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专业论文)多重力量制衡下的程阳八寨侗族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pdf_第1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多重力量制衡下的程阳八寨侗族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pdf_第2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多重力量制衡下的程阳八寨侗族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pdf_第3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多重力量制衡下的程阳八寨侗族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pdf_第4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多重力量制衡下的程阳八寨侗族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多重力量制衡下的程阳八寨侗族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多重力量制衡下的程阳八寨侗族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研究生:杨傲宇 导师:覃德清教授 学科专业:民俗学 研究方向:民俗与旅游 年级:2005 级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本文研究的是多重力量制衡下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在目前的中国 社会结构中,官员拥有权利资本,学者拥有知识资本,商人拥有资金优势,地方 文化传人天生拥有活生生的地方性知识。出于各自的目的,官方、商家、学者、 当地人等多重力量在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相互制衡, 在这个过程中, 官方的力量 是主导性的,学者的力量是指导性的,投资商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而地方文化传 人的作用则是根本性的。 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个立体工程, 任何单一组 织都不能独立解决好,因为它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冲突,牵一发而动全身。政绩是 官员的生命线, 是绝大部分官员所热衷追求的目标, 对他们出于这种目的而保护 开发民族民间文化我们无可厚非, 但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宏观主导型的, 而不 是具体执行型的政府;商家开发民俗旅游,带动当地落后的经济,但应避免急功 近利自主破坏性的开发,不能抱着赚一把就走的思想,要用良知去开发;文人学 者则在被重视与被轻视中进退维谷, 他们享受着旅游开发前期, 政府及商家对其 贵宾级的待遇,也“享受”着旅游开发之后的冷漠,更是为旅游开发偏离预定轨 道而又不能挽回而惋惜, 他们的精神令人钦佩, 但理想化设想需要回归真切的现 实; 地方文化精英分子是本民族文化真正的负载者和传承的主体, 面对外来势力 的冲击, 他们努力抗争着, 也获得了一些局部的胜利, 但后天的经济实力的不足, 使他们在向更高目标迈进的时候困难重重,使他们充满了无奈感、挫折感、自卑 感,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强化主体性,激发他们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也需要 提升他们如何合理开发自己文化的意识。 总之, 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不是某一 部分人就可以做好的事情,需要多重力量的共同努力,科学的保护与开发。 关键词:关键词:多重力量 侗族 民族文化 保护与开发 ii abstract what this paper studies are the problems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thical culture under the balance of several forces. in the recent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the officials own the power capital, the scholars have knowledge capital, the investors hold the advantage of financing, and the local cultural bearers, possess of the lively local knowledge naturally. for the different purposes, the several forces such as the officials, the investors, the scholars and the locals hold in play in the process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in this process, the official force is dominant, the scholars force is instructional, the investors function is decisive, and the local cultural bearers function is essential.