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温州芙蓉古村落建筑文化研究.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温州芙蓉古村落建筑文化研究.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温州芙蓉古村落建筑文化研究.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温州芙蓉古村落建筑文化研究.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温州芙蓉古村落建筑文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温州芙蓉古村落建筑文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 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浙江理工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密口,在 不保密口。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1 讶,锍 日期:舻年乡月i 口日 年解密后使用本版权书。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自古以来,古村落的延续和发展就一直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 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人们居住环境的质量普遍提高,住房条 件越来越完善。但是完善的过程中会引出许许多多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备受关注的焦点 莫过于怎样处理好当代文化的新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之问的矛盾冲突上,尤其 是针对于那些刻着岁月沧桑的老房子,那些将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可能被人们轻而易举忽 一 略的传统村落民居。它们正面临着新与旧、保留与发展的文化撞击。由于大多数青壮年 外出经商,传统民居因此长期闲置无人居住,无人管理,日益衰败甚至倒塌。同时随着 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也出现了一些古村落风貌被破坏的情况,比如非本土建筑装饰 手法和现代化的装饰材料不断涌现,给古村落带来面目全非的危险,有些村落过多地强 调单幢古建筑的保护,而忽视了整个古村落风貌的保护等等。这些都是先人留给我们的 不可再生的宝贵物质和文化财富,如何在新时期下对它们进行保护和研究是摆在我们面 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顺应时代的潮流,以浙江省温州市楠溪江风景区中游地区的岩头镇古村落一 一芙蓉古村作为切入点,针对研究芙蓉古村中现有遗存的五十余处明清时期的建筑:住 宅、宗祠、亭台、池榭、书院、寨墙、寨门等丰富的建筑类型进行实地考查和勘察,通 过对芙蓉古村落聚落形态、建筑及装饰的分析与研究,重点对芙蓉古村落的建筑质量进 行了初级评价,对村内古建筑中存在的病害情况进行了勘察和分析,为芙蓉古村古建筑 的加固修缮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本课题还考虑了古村的未来旅游开发模式,针对芙 蓉古村现状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通过对芙蓉古村传统古建筑的调查 研究,为楠溪江中游其他地区的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指导依据。 【关键词】芙蓉古村建筑与装饰质量评定保护性开发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r e s e a r c ho nt h e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c o u t u r eo fw e n z h o u f u r o n g a n c i e n tv i l l a g e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a n c i e n tt i m e s ,t h ec o n t i n u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a n c i e n tv i l l a g eh a v e a f f e c t e dv i l l a g e s l i f ei na l la s p e c t s w i t ht h e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o u rs o c i a le c o n o m i c ,u r b a n 。 c o n s t r u c t i o ns h o w sab o o m i n gp r o s p e r i t y p e o p l e sl i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i sp r o m o t e dt oah i g h e r l e v e l h o w e v e r , t h o u g ht h el i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i m p r o v e d ,p e o p l ef i n dm a n y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a n d p r o b l e m s t h em o s ti m p r e s s e do n e i sf o c u s e do nh o wt od e a l 