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竞业禁止制度研究.pdf_第1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竞业禁止制度研究.pdf_第2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竞业禁止制度研究.pdf_第3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竞业禁止制度研究.pdf_第4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竞业禁止制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竞业禁止制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内 容 摘 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都享有自由择业权利。这 里的“择业”,既包括选择职业或经营范围,也包括选择雇佣单位或投资对 象。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其他各种情况,自由选择,但不得违反法律, 不得从事与原雇佣单位或投资对象有竞争性的行为即“竞业禁止”, 防止与权利人有特定关系的义务人侵害原雇佣或投资单位的经济利益。 竞业禁止是大陆法系中的概念,其要旨在于禁止与某一经营者有特定 关系的人与经营者开展竞争性业务。在英美法中,与此相类似的制度是在 信托法这棵参天大树上发展起来的信义义务即被信任者义务,其包括谨慎 义务和忠实义务。 而本文所探讨的竞业禁止制度也是基于员工的忠实义务发展起来的, 不与特定权利人为同业或相似行业竞争的义务,同时也是现代商业社会中 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重要手段。 笔者将在介绍竞业禁止的基本原理后,试图从平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 的权益的角度出发,针对其不同的法律特性来各个分析,分析现实中存在 的此类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最后针对目前我国竞业禁止法律制度所 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竞业禁止法律制度的一些建议。总的说来,本 文在结构上一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是从法学理论的角度对竞业禁止制度进行剖析。 在介绍了 竞业禁止制度的概念、分类之后,从竞业禁止是对择业自由权、生存权的 限制同时又是对商业秘密权的保护这一角度入手, 运用了权利冲突及限制 竞争的相关理论, 以经济学和法学相关理论为基础, 确立了竞业禁止制度 的正当性,并进一步引申出竞业禁止制度的目标应是追求个人自由择业 权、生存权与企业商业秘密权及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 第二部分: 通过分析确立竞业禁止义务的主体标准, 并以这些标准来 衡量判断实践中各具体主体是否应承担竞业禁止的义务。 作为要承担竞业 禁止义务的主体应具备如下标准: 第一,与特定权利主体有特定的民事法 律关系; 第二, 知悉商业秘密。 实践中存在的竞业禁止义务的具体主体有: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股东、合伙人、监事、经纪人和代理商、一般雇员。 通过对这些主体内涵和外延的具体分析, 结合竞业禁止义务主体所应具备 2 的标准, 来具体判断各不同主体是否应承担竞业禁止义务, 以及所承担的 竞业禁止义务在内容、性质、特征等方面应当有何不同,从而最终确立竞 业禁止义务所适用的具体主体范围。 第三部分: 从保护劳动者劳动权益的角度出发, 为防止竞业禁止制度 的滥用,结合各国的相关法律规定,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对竞业 禁止的合理限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应有可保利益的存在,这是竞业禁 止合法有效的前提;应以书面形式签订竞业禁止协议,这是为避免争议、 明确义务具体内容的必要方式; 应将竞业禁止的范围限定于与本单位的竞 争利益有实际联系的业务区域、 企业的核心竞争业务领域; 对离职后的竞 业禁止应在最高不超过两年的时限内进行合理约定; 应约定合理的补偿金 支付方式、数额等。 第四部分: 从保护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权的角度出发, 以法律责任的 形式保障竞业禁止制度得以实现,研究违反竞业禁止义务的民事责任问 题。 首先考察了违反竞业禁止义务所引起的民事责任的性质, 存在违约和 侵权的争议。其次分别阐述了民事责任的几种承担形式,包括停止侵害、 实际履行、损害赔偿、介入权的行使。最后列举了各国立法中竞业禁止义 务在特定条件下得以免除的法律现象, 以及这种免除制度在实践中的积极 意义。 第五部分: 研究如何从立法层次完善我国的竞业禁止制度。 通过列举 我国现行法律对竞业禁止制度的相关规定,分析了这些规定所存在的缺 陷,具有不系统、不全面、缺乏可操作性的特点。针对现行立法的这些缺 陷,提出了如下建议:实现立法的统一;明确立法的指导原则;结合 2005 年 10 月颁布的新公司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2006 年 6 月 29 日 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针对目前我国有关竞业禁止的立 法与实践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更加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竞业禁止,利益平衡,竞业禁止协议 1 abstract under market economy terms, whether natural person or legal person has the right to choose a job. to choose a job here, includes choosing not only the scope of job or business, but also the employer or investment. people could freely choose which area to be engaged in on ones own mind and various other situations, but cant be contrary to law, and cant have behavior competitive to the original employer or investor,-namely prohibition of business strife, preventing the obligor who have the particular relation with the obligee from encroaching