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thical cultural heritage is a cubic project. any single organization can not do it well, because it involves several aspects of conflict of interest. the achievement in the officials post is their lifeline and the goal that most officials pursue. we give no cause for more criticism for the officials purpose. however, we hope that we can see a macro-dominant government, but not an idiographic-administering one. when the investors develop the folklore tourism and promot the laggard local economy, they should aviod the development being self-destroyed and becoming an eager for quick success and instant benefit one. they should develop with their conscience, but not the idea that they go away after earning a amout of money.the scholars stand at a nonplus between the roles of being much or little accounted of. they not only enjoy the role of the honoured guests treated by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the investor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ourism development, but “enjoy” the inhospitality in the late one.they regrets that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deviated from the scheduled orbit which can not be redeemed. their spirit is admired, but their idealized assume needs to come back to the real world. the local cultural elites are the real bearers of their own ethical culture and the main body of the cultural transmition. while facing the impact of the exotic forces, the local cultural elites are opposing hardly. though they has succeeded partly, when they stride forward the higher aims the postnatal lacking of economic power brings them into lots of trouble and causes them being full of helpless, frustration and inferiority.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t needs to not only strengthen their sbjectivity and inspire their self-consciousness of cultural protection, but step up the consciousness of how the develop their own culture properly. in a word,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thical culture is the thing that can be done well by the endeavor of several forces and the scientific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but not by some people. keyword: the several forces dong nationality 37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广西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 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 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 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 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 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一、引 论 一、引 论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新中国以来,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经历了两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民主改革, 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第二次是 80 年代以来的改 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两次变革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民族成 分的认定,民族区域自治,经济体制的变革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变革直接或 间接地影响甚至改变了少数民族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 婚姻家庭制度等各种文化 传统。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再次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 那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具有双重背景: 从国内背景来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是一个新概念, 在我们党和国家 以前的文献中也曾多次出现过, 这次新一届中央领导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要求,其背景是什么?