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论文)韩国对华投资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论文)韩国对华投资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论文)韩国对华投资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论文)韩国对华投资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论文)韩国对华投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中韩两国是近邻, 随着两国政治关系的改善, 特别是 1992 年两国建立外交关 系以后,经过双方十多年的共同努力,中韩关系得以全面发展,尤其是经贸往来 的发展更为迅猛。目前,韩国已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经贸伙伴之一。按中国的国家 统计,韩国是中国的第 4 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的第 4 大投资国。 首先,这个论文是论韩国向中国直接投资前分析的直接投资的概念和理论。 先察看了各个学者对直接投资的一些理论。分析了垄断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 生产折衷理论、区位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小岛清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其次,为了察看中韩直接投资的现状, 首先察看了韩国从 1995 年至 2007 年的 海外直接投资现状。 韩国的海外直接投资随时期变动的幅度比较大: 如 1988-1991 年期间出现了急剧增长之后,1992-1993 年期间增加的趋势钝化了很多,随之在 1994 年开始又重新出现了大幅度的急增。到了 1997 年的金融危机时期出现了有 些减少的趋势。 然而进入了 2000 年之后又开始缓慢增加, 海外投资依靠大企业慢 慢成为主导。 在韩国初期的海外投资中对中国的投资虽然是小规模,但是自从 1978 年开 始,1992 年中韩建交之后规模在渐渐扩大。在金融危机时期重新出现了稍微减少 的趋势,2000 年以后回升,2002 年至 2006 年间韩国对华出口增加了 3.2 倍,超 过美国(2.1 倍) 、日本(2.2 倍) 、台湾(2.3 倍) 。2006 年韩国对中国投资是 4262 件、38.9 亿美元,相比去年分别减少了 30.3%,24.6%。到 2006 年韩国成为中国 的第四大投资国。 韩国在华的直接投资虽起步比较晚,但有着急增的特征。从各个区域分别来 看,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引接的有天津,华东地区和东北三省等集中在环渤流域, 1997 年以后是上海的沿海工业地区和华南地区的投资有所增加等投资区域出现 了多变的情景,但是还很低。对中国的投资从韩国的各个区域分别来看首都圈地 区和岭南圈(大邱,庆北,釜山,庆南,蔚山等)地区是主导。从产业角度来看, 韩国对华的投资集中在制造业。在制造业的纤维和服装,金属材料,皮具等劳动 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比重很高。从企业规模来看,1990 年主要以大企业为中心,在 2000 年以后中小企业的比重也在增加。 从投资数量来看, 中小企业所占的比重大, 从投资金额来看大企业的比重更大一些。 从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也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韩国的投资规模跟欧美国 家相比要少,到目前为止很多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缺少本地化战略,投资 范围也只偏向东北三省和山东半岛。最近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产业的兴起延伸到 上海,深圳等南方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试图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为技术密集型产 韩国对华投资研究 ii 业,可是发展的速度还是不可观。 关于这个问题在本论文里面提出了几点对策。第一,在投资前需要对投资地 区做透彻的调查和准备,从区域、产业、发展史和文化形态等多种角度考虑。第 二,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向银行行业、窗口行业等多种行业。第三,在当地招 代理人筹措原材料进行本地化。最后,从长远考虑投资问题。 随着中国入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 2008 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 办,未来 10 年中国经济将持续稳定地增长,预计增长率将持续保持在 7以上。 鉴于中国市场的巨大魅力,近来韩国政府、大企业集团、驻华机构等正在研究对 中国的投资战略,本文拟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韩国;中国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china and korea are neighboring countries. with the improving of the poli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especially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the diplomatic relationship in 199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s been well developed, and economy and trade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nowadays, korea is one of chinas most important trade and economic partners.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korea ranks the 4th in trade and economic partners of china and also chinas no.4 investing country. firstly, the thesis elaborates the definition and theory of koreas fdi in china. some basic theories by some scholars are introduced: monopolization theory, interiority theory,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eclect paradigm, location theory, life cycle theory, and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secondly, in order to inspect the present stage of koreas fdi to china, the thesis states the stages of koreas fdi from 1995 to 2007. it changed dramatically in different stages, for example, it increased sharply from 1988 to 1991, then the trend slowed down from 1992 to 1993, after that the sharp increase recurred.