、杭m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b e t w e e n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u l t u r ea n dt h ep r o t e c t i o na n dc o n t i n u a t i o n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a n c i e n th o u s e s 埘廿ll o n gh i s t o r ya n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v i l l a g e sw h i c hc a i l b ee a s i l yv a n i s h e di n0 1 1 1 e y e s 、杭t l lt i m eg o i n gb y t h e ya r en o w m e e t i n gt h ec u l t u r ec o n f l i c t s b e t w e e nn o v e l t ya n dt r a d i t i o n , c o n t i n u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s i n c em o s to ft h ea d u l t sg o o u t s i d ef o rb u s i n e s s ,t r a d i t i o n a lh o u s e sa l el e f ti d l e da n do no n ek e 印t h e mm a i n t a i n e d ,b y w h i c ht h e ya r ef a c i n gt h ed a n d e r o fb e i n gd e c l i n e de v e nc o l l a p s e d a tt h es a m et i m e ,m a n y a n c i e n tv i l l a g es t y l e sa r eb e i n gd e s t r o y e db e c a u s e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n e wr u r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o m eo ft h e ma r ef a c i n gt h er i s ko fb e i n gb e y o n do fr e c o g n i t i o n ,w h i c ha r ea l l c a u s e db yt h ee m e r g eo ft h en o n - n a t i v ed e c o r a t i o nc o n s t r u c t i o ns t y l ea n dt h eu s eo fm o d e m d e c o r a t i o nm a t e r i a l ;w h i l eo t h e r sa r ep a i dt o om u c h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p r o t e c t i o no fs i n g l e a n c i e n ta r c h i t e c t u r e ,n e g l e c t i n gt h er e s e r v a t i o no ft h ew h o l ea n c i e n tv i l l a g es t y l e s t h e s e a n c i e n tv i l l a g e sa r en o n - r e n e w a b l et r e a s u r e sa n dc u l t u r ew e a l t ht h a to u ra n c e s t o r sl e f tt ou s h o wt op r o t e c ta n ds t u d yt h e mi nan e we r ai sap r o b l e mw en e e dt os o l v ei nf r o n to fu s f o l l o w i n gt h et r e n do ft i m e s ,t h es u b j e c to ft h i sr e s e a r c hi st op r o v i d eag o o d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eo nh o wt os t r e n g t h e na n dr e s t o r ef u r o n ga n c i e n tv i l l a g e b yt a k i n gf u r o n gv i l l a g ea s t h ep o i n to fe n t r y , w h i c hl o c a t e di nt h em i d d l er e a c h e so fn a n x ir i v e rs c e n i ci nr o c kt o w n , w e n z h o uc i t y , z h e j i a n gp r o v i n c e ;i th a sao n - t h e - s p o t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nm o r e 恸5 0m i n g 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a r c h i t e c t u r e ,i n c l u d i n gh o u s e s ,a n c e s t r a lh a l l s ,p a v i l i o n s ,p o o l s ,y a r d s , w a l l s ,d o o r sa n ds oo n w h a t sm o r e ,b ya n a l y z i n ga n ds t u d y i n gt h ec u r r e n tv i l l a g es t y l e , c o n s t r u c t e rc o n d i t i o na n dd