对此,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认真探讨。农业部农村 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认为, 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重 大战略部署, 重点是针对解决农村问题, 是从农村的角度来全面审视和考虑解决 三农问题。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 这次党中央国务院提 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不是对以前概念的简单重复, 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背景看, 是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农村生产力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日 趋完善的新形势下提出来的,发展起点更高。李炳坤认为,提出建设新农村的背 景,可以概括为“四个并存、两个条件” , “四个并存”即: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与农村面貌变化较慢并存;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与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并存; 工 业生产能力过剩与农村需求不足并存; 财政金融资金增长较快与农村资金严重不 足并存。 “两个条件”即: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三农工作更加重视; 我国己经开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1 从全球化国际背景来看,在中国这个拥有 9 亿农民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农 产品贸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迅速增 长。2004 年,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额达到 514.2 亿美元,比 2001 年增长 84.3%,但进口增幅明显高于出口增长,农产品贸易从顺差变成逆差。鉴于这种 不利情况,新一届政府再次把“三农”问题放到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2003 年 12 月 30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 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媒体的评价是“17 年后,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 。 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在参加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时说:“我们要建设新农村, 也需要眼光向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 增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 2 第三次变革的到来, 对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冲击是巨大的, 千百年来少数民 族民众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文化虽无高低之分, 但有强弱 之别,生物界弱肉强食的规律在文化界虽不通用,但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也是 成立的, 弱势文化总有被强势文化同化的危险, 那么作为全世界优秀文化遗产一 部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在这种大背景下也有被同化,被吞并的危险。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总干事松蒲晃一郎说: “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祖先馈赠给我们的珍宝, 将它们尽可能完整地传递给我们的子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明智之举” 。2 胡锦涛同志在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28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贺信中指出: “加强世界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 责任,也是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于是,以下这些问题: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如何应对外来强势文化?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和开发? 官方、商家、知识分子、当地人如何看待、保护、开发民族传统文化的?这种多 重力量制衡下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是如何进行的?它们间是如何互动的?理 应成为学术界重点考虑的问题。 这对于在当代实际上己发生了整体性的转型的少 数民族文化来说,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有利于其在现代化进程中和全球化背 景下健康发展,因而把它作为我的硕士论文是十分有现实意义的。 (二) 、文献综述 (二) 、文献综述 笔者利用 cnki(中国知网) ,根据关键词在学术期刊网、硕博士论文库、学 术会议论文集等资源库进行检索,先输入关键词“侗族” ,从 1979-2008 年共有 3688 篇,再以“文化遗产”为关键词缩小检索范围,搜索到 44 篇,其中期刊 40 篇,重要会议 4 篇。从搜索的情况看,关于侗族的文章在逐年增加,但研究侗族 文化遗产的文章还是相对较少。 