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业论文)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中试系统技术研究.pdf_第1页
(环境工程专业论文)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中试系统技术研究.pdf_第2页
(环境工程专业论文)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中试系统技术研究.pdf_第3页
(环境工程专业论文)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中试系统技术研究.pdf_第4页
(环境工程专业论文)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中试系统技术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环境工程专业论文)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中试系统技术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l 页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的生活污水、废水产生量与 日剧增。但在广大的农村以及偏远的城市郊区,因为没有完善的污水 集中处理设施及排水管网系统,再加上村镇居民环保意识差,经济水 平相对落后,导致广大的农村以及偏远的城市郊区绝大部分生活污水 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严重污染了河流湖泊和土壤,因此我们考 虑就地处理分散的农村生活污水。本课题采用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 技术,通过改进渗滤管结构、布水方式以提高开孔率,去除包裹织物 和优选植物等来解决堵塞和复氧问题,提高对污染物的降解效率,并 在前期小试的基础上建设完成中试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 1 ) 对提出的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技术的定义、优缺点、净化 机理和设计结构进行阐述。 ( 2 ) 在水力负荷为3 19 e m d 条件下,对比研究了8 套系统处理低 浓度分散生活污水中有机物、ss 、氮和磷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8 种系统出水c o d 和t p 指标全部达到城镇污水处 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 b18 918 2 0 0 2 ) 中的三级排放标准,部分系 统的出水c o d 和t p 指标达到甚至优于国家一级排放标准中的b 标 准;植物、土壤和管道任一因素的单独影响效应显著,但是组合后植 物、土壤和管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导致之间的交互效应 不存在显著差异。 ( 3 ) 通过设置1 、3 19 、5 和7c m d 等4 种水力负荷条件,采用间 歇进水的运行方式,通过测定c o d 、t n 、t p 和n h 4 + n 四种指标参 数,对在不同水力负荷的条件下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系统处理分散 式生活污水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力负荷条件下, 4 种系统对生活污水中c o d 、t p 、n h 4 + n 和t n 的去除率不同,但 是变化趋势趋同。在水力负荷为3 19 c m d 的情况下,1 拌和2 f 系统对 生活污水中c o d 、t p 、n h 4 + n 和t n 的去除率最大,5 拌系统对生活 污水中t p 、n h 4 + 一n 和t n 的去除率最大,随着水力负荷的继续增大, 去除率变小。水力负荷为1e m d 的情况下,5 撑系统对生活污水中c o d 的去除率最大,2 拌系统对生活污水中t p 的去除率最大,但与水力负 荷为3 19 c m d 的情况下t p 去除率相差不大,6 撑对生活污水中c o d 、 _ j 蔓重型堇塑主竺窒竺兰垡笙窒 篁! ! 夏 n h 4 7 - 。n 的去除率最大,但是与水力负荷为3 19 c m d 的情况下c o d , ! :! 鼍? + :n 1 的去除率相差不大。6 撑系统在水力负荷为3 19 c m d 的情况下, 翌兰望翌水中t p 和t n 的去除率最大,随着水力负荷的继续培大。, 、士、一? :。署! 同水力负荷条件下,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系统对生 活污水的去除效果i :k 较, 得出该系统的最佳进水水力负荷为 叫旨姜竺词: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 分散式生活污水 水力负荷 脱氮除磷去除效果 。一。 