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徽大学或其他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 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安徽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安徽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目目 录录 摘摘 要要 abstract 引引 言言1 一一 危险犯界说危险犯界说2 (一) 危险犯的概念2 (二) 对危险犯概念的比较3 (三) 对危险犯概念的总结6 二二 危险犯中止犯的分类危险犯中止犯的分类9 (一) 中止犯的相关内容9 (二) 危险犯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10 (三) 危险犯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10 (四) 危险犯实行终了的犯罪中止11 三三 危险犯危险犯中止中止犯的学说犯的学说13 (一) 对“危险状态”的分析13 (二) 关于危险犯是否成立中止的学说14 (三) 对危险犯中止学说的总结17 四四 危险犯之实害犯的中止危险犯之实害犯的中止22 (一) 成立危险犯之实害犯的中止犯的条件22 (二) 成立危险犯之实害犯的中止犯的必要23 (三) 成立危险犯之实害犯的中止的立法基础25 五五 危险犯中止犯的处罚危险犯中止犯的处罚27 (一) 对于危险犯在犯罪预备阶段中犯罪中止的处罚27 (二) 对于危险犯犯罪实行阶段中犯罪中止的处罚29 (三) 对于危险犯之实害犯的犯罪中止的处罚30 结结 语语32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33 致致 谢谢3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37 i 摘要摘要 危险犯是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重要的犯罪类型,是由法益保护早期化所衍 生出来的典型产物。危险犯自出现在我国的刑罚理论界之后,对于它的争论就 从没有停止过。危险犯与结果加重犯的关系问题,对于危险犯既遂后,犯罪人 主动排除危险状态,防止了实害结果的发生,这时能否认定成立危险犯的中止 问题等一直困扰着我国刑法学理论界。 危险犯在犯罪构成的诸要件上显著不同于其他犯罪类型的个性特征,因而 其在刑法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不过由于我国刑法理论关于危险犯的研 究起步时间较短,所以对危险犯展开更为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 和迫切的,正是由于以上原因笔者选中了危险犯这个研究题目。 本文首先通过对刑法中的危险犯的概念、类型以及特征进行剖析,分析了 三种在我国刑法理论界存在的不同的危险犯的概念,为危险犯的研究打下了必 要的基础。随后笔者又通过对中止以及中止犯定义的研究引出了危险犯中止的 分类,危险犯按照其不同的阶段来区分可以分为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实行阶 段的犯罪中止以及实行终了的犯罪中止。在对危险犯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以后, 笔者对目前我国刑法理论界存在的关于危险犯中止的学说进行了一一列举,目 前我国刑法理论界关于危险犯的中止学说主要有危险犯中止说,危险犯即遂说 和实害犯中止说三种,笔者通过对这三种学说的具体阐述和详细评析,分析了 这三种学说的各自不足之处,从中提出了自己对危险犯中止问题的见解,即成 立危险犯之实害犯的中止犯,笔者从可以成立危险犯之实害犯的中止犯的条件、 必要、立法基础等几方面对笔者的观点进行了详细地阐述。笔者认为“危险犯 之实害犯的中止犯”将可以很好的解决对危险犯中止问题的争论。所谓危险犯 之实害犯的中止犯就是指在危险犯达到既遂的情况下,行为人根据自己的意志 排除了危险状态的继续延伸,有效阻止了与危险状态相对应的实害结果发生的 行为,构成了犯罪中止一种特殊形态。这种中止行为不同与其他的中止行为, 它是在危险犯这一整体犯罪过程中,防止实害结果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这一过 程中的中止行为。最后笔者对危险犯之实害犯的中止理论下的刑罚进行了分类 阐述,笔者认为犯罪是以刑事责任为桥梁而通向刑罚,但刑罚并非刑事责任的 ii 唯一的结果,应本着刑罚的份量以足以预防犯罪为必要,也应以足以预防犯罪 为限度,应该尽量做到以最轻的刑罚换取最大的预防效果,即以最小的牺牲换 取最大的利益。这是源于功利观念的一项要求,也是符合我国刑法的罪刑法定 原则。 本文是对我国现实状况中对危险犯犯罪中止形态的理解不一,导致处罚不 均现状的一种反思。认为建立危险犯之实害犯的中止犯可以解决这一结症。