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i 中古笺文研究 姓名:孔德明 指导老师:胡大雷教授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 年级:2004 内容摘要 笺文是一种介于表与书之间的公私兼用的应用文体,一般用于对上。主要用于臣下对 太子、后妃、王侯、郡将等“表识所言之情事” (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 )的一种文体。 文心雕龙 书记云: “原笺记之为式,既上窥乎表,亦下睨乎书。使敬而不慑,简而 无傲,清美以会其才,炳蔚以文其响,盖笺记之分也。 ”本文应用刘勰研究文体的方式: “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力争对中古笺文作以系统梳理。 分上下两篇,上篇是中古笺文的辨体,即“释名以章义” ;下篇是中古笺文的流变,即“原 始以表末” 。 “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融入其中。 上篇是从阐释笺文的体义和比较与奏记、表、书、奏等文体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方面来 进行辨体。体义章主要说明四个问题:笺之义,笺之属,笺之界,笺之征。笺之义是试 图从文字学和文体学两方面对笺文作以定义。笺之属是综述前人对笺文的文体归属。笺 之界主要是从用途上有别于别种文体而给予笺文的一种界定。笺之征是对笺文内容和形 式上的主要特点呈现的一种把握。笺文与相近文体的区别,主要选取奏记、表、书、奏 等几种文体进行比较。与奏记的主要区别是所奏对象不同, “公府奏记,而郡将奏笺” 。 ( 文心雕龙书记 )与表的主要区别在于两点,一是对象不同,表的所奏对象为皇帝, 而奏笺的对象是太子或郡将王侯等。二是笺文的肃恭程度比表文弱。书别于笺的主要点 在于书大部分是往返于同级之间,而非严格的上下级的关系。奏以“明允笃诚为本” ( 文 心雕龙 奏启 )这点有别于笺。 笺的溯源:从现存笺文看,最早的笺文出现在后汉。再根据前人的文体史及文学理论 批评史方面的研究,基本可以确定笺文是产生在东汉。如刘勰文心雕龙 书记云: “迄 至后汉,稍有名品。公府奏记,郡将奏笺。 ” 萧统文选序云: “自炎汉中叶,厥途渐 异。 又诏诰教令之流, 表奏笺记之列, 书誓符檄之品, 众制锋起, 源流间出。 ” 笺 文的最终源头出自何处?按刘勰和颜之推的观点应在五经。因为他们把五经作为文章的 总源头。这也是有些道理的。但文章的最终源头应该是社会实践,五经也不例外。 下篇主要是探讨中古笺文的流变。根据现存笺文的数量分布情况, (东汉 5 篇,三国 27 篇,两晋 58篇,南朝 20篇)及文选对笺文的收录情况, (东汉 0篇,三国 6 篇, 两晋 0 篇,南朝 3 篇)把笺文的流变分为四个时期,即东汉为产生期,三国为成熟期, 两晋为鼎盛期,南朝为衰落期。 笺文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表情,所以着重对其情感的流变作以考察:东汉敦厚的 陈请酬答情。三国激昂的忠主亲友情。有情深语挚的劝进,真心实意的荐举和陈请, 临终遗恨和始终不渝,谈文说艺也见情等。两晋雅正的忧国患政情。有为兴政而取 用和荐举人才,对当权者不利于国家的行为的劝谏,积极维护国家的统治规范,进亦忧, ii 退亦忧之情。南朝惶惶的嗟生叹世情。有期盼脱离羁绊而向往闲逸,融入忧世情感 的拥戴和赞美,诣拜和辞别的离合之情,世事难料的悲惧和不平。 “清美”及“彪蔚”的进程。是中古笺文文学性进程的考察,主要呈现为文学性的初 步显现,多气而骋词,言约而旨达、乏文采,骈偶而靡丽的一个动态流变过程。 关键词:关键词:中古 笺文 辨体 溯源 嬗变 iii researsh on the jian-essay during the mediaeval times name: kong deming supervisor: professor hu dalei major: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direction: literature in wei, jin, south and north dynasty grade: 2004 abstract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jian-essay in middle time in china. jian-essay is an applied ancient styl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politics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jian-essays are used in politial field.it contains a great deal of valuable data related to politics,military,literary and culture.jian-essay came into being during the time of post-han dynasties and evolved into a kind of literary style in wei dynasty.the mediaeval times(scilicet the past dynasties including han dynasty,wei-jin dynasties,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in chinese history) is the bronze age ,iron age,silver age in jian-essays phylogeny. the thesis mainly researches the culture and literary of the mediaeval times through many jian-essays those could be found.meanwhile,the thesis makes use of fomer experts research results,and refers to many confucian classics and historical books concerning society and culture of the mediaeval times.this paper emphasizes particularly on the text analyzing history analyzing and culture analyzing.