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摘 要 票据行为无因性,是指票据如果具备了票据法上所规定的条件,票据权 利即可成立。至于票据行为赖以产生的原因,则在所不问。无论其后发生何种变 化,均不影响票据权利的成立。应该说,票据行为无因性,构成了票据理论的基 础,是票据法的生命力所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票据法以及国际上票据法的有关 条约、公约规定,皆以坚持票据行为的无因性作为票据立法的原则。 但我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始终没有深入进行,另外我国票据法中的无 因性规定存在不足,只是一定前提条件下的无因性,所以这一问题在票据立法和 司法实践中一直处在模糊和混乱状态,本文对票据行为的无因性给予理论阐释, 比较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票据无因性规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票据法规定中的 缺陷,提出完善我国票据无因性的立法构想,以此求得对票据无因性的正确理解 和理性思考。 在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票据行为无因性的历史创设过程和历史背景。票据 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其支付和流通的职能,并衍生 出多种经济职能,如信用、结算、融资等职能,而票据的无因性原则就在于确保 交易的安全,同时也使票据的流通更为便捷,降低持票人的风险,从而促进经济 更快发展。 要准确理解票据无因性原理,应从其内在涵义入手,了解票据行为无因性的 具体表现。无因性原则也有例外,在法律规定的某些场合,票据的原因可以影响 票据的效力,因此,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并不是绝对的,不应做机械的理解,要明 确适用票据无因性原则的相对性的前提条件。这些内容在文章的第二部分论述。 第三部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考察了世界上两大法系的票据无因性理论 和立法例,以及统一票据法的有关条约、公约规定,均以坚持票据行为的无因性 作为票据立法的原则。 第四部分,介绍了我国票据无因性立法的客观情况,指出我国票据法等 法规及相关司法解释关于票据无因性的立法存在诸多不足,长期下去将严重影响 票据的流通,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并借鉴其他国家的票据立 法经验,结合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实际情况,构建和完善我国票据无因性立法 是完全可行的。 关键词:票据关系, 票据基础关系, 票据行为无因性 2 abstract abstract of principle negotiable instrument means negotiable instrument right is set up, when negotiable instrument have the conditions of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 law. as regards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 act on which the cause of behavior is not in question. whatever change happened then, shall not affect the right to set up negotiable instrument right.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abstract of principle negotiable instrument construct the basis of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 theory and it is also the vitality of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 law.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 law in all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 international treaty on negotiable instruments law and the provisions of the convention are all adheres to the non- paper acts as the principle of legislative instrument. however, the academic community of our country to explore this issue in depth has not been carried out, besides defects exist in the provision of our country s negotiable instrument law. only under certain precondition of non- paper, so the issue at the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practice has been in ambiguity and confusion. the paper