这 样既可以保护社会以及公民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又可以形成健全的危险犯的理 论体系,希望对于今后的法治工作也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关键词:危险犯; 实害犯; 犯罪中止; 危险状态; 实害结果 iii abstract dangerous criminal is the important types of crime in chinas penal code, is the typical product derived from protected by the law early benefits. since the dangerous criminal penalties in chinas theoretical circles, the debate on it has never ceased. the ques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dangerous criminal with aggravate criminal, the dangerous criminal occurs, people take the initiative to rule out the risk of crime, and preventing the actual results of the harm occurred. dangerous criminal established that at this time whether the suspension issue has been troubling chinas criminal law theoretical circles. dangerous criminal constitute a crime in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crim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other types of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efore in theory the penal code which occupies an important place. however, because of chinas criminal law on the theory of dangerous criminal start a shorter time, so dangerous criminal start of a more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in-depth study is very necessary and urgent. it is for these reasons i chose this dangerous criminal research topics. the paper through the first dangerous criminal penal code in the concept, typ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nalysis, of three in china penal criminal theory circle the different concept of dangerous criminal. for the study of dangerous criminal lay the necessary foundation. i also followed through and stay committed to the suspension of the definition of research leads to the suspension of the dangerous criminal request, in accordance with its dangerous criminal to distinguish between different stages of prepar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stages of the criminal suspended implementation phase of the suspension of criminal offence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nd of the suspension. dangerous criminal conduct on a detailed classification, the author of chinas dangerous criminal theory circle presence on the suspension of the doctrine itemized, chinas dangerous criminal theory circle on the suspension of iv a dangerous criminal suspension of the main theory that the dangerous criminal that is, and it is then said that the three victims who stay, i passed this on three theories of the specific and detailed assessment, analysis of the three theories of their own deficiencies, which made its suspension of the dangerous criminal opin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angerous criminal harm is guilty of the suspension, the author can be established from the dangerous criminal