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is the prestation of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 of jian-essay and besides,research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 style by comparing with the biao-essay and letter. the second part explores the headstream of jian-essay through confucian classicsand historical books literature and former expertsresearch result. the third part is the evolvement of jian-essay in mediaeval times.i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namely han dynasty,wei dynasty,jin dynasty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jian-essay was born in han dynasty,gained its ripeness in wei dynasty and climax in jin dynasty,withered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the jian-essay developed steadily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and became the only stage that had all the four types.though with no famous writers or essays.it reached quite a high level as a whole with distinctive historical features.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lost his culmination of the jian-essay in which its number became less and les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urse of course of history as well as the patterns and features.furthermore,it studies the emboyonie form and outlines the eff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jian-essay. iv the last part author point out jian-essay creating show the pure literature character in its phylogeny under peculiar background of the ancient literature.many famous writers such wuzhi ,chenlin,ruanji,xietiao,renfang,etc,are good at inditing jian-essay,besides,the factors of the particular of theme of jian-essay and the content,frame,language and artifice in writing jian-essay,led it to the way from applied-style to the pure literature-style. key words: the wediaeval times jian-essay the origin of style evolvement distinction of style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 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 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 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 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 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 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上篇 笺文的辨体和溯源 第一章第一章 笺文辨体笺文辨体 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云: 或问: “文章有体乎?”