根据需要笔者把这些论文进行了归类, 主要是对 几个有代表性的文化象征的论文进行梳理,情况如下: 关于“款”文化的研究:改革开放后,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又对侗族款词作了 古籍整理工作,正式出版了几十万字的汉、侗文对照的书籍,近 30 年来研究者 发表了一百多篇相关论文。代表性的文章主要有:侗款文化、从侗款看侗民族的 文化心理、 村寨自然领袖是自然成长的民主制的产物建国前广西瑶苗侗族村 寨头人问题管见、侗款制文化探析、九寨侗族的巫师屋山头与款组织、浅析 侗族习惯法的特点、侗族“款约”习惯法浅论、侗族款组织的文化人类学阐释, 等等。其中张世珊的侗款文化比较早的从侗款的产生和发展、社会性质、文 化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刻的探讨; 石开忠的博士论文 侗族款组织的文化人类 学阐释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性的探讨,是目前分量比较重的研究成果。而 关于“款”文化研究的专著,目前只有邓敏文、吴浩,于 1995 年出版的没有 国王的王国侗款研究 。关于研究抢花炮的代表性文章有:仪式性少数民族 3 体育在乡土社会的存在意义族际交往中的抢花炮、 抢花炮运动的现状与发展 前景研究、程阳花炮节、侗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抢花炮、广西三江县民族体育 旅游资源开发的探讨、 这些论文多是从体育的角度来讨论。 现在研究得比较全面 的是李志清的博士论文 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在乡土社会的存在意义族际交 往中的抢花炮 ,从仪式性的角度把抢花炮的起源、发展、举办、文化内涵进行 了深入探讨,其观点是比较中肯、有新意的。关于风雨桥的研究性文章有:侗族 风雨桥文化、侗族风雨桥的文化特性、风雨桥建筑与侗族传统文化初探、民族学 视野下的侗族风雨桥、侗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内涵解析,还有 80、90 年代一些 侗族著名学者已出版的侗族风雨桥 、 桂北民间建筑等专著。关于侗族鼓楼 的研究文章有:试谈侗族鼓楼与鼓楼文化、侗族鼓楼的文化分析、侗族鼓楼文 化层面分析、关于侗族鼓楼文化的几点思考、李侗族鼓楼及鼓楼文化管见、象 征的源起、 隐喻及其认同仪式对侗族鼓楼的象征人类学诠释、 侗族鼓楼的文 化分析、 侗族鼓楼文化研究、 侗族人民的空间语言论鼓楼的社会功能和美学 意义、关于侗族鼓楼文化的几点思考、论侗族鼓楼的文化教育功能、论侗族鼓楼 的艺术价值、论侗族鼓楼文化、试谈侗族鼓楼与鼓楼文化、侗族鼓楼文化境 域的诗性象征, 等等。 其中研究得比较透彻的是刘宝明的 侗族鼓楼的文化分析 和杨顺清的关于侗族鼓楼文化的几点思考 ,对鼓楼的结构、文化象征及内涵 进行深入分析;田定湘的论侗族鼓楼的艺术价值侧从艺术的角度进行探讨。 研究鼓楼的专著有侗族鼓楼研究和侗族鼓楼 。 从目前的情况看, 国内有关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研究大多围绕旅游开发来 进行讨论的,基本上将旅游业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归纳为消极和积极两个方 面。消极影响主要有: 民族文化被同化、庸俗化;民族文化商品化;旅游开发中 重自然资源景观开发, 忽视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 重视物质文化保护与开发, 忽视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开发; 旅游开发呈模式化和公式化; 旅游开发地居民在旅 游开发的不断深入中失去纯朴的本质。积极影响主要为:旅游开发加强了旅游地 居民与外界的联系, 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增强; 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得以传承 和发扬,增强了少数民族的民族自信心,重塑了民族意识。针对旅游业发展对民 族文化正负面影响研究, 一些学者提出保护与开发应对措施, 例如建立生态博物 馆、民族文化保留区、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等等。 以上的一些情况, 表明了虽然专家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少 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理论研究还是有待深入的。 首先, 从理论研究的比例 上看, 数量太少, 这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实际存在不相符; 其次, 具象研究多, 理论总结很少。 在上面提及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中, 大多是对一个少数民 族具体文化遗产的总结,就是对某个民族的文化遗产的总结也显得很少。 4 在资料的查阅中,笔者发现,从多重力量的角度进行研究很少,随着我国政 府把“三农”问题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之后,农村这个沉寂了很久的社会开始 热闹起来了,多重力量在这里交汇,它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彼此 制衡着, 农村在这多股力量的碰撞之下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已经或必将 成为多个学科今后研究的重点, 但是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 已经严重滞后 了。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覃德清教授,从多重的认同,共赢的汇融壮汉族 群互动模式及其对消解民族矛盾的启示(广西民族研究。 1999 年第 4 期) 到 多 重力量制衡中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以广西若干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开 发个案为例 (民间文化论坛, 2005 年 01 期) ,发表了一系列相关文章,对民族 文化如何应对多重力量的冲击作出了一些理性的回答, 但仅仅依靠一、 两个专家 学者来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因而笔者有意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作出自己的一 点贡献。 (三) 、使用的研究方法 (三) 、使用的研究方法 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田野调查(filedwork ), 因此本论文 选题的拟定首先确立于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的实地考察与调研。 笔者在程阳 八寨进行实地调查, 采用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民俗学调查方法, 搜集了丰富的文字 和图片资料, 本论文的研究和撰写,以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作为基础,以文化人类学、民 俗学理论作为根本指导, 力争作到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相结合, 宏观与微观相结 合, 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 对具有代表性的侗族文化象征现象进行历时性的纵 向梳理,并在共时性的背景下进行适当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四) 、调查点的选择及描述 (四) 、调查点的选择及描述 侗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 民族学家和史学家们经过长期考证认 为,侗族源于百越。据冼光位主编的侗族通览 ,大约在唐宋时期,已有侗族 自称“kam 1”出现。侗族今天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和广西三省(区)相毗邻的广 大地区,2000 年人口普查时共有 2960293 人,以贵州省为最多,湖南、广西次 之。历史上的侗族人民以她的勤劳、智慧和富于开拓的民族精神,创造了丰富而 奇特的民族文化,她的语言、建筑、服饰、风俗习惯都保存完好,在文化研究及 旅游开发上都有着重大的价值。 虽然侗族有着自己悠久的文化历史,也曾经繁荣过,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 信息不畅, 被现代文明远远抛在后面, 长期以来, 南侗地区的社会经济比较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地处广西、湖南、贵州三省交界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就是一 个典型的例子。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一个侗族自治县, 也是国 家级贫困县,为改变落后的社会面貌,在政府的领导下,侗乡人民进行了长期艰 5 苦的奋斗,利用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优势资源进行旅游开发,但由于各种原因, 他们始终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进入了新世纪, 在旅游大形势和外界诸多因素的 推动下,形势才有所好转,他们逐渐转变传统落后观念,逐步采取措施加强对本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但在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出 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 06 年获得了柳州市的新农村试点之后,民族文化保护和 开发更是处在经济与改革的风头浪尖上, 面对多重力量的同时进入, 如何协调多 重力量更好的搞好新农村建设?更好的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成为社会各界关 注的焦点。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之下,加上笔者本地人的身份,对三江县 面临的问题更是感同身受, 因而把三江侗族自治县选为自己的调查点是比较合适 的。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 地处湘、 桂、 黔三省(区)交界地, 介于东经 108.53109.47,北纬 25.2126.03之间。东连龙胜各族自 治县,西接贵州省从江县,北靠湖南省通道县,贵州省黎平县,南邻融安县,融 水县。县城距柳州 203km,距桂林市 167km。始建于宋朝,宋至和中(1054 1055)置三口砦,崇宁四年(1105)即融水县三口砦置怀远军,后改为平州,并 置怀远县,政和元年(1111)州县俱废,1949 年 11 融水县三口砦置怀远军,后 改为平州,并置怀远县政和元年(1111)州县俱废,仍为砦,寻复置州,宣和二 年(1120)赐名怀远郡,州并,绍兴四年(1134)又废,复为砦。十四年(1144) 复置县,属融州。元因之。明洪武八年(1375)后又废县,置三江镇巡检司,十 三年(1380)复置县,属柳州府。清因之。民国仍为怀远县,三年(1914)改名 三江,二十一年(1932)迁治古宜。1949 年 11 月 18 日,三江解放,12 月 18 日成立人民政府。 1952 年 12 月 3 日成立县级侗族自治县, 1955 年 9 月改名为三 江侗族自治县。2002 年,正式并入柳州市。全县共有 13 个乡,3 个镇,166 个 村民委员会,到 2001 年末全县总人口 34.28 万人,有侗、苗、瑶、壮、回、仫 佬、汉等 7 个民族,其中侗族占总人口的 56.76%;土地总面积 2454 k 。近几 年来,三江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区党委,区人民政府三大战略,六大突 破的决策,结合本县实际,着力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做好山水特色文章,资源 优势进一步得到民挥,逐步形成了以茶叶、毛竹、水果、肉牛为主的种养业,以 铝和结晶硅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 以水力民电为主的能源工业, 以造纸为主的轻 工业,以油脂加工为主的化工业,以来料加工为主的人造宝石业,以民族风情旅 游为主的旅游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快的发展。2001 年,全县实现 国内生产总值 67419 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 23953 万元, 比上一年增长 7.8%第二产业 13648 万元,比上一年增长 3.9%第三产业 27943 万 元,比上一年增长 13.5%;财政收入完成 4406 万元,同比增长 7.31%农民人均收 6 入达 1356 元,增长 14.1%。 