on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original employer or investor. prohibition of business strife is a conception from continental legal system. it means forbidding the person who has some particular relation with an operator from launching the competitive business with the operator. in anglo-american law, the similar system is the good faith obligation i.e. trustee obligation which is developed from trust law, including the prudent obligation and faithful obligation. the system of prohibition of business strife discussed in this text is developed from the faithful obligation of staff, not competing with the particular obligee in the same or similar trade, meantime it is important means of protecting enterprise business secret in modern business society. i will attempt to proceed from the angle of equilibrat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between labourers and employers after introduction of the basic theories about prohibition of business strife, and analyze its different legal characteristics, then cite this kind of problem existing in reality in an all-round way, to propose solutions. finally, i will propose some recommendations against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chinas current legal system of prohibition of business strife. generally speaking, this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altogether. part o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al theory to analyze the system of prohibition of business strife. after introducing the conception and 2 classification of the system of prohibition of business strife, started with this perspective that prohibition of business strife is limitation to the right of free career and the right of subsistence, and protection of commercial secrets at the same time, used relative theories such as confliction of rights and restriction of competition, based on relevant theories of economics and law, established the legitimacy of the system of prohibition of business strife, and furthermore extended the goal of the system which should be equity between personal freedom of careers, the right to subsistence, corporation business secrets and the public interests. part two: by analyzing and establishing the standards of the subject of obligations of prohibition of business strife, measured and judged whether specific subjects in practice should or not bear the obligation by these standards. as a subject bearing the obligation should be as follows: 1st, there is a specific civil legal relation with a particular subject of the right; 2nd, awareness of commercial secrets. the specific subjects of the obligation of prohibition of business strife in practice include: directors, senior managers, shareholders, partners, supervisors, brokers and agents, and employees in general. based on the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se subjects, considering with the standards of the subject of the obligation of prohibition of business strife, judged concretely whether different subjects should or not bear the obligations,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obligations in the content, nature, characteristics, etc. thus established the applicable subject range of the obligation finally. part three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tection of