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伦理学专业论文)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关系维度新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关系维度新探 第 2页 共 56 页 目目目目录录录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中文摘要中文摘要4 4 4 4 abstractabstractabstractabstract5 5 5 5 前前前前言言言言6 6 6 6 0.10.10.10.1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6 6 6 6 0.20.20.20.2 本文的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7 7 7 7 0.30.30.30.3 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8 8 8 8 0.40.40.40.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9 9 9 9 第第第第 1 1 1 1 章章章章儒家儒家儒家儒家“五常五常五常五常”的历史发展的历史发展的历史发展的历史发展11111111 1.11.11.11.1 先秦儒家代表先秦儒家代表“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源流源流11111111 1.1.1“仁义礼智信”之于孔子12 1.1.2“仁义礼智信”之于孟子14 1.1.3“仁义礼智信”之于荀子16 1.21.21.21.2 后期儒家后期儒家“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发展理路发展理路17171717 1.2.1 两汉时期“五常”道德体系的确立17 1.2.2 宋明时期“五常”伦理思想的发展18 1.2.3 近现代对“五常”思想的批判改造21 第第第第 2 2 2 2 章章章章儒家伦理儒家伦理儒家伦理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之关系之关系之关系之关系24242424 2.12.12.12.1“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道德范畴之间的一致道德范畴之间的一致24242424 2.1.1 仁与义的一致24 2.1.2 仁与礼的一致26 2.1.3 仁与智的一致27 2.1.4 仁与信的一致29 2.22.22.22.2“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道德范畴之间的冲突道德范畴之间的冲突31313131 2.2.1 仁与义的冲突31 2.2.2 仁与礼的冲突33 2.2.3 仁与智的冲突35 2.2.4 仁与信的冲突37 第第第第 3 3 3 3 章章章章“五常五常五常五常”之关系在当代道德体系建构中的启示之关系在当代道德体系建构中的启示之关系在当代道德体系建构中的启示之关系在当代道德体系建构中的启示40404040 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关系维度新探 第 3页 共 56 页 3.13.13.13.1 当代道德体系的建构既需要美德又需要规范当代道德体系的建构既需要美德又需要规范40404040 3.1.1 美德是当代道德体系的价值要求40 3.1.2 规范是当代道德体系的基础条件41 3.23.23.23.2 当代道德体系的建构既需要信念又需要理性当代道德体系的建构既需要信念又需要理性42424242 3.2.1 传统伦理文化中信念的现实意义42 3.2.2 现代道德体系中理性的道德价值43 3.33.33.33.3 当代道德体系的建构必须建立健全社会机制当代道德体系的建构必须建立健全社会机制44444444 3.3.1 封建宗法制度下道德机制的缺失44 3.3.2 完善社会体制促成个体道德信仰45 3.43.43.43.4 当代道德体系的建构既需要传承又需要创新当代道德体系的建构既需要传承又需要创新46464646 3.4.1 传统伦理文化传承的现代价值46 3.4.2 当代道德体系创新的重要意义48 致致致致谢谢谢谢51515151 主主主主 要要要要 参参参参 考考考考 文文文文 献献献献52525252 附附附附录录录录55555555 原原原原 创创创创 性性性性 声声声声 明明明明56565656 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关系维度新探 第 4页 共 56 页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儒家“五常”思想是建构于封建宗法制度背景下的道德规范,体现的是中国 封建社会人伦纲常,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在封建宗法制度下,一方面,传统儒家 道德范畴仁、义、礼、智、信之间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另一方 面,在具体的社会境遇中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范畴之间又产生冲突、 吊诡的情况。所以,自古以来都有“舍身取义” 、 “大义灭亲” 、 “忠孝不能两全” 等道德冲突的存在。诚然,对于仁、义、礼、智、信来讲,两者或者多者之间在 境遇中面临着道德冲突,对人们的道德行为有所束缚,甚至难以取舍,出现伦理 困境的现象。不过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些道德范畴之间产生的道德冲突,集中 体现了特定时期特定境遇的道德现象,它们会随时代的发展可能自然消解,也可 能滋生出其他的冲突。 因此,具体的道德冲突还需要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发现 和总结, 以期能逐步完善道德规范并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道德实践,也为建构当 代道德体系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儒家伦理; “五常” ;关系;封建宗法制度 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关系维度新探 第 5页 共 56 页 abstractabstractabstractabstract confucian ethics,“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thought is the moral rule constructed under the feudalism patriarchal system. this manifests the chinese human relations of three cardinal guides