曰: “无。 ”又问: “无体乎?”曰: “有。 ”然则果何 如?曰: “定体则无,大体须有。 ” 南齐张融也有“文无常体,有体为常”之说。 ( 门律自序 )这说明某一类文章还是 应有一定的“规矩准绳”的。葛洪抱朴子 吴失篇云: “不识几案之所置,而处机要 之职。 ” 可作公文有定式之证明。 笺文作为一种公私兼用的应用文体也应有他的文体规范。 第一节 笺文的体义 笺之义。 我们先来看笺(牋)在文字学上的意义。笺(牋)出现较晚,东汉许慎的说 文解字未录。 广韵 “笺,本作箋,说文曰表识书也。 ”根据我国传统的“六书”造字 法, “牋”与“箋”都属于形声字,声旁为“戔” 。形旁分别是“片”和“竹” 。 “片” , 说 文曰: “片,判木也。 ”就是把一块木头一分为二。即说明牋与木头有关,箋与竹子有 关。有的说牋是箋异体字。总之,两字在表示是一种文体这一意义时是可以通用的。 (后 面牋与箋统写为笺) 说文 : “箋,表识书也。 ”笔者的理解是这样的:表,标也。标记, 标志。 墨子 备城门云: “城上千步一表。 ” 庄子 天下云: “以濡弱谦下为表。 ”识 (zhi) ,记,标记。 论语曰: “默而识之。 ” 后汉书 冯异传曰: “进止皆有表识。 ” 书,文字。 史记 孙膑传云: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 ” “六书”亦是其证。笺就 可以这么理解,笺是用来标记文字的(载体) 。余嘉锡书册制度补考 箋云: “古无纸, 专用简牍,简则以竹为之,牍则以木为也。康成每条自出己说,以生竹书之,而列毛公 之旁,故特名郑氏箋。 ” 类篇亦云: 箋, 将先切。 说文 表识书也。 一曰编也, 古者书纪其事以竹, 编次为文。 才先切,细削竹也。 看来,笺早期应是刻录或书写文字的载体。然后,又由刻录或书写文字的载体慢慢地演 化为一种有固定施受对象但内容体制无固定要求的应用文体。如简、牍、牒、策、札等 都是这种生成现象。 再来看笺作为文体学的意义。刘勰文心雕龙 书记云: 笺者,表也,表识其情也。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云: 若班固之说东平,黄香之奏江夏,所谓郡将奏笺者也。是时太子诸王大臣 皆得称笺,后世专以上皇后太子,于是天子称表,皇后太子称笺,而其他不得 用。 2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云: 笺者,本字作“箋” 。表识所言之情事,上天子与王侯郡将也。 詹锳先生在文心雕龙义证中说: 笺记介乎书、表之间,一般用于对上,而且主要用于臣下对皇室后妃、太 子、王子等表示谢意或贺忱。 从上面几则材料看,要想给笺文下一个严格的定义是很难的。但有几点是比较固定 的,一是用于对上。 (不用于皇帝) (在这里有一点是需要说明的。严可均的全晋文 有晋简文帝答殷浩笺一篇。笔者认为这是简文帝对殷浩向其奏笺的回书。 晋书 殷 浩传 : “建元初,庾冰兄弟及何充等相继卒。简文帝时在藩,始综万几,卫将军褚裒荐 浩,徵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浩上疏陈让,并致笺于简文,具自申叙。简文答之曰” 答殷浩笺中的笺是指殷浩所写给简文的笺而非称简文的回书为笺。故殷浩传中 记载: “简文答之曰”而非说简文答笺曰) 。二是表情。和记的写志有所区别。情应 包括两个方面情感和情状。 笺之属 刘勰文心雕龙 总术云: “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他依据有韵无韵的标准,把文分为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在论文叙笔的过程中,又把文 章分为三十三类。笺文是其中的一类,被列入无韵之笔中。 明代的王世贞认为“天地间无非史而已” ,把一切文献都看作是史,即社会生活的记 录。他在艺苑卮言中把文体分为六门四十二类。六门分别是:一、史之言理者 六经 ;二、史之正文;三、史之变文;四、史之用;五、史之实;六、史之华。其将 训、诰、命、册、诏、令、教、剳、上书、封事、疏、表、启、笺、喻、尺牍这十六种 文体归入“史之用” 。从他所列的文体看,似乎都为应用公文。但笺不都是应用公文,明 代的贺复征就把笺分为奏笺和私笺。 ( 文章辨体汇选卷二百七十四)其中把繁钦的与 魏文帝笺 、陈琳的答东阿王笺 、杨修答临淄侯笺 、乔道元的与天公笺等归入 私笺类。今人谭家健把笺归为私人信函。其“私人信函,古人归入书牍类”条下有: “ 笺 原指精美的信纸,作为文体,本来用于上书皇后、太子及诸王,如吴质与魏太子笺 、 谢朓拜中书记室辞随王笺是,后世朋辈书信亦称笺。 ”1 古今文综把笺归于书 牍类,并分陈情、议论二类。 古今文综第二部第一编“书牍”类第六章“笺”类说“笺” 是指“笺记” 。 清人李兆洛的骈体文钞是一部骈文总集,收录了战国至隋代的文章。分上、中、 下三编,将文体分为三大门类,即庙堂之制与进奏之篇,指事述意之作,缘情托兴之作。 此书收录了笺文十篇,分别处于劝进、荐达、陈谢、笺牍、杂文五个小类中。前三类属 于庙堂之制,后两类属于缘情托兴之作。 笺之界 笺文是一种交叉性极强的文体。刘勰文心雕龙 书记云: 迄至后汉,稍有名品,公府奏记,而郡将奏笺。记之言志,进己志也。笺 3 者表也,表识其情也。 ” “公府奏记,而郡将奏笺。 此界定遭到了黄侃的辩驳,他在文心雕龙 札记中说: 案笺之与记随事立名,义非有别。观文选所载阮嗣宗奏记诣蒋公 , 诚为公府奏记所施可;而任彦升到大司马记室笺 ,则亦公府也。故知汉来 二体非甚分析也。 王充论衡 对作篇亦云: “论衡之人,奏记郡守宜禁奢侈,以备困乏。 ”可见,汉时确 实是“非甚分析”了。