labor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laborers, to prevent the abuse of the system, with all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using the methods of comparative study, analyzed reasonable limitation to the system of,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re should be an insurable interest, which is the premise of legality and validness of the prohibition of business strife; the agreement should be in written form, which is necessary means to avoid controversy, and define specific contents of the obligation; the scope of the prohibition of business strife should be limited to the business regions having practical relations with competitive 3 interests of the unit and to the enterprises core competitive business areas; the prohibition of business strife after dimission should conclude a reasonable agreement within the time limit two years; the agreement should include reasonable payment of compensation, and the amount, etc. part fou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rotection of the employing units commercial secrets, in the form of legal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ystem of prohibition of business strife, research the issue of civil liability for breach of obligations of prohibition of business strife. first i inspected the nature of civil liability of the violation of obligations of prohibition of business strife. there is a controversy of non-compliance and violations of rights. following are several forms of commitments on civil liabilities, including the cessation of violations, the actual performance, damages, exertion of self-entering right. finally i cited the legal phenomena of waiver of obligations of prohibition of business strife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in national legislation, as well as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such system in practice. part five: research on how to improve our countrys the system of prohibition of business strife from legislative level. through listing on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system of prohibition of business strife in chinas current law, analyzed the defects of these provisions, including not systematic, not comprehensive, lack of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iming at these deficiencies in existing legislation, made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to realize the reunification of the legislation; define guidelines of legislation; combine with the october 2005 enactment of the new company law and the office of the npc standing committee on june 29, 2006 announced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abor contract law, aiming against chinas current status of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about prohibition of business strife, put forward some more specific suggestions. keywords: prohibition of business strife, the equity of interests, agreement of prohibition of business strife 1 目目 录录 引 言 . 1 一、竞业禁止制度概述 . 3 (一)竞业禁止的界定 . 3 (二)竞业禁止的分类 . 4 1法定的竞业禁止和约定的竞业禁止 . 5 同业竞业禁止和兼业竞业禁止 . 5 在职期间的竞业禁止义务和离职后的竞业禁止义务 . 5 (三)竞业禁止制度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 . 6 1竞业禁止制度的经济学基础 . 6 竞业禁止制度的法学基础 . 6 二、竞业禁止的义务主体 . 9 (一)竞业禁止义务主体的确定标准 . 9 1与特定权利主体有特定的民事法律关系 . 9 2知悉商业秘密等重要信息 . 10 (二)不同主体的竞业禁止义务 . 