a bs trac t r a p i d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nc h i n ah a sb e e na c c o m p a n i e d b yag r e a t 1 n c r e a s ei nr u r a l s e w a g ee m i s s i o n s h o w e v e r r u r a ls e w a g eh a v e n ,t p e r f e c tc e n t r a l i z e ds e w a g et r e a t m e n tf a c i l i t i e sa n dd r a i n a g es y s t e m si n n m o t ea n dr u r a l a r e a so fl o wp o p u l a t i o nd e n s i t y c o u p l e dw i t hp o o r e n v l r o n m e n t a la w a r e n e s so fr u r a l r e s i d e n t sa n d r e l a t i v e l yb a c k w a r d e c o n o m y r e s u l t i n gi nr u r a ld o m e s t i cs e w a g eb e i n gu s u a l l yd i s c h a r g e d d i r e c t l y i n t oc a n a l sa n dr i v e r s w i t h o u t a p p r o p r i a t et r e a t m e n ta n d s e r i o u s l yp o l l u t i n gt h er i v e r s ,l a k e sa n ds o i l ,s ow em u s tc o n s i d e rt h e d e c e n t r a l i z e ds e w a g et r e a t m e n to ns i t e i no r d e rt os o l v et h e p r o b l e m s o t c l o g g i n g ,l o w a i r r e o x y g e n a t i o na n dl o wf l u xo f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s u b s u r f a c ef i l t r a t i o n s y s t e mo fn o n g r a v e l m i c r o p o r o u sp i p e ,s o m e m e a s u r e sw e r ea d o p t e d ,s u c ha so p t i m i z a t i o no fp l a n t s ,i m p r o v e m e n to f 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t h ep e r f o r a t e dp i p ea n dt h ew a yo fd i s t r i b u t i n g w a t e r b a s e do nt h es m a l ls c a l e s t u d yo fg r a v e l 1 e s sp e r f o r a t e dp i p el e a c h f i e l d ss y s t e m ( g p p l f ) ;p i l o t - s c a l es t u d yw a sc o n d u c t e df o rt r e a t i n gt h e d e c e n t r a l i z e dd o m e s t i cs e w a g e t h em a j o rr e s e a r c ha c h i e v e m e n t sw e r e a sf o l 】o w s : ( 1 ) t h et h e s i sp r o p o s e dan e ws u b s u r f a c ei n f i l t r a t i o ns y s t e mw h i c h n a m e dg r a v e l l e s sp e r f o r a t e dp i p el e a c hf i e l d ss y s t e m ( g p p l f l i nt h i s s t u d y ,t h ec o n c e p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ep o l l u t a n tr e m o v a lm e c h a n i s m , d e s i g ns t r u c t u r e ,a d v a n t a g ea n dd i s a d v a n t a g eo ft h en o n g r a v e lm i c r o p o r o u sp i p ew e r ei n t r o d u c e d ( 2 ) u n d e rt h eh y d r a u l i cl o a d i n go f3 19 c m d ,w ed i s c u s s e dt h e r e m o v a lr a t e o f o r g a m cs u b s t a n c e ,s u s p e n d e ds o l i d s ,n i t r o g e na n d p h o s p h o r u s i nt h ee l g h t s y s t e m s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f o rd o m e s t i cs e w a g e t r e a t m e n t a l s o ,t h