harm is guilty of committing the suspension of the conditions, if necessary, legislation and other areas on the basis of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made a detailed exposition. i believe that dangerous criminal harm is guilty of committing the suspension will be a very good solution to the dangerous criminal suspended debate on the issue. dangerous criminal so-called harm is guilty of committing the suspension means to achieve dangerous criminal occurs in the circumstances, act according to its own people will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of danger to the extension of state, effectively prevent a dangerous state corresponding to the actual harm results, constitutes a crime be a special form. dangerous criminal overall crime is this process, the results will prevent real harm to occur or has occurred in the course of the suspension of this act. finally the author of the dangerous criminal harm is committed under the penalty of suspension of a classification described, i believe that crime is criminally responsible for the bridge to the penalty, but the only penalty is not the result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should take the penalty sufficient weight to crime prevention is essential, they should also be sufficient to prevent the crime at least, it should be possible to achieve the lightest penalty for the greatest preventive effect, with a minimum of sacrifice for the greatest benefits. this stems from the utilitarian concept of a demand, but also conforms to chinas criminal law the principle of legality. this paper is on chinas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suspension of crime dangerous criminal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forms, resulting in uneven punishment a reflection of the status quo.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angerous criminal harm is guilty of committing can be resolved in this statement. this can protect the community and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itizens from abuse can also v create a sound dangerous criminal theoretical system and the rule of law in the future will also be of great help. key words: dangerous criminal; actual harm committed; danger; crime suspension; actual harm results 引言 1 引引 言言 危险犯是上个世纪 80 年代引入我国的,自这一概念引入我国以来,他就以 其特殊性引起我国刑法学理论界的不断争执与辩论。作为与实害犯相对应的概 念,危险犯在现代刑事立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在实体规定上有不断增加的 趋势。从我国刑法理论界来看,对危险犯尽管大家形成了一些普遍的共识,但 从对各学者的论述进行详细地剖析中,我们任然可以看出在诸多的观点中依然 存在着不小的学术分歧。