10 1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竞业禁止义务 . 10 2股东的竞业禁止义务 . 11 3合伙人的竞业禁止义务 . 13 4监事的竞业禁止义务 . 14 5经纪人和代理商的竞业禁止义务 . 15 6一般雇员的竞业禁止义务 . 16 三、对竞业禁止协议的合理限制 . 17 (一)可保护利益的存在 . 17 (二)书面形式 . 19 (三)地域限制 . 20 (四)领域限制 . 21 (五)时间限制 . 22 (六)经济补偿 . 23 2 四、违反竞业禁止义务的民事责任 . 25 (一)违反竞业禁止义务民事责任的性质 . 25 1违反法定竞业禁止义务的民事责任 . 25 2违反约定竞业禁止义务的民事责任 . 25 (二)几种主要的责任承担方式 . 26 1停止侵害 . 26 2实际履行 . 26 3损害赔偿 . 27 4介入权 . 28 (三)竞业禁止义务的免除 . 29 1双方当事人的意思 . 29 2权利人的单方同意 . 29 3权利人倒闭、破产或进行了清算 . 31 五、完善我国竞业禁止法律制度 . 31 (一)我国竞业禁止法律制度现状 . 31 1 劳动法 . 31 2 劳动合同法 . 31 3 公司法 . 32 4 合伙企业法 . 33 5 个人独资企业法 . 33 6 刑法 . 33 7国务院各部门行政规章 . 34 (二)现行竞业禁止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 1立法不统一 . 35 2立法缺乏可操作性 . 36 (三)完善我国现行竞业禁止立法的建议 . 36 1实现立法的统一 . 36 2明确立法的指导原则 . 37 3完善立法的具体建议 . 37 参考文献 . 42 1 引 言 竞业禁止, 顾名思义即指禁止从事同类或近似之营业, 其含义有广义 和狭义之分。 在广义上竞业禁止是指对于与特定营业具有竞争性的特定行 为予以禁止的制度, 在狭义上竞业禁止指对特定营业具有特定民事法律关 系的特定人所为的竞争性特定行为的禁止, 本文所研究的仅是狭义上的竞 业禁止。 竞业禁止原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雇主对雇员所采取的以保护其商 业秘密为目的的一种法律保护措施, 随着世界各国市场竞争的激烈化, 其 适用范围日渐扩大, 已经成为各主要发达国家以立法形式保护商业秘密的 重要手段, 同时也成为民商法中的一个重要法律制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推进, 各类市场活动主体相互之间不可避免的竞争愈 见激烈。 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但这个过程中也伴随着许多矛盾 与冲突:民事合同的当事人无视双方约定和商业惯例随意竞争,许多领域 呈无序状态;员工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任意行使择业权,带着原单位的 商业秘密“跳槽”;单位为防止商业秘密的泄露,保证人员的稳定,对员 工的劳动权等进行不当限制;有的商家通过利诱其他商家掌握商业秘密的 员工的方法, 非法获取该单位的商业秘密。 以上主体为各自利益或与他人 进行不当竞争,或无理限制他人权利,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如何调整这些行为, 对特定民事主体的行为作合理的限制, 保护双方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的合法权益, 是民商法领域中竞业禁止制度所应解决的一个 重要课题。 我国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对董事、经理、普通合伙人作了竞业禁止的 规定, 专利代理条例、 经纪人管理办法中对专利代理人和经纪人的竞业禁 止事项作了规定,1997 年刑法更是将国有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的违 反竞业禁止规定的行为增设为犯罪。1998 年国家科委公布的“关于加强 科技人员流动中技术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见” 则是第一部确认和授权企业可 以同其工作人员签订竞业禁止协议的法规。2007 年劳动合同法明确了劳 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可以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对适用范围、经济补偿、 违约金、 期限等作出许多具体规定。 以上这些规定是我国近年来竞业禁止 制度在立法中的体现, 是对我国竞业禁止实践及理论研究的总结, 为解决 2 逐日增多的竞业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 对 竞业禁止制度的系统研究还嫌薄弱,反映在显得较为粗糙的现有的立法 中,它们存在着立法散乱、规范不周详、惩罚力度不够等诸多不足,未能 形成配套、协调的竞业禁止规制体系,为实践中正确理解、执行这一制度 带来难度。 本文力图对竞业禁止的民事法律问题作一探讨, 以期对我国竞 业禁止制度理论和立法的完善有所裨益。 3 一、竞业禁止制度概述 (一)竞业禁止的(一)竞业禁止的界定界定 竞业禁止 (prohibition of business strife) , 亦称为竞业限制、 竞业避让、 竞业避止等。 它最早萌芽于民法的代理人制度之中, 旨在用法律防止代理 人对被代理人利益的侵害。其后,由代理扩及经纪、合同双方当事人、买 卖双方当事人及至近代商法中的合伙人, 然后发展至现代的企业法、 公司 法中的企业、公司的董事、经理、高级管理人员及商业辅助人的制度中。1 关于竞业禁止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说。广义的竞业禁止是指对于 与特定营业具有竞争性的特定行为予以禁止的制度。2其特点是:禁止的 客体是特定的行为;被禁止的主体不以特定人为限。3例如,商标法上的 商标专用权、专利法上的专利权,其权利归属于一人所享有,禁止他人擅 自使用别人的注册商标或专利等, 又如关于法人名称在法律上有关禁止使 用相同或类似名称的规定。 狭义的竞业禁止是指禁止或限制与特定营业具 有特定关系的特定人从事有竞争关系的营业活动。4其特点是:禁止的客 体虽然也是特定的营业, 但被禁止的主体限于特定人, 而且该特定人须与 该特定营业具有特定法律关系。5例如雇佣关系、委任关系等。 广义的竞业禁止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竞业禁止,采用狭义说较为合理。 首先, 广义竞业禁止所要限制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违法行为, 如假冒他人 注册商标的行为。 广义竞业禁止保护的专有性权利主体的利益通过权利本 身的排他性就可以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 而狭义竞业禁止所要限制的行为 本身并非当然违法, 如经理人从事营业行为本身并不违法, 只是由于其特 殊职位而不应该从事某些竞争性的经营活动。 狭义竞业禁止所保护的处于 特定民事法律关系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如不以 “竞业禁止” 条款加以特别保 护, 就无法从立法上得到救济。 