ei n f l u e n c ef a c t o r sd u r i n gt h i st r e a t m e n tp r o c e s sh a d b e e ns t u d i e d t h er e s u l t si n d i c a t e dt h a tt h ee f f l u e n t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o f c o da n dt p a c h i e v e “c i t i e s s e w a g et r e a t m e n t p l a n t p o l l u t a n t d i s c h a r g es t a n d a r d ”( g b18 9 18 2 0 0 2 ) t h e s e c o n d a r y s t a n d a r d m e a n w h i l e ,p a r to f t h ee f f l u e n t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o fc o da n dt pw e r e s u p e r i o r t o c i t i e s s e w a g e t r e a t m e n t p l a n t p o l l u t a n t d i s c h a r g e s t a n d a r d ”( g b18 918 2 0 0 2 ) t h ep r i m a r y s t a n d a r d ;i m p a c to fa n yo n e f a c t o ra m o n gp l a n t s ,s o i la n dp i p e sw a ss i g n i f i c a n t ,h o w e v e r ,c o m b i n e d e f f e c to fd i 髓e r e n c e sd i dn o te x i s t ( 3 ) g r a v e l l e s sp e r f o r a t e dp i p el e a c hf i e l d ss y s t e m ( g p p l f ) w e r e o p e r a t e da td i f f e r e n th y d r a u l i cl o a d i n g so f1 ,3 19 ,5a n d7 c m dt ot r e a t t h ed e c e n t r a l i z e dd o m e s t i c s e w a g e w ei n v e s t i g a t e dt h ee f f e c to ft h e h y d r a u l i cl o a d i n gr a t e ( h l r ) o nt h er e m o v a le f f i c i e n c yo fg p p l fb v m e a s u r i n gt h ef o u ri n d i c a t o r so fc h e m i c a lo x y g e nd e m a n d ( c o d ) ,t o t a l n i t r o g e n ( t n ) ,a m m o n i u m ( n h 4 + 一n ) a n dt o t a lp h o s p h o r u s ( t p ) t h e r e s u l t ss h o w e dt h a tt h er e m o v a lr a t eo fc o d ,t p ,n h 4 + na n dt nw e r e d i f f e r e n t ,h o w e v e r ,t h ec h a n g et e n d e n c y c o n v e r g e n c e ,u n d e r t h e d i f f e r e n th y d r a u l i cl o a d i n g u n d e rt h eh y d r a u l i cl o a d i n go f3 19 c m d , t h e1 群a n d2 拌s y s t e m s r e m o v a lr a t e so fc o d ,t p ,n h 4 + na n dt nw e r e t h el a r g e s t ,t h e5 撑s y s t e m sr e m o v a lr a t e so ft p ,n h 4 + na n dt nw e r e t h e l a r g e s t w i t ht h eh y d r a u l i cl o a d i n g c o n t i n u i n g t o i n c r e a s e ,t h e r e m o v a lr a t ed e c r e a s e d u n d e rt h eh y d r a u l i cl o a d i n go f1c m d t h e5 撑 s y s t e m sr e m o v a lr a t eo fc o dw a st h e1 a r g e s t ,t h e2 存s y s t e m sr e m o v a l r a t eo ft pw a st h el a r g e s t ,h o w e v e r ,t h e r ew a si n 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 w i t ht h et h er e m o v a lr a t et po fh y d r a u l i c l o