will explain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s in theory and compare the provision of all countries and regions abstract of principle negotiable instrument and analyze the defects in our country s negotiable instrument law provision, then give the concept of perfecting our country s legislation of abstract of principle negotiable instrument and also to gain the right understanding and rational thinking on abstract of principle negotiable instrument. firstly, the essay introduced process of abstract of principle negotiable instrument historical creation and background. negotiable instrument as a commodity product give full play to its payment and circulation functions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erived a variety of economic functions, such as credit, settlement, financing and other functions. abstract of principle negotiable instrument is to ensure the security of the transaction, meanwhile it makes the circulation more convenient and reduces the bearer s risk, which promotes faste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theory of abstract of principle negotiable instrument, we have to start from the connotation and know the specific expression of abstract of principle negotiable instrument act. in some occasion according to law, the reason for negotiable instrument can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 abstract of principle negotiable instrument is not absolute, so we should not understand automatically. it is necessary to clear the application of instruments. those will discuss 3 at the second part. the third part gives some theoretical analysis, examining the world of paper- free by two legal theory and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of example, as well as the unification of the relevant treaty instrument law, the provisions of the convention, which are all adheres to the non- paper acts as the principle of legislative instrument. the fourth part introduces our country s legislation of abstract of principle negotiable instrument due to the objective situation, pointing out the defects in negotiable instrument law and other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relevant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on the instrument of legislation. it will seriously affect negotiable instrument in circulation and impede market economic development, if it exists in long- term. we must study and learn other countries negotiable instrument legislative experience seriously. to construct and perfect our country s legislation of abstract of principle negotiable instrument is absolutely feasible, combined with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practice of our countrys actual situation. key words: the relations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 basic negotiable instrument relation; abstract principle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 1 引 言 票据作为重要的商业信用工具,是商品交换简易化的产物,在商事交易中作 用日渐显著。