e c o r a t i o nw a y , i tm a i n l ym a k e sa l le l e m e n t a r ye s t i m a t eo f f u r o n g c o n s t r u c t i o nq u a l i t y b a s e do ng i v i n gt h es u g g e s t i o no fc o m b i n i n gt h e p r o t e c t i o n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u r r e n tv i l l a g es t y l e ,t h i ss u b j e c ta l s ot a k e st h ef u t u r et o u r i s m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n c i e n tv i l l a g ei n t o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m o r e o v e r , t h r o u g h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f u r o n gt r a d i t i o n a n c i e n ta r c h i t e c t u r e ,i tp r o v i d e sab a s eo fg u i d a n c ef o rt h ep r o t e c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o t h e ra n c i e n tv i l l a g ei nt h em i d d l er e a c h e so f n a n x ir i v e r k e y w o r d s :f u r o n ga n c i e n tv i l l a g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a n dd e c o r a t i o n q u a l i t ye s t i m a t e p r o t e c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第一章绪论l 1 1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1 1 2 古村落研究现状,“2 1 2 1 目前国外的研究现状:_ 2 1 2 2 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3 1 2 3 芙蓉古村传统文化与建筑的研究现状:4 1 3 学位论文的创新点、重点、难点5 1 4 研究方法5 1 5 本章小结:5 第二章走进温州芙蓉古村落6 2 1 村落变迁过程概述7 2 1 1 先祖择居之说。7 2 1 2 原古村消亡之说。7 2 1 3 重建古村之说8 2 2 村落的宗族文化与宗族建筑。8 2 3 村落的选址与自然环境l0 2 4 村落格局。14 2 4 1 “七星八斗”布局之说1 4 2 4 2 “文房四宝”布局之说二15 2 4 3 水系布置l6 2 4 4 街巷布置18 2 5 本章小结1 9 第三章芙蓉古村落建筑与装饰研究一2 0 3 1 芙蓉古村建筑的调查与质量评定:2 0 3 1 1 建筑的现状_ 。2 0 3 1 2 建筑的质量评定2 1 3 1 3 古建筑的调查的总体特征2 5 3 2 芙蓉古村特色建筑研究2 8 3 2 1 住宅类建筑:k 2 8 3 2 2 公共建筑类3 2 3 2 3 公共设施类4 l 3 3 芙蓉古村建筑装饰研究- 4 9 3 3 1 建筑装饰与民俗文化4 9 3 3 2 建筑装饰的题材内容4 9 3 3 3 建筑装饰的特征与材料5 2 1 3 3 4 建筑构件细部装饰的研究5 2 3 4 本章小结6 3 第四章芙蓉古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研究6 4 4 1 古村聚落景观的概念及构成6 4 4 2 芙蓉古村聚落景观分析与评价6 4 4 2 1 特色分析“ 4 2 2 价值分析6 5 4 3 芙蓉古村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6 5 第 参 图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1 1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古村落,作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见证了一个个历史时代 的繁荣与衰退,荣耀与暗淡,它的演变历史在人文与自然间徜徉,精神与天地间磨练。 这种磨练,摇身一变,流传至今的便是一种浓郁的风土人情,一种饱经沧桑而依然韵味 十足的文化内涵,一种悠远的古典美。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的今天,这些古村落 在历尽沧桑后,很多都连同那个时代一起被埋葬、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真正遗存下来 的少之甚少,因此,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振臂高呼:“挽救民族文化,就是挽救一个国 家。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已对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清楚的保护意 识,二o o 八年四月二十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5 2 4 号文件颁布了历史文化 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且与2 0 0 8 年7 月1 日起施行。然而,杯水车薪,这些政策 规定对偏远山区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往往是鞭长莫及、爱莫能助的。