an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in the feudal society. it has the limitation of time. under feudalism patriarchal system, on the one hand, among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s morals category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the ritual, the wisdom, the honesty are restricted mutually, and complemented with one another, to be harmonious paragenesis;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concrete social circumstances of traditional virtues standards and so on.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ritual, wisdom, honesty are in the conflictive and strange situation. therefore, there has been the spirit of “gives self up to take righteousness”, “to punish guilty family members”, “the loyal filial piety not to be able to be satisfactory to both sides” and any other moral conflict exist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indeed, regarding the kernel, righteousness, the ritual, the wisdom, the honesty, between or among many are facing the moral conflict in the circumstances, and has the limitations to peoples moral behavior, even it is difficult to make choices and have ethics difficult position. however what needs to be explained is that, the moral conflict among these moral categories of the centralism has manifested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moral phenomenon in the specific time; they may disappear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e, but may also multiply other conflicts. therefore, the concrete moral conflict asks us to discover unceasingly and to summarize in the social life, so as to consummate the moral rule gradually and instruct our moral practice as well as provides more use for reference and more theory resour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esent morals system. k k k keyeyeyey wordwordwordwords s s s: : : : confucians ethics;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relations; feudalism patriarchal system 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关系维度新探 第 6页 共 56 页 前前前前言言言言 几千年来,儒家伦理对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 重要的地位。作为儒家伦理核心范畴的“五常”贯穿整个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发 展过程之中,也是中国传统美德中最具价值和生命力的代表。 “五常”作为影响 整个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几千年的道德价值体系,虽仅仅五言,涵义却甚为深广。 可以说, 文人志士都把仁、义、 礼、智、 信奉为人伦道德经典。 而古今中外对“五 常”的注、释、诠、论,所在有多,尽管纵横几千年,众说纷纭、灼见迭出, 却 是常解常新,意味隽永,大有所向披靡之势。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不可能是 “一语道尽” ,只能是“一言难尽” 。为此,运用新的方法论从新视角对“五常” 进行不断探讨、研究和诠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0.10.10.10.1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仁义礼智信”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基础理 论还原研究。这样的研究方式把握和尊重了“五常”的价值,使仁、义、礼、智、 信回归到原生的特殊境域。然而,这种还原研究虽然“再现”原生的伦理道德规 范,使“五常”能够“在场” ,但是其理论视角却局限于历史、文化、伦理的发 展变迁;其二,发展流变研究。关于“五常”的此研究方法,更多的是停留在对 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道德范畴、伦理文化等等资料的罗列,鲜有创新;其三,后世 影响研究。对“仁义礼智信”道德体系的后世影响研究,在所有的研究当中成果 最多,结合了时代特征对仁、义、礼、智、信进行新的诠释,所以有很多新见出 现;其四,中西比较研究。对比研究在中国近代以来有许多论述,是学界研究的 重点和热点之一,成果颇丰。然而,却鲜有儒家“五常”与西方“七主德”等进 行对比研究的成果;其五,当代价值研究。当代价值研究是近年来国学界最为热 门的研究手法和研究视角。对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范畴的研究一方面 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结合,力争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产生重要的 启示作用;另一方面,是对重构新的道德体系提出的价值参考。