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 : 笺者,本字作笺。表识所言之事,上天子与王侯郡将也。 实际上,在汉末笺的用法已经很乱。如吴质给曹丕的书信称为笺,有答魏太子笺 、 在元城与魏太子笺等。但给曹植的书信却称为书,有答东阿王书 。为什么处于同 时代的杨修和陈琳写给曹植的书信又称为笺呢?如杨修的答临淄侯笺 、陈琳的答东 阿王笺 ,而刘桢写给曹丕和曹植的书信又都称为书,如谏曹植书 、 答魏文帝书等。 因为笺文表达的内容极其庞杂,很难概括出有某种具体特点。不同于铭、诔、箴、 戒等文体。如铭以颂赞和儆励为主;诔以述德写哀为主;箴以补阙为目的;戒以匡弼为 意图。刘勰说: “笺者表也,表识其情也。 ”在内容表达上,要以表达情感为主。但在晋 笺中,却较难找到纯抒情的笺文,主要以写事为主。 刘勰在文体风格上给笺文作了界定。 文心雕龙 书记云: 原笺记之为式,既上窥乎表,亦下睨乎书。使敬而不慑,简而无傲,清美以 会其才,炳蔚以文其响,盖笺记之分也。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云: 谓敬而不慑,所以殊于表;简而无傲,所以殊于书。 古今文综有不同说法: 大抵古者自敌以上,此体为宜,后世亦遂施之侪辈矣。兹本彦和之说。约以 今名,析为两目:一曰陈述, 敬而不慑,简而无傲 ,庶几上窥乎表者也; 一曰议论, 清美以惠其才,彪蔚以文其响 ,庶几下睨乎书者也。 总之,是不同于表的“言必贞明,义则弘伟。肃恭节文,条理首尾。君子秉文,辞令有 悲”的“肃恭”特点,也不同于书的“本在尽言,所以散郁陶,托风采,故宜涤荡以任 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的“简傲”特点。是杂揉了表、书而又有 别于表、书的一种文体。 笺之征 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说: “公家之言,少于事外远致。 ”这里的“公家 之言”当指章表、书记一类属于“笔”的文章。这类应用文章不拘泥于声韵,故可以“手 笔差易” 。这是“笔”这类文体所共有的特征之一。笺文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表达的内容 广,形式固定,风格总的固定而具体变化。 笺文表达的内容十分广泛,它不同于某些文体在表达内容方面有一定的限定性。如 4 铭以颂赞和儆励为主,诔以述德和写哀为主等;盟以“序危机” 、 “奖忠孝”为主: 夫之大体,必序危机,奖忠孝感激以立诚,切至以敷辞。 ( 文心雕龙 祝盟 ) 哀文以“痛伤” 、 “爱惜”为主: 原夫哀辞大体,情主于痛伤,而辞穷乎爱惜。 ( 文心雕龙 哀吊 ) 而笺文就没有这种内容上的限定性,表达十分广泛:有谢恩,如班固与窦宪笺 、何逊 与建安王谢秀才笺等;陈请,如法正与刘璋笺 、王导迁丹阳太守上笺等;荐 举,如陆机与赵王伦笺荐戴渊 、应璩荐和虑则笺等;劝进,如荀攸劝进魏公笺 、 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等;拜诣,如江淹到功曹参军笺诣骠骑竟陵王 、任昉到大 司马记室笺等;辞别,如王僧孺奉辞南康王府笺 、何逊为孔导辞建安王笺等; 告神,如刘谧之与天公笺 、荀伦与河伯笺等;庆贺,如参佐庆获白鹿笺等; 排调,如陆玩与王导笺等。 刘勰文心雕龙 书记云: “笺者表也,表识其情也。 ” “表识其情”是笺文广泛 内容的纲领。笺文就是向对方作自己内心的陈示,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 笺文在风格上有典雅、明断及要约的特点。笺文有类于章表等呈上的庙堂公文,故 典雅;笺文又是类于书移等具体言事的公文,故明断。 文心雕龙 定势云: “章表、奏 议则准的乎典雅,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 ” 笺文介于表与书之间,故有表与书 的特点。又文镜秘府论 论体云: “论要约,则表启擅其能。 ” 笺也类于表启,故笺 亦应要约。也就是说笺文的行文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态度明朗,且文风典雅,要言 不繁。就是刘勰所说的“敬而不慑,简而无傲,清美以惠其才,彪蔚以文其响” 。 ( 文心 雕龙 书记 )就是要写得恭敬但无须惶恐,简要但不能傲慢,既要表现出清新漂亮的艺 术语言才能,又要文采郁茂、音律和谐。 刘勰文心雕龙 书记云: “黄香奏笺于江夏,亦肃恭之遗式也。 ”遗憾的是,黄笺 亡佚,我们无法看到“遗式”了。也就不知道当时笺文的格式是个什么样子。任昉文 章缘始 : “汉护军班固说东平王笺。 ”认为最早的笺是班固的说东平王笺 ,可惜也未 曾见到,也不知道它的格式是什么样的。 从文选所录笺文看,格式也很不统一。如杨修答临淄侯笺的开头云“修死 罪死罪” ,结尾亦云“修死罪死罪” 。陈琳的答东阿王笺与此格式同。繁钦与魏文 帝笺的开头云“正月八日壬寅,领主簿繁钦,死罪死罪” 。结尾云“钦死罪死罪” 。同 是作笺于曹丕的吴质的答魏太子笺却不同,开头云“二月八日,庚寅,臣质言” 。 在 元城与魏太子笺开头不写日期,直接云“臣质言” ,结尾都有“质死罪死罪” 。谢朓的 拜中军记室辞随王笺开头有“故吏文学谢朓死罪” 。结尾却没有“某死罪死罪”的字 样。同是任昉的笺文,格式也不一。 到大司马记室笺开头有“记室参军事任昉死罪死 罪” ,结尾也有“昉死罪死罪” 。但百辟劝进今上笺开头和结尾都没有“死罪死罪” 的字样。而更多的笺文根本就没有这些格式套语。这或许可以说明笺文没有固定严格的 5 格式要求。在语句上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有骈有散,不同于诔、碑、铭、颂、赞等韵文 以四言为主。除了极个别的篇目,如乔道元的与天公笺 ,是以四言为主的韵文。基本 上是杂言无韵之篇。 第二节 笺与奏记、表、书、奏的关系 笺文是与记、表、书、奏等文体既有区别而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一种文体。