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省属高校贷款风险管理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摘 要 自 1999 年我国提出高校扩招政策以来,各高校都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尤其省属高 校, 希望以此为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 然而, 在各高校大幅度增加生源开始规模扩建时, 国家的教育投入并没有同比增加,经费不足成为多数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为缓解这一 矛盾,各高校纷纷向银行求助,开始了广泛的“校银合作” 。如今,负债办学已成为我 国高校的一种普遍现象。 毫无疑问,负债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暂时解决了高校资金短缺问题,一方面又 改变了高校的资本结构,使其背上了债务包袱。若债务负担过重,高校则会出现不能按 时还本付息的风险。从目前高校的贷款情况来看,并没有呈良性发展,许多高校因还款 高峰期的到来面临着巨大的偿债压力,也有部分高校已陷入风险之中无法摆脱。 笔者在对已有文献进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从研究相对较少的省属高校出发,对东 中西部分省份的高校贷款情况进行介绍,找出贷款中存在的共同特点和问题,并对其潜 在的风险进行探析,找出风险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政府、高校自身和银行三方面为 贷款风险的化解和防范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高校贷款管理起到一定作用,从而保证高 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 高校 贷款风险 管理 abstract ii abstract in 1999, the government promulgated a new policy about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n every college began their expansion of enrollment, especially the provincial colleges. they hope they can developed themselves a lot by this chance. they increased the enrollment and new buildings. however, the government didnt increase their input. the lack of education funds became a common problem which almost ecvery college faced. to solve this question, colleges turned to banks for help and began a lager-scale “sliver school cooperation”. now, it is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colleges operate themselves in debts. it is no doubt that the debt is a double-edged sword. on one hand, it solves the necessary funding problems. on the other hand, it changed colleges capital struncture and made colleges carry heavy debt burden. if the debt is too heavy, colleges will face a loan risk when they are unable to pay off their due loans. we can find that college loan developed not in a good state. many colleges faced a higher pressure of payment and some are in trouble now. on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literature, this paper aimes at provincial colleges and introduces the states of colleges loan, and summarizes the main characters and questions of colleges loan.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analysed the risk which appeared in the course of loan and found the reason. at last, the author supply some suggestions which can play a role in ease and control the loan risk. key words collge loan risk management 第 1 章 绪论 1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保障,而高等教育是促进整个教育 事业发展的关键。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高校 扩招的教育政策。之后,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生迅速增加。1998 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 人数只有 108 万,1999 年扩招比例高达 47%,其后三年分别以 25%、17%、10%的速度增 长。 2006 年, 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由 1998 年的 360 万增加到 2500 万人, 跃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22%,到 2007 年已增至 23%。 短短几年时间, 高等教育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 变。 然而在巨大成就的背后,却是高校负债率的大幅上升,因为规模的扩张给高校的教 学资源,包括校区、宿舍、食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带来了巨大压力。