特别远离城市的_ 些自然古村落,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因此,挽救古村落建筑文化 已成为当务之急的大事。 本课题以浙江温州楠溪江中游古村落芙蓉古村落的建筑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 对芙蓉古村落聚落形态与景观、建筑及装饰的分析与研究,目的在于寻找到一条适合芙 蓉古村的保护之路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所以以芙蓉古村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在 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楠溪江流域现存的2 0 0 0 多个大大小小的村落中, 芙蓉古村的建筑文化是浙南民居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保存最完善的古村落之一,它是 楠溪江古村落群文化的一个缩影,其村落建筑充分体现了我国瓯越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处,“天地人合一 生活理念。 芙蓉古村落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顺应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对古村落的研究正是顺应 了时代的需求,制定出合理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从而推动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 第二,完善传统聚落研究的体系。中国传统聚落可划分为两大体系:既传统城市和 传统村落。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传统城市的研究和发展较为关注,先后有政府确认公布 了9 9 座历史文化名城,出版了大批关于古代城市研究和历史文化名城研究的书籍;相 反,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和关注较少,虽然近年来建筑史方面有关专家开始从风土建筑( 又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称第三建筑体系) 的角度倡导和关注古村落研究,但其他方面的专家涉足甚少。因此, 多学科多角度研究古村落,是完善聚落研究体系的需要。 第三,梳理芙蓉古村落的建筑文化模式。挖掘本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通过对芙 蓉古村落的调查研究,文献资料的整理工作,我们可以科学地了解村落的历史文脉、人 文环境、建筑风格、传统习俗等方面的相关信息,为芙蓉古村落正确科学的保护工作奠 。定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资料。 一 第四,由于芙蓉古村内的建筑多系土木结构,抗风雨能力弱,历经上千年的岁月之 后,绝大多数正处于风雨飘摇之势。因此,及时开展对它的研究,有利于抢救文物古迹, 是形势的需要。 第五,对芙蓉古村落的研究能为该村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丰富的物 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从而推动当前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顺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第六,归纳总结出芙蓉古村落的建筑文化特点,提出新时期保护性发展的规划。 1 2 古村落研究现状 1 2 1 目前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古村落建筑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一直是受到各界的关注,早在2 0 世纪初, 英国、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等国都先后制定了遗产保护法,试图通过立法使得这 些珍贵的、易消逝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1 2 0 世纪6 0 年代以来, 西方建筑学的一大批学者转变了历史观,把研究和借鉴的重点从代表英雄时代的纪念建 筑转向了民间的风土建筑。在当时的一些著作中,如2 德国人鲁道夫斯基的没有建筑 师的建筑、3 美国人阿摩斯拉普卜特的建成环境的意义一非言语表达方法及其住 屋形式与文化等等,都可以看到西方建筑学者在研究传统聚落和风土建筑上独特的视 野与方法。这时建筑学领域的外延得到扩展,吸收了考古学、文化地理学、文化人类学 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借鉴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从生活习俗的角度研究成果。 1 9 7 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颁布了 t i t 界遗产公约和各国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 建议案,这表明人类在遗产观上己形成共识,共同而自觉的遗产保护将成为世界各国 人们的重要工作。美国著名建筑师布伦特c 布罗林在他出版的建筑与文脉新 老建筑的配合一书中列举了一些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的一些建筑实例,并认为这些建 1 引自丁怀堂著,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古村落保护的思考 j ,徽州社会科学,2 0 0 7 ( 6 ) :1 7 1 8 2 德国人“鲁道夫斯基”,于2 0 世纪前期写了一本名叫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的书,最早向全世界介绍中困的窑洞。 