下面 我们就来看看它与和它具有相近文体规范的文体之间的关系。 笺与奏记 刘勰文心雕龙 书记云: 迄至后汉,稍有名品,公府奏记,而郡将奏笺。记之言志,进己志也。笺 者表也,表识其情也。 从这段话来看,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二:一是所奏对象不同,奏记的对象是公卿,而奏笺 的对象是兼管军事的地方长官。二是对所表达的内容要求不同。记是把自己的志意表达 出来,笺是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云: 案笺之与记,随事立名,义非有别。观文选所载阮嗣宗奏记诣蒋公 , 诚为公府所施;而任彦升到大司马记室笺 ,则亦公府也。故知汉来二体非甚 分析也。 可见这两种文体是多么相近。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注中也说: 案笺之与记,随事立名,义非大异。观文选所载阮嗣宗奏记蒋公 , 诚为公府也;而任彦升到大司马记室笺 ,则亦公府也。故知六朝时已不甚 分晰矣。 范氏和黄氏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了。只不过范氏的口气缓和一些罢了。 笺与表 笺与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刘勰说笺上窥乎表,说明笺与表这两种文体在 某些方面很接近。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标著事绪使之明白以告乎上也” 。 (徐师曾文 体明辨序说 )表所能表达的内容,笺文也都能表达。只是表达的对象不同而已,表主要 用于皇帝, (刘琨的劝进表和王僧辩给萧绎的表。奏于司马睿和萧绎未作皇帝前。 ) 笺用于太子、诸王、大臣、郡将等。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云: 按字书: “表者,标也,明也,标著事绪使之明白以告乎上也。 ”古者献言于 君,皆称上书。汉定礼仪,乃有四品,其三曰表,然但用以陈请而已。后世因 之,其用寖广。于是有论谏,有请劝(劝进) ,有陈乞(待罪同) ,有进(进书, 如唐萧颖士为陈正卿进续尚书 、宋窦仪进刑统之类是也。今皆不录) 献(献物) ,有推荐,有庆贺,有慰安,有辞(辞官)解(解官,如晋殷仲文 解尚书表是也,晋不录)有陈谢(谢官、谢上、谢赐) ,有讼理,有弹劾 (汉诸葛亮有废李平表 ,今不录) ,所施既殊,故其词亦异。 这上面所提到的表所能表达的内容,笺基本上也能表达,甚至更为宽泛。就是所施对象 6 不同罢了。 它们在文体的风格规范方面也很接近。吴讷文章辨体云: 大抵表文以简洁精致为先,用事忌深僻,造语忌纤巧,铺叙忌繁冗。 唐牛希济在表章论中讲了表文简洁的原因: 历观往代策文奏议及国朝元和以前名臣奏疏,词尚简要,质胜于文,直指是 非,坦然明白,致时君易为省览。夫聪明睿哲之主,非能一一奥学深文、研穷 古训。况览之茫然,又不亲近儒臣,必使傍询左右,小人之宠,用是为幸。 倘或改易文意,以是为非,逆鳞发怒,略不为难。盖不可援引深僻,使夫 不喻。倘端明易晓,必庶几免于深辟之弊。 笺文也要求“简” ,但要“简而无傲” 。 ( 文心雕龙 书记 ) 舜典有云: “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 ”即是简易而不傲慢。就是说笺文要写得简要但又不能流露傲慢之情。 同时,它们都要求“敬” ,表文尤为重“敬” 。孙梅四六丛话 “表”类说: (章表要)使温恭之美,著于黼裳;笃棐之忱,形诸简墨。以之陈谢,则 句随寸草偕春;以之请乞,则字与倾葵共转;以之荐达,则好贤如缁衣 , 不啻口出; 以之进奉, 则宫庭绘 无逸 , 曲牖渊衷; 义等格心, 功同造膝矣。 又或事有难言,情弥疾首,冀微言以觉寤。匪谐隐以为侪。 这是奴性十足的“敬”了。但笺文要“敬而不慑” ,即是笺作者对笺奏对象不卑不亢。 笺与书 首先把书作以界定。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云: 案著之竹帛谓之书,故说文曰: “箸也” (聿部) ;传其言语谓之书,故 说文曰: “如也” (序) 。是则古代之文,一皆称之曰书。故( 周礼 )外史 称“三皇五帝之书” ;又小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簋” ;又小行人“及其万民之利 害为一书,其礼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顺为一书,其悖逆暴乱作慝犹(与欲同) 犯令者为一书,其札丧凶厄贫为一书,其康乐和亲安平为一书” 。据此诸文,知 古代凡著简策者,皆书之类。 可见书在古代所包容之多。徐师曾文体明辨云: 昔臣僚敷奏,朋旧往复,皆曰书。近世臣僚上言,名为表奏,惟朋旧之间, 则曰书而已。盖论议知识,人岂能同?苟不具之于书。则安得尽其委曲之意 哉? 在这里书特指朋旧之间的交往信函。 文章缘起云: “书,汉太史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 ”这里的书已是指朋旧之间 的交往信函了。但笺是下级对上级的书函,而书是朋旧之间的书函。所以笺有“敬”的 色彩,书就没有这种硬性规定了。既然有“敬”的要求,那么,在表达时就不能“在尽 言” , “散郁陶” , “条畅以任气”了,而应“肃以节文”了。 ( 文心雕龙 书记 )故范文 澜说: “书体在尽言,宜条畅以任气,则有类乎傲也。 ” ( 文心雕龙注 )而笺是“简而无 傲”的。 7 笺与奏 文心雕龙 书记云: “公府奏记,而郡将奏笺。 ”看来,笺和奏是有一定的 关系的。奏,本指进献。 书 益稷 : “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 ”后指臣子 对帝王进言陈事。 