由于我国刑法学的研究相较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和 地区起步较晚,而危险犯的概念又更是自八十年代才引入我国,所以对危险犯 展开更为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此外,理论是实务的 指导,对一些法律问题的研究,如果在理论上就没有达成一致的标准,那么在 司法实务中将会更加的无所适从,从而在司法实务中,将会造成一些具体案例 的审判处罚标准不一等不公平现象。就危险犯而言,在司法实务中究竟应如何 认定,还有不少有待统一的认识问题。例如:危险犯的概念问题,以及对于危 险犯既遂后,犯罪人主动排除危险状态,防止了实害结果的发生。这时能否认 定为成立犯罪中止的问题?类似诸多问题的存在,使得刑法学理论界以及司法 实践中对危险犯的认定处于较为困难的境地。因此,本文作者从正确的理论可 以规范司法实务的目的出发,从保障司法统一、维护司法公正的角度考虑,选 择了危险犯这一在刑法学理论界争议较大的课题,并具体的对危险犯的中止问 题进行详细的论述。 论危险犯的中止 2 一一 危险犯界说危险犯界说 (一一)危险犯的概念危险犯的概念 对危险犯的定义,刑法学理论界主要有以下三种主要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立足于犯罪成立的角度对危险犯概念所作的表述。此种观点 认为,危险犯是指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导致了某种特定的危险状态的出现 为犯罪成立条件之一的犯罪。根据这一观点,危险犯的成立必须满足某一特定 危险状态的出现这一条件,如果特定危险状态没有出现,则不成立犯罪。特定 危险状态的有无是危险犯罪与非罪的分水岭。 第二种观点是立足于犯罪既遂的角度对危险犯的概念所作的表述。这类表 述在我国的刑法学理论界居于通说的地位。如有的学者认为“危险犯是指行为 人实施的行为足以造成某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危险状态,严重结果尚未发生,即 构成既遂的犯罪” 。 有的学者主张“危险犯是指行为人实施了刑法分则规定的 足以造成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的行为,不论危害结果是否发生都构成既遂 的犯罪” 。 有的学者提出“危险犯是指实施刑法规定的构成要件的危害行为, 并已发生构成要件所要求的危险状态,从而成立既遂的犯罪类型” 。 有的学者 指出,危险犯是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的实施某一行为,当该行为的发展趋势脱 离行为人的控制,以致使受刑法保护的公共安全、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等 社会关系出现法定的具体危险状态,但实害结果尚未发生即构成犯罪既遂的犯 罪。以上几种学说虽有细微的差别,但总的来讲都是把危险状态作为危险犯即 遂的标准来定义危险犯概念的。危险状态出现则危险犯即遂,否则则是危险犯 的其他犯罪形态。 第三种观点是立足于处罚根据的角度对危险犯概念所作的表述。此种观点 认为,危险犯是将对合法权益的威胁作为处罚根据的犯罪。立足于处罚根据的 危险犯概念中,行为人的行为并没有造成客观的物质的损害结果,而仅仅是一 种对合法权益的威胁,而这种威胁也是未确定的,既有可能出现威胁的结果也 高铭暄主编: 中国刑法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69 页。 梁世伟编著: 刑法学教程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62 页。 金泽刚: 犯罪既遂的理论与实践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02 页。 一、危险犯界说 3 有可能不出现这种结果。从处罚根据出发对危险犯的概念加以界定,其本意是 为了说明实害结果未出现的情况下,其行为任然具有可罚性。这种可罚性是根 据行为对法益造成的威胁,而不是根据可能产生的结果,威胁如果出现即可构 成危险犯,反之则不成立危险犯。 (二)(二)对危险犯对危险犯概念的比较概念的比较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种,即危险犯成立说,这种观点认为危险犯是指以行为 人实施的危害行为导致了某种特定的危险状态的出现为犯罪成立条件之一的犯 罪。 笔者认为此种观点有以偏概全之嫌。根据此种观点,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 在危险状态没有发生时,就不成立犯罪。也就是说,未遂的危险犯的存在可能 性被排除掉了。该结论在过失和间接故意的情况下是正确的。但在直接故意危 险犯这一情形下,其科学性便值得怀疑。因为首先传统的刑法学理论认为,在 故意犯罪中是存在未遂犯的。 关于这点, 我国的现行刑法典也是这么规定的。 其 次,从国外的立法来看,不能排除危险犯的未遂犯成立的可能。现行日本刑 法典对未遂犯的处罚采取概括规定与特别规定相结合的模式,即在总则中明 确规定处罚未遂犯,在分则中又以特别规定为限,该法典就有对危险犯的未遂 的规定。如第 125 条规定:“损坏铁道或者其标志,或者以其他方法使火车或 者电车的交通发生危险的,处二年以上有期惩役。损坏灯塔或者浮标,或者以 其他方法使船舰的交通发生危险的,与前项同。”第 128 条规定,第 125 条犯 罪的未遂形态应当处罚。 再次,从我国司法实践的情况来看,也是不能排除危 险犯的未遂犯成立的可能的。就危险犯而言,很多情况下并非犯罪的实行行为 一着手就会发生法定的危险状态,而是在着手后尚需经历一定的行为过程才能 出现法定的危险状态。比如某案中刘某为打一把片刀,将一根长四十厘米,粗 三厘米的铁棒用钢丝绳绑在京广线铁轨一侧,想用火车把棒压扁。