a d i n g3 19 c m d t h e6 拌 s y s t e m sr e m o v a lr a t e so fc o da n dn h 4 十nw e r et h el a r g e s t ,h o w e v e r t h e r ew a si n 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w i t ht h er e m o v a lr a t e sc o da n d n h 4 + no fh y d r a u l i cl o a d i n go f3 19 c m d u n d e rt h eh y d r a u l i cl o a d i n g o f3 19 c m d t h e6 f s y s t e m sr e m o v a lr a t e so ft pa n dt nw e r et h e l a r g e s t w i t ht h eh y d r a u l i cl o a d i n gc o n t i n u i n gt oi n c r e a s e ,t h er e m o v a l r a t e sd e c r e a s e d ( 4 ) o nt h er e s u l to ft h er e m o v a le f f i c i e n c yo fg p p l fu n d e rt h e h y d r a u l i cl o a d i n gr a t e ( h l r ) ,w ef i n dt h eb e s th y d r a u l i c l o a d i n gi s 3 】9 c m d k e y w or d s :g r a v e l _ l e s sp e r f o r a t e d p i p e l e a c hf i e l d s s y s t e m ; d e c e n t r a l i z e dd o m e s t i c s e w a g e ;h y d r a u l i cl o a d i n g ;n i t r o g e na n d p h o s p h o r u sr e m o v a l ;r e m o v a le f f i c i e n c y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页 1 绪论 1 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 村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农村的生活污 水、废水产生量与日剧增,形成了许许多多分散式生活污水污染源。 当前,在城市化进程中,虽然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大范围、高投入的污 水处理项目建设,但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城市,往往将城市郊区和乡 村或其他远离城区的单位从服务范围中剔除,致使其中的大部分污染 源都不能纳入未来的城市污水收集系统或城市污水处理厂,全国大部 分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生活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这些城市污水管网收 集不到或集中处理不经济的生活污水称之为分散式生活污水。近10 年来,我国农村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农村面源污染中的污染物种 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导致大部分水源中重金属、氨氮、总磷、化 学需氧量、大肠杆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 标 ,。数据显示,2 010 年中国的村镇污水排放量约2 7 0 万吨,占到我 国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8 0 以上,而占全国总面积近9 0 的广大农村 中,9 6 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设施。分散式生活污水污 染源所产生或排放的污水由于得不到很好的治理,随意就地排放,对 地面水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对水生生态造成的破坏正日渐突出,不但直 接影响到工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 定。 1 2 分散式生活污水 1 2 1分散式生活污水的来源及特点 原建设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 0 0 0 年发布了城市污水处理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页 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要求“对不能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系统的居民 区、旅游风景点、度假村、疗养院、机场、铁路车站、经济开发小区 等分散的人群聚居地排放的污水和独立工矿区的工业废水,应进行就 地处理达标排放。”