票据之所以能如此为人所乐于接受,就在于其具有流通性。作为流 通证券,自由性尤为重要。为确保票据流通性质的实现,票据法规定了一个极其 重要而又特殊的原则无因性原则。票据行为无因性的产生,使票据关系脱离 票据基础关系而独立存在,从而在票据的转让中,大大减少了合法持票人的风险, 减轻了合法持票人的审查责任,保障了合法持票人的权利,使得他们乐于接受和 使用票据,它因此被誉为“现代票据法的灵魂”和“立法原则”。 一、国外关于票据行为无因性的立法规定 日内瓦统一汇票本票法第 1 7 条规定:“被起诉之汇票债务人,不得以自 己与发票人或执票人之间所存在抗辩之事由对抗执票人,但执票人明知对债务人 有损害而取得票据者不在此限。”日内瓦统一支票法第 2 2 条规定:“被诉讼 之支票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发票人或执票人之间所存在抗辩之事由,对抗执票 人。但执票人取得支票时明知其有损于债务人者不在此限。” 德国票据法第 1 7 条规定:“任何被凭汇票要求付款的人,不得以持票人 与出票人或与前持票人有直接关系为理由向持票人提出抗辩,但持票人在取得汇 票时知晓该交易不利于债务人时,不在此限。” 法国在 1 9 世纪之后改用日内瓦统一票据法的原则,修订其商法中有关票据的 规定,采取票据债权与其基础债权相分离而独立化的立法方式。 在英美法上,关于票据行为的认识与大陆法系存在分歧,一般说来,大陆法 系国家多主张票据行为是单方行为,英美法国家主张是合同行为。承认票据行为 是单方行为时,出票人一经签发票据,票据即有效成立,而无需对方当事人合意, 这种理论与法律规定有利于票据的流通与对善意持票人的保护,英美法虽认为票 据行为属于合同行为,但同时法律推定善意持票人时受合法交付票据的人,而在 票据上签名的人对推定其已受对价,因而在善意持票人与票据债务人之间已形成 合法的合同关系,其结果,在实务中,关于票据的无因性,英美法与大陆法并无 大异。 日本票据法第 1 7条规定:“被起诉之汇票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发票人 或执票人之间存在抗辩之事由对抗执票人,但执票人明知对债务人有损害而取得 票据者不在此限。” 2 二、国内关于票据行为无因性的立法规定 在过去,我国由于经济体制的制约及思想观念的束缚,票据使用范围受到很 大限制,在实践中将原因关系与票据关系混在一起。1 9 8 9年 4月 1日起实施的中 国人民银行现行银行结算办法中规定:“签发商业汇票必须以合法的商品交 易为基础。禁止签发无商品交易的汇票。”该项内容表明,票据原因可以决定票 据行为是否有效,将票据的原因关系与票据关系捆在一起,不利于经济活动的有 序进行,亦与国际上一般规定不相同。 而在 1 9 9 6 年,我国新颁布的票据法,仍未区分票据的原因关系与票据关系, 并在票据法中规定了基础关系的内容。第 1 0 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 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具有真是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票据的取得,必 须给付对价,即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完全继承了银 行结算办法中的规定,从条款的表面看重视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交易的实质公 平,但却使其他诸多条文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实际上给持票人的票据权利安全造 成了危害。 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第 2条和第 1 4 条规定:“依照票据法第 1 0 条的规定,票据债务人以在票据未转让时的基 础关系违法、双方不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持票人应付对价而未 付对价为由,要求返还票据而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票据债务人 以票据法第 1 0 条的规定为由,对业经背书转让票据的持票人进行抗辩的,人 民法院不予支持。”该司法规定准确运用了票据的无因性原理,一定程度上弥补 了票据法条文上的不足。 票据行为的无因性理论为世界所公认,并以其为核心和基石,发展出了票据 行为的形式性和独立性理论,进而由此设计安排各项票据制度。然而该原则在我 国的法律理论和票据业务实践中至今仍未形成共识,影响了我国票据的流通,阻 碍了我国票据功能的发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票据无因性进行较为深入全面的 解读,以期统一思想认识,在票据立法中明确确立票据无因性这一根本原则,充 分完善我国票据立法。 票据行为无因性研究 3 第一章 票据行为无因性的源起 一、票据行为无因性的创设 (一)票据行为无因性概念的形成 无因性是近现代私法上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无因性原则首先体现在物权法, 所谓物权行为的无因性,谓物权行为之效力不为其原因行为( 债权行为) 所左右, 债权行为虽不成立、不生效力、被撤销或无效,物权行为并不因此受影响,仍发 生物权变动之法律效果。