他已将棒捆 绑一半时,被巡逻人员发现而抓获。根据有关部门科学鉴定,刘某如将铁棒绑 牢后确实存在失火车倾覆、毁坏危险。最后法院认定该行为为破坏交通设备罪 (未遂)是正确的。 很明显,在该案中法院认为危险犯是存在未遂的。基于以 上几点,所以笔者认为立足于犯罪成立的角度对危险犯概念所作的表述有失偏 颇。 论危险犯的中止 4 接着我们来看立足于犯罪既遂所表述的危险犯概念,此种观点有助于解决 从犯罪成立的角度界定危险犯概念时所面临的不能对由直接故意构成的危险犯 加以合理解释的问题,而且其理论更加适合实际的需要。但是在这一概念下我 们需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过失危险犯需不需要以犯罪结果为构成要件 的问题。笔者认为,过失犯罪仍是一种结果犯,结果犯的处罚标准是以结果的 出现为原则,如果没有出现犯罪结果,过失犯罪就不能成立。这也是刑法理论 贯彻主客观相统一的归责原则的根本要求。但我们又必须强调,过失犯罪所要 求的犯罪结果不仅仅指实害结果,还应包括危险结果。危险犯与相对应的实害 犯相比,其直接客体是相同的,区别仅在于对客体侵害的程度以及由此决定的 构成结果的形态不同而已。实害犯以实际损害为构成结果,而危险犯中的构成 结果则是一种危险状态,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侵害犯罪客体形成的事实,是本质 与现象的统一。二者在本质上都属于结果犯。危险犯和实害犯同属结果犯,二 者之间只是结果的表现形态不同而已。澄清了这个问题后那么危险犯就不仅仅 包括故意危险犯,同时过失危险犯也完全具备成立的条件。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立足于处罚根据所界定的危险犯的概念。尽管这一概 念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但它也有其不合理之处。原因在于: 1立足于处罚根据所界定的危险犯的概念存在着与其相对应的实害犯概念 在划分标准上不统一的缺陷。尽管在理论上对于实害犯概念的表述尚未取得一 致,但在“实害犯是能对法益造成实际侵害的犯罪”这一点上则几乎没有争议。 如日本学者认为“实害犯之构成要件的行为需要以完成侵害一定法益放可构成 犯罪” ; 台湾学者认为“实害犯是以侵害法益为其处罚之根据,即以现实侵害 一定法益为其犯罪构成要件,既有侵害一定法益之意欲,并有法益之侵害,其 犯罪始告完成” ; 我国有的学者认为,实害犯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必须对刑 法所保护的客体造成实际的损害,始构成既遂的犯罪。显然,实害犯是一种严 格依照法律规定划分出来的犯罪类型。而在立足于处罚根据对危险犯的概念加 以界定的学者看来,危险犯的范围不能局限于法律的规定予以确定,不但法律 规定了独立危险构成要件要素的犯罪是危险犯,而且在理论上讲,除此以外的 日木村龟二主编,顾肖荣等译: 刑法学词典 ,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1 版,第 37 页。 陈朴生: 刑法专题研究 ,台湾三民书局 1988 年版,第 41 页。 一、危险犯界说 5 所有的没有对法益造成实害而具有形式可罚性的行为也都是危险犯。这样一来, 危险犯就不能看作是一种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所划分出来的犯罪类型。据此立 足于处罚根据所界定的危险犯和其相对应的实害犯就不是依据同一标准划分的 对比形态,而这就有悖于对事物进行同一次分类应当遵循同一分类标准的原则。 2立足于处罚根据所界定的危险犯概念势必导致同一种犯罪既可以是实害 犯又可以是危险犯的混乱局面。 “如果按德、日刑法学的通说,意味着侵害犯与 危险犯是可以在两个不同的意义上划分的:一个是在不同的犯罪之间进行划分, 另一个是在同一种犯罪的不同形态之间进行划分。 ” 如就故意杀人罪来说, 在间接故意杀人和直接故意杀人既遂的情况下是实害犯,而在直接故意杀人未 遂、中止甚至预备的情况下这是危险犯,于是同一种性质的故意杀人罪仅仅因 为形态的不同,便一会儿是实害犯,一会儿又成了危险犯。但从实害犯的理论 来看, “故意杀人罪属于实害犯”这一命题又是得到公认的。由此看来,依照处 罚根据为标准所界定的危险犯是一个没有确定内涵的概念。从逻辑上来看,这 样的一种没有确定内涵的危险犯概念势必会造成极大的混乱。实害犯与危险犯 是两个相对应的范畴,两者之间存在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而认为故意杀人罪 既是实害犯又是危险犯,便等于说故意杀人罪既属于实害犯的范畴,也属于危 险犯的范畴。应当指出,如果单纯为了说明国家刑罚权介入实害犯既遂以外情 形的实质根据,依照处罚根据所界定的危险犯的概念倒也可以接受,但鉴于这 种意义上的危险犯的概念并没有确定的内涵,对之进行专门的研究也就缺乏足 够的必要性。 3危险犯是以侵害法益的危险作为可罚根据的,但并非以侵害法益的危险 作为可罚根据的犯罪都是危险犯。笔者认为,刑法分则中所规定的具有独立危 险构成要件要素的犯罪中所蕴含的危险与实害犯既遂以外的其他情形中所包含 的危险并非一回事,前者实际上是作为危险犯的构成要件要素之一的具有结果 属性的危险,而后者则属于行为本身的危险。 通过对以上三种对危险犯概念的不同定义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从犯罪既 遂的角度对危险犯所做的概念是较为科学。对危险犯的概念我们应本着着眼于 犯罪既遂的角度,符合我国刑事立法政策的目的加以界定:即危险犯是指以行 刘之雄: 犯罪既遂说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96 页。 论危险犯的中止 6 为人出于故意或过失而实施的危害行为足以造成使某种实害结果发生的法定危 险状态出现即为既遂的犯罪。 (三)(三)对危险犯概念的总结对危险犯概念的总结 通过对以上几种危险犯概念的比较,我们发现,在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 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刑法对各种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规定,是为单独实现 的既遂犯设想的,未遂犯并不完全具备此种构成要件(基本构成要件) ,本来犯 罪不能成立,只是法律另有处罚未遂的特别规定,才成立犯罪。未遂犯是因具 备了以基本构成要件为基础加以修正的构成要件而成立的犯罪,处罚未遂犯是 刑罚的扩张原因导致的。这就意味着构成要件实际上就是犯罪既遂的要件,行 为成立犯罪往往就是成立犯罪既遂。据此,认为危险的发生是危险犯既遂的标 志与认为危险的发生是危险犯的成立条件实质上是并不矛盾的。而在我国的刑 法学理论中,立足于犯罪既遂和犯罪成立这两个角度分别对危险犯的概念所作 的表述有实质性冲突,这种冲突具体表现在对危险状态在危险犯构成中的地位 问题的认识上。在我国刑法理论看来,没有发生危险状态时,危险犯同样是可 以成立的,只不过成立的不是危险犯的既遂形态,而是未遂或中止形态,因此 危险状态是危险犯既遂的标志。而在大陆法系刑法理论看来,危险状态是否发 生乃是危险犯是否成立的标志,而非是否既遂的标志;危险状态没有发生时是 绝对不成立危险犯的,更不用说可以成立危险犯的未遂或中止形态了。 大陆法系刑法理论和我国刑法理论在对危险犯概念的表述中,不难发现, 之所以在对危险犯概念的界定问题上形成见解纷呈的局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在于采取了不同的着眼点。而着眼点的不同又源于对危险犯的范围在认识上 所出现的差异。在立足于处罚根据说来界定危险犯概念的学者看来,不仅刑法 分则中被创设了独立的危险构成要件的犯罪属于危险犯,就连与危险犯相对应 的实害犯的未遂犯也是危险犯。 “根据德、日刑法学中的普遍认识,当实害犯的 行为处于未遂阶段时,他也是危险犯。因此,严格地说,完整的实害犯指的仅 仅是实害犯中的既遂犯” 。 我国也有学者明确指出,刑法的目的是保护法益, 李海东: 社会危害性与危险性: 中德日刑法学的一个比较 ,刑事法评论 , 1998 年版第四卷, 第 13 页。 一、危险犯界说 7 刑罚处罚既遂犯也好,处罚未遂犯也好,都是为了保护法益;反过来,犯罪是 因为行为具有侵害法益的危险而受处罚。未遂犯的处罚根据与危险犯的处罚根 据完全相同。未遂犯是与既遂犯相对应的概念,危险犯是与侵害犯相对应的概 念。侵害犯在发生侵害结果时成立既遂犯,在没有发生侵害结果时成立未遂犯, 但没有发生侵害结果的未遂行为,也必须是具有发生侵害结果的危险性的行为。 正因为如此, “未遂犯属于危险犯”的命题在国外得到普遍承认。 进一步说,在犯罪中除了实害犯的既遂犯情形外,其他情形都属于危险犯 的范畴。比如,有的学者指出刑法体系中危险论的基础是实害犯与危险犯的区 分。实害犯是指物理地损害了法规所直接保护的法益的行为。如果这一物理实 害由于任何一种原因没有发生而这个行为仍然可罚,那么,它的可罚根据就是 危险。从这个意义上严格的说,实害犯指的仅仅是实害既遂犯。而危险犯则可 以从表现形式上分为三类:具体危险犯、抽象危险犯和广义的未遂犯即危险的 未遂犯,所谓具体危险犯,是指刑法分则条文明文规定只有一定具体危险的形 成才能构成犯罪的一种危险犯类型。也就是说,法官必须在个案中根据具体情 况进行具体个别的判断,得出一定的危险是否已经形成,进而得出犯罪构成与 否的结论。所谓抽象危险犯,是指危险不是条文上的明文规定,而是立法上的 一种拟制或者说是推定,也就是说,只要针对法律所规定的一定对象完成了一 定的行为,即认为抽象危险已经形成,无须法官进行具体地个别的判断。具体 危险犯与抽象的危险犯的区分主要是在国外刑法理论中进行的一种区分。但我 国公共危险犯也可以进行这种区分。这种区分直接关系到后面未完成形态的讨 论。我国公共危险犯中典型的具体危险犯主要有:刑法第 114 条的放火罪、决 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第 116 条的破 坏交通工具罪,第 117 条的破坏交通设施罪,第 118 条的破坏电力设备罪、破 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第 123 条的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第 124 条第 1 款的破坏 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等等。抽象危险犯主要有:第 121 条的劫持 航空器罪,第 122 条的劫持船只、汽车罪,第 125 条的非法制造、买卖、运输、 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第 126 条的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第 127 条中的盗窃、抢夺、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等等。以上只是进行大致的 分类。这里的“危险的未遂犯” ,即是用来指实害犯既遂以外的情况。但在立足 论危险犯的中止 8 于犯罪既遂或犯罪成立来界定危险犯概念的学者看来,只有刑法分则中被创设 了独立的危险构成要件要素的犯罪能够归属于危险犯,危险犯的范畴也应当依 据刑法分则的特别危险之规定加以确定。如我国有学者指出危险犯作为法定的 犯罪形态,其认定应以法律规定为根据。那么,在对危险犯的内涵有确切把握 的基础上,我们进入正题,来研究一下危险犯的犯罪中止问题。 