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1997 slowed the step of koreas fdi. however, it increased gradually after 2000, and frome then on big enterprises began to play the dominant role in korea fdi to china. though koreas fdi to china is small-scaled, it has been growing since the founding of sino-korea diplomatic relations in 1992.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step of koreas fdi slowed down, and it increased gradually after 2000. from 2002 to 2006 koreas export to china increased 4.2 times, surpassed u.s. by 3.1 times, japan by 3.2 times, taiwan by 3.3 times. in 2006, koreas fdi to china rose to 4,262 cases, and its total value is as high as 3.89 billion dollars, decreased 30.3% and 24.6%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previous year. korea already ranks the 4th of all the investing countries to china. though it didnt start as early as other countries, koreas fdi to china has been soaring. from a view point of the location of koreas fdi, in the mid-1990s, the investment mainly focused on areas around bohai sea, such as tianjin, mid-east area, and three north east provinces. since 1997 the investment moved to the coastal industrial area in shanghai and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however, the investment volume was not as high. from a point of view of the sources of koreas fdi, the capital area and south area play the dominant role in fdi to china. from a point of 韩国对华投资研究 iv view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such as textile fabric industry, metal assembly industry, leather industry, account for the most part of koreas fdi to china. from a point of view of the scales of enterprises, large enterprises played the dominant role in the 1990s, and small enterprises gradually joined in after 2000. from a point of view of quantities of cases of the investment, small enterprises account for a bigger part, while from a point of view of the value of the investment, big enterprises play a dominant rol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koreas fdi to china. compared with europes and americas investment to china, the scale of koreas investment is not as big. up till now, a large part of investment focuses on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localization strategy is not well implemented and most of the investment goes to northeast provinces and shandong peninsula.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ies to develop west china, korea tried to extend its investment to shanghai, shenzhen and other parts of southern, middle and western part of china, at the same time, korea tried to shift its investment from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to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but the effort has not had any expected effect. the thesis states several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above: firstly, detailed research and preparation in the aspects of loc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mode is essential before the investment. secondly, koreas fdi to china should shift from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to banking and other service industry. thirdly, korean enterprise which invested in china should recruit local agencies and localize the production of material. fourthly, korea should view the investment from the long term.