程阳八寨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东北部的林溪河畔,距县城 19 公里,交 通便利。程阳八寨是三江典型的侗族村落,居住的大部分是侗族人家。据考证, 他们是古代越人的后裔,与古代越人系统的壮族、布依族、水族、毛南族、仫佬 族住地相邻,语言同属壮侗语族,风俗习惯有许多共同之处。 程阳八寨的历史暂时无法考证, 后人公认程、 阳为这块土地的祖先, 杨、 吴、 陈、石、李等十多姓氏从各地迁徙于此,共同开发这片土地,繁衍后代。清及民 国以来,程阳逐渐形成了 8 个自然村落,即程阳大寨、东寨、平寨、岩寨、马鞍、 平坦、吉昌、平铺,俗称“程阳八寨” 。 程阳八寨涉及三个行政村,即平岩村、程阳村、平铺村,总共 2265 户,9761 人。共有 2000 座吊脚楼,8 座鼓楼,5 座风雨桥(大的 3 座、小的 2 座) 。世界 四大历史名桥之一程阳风雨桥就坐落在程阳八寨里。 程阳八寨是三江程阳景 区的核心组成部分。 程阳八寨面积 30 多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 5750 亩,其中水田面积 4299 亩; 山林面积 4.37 万亩,茶油林面积 1.42 万亩,总共 2197 户 9701 人。当地浓郁的 民族风情、 淳朴和灿烂的侗族文化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 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2005 年共接待游客 22 万人次,比 2004 年增长 38%,其中外国游客 2.1 万人次, 同比增长 160%,其中以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旅客居多, 是柳州市外国游人最多的景区, 景区所在的八个侗族山寨, 其中五个靠近程阳风 雨桥,另外三个稍远,空间布局除吉昌和平坦外,基本上是沿着河流依山而建, 山寨木质建筑古朴,风貌独特,空间错落有致,具有丰富的原生态旅游资源,是 侗族文化和风情旅游的集中体现。据统计,1997 年至 2004 年间在该景区总计投 入旅游开发建设资金 400 多万元,目前景区已初具规模。下表是笔者于 2007 年 8 月在三江县旅游局得到的官方数据: 2007 年 7 月 31 日 人数 人天数 本期累计 本期 累计 年月 序号 甲 1 2 3 4 1 总人数 2860022360034300 278050 2 国内旅游者 2615020481229650 242890 3 入境旅游者 245018788 4650 35160 4 台湾同胞 180 1169 350 2220 5 澳门同胞 80 741 150 1400 6 香港同胞 140 1390 250 2540 7 外国人 205015488 3900 29000 企业负责人: 覃晓玲 填表人:兰应德 电话:8616567 上表说明程阳景区的旅游人数与同期相比有了稳定增长,发展势头良好。 7 二、程阳八寨被选为新农村试点的原因二、程阳八寨被选为新农村试点的原因 把程阳八寨选为柳州市的新农村试点, 是在政府及相关专家学者大量的实地 调研基础上作出的决定,通过新农村的建设,既带动当地的民俗旅游开发,又把 当地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好,可谓一箭双雕。柳州市下辖六个县,有些县的 民族文化也是十分有特色的,保护得比较完整的,比如融水苗族自治县,那么程 阳八寨是凭什么条件被选为试点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民族文化遗产上的优势 (一) 、民族文化遗产上的优势 笔者认为这是程阳八寨击败其他竞争者的最大优势。侗族建筑上有两大杰 作,一是风雨桥,一是鼓楼。兴建于上世纪初期的程阳永济桥、独洞乡岜团桥及 上世纪 40 年代的马胖鼓楼均闻名遐尔,先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 中又以程阳永济风雨桥最为著名。每年到三江旅游的人数有 22 万人次,绝大部 分游客是去看风雨桥的, 因而程阳风雨桥是三江旅游的第一景观。 再加上程阳八 寨连成一片,吊脚楼整体保护良好,其中五个寨子基本上连接在一起,另外三个 寨子与它们相距最远的也不过是两公里, 从程阳风雨桥桥头的山顶上能把八个寨 子一览无余, 气魄雄厚, 这在三江是绝无仅有的, 其它比较出名的侗寨, 如马胖、 林略虽然风景也很美,但略显孤立,整体感不强。程阳八寨的传统民族风俗传承 良好,其独特的婚俗、花炮节历史悠久,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放眼柳州,三 江县的民族文化遗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品位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此外, 专家学者 较早进入, 在保护和开发的理论上有一定的积累, 三江县政府高度重视程阳景区 的规划,在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多次请相关专家学者给予规划,比如 2003 年 4 月请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对程阳景区进行规划, 其规划方案 旅游资源开发 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还是质量较高的, 这就给程阳八寨的民族文化研究和 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二) 、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二) 、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三江主要旅游景点有林溪八江风景区、 孟江侗族文化生态旅游区、 榕江 民间文化旅游区、老堡山水民俗风情旅游区、丹洲生态古迹旅游区、斗江高 基奇石生态旅游区, 其中林溪八江风景区为自治区级旅游景区, 而且从各景 区与县城的距离来比较程阳八寨距县城仅 19 公里, 与孟江侗族文化生态旅游区、 榕江民间文化旅游区、 老堡山水民俗风情旅游区三个可以开发的侗族文化生态景 区相比具有距离上的优势。 (三) 、思想觉悟上的优势 (三) 、思想觉悟上的优势 林溪地处湘桂交界, 北接湖南通道侗族白治县, 自古以来为湘桂古商道上商 贾云集之地。1933 年版广西各县概况记载,林溪为与湖南通商枢纽,每年 8 由湖南运入白米 30 万斤,运出白盐 600 万斤。3那时候林溪河的商贸运输已较 为繁荣,程阳八寨沿河而建,正好在古宜县城和林溪之间,程阳有不少人靠撑船 放排为生, 因而程阳无论从商业信息上还是文化上都受商业影响较深, 当地民众 思想比较开放, 容易接受外来文化, 加上程阳风雨桥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 享誉国内外, 许多外地游客就来此旅游, 可以说程阳八寨的民众是最早接触外面 世界的民众, 这也多多少少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以它为新农村试点比较容易进入, 思想工作,移风易俗工作都比较好做。 (四) 、经济上的优势 (四) 、经济上的优势 三江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 也是国定的贫困县之一,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 总值 8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287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888 元,人 均消费性支出 5246 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616 元, 人均生活费支出 1550 元。 程阳八寨总面积为 30 多平方公里, 总共 2265 户, 9721 人, 总耕地面积 4915 亩,其中水田面积 2848 亩,油茶树面积 1.42 万亩,茶叶面积 1222.6 亩,年产值 183.6 万元;宝石加工机械 600 台,从业人员 750 人,年产值 260 万元,农民人均 纯收入 1928 元,2005 年共接待游客 22 万人次,比 2004 年增长 38%,2005 年旅 游社会总收入 3450 万元。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 程阳八寨农民人均收入比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的 1616 元多出了 312 元,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较好,特别是第三 产业在三江县首屈一指, 因而把其作为新农村试点在经济上可以节约投入, 可以 在原来的较好基础上建设,不用从零开始。 三、多重力量制衡下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三、多重力量制衡下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其目标是农村实现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而民俗旅游开发的目的是实现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 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的公平分配, 从而逐步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 别,推动欠开发、欠发达的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它 是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从二者的共 同目标上来说,都是为人民服务,从民生角度大力解决三农问题。现在政策的倾 斜, 大量资金在一个特定时间的注入, 必定对新农村试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造 成巨大的冲击。程阳八寨的民俗旅游开发虽有十多年,但由于资金、人才等条件 的制约, 给当地带来的文化变迁是比较温和或者说比较缓慢的, 但现在新农村试 点在 2006 年 7 月 13 日启动之后,可以说变化是日新月异的。在这种大形势下, 9 官方、 商人、 学者、 当地人这多重力量必定在新农村建设与民俗旅游开发中互动, 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笔者有意对程阳八寨的几个标志性文化象征在民俗旅游和新 农村建设中的保护与开发进行讨论,特别是在多重力量制衡的背景下进行讨论。 (一)花炮节的保护与开发 (一)花炮节的保护与开发 花炮节是程阳八寨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 在每年春节的正月初七 (以前是初 三)进行,场面宏大,很有民族特色。谈到程阳抢花炮的由来,担任花炮会计多 年的老人说是从道光年间开始。 程阳地少人多, 那时候林溪河的商贸运输已较为 繁荣,程阳有不少人靠撑船放排为生。一位老人在访谈中说, “清朝时期一个程 阳人撑船到柳州, 碰巧人家抢花炮, 就参加了进去, 抢得一个花炮拿回程阳八寨, 第二年,还了一个自己新做的花炮回去,原先抢得的花炮就留在程阳八寨。老人 觉得这种活动热闹,就加了 4 个,增加热闹的场面,八寨自己搞起抢花炮,慢慢 地成为一种习俗延续下来。 ”4笔者也曾对程阳花炮的起源进行了一番调查,但 结果不尽如人意,没有一个定论。 程阳花炮节整个活动包括:送炮、游炮、抢炮、接炮、养炮六个程序。 送炮:花炮节前一天,上届抢得花炮的村寨,将一个新制作的花炮以及相应 的礼品送到花炮会,作本届抢炮之用。 游炮: 即抬花炮游村的仪式。 有抬花炮镜屏、 抬红猪和果品、 老人长衫队(其 实老人们穿的是自己的寿衣, 都是男性)、 芦笙队及少年火枪队、 女子银花队 (已 基本简化)等群众队伍,沿途锣鼓喧天、鞭炮不断。绕村游行之后将花炮镜屏安 放于庙中(现在是到炮场) 。 抢炮:抢花炮活动的高潮。以村寨为单位组队参加,一共有五炮。抢到炮圈 的人需甩开众人的围追堵截和抢夺,把炮圈送到指定地点或跑出划定的圈就算 赢。往往第一炮是分量最重的,不仅仅因为第一炮的彩礼是最多的,而且大家都 想拿第一,觉得得第一炮是最有面子,最能体现一个寨子实力的事,所以比较大 的寨子,比如平埔寨的人抢不到第一炮,往往就很失望,对其他炮就不那么上心 了。 接炮: 由上届的该炮炮主在抢花炮的第二天组织热闹的送炮队伍将花炮镜屏 送至新获该花炮的寨子, 比如说上届获得第一炮的是马鞍寨, 今年获得第一炮的 是平埔寨, 那么马鞍寨就在第二天把第一炮送到平埔寨, 并在鼓楼前举行交接仪 式,新得该炮的寨子将花炮置于祠堂供奉并宴请宾客。 养炮: 得炮的寨子将所得之炮好生供奉, 以前供奉在寨子里的庙里或鼓楼里, 现在多放在村委会,每天燃香供奉或在农历初一,十五燃香烧纸供奉。 花炮节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 第一,村寨实力的竞赛。程阳八寨对外是个整体,对内是八个个体,有点像 10 联邦制, 八个寨子的合款组织是其最高统治机关, 各个村寨的款组织是其下属统 治机关。 合款组织只有在关系八寨的事情上发挥作用, 其他各寨子的事由寨子的 款组织管理。 为了能在八寨的合款组织里发挥更大的作用, 或者说争得更多的席 位,从而能主导八寨的事务,大的寨子就得显示自己的实力,由于八个寨子多是 姻亲关系,关系十分密切,以武力攻打彰显实力是行不通的,在历史上也没有出 现过寨与寨之间的械斗, 而如何以和平的方式彰显自己的实力呢?