二、危险犯中止犯的分类 9 二二 危险犯中止犯的分类危险犯中止犯的分类 (一)(一)中止犯的中止犯的相关相关内容内容 中止在我国现代词典中是中途停止的意思。 其强调的一个重点便是 “中途” 这一时间概念,即事件开始发生以后到结束之前这一阶段。我国刑法第二十四 条规定的中止犯的定义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的防 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是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的成立包括三个要件:一是时空 性,即中止行为必须发生在犯罪的过程中,这一过程可以是犯罪预备阶段,也 可以是实行阶段,但是不可以是犯罪行为完成以后,已经结束的犯罪不可能再 成立犯罪中止。二是自动性,即行为人所从事的中止行为必须是出自自由的意 志而主动实施的,这一意志只能是行为人独立的做出,而不能是任何形式的强 加或强迫其做出。三是彻底性,彻底性是指行为人的中止行为是彻底地完全地 一种放弃,是永远地放弃,而不能是暂时的、片面的、部分地放弃。特殊犯罪 中止还须具备有效性,即其中止行为必须起到某种法定的效果,没有达到这种 效果则不成立犯罪中止,危险犯的中止便是这种情况。危险犯如果要成立中止 仅仅是停止侵害行为是不够的,行为人还必须积极有效的采取措施消除危险状 态,防止实害结果的发生。 对于中止犯的处罚,各国主要有两种立法方式,一 是转化制,即对于中止犯一般不处罚,只有在中止犯已实施的行为中含有其他 犯罪构成时,才按其已实施犯罪客观上符合的某个犯罪构成负刑事责任。也即 只有中止犯与另罪既遂犯发生竞合时,才依照既遂犯对行为人追究刑事责任, 否则对行为人不处罚。例如意大利现行刑法典第 56 条第 3 款就规定:“如果犯 罪人自愿中止行为,只有当已完成的行为本身构成其他犯罪时,才处以为该行 为规定的刑罚。”土耳其刑法典第 61 条也规定:“自愿放弃实施重罪的,如完 成部分的本身已构成犯罪,则只对完成的部分处刑。” 二是减免制,即对于中 止犯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依据“必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还是“可以减轻或者 免除处罚”,又可以分为必减免制和得减免制。必减免制是指对于中止犯必须 减轻或者免除刑罚。如日本现行刑法典第 43 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而未 遂得, 可以减轻刑罚, 但基于自己的意志中止犯罪的, 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刑罚。 ” 论危险犯的中止 10 得减免制是指对于中止犯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刑罚。虽然法律的规定带有一定的 倾向性,但是得减免制还是赋予了法官自由裁量权。如瑞士刑法典第 21 条第 2 项规定:“行为人自动中止犯罪的实施,法官可以免除其刑罚”,第 22 条第 2 项规定:“行为人主动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或实际阻止了犯罪结果发生的,法 官以自由裁量减轻处罚” , 我国采取的是必须减免制。 我国 1979 年刑法规定 “对 于中止犯,应当免除或者减轻处罚”。1997 年刑法也明确规定:“对于中止犯, 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二(二)危险犯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危险犯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危险犯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危险犯罪的预备行 为,或者已经将预备行为实施完毕,在尚未着手危险犯的实行行为之前,自动 放弃犯罪意图,停止犯罪预备行为,不再着手实行危险犯罪的一种中止。危险 犯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其行为停止于预备阶段,根本没有进入实行阶段,因而 没有产生任何的实害结果。例如:田某,19 周岁,无业游民。一日在铁道边行 走,边走还边向铁轨上踢石子,被铁路工人路某看见后呵斥其远离铁道以免造 成危险,由于看见路某周围的人较多,田某只好离开铁路。但是田某气愤之下 为报复路某,回家后准备了五十厘米的铁棒一个准备傍晚绑在路某看管的路段 铁轨上加以报复。在晚上十点左右田某离开家向路某看管的路段走去,在快到 的时候田某终因害怕而放弃。这里的田某虽是由于害怕而中止其危害行为,但 终究是在其自由意志支配下而放弃了严重的危害行为,从而是构成了危险犯预 备阶段的犯罪中止。又如李某意欲实施针对不特定人的投放危险物质罪,但在 李某前往去购买危险物质的途中,经过再三思考,还是决定放弃这一行为,于 是李某掉头回家,不再策划投毒一事。本案中李某的行为也是中止在为犯罪做 准备工作这一预备阶段,因而成立危险犯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对于预备阶段 可以存在犯罪中止,学术界并无异议。 ( (三三) ) 危险犯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危险犯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危险犯是指以行为人出于故意或过失而实施的危害行为足以造成使某种实 害结果发生的法定危险状态出现为既遂的犯罪。