要提高办 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改善办学条件,高校就要不断加大对硬件和软件建设的投入,这些 都需要充裕的资金投入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尽管国家的财政拨款在逐年增长,但增长幅 度远远满足不了高等教育扩招的需要。在学费收入增长空间有限、筹资渠道不畅的情况 下, 各高校不得不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其中, 向银行贷款, 通过“校银合作”的方式来获取资金成为各高校寻求自身发展的普遍模式。与此同时, 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出台了许多条款,在法律上为高校大举向银行借贷提供了依据。但是 负债是一把双刃剑, 它一方面解决了高校大规模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改善了办学条件, 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另一方面如果控制不好, 可能会使高校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 打破原有的资金平衡,影响高校正常运转,甚至可能使高校陷入债务危机中。 2007 年“两会”上, 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说: “巨额债务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 要因素,个别学校甚至资不抵债, 破产隐患凸显。 ”同年 3 月,吉林大学在其校内网 站发布通知称, “2005 年起,学校步入了付息高峰,每年支付的利息多达 1.5 至 1.7 亿 1999 年高校扩招:大众教育代替精英教育. 国内外民航及高校发展动态,2009(9). 建国 60 年 中国教育走过的辉煌足迹. 2010-04-21.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元,财务困境从 2005 年开始逐步显现” , “学校尽最大努力从财政部、教育部、地方政 府等相关部门争取了大量资金(如 2006 年就额外争取资金 1.05 亿元) ,同时想法设法 进行节支,如压缩预算 10%至 20%,预算执行中再尽量节省。 ”但也表示, “学校规模大, 各方面的资金需求量也很大,增收节支的成效很难体现,学校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 严峻。 ” 据中国社科院 2005 年 12 月 21 日发布的题为 2006 年: 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社会蓝皮书称,为了扩建和吸引人才,部分高校向银行大量举债,并且热衷于圈地和大 学城建设,如今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 1500 亿元至 2000 亿元之间,有的学校贷款已 达 10 至 20 亿元。 2006 年底, 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的一份有关中国高校贷款现状的调研 报告指出,公办高校的贷款规模在 2000 亿元2500 亿元之间。之后,北京大学教育学 院教育经济所设立了相关研究专题,其研究报告高校负债问题的专题研究中提到, “从全国来看,1998 年前高校负债还不被外界所关注,但截止 2007 年 3 月末,全国高 校贷款余额已达 2679 亿元,贷款收入已成为继政府拨款、学杂费收入之后各高校的第 三个资金筹措主渠道。 ”2007 年 7 月,新京报报道: “经过对 30 多所高校的调研,全国 政协即日在政协常委会上颁布了一份高校负债题目的报告。 报告称全国高校负债总额达 2500 亿元,且有扩大趋势。 ”但据教育部内部权威人士测算,如果计入工程建设方垫付 的资金,保守估计全国高等院校债务应为 4000 亿元。而2007 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披 露,到 2006 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 4500 亿元到 5000 亿元。2010 年 1 月 23 日, 昆明都市时报 报道: “云南省教育厅直属的 21 所高校,2008 年总负债 91. 8 亿元, 至 2009 年 6 月底,部分高校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按照企业的评估标准已接近或超过 了风险警戒线 50%。 ” 通过上面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校负债发展并没有呈现良性发展态势, 而是存在很多问题。随着还款期的到来,各高校面临的资金压力越来越严重。如何解决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学校考虑的重点问题。 2005 年“两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韩进提出, “要把化解学校的资金风险 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来考虑。 ”之后, 高校贷款问题一直为大家所关注。2007 年年 底,时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会议上表示,高校债务存 吉林大学自曝欠举债 向全校师生征集解决方案n. 北京青年报,2007-3-23. 第 1 章 绪论 3 在潜在的风险,要把高校负债问题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是国务院有关领导首次在公 开场合就高校负债问题发表意见。 2009 年 1 月 2 日,教育部明确表示,这一年的工作 要点之一是“开展高校债务风险的化解工作” ,这是教育部首次将“化解高校债务风险” 列入年度工作要点。 2010 年“两会”上,政府把加大高校投入提上日程。 教育部 2010 年工作要点中则直接指出要“扩大化解高校债务风险试点” 。可见,各方都对高校的 贷款问题越来越关注,希望寻找化解高校负债风险的途径。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利用银行贷款,高校盖起了崭新的教学楼、宽敞的图书馆、先进的实验室等教学设 施,规模也日渐扩大。可以说,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银行贷款有力地支持了高等 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与巨额贷款相对应的是巨大的本金和利息支付。