书中刊载了4 幅从空中拍摄的窑洞村落照片,并称其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 3 阿摩斯拉普b 特:美国维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著名教授。建筑与人类学研究方 面的专家。足环境与行为学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主要专与研究文化的多样性原则、交叉文化理论,以 及理论的发展与综合。 2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筑成功的关键在于运用当代或传统的装饰。又如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s t e v a nh a r r e l l 在他的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书中通过对中国西南数个彝族社区进行不同方 式的考察,梳理与分析这些社区的汉族与汉族文化与其他民族与文化的接触和交往的历 史与现实。 2 0 0 6 年1 1 月9 日至1 2 日,由联合国科教组织( 来自联合国科教组织、日本、德 ,国、法国、中国的1 0 0 多位专家学者) 以及专门从事研究古村落建筑保护的专家与代表 汇聚一堂,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研究了古村落的建设与发展问题,会议通过了“中 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 婺源) 宣言。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古村落的保护研 究已经逐步走向全球化,它不仅仅是世界上某个国家所要面临的问题,而是全球全人类 所要共同去努力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1 2 2 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 我国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已开始针对乡村社会调查的研究。1 8 9 9 年,美国传教士明 恩溥出版了中国乡村生活对中国农村进行独特的描述,随后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 方法进入中国乡村社会研究领域。到了2 0 世纪8 0 - 9 0 年代,关于村落、聚落的研究已 从最初仅从民居单体建筑类型出发的比较局限的研究行为扩大到民居建筑的群体、组合 体,乃至整个街区、村镇、寨堡的系列研究。天津大学建筑系彭一刚教授于1 9 9 4 年出 版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侧重于聚落构成情况,综合论述全国各地区由于气 候、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民族文化传统到宗教信仰的不同所导致的各地村镇聚落景观 的不同情况。侧重于聚落发展变迁的研究,在方法上多借鉴文化人类学、文化地理学、 文化社会学的方法。2 0 0 7 年6 月1 7 日至2 2 日,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 委员会、浙江省建设厅、浙江省文物局联合主办,永嘉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新农村建设 中乡土建筑保护暨永嘉楠溪江古村落的保护利用学术研讨会”在永嘉和杭州连续召开。 瑞典隆德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大 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等单位的中外教授、学者6 5 人会聚一堂,对 楠溪江古村落的文化内涵、保护利用的突破口与困境等问题进行探讨,古村落就是其讨 论的重要部分。楠溪江是于1 9 8 8 年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然而2 0 年来,楠溪江古 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这次会议,也是永嘉县有史以来第一次组织 全国性的古村落会议。 由此可见,在当今经济日益腾飞的中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社会精神文明 建设的提高,人们也逐步意识到自身历史文化的重要性,而古村落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 化特色,是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素材。因此从多角度、多学科出发的调查研究也是 3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完善聚落研究体系的需要。 1 2 3 芙蓉古村传统文化与建筑的研究现状 上世纪9 0 年代,楠溪江古村落( 芙蓉古村为其典型代表之一) 开始进入人们的研 究视野,至今日,楠溪江古村落以其特有的建筑与民俗文化价值向人们展现了其不寻常 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力,虽然如此,但相对于徽州皖南一带的民居 村落如火如荼的研究,楠溪江古村落的研究多少显得有些落寞。虽然笔者不是第一个走。 进芙蓉古村的人,也不是第一个对它对他进行研究的人,但通过长期的查阅,调查,积 累,获得了许多珍贵的材料与信息,而这些,也是为今后更好更完善更系统的研究所做 的最好的准备工作,在前入打的坚实基础之上逐步构筑建筑。正所谓站得高,望得远。 谈到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对楠溪江古村落的研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教授可谓是 楠溪江古村落的知音,著有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楠溪江中游古村落、楠溪江上 游古村落、楠溪江宗族村落等。