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joining the wto and strategies to develop west china and the hosting of olympic games, chinas economy will go up steadily and substantially, and its expected to maintain the increase rate of 7% or above. being attracted by the potential of chinas market, korean government, big enterprise groups and embassies in china are studying the investment strategies in china. this thesis is going to elaborate on this topic. key words: fdi; korea; china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引 论 一、选题意义 20 世纪后期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与韩国在经济贸易方面开始进 行非正式交流,但双方经济关系发展缓慢,直到 1992 年两国建交以后,在 贸易、投资、文化交流等许多方面才显示出显著的发展。2006 年中国成为 韩国最大投资国和最大出口国, 同时成为继日本之后的第三大进口国。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之后,中国的市场更加开放,投资环境得到改善,主要交 易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得到缓和,人民币价值稳定,通过这些因素中国 的对外贸易和海外直接投资得到迅速发展。 观察这一期间韩国企业对华投资的实际状况可以看出:第一,韩国是 亚洲国家中唯一持续不断的增加对华投资的国家;第二,制造业所占比重 较高,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在地理上的邻接性和地方政府 积极的招商引资政策作用下,投资主要集中在渤海湾区域。 本论文主要通过研究 21 世纪具有发展成为经济大国之潜力的中国的 投资环境,分析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现况和存在的问题,力图探索出解决问 题的对策方案。 二、研究范围 本论文把研究的时间范围设定在从韩国开始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到韩 中建交之后的 2007 年。在内容上,通过分析韩国进入中国市场的现况和投 资特征以及在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新的对应策略。 三、文献综述 从跟本研究有关联的先行研究 t.host 的研究上看,host 在 1967 年美 国制造业向加拿大投资的决定因素是对以 1,191 个业主为对象,在同一产 业内投资者和被投资者间的差距分析和企业规模在一定的时候产业间投资 倾向差异的比较分析。 h.j.contrctor,对企业的海外拓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以直接投资为 中心区分并说明了国家因素和产业因素。 特别是从企业和产业要素侧面看,越有独占优势直接投资的形态会越 好,可从国家要素来看,投资环境的政治风险度就越高。 r.f.root 把海外进军战略的决定因素分为企业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并做 韩国对华投资研究 2 出了具体的说明。 企业的外部因素有以投资国家为对象的市场要素、生产要素、环境要 素。企业所难控制的要素有市场规模、竞争结构和市场的质量水平等,环 境要素有政府的政策和规章、交通距离(运输费)和经济环境(经济体制, gdp 水平,汇率)等。企业内部的要素如产品因素(产品的种类,产品的 差异程度) ,资源和企业因素(企业的保留资源,企业战略,最高经营者的 决定)等都说明海外进军战略的决定要素。 1995年韩国的?(郑京泽)关于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类型的实证 研究从进军中国市场的韩国企业的投资类型在环境认知度、投资动机与 目的分为合作投资、单独投资。 中国内资企业在当地生产,把产品按韩国产品生命周期来看它的构成 比率。在国内有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品占整体的 68%。这是单独投资企业 同其他投资类型相比,为了最大限度的延长产品生命,把生产基地移向中 国来实行海外直接投资。合作投资在投资受用国中的政府政策或开拓市场 方面相对比单独投资有优势。 依据 2002 年韩国的对外经济政策研究所研究发表的资料,在?( 百权皓)外的研究所研究了向中国进军的韩国企业经营本地化经营模式的 实验。这些经营本地化模式分为战略型本地化和管理型本地化。战略型本 地化受理企业怎样把附加值的活动链移到本地,怎样把仪事决定权移到本 地等问题。管理型本地化是掌握在当地法人的管理观点,本地社会文化的 适应程度和经营管理人力的程度。 从 2004 年?(杨平燮)的韩国企业的进军中国的战略变化和事例 分析的研究中看最近进军中国的韩国企业战略变化和实力分析。他整理 了 9 种进军中国的韩国企业最近战略特征,也提示了 3 种失败的原因。进 军中国的韩国企业的最近战略有构建当地完整型投资体系;在所需地 中心设立生产工厂;促进中国国内生产产品的高附加值;强化为了维 持价格竞争力的国内筹措;把中国看做全球化基地;强化中国内需销 售组织;强化中国国内研究开发的技能;价格差别化战略;通过再 投资扩大事业;失败的要素有:对市场的理解不足;和中国合作伙伴 的分歧;中国国内的品牌权威和经销能力不足。 从先行的研究调查中,可以了解到韩国企业通过对中国当地市场的透彻的 分析,没有做事前准备,仅仅为了利用地理位置上的临近性和追求廉价劳 动的费用追求型的海外直接投资占了很大部分。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四、研究思路 至今为止,韩国有许多关于海外投资尤其是对华投资方面的研究。这 些研究说明了中国既复杂又多样的投资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当地法人之 难题或投资动机和投资特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笔者觉得有必要对 投资到中国不同经营环境的韩国企业所经受的难题或问题,与投资特性结 合起来进行综合性分析。由于韩国企业对华投资或经营活动与发达国家或 其他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同,所以分析工作并不容易。 另外,由于中国加入 wto 之后经济增长的程度已经达到在世界经济占据 不可忽视的比重,那些韩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主要为了利用中国廉价劳 动力,而海外直接投资的模式,有可能会转换为有更多的韩国企业为了开 辟市场和开展服务业而对华直接投资。 五、文章结构与框架 本研究在第一章里叙述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考察了国际投资理 论体系;在第三章里考察了韩国海外直接投资现状和对华直接投资历史及 现状,并分析了对华直接投资原因、特征和影响。第四章指出问题,并提 出相应的对策。 