书 舜典 : “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孔传: “诸侯四朝, 各使陈进治理之言。 ”由此而成为一种文体,即臣子上递帝王的文书。汉蔡邕独断卷 上: 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 奏者亦需头,其京师官,但言稽首 ,下言稽首以闻 。 可见,奏文的文体格式要严于笺文,有“头”有“尾” 。 笺和奏不仅在文体格式上有区别,而在文体的其他规范方面也有区别和联系。奏有 一个极鲜明的特点:雅。曹丕典论 论文 : “奏议宜雅。 ”李善曰: “奏以陈情叙事,故 平徹闲雅。 ”李周翰曰: “奏事帝庭,所以陈叙情理,故和平其词,通徹其意,雍容闲雅, 此焉可观。 ”按李善的观点,是“陈情叙事”的内容规范了“平徹闲雅”的文体特点。而 李周翰还指出了另一原因: “奏事帝庭” ,即奏事对象的要求。特殊的奏事对象使奏具有 这种特殊的“平徹闲雅”的规范要求。故方廷珪曰: “奏以陈情叙事,故平易透徹,闲静 而和雅。 ” ( 昭明文选大成 )类于李善;王闓运曰: “奏施君上,故必气平理徹。 ” ( 湘 绮楼论文章体法 )类于李周翰。奏的内容也是有较严格的规范的: “奏以按劾。 ” ( 文心 雕龙 章表 )而笺在所表达的内容方面是没有严格规定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 奏启中对奏文的文体规范做了比较具体的说明: 夫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是以立范运衡,宜 明体要。必使理有典刑,辞有风轨,总法家之式,秉儒家之文,不畏强御,气 流墨中;无纵诡随,声动简外,乃称绝席之雄,直方之举耳。 从上面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文体的内容还是在行文对象、文体格式等 方面奏都有别于笺文。尤其是在内容和格式的规范方面要严格于笺文。 第二章第二章 笺文的溯源笺文的溯源 “一种新文体的产生,有的出于创造。有的出于演变。出于创造者,突然而来,与过 去的文体显然不同;出于演变者,潜变默转,所以与过去的文体,迹象相似。就中国文 学史上的文体而论,大部分是产生于演变,不是产生于创造。唯其如此,所以探索本源, 则与过去的文体不分;穷究末流,则与过去的文体迥异。站在探源的立场,则无庸细分, 站在穷流的立场,则不能混同,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利弊。 ”2 第一节 笺文的显现 从文章的出现到此类文体的确立是应有一段时间的。笺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至迟 在刘宋时期已被确立。范晔在后汉书中把笺同其他文体并列。如: 所著赋、笺、奏、书、令,凡五篇。 ( 后汉书 文苑传 黄香 ) 8 著赋、颂、碑文、荐、檄、笺、书、谒文、嘲凡十九篇。 ( 后汉书 文苑传 张超 ) 所著铭、碑、赞、祷文、吊、章、表、教、令、书、檄、笺、记凡二十七篇。 ( 后汉书 皇甫规传 ) 不管是后汉人已把笺作为一种文体,还是范晔的观点,说明刘宋时已经把笺作为一种文 体对待了。刘勰在文心雕龙 书记篇中也论及了笺。后萧统在文选中也把笺单独 列为一类。 文苑英华 、 宋文鉴 、 元文类 、 文体明辨 、 艺苑卮言 、 宋文苑 、 骈体文钞 、 六朝文契等都把笺作为一类独立的文体。 从现存的笺文来看, (主要依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西汉有赵飞 燕给成帝的奏笺。其文曰: 臣妾久备掖庭,先承幸御,遣肆大号,积有岁时。近因始生之日,复加善 视之私,特屈乘舆,俯临东掖。久侍宴私,再承幸御。臣妾数月来内宫盈实, 月脉不流,饮食美甘,不异常日,知圣躬之在体,辨天日之入怀。虹初贯日, 听是珍符,龙据妾胸,兹为佳瑞。更期蕃育神嗣,抱日趋庭,瞻望圣明,踊跃 临贺,谨此以闻。 (秦醇赵飞燕别传 ) 可能因此笺为内宫之书,不传于外,时人未见。所以,刘勰不论,萧统不选,亦不以此 为笺之起源。实际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 赵飞燕别传是何时成书的问题。如 果是后于之人所编,题目极有可能是后加的,因为这不是诗,没有必要写个什么题目。 后人在整理时便给加个题目,当然也不是很随意的,也要经过一番思考。就难免带有编 者主观因素和当时所处社会的影响。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云; 杨用修谓唐小说不如汉而举伶玄赵飞燕传中一二语为证。戊辰之岁, 余偶过燕中书肆,得残刻十数纸,题赵飞燕别集 。阅之,乃知即说郛 中陶氏删本。其文颇类东京而末载梁武帝答昭仪化鼋事。盖六朝人作而宋秦醇 补缀以传者也。第端临通考 ,渔仲通志并无此目,而文非宋所能,其 间叙才数事多俊语,出伶玄右,而醇质古健弗如,惜全帙不可见也。 宋秦醇补缀过赵飞燕别传 ,那么, 奏笺成帝的笺难免带有宋代笺的意味。笺字在 宋词中出现的频率极高。举几个例子: 珠玉词之凤衔杯 彩笺长,锦书细 小山词之蝶恋花 欲彩笺书别怨 晁无咎词之斗百草 血写香笺,泪对罗帕 娴窟词之风入松 锦笺预约西湖上,共幽深竹院 这里的笺几乎都是男女之间传达情感的信物。上面题有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实际上, 这种笺在南朝末已很流行。徐陵 玉台新咏序 : “五色花笺,河北胶东之纸。 ”把信 或诗词写在精美的小幅纸张或锦帛上,送给对方,称之为笺。赵飞燕写给成帝的这封信, 应该是写在锦帛上的。那么,编者在补缀时是否依新套旧呢?那就未可知了。 总之,除了奏笺成帝之外,西汉时未见另有别的笺文留存。而史记一书也 9 未见有关于笺文的记载。 刘勰在文心雕龙 书记中论及了笺的产生、笺的特征。其云: 迄至后汉,稍有名品。公府奏记,郡将奏笺。记之言志,进己志也。笺者, 表也,表识其情也。崔寔奏记于公府,则崇让之德音矣;黄香奏笺于江夏,亦 肃恭之遗式矣。 