他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要保护自己的文化, 延续历史。中国号称有7 0 0 0 年农业文明的古国,如果仅仅看二十五史,充其量只能看 到帝王的家族兴衰史,却不能看到真正的中国历史,而古村落文化却向人们呈现了一种 活生生的农业社会形态。在过去的改造和建设中,曾破坏了不少农村的历史文物和城市 文脉。虽然人没有文化也能活下去,但却活得档次低下,活得缺少教养、缺少文明,显 得寒碜。我们应该努力维护我们生活的文化味,维护乡土建筑的种种文化遗存。陈志华 教授对楠溪江古村落日益破坏、农业文明日益流失的现状忧心重重,他希望能有更多的 人早日领悟到农村传统文化的珍贵性和不可再生性,尽快行动起来给予保护和延续。迄 今为止,楠溪江古村落的研究主体还是以陈志华先生率领的学术团队为主,2 0 年来极 少有其他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涉足这一领域。除此之外,还有4 胡念望著的芙蓉、苍坡 以及楠溪江畔的其他村落( 2 0 0 1 ) 、楠溪江:风景这边独好( 2 0 0 5 ) 楠溪江中 国秘境之旅( 2 0 0 5 ) :赵淑红、宋绍杭、朱晓青等的楠溪江屿北古村特色分析及相关 思考( 2 0 0 8 ) ;5 方圣岁撰写的楠溪江古村落景观资源绿化及其保护( 2 0 0 6 ) 朱海兵 的浙江楠溪江古村落遗址保护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 2 0 0 7 ) 等对于楠溪江古 村落的研究,其中多数都是优秀的论文,相关的学术著作相对较少,芙蓉古村作为楠溪 江流域最具代表的古村落之一,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它正慢慢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 而对这一地区的相关乡土文化研究,目前却只有一些零散的采风笔记和个别典型建筑的 4 胡念望,人称“楠溪先生”。1 9 7 2 年3 月1 2 日出生于美丽的桶溪江畔。1 9 9 2 年以来,先后任楠溪江岩头中心区管 理处副主任,永嘉县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永嘉县政府主要领导秘书、综合科副科长,永嘉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 县委政策研究室、县体制改革办公室) 副主任、中共永嘉县委洲币团兼职讲师等。现在温州市旅游局工作。 5 方圣岁:永嘉县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业务督查科负责人,著有楠溪江古村落古树名木保护,温州楠溪江吉村落 4 塑翌望三盔堂堡主堂垡笙奎 不完整研究,或是宏观方面的简单描述。所以对这个地区的建筑文化及其聚落环境进行 系统而全面地归纳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的研究对于科学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都具 有不可取代的意义。 1 3 学位论文的创新点、重点、难点 创新点:本研究从楠溪江中游的古村落浙江温州芙蓉古村的具体情况出发,通过对 芙蓉古村的自然环境,村落布局,建筑装饰以及人文环境等方面分析,整理相关资料, 建立完整的档案信息,同时建议性的提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方案: 重点:本论文的中心内容是把芙蓉古村落的建筑及装饰作为研究的重点,通过对其 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公共设施等建筑的考察与深入研究,从而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芙蓉 古村落的历史和现状,挖掘朴实简单的建筑背后隐藏着的宗教信仰、宗教c l n 、风水观 念、防御意识等文化理念,完善芙蓉古村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难点:通过对芙蓉古村落人文环境、建筑特征的田野考察,搜集第一手资料,耗时、 耗力的工作无形中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同时对芙蓉古村聚落景观的形象定位,提出怎样 的可持续发展方案也是本文研究的难点。因此,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着重强调重点,特色。 1 4 研究方法 1 阅读资料:通过阅读国内外各类相关书籍,明确研究内容与方向,为更好的撰 写学位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摄影:用照相机进行实地拍摄。 3 实地测绘:在现场对村落格局、形态等进行草图分析与纪录。 4 人物访谈:通过对当地村民的专题采访,收集与考证有关村落的历史情况和现 状。 5 问卷调查:从房屋初建年代、使用功能、旅游现状等方面的问题做成问卷调查, 倾听最真实的声音,从而真正去了解古村落在保护和发展上所面临的问题。 1 5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从课题研究的目的o ,意义、创新点、重点、难点与研究方法等方面综合阐 述了课题开展的情况。本课题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芙蓉古村传统文化与建筑文化的研 究现状出发,论证了开展研究的必要性。介绍了研究的创新点、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完 成后的指导意义。 植物景观保护及其完善等文章。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走进温州芙蓉古村落 在风景秀丽的温州风景名胜区楠溪江,散布着2 0 0 多个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其 中最完善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芙蓉古村。6 林语堂说:“在中国人看来,最好的住宅是这样 的,当你身处其中,不知道自然从何处开始,也不知艺术在哪里终结 。