一些学者把“五 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关系维度新探 第 7页 共 56 页 常”作为现阶段建构新的道德规范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文化资源。 遗憾的是,目前对儒家伦理“五常”思想的研究浅尝辄止者多,深入分析者 少,鲜有研究者专门以之为课题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学术界普遍认同儒家伦 理“五常”是一个完整、统一的道德体系,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观。但是, 研究者们几乎都仅仅是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一个附属部分或者拆分来论述。如: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张岱年先生的中国伦理思 想研究 、唐凯麟先生的成仁与成圣儒家伦理道德精髓以及哈佛燕京出 版社出版的儒家传统与启蒙心态等。这些著作都只是简单阐述“五常”的基 本涵义,并未从多视角详尽分析和研究。根据中国期刊网(cnki)全文数据库, 分别以“五常” 、 “仁义礼智信”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找到相关论文 12 篇。近 年来,全国各类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儒家伦理“五常”思想的单篇论文只有寥寥数 篇,这与当下蔚为壮观的传统文化研究成果相比,不能不说是一个渺小的数字。 并且,在这 12 篇论文中,基本上只是针对“五常”伦理思想的某一方面进行论 述,或说仁,或谈义,或话“五常”的当代意义等等,鲜有进行纵向归纳和横向 把握分析的专门研究,反映出广大研究者对儒家伦理思想中“五常”这个核心问 题的忽视。譬如: 仁、义的本义与演变1、 儒家“五常”的道德优势极其当 代意蕴2、 “五常”新释3等单篇论文,仅对儒家伦理“五常”思想的其中 一个问题或某个角度进行论述, 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核心整体来进行综合理论阐述 和研究。当然,这些研究是本文要认真学习的理论成果,不同的是,本文所要突 出和解决问题的侧重有所迥异。 我们在借鉴以往学界对儒家伦理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 在深刻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具有几千年民族传统的主流伦理文化 精髓从新的视角进行新的诠释,是一个有价值的尝试。 0.20.20.20.2 本文的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 从理论上看,传统伦理道德具有博大精深的感召力和日久弥新的生命力, 作 为儒家伦理精神的核心价值观的“五常”更是中国传统美德的表征。为此,对以 “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伦理价值体系进行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 学 1 谢维俭.仁、义的本义与演变j.载于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11 期,第 142-148 页. 2 康宇.儒家“五常”的道德优势极其当代意蕴j.载于求是学刊 ,2007 年第 3 期,第 37-41 页. 3 步德胜.“五常”新释j.载于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 年第 6 期,第 124-127 页. 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关系维度新探 第 8页 共 56 页 界对儒家伦理“五常”思想的研究多集中在基本内涵、发展演变、时代意义等方 面,而对“五常”道德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诠释则成为现阶段学界研究的一 个的盲点和薄弱环节。基于此,本文能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学界关于儒家伦理“五 常”思想的理论研究。 从现实来讲,中国传统道德“仁义礼智信”是对中华几千年文化影响深远的 核心价值观,是传统主流文化的重要代表,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我们用新的 方法研究儒家“五常”价值体系,对于多视角、多元化地认识和评价儒家伦理思 想有更为积极的意义, 对我们再认识中国传统主流伦理文化、建构当代新的道德 体系,乃至当下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亦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0.30.30.30.3 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是多种方法的交织,以期实现多种方法的互补。 其一, “返本”与“开新”的方法。本文研究方法之一,将使用中国哲学和 中国历史学的“返本”与“开新”的方法,对儒家伦理“五常”思想进行探索和 研究。所谓的“返本” ,是对儒家伦理“五常”的发展历程和运动轨迹进行追踪 描述,推源溯流,力求“还其本来面目” ,从中揭示出某种规律为终极目的;并 在古与今的视域之间进一步探求融合的运动过程。所谓“开新” ,是在对本源进 行阐析的基础之上“建构”新的理论层次和提供新的实践价值,即仁、义、礼、 智、信等道德范畴之间在境遇中的一致与冲突关系对当代道德体系建构的启示, 使儒家伦理 “五常”在新的历史境域和新的文化语境下生发出新的见解和当下意 义。 其二,诠释学的方法。进行任何理论研究都需要把握住理论“本色” ,力求 在还原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诠释、重构。中国传统儒家道德体系将在这种不间断 地、富有创造性地、多样性地“诠释”和“建构”中获得新的发现、新的视角和 新的见解, 真正成为一种永远不会穷尽意义可能性的丰富资源。传统诠释学的方 法即是:溯源(还原)解构建构。在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内容的把握上, 正是运用诠释学的方法来对整篇论文进行统筹,论文的三个章节正好是溯源、 解 构、建构的过程。 其三,辩证的方法。