一些大学校长 反映,“从太阳出山到落下,就需要付息十几万元,每天如此。” 从目前把学生学费 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高校来看,大学还本付息的前景非常暗淡。 我国基本建设贷款的期限一般为 68 年,从 2006 年开始,已经进入各高校还贷的 高峰期,许多负债严重的学校从财务核算上已经发生了严重困难,个别高校甚至资不抵 债,面临破产的窘境。在此背景下,研究和分析高校的贷款现状、存在问题以及问题背 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宏观管理 的依据,同时也为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强财务管理和预算,科学合理制定发展规 划提供依据。 本文旨在对难以得到政府足够财力支持的省属高校的贷款状况进行研究, 通过对位 于不同经济发展区域东、中、西部地区省份的普通高校贷款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 找出其问题所在,进而归纳出高校贷款的潜在风险及原因,并借鉴国内外关于贷款风险 的有效化解途径,找出具有普适性的化解高校贷款风险的思路,为解决省属高校贷款风 险提供政策性建议和决策参考,也为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概述 迄今为止,国外对于高校贷款风险的研究相对较少。在资料搜集过程中,笔者发现 “化解高校债务”首入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 “化解高校债务”首入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 司洪昌. 透支未来:大学大幅度贷款背后的隐忧. 教育与职业j,2006.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多是学生贷款,而高校贷款寥寥无几,这主要跟西方国家高校的资金来源有关。西方大 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 其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政府拨款、 学费收入、 社会和个人捐赠,银行贷款并不是主要的资金来源渠道。实际上,美国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出现了公办高校贷款办学的实践,但美国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却不多。 在 20 世纪 30 年代出现高校贷款办学后,美国联邦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以立法的形式为公立高校的贷款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 1950 年, 美国为缓解高校的住房 危机,在住宅法中专章对解决高校住宅短缺问题做了规定。该法第四章“高校住宅 贷款计划”规定,由联邦政府出资 3 亿元建立一个循环资金,为高校学生宿舍和教师住 宅的建设、修缮和改造提供 50 年的低息贷款,贷款的平均利率为 3%。 此后,1950 年 的住宅法又经过多次修改,不断为“高校住宅贷款计划”中提出的循环资金增加金 额。1961 年 6 月 30 日肯尼迪总统签署的综合住房法是最具发展的一次,其中关于 高校住房的条款规定:为高校提供的为期 50 年的低息贷款由 16.57 亿元增加到 28.75 亿元。 这在当时极大地缓解了高校住房不足的问题。1963 年,美国政府又颁发了历史 上第一部直接针对高等教育的联邦立法高等教育设施法 ,法案开篇就指出: “本 法批准向公立及其他非盈利高等教育机构设施的建设、改造和修复提供资助,或为学术 及其他相关设施的改进提供资助” 。 不难看出, 住宅法规定高校贷款主要用于宿舍 楼与教师住宅楼的建设,而高等教育设施法规定高校贷款主要用于教学和科研设施 建设。两部法律对高校能够通过贷款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 1965 年,约翰逊总统又签署了一部高等教育法 ,这是对 1963 年高等教育 设施法 的完善和补充, 该法的立法宗旨在于 “为了强化我们的学院和大学的教育条件, 并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贫困学生提供经济资助。 ” 法案的第二章对联邦应给予高校图书馆 建设的资助做了规定; 第三章规定对那些招收贫困学生所占比例较大或拥有较低财政资 源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建设经费; 第七章对高校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的条件、 年限、 利率、 贷款在各州之间的分配、贷款配套资金、贷款豁免等方面做了规定。此外, 高等教育 法还取消了 1963 年高等教育设施法对有条件接受补助和申请贷款的设施类型的 林莉. 中国高校贷款问题研究d. 厦门大学,2006. 应世昌. 美国家庭的居住现状及美国政府的住房政策调整j. 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92(3). higher education facilities act eb/ol./resources/facilities_bill.htm. u.s., congress, house, committee on education and labor. “the higher education act of 1965:report to accompany h.r.9567,89th,congress,1st session,1965”.h.r.89-62,1. 第 1 章 绪论 5 限制。 总体来说,1965 年的高等教育法是对有关教育法案的逐渐完善,它极大地满足 了这一时期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并为其提供了法律保障,因此没有出现大范围、 高额度的贷款行为。之后,美国的高等教育法又经历了数次修改,但却是由政府的 资助演变到贷款担保、利息补贴等,政府的扶持力度在逐渐减弱。不过,各高校开始在 政府的引导下利用资本市场来运作,如发行教育债券等。同时,各高校还设有基金会, 且运作比较成功,这就为学校的办学经费提供了保障。 此外,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跨越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阶段,已走向普及 化,高校规模扩张的需求并不强烈,而且高校都实现了现代大学制度,产权相对清晰, 自治能力也较强,即使有扩张需求,也很理性,不会出现盲目扩张的情况。