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竞业禁止条款使特定 民事法律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趋于平衡。其次,综观各国有关竞业禁止 的立法,均采用狭义定义。如瑞士债务法第 818 条有关私人有限公司 竞业禁止的规定,意大利民法典第 2391 条有关董事的竞业禁止义务 1 孔祥俊: 公司法要论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 年版,第 180 页。 2 张立新: “论竞业禁止” ,徐国栋主编: 罗马法与现代民法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第328 页。 3 孔祥俊: 反不正当竞争法原理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年版,第 418 页。 4 前注2,第329 页。 5 同前注3。 4 的规定等。中国亦应遵循国际惯例,以使中国法律与国际法律相接轨。这 不但有利于与其他国家进行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相互交流, 也有利于相关 的跨国司法问题的处理。6 本文将只探讨产生于特定民事法律关系的狭义的竞业禁止民事法律 问题,对广义的己经失去竞业禁止本来含义的现象不予考虑。 构成法律意义上的“竞业”行为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行为主体是在企业拥有特定地位的人。具体指经投资人委托或授 权, 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和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 在企业中处 于关键岗位,有可能接触到本单位商业秘密7等企业的重要信息,对企业 负有忠实义务的自然人。如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秘书、高级科技人 员、 财会人员和其他高级职员, 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和企业委托或聘用 的经理、财务负责人等高级职员,但不包括不知悉商业秘密的普通员工。 2行为人客观上从事了与企业相竞争的业务。只有行为人在企业之 外自己经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服务的企业进行竞争的经营活动, 才称为 “竞业” 。如果行为人在企业之外从事的经营活动不会构成对本企业有竞 争威胁的状态,不危及企业的利益,则不能称之为“竞业” 。 3行为人主观上一般来说具有恶意。行为人从事竞业行为的目的是 谋取私利, 因为当竞争双方发生利害冲突时, 行为人不可能顾全双方的利 益, 他只能在两者当中选择一个。 如果行为人的行为事先征得了投资人的 许可, 行为人已向本企业作了详尽的说明和信息披露, 其主观上就不再是 恶意的,不属于竞业禁止的范畴。 4竞业行为给本企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或者实质性损害的威胁。有 的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主张追究竞业行为人的损害赔偿责任, 必须以实际损 害为前提。实践中很难判定哪些是实际损害,哪些不是,也没有统一的标 准, 尤其是赋予法官过大的自由裁量权, 可能对本企业的利益保护非常不 利。因此,只要有竞业的客观事实,无论是造成实质性损害还是实质性损 害的威胁,竞业都应成立。 (二)竞业禁止的分类(二)竞业禁止的分类 6 6 王宇红,晃艳琳: “论竞业禁止的立法完善” ,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3 卷,第 2 期(2001 年12 月)。 7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 10 条第款: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 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 5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竞业禁止分为不同的类型。 1法定的竞业禁止和约定的竞业禁止法定的竞业禁止和约定的竞业禁止 按照竞业禁止产生的依据不同, 可以将其分成法定的竞业禁止和约定 的竞业禁止。 法定的竞业禁止是指主体承担竞业禁止的义务直接来源于法 律的规定,例如我国 2005 年 10 月颁布的新公司法第 149 条第 5 项规 定: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8,未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同意,不得利用职 务便利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属于公司的商业机会, 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 营与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 ” 约定竞业禁止是指主体承担竞业禁止的义务源于合同的约定, 这种约 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一般通过义务人与权利人(用人单位)签订竞业禁止协 议来确定。 竞业禁止条款不属于劳动合同必备条款, 而属于当事人可以约 定的内容。 但该条款一经当事人平等协商而达成协议, 就具有法律约束力, 双方就必须按照约定的内容切实履行。 有竞业禁止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如果 违反了该条款,则他方当事人有权追究违约方的法律责任。2007 年 6 月 29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 会议通过了劳动合同法 ,至此我国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承认了竞业限制 协议的合法性。该法第 23 条规定: “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 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 并约定在解 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 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劳 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 同业竞业禁止和兼业竞业禁止同业竞业禁止和兼业竞业禁止 这种分类是以竞业的方式进行划分的。 前者禁止义务人直接从事与权 利人营业相同或营业相类似的竞业行为, 后者是指竞业行为与权利人的营 业相关,或义务人在其他经济组织中的兼职行为。 