,因此,分散式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不能纳入城 市污水收集系统的居民区、旅游风景区、度假村、疗养院、郊区及村 镇等分散的人群聚居地排放的污水,主要包括冲洗厕污水和洗涤废水 1 。分散式生活污水的组成物质主要是生活废料和人畜的排泄物,通 常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及细菌、病毒、寄生虫卵等微生物, 一般不含有毒物质,容易造成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因人口密度、 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经济程度等的不同,分散式生活污水的水质水 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所含有机物浓度也相对偏高。 分散式生活污水具有如下特点:种类多分布广且分散,水质水量 变化大;管网收集系统不健全,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属于粗放型排放: 间歇排放,集中在早、中、晚三个时间段,污水流量小且日变化系数 大,一般在3 5 5 0 之间;污水成分复杂,但各种污染物的浓度较低, 污水可生化性好,。据统计,“全国的水体污染中约有30 6 0 的污 染来自分散式生活污水”is ,。并且由于居民环保意识差、区域及技术 条件等限制,这些污水通常不能纳入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系统,因此得 不到很好的治理就就地排放,造成农村水环境污染及湖泊富营养化, 其对水体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影 响了农民的生活和健康。 我国分散式生活污水的基础资料较缺乏,根据相关研究显示, 我国分散式生活污水水质状况如下:c o d c 。 10 0 0 m g l , b o d5 2 群 1 撑,在t p 的处理效果上6 挣 2 群 1 稃 5 群,在n h 4 + n 的处理效果上6 拌 2 拌 1 拌 5 6 ,在t n 的处理效 果e2 撑 1 群 6 撑 5 撑。 4 3 水力负荷为3 19c m d 时地下渗滤系统试验研究 水力负荷为3 19 c m d 的试验共进行了30 天,下面将对1j f i 、2 群、 5 拌、6 拌系统对c o d 、氨氮、硝氮、总氮和总磷的处理效果进行分析。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 0 页 4 3 1 g o d 的处理效果 运行时问m 图4 9进、出水c o d 的变化 fg 4 9c h ar l g es0 fin fiu e n ta 1 3 do f fiu e n t c o d 图4 10c o d 的去除率 fg 4 10t h eremovaira t eo fc o d 图4 9 和图4 10 表示3 19 c m d 水力负荷条件下,地下渗滤系统 进出水c o d 浓度及去除率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系统的进水 c o d 为38 2 571 2 m g l ,平均值为501 9 2 m g l 。当进水c o d 浓度发 生变化时,4 种系统的出水水质均出现相应的波动。系统不问断运行 30 d ,进水c o d 最高值出现在第30 日,其值为571 2m g l ,当日出 水c o d 为18 8 2 8 7 36 m g l ,去除率8 4 71 为9 6 71 ;进水c o d 最低值出现在第6 日,其值为38 2 53m g l ,当日出水c o d 为 37 15 4 2 6 6 m g l ,去除率为88 85 9 0 2 9 。系统在3 19 c m d 水力 负荷条件下运行期间,6 # 系统出水的c o d 波动最小,出水c o d 均值 为4 9 01m g l ,平均去除率达到9 0 6 6 ,5 # 系统出水的c o d 波动最 大,出水c o d 均值为83 1 1m g l ,平均去除率为3 41 ,这充分表明 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系统在该水力负荷条件下对有机污染物有很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 1 页 强的去除能力,同时拥有很好的抗冲击能力。 4 3 2t p 的处理效果 运行时问堪 图4 11进、出水t p 的变化 fg 4 11 c h a n g e so f in fh e n tan de f fiu e n ttp 店干】n q n , d 图4 12t p 的去除率 fig 4 12t h ere m o v ai ra t eo ft p 水力负荷为3 19 c m d 条件下,4 种系统对生活污水中t p 的去除 效果对比情况详见图4 11 和图4 12 。总体上4 种系统对t p 均有一 定的处理效果,处理效果随着进水t p 的波动而波动。系统的进水t p 为6 41 9 9 3 m g l ,平均值为7 8 5 m g l 。系统不间断运行30 d ,进水 t p 最高值出现在第l8 日,其值为9 9 3m g l ,当日出水t p 为 0 39 2 6 3 m g l ,去除率7 3 51 为9 6 0 7 ;进水t p 最低值出现在 第30 日,其值为6 41m g l ,当日出水t p 为1 41 2 17 m g l ,去除率 为6 6 16 78 。