对立统一是哲学辨证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有利于我 们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去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部分范 畴之间是一致与冲突的关系, 因此,运用辨证的方法对其进行剖析将有助于我们 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关系维度新探 第 9页 共 56 页 更加深入的研究其理论精髓,对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范畴之关系将有新的 认识和发现。 源于此, 本论文一方面提倡返回到儒家经典道德的文本材料之中,注重对材 料加以详细地研究和分析, 试图站在古代思想家的立场,设身处地的以客观的态 度去理解和研究“五常”道德体系。不仅理解它的文句,而且还理解它思想命题 的意义,更理解它当时的真实意图乃至情感,籍此明确概念、揭示出儒家伦理思 想的特征和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力图站在所涉及问题的普遍意义之高度,从我 们所处的历史境遇和思想水平出发,展开与古代哲人的思想对话,从中汲取到对 我们时代精神的发展有价值、有意义和有启发的思想资源。 0.40.40.40.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论文的主体部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儒家“五常”的历史发展。分为两方 面来论述:一,先秦儒家代表仁、义、礼、智、信源流,从上古时期关于仁、义、 礼、智、信原生范畴着手,重点对春秋时期儒家最重要的代表孔、孟、荀等关于 “五常”的论述及发展进行探源;二,后期儒家“五常”的发展理路,侧重点是 对两汉以来儒学重要代表及近现代儒家学者关于“仁义礼智信”的理论进行梳理 和概括。第二章: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之关系。这是论文的核心部 分。一方面对儒家“五常”的部分道德范畴从统一体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力求由 仁、义、礼、智、信的外在及内在统一来把握其范畴之间相成相生的关系;另一 方面从仁、 义、 礼、 智、 信部分道德范畴之间的关系维度出发, 援引逻辑学上“吊 诡” 、 “悖论”等逻辑论证方法以及哲学辨证法来分析部分道德范畴之间在境遇中 的道德冲突。第三章:儒家“五常”之关系在当代道德体系建构中的启示。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整篇论文将沿用 “返本” 、 “开新” 及诠释学和辩证的方法, 紧紧围绕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来展开,由对“仁义礼智信”的历史发展进行 挖掘和梳理, 到诠释它们之间的一致与冲突的关系,进而对建构当代道德体系产 生积极的启示。 总之,本文对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研究的总体路向为: 纵向梳理横向把握综合阐释 即“仁义礼智信”的发展理路、部分范畴之间的内部关系及整体的外部影响 三个关系维度。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五常”道德体系中的部分道德范畴进行 解构和理论与实践的对比论证是本文的创新点,是本文最有价值的探索,也是本 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关系维度新探 第 10页 共 56 页 文的难点所在。在研究中我们集中力量突破此难题,望能抛砖引玉,并力求探寻 出中国传统儒家经典道德范畴仁、 义、 礼、 智、 信在当下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建构。 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关系维度新探 第 11页 共 56 页 第第第第 1 1 1 1 章章章章儒家儒家儒家儒家“五常五常五常五常”的历史发展的历史发展的历史发展的历史发展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华夏文明有文字记载以来,具有 中华文明最为鲜明特征的儒家伦理思想就端倪初现, 先秦元典文献在不同场合中 对仁、义、礼、智、信等伦理范畴进行了记载和论述。孔子确立以“仁”为核心 范畴的伦理思想体系,孟子把仁义礼智看作是人性最基本的道德律,荀子则“礼 法结合” , “以礼释仁” ,对以“仁”为核心体系的儒家伦理系统进行了扬弃,丰 富了传统儒家伦理思想。 到汉代, 董仲舒在仁、 义、 礼、 智的基础上配之以 “信”, 正式提出儒家“五常”的概念。此后的整个古代社会“五常”一直是中国封建宗 法社会的道德观念,是处理封建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 几 千年来一直深刻影响中华道德文明的发展进程, 对中华民族的伦理精神的形成有 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1.11.11.11.1 先秦儒家代表先秦儒家代表先秦儒家代表先秦儒家代表“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源流源流源流源流 在可考的先秦元典中,仁、义、礼、智、信分别散见于各种重要的历史文化 巨著,如周易 、 尚书 、 礼记 、 左传及儒家最重要史料论语 、 孟子、 荀子 等儒家经典当中。这些道德范畴都是以原始的道德观念作为起点不断发 展变化而来的, 后期的思想家们借助原始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范畴来建构社会的道 德规范和道德理想。甲骨文中虽然记载了关于“德” 、 “礼” 、 “孝”等文字符号, 但是不能因此说明这些符号具有道德属性。 “ 诗经大雅泂酌云: 有马有 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岂第君子,四方为则。 既然是四方为则 ,显而易 见西周时的道德观念, 已不仅仅是人们习以为常的道德意识,它已经成为全社会 各阶层人士自觉地遵循、有目的地推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1到了春秋战 国时代,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导致“礼崩乐坏” ,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形态逐 渐进入意识形态领域, 具有中华文明鲜明特征的人本主义思想也随之诞生,人道 与天道浑然天成,人道也逐渐成为具有古典意味的伦理准则。 1 腾新才等.中华伦理范畴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 页. 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关系维度新探 第 12页 共 56 页 1.1.11.1.11.1.11.1.1“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之于孔子之于孔子之于孔子之于孔子 作为真正形成体系的儒家伦理来讲,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来完成的。