因此,高校 对资金的需求相对稳定,很少需要向银行直接贷款,即使有,金额也较少,不会产生财 务风险,这也导致国外对高校贷款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1.3.2 国内研究概述 在我国,高校贷款办学是一项新兴事物。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学生上学不用缴纳 学费,高校也不用通过贷款筹措资金,学校的办学经费绝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当然也就不存在高校贷款风险问题。90 年代后期,尤其是 1999 年高校扩招以来,经费 不足和来源渠道单一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贷款经营成为多数高校促进 自身发展采取的措施。由于时间短,再加上这个问题具有跨学科性,所以对这个问题的 研究,较其他高等教育问题的研究,从总量上来看还相对较少,但这项研究对解决目前 高校贷款方面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看,对于高校贷款办学问题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贷款办学的原因与对策研究。随着还款高峰期的到来,部分高校陷入了“以贷还 贷”的困境,同时面临巨大的财务危险,所以贷款风险成为众多学者和高校乃至政府关 心和研究的问题。北京工商大学财务处的刘长泉认为,扩招是高校贷款的背景原因,而 国家政策起到了一个引导作用。针对这些原因,他从高校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关对策。 齐齐哈尔大学教授吕途、杨贺男从高校、政府、银行三个角度分别对高校贷款的原因 进行分析,并指出政府应加强对银行和高校的规范指导和监督,控制贷款规模,提高风 吴殿朝等. 国外高等教育法制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71. 刘长泉. 高校贷款的成因及风险防范j. 经营管理者,2009(20).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6 险意识。 河南工业大学吴士英认为高校扩建中盲目攀比加剧了贷款风险,深层次上是 由于高校性质与法律地位不明确,导致了还贷责任不明确。 宿迁学院财务处的宋小彩 从内外两方面着手,对高校贷款风险成因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政府的投入不足和银行 的贷款环境宽松促成了高校贷款风险,而高校内部管理不当加剧了债务风险,所以应内 外结合加强管理和监督,化解风险。 对贷款办学的现状分析。全国政协曾经在 2007 年政协常委会上公布了一份有关 30 多所高校负债问题的调研报告。其中表示,全国高校贷款总额已达 2500 亿左右。从总 体上看, 高校凭借自身力量基本不可能在规定期限内偿还本金,“雪球有越滚越大之虞” 。 湖北大学的冯浩、刘平曾经以湖北省为例,对高校贷款现状进行研究,他们指出,湖 北省属 33 所高校截止 2008 年底,贷款总计已达 1111308.7 万元,多为短期的流动性贷 款。其中:1 年期贷款金额 327202 万元,占贷款总数 29;13 年期贷款 346749.7 万元,占贷款总数 31;35 年期贷款 107997 万元,占贷款总数 10;5 年以上贷款 329360 万元,占贷款总数 30。多数高校由于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够、贷款规模过大、 缺乏切实可行的还贷计划而导致贷款处于恶性循环状态,越贷越多,直至陷入无法偿还 的局面。 河南理工大学王丽萍对湖北、重庆等其他地区高校的贷款现状进行阐述,她 认为负债现象屡见不鲜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投入不足,政策与投入不相配套,即使有项 目配套经费和省部共建经费也难以落实。 江苏盐城师范学院财务处的陈红艳认为,我 国高校负债具有普遍性,但负债规模与风险将继续扩大。虽然高校扩招步伐有所放慢, 入学人口却继续增长,学校基本建设仍处在关键期,高校必须继续增加投入,此外,各 高校经过前一阶段的建设后,负债问题出现,银行也加大对学校建设贷款的审查力度, 部分高校因贷款风险增加而被银行停贷,资金筹集难度增加。 对高校贷款规模的控制研究。 高校负债的规模大小对高校财务运作是否顺畅起着重 要作用。部分高校因负债情况严重,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按时还本付息,导致债务越积越 吕途,杨贺男. 高校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j. 企业经济,2009(1). 吴士英. 高校贷款风险成因分析j. 财会通讯,2009(9). 宋小彩. 浅议高校债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j. 商业经济,2009(10). 全国政协报告建议发行千亿国债解决高校债务. 2010-03-25. 冯浩,刘平. 高校贷款现状及化解对策探讨j. 湖北大学学报,2009(9). 王丽萍. 普通高校负债办学的现状、成因与风险特点研究j. 未来与发展,2009(2). 陈红艳. 高校负债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化解对策探析j. 科技经济市场,2009(9 ). 第 1 章 绪论 7 多而出现财务危机甚至财务风险,所以在多数学校资金不足,需通过不断的贷款还款来 促进发展时, 对贷款额度的控制研究就显得较为重要。 山东轻工业学院的李树爱等认为, 为了防范财务风险, 高校必须在保证人员经费和运转经费等必要刚性支出的前提下正确 预测贷款需求量、项目进度和资金使用计划,科学计算非限定性净收入,合理确定贷款 控制额度,降低贷款风险程度。在综合考虑未来经费收支增长、资金现值、事业基金中 一般基金的余额等因素后, 对可偿债资金进行计算并适当调整, 确定贷款控制额度。 山 东科技大学的李爱国和朱腾明认为,高校贷款既要考虑学校建设规模、发展计划对资金 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学校的偿债能力。如果贷款总额超过还款能力,就是使学校利息 费急剧增加,在事业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利息支出的增加必然减少人员经费与其他公用 经费的支出,从而导致教师队伍不稳,教学科研质量下降,进而严重影响学校的办学质 量和危害学校的办学声誉。因此,高校贷款规模不能超过学校的偿债能力,学校年度内 偿还贷款本金、支付利息的数额不能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行,这是合理确定高校贷款规模 最基本的标准。