其中2 舟系统出水中t p 的平均值为0 78 m g l ,去除 率均值达到8 9 53 ,对t p 的去除效果最好,5 拌系统出水t p 的平均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 2 页 值为1 5 6 m g l ,去除率均值为8 0 33 ,对t p 的去除效果相对最差。 试验表明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系统在该水力负荷下对t p 有着很好 的去除效果。 4 3 3n h 。+ - n 的处理效果 运行时问m 图4 13进、出水n h + 一n 的变化 fig 4 13 o h a n g eso f n fiu e n ta n d e f fiu e n tn h 4 + 一n 图4 14n h 4 一n 的去除率 fig 4 14t h ere m o vaira t eo fn h 。+ - n 图4 一l3 和图4 一l4 表示3 19 c m d 水力负荷条件下,地下渗滤系统 进出水氨氮浓度及去除率。从图中可以看出,进水n h 4 + n 的浓度在 4 9 8 4 7 0 38 m g l 之间波动,均值为5 5 9 6 m g l ,出水n h 4 + n 的浓度 在l6 1 1 4 5 6 2 m g l 之间波动,其中2 撑系统出水中n h 4 + n 的浓度波 动最小,均值为2 3 36 m g l ,去除率均值为57 6 ,去除效果最好, 5 撑系统出水中n h 4 + n 的浓度均值为33 0 8 m g l ,去除率均值为 4 0 6 9 ,去除效果相对最差。系统进水n h 4 + n 最高值出现在第2 日, 其值为7 0 38m g l ,当日出水n h 4 + n 值在2 3 0 3 35 78 m g l 问波动, 去除率为4 9 16 6 7 2 8 :进水n h 4 + - n 最低值出现在第2 2 日,其 值为4 9 8 4m g l ,当日出水n h 4 + - n 值在2 0 2 4 5 4 m g l 间波动,去 除率为50 7 6 59 8 7 。试验结果表明地下渗滤系统在该水力负荷下 对n h 4 + n 的去除效果一般。 4 。3 4t n 的处理效果 运行时问m 图4 15进、出水t n 的变化 fig 4 15c h a n g e so f in fiu e n ta n d e l fiu e n t t n l gt 丁啊i n j d 图4 - 16t n 的去除率 fig 4 16t h ere m o v air a t e0 ft n 进出水中t n 的浓度变化和去除率变化情况如图4 15 和4 16 所 示。进水t n 的浓度在6 0 15 87 57 m g l 。之间波动,均值为 7 3 5 9 m g l ,系统出水t n 的浓度在1 9 1l - 4 5 6 4 m g l 之间波动。系统 进水t n 最高值出现在第18 日,其值为8 7 57 m g l ,当日出水t n 为 19 2 9 37 0 9 m g l ,去除率为57 6 4 7 7 9 7 。进水t n 最低值出现在 第2 6 日,其值为6 0 15m g l ,当日出水t n 为2 2 96 m g l - 30 8 2m g l , 去除率为4 8 7 6 61 8 3 。其中2 群系统出水中t n 的浓度波动最小,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 4 页 均值为2 5 6 4 m g l ,去除率均值为6 4 6 4 ,去除效果最好;5 系统出 水中t n 的浓度均值为33 1 1m g l ,去除率均值为5 4 81 ,去除效果 相对最差。试验结果表明地下渗滤系统在该水力负荷下对t n 的去除 效果一般。 4 3 5小结 本节叙述了在水力负荷3 19 m d 条件下,系统对污染物的处理效 果。通过30 日的数据采集,得出该4 种系统对c o d ,t p ,n h 4 + n 和t n 的最佳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 0 6 6 ,8 9 5 3 ,57 6 和6 4 6 4 , 对应的出水c o d 、t p 、n h 4 + n 和t n 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 7 0lm g l 、 0 7 8 m g l 、2 3 36 m g l 和2 5 6 4 m g l 。结果表明,无砾石微孔管地下 渗滤系统对c o d 和总磷的去除效果更加明显。水力负荷1m d 条件下, 在c o d 的处理效果上2 撑 6 群 1 拌 5 撑,在t p 的处理效果上2 拌 1 撑 6 捍 5 # ,在n h 4 + - n 的处理效果上2 # 1 群 6 拌 5 群,在t n 的处理 效果上2 群 6 撑 1 拌 5 拌。 4 4 水力负荷为5 c m d 时地下渗滤系统试验研究 水力负荷为5c m d 的试验共进行了30 天,下面将对1 f | 6 、2 拌、5 撑、 6 系统对c o d 、氨氮、硝氮、总氮和总磷的处理效果进行分析。 4 4 10 0 d 的处理效果 运行时问坷 图4 17进、出水0 0 d 的变化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 5 页 垤仃时i t j l l d 图5 18c o d 的去除率 fig 4 18t h oremovaira t eo fc o d 图4 17 和图4 18 表示5 c m d 水力负荷条件下,地下渗滤系统进 出水c o d 浓度及去除率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系统的进水c o d 为9 4 - 2 5 7 m g l ,平均值为14 7 16 m g l 。