韩国对华投资研究 4 第二章 国际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作为独立的经济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空前发展引起了国际经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各国学者纷 纷对此进行研究和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是投资者在国外直接经营企业的投资行为, 是以控制企业经 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的资本外投资” 。投资主体以对外投 资为媒介,以取得企业经营控制权为手段,以最终取得利润为目标。直接投资的 行业,既包括制造业,又包括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其中,以在国外直接从事 生产经营活动的投资行为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目前,有关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 理论不下几十种, 本论文介绍六个主流理论的国际直接投资, 包括垄断优势理论、 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区位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小岛清的比较 优势理论等。 一、垄断优势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学者海默 (s.h.hymer) 在他的博士论文 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 首先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后经他的导师金德尔伯格补充,发展成独立的国际直 接投资理论。 海默和金德尔伯格认为保证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利可图的必要条件是这 些企业应具备东道国家企业所没有的垄断优势,而跨国企业的垄断优势又源于市 场的不完全性。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任何企业都拥有获取所需生产要素的同 等权利,所以,任何企业都不具备垄断优势。这时,对外直接投资因无利可图而 不可能发生。但是“在市场不完全条件下,由于存在着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的不 完全性,或者存在着造成市场不完全的政府或企业对竞争的干预,而使跨国企业 在国内获得了垄断优势,并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加以利用” 。 海默以垄断优势理论解释了美国企业为什么选择直接投资方式,而不是出口 和许可证交易方式。利用其垄断优势的原因,海默认为:美国企业从事直接投资 的原因,一是东道国关税壁垒阻碍企业通过出口扩大市场,因此,企业必须以直 接投资方式绕过关税壁垒,维持并扩大市场。二是由于技术等资产不能像其它商 品那样通过销售获得全部收益,而直接投资可以保证企业对国外经营及技术运用 的控制,可以获得技术资产的全部收益。所以,海默认为美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 应以独资经营为主要形式。 垄断优势理论提出了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思路,从而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与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独立开来,较好地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一段时期美国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对后来的理论研究产生重大影响。但 该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不能解释为什么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一定要对外 投资。二是不能解释跨国公司在直接投资中的地理布局和区位选择问题。三是无 法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向经济发达国家的直接投 资。这些缺陷导致一些经济学家从另外的角度探讨国际直接投资问题。关于跨国 企业对中国投资战略事例和投资成果的影响因素现状和研究结果的分析,对于海 外企业的中国投资成果是根据海默主张的垄断优势中说明的垄断优势是由外国人 的投资费用所决定。按照海默的观点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有抵消当前营业活动所 发生的外国人投资费用的一定的优势。 根据这个理论影响中国内地海外直接投资的因素要用企业特有优势和外国人 投资费用来分别说明。 二、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 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科斯(r.h.coase)首先提出来的, 英国里丁 大学学者巴克莱、 卡森(p.j.buckleym.casson)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 将其应用到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形成市场内部化理论。它是当前解释国际直接投 资动因的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内部化理论以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为基础,认为 战后科技革命使中间产品由传统的原材料和半制成品转变为信息产品。如果通过 外部市场进行中间产品的交易,就会提高交易成本。所以企业不得不以企业内部 市场代替外部市场。 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命题为: (1)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 化的厂商经营目标不变; (2)当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时,促使厂商对外投资建设 企业间的内部市场,以替代外部市场: (3)企业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就形成了 跨国公司。 它的收益主要有: 统一协调不同生产阶段的长期供需关系获得的收益; 利用差别价格维持其在中间产品市场上的市场势力获得的收益;消除双边垄断的 不确定性带来的收益;实行内部划拔价格,可以逃避税赋,转移资金,回避干预 等等。内部化的成本包括:资源成本即企业不能达到最优经营规模、通讯成本、 国际风险成本即在东道国可能发生的损失管理费用成本等。内部化理论的要素是 行业、地区、国家-政治和金融、企业特殊等。 内部化理论的贡献是各种类型跨国公司形成的基础。内部化理论在一定程度 上解释了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可以取得内部化优势,并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 动机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解释。 