但无因性概念并不以物权行为为限,准物权行为( 如债权 让与、债务免除等) 及代理权之授予,无因性概念皆有适用余地,并且延及票据行 为、债务承认与债务约束等方面。 按照通说,无因性概念及其理论,系由德国私法学者萨维尼( s a v i g n y ) 与巴尔 ( b a h r ) 所创,他们因此被称颂为无因性概念之鼻祖。他们创立无因性理论,又是 通过对罗马法上的“t r a d i t i o n ”( 交付) 和“s t i p u l a t i o n ”( 问答契约) 进行理论 上的“加工”而获得的。“交付”与“问答契约”因而成为近现代私法无因性概 念之端绪。 作为近现代私法之创立者的萨维尼对无因性概念的形成起到了拓荒者的作 用。萨维尼的无因性理论来源于其对“t r a d i t i o n ”的理性“加工”。在罗马法史 上, t r a d i t i o n ( 交付) 一语乃系万民法上取得所有权的一种方法。 按当时的罗马法, 为移转所有权而履行“交付”,需有正当的原因,即买卖契约、赠与契约等债权 关系。而萨维尼认为,所谓正当原因,非指买卖、赠与关系,而是指双方当率人 合致“转移所有权的意思”,该意思内蕴于 t r a d i t i o n中,即 t r a d i t i o n本身便 是一个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为内容的物权契约。至此,独立于债权契约的物权契 约概念得以形成。由于 t r a d i t i o n这一物权契约系超然独立于债权契约而存在, 故如果出卖人依有效的 t r a d i t i o n而移转标的物的所有权时,即使其出让标的物 的所有权的动机存在瑕疵( 或动机有错误) ,标的物的所有权发生移转的效力也不 受影响,出卖人仅能依不当得利之规定请求返还。在创制了无因物权契约的概念 后,萨维尼进一步将这一理论专用于债权契约的场合,认为债权契约亦有该理论 之适用。他坚持认为,“为了形成这实际上是极端重要的理论,不独让与所有权 的场合,而且此外的别的场合,即包括依债务而使他人的财产增加的场合,也应 采用无因性理论”。无因性原则在萨维尼巨著现代罗马法体系一书中得到系 统阐述,这一重要的法学理论不仅对德国近现代民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到德 国立法的充分采纳。 与萨维尼相同,巴尔提出的无因债务概念,也是对罗马法上的概念进行论理 票据行为无因性研究 4 性“加工”而获得的。巴尔用以“加工”的概念,为罗马法上的 s t i p u l a t i o n ( 问 答契约) 。罗马法上的 s t i p u l a t i o n 性质上属于“口头契约”的一种,是罗马法古 典时期广为流行的一种契约形式。 依罗马法, s t i p u l a t i o n 要成为债务发生的原因, 除须当事人双方当场外,最重要这是当事人双方的“问”与“答”须依特定的次 序并须相连合致,契约才告成立。但中世纪与近代法律并未继受这一概念。1 1世 纪欧洲接触罗马法后,要因契约获得承认,无因债权契约日趋势微。直到 1 9 世纪 中叶,德国票据条例颁行,使得德国法院均认识到票据“结算”是一种特殊的法 得封于为,应当与债务原因关系相分离,无因债权契约出现复苏迹象,巴尔遂发 表关于以承认作为债务负担的原因的著作,对传统的否定主义表示质疑,同 时全面表述了自己关于无因债权契约的思想。巴尔指出,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 的 s t i p u l a t i o n ,具有保全债权的作用,其本质内容是移转无因的债权于债权人, 从而具有类似于所有权让与的功用。另外,将交付中的所有权、问答契约中的债 权无因性地移转给受让人和债权人,系当事人双方意思达成合意的结果,因而是 正当的。当丧失此种正当性时应赋予当事人请求返还不当得利的诉权。在巴尔看 来,研究并重视 s t i p u l a t i o n的无因性是合于时代要求的,也唯有如此,才能使 s t i p u l a t i o n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其用武之地。 巴尔的理论全面阐述了关于无因债 权契约及票据行为无因性的思想,将票据无因性原则发展成为私法的一项基本理 论,并逐步为世界各国的票据立法、学说及实务界所公认。 “值得注意的是,无因性,尤其是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本应是信用经济高度发 达和充分发展的产物,但在萨维尼与巴尔生活的时代,德国的信用经济才刚刚开 始成长而并未成熟,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萨维尼与巴尔所以能从罗马奴隶制社 会的、处于次要地位的交付和问答契约,中抽出超越经济发展阶段的无 因性,尤其是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概念,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概念法学的逻辑推论本 身。 1 (二)票据行为无因性原则的确立背景 一般法律行为的无因性理论延及票据行为,票据无因性的产生有其社会经济 基础。票据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出现,又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渐繁荣而发展的。 同样,票据行为的无因性理论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而 产生的,是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票据的主要经济功能 是汇兑和支付,并不具备流通和信用功能,因此并不存在票据行为的无因性理论。 