翻荔5 年高陵杨宫寨遗垃发壤筏援,特鞠。 1 7 第三章杨官寨遗址同其它典型遗址的分期比较 第一节关中东部地区以及豫西晋南地区 关中东部地区以及豫西晋南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比较多,姜寨遗址,半坡 遗址,蓝田泄湖遗址,华县泉护村遗址,南城子遗址,西王村遗址,庙底沟遗址 等。现选取部分典型遗址比较分析如下。 1 临潼姜寨遗址 姜寨遗址在1 9 7 2 年发现并开始发掘,先后经历了八年共十一次科学发掘, 发掘面积达到1 7 0 8 4 时。根据发掘报告,将其文化分为五期,其中的一至四期为 仰韶文化。其中的第三期属于仰韶文化中期文化,第四期属于仰韶文化晚期文化。 第三期文化遗存,仅在个别探方内发现有小面积文化层堆积,发现遗迹、遗物很 少。第四期文化遗存,分布在遗址中部及其偏北、偏西的较大面积,由于多居于 上部地层,破坏比较严重,发现建筑遗迹比较少,但发现的窖穴比较多。回姜寨 三期遗存简单,出土器物较少,比较典型的器物有:尖底瓶,罐,盆,钵等( 图 八,l 4 ) 。四期遗址面积较大,出土物也比较丰富,包含物有尖底瓶,罐,盆, 钵,瓮,甑等( 图八,6 1 0 ) 。可以看出,姜寨遗址第三期、四期的陶器可以和 杨官寨遗址的第一期和第二期文化相比较,它们的文化属性相同,年代也相近。 姜 寨 期 2345 姜 寨 四 麓 回口町 678 91 0 图八姜寨遗址仰韶文化中晚期陶器分期 l 2 。尖底瓶( 鹩l 毛1 3 4 、t 1 3 3 :4 ) 3 4 。钵( 髓l h l 3 4 、芎1 3 3 )5 彩晦盆( 就5 9 珏3 鹤:1 ) 6 尖底瓶( t 5 4 h 6 8 :2 ) 7 8 罐( t 2 6 3 h 3 3 3 :3 、t 1 4 7 h 2 1 6 :6 ) 9 盐( d t l h 4 3 8 :1 ) l o 钵( t 2 4 9 h 2 7 3 :1 ) 2 华县泉护树遗址 1 9 5 9 一1 9 5 9 年,为配合黄河三门蛱水库修建工程,对泉护村遗址进行了发 。露安拳较薅物镣等:姜寨薪压辫时代遗址发獭擐告,文物出版社,1 9 8 8 年。 1 8 掘。主要遗存为仰韶中期文化以及部分的仰韶晚期文化,其中的仰韶中期遗存 是主体部分,少量的单位为晚期遗存。对照杨官寨遗址,我们将泉护一期和杨官 寨一期遗存相对应,泉护二期的甲组对照杨官寨遗址的二期遗存。 甲 瓜各蹬炒呵p 叮 组 期 罗露倍俺、孽、琵q 久丽 乙 组 队 一萝回g 期 萝呵( 甲 维 图九泉护村仰韶文化中晚期陶器分期 1 尖底瓶( t 2 0 5 。0 1 ) 2 葫芦口瓶( h 5 :1 6 8 ) 3 罐( h 1 6 :2 6 7 ) 4 5 虢( h 1 0 7 8 :5 4 2 。h 1 0 5 6 :4 8 5 ) 6 钵( 1 1 2 4 0 :5 6 3 ) 7 瓮( h 2 0 2 :8 ) 8 尖底瓶( 1 1 2 2 4 ;l o ) 9 葫芦瓶( h l l 0 3 :5 0 7 ) l o 罐( h 2 2 4 :0 9 ) l l 1 2 盆( 磁2 :5 0 l ,鞋1 0 6 0 :0 2 ) 1 3 。钵( 懿戴;1 2 9 ) l 龟甓( 嚣1 0 3 9 :潞) 1 5 一l & 尖底瓶( 瓣9 : 8 4 0 、h 9 0 3 :8 3 9 ) 1 7 1 8 罐( h9 0 3 :8 4 5 。h 1 6 1 :3 1 6 ) 1 9 - 2 0 盆( t 1 3 2 :5 4 9 、t 1 0 7 :3 7 8 ) 依据杨官寨遗址的分期,泉护一期陶器也可分为甲、乙两组。警组重唇因尖 底瓶,口部颈节明显的平底瓶,铁轨式翻沿罐,浅腹彩陶盆,圆腹瓮等( 圈九, l 7 ) ,和杨宫寨遗址一期i 段的陶器组合相近。乙组的退化型重唇日尖底瓶, 颈节处只余凸棱的平底瓶,深腹彩陶盆,折肩瓮等( 图九,8 1 4 ) ,和杨官寨遗 址一期i l 段接近。但是泉护报告中所提到的一期三段在杨官寨遗址中并没有发 现。 泉护村遗址二期辫被认为是一种其年代介予仰韶文化西王村期翻龙出时代 庙底沟二期文化之问的一种遗存,文化内涵上也处于过渡状态,既有仰韶文化典 。就隶丈学考吉系、孛莓社会辩学院考客研究所:肇县泉护聿雪,科学密敝社,2 0 攀。 1 9 型的尖底瓶、夹砂罐和平沿盆等器物组合,也有庙底沟二期文化常见的口沿附加 泥条的筒形深腹罐、鼎和双耳罐等器物组合。张宏彦先生在渭水流域仰韶文化 分期问题一文中,将泉护二期陶器分为甲、乙两组,认为所谓“泉护村二期” 遗存,实际上混合了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的遗物。其中甲组陶器属仰韶文化晚期 ( 圈九,1 5 2 0 ) ,而乙组陶器则属龙山时代早期。