因此, 内部化理论被认为是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 而其它跨国公司理论仅仅是从产品或要素市场的某些方面来分析和解释跨国公司 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但是,内部化理论虽然分析和解释了 20 世纪 70 年代 韩国对华投资研究 6 西方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或跨国公司的动机和状况,但仅仅是从技术经济角度来说 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而未能考虑到世界经济现存结构中制约跨 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众多因素,尤其是非生产要素或非经济要素对跨国公司对 外直接投动机和发展的影响。 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973 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j.h.dunning)在一篇题为国际生产的 决定因素论文中提出,只有将贸易与国际生产这两种相互替代的国际化形式基 于所有权禀赋与区位禀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才能正确评价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 同体的经济涵义。该理论涉及三个重要概念:所有权优势(ownership),内部化 优势(internalization) 和区位优势(location),所以也被称作 “oil 理论” 。 折衷理论首先区分了两种资产的概念,第一种资产指不分企业规模与国籍, 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资产,但是这一资产产生于某一特定区位,因而必须在这些 区位当中利用。它不仅包括自然和各种劳动力及靠近市场的便利,而且包括这些 要素禀赋使用的社会、法律与商业环境、市场结构、政府法制与政策。第二种资 产是指企业自身所创造的(比如某种知识,组织与人力资源技巧)或是从其他机 构中购买所得。这些特有的所有权资产可以是法律保护的某种权利,或是一种商 业垄断权力,或是来源于企业规模多样化及技术特征(联合生产的经济,营销能 力,过剩的企业家能力)等方面的权力。 在此基础上,折衷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会基于以下三方面优势 因素的组合: (1)跨国公司拥有东道国企业不具备的所有权优势。跨国公司拥有的这些特定 优势既包括有形优势(更好的技术、产品、营销渠道、规模经济等) ,又包括无形 优势(品牌,商标等) 。 (2)内部化优势。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化相比直接出口、许可转让等其他方式可 以达到更好利用自身的所有权优势。 (3)区位优势。跨国公司在某国进行投资时所享有的当地禀赋条件与自身结合 而产生的更大便利。 邓宁的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是其对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 论的新发展。他的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正好适应这种需要,并且符合许多新兴工业 化国家和地区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探求有关发展中国家企业理论作出了更可贵的 尝试,指出了一种可能的理论发展方向。但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也存在一定的 缺陷,内部化理论被综合概括为内部化优势。这样一来,内部化理论的精髓被撇 去了, 剩下的只是和企业所有权优势以及区位优势并列的内部化优势。 严格地说, 内部化优势仅仅反映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和管理等优势是否在公司内部使用的倾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向。如果作为一种优势,它是很难和企业所有权优势分开的。因此,在理论上, 邓宁将内部化优势与其它两种优势并列作为决定企业国际生产的三个决定性变 量,这未免造成理论体系的不严谨。 四、区位理论 区位选择是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fdi)领域的 研究重点。虽然理论界至今还未形成企业国际化区位选择的一般理论,但很多主 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都包含了区位选择的思想。最初,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理论以发达国家企业为研究对象,从母国的角度考虑传统的比较优势因素对国际 直接投资的影响。 1.区位及区位理论的概念 区位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具体而言,区位除了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事物 的空间几何位置,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 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 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区位主体是指与人类相关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如企业经营活动、公共团体活 动、个人活动等。区位主体在空间区位中的相互运行关系称为区位关联度。区位 关联度影响投资者和使用者的区位选择。一般来说,投资者或使用者都力图选择 总成本最小的区位,即地租和累计运输成本总和最小的地方。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具体地 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 2.区位理论的内容 杜能系统地分析了农业分布,认为在土地肥沃程度相等条件下,由于农场距 离都市远近不同,因而农业经营方式也不同,农业收益就有差别,从而论证级差 地租。还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增加投资,不仅能增加资本收入,也可提高工资。 主要著作有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简称孤立国 )三卷。 杜能是现代西方区位理论的先驱者,其孤立国是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 名著。他认真研究了孤立国的产生布局:不仅充分讨论了农业、林业、牧业的布 局,而且考虑了工业的布局。他根据当时德国农业和市场的关系,摸索出因地价 不同而引起的农业分布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理论。从现代区位理论来看,杜能 在 100 多年前提出的这些思想仍然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他以后的区位理论的发展 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后来的工商业区位力量,特别是空间相互作用和城市地域 结构等理论分析,无不以杜能的农业区位学说为出发点。 