我想通过体育 竞赛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寨子大,人力、物力的实力就高人一头,就可以选派更 多更强的选手去抢。抢得了头炮或者最多的炮,寨子的实力就彰显出来了,从而 使自己的寨子在很大程度上掌控着合款组织,主导着八寨的话语权。 第二,加强民族团结与交流。侗族是一个群体意识非常浓厚的民族,这是其 民族特性, 比其他民族更显著, 这在她的建筑风格上以及款组织的设立上都有表 现, 如 侗款 说道: 我们要象蚂蚁聚众杀穿山甲/我们要象蜜蜂合力刺毒蛇/ 团结密切象簸箕,团结无隙象葫芦/紧如盆底,硬象铁箍/”这里使用的种 种意象,莫不是以“向心内聚为加强民族团结与交流,这是抵御外来恶势力的 需要。在和平年代,虽然不存在外来恶势力的威胁,但团结与交流也是必须的, 而花炮节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到了花炮节这一天,八寨的老老少少,只要是 能走的、没有什么重大的事情的,都会去参加。炮场都是固定好了的,所以炮场 旁边寨子的民众早早就准备好了接待自己亲戚朋友的酒肉饭菜, 离得远些的寨子 的民众也都打扮得体体面面, 看炮走亲戚去了, 可以说这时候的程阳八寨陷入了 欢乐的海洋,民族的团结与交流达到了极致。 第三,祈福的愿望。抢花炮,在对很多侗族民众来说就是抢福气、求平安。 谈到办炮的目的,花炮组织者都离不开“风调雨顺” 、 “国泰民安”这些话语: “花 炮以前有飞山庙、两个南岳庙、武昌庙和雷王庙要拜的,我们的炮足祝愿新年风 调雨顺、国泰平安。 ”游炮的线路每届都是那样,要过桥和庙,要拜的,要祈求 他们保佑,目的是人人平安,风调雨顺” 古宜 2004 年花炮节的抢花炮比赛规 程写道: “头炮:象征民富国强、国泰民安;二炮:象征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三炮:象征福寿双全、四季发财” 。 5 第四,提供青年男女结交的机会。一些民族的妇女是不能抛头露面的,而侗 族的女性跟男性一样是主要的劳力, 一年四季都外出干农活, 因此侗族妇女在政 治、经济、家庭生活中有独立的人格和社会地位。侗族社会中,全民族的保护神 “萨”是祖母神,在侗族崇拜的多神中, “萨”的地位最高,一切社会活动都要 首先祭“萨” ,祈求“萨”的保护。 “萨”的崇拜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社 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从而形成对女神、女性、英雄崇拜为一体的宗教信仰,正 如恩格斯指出:“神话中的女神的地位表明,在更早的时期妇女还享有比较自由 11 和比较受尊重的地位。 ” 侗族的妇女地位较高, 对婚姻约束较少的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因为不落夫 家的习俗而常住娘家的少妇, 有权力跟待嫁的伙伴一起会前来相亲的男青年。 父 母一般不会对儿女的恋爱干涉过多, 因而未婚青年可以自由的选择恋爱对象, 花 炮节就提供了这样一个选择对象的机会, 待嫁的女青年到了这一天都会穿上自己 亲手织的嫁衣裳,戴上漂亮的银饰,去看炮去相亲。在花炮节上,男男女女看炮 又看人,看到中意的往往就有行动了,晚上男青年会约上伙伴去“走寨” ,也就 是去女孩子家打油茶、聊天,而这时,女孩子的家人往往是不见客的,早早就上 床休息了,留方便给青年。可以说,花炮节是侗族地区最主要的恋爱途径。 随着侗族地区与外界联系的加强, 特别是程阳八寨被规划为景区和新农村试 点以来,多方力量在花炮节的举办上各显神通,相互制衡着。官方强大的权力资 本,商家雄厚的资金资本、当地人掌握的地方特色文化及人力资源、知识分子的 话语权对花炮节的举办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是一种互动关系。 当程阳八寨的花炮节只是作为当地人的一个普通传统节日, 没有承载着与外 界交流的重任, 没有当作一个吸引游客的手段, 纯粹是一种自生自灭的民间活动 时,官方、商家对花炮节的介入是微不足道的,而当官方要把程阳景区建设成 4a 级的景区时,情况发生了改变,一切有开发价值的民俗活动都被纳入了开发 战略中, 花炮节作为一项侗族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自然是民俗旅游开发中的重头 戏,于是原本的一项纯民间活动,由于官方、商家资本的介入而发生了很大的改 变。 第一,在时间上的改变。文革之前程阳八寨每年都举办花炮节,文革期间停 办,文革之后恢复,但已不是每年都举办了,有时隔两、三年办一届,有时又连 着举办,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又恢复了每年都办。原来是正月初三举办,现 在改成正月初七举办。 文革之前能年年举办主要是因为举办所需经费较少, 规模 也小,文革之后不定期举办也是看财力能否承受,现在举办一届的花费巨大(以 当地的经济衡量),每年都举办会是很大的负担。现在由于官方、商家的大力介 入,财力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这几年的花炮节所需资金大部分都是官方、商家 投入的,因而每年举办成为现实。在这一点上对官方、商家和当地人来说是双赢 的,官方通过举办花炮节丰富了当地民俗旅游的内容,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又博得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好名声,可谓名利双收;商家(目前多为在本地 经商的商家) 通过赞助, 把自己的广告打在举办场地和政府发行的宣传册及传单 上, 同时也大大受益于游客的增多, 据笔者了解, 花炮节期间当地的旅店都爆满, 其他的小商贩也是主要受益者,二、三百个小摊位沿公路摆开,热闹非常;而当 地人则享受了更多的快乐, 年味也更浓了。 原来把时间定在正月初三举办是为了 12 时间上的紧凑,正月初三是程阳八寨最为重要的“送新娘”活动,基本上初三上 午就能把“送新娘”活动结束,正好中午下午趁着热闹劲把花炮节办了,初四忙 着吃喜酒,如果是往后推,初五没事可以办,初六不好,侗族以奇数为吉,再往 后不光是年的热闹劲有削弱的趋势, 人们也准备下地干活了, 所以把时间定在初 三或者初五是比较合理的。 但现在把时间推迟到正月初七而不是初五, 原因何在 呢?据笔者调查, 确是八个寨子的寨老集体商定的, 觉得初三大家都把精力放在 “送新娘”吃喜酒上了,花炮节应该往后推迟,我认为官方、商家的态度在起作 用,目的是为了能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往年在正月初三举办,由于离大年三十 太近, 中国人的传统又是过年不喜远行, 因而正月初三来程阳八寨看花炮节的外 地游客比较少,正是出于这种增大客流量的考虑,把时间定在正月初七,效果还 是比较明显的,外地游客有增长趋势。但是举办时间的更改对官方、商家和当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