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黄明卿、石松华在分析和运用教育部发 布的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四个方面的不足:按一般 基金的 20%50%参与计算贷款控制额度不能普遍适用; 模型未给出非限定性净收入增 长率预测的具体方法;模型未对计算期数(n)进行具体期限指导;模型假定高校 事业在未来一定期间内呈稳定增长的态势,事实上高校事业稳定在一定水平(招生及在 校生规模稳定不变)时,该模型仍然是有效的。之后,针对模型的不足提出相关的对策 和建议。 对贷款办学的风险及防范研究。我国高校采取的负债经营方式,特别是高等学校作 为借贷主体的出现,导致了高校贷款办学风险的出现。而对于贷款风险,从不同角度研 究有不同的认识。兰州交通大学的刘振奎指出,高等教育风险按其成因分为系统风险和 非系统风险,而高校贷款风险既包含系统风险又包含非系统风险,主要形式有:政策风 险、财政风险、市场风险、质量风险和财务风险。 煤炭工业石家庄设计研究院财务处 的刘卫华认为,高等学校贷款风险包括高校财政风险、银行金融风险和政府财政风险三 李树爱等. 高校贷款规模与财务风险防范研究j.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05(3). 李爱国,朱腾明. 高校贷款规模与还款能力测算j. 煤炭经济研究,2004(4). 黄明卿,石松华. 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的改进j. 财会月刊,2007(4). 刘振奎. 高等学校贷款的风险分析j. 教育财会研究,2009(20).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种。 黑龙江工程学院的李楠认为,高校贷款风险在信用关系中产生并存在于借贷行为 的全过程,从形态上可分为五类:政策风险、经济、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规模风险和 管理风险。 厦门大学的丁毅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高校贷款存在着利率风险、经营风险、 财务风险、管理风险。 他们所提出的风险种类,应该说基本上涵盖了高校贷款中可能 存在的所有问题及风险,只是各个学校面临的情况可能有所差别。 对于高校贷款风险的防范, 研究者主要从如何保证贷款资金及时归还的角度进行研 究。如南昌工程学院教授李水弟和汪涛武认为,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面应共同努力, 化解高校债务风险。首先,政府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并开拓高校债市,拓宽 高校筹资渠道。其次,银行与高校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保持合理负债期限结构。而高校 方面,要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系统建设,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争取其 他收入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帅相志、许家明分别从高校负债办学风险 规避和巨额债务偿还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负债办学风险方面,他们主要强调政府的 宏观调控,即加强对高校贷款的前期审查,控制贷款规模;加强对贷款资金管理和使用 的监督,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益;建立贷款风险预警制度和大额贷款备案制度;实行高 校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规范高校贷款行为。巨额债务偿还方面,倡导“政府帮 助、学校筹集、银行调整贷款结构、社会参与” 。 厦门大学的林莉认为,解决高校贷款 管理问题的真正出路,在于理顺政府、银行和高校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套相互独立、相 互制约的贷前审查、贷中监督、贷后跟踪的科学贷款管理体制。 贷款风险检测与评价方面的研究。对于高校贷款,一般会通过模型来测算和评价其 风险。北京林业大学的于志刚在其硕士论文中认为可以通过年末债务资金构成指标、支 付能力指标、资金动用程度指标、趋势分析和发展能力指标构成负债风险预警系统来进 行控制。 厦门大学的丁毅在建立财务预警机制时,则考虑了债务负担状况、支付能力 和发展能力三个方面。 林莉则在其博士论文中对高校贷款保持适度规模的测算提供了 刘卫华. 高等学校贷款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 经济与管理,2009(6). 李楠. 高校贷款风险控制与防范机制安全j. 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4). 丁毅. 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管理研究d. 厦门大学,2006. 李水弟,汪涛武. 高校债务风险防范的思路与对策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9(5). 帅相志,许家明. 普通高校负债办学风险的规避与偿还对策j. 当代教育科学,2009(13). 林莉. 中国高等教育贷款问题研究d. 厦门大学,2006. 于志刚,高等学校负债风险控制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2006. 丁毅. 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管理研究d. 厦门大学,2006. 第 1 章 绪论 9 方法,设计了四级指标体系来对高校贷款的适度规模加以衡量:反映贷款与校收入状 况关系的指标;反映贷款与高校支出状况关系的指标;反映贷款与高校收支比例关 系的指标;反映贷款与高校流动资产关系的指标。并以举例的方式对这些指标进行了 测试和说明。 而河北北方学院的尉清平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综 合评价函数模型。 这些研究都为我们防范和预测贷款风险都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高校贷款风险的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为笔者提供了强有力 的理论支撑和直接性的指导作用, 但笔者通过文献分析发现, 这些研究多是理论性论述, 缺少实践性操作, 故计划以某所大学为主体, 对其贷款现状及问题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 但由于高校的债务问题是个敏感问题, 财务信息一般不对外公布, 使得调查以失败告终, 最终将目标定位在研究较少的省属高校上, 希望通过对整体省属高校的贷款情况进行分 析,找出问题和原因,从理论上给出一些化解和防范省属高校贷款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通过对有关高校贷款的著作、期刊论文、网站新闻、会议资料等进行搜索,然后阅 读、分析,根据研究的具体问题对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和整理,为研究的顺利展开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1.4.2 比较研究法 在对高校贷款状况进行阐述分析时,采用了横向比较,既有省份之间的,也有高校 之间的。 