德国学者克里斯泰勒(chrastaller)于 1933 年首先系统阐明了“中心地理 论” 。 他认为, 高效的组织物质财富生产和流通的空间结构, 必然是以城市为中心, 韩国对华投资研究 8 并有相应的多级市场区构成的网络体系。这种以城市为中心的优越的市场空间结 构将对产业配置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勒施(losch)在继承克里斯泰勒思想的基础 上,详细研究了市场规摸与市场需求结构对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的影响,并扩展 了区位理论的范围,将贸易流量与运输网络中“中心地区”的服务区位问题也纳 入其中进行研究。 新城市经济学的代表贝克曼(beckman)拓展了勒施的工作, 他认 识到当地商品的需求会影响一个等级结构中的城市规模。这种拓展是由同一分布 的农业生产所推动的,并未对生产布局进行严格的分析。 邓宁 (dunning)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内含的区位要素。 他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主要说明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方式选择, 认为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了所有权优 势、内部化优势及区位优势的时候才可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若只具备所有权优 势及内部化优势则可选择许可贸易方式, 若仅具备所有权优势则只能选择出口方 式。但在邓宁基本理论的框架下仍隐含着重要的区位思想, 他的理论把直接投资 的区位因素分为: 第一, 市场因素, 主要为市场规模、市场增长、市场的格局及顾客的类型。 第二, 贸易壁垒, 包括关税壁垒及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心理距离等。第三, 区位成本因素, 主要包括原料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等。第四, 投资环境, 包括 涉及外国投资的政策法规的优惠程度, 关于外国直接投资政策的稳定性及金融货 币的稳定性等。 3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偏好不同。 欧美资本对华直接投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开拓并占领中国巨大的市场, 并把 在中国投资的业纳入其全球生产、营销网络体系中, 实现全球利益的最大化, 因 而欧美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主要属于市场开发型投资。从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 上讲, 所谓市场开拓型的直接投资就是以充分挖掘东道国巨大的国内需求潜力为 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据中国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的调查显示, 欧美在华投资企 业的产业、产品以大陆为主要销售市场的占 59%, 以欧洲为主要市场的占 19%, 以亚太地区和北美地区为主要市场的分别占 15% 和 17%, 可见市场规模及增长 潜力在欧美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中占据了较大的权重。日韩等国的跨国公司对华 直接投资动的主要动机在于试图把中国大陆变为其产品销往第三国或返销国内的 “加工基地”和“生产车间”, 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征, 即其产品以远销中国以 外的市场为主。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 2002 年在华日、韩投资企 业的出口额占其总销售额的比重超过 50% 的企业数分别占 69.9% 和 70%, 而出 口销售额占总销售额比重超过 90% 的企业数也分别占据日、 韩在华投资企业总数 的 49.5% 和 50.91%。这样劳动力工资及土地等成本因素在日韩跨国公司的区位 选择中权重较大。港澳台等亚洲跨国公司由于其发展空间的狭小或者是自然资源 的贫乏, 对外投资的目的是增加国内失去的比较优势或国内不可能生产的产品的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进口, 其结果是促进制造品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垂直专业化分工。例如随着 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不少港澳台资本加快向中国西部地区流动, 以期通 过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 以取得国际化经营中的自然资源优 势。所以, 自然资源禀赋条件是港澳台跨国公司在作出区位选择时重点考虑的因 素。另外 ,“市场知识”以及“心理距离”等因素对港奥台跨国公司对大陆投资 的区位选择也有重要影响。 五、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弗农(raymond vernon)在 1966 年发表的产品周 期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the product life cycle, model,plc)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是在俄林一赫克歇 尔德要素禀赋论,林德尔的需求偏好相似论,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之上产 生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第一次从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角度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 资纳入一个整体中考察企业的跨国公司。该理论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不同 阶段,即“产品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 以解释企业根据生产条件 和竞争条件而做出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 1产品的创新阶段 生产新产品的企业会选择在本国生产并满足本国市场的销售需要。这一阶段 表现为:产品需要不断改进,距离市场越近,通讯成本就越低;产品需求弹性低, 企业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 2产品的成熟阶段 在此阶段的产品表现出技术已趋于完美,产品已经定型;国内外对产品的需 求扩大。同时在市场上出现了竞争,此时降低成本成为迫切的要求,产品仍然主 要满足国内需求,但出口量增大,这样原料供应、运输、进口限制及仿制者的出 现都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想继续维持简单的贸易出口来达到最佳经济效益已经 不行了。