按刘勰的意思可以这么理解,战国以前,君臣之间的书札都叫做书,秦汉制定了礼仪, 才有了表奏,至后汉,书札的名目渐次分级了,给公卿的叫奏记。给兼管军事的地方长 官的叫奏笺,且提到“黄香奏笺于江夏,亦肃恭之遗式矣” 。可作两解:一是黄香给江夏 太守的奏笺写得较早,是“肃恭之遗式矣” ;二是黄香写给江夏太守的奏笺写得好,故为 “肃恭之遗式矣” 。总之,以刘勰的观点,笺文产生于后汉。 萧统在文选序中也持与刘勰大致相同的意见: 自炎汉中叶,厥途渐异。退傅有在邹之作,降将著河梁之篇;四 言五言,区以别矣。又诏诰教令之流,表奏笺记之列,书誓符檄之品,吊 祭悲哀之作,答客指事之制,三言八字之文,篇辞引序,碑碣志状,众制锋起, 源流间出。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到了汉中叶,文章体裁出现了繁荣景象。文体的种类出现的更多, 类目也分得更细。其中指出“众制锋起,源流间出”的文体就有“表奏笺记之列” 。可见, 萧统认为笺文的产生时间亦大类于刘勰。 东汉时有冯衍的诣邓禹笺 、班固的与窦宪笺 、崔骃的与窦宪笺等,还有 刘勰在 文心雕龙 书记 里提到的 “黄香之奏江夏” , 可惜笺文已佚。 黄香 (?106?) 字文疆,亦为东汉早期文学家。 后汉书 文苑传载: “所著赋、笺、奏、书、令凡五篇。 ” 又: 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得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 ( 后 汉书 左雄传 ) 百官选召,皆得到冀门笺檄谢恩,然后敢诣尚书。 ( 后汉书 梁冀传 ) 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诸生通章句,文史能笺奏,乃得应选。 ( 后汉 书 顺帝纪 ) 孝廉先试笺奏。 (应劭汉官仪 北堂书钞设官部引) 看来,笺文孽生于东汉,这一大致的时间段应该是可以肯定的。且在后汉应用已十分广 泛。 第二节 笺文的源头 关于笺文的源头和产生的具体时间,说法甚多。任昉文章缘起云: 笺,汉护军班固说东平王笺。 10 任昉在文章缘起中把文章分为八十四题,即八十四类。并在每题下举出他所认为原 始的作者。依任昉所说,即最早作笺的人应该是班固了。但隋书 经籍志无任昉文 章缘起 ,而有任昉文章始一卷,却注一“亡”字。 唐书 艺文志载任昉文章始 一卷,注曰“张绩补” 。不论是任昉还是张绩,却还是代表了一种观点。 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 公式云: 牋,前无闻,自魏始也。上至尊曰表。降一等,中宫、东宫皆曰笺,大体 与表相类。 王说不无道理。因为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尚无“牋”字,只有“箋”字。 广 韵 : “牋,本作箋,说文曰表识书也。 桂馥说文解字义疏云: 箋,表识书也。博物志 :郑元(玄)注毛诗曰箋,不解此意,或 云毛公尝为北海郡守,元是此郡人,故以为敬。 汉官仪 :孝廉先试箋奏。王 隐晋书 :刘官由亭民举秀才,刺史箋久不成,官指语箋体然后成。 用箋注疏释义始于郑玄,洪迈容斋五笔 经解之名 : “又如郑康成作毛诗箋申明传 义,他书无用此字者。 ”王国维玉谿生诗年谱会箋序云: “谱也者,所以论古人之世 也;箋也者,所以逆古人之志也。 ”至于郑玄是否因毛公在其郡做郡守而以为敬,后人只 是一种猜测而已。段玉裁就不同意此种说法。 说文解字注云: 郑六艺论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 意。按注诗称笺,自说甚明。博物志云毛为北海相,郑是郡人,故称笺以为敬。 此泥魏晋时上书便称箋之例。绝非郑意。 段说是很有道理的。把“称箋以为敬”和“魏晋时上书便称箋之例”联系起来,似乎在 内容意义方面说得过去。但从笺文产生以东汉早期,而郑氏作毛诗箋却在汉末看来, 这二者的关系绝不是箋注影响笺文的产生的。 余嘉锡书册制度补考 箋 : 古无纸,专用简牍,简则以竹为主,牍则以木为主也。康成每条自出己说, 以片竹书之,而列毛公之旁,故特名郑氏箋。 余说是因为注文的载体为箋(小竹片)而称之为箋(箋注) 。从一种文体的本身的成因来 说,有以文章载体称名的,如牒、策、檄等;亦有以文章某一表现功能称名的,如表、 教、颂等。笔者便作了一个臆测:箋注是以书写在称为箋的小竹片上,便称名为箋。 (当 然,这有很大的随意性,郑玄把它写在小竹片上,称为箋。因为古无纸,用竹片木片, 别人作注也应用竹片或木片。为什么不称箋呢?可见,其中有极大的随意性。 )同理,笺 文也极可能因载体为箋(先为竹片,后为木片)而称名为笺,同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里 面。后来,才在文体的特征、功用等方面作了一定的限制,固定成体。 刘勰文心雕龙 书记篇云: “笺者,表也,表其情也。 ”又云: “原笺记之为式, 既上窥乎表,亦下睨乎书。 ”吕忱字林 : “笺者,表也,识也。 ”又李贤注后汉书 胡 11 广传 “诸生试章句,文吏试笺奏”引周成杂字曰: “笺,表也。 ”看来,笺文孽生于 表文,且表依然健在。这大概就是萧统所说的“表奏笺记之列众制锋起,源流间出” 吧。 表的起源,刘勰在文心雕龙 章表中说的很清楚。 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章以谢恩,奏 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常。 又,留存事始亦云: 汉杂事曰: “秦初定制,改书为奏。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 曰奏,三曰表,四曰駮议。 ” 但吴讷却认为表产生于秦,汉代因袭之。其文章辨体序说云: 按韵书: 表,明也,标也,标著事绪使之明白以告乎上也。 三代以前没, 谓之敷奏,秦改曰表,汉因之。 文选三十七表下注曰: 表者,明也,标也。如物之标表,言标著事序,使之明白,以晓主上,得 尽其忠曰表。