孔子以 “仁”为核心建构了早期儒家伦理体系。据考证, 尚书中“予仁若考,能多 材多艺,能事鬼神。 ”1是现存文献典籍中“仁”字的最早出处。从史料考证来 看, “仁”字的出现虽然较晚,但作为“仁”的观念则由来已久,源远流长。而 具有伦理意义和价值的孔子“仁”学思想却是发端于西周,所以孔子对周公极度 推崇: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2孔子终其一生复兴 周礼,在周礼的基础之上重新建构了儒家“仁学”道德体系。 左传记载: “仲 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 ”3由此可以说明, “仁”是在经久 流传后,孔子将其内涵系统化,并确定为儒家道德的最核心范畴,赋予“仁” 高 度系统化的伦理学意蕴。在论语中, “仁”出现 109(孔子的道德标准 105 次)次,可见“仁”作为儒家核心道德范畴的重要程度。关于“仁” ,孔子有多 种阐释: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4 仲弓问仁,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5 司马牛问仁。子曰: “仁者,其言也忍。 ”曰: “其言也忍,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 “为之难,言之得无忍乎?”6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7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8 学界普遍认同,孔子的“仁”是一个涵盖甚广的概念。但是“爱人”则是普 遍认同的一个解释,在英文中现有许多学者将“仁”翻译为(benevolence)及 (love)说明爱是对“仁”的一种广义的上的解释。 “仁者爱人”表达的是一般 意义上对待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关怀, 具有典型的人 本主义倾向。孔子的仁爱是一种博大的人本关怀,尊重人,关心人,与人为善、 1尚书金縢. 2论语泰伯. 3左传昭公十二年. 4论语颜渊. 5论语颜渊. 6论语颜渊. 7论语颜渊. 8论语卫灵公. 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关系维度新探 第 13页 共 56 页 助人为乐,极力促成他人愿望的达成。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 “ 夫仁者,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乃是孔子讲的关于仁的界说。 ”1我们知道,孔子的仁 爱思想是由宗法社会的亲情关系发展而来, 是以家作为本体的情感性人本主义精 神。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的家人,才可能去爱更多的人,爱社会和国家。所以亲情 之爱是孔子及儒家仁爱思想的基本源泉,是儒家伦理最原生的道德理念。离开了 亲情关系来谈仁爱,整个儒家仁爱精神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是说家 永远是儒家传统的根本所在。 在孔子的仁学伦理体系中,礼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 “礼”最初的含义是 按一定的方式祭祀的行为。 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社会的性质,后来引申为 事物的规矩和程式,是受约束的一种社会行为。 “礼”是用来表示一切社会事物 的合理规定、人们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礼节形式,其最本质的意思是“合理”。 关于具有道德意蕴的“礼” ,则是从周礼开始。孔子对西周文化甚为推崇,认为 “周礼”是最好的礼仪制度,是维系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的最好方法。一方 面,历史上的“礼崩乐坏”被孔子视为“天下无道” ,可以看出其对周礼的强烈 推崇;另一方面,针对每况愈下的周礼制度,他看出了周礼的不足之处,又主张 有所“损益” ,对传统礼制进行改造,追求更有秩序的社会道德理想,所以原儒 普遍认为“礼”就是社会秩序。作为规范的传统道德范畴, “礼”是春秋时期最 高的伦理规范。孔子把“周礼”加以系统理论说明,提出“仁”的核心理念, 高 扬“仁爱”的道德理想,使“礼乐”文化进一步发展成为“礼义”文化。在儒家 看来, “礼”的功能主要是符合事实以治国安民,所以,礼是治国安民的最佳法 则: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2与此同时, “礼”也被赋 予了行而上的意义。所谓“夫礼,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3可见,礼 在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个体道德上,孔子则以“克己复礼”为实现 道德理想的重要方法。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4“仁” 、 “礼”统一是孔子建立的道德规范体系。 “礼”在论 语中出现 75 次,足以证明“礼”在儒家伦理中的重要性。孔子所谓的“礼” 是遵守等级制度下的社会道德规范。 “礼”以“仁”作为基础,而“仁”以“礼” 1 参见腾新才等.中华伦理范畴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5 页. 2左传隐公十一年. 3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4论语颜渊. 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关系维度新探 第 14页 共 56 页 作为制约。 “礼”又是仁爱的标准和根据,即后来所谓的“爱有差等” 。 在孔子看来,在社会生活中能自觉按照“仁”的精神和“礼”的原则做出合 理的判断并能在行为中实行的品德即是 “义” , “义” 也就是行为上的合宜或应该。 中庸记载: “义者,宜也。 ”1又如: “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 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 ”2有了“仁”的自觉性,并把作为仁爱的 精神“推己及人”就是“义”的外在表现。即,以“礼”释“仁” ,由“仁”而 “义” , “义” 、 “信”都是人生的处事之本。智,亦作知。智往往与仁、勇并称“三 达德” ,仁智勇,亦作智仁勇。孔子认为是君子必备的三种品德。 