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客观经济需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之间的交易 1 陈华彬:罗马法上的 t a d i t i o , s t i p u l a t i o 与近现代私法上无因性概念的形成,杨振山主编:罗马法中 国法与民法法典化,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 0 0 1 年版,第 7 8 页。 票据行为无因性研究 5 日益频繁,人群流动的速度和频率也相应大大增加,交易行为大量发生在陌生人 之间,票据的功能也随之逐渐增加,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 流通功能和信用功能也日益凸现。所以,这样的社会背景要求法律做出调整: 即从 原来强调交易前提的合法性转变为强调交易后果的稳定性。 票据行为无因性的确立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经济生活需求的推动下,人们为了 降低交易成本、保障交易安全、促进票据流通而作出的一种制度创新。商品经济 发展初期,票据之作为一种简单的支付工具和汇兑工具,当时实行票据有因就足 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交易的频度和广度日渐扩大, 票据有因的缺陷暴露出来,票据交易受基础关系的影响,接受票据一方不仅要付 出调查、监督等额外的费用,而且还增加了其票据权利的不确定性。票据法必然 出于信用经济高度发达的现实需要确立票据行为的无因性。票据行为无因性理论 的确立,一方面可以使票据行为脱离票据的基础关系,独立发挥作用,从而使更 多的人易于接受;另一方面可以在转让票据时大大减少合法持票人的风险和审查 责任,保护合法持票人的权利,增强票据的信用功能,从而促进票据的流通。依 据无因性原则确立的相关票据法律制度,通过对不同法律行为的设计和法律责任 的分配,使票据从简单的交易媒介的身份发展为具有流通性的信用工具,方便了 交易,也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市场交易的效率与安全达到很好的平衡,在保障票 据交易制度实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承认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则会阻碍票 据的自由流通,影响经济的发展。总之,票据行为无因性理论的产生是经济发展 的客观需要。 可见,“所谓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并不是说票据行为之所以发生,其本身不 存在原因关系,而是说,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在法律上将二者予以分离,从而形 成票据行为的无因性特征。换言之,票据行为的无因性,乃是基于社会经济生活 对票据所提出的要求, 而由法律即票据法所特别赋予的。 而非票据行为所固有的。 ” 2 即是说,票据无因性原则的创设并不是票据行为自身法律逻辑的必然产物,而是 法律为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而特别创设的,是立法技术的处理结果。” 3 二、票据行为无因性原则的价值 (一)票据行为无因性与促进票据流通 票据能够自由流通,交易当事人的财产权益才能得以实现,交易才能顺畅进 行,市场才能不断发展。因此,促进票据流通不单是交易当事人出于自身利益的 2 赵新华: 票据法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1 9 9 9 年版,第 6 0 页。 3 王小能: 中国票据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第 9 9 页。 票据行为无因性研究 6 考虑对票据法寄予的希望,也是整个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对票据法提出的要求。 对于促进票据流通,台湾学者郑玉波先生早有精辟论断: “助长流通乃法律上对票 据所采取的最高原则,票据法之一切制度,无不以此原则为出发点,吾人研究票 据法法理之际,非先把握此一原则,则对于票据法上之各种制度,即不能了如指 掌,故此四字乃一部票据法关键所在,非常重要,吾人应时时置诸念头,每遇疑 难问题,庶可凭此索解。”。可见,现代票据法律制度是建立在票据流通基础上 的,而票据能否流通,就在于票据是否具有无因性。若票据具有无因性,则票据 可以流通,若票据不具有无因性,则票据不可以流通,而票据不能流通,现代票 据法的基础也就不存在了。换言之,票据的生命在于流通,流通的保障在于无因 性。故“吾人所称票据行为为抽象行为,称票据为抽象证券或无因证券,盖为助 长票据之流通,不得不然也。” 4 。 (二)票据行为无因性与保障交易安全 在票据法上, 促进票据流通和保护交易安全被视为票据法的 “独特立法精神” 。 因为任何交易均重视其安全,以票据完成的交易也概莫能外。票据法为保障交易 安全,所作的设计随处可见,其中典型代表可推票据无因性的规定。票据行为无 因性原则通过分离票据关系与票据基础关系之间的牵连关系,使有瑕疵或无效的 基础关系不能影响票据关系,从而达到保护持票人的权利和惩治违法行为人的效 果,有利于实现交易的自由与便捷。如果法律认定基础关系有缺陷的票据无效, 授受票据一方票据权利的不确定性就会大大增加,蒙受损失的将是善意持票人, 而恰恰使违法行为人得逞,其结果必然出现“仇者快而亲者痛”的局面。票据持 有者将会视票据交易为畏途,最终阻碍票据流通。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票 据法律制度在进行法律责任的分配时,特地设计了保护票据持有者的制度安排, 使票据持有者只要在形式上满足一些简单方便的要求,就可被法律推定为合法的 票据权利人。这样一来,票据权利的确定性大大增加,交易安全得以保护。 