同时对国内外高校负债情况也进行了比较, 特别是在化解省属高校贷款风险时, 有针对性地选取了部分省市及国外的有效措施进行对比, 以期从中找出具有普适性的能 够为多数省属高校提供借鉴和参考的政策和建议。 1.4.3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在对高校贷款经营所引发的风险及原因探究等方面,采用定性研究法,在贷款状况 的分析中,运用定量分析法,通过数据和事实说话。 林莉. 中国高等教育贷款问题研究d. 厦门大学,2006. 尉清平,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高校银行贷款风险评价j. 会计之友,2009(12).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1.5 研究内容概述 1.5.1 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的内容由六部分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依据、研究目 的、意义、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等;第二章对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 和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第三章对我国省属普通高校的贷款现状进行阐述和 分析,从而找出省属高校贷款存在的问题及特点;第四章对省属高校贷款的潜在风险及 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从政府、高校、银行三个方面提出解决省属高校贷款风险的 对策和建议。 1.5.2 创新点 我国学者对高校贷款风险有一定研究, 但针对贷款问题较为严重的省属高校研究相 对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对省属高校贷款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并对不同地区贷款风险的 的化解途径进行梳理,为省属高校进行风险防范和化解提供参考。 1.5.3 不足之处 1由于高校财务信息对外保密,除了上级领导,个人很难深入到财务部门内部去 了解和搜集学校的具体贷款数据, 笔者只能在查阅分析相关文献和部分地区高校容易掌 握的数据的基础上,就高校贷款风险管理进行初步探讨,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2此研究中涉及到大量数据,但由于笔者对数据的敏感度不够,分析能力欠缺, 故在通过数据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导致对问题的挖掘不够。 3造成高校负债现状的原因错综复杂,虽然许多学者和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 析和研究,但目前对于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高校贷款风险还没有达成共识,笔者的研究 也只是九牛一毛,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需不断学习和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探索。 第 2 章 高校贷款风险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1 第 2 章 高校贷款风险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高校贷款风险的相关概念 2.1.1 贷款和高校贷款 贷款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按照一定利率和必须归还等条件出借货币资金的一种 信用活动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根据高级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广义的贷款泛指 “借贷的款项” ,它的贷方不是特定的机构或个人,而且不一定要支付利息;狭义的贷 款特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借款人所发放的借贷资金,需要在一定期限内归还,并 支付利息” 。 高校贷款一般是指狭义的贷款,是高校自身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款项,需 要按照贷款合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 其实质是高校对银行的一种 债务,主要用于高校自身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和基础设施改造等。自 1999 年我国实 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国家的财政拨款及其他资金来源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 所以向银行贷款成为众多高校的战略选择。贷款行为使高校在取得资金的同时,也要付 出一定代价,其代价的形式即贷款利息。 2.1.2 风险及高校贷款风险 1. 风险 风险(risk) ,在词典中解释为“危险;遭遇危难,损失或伤害等之可能或机会” 。 有学者说“风险是损失的不确定性” ;也有学者将风险定义为某一事件预期后果估计 中较为不利的一面。 但是,对这一基本概念,在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决策理论家和 保险学者中间都没有一个适用于他们各个领域的一致公认的定义。目前,他们对风险概 念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四种: (1)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机会) 。可能性是指客观事物存在或者发生的机 会,这种损失的可能性可以用概率来衡量。