论语宪问: “子曰: 君子道三者,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3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4“知”主要指认识人与人之 间的伦理关系,其实质是“知礼” 。认为有了这种认识,就有利于实行“仁” 。 里 仁说: “知者利人” 。反之, “未知,焉得仁?”不过,在孔子的思想中,知比 勇更为重要,多以仁、知并举,后来的儒家也以“仁且智”来称道孔子的人格。 “智” (知) ,即灵活善变、富有见识,是对道德的正确理解和正确抉择。同样, 在论语中, “信”也是很重要的道德范畴: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6“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7“信” 是诚实不欺的道德品质, 也是忠诚信义的概括, 它要求人们诚善于心、 言行一致; “信”与“忠”相通,也与“仁” 、 “义”相联系。 1.1.21.1.21.1.21.1.2“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之于孟子之于孟子之于孟子之于孟子 儒家亚圣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伦理思想,在孔子“仁学”核心道德体系 的基础之上提出重要的道德学说“性善论” ,对人性进行了更为深刻的剖析和阐 释。性善论对“仁义礼智”等道德范畴作了更为系统和完备的论证: 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 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 1礼记中庸. 2礼记祭义. 3论语宪问. 4论语颜渊. 5论语为政. 6论语学而. 7论语学而. 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关系维度新探 第 15页 共 56 页 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 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 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 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 贼 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 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 在此,孟子以典型的例子对人性作了详尽的分析。孟子认为, “仁义礼智” 是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即所谓的“四端” 。仁、义、礼、智“四端” 是人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把人性特指为 道德心理,又逻辑地包含作为普遍意义上的人应该讲道德。在儒家思想中,孔子 曾特别重视“仁”和“礼” ,也强调“信”和“义” ,孟子则把“仁义礼智”看成 是人先天具有的道德品质。 我们可以看出, 其人性的内涵不仅仅是一种本质性的、 行而上的既定之物, 而更深层次的价值是一种语境化的、不断修正的道德教化的 源泉和成果, 也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刻反思。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人实现自身价值 和培养自身道德修养,生出“浩然之气” ,培养正义感,进而成为人在社会生活 中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孟子的伦理思想中, “仁义”之道是其核心。 “仁义”也是“仁义礼智” 四 德的根本,而“礼”与“智”是为“仁义”服务的。所谓“亲亲,仁也,敬长, 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2孟子认为,有了这两种最根本的品德就可以通达 天下。仁义是世人皆有的道德心理和社会道德要求。所以“仁者爱人”是人之于 人的本质所在, 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道德原则。这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的进一步 拓展和升华。与此同时,孟子认为: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 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3即: “仁”是爱人之心,是人为善的根本,但爱人之 心是以善恶作为条件的,不是“泛爱” 、 “博爱” 。孟子是把“仁义”作为道德规 范通过调节家庭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实现其“王天下”的社会政治理想。他不仅建 立了“性善论”的理论基础,而且回答了仁、义、礼、智等道德范畴的根源, 为 1孟子公孙丑上. 2孟子尽心上. 3孟子告子上. 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关系维度新探 第 16页 共 56 页 完善“仁学”体系,为“仁政” 、 “义利”观的道德修养论提供了理论根据。 1.1.31.1.31.1.31.1.3“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之于荀子之于荀子之于荀子之于荀子 作为儒家重要代表的荀子, “礼论”是其最具特点的道德论之一。虽然荀子 受春秋法家的影响,主张“重法” ,但是身为儒家学派代表,他更加提倡“隆礼”, 即“礼法”思想。 荀子礼论记载: “礼起于何也?曰: 人生而有欲, 欲而不得, 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 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 给你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1 荀子从人性论出发,通过展开人的欲求与社会的矛盾来论证礼义道德的起 源。从“人生而有欲”出发,以“分”来对“欲”与“物”进行差等的选择, 是 其政治伦理学说的前提和根源。他所倡导的“礼” ,主要是在封建等级制度背景 下的 “爱有差等” 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 在荀子那里,“礼” 是规定人们社会关系的制度规范, “礼”的作用在于给人们划分出贫、富、贵贱 等差别,为人们定位,从而建立起符合封建宗法关系的社会秩序。又即“礼者, 人道之极也。 ”2“礼”一方面是其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 的基本伦理原则;另一方面也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即是治理国家、控制社 会的主要手段。