危险犯以危险状态的出现作为 既遂标志,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在上文中论述过。对于在危险犯的实行阶段中危 二、危险犯中止犯的分类 11 险状态发生以前,即危险犯尚未即遂以前可以发生犯罪中止形态,理论上应该 不会存在太大争议。具体地说,在行为人刚刚着手实行危险犯时,或者正在实 施危险犯的实行行为的过程中,只要自动停止危险犯的继续实施、完成,就可 以成立危险犯的未实行终了的中止。例如:王某因不满自身处境而欲报复社会, 一日王某欲将一块重达二百公斤的巨石推上铁道以使火车发生倾覆,但是在巨 石离铁轨还有近三十米的距离时,王某考虑到火车一旦倾覆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不禁后悔了自己的行径,于是放弃了自己的行为,又将巨石推回了原来的位置。 这种情况便是危险犯已经开始着手或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在这里需要一提的 是,在着手实行危险犯的过程中,也可能产生危险犯的犯罪未遂。但是在我国 的刑法理论中,危险犯的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是两个相互排斥的犯罪形态,二 者不可能同时并存。在已经成立危险犯未遂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再构成危险犯 的中止犯,反之亦然。例如上述案例中王某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悔悟而中止其 犯罪行为,而是因自身的体力问题在火车到来之前而实在推不动了那块巨石或 者是在王某推石头的过程中突然被巡逻人员发现并抓获。后经鉴定,王某如果 将巨石放置在铁轨上则确实存在致火车倾覆、毁坏之危险。那么王某则只能是 成立危险犯的未遂,而不可能产生危险犯的中止。这一观点目前也达成了学界 的共识。 (四)(四)危险犯实施终了的犯罪中止危险犯实施终了的犯罪中止 所谓危险犯的实施终了的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将危险犯的实行行为实施终 了,在法定的危险状态还未产生前,即危险犯还未达到既遂时,采取了有效措 施防止了法定危险结果的发生。例如:牛某为报复乡长,想放火烧毁乡长家的 柴垛。一天夜里,他将过滤嘴香烟的过滤嘴取出,插入 7 根火柴头,并裹上棉 花,点燃香烟后放在柴垛下的一个小洞里,当香烟烧之火柴处时,牛某因恐惧 而自动熄灭香烟。在这一案例中如果牛某在火柴未点燃棉花之前而主动将火熄 灭则成立危险犯的中止,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也是在上节中说明过的。但 如果棉花已经点燃后,牛某又因为害怕而主动将棉花熄灭是否能够成立犯罪中 止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在目前我国主要有以下两种学说: 1.有效控制说。即在危险状态出现之后,危害结果发生之前,看危害行为 论危险犯的中止 12 的发展趋势是否脱离了行为人的有效控制;若危害行为的发展趋势已经脱离了 犯罪行为人的有效控制的范围,此时犯罪行为人已经无法掌握行为的发展趋势, 无法有效的避免危险结果的发生,那么危险犯则成立既遂。若能有效地避免了 危险结果的出现,从而形成危险犯的中止犯。如在投毒案中,行为人欲发泄对社 会的不满,在学生食堂的菜中放毒,尔后因为害怕受到法律的制裁,在学生进食 之前将下了毒的菜全部倒掉,行为人主动地中止了犯罪行为,有效地控制了危 害行为的发展趋势,使危害结果不足以发生,应当认定为危险犯的犯罪中止。 2.失控后又复控说。犯罪行为人在危险状态出现之后,暂时失去了对危害 行为发展趋势的有效控制,但是在危险结果出现之前的某一时间点又恢复了对 危害行为发展趋势的有效控制,在此时间点上,行为人主动采取措施,自动中 止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也可成立危险犯的犯罪中止。如 前破坏交通工具罪中,行为人在铁路上放下巨石后,已走出了一里之外,这时 他的危害行为已完成,客观的危险状态已经有可能出现,即行为人对危害后果 的发生已失去了有效的控制,危害结果向必然发生的趋势方向发展。但当他想 到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后,将会有牢狱之灾,内心十分恐惧,又返回将巨石移 开,此时火车尚在数十里之外,行为人的危害行为尚不足以对火车造成现实危 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甲合同转让协议书模板
- 花草租赁解除合同协议书
- 船员培训专项协议书模板
- 网页设计团队外包协议书
- 风力发电安装转让协议书
- 签了购房协议不给签合同
- 电梯加楼梯施工合同协议
- 职工餐厅承包合同协议书
- 门店分红股东协议书范本
- 腺肌病的护理
-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 安徽高危人员管理办法
- 牙外伤护理配合课件
- 2025年辅警招聘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湖南省高考物理真题
- 2025年吉林省中考数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党课课件含讲稿: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激发干事创业新作为
- 军事知识科普儿童课件
- 谷歌付费协议书
- 爆破三员安全培训课件
- 《安全生产考核巡查办法》知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