因此,便选择了对外投资即到国外建立子公司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保 证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 3产品标准化阶段 进入标准化阶段,意味着企业拥有的专业保护期已经期满,企业拥有的技术 决窍也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市场上充满着类似的替代品,竞争加剧,而竞争的核 心是成本问题;这时企业最关心的是寻找成本低的产品生产区位,于是劳动力成 本低的发展中国家便成为跨国公司选择的最佳生产区位。 20 世纪 70 年代弗农教授修正了他的理论,将产品周期重新定义为以创新为 基础的寡占,长成熟的寡占以及老化的寡占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跨国公 司将依据不同的进入障碍来建立和维护寡占地位,不同的进入障碍对跨国公司的 韩国对华投资研究 10 生产区位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 这一理论并未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 同时也不能解释当代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六、小岛清: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kiyoshi kojima)提出比 较优势投资理论, 又称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这是一种利用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 原理分析和解释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模型,称为“小岛清模式” 。1978 年 小岛清在其代表作 对外直接投资 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 即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所谓边际产业,是指按照比较成本的原则,投资 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但对接受投资国而言,可能正是其具有 或即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重视从国际分工的比较成本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与 其它直接投资理论相比,该理论有几个特点:第一,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与 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来越近, 这样容易在海外,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找到立足点, 占领当地市场。第二,中小企业在制造业中投资往往比大企业更占优势,因为它 们转移到东道国的技术更适合于当地生产要素的结构,为东道国创造就业机会而 受欢迎。第三,无论是投资国还是东道国都不需要有垄断和寡头垄断市场。 但是,小岛清的理论只能说是反映了日本在战后某个时期对外直接投资的特 点,并非具有普遍的意义。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日本经济实力及产业 结构的变化,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北美发达国家制造业的 直接投资迅速增加,且以进口替代型投资为主,同时日本大企业的跨国经营也迅 速发展,这表明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正在与美国型直接投资“趋同” ,因此小岛 清的理论也不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第三章 韩国对华投资历程及现状 韩国是一个地下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国土面积只有 221607 平方公里, 人口有 4,829 万 7 千(到 2006 年 7 月 1 日,韩国统计局)的国家。20 世纪 50 年代韩国经济从崩溃的边缘走向复苏, 60 年代韩国成功地推行了外向型经济发展 战略, 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 70 年代跻身于新兴工业国(地区)行列, 80 年代发展成为国际市场上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家, 90 年代开始把进入发达国家 行列作为努力目标。1997 年金融危机后,韩国企业海外投资出现低潮,中小企业 成为韩国海外投资的主体。韩国企业海外投资额数最多的国家是美国,项目数最 多的国家为中国。 2001 年对中国的投资额首次超过美国 (459 项 7 亿美元) 达 8.3 亿美元(981 项) 。中国成为当年韩国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资对象国。韩国企业海外 投资地区相对集中于亚洲,北美,欧洲和中南美洲地区。 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 家迅速发展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本章介绍韩国对外投资包括对华投资的历程、状况、动因与特点。 第一节 韩国的海外直接投资现状 一、韩国的海外直接投资概况 韩国最初的海外直接投资是从 1959 年在美国纽约由大韩重石矿业株式会社 以租赁业为目的而取得不动产开始的。 其后一段时间只是维持着很低的水平,直到 21世纪70年代初开始涉足运输业和贸易业以及对制造业的投资,使海外直接投资 加速发展起来。此后,在投资项目数和投资额方面逐渐地增加起来。1982 年总投 资额突破了1亿美元。 韩国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自从1968年出现第一次投资以后, 尽管一直保持着增长,但至 80 年代中期仍然停留在很小的规模和单纯种类的初步 状态。至 1985 年为止,18 年里累计的海外直接投资额还不到 5 亿美元,在内容上 主要以海外资源开发(矿业,林业)和增加出口为目的的对贸易的投资为主,表现出 单纯的投资结构。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政府从外汇管理角度出发促进的制约政策 以及企业的能力不足和被动姿态. 但是,韩国的海外直接投资基于 80 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政 府不断地出台自由化政策、以及韩国企业力量的壮大,表现出增长的趋势。其中, 韩国国内环境的变化有:工资的急剧上升和频繁的劳资纠纷,不动产价格的膨 胀,80 年代末国际收支转换为黑字以及由此引起的汇率降低(即韩元的升值)等。 国际环境的变化有:国际金融市场的急剧扩大,世界经济整合的趋势和区域主义的 深化,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换等,这 些都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然而韩国的海外直接投资根据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比较 韩国对华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