所以,荀子说的“礼”主要指社会制度、国家典章规范,其“礼 治”就是以礼仪规范及其制度作为立国的根本,用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重 在强调作为社会制度与规范的 “礼” 对社会政治道德生活的重要性。 即所谓的 “人 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3“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4同 时,荀子也常常“礼义”连称,逻辑地规定了“礼义”作为道德规范的社会作用。 当然, 荀子是在 “隆礼” 的前提下, 综合儒家仁、 义、 礼的思想, 提出一个以“礼” 为核心的仁、义、礼三者结合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与孔、孟不同的是,荀子 把“仁义”看作是应当, “仁”和“义”都必须以“礼”为最高的原则。所谓“仁 有里,义有门。仁非其里而处之,非仁也;义非其门而由之,非义也。 ”1最终, 1荀子礼论. 2荀子礼论. 3荀子强国. 4荀子大略. 1荀子大略. 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关系维度新探 第 17页 共 56 页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集大成者荀子将仁、义、礼三者进行有机的统一,划上了先秦 儒家宗法等级社会道德规范的句号。 总的来看,先秦儒家三位最具代表的思想家从不同的层面对仁、义、礼、智、 信等中华传统伦理范畴进行了论证,虽各有侧重、风格各异,却一脉相承,对后 世儒家以及中华几千年传统伦理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1.21.21.2 后期儒家后期儒家后期儒家后期儒家“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发展理路发展理路发展理路发展理路 儒家伦理中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范畴在后期儒家伦理学说中一直占 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自汉代以来,儒学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整个 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儒家思想的核心即是其伦理思想,而仁、义、礼、 智、 信作为中国儒家传统道德的价值理念一直是儒家志士仁人追求的终极价值理 想。从中华文明起源到先秦,从汉代到宋明,由近代至今,仁、义、礼、智、信、 忠、 孝等道德范畴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可以说是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最重要的道德精神支柱。 1.2.11.2.11.2.11.2.1 两汉时期两汉时期两汉时期两汉时期“五常五常五常五常”道德体系的确立道德体系的确立道德体系的确立道德体系的确立 到汉代,董仲舒在孟子“仁义礼智”四端的基础上加之以“信” ,提出了儒 家“五常”的概念。 “信”是儒家重要的德目,作为儒家道德范畴,信的基本涵 义是真实无妄,忠贞不渝。在献给汉武帝的对策中,董仲舒说: “夫仁、谊、 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 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2在此, “五常”即为五种道德规范,同时也是君主 应该养成的基本品德。 如果统治者具备了这样的品德,在永远受到天的保佑的同 时也能使百姓得到恩惠。董仲书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提出问题,把“五常”作为实 现礼乐教化的必由之路。另外,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把仁、义、智等看成 是人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并把“仁” 、 “义”解释为人我关系: “ 春秋之所治, 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人之为言人也, 义之为言我也,言明以别矣。”1在董仲舒看来, “仁”主要指对人之爱,而“义” 2汉书董仲舒传. 1春秋繁露仁义法. 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关系维度新探 第 18页 共 56 页 的道德规范则是要“自正” ,即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原则。所谓“仁之法在 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2同时,在儒家伦理“五常”中, 董仲舒特别强调“智”与“仁”的关系。他认为, “莫近于人,莫急于智。”3“仁 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故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 所以除其害也。 ”4他认为,要达到“仁” ,需以“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才能 实现,也只有智者才能防范行为之祸患。也即是说, “仁”与“智”结合,以此 来治理国家,什么时候都是合适宜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董仲舒把先秦儒家道 德范畴仁、义、礼、智、信进行了总结归纳,成为一个完整的伦理体系,同时又 把儒家“五常”从对人的伦理道德范畴上升到天的理念,与先秦儒家从个体人的 层面来定义仁、义、礼、智、信、忠、孝等道德范畴有本质的区别。 汉代白虎观会议正式确立了“五常”的正统地位,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 人们需要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 白虎通义称“五常”为“五性” : “五性 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 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 信 者,诚也,专一不移也。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也。 六性情者,何谓也喜怒哀乐爱恶谓六情,所以扶成五性。 ”5在此,从字义上来 解释“五常”的同时又从理论上以及神学的观点上来对其进行全面的阐析。 “孟 子仅举仁义礼智四德,汉代五行观念流行,与五行相配,于是增加一个信字, 成为五常。王充论衡亦云: 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 足证以仁义礼智信 为五常是汉代学者公认的观点。”