在票据流通中存在着两种安全模式,一是原持票人的交易安全,曾经持有票 据的人或签发票据的人是固定的,这种安全需求是静态的安全;二是在流通中取 得票据的最后持票人的安全,在各个流通环节中有可能取得票据的人,随着票据 的不断转让最后持票人不断变化,因而是不固定的,这种安全是动态的安全。两 种安全都应保护,但是当票据流通中两种安全发生冲突而不能同时同等得到保护 时,则以舍弃某一环节的静态的安全为代价而实现动态的安全,这样使有可能取 得票据的人都有安全感,才能使得人们乐于接受票据,从而促进票据的流通,充 4 郑阳一:票据法之理论与实务,台湾:台湾三民书局 1 9 8 4 年版,第 5 4 页。 票据行为无因性研究 7 分发挥票据的功能。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5 (三)票据行为无因性与降低交易成本 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利益最大化主要表现为利润最大化,而市场主体实现利 润最大化最有效的途径便是降低交易成本。存在交易成本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交 易障碍”,而“交易障碍”中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 除了由于技术条件与认知能力的限制外,还因为部分信息的收集成本过高,成为 获取信息的阻碍。在票据交易中,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只要票据在形式 上合法,除直接票据当事人以外,其他票据当事人是难以觉察该票据的基础关系 是否存在瑕疵的。如果票据基础关系可以影响票据关系的话,票据的效力处于不 确定的状态,票据受让人在接受票据时势必耗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来调查票据基 础关系,而这种调查未必有结果,这不仅增加了交易成本,而且对票据受让方也 不公平。“在现实交易成本存在的情况下,能够使交易成本影响最小化的法律是 最适当的法律。”。 6 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正是法律正视到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为降 低交易成本,促进市场活动所作的制度创设。 (四)票据行为无因性与扩展社会信用 以财产为基础的信用构成了社会财富中不可轻视的重要资源。社会信用根源 于并服务于交易双方的非同时履行,其作用在于保障交易过程中因双方为同时履 行而造成的暂时不平衡状态,并逐步过渡到最终的平衡,从而保障先行给付一方 的合法权益。在市场经济中,信用的规模和发达程度是衡量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 重要尺度。“信用制度成为市场经济现代模式的最核心的一项制度,并足以支撑 人类合作秩序的不断扩展”。 7 票据交易属于非同时履行的交易,因而也体现了一 种社会信用关系。票据不同于货币,货币是在国家强制力保障下进行流通的,是 国家信用的体现,而票据所体现的则是个人、企业及银行的信用,是一种社会信 用,其流通能力不是通过国家强制力来全面保障的,而是通过票据行为无因性所 确立的相关票据法律制度分配不同的法律责任,间接促成其流通的。发达国家的 经验证明,能够坚持无因性原则的票据法在社会信用好的状况下,能扩大信用、 发展信用,而在社会信用不理想的状况下,也能引导信用、提高信用。全社会广 泛地使用各种票据,社会信用规模才能扩大,才能促进经济发展。一个国家的票 据法中列举出多少票据类型,实质上决定着票据法律关系主体的范围,在坚持票 5 吕来明:票据法基本制度评判,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 0 0 3 年 7 月版,第 2 8 页。 6 美 波纳斯:法律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 9 9 8 年版,第 8 5 页。 7 汪丁丁:回顾金融革命,北京:经济研究1 9 9 7 年第 1 2 期,第 6 9 页。 票据行为无因性研究 8 据行为无因性理论的前提下,并直接决定着该国社会信用的规模。 (五)票据行为无因性与简化法律适用 票据关系与票据基础关系在经济上具有一体性,但无因性原则的确立,却从 法律上分隔了两者,并根据两者的不同性质适用不同的法律。 其中,票据关系由 票据法加以调整,而票据基础关系则留诸民法加以规制。这样一来,不但明晰了 法律关系,而且使法律的适用更有针对性,从而达到了简化法律适用的功效。同 时,根据票据行为的内在无因性,票据行为一经成立,其票据原因就从票据行为 中抽离,不构成票据行为的内容,无论该原因是清偿、担保或赠与,概非所问。 因此,只要票据在形式上符合票据法的规定,持票人可径自行使票据权利而无需 证明票据的原因关系。而票据义务人若欲拒绝持票人的票据请求,必须证明存在 足以限制票据请求的基础关系所生的抗辩,且该抗辩主张的可能性并未因票据的 授受而被排除。因此,票据行为的内在无因性导致举证责任转换之效果,即举证 责任人由持票人转为票据债务人,从而将持票人从举证不便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票据行为无因性研究 9 第二章 票据行为无因性的法理分析 一、票据行为无因性的涵义 票据行为无因性,指的是票据如果具备了票据法上所规定的条件,票据权利 即可成立,至于票据行为赖以产生的原因,在所不问。简言之,票据权利一旦成 立,便与其赖以发生的原因(即基础)相分离,票据产生的原因有效与否,与票 据权利的存在无关。当然,在直接当事人之间,可以原因无效为理由进行抗辩, 但这并不能影响持票人依合法持有票据所享有的票据上所记载的合法权益。 就理论上而言,票据行为无因性源于票据行为文义性。票据行为作为一种书 面要约行为,其内容仅能依票据上之书面记载为准,此外的其他资料与证据均不 得与此记载相对抗。故我们为票据行为时,只需将意思表示在书面上为合乎法定 方式的记载,并以之交付于相对人,该票据行为即告有效成立,至于其实质关系 如何,概非所问。 