当损失事件发生的概率为 0 时,表明没有损 失的机会,风险不存在;当概率为 1 时,表明风险是一种确定性的事件,其存在的状态 刘均. 风险管理概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1. 许振珊. 银校信贷风险防范问题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06. 刘均. 风险管理概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1-12.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不容怀疑,也就不在风险管理的考虑范围内;损失可能性则意味着损失事件发生的概率 为 01 之间。 (2)风险是损失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又可以分为客观不确定性和主观不确 定性。客观不确定性是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偏离,这种偏离可以用数学、统计方法加 以度量。主观不确定性事个人对客观风险的评估,主观不确定性是同个人的的知识、经 济、精神和心理状态等方面因素有关的,不同的人面临相同的客观风险时,会有不同的 评价。 (3)风险是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偏差。这种偏差是可以使用统计学中的方法来 衡量的。 (4)风险是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概率。这一偏离的客观概率是可以运用数学、 统计学的方法估计出来的。 综合以上几种观点:风险的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风险是某种危机存在的可能性; 风险具有某种程度的危害性;风险具有一定的可度量性。此外,风险还具有客观性,即 风险的发生是有一定规律性的,这种规律性为人类认识风险、估计风险、避免风险和管 理风险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所以,在研究和进行风险管理时,应注意防止可能的风险 转化为现实的损失。 2. 高校贷款风险 贷款风险是由于法人企业负债经营而产生的,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资金运 作,如筹资、投资和日常经营等而面临的风险。一般可分为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财务 风险是指因借款而增加的风险,也叫筹资风险。经营风险则是日常管理和运营不善而导 致的风险。 高校作为非盈利性事业单位,其负债的主要形式是贷款,但负债不仅包括贷款,还 包括其他形式的债务。因此,高校贷款风险不同于高校负债风险,它是指高校在自身运 营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而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但由于贷款失当以及各种不确定因 素的出现,导致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给自身发展和正常运行带来负面影响以 及损失的可能性。 2.2 高校贷款的特殊性 2.2.1 高校贷款与企业贷款的区别 高校的性质以及高校贷款的用途决定了高校贷款与企业贷款相比有极大的不同。 第 2 章 高校贷款风险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3 1. 目的不同。高校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具有非盈利性,贷款是由于自身发展资金 短缺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从而 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教育服务和培养人才。企业贷款是为了使自身目标资本结构趋于优 化,目的是为了获取超额利润。 2. 期限不同。高校贷款主要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 。 故多为 5-8 年的中长期贷款,占用时间较长,且在还款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企业 贷款多为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收益,还款一般较为及时。 3. 补偿方式不同。高校贷款在投入使用后,只能通过学生的学费或其他方式筹措 到的资金来偿还本金及利息,无法在支出后得到补偿,这就为高校在后期偿还债务方面 出现风险埋下了隐患。而企业可以通过贷款扩大经营,在最终收益扣除成本后,将剩余 的利润投入下一轮生产经营,追求更多的利润,而贷款资金就在生产活动中不断得到补 偿。 4. 保证形式不同。我国贷款通则和担保法中都明确规定,高等教育设施 不能用来进行抵押贷款,高校不能作为担保单位为企业担保,企业也很难为高校担保。 因此,高校贷款方式多为信用贷款或账户抵押贷款。企业贷款常见的有抵押贷款、信用 贷款,也有担保公司的担保贷款。企业的抵押贷款跟高校的又有不同,可以以借款人或 者第三人的财产作为抵押物; 采用信用贷款的企业在资产和现金流量方面必须达到一定 指标;担保贷款则必须出让给担保公司一定的利润。 5. 管理组织不同。企业贷款多由企业自身管理,金融机构监督。高校作为从事教 学和科研活动的国有事业单位,国家财政拨款是主要的经费来源之一,因此,在贷款方 面,除了高校自身和金融机构有权对贷款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外,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必 须加强对高校贷款的管理和监督。 2.2.2 高校贷款风险的特征 1. 具有潜伏性。高等教育在短期内获得较大发展,使高校的风险意识较为浅薄,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自身偿债能力不足的担忧。 同时,高校的无形资产,如学校声 誉、人力资本、科研成果等的价值不易测量,如果高校在贷款到期后无法偿还,则对这 些无形资产价值的影响无法测量,产生的风险也更是难以计量。 高丽. 论高校贷款的必要性及风险防范措施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 马颖. 高校贷款风险管理研究基于 m 校的分析d. 东北财经大学,2007.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2. 具有分散性。高等教育活动的产品属性属于准公共产品,一方面具有私人产品 的性质,一方面又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这就决定了高校在出现贷款风险后,一方面由 自身直接承担,一方面又通过其他途径转嫁给政府,形成了风险的分散。 