在职期间的竞业禁止义务和离职后的竞业禁止义务在职期间的竞业禁止义务和离职后的竞业禁止义务 根据竞业禁止义务人是否在本企业或原企业任职, 又可分为在职期间 的竞业禁止义务和离职后的竞业禁止义务。 竞业禁止的实质是禁止职员在 任职期间和离职后一定时期内与本企业或原企业进行业务竞争, 特别是禁 8公司法第217 条第1 款规定: “高级管理人员,是指公司的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和公 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 ” 6 止职员离职后一定期间从业于或创建与原企业业务范围相同的企业。9 (三)竞业禁止制度的(三)竞业禁止制度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经济学与法学分析 宪法赋予人们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市场经济崇尚竞争、鼓励人才自 由流动, 而竞业禁止于某种原因则在一定程度上对此自由进行限制。 那么, 竞业禁止是否有违宪之嫌?是否违背了“契约自由”这一民法的基本原 则?关于竞业禁止的正当性可以从经济学和法学两个方面来说明。 1竞业禁止制度的经济学基础竞业禁止制度的经济学基础 企业管理者的 “代理成本” 是考察企业内部结构运作效率的重要因素。 代理成本来源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不是企业完全所有者这一事实。 一方面, 企业高级管理者在经营中付出了巨大努力,但他们往往要承担这种努力的 全部成本而仅获取部分利润;另一方面,当他们从事竞业活动获得额外收益 时,则能得到全部利益而只承担小部分成本。因此,企业的价值就小于他们 是完全所有者时的价值,两者之间的差距即为“代理成本” 。公司的董事, 经理人,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等既是企业管理人员,又是企业的非完全所 有者,因此都会存在代理成本。一旦他们从事与企业同类的营业,必然会在 市场占有、利益分割上与企业构成竞争,最终必然会直接或间接损害企业 利益。另外,由于经营活动主导着企业收益的不确定性,且企业高级管理人 员的行为难以监督,如果不对他们的竞业活动作出禁止性规定,则一旦其行 为对企业造成实际损害,往往很难通过法律进行规制。因此,为避免企业高 级管理人员对企业利益的潜在损害,法律必须规定其竞业禁止的义务。 竞业竞业禁止制度的法学基础禁止制度的法学基础 (1)法的秩序与自由价值位阶比较 秩序与自由是法的两个基本价值, 秩序是其他法律价值的基础, 自由 体现人性最深刻的需要。 对经营权的保护体现了法的秩序价值, 因为恶意 的“跳槽”和“挖墙脚”的频繁发生会造成人才的恶性流动,影响整个社 会的生产和发展秩序。 对择业权的保护体现了法的自由价值, 因为择业自 由是受法律保护的基本自由。 当法的价值之间出现冲突时, 传统的法理学 有三种解决方法:位阶比较法、个案分析法和比例判断法。下文结合位阶 9 吴文琦: “关于竞业禁止制度的立法思考” ,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学刊) (河南) ,2002 年第 1 期,第94 页。 7 比较法和比例判断法来论证竞业禁止制度的合理性。 位阶比较法要求当不同位阶的价值出现冲突时, 在先价值优于在后价 值。而在自由与秩序的位阶比较中,自由是第一位的,因此,决不能用牺 牲择业自由的办法来成全商家的经营权。 那是否竞业禁止制度就不应该存 在了呢?不然。自由不是绝对的,社会关系的维持和发展,要求社会个体 放弃一部分行为自由。 “一定的生产方式的维持和运作是使人们共同的基 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 所以, 服从既定的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而遵 守一定的行为规则,放弃一部分行为选择自由” ,10是社会中每一个人的 义务。权利、义务的一致性要求在行使权利的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择业 权的取得应以劳动者忠实义务的履行为前提。 在劳动关系中商业秘密流失 现象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法律应加大义务约束,合理限制职工的行为。另 外, 竞业禁止关系存在的主要基础关系劳动合同与一般民事合同的区 别为“自由”增添了新的含义,劳动合同对劳动者的人身自由本来就有一 定的约束, “劳动契约确立一种职业依附关系,劳动契约较一般民事契约 更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11这些区别使劳动合同中的当事人除了遵守诚 实信用原则以外,劳动者一方还负有勤勉、谨慎、忠实的义务,保护用人 单位的利益不受侵害是劳动者理应承担的责任。 对劳动权的合理限制正是 为了使其更好地实现。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实现劳动权的法律保障, 劳动力 与资本相结合而签订的劳动合同使劳动力对资本有一定的依附性。 良好有 序的资本运行环境即市场竞争秩序是劳动权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 只有稳 定的竞争环境,发展的经济态势,才能为劳动权实现提供条件。12 另外, 比例判断法要求: 为保护某种较为优越的法价值会侵及另一种 法益时,不得逾越此目的所必要的程度。王泽鉴先生认为,契约自由系私 法自治的基本原则,是否违反公序良俗,应采比例原则,斟酌禁止的营业 期间、限制的营业项目及保护的客体等,探求其目的与手段的平衡,审慎 地加以认定。13竞业禁止制度如果能通过合理补偿及合理限制等措施,足 以挽回或降低这种损失的程度,则是合理的。 (2)诚实信用原则和忠实义务 10 张恒山: 义务先定论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4 页。 11 冯彦君: “民法与劳动法: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 社会科学战线 ,2001 年第3 期,第203 页。 12 冯彦君、王佳慧: “我国劳动法中应设立竞业禁止条款兼谈弥补我国第22 条的立法缺失” , 吉林大学社 会科学学报 ,2002 年第6 期。 13 王泽鉴: “契约上的不作为义务” ,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 8 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29 页。 8 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同时又是债法的帝王条款, “诚信原则涉 及两重利益关系, 即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 系。 诚信原则的目标是要在这两重利益关系中实现平衡。 在当事人之间的 利益关系中, 诚信原则要求尊重他人的利益, 以对待自己事务之注意力对 待他人事务, 保证法律关系的当事人都能得到自己的利益, 不得损人利己。 当特殊情况使当事人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