6从此以后,作为儒家伦理“三纲五常”的“五 常”便有了完整的表述,并在中国伦理思想上的正统地位正式得以确立。 1.2.21.2.21.2.21.2.2 宋明时期宋明时期宋明时期宋明时期“五常五常五常五常”伦理思想的发展伦理思想的发展伦理思想的发展伦理思想的发展 宋明理学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深化和成熟期, 而宋明理学伦理思想的最大特点 之一是将中国传统伦理“五常”天理化,把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准则上升到本 体论的高度,进而强化其社会伦理功能。在此期间涌现了大批的儒家学者,如张 2春秋繁露仁义法. 3春秋繁露必仁且知. 4春秋繁露必仁且知. 5参见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 314 页. 6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14 页. 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关系维度新探 第 19页 共 56 页 载、周敦颐、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 在伦理思想上,张载把儒家的仁爱加以扩大,提出仁者天地万物为一体, 其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把整个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扩充到自然界,被宋儒广泛认 同和继承。 周敦颐的“以诚为本” 的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 特别是“诚” 在于“仁 义礼智信”等具体的德性关系上。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 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安塞也,故诚则无事矣。 ”1周敦颐认 为, “诚”是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同时“中正”则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中正” 的实质即为“仁义” 。而“仁义”是“天道”用以维护封建社会社会秩序的根本 方法。 作为宋明理学最为著名的伦理思想家二程、 朱熹在宇宙观和道德本原上将封 建道德 “三纲五常” 抽象化、 客观化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和本体, 即所谓的 “天理”。 进而把“天理”视为一切事物的最高标准,反之由“天理”逻辑地推出封建道德 规范,以此构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人合一”的宇宙伦理模式。天理作为宇宙 的本体及其学说的最高范畴。事物之间的大小、长短的差别关系就是天理,而这 种标志事物之间关系的天理落实到社会中就构成了君臣、父子、夫妇、长幼、 朋 友的伦常关系, 自然事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类社会的人伦关系都是统一的天理。“天 理”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 “理”不仅是宗法等级的礼仪制度的 呈现,而且是伦理道德原理。同样,程颢的“理”表现事物之间的关系,也表示 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二程正是从本体论的意义上来论述“天理”与万物的关系, 即万物归于一理。 “一理”包含了君臣、父子、长幼、夫妇、朋友各种伦常和仁、 义、礼、智、信、敬、孝等所有德目。 “所谓天理 ,既是二程哲学的形而上本 体,亦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最高原则以及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2由此可见, “二程 所自家体贴出来的天理 ,无非就是封建人伦纲常具体条目的抽象,而正 是这个抽象却成了阴阳之气、天地万物的本原和本体,并通过天人本无二 、 天人一理的逻辑环节,再把天理说成是君臣父子百理的本原和本体; 百理出于一理 ,又归于一理 。从而以唯心主义的思辩形式,回答了道 德来源的问题,或者说,把道德的来源问题提到了宇宙本体论的高度。 ”1自宋 1通书诚下第二. 2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 329 页. 1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370 页. 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关系维度新探 第 20页 共 56 页 代以来, 人性论的问题发生了重要的转向,即从侧重讨论人性的善恶转向侧重讨 论人性的本体及其内在结构。 而二程的理学伦理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6蜜蜂引路教学课件
- 田字格学写汉字课件
- 新解读《GB-T 36777-2018材小蠹(非中国种)检疫鉴定方法》
- 体育接力跑教学课件
-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课件
-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 Unit 1Making friends单元测试卷(含答案含听力原文无听力音频)
- 用电基础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ABB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技术》(1+X) 课件 任务6.3 双电机装配与旋转设置
- 急性溶剂中毒神经病变护理查房
- 居家养老护理员技能培训计划
- 《国内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现状文献综述》4200字
- 宁波市慈溪市人民法院招聘审判辅助人员笔试真题2024
- 拒绝乘坐黑车交通安全课堂
- 房颤治疗指南
-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课件-颈椎X线摄影
- 《高尔夫基础培训》课件
- 2025年冠心病临床研究关键进展概览
- 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培训课件
-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神经外科教学课件
- 城市管理辅助队伍服务投标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