票据行为无因性与票据行为的独立性紧密相连。所谓票据独立性,又称票据 行为的独立原则、票据债务的独立原则,指的是如果在同一张票据上有数个票据 行为,那么每一个票据行为各依其在票据上所载明的文义分别、独立地发生效力, 其中依行为无效、并不能影响到其他票据行为的效力。因为不同的票据行为虽在 同一票据上进行,但是发生票据行为的原因关系是各自相互独立的,从而原因关 系并不连续。如果因为其中一个票据行为而致使票据行为无效,则势必影响到票 据的流通,同时也会扩大交易的危险。正是因为票据行为所特有的无因性这一性 质,才使得某一票据行为的交易危险得以被切断,从而更为有效地保障和维护了 票据的流通和交易的安全。 票据行为无因性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票据行为的抽象性。在德国物权法上有 所谓的“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这一原则。该原则所阐明的基本涵义是指 物之所有权的转移仅依物权行为即可产生,至于原因行为债权行为如何,概 所不问,亦即物权行为与作为原因行为的债权行为相互分离、相互独立,物权行 为具有独立性和无因性。这一理论在我国民法学界受到了批评,争议颇大,但票 据的无因性得到了一致的认同。票据的无因性及票据行为的抽象性,指的是只要 票据行为具备完备的法定形式要件即可发生法律效力,而不论其实质关系如何。 因为票据具有无因性这一特质,使得票据权利与其赖以产生的原因相互分离、相 互独立,从而原因关系对票据行为的效力不产生影响,票据行为仅为票据的目的 而独立存在,不沾染原因关系的任何色彩。因此票据行为具有“无因性” 、 “抽象 性” ,从而不能按一般的因果关系的正常逻辑进行考察,而只能进行抽象的理解和 领会。票据行为的抽象性主要表现在:除票据授受的直接当事人之间和出于恶意 票据行为无因性研究 10 而取得票据的持票人之外,不得以原因关系为理由抗辩对票据债务的承担。 二、票据行为无因性的法律效力 票据无因性原则来自于票据关系与基础关系相分离的特性,因此,要想更深 入地了解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有必要系统了解票据关系、票据基础关系以及二者 之间的关系。 (一)基本概念 票据行为与作为其发生前提的实质性原因关系相分离,从而使票据行为的效 力,不再受原因关系的存废或其效力有无的影响。票据行为无因性涉及票据上两 个法律关系,一是票据关系,二是票据基础关系。对于票据行为无因性的研究首 先应该取决于票据法律关系的准确界定和把握。 1 、票据关系。 票据关系是基于票据行为发生的,由票据法律规范确认和调整的票据上的权 利义务关系。简言之,票据关系就是因票据行为直接发生的关系。票据行为包括 出票、背书、保证、承兑、参加承兑、付款。票据关系包括主体、内容和客体三 方面内容。主体,即票据关系当事人。在当事人的称谓方面,有债权人和债务人 之称;还有前手、后手之称。至于哪些人能充当哪种票据关系的当事人,则依各 国票据法有不同规定。原则上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使用票据的单位都可以担任。 但也有特别规定,如日内瓦支票统一法公约规定支票必须对持有出票人存款 的银行开立,即限定了付款人;我国票据法第 1 9 条第 2 款规定:“汇票分为 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即能成为汇票出票方的是银行或商业,排斥了个人成为 出票人;再如对本票的规定,我国只承认银行成为本票的出票人,等等。票据关 系内容是指票据当事人之间因票据行为产生的票据权利义务关系,包括出票关系、 承兑关系、保证关系、付款关系等等。票据关系的客体是指票据权利义务的共同 指向的对象,即票据金额。 2 、票据基础关系。 票据基础关系不是依据票据法的规定产生的,而是依据民法的规定产生,所 以又可成为民法上的非票据关系。也可以这么说,票据关系当事人之间存在金钱 债务不是无因的,而是在某种基础之上形成的票据授受的。这种基础是票据当事 人授受票据的前提,为其他法律(大部分由民法)调整。 8 严格的说,票据的这种 基础关系与票据的产生虽有联系,但票据关系一经产生,即独立于基础关系,与 8 林艳琴,丁清光: 票据法比较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 0 0 4 年版,第 3 9 页。 票据行为无因性研究 11 基础关系相分离。 学理上一般认为票据的基础关系有三种:原因关系、资金关系、票据预约关 系。 9 票据原因关系又称票据原因,是指票据当事人之间签发、取得和转让票据的 原因,即当事人之间票据授受的原因。票据的原因关系不以对价为要件,无对价 也可以产生原因关系,如因继承、赠与、税收等法定原因取得票据的,则无对价 可言。票据资金关系是汇票、支票独有的,又称票据资金。本票是自付票据,没 有委托关系存在,只有在本票上存有担当付款人时,本票出票人向担当付款人供 应资金,才发生资金关系。票据理论上的资金关系一般指汇票与支票上存在的资 金关系。所谓资金关系是指发生在出票人与付款人之间的基于各种委托或约定而 产生的关系。票据预约关系是指授受票据的当事人之间,在发生票据关系之前, 就票据的种类、金额、付款地、到期日等事项达成合意而产生的关系。票据预约 是票据行为的基础,其本身并不能发生票据关系。当事人不履行票据预约仅产生 民法上合同的不履行,对票据的效力不产生影响。 (二)票据关系与票据基础关系的联系 票据基础关系如何产生不受票据法调整,基本上受民事法律规范,但它们又 与票据关系有着既相互分离又相互牵连的关系。 1 、票据关系与票据原因关系的分离 票据关系一经形成,即独立于票据基础关系。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票据 行为的独立性与无因性,由于票据的这种特点,使得票据的流通功能大大增强。 票据行为的独立性与无因性在票据关系与票据的原因关系之间表现更为明显。