2.3 高校贷款风险的理论基础 2.3.1 银校合作理论 银校合作中的“合作”主要是指我国国有普通高校与国有银行之间在资金上所产生 和保持的正常借贷往来关系。所谓银校合作,就是银行与高校携手合作,发挥各自的优 势,共同办教育,促进教育与银行业的共同发展,是金融与教育事业的合作。 1999 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 我国做出了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 同时 提出了要办一流大学的设想。 从高校发展来说, 不论是扩大招生规模, 还是办一流大学, 都需要巨额的资金作为支撑。而在金融行业,金融体制改革使金融机构不仅越来越多, 而且竞争也相当激烈。各银行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都在转换机制,改变观念。面对 人们对教育事业的越来越重视,以及教育的国有性质,银行开始对教育事业的潜在市场 产生兴趣。于是,在高校资金短缺却又亟待发展的时候,银行开始积极寻求与高校的合 作,通过贷款既能解决高校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又能开拓其自身新的资金市场和业 务范围,同时因为教育的公有性质,还不会有呆账、坏账情况的出现。 “银校合作”成 为这一时期的一个新事物,并在全国迅速展开。同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部署 高校“银校合作”问题有关意见的通知的文件(教财厅1999110 号文件) ,正式肯定 了“银校合作”方法的合法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对贷款搞建设的顾虑。 1999 年 8 月 26 日,中国银行与清华大学正式签署了“银校全面合作协议” ,向清华 大学提供 10 亿元授信额度, 跨出了国内以商业银行总行名义与高等院校合作的第一步。 10 月 10 日,北京商业银行与清华大学也签署合作协议,向清华大学提供 10 亿元贷款 额度,并向该校捐赠 100 万元,设立“清华大学京行奖学金” 。 10 月 11 日,交通银行 与南开大学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向南开大学提供 5 亿元贷款授信和全方位金融服务, 南开大学将利用其知识优势,支持有关院系在交行开展教学科研活动。 12 月,中国农 王恒. 中国高校债务风险研究d. 青岛大学,2009. 王恒. 中国高校债务风险研究d. 青岛大学,2009. 廖秋林. 略论“银校合作”j. 教育财会研究,2000(3). 廖秋林. 略论“银校合作”j. 教育财会研究,2000(3). 第 2 章 高校贷款风险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5 业银行效仿中国银行,提供 5 亿资金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 2000 年 9 月,北京大学分 别从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获得 30 亿元的巨额授信额度,创下了当时中国银行 业一次性向高校给予信贷支持的最高纪录。 2001 年,教育部直属的 74 所高校中,已有 49 所高校向银行贷款,其中最多的高达 8 亿元,年末偿还贷款本息共 51.71 亿元,其中本金 48.4 亿元。 到 2005 年末,全部 金融机构对高校的贷款余额已有 2100.07 亿元,其中,工、农、中、建四家国有银行对 高校贷款余额共计 1361.9 亿元。 可以说, “银校合作”是一个双赢的“合作” 。从高校角度来说,首先,银行可以通 过长、中、短期贷款为高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如教学楼、宿舍楼、实验设备等提供必 需的资金; 其次, 还可以通过贷款业务支持高校开展科研活动及科研成果的转化; 再次, 为学校教职员工和在校学生提供各种个人消费信贷系列业务,如住房贷款、助学贷款、 捐助奖学金和信用卡、储蓄等个人金融业务; 另外,还可以为高校代发工资、代收学 费及承担“一卡通”的实施工作,提高高校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从银行角度来说,一 不仅有稳定的直接的经济效益,还可以拓展新的业务空间,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二可 以利用高校的知识教育优势充实自己的人才队伍。本文中的高校贷款是“银校合作”的 内容之一,也是最主要的内容,是高校以贷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与银行合作。当 然, “银校合作”的前景非常广阔,但并非没有风险,这就需要我们注意和防范,也是 本文研究的问题所在。 2.3.2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形成要从高等教育服务的产品属性说起。 美国著名经济学 家萨缪尔森 1954 年提出公共产品理论,他依据产品或服务在消费上是否具有竞争性和 排他性,将其分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提供,私 人产品由市场提供,而准公共产品则应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高等教育服务一方面具 有消费竞争性,即在既定的高等教育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厂安全培训成果汇报
- 教师情感素养培养-洞察及研究
- 低资源场景应用-洞察及研究
- 油墨厂耐己苯试验细则
- 2025-2026学年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一中八年级(上)入学英语试卷(含答案)
- 橡胶厂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
- 手印画DIY螃蟹课件
- 供应链实时追踪-洞察及研究
- 学生政治安全培训课件
- 扇形统计图课件讲解
- 汉字课第一课(汉语国际教育)课件
- 安徽省物业管理行业专题调研分析报告
- 2023国家电网作业安全风险管控典型生产作业风险定级库
- 英语外研八年级上册群文阅读课PPT 韩茜
- 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
- IE七大手法培训教材人机作业图
- GB/T 9766.3-2016轮胎气门嘴试验方法第3部分:卡扣式气门嘴试验方法
- GB/T 22751-2008台球桌
- 媒介经营与管理(课程)课件
- 《智慧养老》方案ppt
- 村民森林防火承诺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