当进水c o d 浓度发生变化 时,4 种系统的出水水质均出现相应的波动。系统不间断运行30 d , 进水c o d 最高值出现在第18 日,其值为25 0 3m g l ,当日出水c o d 为14 5 36 9 m g l ,去除率为85 3 9 4 2 ;进水c o d 最低值出现在 第l4 日,其值为9 4 m g l ,当日出水c o d 为7 3 17 3 m g l ,去除率 为81 56 9 2 3 。系统在5 c m d 水力负荷条件下运行期间,2 撑系统 出水的c o d 波动最小,出水c o d 均值为2 3 12 m g l ,平均去除率达 到8 4 4 6 ,5 拌系统出水的c o d 波动最大,出水c o d 均值为 36 6 4 m g l ,平均去除率为7 5 33 ,这充分表明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 滤系统在该水力负荷条件下对有机污染物有很强的去除能力,同时拥 有很好的抗冲击能力;5c m d 水力负荷条件下,4 种系统中的2 f 系统的 耐冲击负荷能力最好,5 撑系统耐冲击负荷能力相对最差。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 6 页 4 4 2tp 的处理效果 运行r r , l s j d 图4 19进、出水t p 的变化 fg 4 19 c h a n g e so f ln fiu e n tan de f fiu e l 3 ttp 压1 】町i s l d 图5 - 2 0t p 的去除率 fig 5 2 0 t h eremovaira t eo ft p 5 c m d 水力负荷条件下,4 种系统对生活污水中t p 的去除效果 对比情况详见图4 19 和图4 2 0 。总体上4 种系统对t p 均有一定的 处理效果,处理效果随着进水t p 的波动而波动。系统的进水t p 为 2 0 9 - 3 9 7 m g l ,平均值为3 4 6 m g l 。系统不间断运行3o d ,进水t p 最高值出现在第 14 日,其值为5 5 9 m g l , 当日出水t p 为 1 59 - 3 0 3m g l ,去除率为4 5 8 71 56 ;进水t p 最低值出现在第 2 日,其值为2 0 9 m g l ,当日出水t p 为0 91 1 4 5 m g l ,去除率为 3o 6 2 56 4 6 。系统在5c m d 水力负荷条件下运行期间,2 牟系统出 水的t p 波动最小,出水t p 均值为1 8 m g l ,平均去除率达到4 7 14 , 1 撑系统出水的t p 波动最大,出水t p 均值为2 4 5 m g l ,平均去除率 为2 8 9 1 。 试验表明5c m d 水力负荷条件下,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系统在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 7 页 该水力负荷下对t p 去除效果较差。 4 4 3 n h + - n 的处理效果 运行时间埘 图4 - 2 1进、出水n h + 一n 的变化 fig 4 21 o h a n g es o fin fiu e n ta n de l fiu e n tn h4 + 一n 塔行t r , t i i d 图5 - 2 2n h i - n 的去除率 fig 4 - 2 2t h ere m o v aira t eo fn h 4 + - n 图4 21 和图4 2 2 表示5 c m d 水力负荷条件下,地下渗滤系统进 出水氨氮浓度及去除率。从图中可以看出,进水n h 。+ n 的浓度在 31 9 4 6 9 8 3m g l 之间波动,均值为53 2 3 m g l ,出水n h 4 + n 的浓度 在9 4 38 8 8 m g l 之间波动,其中2 系统出水中n h 4 + n 的浓度波动 最小,均值为2 6 0 4 m g l ,去除率均值为5 0 18 ,去除效果最好,1 撑 系统出水中n h 4 + n 的浓度均值为2 9 9 9 m g l ,去除率均值为41 85 , 去除效果相对最差。系统进水n h 4 + n 最高值出现在第2 2 日,其值 为6 9 8 3m g l ,当日出水n h 4 + n 值在35 31 - 39 31m g l 间波动,去 除率为43 71 4 9 4 4 ;进水n h 4 + n 最低值出现在第2 日,其值为 31 9 4 m g l ,当日出水n h 4 + 。n 值在9 41 15 9 4 m g l 间波动,去除率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 8 页 为7 0 5 3 - 50 1 。试验结果表明地下渗滤系统在该水力负荷下对 n h 4 + n 的去除效果一般。 4 4 4 i n 的处理效果 运行时问m 图4 2 3进、出水t n 的变化 fig 4 2 3 c h a n g e so f in flu e i 1 ta n de f flu e i 1 t t n 塔仃i 叮i n j i d 图4 - 2 4时t n 的去除率 fig 4 2 4 t h eremovaira t eo f t n 进出水中t n 的浓度变化和去除率变化情况如图4 2 3 和4 2 4 所 示。进水t n 的浓度在8 7 58 1 17 8 2m g l 1 之间波动,均值为 9 7 14 m g l ,系统出水t n 的浓度在4 2 55 7 9 0 4 m g l 之间波动。系统 进水t n 最高值出现在第18 日,其值为1 17 8 2 m g l ,当日出水t n 为4 2 87 - 6 9 56 m g l ,去除率为4 0 9 6 - 6 3 61 。