当 然,票据关系与票据资金关系和票据预约关系,原则上也是分离的,但这两种分 离对于票据无因性原则的体现不如票据原因关系与票据关系的分离显著,所以本 文主要以探讨票据关系与票据原因关系之关系为基础。 票据行为无因性,即基于原因关系而发生的原因债权与基于票据行为而发生 的票据债权相分离,各自独立地存在。原因关系的效力表现为一般债权,而基于 原因关系而发生的票据行为的效力,则表现为票据债权。这种票据债权债务关系 一经形成,就与先前的原因关系相分离而淡出,不再受原因关系的影响;当原因 关系变化时,这种票据债权债务关系并不随之发生变动。易言之,这些原因关系 是否存在、是否有效,原则上都不影响票据权利的存在。票据权利的行使只以持 有票据为必要,持票人占有票据,就能够成为票据的债权人,就可以对票据债务 人行使票据上的权利。至于票据取得的原因、票据权利发生的原因,在所不问, 票据权利人既无说明的义务,票据债务人也无审查的权利。正是由于票据关系与 9 陈颂熙主编: 票据法理与实务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 9 9 6 年版,第 2 7 页。 票据行为无因性研究 12 其原因关系相互分离才产生票据的无因性,同时,两者的分离也是票据无因性的 重要表现。 根据票据法的一般规定和票据法基本原理,票据原因关系与票据关系分离, 即票据行为无因性规则,具体表现在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 (1 )票据行为的效力独立存在。 票据行为人在因某种原因关系,例如买卖、借贷等而为一定的票据行为之后, 即在票据当事人之间形成了票据债权债务关系。这种票据债权债务关系一经形成, 就与先前的原因关系相分离,不再受原因关系的影响。即使票据原因关系不存在 或者无效、被撤销,只要出票、背书等行为依法成立,则出票人、背书人仍须承 担票据责任,持票人仍能享有票据权利。 1 0 不能以票据外的事实来改变票据关系 内容。换言之,只要票据行为已具备法定要件,纵使票据原因有瑕疵,票据关系 仍然有效。 (2 )持票人不负证明给付原因的责任。 由于票据行为的效力独立于原因关系而存在,作为持票人来说,也就无须证 明原因关系上的债务的成立与存续,仅依票据上所载的文义就可以请求给付一定 的金额。只要票据上的背书符合法律规定的连续性,持票人即可依照票据上记载 的内容,向票据债务人主张相应的票据权利,而无须向票据债务人证明自己取得 票据的原因内容,票据债务人也无须对持票人取得票据原因进行实质上的审查, 即可依法向持票人履行义务。 1 1 票据债务人如果认为持票人取得票据是由于欺诈、 恶意或者重大过失等不正当原因,此债务人应此负举证责任。换言之,票据产生 的原因有效与否,与票据债权的存在无关。 (3 )票据债务人不得以原因关系对抗善意第三人。 票据法理论认为,票据的取得需有善意。在票据法中,善意的含义包括:第 一,受让票据时,对前手的票据瑕疵,曾发生的票据抗辩概不知情;第二,受让 票据时无欺诈、偷盗、胁迫、恶意、重大过失;第三,受让的票据是根据票据法 规定的转让方式取得的,英美票据法均有善意的概念,并将善意作为正当持票人 的资格之一。我国票据法没有规定善意的概念,但从第 1 0 条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 和第 1 2 条的规定来看,只有善意的持票人的票据权利才受善意取得的保护。 需明确的是,对票据行为的无因性的强调,是说在票据的流转过程中,作为 第三人,接受票据时,无需过问和注重票据产生的原因,惟其如此,票据才得以 成为强度流通证券。由此可见,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是基于现实或实务操作上的需 要而在票据立法上将票据关系与票据的签发、取得原因予以适当分离。换言之, 票据行为无因性的产生,是基于社会生活对票据操作规则所提出的合理要求,并 1 0 孙应征主编: 票据法理论与实证解析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 0 0 4 年版,第 1 0 页。 1 1 赵新华: 票据法问题研究 ,北京:法律出版社 2 0 0 2 年版,第 4 6 页。 票据行为无因性研究 13 由法律即票据法特别赋予。这是因为,如果将票据关系与票据基础关系完全、彻 底而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由票据基础关系的存在与有效来决定票据及票 据关系的存在与效力,势必大大增加票据转让的难度,从而实际上限制或者阻碍 票据的流通,进而限制票据多种功能的发挥。 2 、票据关系与票据原因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字藏品行业政策环境研究报告:2025年政策影响与应对
- 数字藏品行业2025年市场潜力与增长动力分析报告
- 数字艺术市场交易活跃度分析:2025年艺术市场投资机会与策略研究报告
- 数字艺术市场交易活跃度2025年市场潜力与增长空间研究报告
- 数字孪生技术引领2025年智能机器人研发与制造报告
- 建筑行业培训方案设计
- 建筑沙盘制作施工方案
- 化工项目规划建筑方案设计
- 电的安全培训课件
- 学生野外歌曲活动策划方案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外辅导计划
- 心理健康 开学第一课班会课件
- 2025年度在线教育平台股东出资合同
-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护理查房
- DB3203-T 1043-2023 社区居家医疗护理服务规范
- 2024考研数二真题及答案
- 《业务员基本素质》课件
- (建筑工程管理)主体分部工程验收方案
- 《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传感器测试与装调》电子教案
- 2024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 多功能学术报告厅项目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