当你徜徉芙蓉 古村时,也许你就会意外的发现自己找到了这样的感觉。 在芙蓉古村西南面的群山之中挺立着三座山头,这就是著名的芙蓉峰( 如图2 1 ) , 而芙蓉古村就坐落于芙蓉峰脚下一公里左右的地方。芙蓉村的村名并不是因为村中盛开 的芙蓉花而名之芙蓉,而是因为那犹如三个饱满的芙蓉花朵的的三座山峰。 在芙蓉古村人的眼里,芙蓉峰的风景总是让人百看不厌,它不会像花朵一样随着春 夏秋冬的季节的变换而衰败,一年四季依然从容镇定,宠辱不惊。再者三座三峰在各种 不同的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 不同的色彩来,就好像芙蓉花 随着花开时间的长短而变换着 颜色。因此,芙蓉古村是因芙 蓉峰而得名芙蓉两字。 走进芙蓉古村,您会发现 这里不论是规划布局、建筑风 貌、还是楹联碑记、亦或是街 名,无不文情脉脉,洋溢着浓 浓的耕读文化气息:木石建筑 与蓝天绿树交相辉映;亭台楼榭依山傍水;街衢巷陌蜿蜒曲折,七星八斗式的格局,曲 径通幽,踏在光滑洁净的卵石路上,让人不禁会发思古之幽情,惊怒于昔日之繁盛和辉 煌。“斯人已逝,其物犹存 ,大概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意境吧。芙蓉古村是以天人合一、 五行八卦及阴阳风水等思想构建的,至今仍保留着宋元时期建造的古寨门、古亭、古井、 古牌楼等古迹及一批完整的宗谱、族谱。因此,在2 0 0 多个古村落中唯独只有芙蓉古村 被国家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除此之外,村落里还保存着民居、宗祠、亭台、 池榭、书院等明清时代的建筑,宛如一个各种设施一应俱全的小社会。它是一个人杰地 灵的地方,美丽而古老的村落,蛮石垒就的石墙,鹅卵石堆砌的巷道,雕花精致的窗柩 房梁,古老戏台上的天花藻井吸引了一批批的游者前往,他们或探访遗迹,或游走 6 林语堂( 1 8 9 5 年l o 月1 0 日1 9 7 6 年3 月2 6 日1 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十月十日生于福建龙溪( 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 坂仔镇) 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6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街巷,或静静依靠于美人靠 2 1 村落变迁过程概述 芙蓉古村初建于晚唐,据明弘治丁已( 1 4 9 7 ) 编的陈氏宗谱载:“我陈氏铁墓 之后也。由颖川折居开封,历闽浙,唐季始迁永嘉之两源。”宋太平兴国年间( 9 7 6 , - - 一 9 8 3 ) ,始祖陈拱从瑞安长桥迁来定居,并逐步形成血缘村落,距今以有1 0 0 0 多年。因 村西南有三崖摩天,赤白相映,宛若芙蓉,遂以芙蓉为村名。南宋末年,元军南下,直 入温州。宋进士、秘书省校勘兼国史院编修陈虞之响应文天祥的号召,”率族拒战,困 岩三载”,终因弹尽粮绝,率部跳崖,壮烈殉国。芙蓉古村也因此被元军付之一炬,直 至元至正元年( 1 3 4 1 ) 重建芙蓉古村。全村现基本沿袭原有格局,仍保持有六百多年前 的聚落规划面貌。该村占地2 1 5 亩,现有4 8 1 户人家。保存明清古民居3 0 余处,明代 大宅遗址5 处,大小宗祠共1 8 座( 现存1 2 座) 。 2 1 1 先祖择居之说 芙蓉古村的陈氏是从河南开封几经迁徙来到永嘉的,唐朝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 重大劫难,大唐王朝的江山岌岌可危。芙蓉古村的始祖陈忠就是在这样的乱世中开始出 逃的,为了寻找一个可以躲避灾难的地方,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南方。经过几番周折, 芙蓉古村先祖来到这深山坳,见芙蓉三峰如冠,山下有腰带水清澄如链,一旷平原可耕 可牧,不愁丰衣足食,于是在这里定居。按这样推算下来,芙蓉古村迄今有史1 1 0 0 年 之久。南宋时期是芙蓉古村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芙蓉古村始建于唐代末年,7 据明弘治丁已( 1 4 9 7 ) 编的陈氏宗谱载:“唐末, 为避乱世,有陈氏夫妇,从永嘉县城北徙,沿楠溪江就到了深山坳里,至芙蓉峰旁,只 见此地前横腰带水,后枕纱帽岩,三龙抢珠,四水归塘,于是在这里筑屋定居。所谓 的“横腰带水 ,指的是芙蓉峰往前不远的楠溪江,犹如一条玉做的腰带,伸展在群山 前面。在古人的眼里,这不仅仅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江水,还象征着一条朝廷大官才有的 腰带,居住此处,后人必定能做大官。所谓“纱帽岩 ,是指背后芙蓉峰三峰的西崖, 形状酷似一顶乌纱帽,因此又被称为纱帽岩,这无疑是风水宝地的象征。 。 2 1 ;2 原古村消亡之说 ,:? 芙蓉古村初建于唐朝末年,但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村落已不是最初的村落建筑与格 局了,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处于偏僻深山的古村落一夜间化为灰烬? 据说在公元1 2 7 6 年, 南宋都城临安( 杭州) 沦陷,皇室仓皇逃至浙江温州的江心屿8 。九死一生的文天祥为 7 引自姓氏书编辑部编著,由芙蓉古村开始的陈氏寻根之旅,花山文艺出版社,2 0 0 4 ,第3 7 页 8 引自姓氏书编辑部编著,由芙蓉古村开始的陈氏寻根之旅,花山文艺出版社,2 0 0 4 ,第4 0 页 7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了图谋共复大宋江山,想到了赋闲在家的离这里不远的陈虞之。为了引开元兵主力,保 护皇帝顺利向南撤退,陈虞之义无反顾的接受了文天祥的命令,亲自带领族人和乡军赶 到瓯江北岸,所有兵马加起来只有8 0 0 多人,他们采取了奇特多变的游击战术,一次次 地粉碎了敌人猛烈的进攻,将敌人一步一步地引向楠溪江深处,利用有利的地形和敌人 进行巧妙周旋。他们一打就打了三年,在弹尽粮绝之际,听到南宋小皇帝在福建跳海身 亡的消息,陈虞之得此噩耗自知宋室覆亡,大势己去。于是携8 0 0 多人一起跳下百丈悬 崖,以身殉国。之后,元兵疯狂的扫荡了芙蓉峰以及附近的芙蓉古村,他们用一把大火 将芙蓉古村化为灰烬。