三王以前,谓之敷奏,故尚书云敷奏以言是也。至秦并 天下,改为表,总有四品:一曰章,二曰表,三曰奏,四曰駮。六国及秦汉兼 谓之上书,行此五事。至汉魏以来都曰表。进之天子称表,进诸侯称上疏。魏 以前天子亦得称上疏。 以此观之,后汉以前表文一定已经产生并存在着。 笺不仅孽生于表,亦脱胎于书。刘勰把笺文视为书记之一类,所以,把它放在书 记篇里论述。古时,书有广狭两义:一是凡书于竹帛皆曰书;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云: 案著之竹帛谓之书,故说文曰著也。 (聿部。 )传其言语谓之书,故 说文曰: 如也。 是则古代之文,一皆称之曰书。故外史称三皇五帝之书; 又小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簋。又小行人及其万民之利害为一书;其礼俗政事教治 刑禁之逆顺为一书;其悖逆暴乱作慝犹(与欲同)犯令者为一书;其札丧凶荒 厄贫为一书;其康乐和亲安平为一书。据此诸文,知古代凡著简策者,皆书之 类。 二是单指一种文体,即往来之书札。明吴讷文章辨体云: 按:昔臣僚敷奏,朋旧往复,皆总曰书。近世臣僚上言,名为表奏;惟朋 旧之间,则曰书而已。盖论议知识,人岂能同?苟不具之于书,则安得尽其委 曲之意哉?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书时,时用广义,时用狭义。其在书记篇里勾勒了书 的演变历程。 大舜云:书用识哉!所以记时事也。盖圣贤言辞,总为之书,书之为体,主 12 言之者也。扬雄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故书者, 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取象于夬,贵在明决而已。三代政暇,文翰颇疏。 春秋聘繁,书介弥盛。 看来,在远古,形之于文字著之于竹帛者莫不之谓书也。慢慢地,由广义之书向狭义之 书过渡,由“衣被事体”演化成“古今多品” 。 ( 文心雕龙 书记 ) 由“战国以前,君臣同书,秦汉立仪,始有表奏,王公国内,亦称奏书迄至后 汉,稍有名品,公府奏记,郡将奏笺” (同上)可知,笺、表均脱胎于书,而后,笺又从 表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有别于表又与之有一定共性的文体。 按刘勰和颜之推的观点,一切文体莫不源于经书。 文心雕龙 宗经云: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 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 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 终入环内者也。 颜氏家训 文章云: 夫文章者,原出五经 ,诏命策檄,生于书者也;序述论议,生于易 者也;歌咏赋颂,生于诗者也;祭祀哀诔,生于礼者也;书奏箴铭,生 于春秋者也。 既然文章总的源头都在五经 ,那么笺也概莫能外出自五经 。但他们在论文章的出 处时,存在很多分歧。刘勰没有明说笺出于何经,但据章出于书 ,章表似为一类,表 也应出于书 ,而笺又类于表,所以应出于书 。颜之推也没有明确说笺出于何经, 但据笺类于书,而书出于春秋 ,故,笺也应出于春秋 。由于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 有些东西就很难机械地归类。文章的源头应在现实生活实践中,顺遂社会规律和自身的 规律而演变生成,而后又流变消亡。 13 下篇 中古笺文的流变 第三章第三章 “敬而不慑,简而无傲”的阶段性呈现“敬而不慑,简而无傲”的阶段性呈现 刘勰文心雕龙 时序云: 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按照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职美术面试题库及答案
- 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地区2026届英语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2026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广西河池市两县2026届九上化学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高级管理人员劳动合同解除与离职交接协议
- 离婚案中夫妻共同人寿保险权益分割及处理协议
- 跨国公司驻华代表处员工招聘及文化交流合同
- 离婚协议书:离婚后财产分割及共同债务清偿协议
- 私立小学教师绩效管理及职业发展规划合同
- 2025黑龙江伊春市铁力市招募公益性岗位人员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铁路车间职工思政课课件
- 2025年汽车租赁公司车辆托管及运营管理合同
- 情感营销培训课件
- 企业向个人还款合同范本
-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诊疗共识解读
- 钢模板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新学期三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16篇)
- 2025广东汕尾市海丰县公安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50人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消防政府专职队培训课件
- 6.1 包饺子(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