可以看出,泉护村二期甲组 陶器与杨官寨二期比较接近,但从陶器演变规律上看,却还晚于杨宫寨二期。 3 蓝田泄湖遗址 泄湖遗址位于陕疆省蓝田县泻潮镇泄潮村村北的黄土台地上,遗址所在的 山前黄土台地,属灞河的第二级阶地。1 9 5 7 年调查发现,1 9 8 6 年调查时复查了该 遗址,同年秋至1 9 8 8 年春,进行了4 次发掘,共发掘面积5 0 0 余m l ,发现了从仰韶 时期到战国时期的丰富的遗存和遗物。圆 泄潮遗址中的仰韶文化包含了仰韶文化早、中、晚期遗存。遗址的仰韶文化中 期陶器组合为重唇口尖底瓶铁轨式口沿罐、彩陶盒、叠唇缸等( 图十,1 5 ) , 晚期的器物组合为侈踞尖底瓶、平沿罐、宽平沿盆等( 霉十,6 王o ) 。分别麴杨 中 丛 了一露旧w期 广一嗡 晚 巫憎ii 鲤wu , 期 图十泄湖遗址仰韶文化中晚期陶器分期 l 。尖底疆( 蕈3 憨:2 ) 2 。罐( 强:2 7 ) 3 盆( 1 2 :2 3 ) 4 。叠褥旺( 弭:2 8 ) 5 。钵( 零莲:2 1 ) 秘7 尖底瓶( t 3 散t 3 :1 4 ) 8 罐( t 1 h 7 :3 ) 9 簸( t 7 f 2 :1 ) l o 钵( f 7 f i :1 ) 官寨遗址的一期和二期的陶器组合相近。 4 陕县庙底沟遗址 庙底沟遗址位于河南陕县南关东南一块地势比较平坦的黄土原上,被两条 南= l k 向的深沟所切断。这个遗址是1 9 5 3 年秋季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考 。张宏彦:渭水流域仰韶文纯分期目题,文物,2 0 0 6 年第9 期。 岱中溺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狭蘑六酞( 簸靖等) :陕秀蓝匿瀵潮遗缝,考吉学报,1 9 9 1 年第4 期。 2 0 古调查队首先发现。,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普奁以及复遴时都做了重点勘查。 在1 9 5 6 年至1 9 5 7 年先后发掘了2 次,发掘面积达4 4 8 0 时。以仰韶文化和龙山 文化为主,以明确的地层交迭证据证明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早晚关系。 甲 增u 入l 夕 组 乙 硝 ? 岛 闺 爹崾赠u 组 拶l 4 图十一庙底沟遗址仰韶文化中期陶器分期 l 。盆( | 1 3 纷:弱) 2 钵( 1 1 3 8 7 :4 莲) 3 。瓮( | 1 2 0 3 :s ) 4 尖底瓶( 瓣3 :毒3 ) 5 。平赢瓶( 弱3 8 :l o ) 6 罐( h 1 :9 2 ) 7 8 盆( h l l :7 5 、h 5 9 :2 9 ) 9 钵( h 3 4 1 :4 0 ) 报告中的仰韶文化以庙底沟类型为主,报告中并未将其进行细致的分期。 报告出版后,安志敏、杨建芳、严文明等都对庙底沟遗址进行了分期。 通过前 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和杨官寨遗址的对比,其中甲组的浅腹彩陶盆,侈口钵,圆 腹瓮等( 图十一,1 3 ) ,和杨官寨遗址一期前段接近,应属于仰韶文化中期前 段:乙组中包含有退化重唇髓尖底瓶,退化重唇的平底瓶,深腹彩陶盆等( 图 十一,4 9 ) ,和杨官寨遗址一期后段接近,应属于仰韶文化中期后段。 5 。芮城西王村遗址 西王村遗址位于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东北1 5 公里的黄河北岸第一台地上。 1 9 6 0 年春,在这里发现了伸韶文化的两秘不同类型的陶片,为了了解这两个类型 之间的关系及其文化面貌,于同年5 月2 日至7 月1 3 日进行发掘,前后历时共7 3 天,计开探沟六条,探方十个,揭露面积3 8 5 露。这里的仰韶文化遗存有早晚两 。安杰敏、王 鑫洪:河南陕熬灵宝考砉调查记, 1 支缸( 鞭l 泌:2 ) l 争数尖庭 ( h 1 2 3 :l 、1 1 4 :1 ) 1 6 罐( h 1 5 :6 ) 1 7 _ 1 8 盆( 磁4 :1 3 、他:4 0 ) 1 9 钵( t 6 :5 ) 3 陇县原子头遗址 原子头遗址位于陇县县城西北1 5 公里处,千河和其支流形成的二级台地上。为 配合“宝中铁路 工程,从1 9 9 1 年到1 9 9 2 年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共发掘面积3 8 0 0 m l 。 遗址内涵丰富,包含了从前仰韶文化到明清时期的丰富文化遗存。国 。宝鸡市考吉工律敬、陕嚣省考古磅究所:陡芸羰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