芙蓉古村遭受了历史上最为沉重的一次打击,然而“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正是这场大火,成就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芙蓉古村,也正是因为这场大火, 芙蓉古村才有了奇特的“七星八斗 布局。 2 1 3 重建古村之说 芙蓉古村是在正元年1 3 4 1 年开始重建的。是元顺帝下了一道重建芙蓉古村的圣旨, 为的就是树立一个忠君报国的典型,虽然这个典型是当年曾经抵抗过元军的芙蓉古村。 在元顺帝的圣旨中是这样写的:“原任国史院陈虞之,以摄官而冒万死,以保地而奏肤 功,有臣如此,而无位无年,可谓叹息也。追赐一秩,寄为异恩,以慰沉冥,且劝来者 可。 说起村落重建的渊源,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大概7 0 年后,元朝的统治也到了风 雨飘摇之际,在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声音。9 一天,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 顺帝正在沉思国事,忽然问身边的嘉义大夫陈轼道:_ 臣子是忠的好还是奸的好? 陈轼道不假思索的回答道:“当然是奸的好。 “为什么? “想当年国史院编修陈虞之为国上谏,反而遭到撤职返乡。在家乡为了抵抗元军, 结果只落得跳崖自尽的命运。但是专权的贾似道虽然诬陷忠良,却能荣华富贵,做了三 朝的宰相。可见还是奸臣好啊。一 陈轼道的陈词当然是反话,元顺帝此时正愁自己身边没有像陈虞之那样可以为江山 社稷拼死一保的忠良之臣。于是,他当即下了一道圣旨重建芙蓉古村。 2 2 村落的宗族文化与宗族建筑 : 宗族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父系家族为脉系、体现家庭、房派、家族等宗亲 间社会结构体系,具有一定权力的民间社会组织结构形式。接触过古村落研究就会发现 一般每个村落都是以- n 几个宗族聚居而成为一个社会单元,一般是村一姓或一姓多 9 引自姓氏书编辑部编著,由芙蓉古村开始的陈氏寻根之旅, 花山文艺出版社,2 0 0 4 , 第4 l 页 8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村,而芙蓉古村就是陈姓聚居之地。 宗族社会是一个完整的基层社会组织系统,有自己完善的组织结构。宗族组织的主 要职责在于管理族中事务、家事以及对外事务。包括本族与国家政权、其他宗族之间的 利益。促进宗族的有序健康发展,并制定相应的规章规范,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管理系统, 对族人实施相应的教育和政策,维护正统宗法制度以及血缘实体。宗族进行有效管理的 手段主要是通过编制族谱、制定族规、共建宗祠、等主要方式,村落的建设要有统一的 a ( o 歹 、 辩豢钌曩麓楼聪瓣 宅餍地豫绕:;:辫椎曩 客嗣是叠十村纂鲍疑把相办曩中心 兮: 象艘爱膜努虏势变詹 备虏灭鹩宅屠蚝搦缓奉雳交翱帮纛 支襁废为幸房缓豹餐杞秘乇 纛中心 孺酝麓量叠十袋缓瓣中办 图2 2 血缘村落宗族结构模式 寮竣坟文。荔痨又有奎约分囊 扶两形成更夸麓缓的缓龋 树蔫的笈攫媛燕在缀滋之惩的缝鬈 饱豢藤戳麓柚艇蠲盼方式葶颤扩夫 规划,并且这种规划要能够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漫长时间内善始善终被规划管理,这 就需要一个集中而强有力的行政权威和稳定的社会基础。于是族长和相应的宗族组织就 担当了这个重要的历史使命。所以在封建社会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宗族组织实际上是血 缘村落的真正政权机构。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古村落在整体布局上往往表现出较大的 封闭性、稳定性和对传统的延性以及浓厚的祖先崇拜意识。宗族繁盛后的分房分支,使 得在宗族整体的基上分生出更小的群体( 如图2 2 ) 。 和许多古老的村落一样,芙蓉古村也通过建造祠堂、制定族规,编制族谱等方式来 进行宗族管理。宗族社会的代表建筑是祠堂,芙蓉古村曾经的祠堂就有1 8 处之多,现 在村中保存下来的祠堂还有十二座之多。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共整理出1 1 座祠堂,但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祠堂大都已经挪为他用,或者时常大门紧锁,只有村口的“陈氏 大宗祠还保留着一些从前的功能,在无形中凝聚着整个陈氏家族。现在围绕着陈氏大 宗祠的还有“大房祠堂 和“六房祠堂 1 0 ,但现在都已经成了村中的博物馆了。详见 ( 附表2 - 1 ) 1 0 注:芙蓉古村先祖陈拱有六个儿子,每个儿子各成。房”,因此有六房 9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编号宗祠名称所处位置现今功能保存现状 0 1 陈氏大宗祠村东北部 宗祠修缮过,较好 0 2 大房祠堂村东北部博物馆修缮过,较好 0 3二房祠堂村东南部纪念馆修缮过,较好 0 4三房祠堂 村东南荒废破败不堪 0 5三星祠村东部 荒废破败不堪 0 6耕耘宗祠 村中部博物馆局部有些残破 0 7福祠堂村东北部 荒废破败不堪 0 8禄祠堂村西北部 荒废破败不堪 0 9正顺祠村北部 荒废破败不堪 0 1 0六房祠堂村东北部博物馆修缮过,较好 o l l 村外不知名祠堂村外田野处荒废破败不堪 表2 - 1 芙蓉古村宗祠建筑统计一览表 2 3 村落的选址与自然环境 但凡去过楠溪江的人,都知道这里溪水清澈,景色宜人( 如图2 3 ) ,沿江而行, 一面是悬崖峭壁,层峦叠翠的山林,一面却是清碧见底的江水。一眼望去,如一派唐初 田园诗人孟浩然笔下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郭 的意境。如荫的绿树山林,环绕的 碧水清溪,加之田野里随风起伏的稻穗微拂,山脚下躬耕的老牛农夫,好一派世外桃源、 平和恬静的“乌托邦国度,留给人们 的是太多美好的遐想与梦境。芙蓉古村 就坐落于楠溪江风景名胜区内,风景区 东起永嘉与乐清的交界线,西至白泉石 岙,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