进水t n 最低值出 现在第10 日,其值为87 58 m g l ,当日出水t n 为51 22m g l 6 5 2 9 m g l ,去除率为2 5 45 - 5 2 55 。其中6 # 系统出水中t n 的浓度波 动最小,均值为52 58 m g l ,去除率均值为4 4 0 4 ,去除效果最好; 5 系统出水中t n 的浓度均值为6 9 53 m g l ,去除率均值为27 9 9 , 去除效果相对最差。试验结果表明地下渗滤系统在该水力负荷下对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 9 页 t n 的去除效果一般。 4 4 5小结 本节叙述了在水力负荷5m d 条件下,系统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 通过3 0 日的数据采集,得出该4 种系统对c o d ,t p ,n h 4 + n 和t n 的最佳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 4 4 6 ,4 7 14 ,5o 18 和4 5 39 ,对应 的出水c o d 、t p 、n h 4 + n 和t n 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3 12 m g l 、 1 8 m g l 、2 6 0 4 m g l 和53 4 7 m g l 。结果表明,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 滤系统对c o d 的去除效果更加明显。水力负荷5 m d 条件下,在c o d 的处理效果上2 f 6 撑 1 样 5 群,在t p 的处理效果上2 撑 6 j f j 5 # 1 捍,在n h 4 + n 的处理效果上2 拌 6 拌 5 撑 1 撑,在t n 的处理效果上 2 6 1 5 # 。 4 5 水力负荷为7 c m d 时地下渗滤系统试验研究 水力负荷为7 c m d 的试验共进行了30 天,下面将对1 拌、2 撑、5 群、 6 样系统对c o d 、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处理效果进行分析。 4 5 1c o d 的处理效果 1 6 0 1 5 0 1 4 0 1 3 0 1 2 0 1 1 0 , 0 0 9 0 磐8 0 呈7 0 凸6 0 8 。5 。0 3 0 2 0 1 0 o 运行时间d 图4 - 2 5 进、出水c 0 1 ) 的变化 fig 4 2 5 o h a n g e so f in fiu e n t a n de l fiu e n tc o d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 0 页 篷仃时1 8 l i d 图4 2 6c o d 的去除率 fig 4 2 6t h ere m o v al ra t eo fc o d 图4 2 5 和图4 2 6 表示7 e m d 水力负荷条件下,地下渗滤系统进 出水c o d 浓度及去除率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系统的进水c o d 为78 9 8 15 3 6 m g l ,平均值为1 11 9 8 m g l 。当进水c o d 浓度发生 变化时,4 种系统的出水水质均出现相应的波动。系统不问断运行 3o d ,进水c o d 最高值出现在第l4 日,其值为l53 6 m g l ,当日出 水c o d 为4 4 8 51 2 m g l ,去除率为6 6 6 7 7 0 8 3 ;进水c o d 最 低值出现在第 18 日,其值为8 2 51m g l , 当日出水c o d 为 1 1 4 2 4 0 6 2 m g l ,去除率为5 0 7 7 8 6 15 。系统在7 c m d 水力负 荷条件下运行期间,6 系统出水的c o d 波动最小,出水c o d 均值为 2 9 2 5 m g l ,平均去除率达到7 4 7 9 ,1 i 系统出水的c o d 波动最大, 出水c o d 均值为4 0 87 m g l ,平均去除率为6 3 38 ,这充分表明无 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系统在该水力负荷条件下对有机污染物有很强 的去除能力,同时拥有很好的抗冲击能力;7 c m d 水力负荷条件下,4 种系统中的6 j f j 系统的耐冲击负荷能力最好,1 系统耐冲击负荷能力 相对最差。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 1 页 4 5 2t p 的处理效果 图4 27进、出水t p 的变化 fig 4 2 7 c h a n g e so f in flu e n ta n d e f fju e n tt p 逛盯町n d 图4 - 2 8t p 的去除率 fig 4 2 8t h eremovalra t eo ft p 7 c m d 水力负荷条件下,4 种系统对生活污水中t p 的去除效果 对比情况详见图4 2 7 和图4 2 8 。总体上4 种系统对t p 均有一定的 处理效果,处理效果随着进水t p 的波动而波动。系统的进水t p 为 2 39 - 6 19 m g l ,平均值为3 37 m g l 。系统不间断运行3o d ,进水t p 最高值出现在第 10 日,其值为6 19 m g l ,当日出水t p 为 2 2 9 3 31m g l ,去除率为4 6 53 6 3 ;进水t p 最低值出现在第2 2 日,其值为2 39 m g l ,当日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