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联句诗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联句诗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联句诗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联句诗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联句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唐代联句诗研究 姓名:崔俊娜导师:莫道才教授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方向:唐宋方向年级:20032003 级 中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对唐代唱和诗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者们也开始留意唱和诗中一种特殊 的形式联句诗,但笔者所见之文章多因联句诗总体创作成就不高的原因,或笔墨过 于节省,或泛泛而谈、不够深入,或者囿于点的探讨和积累,对联句诗特别是联句诗发 展黄金期的唐代尚缺乏进一步详细地整理和系统研究,这一现状使我确定了以唐代(高 祖武德元年 618 年宣帝天佑四年 907 年)联句诗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在研究对象确 定后,针对目前联句一词或者说联句诗这一概念运用混乱、各言其是的现象,予以认真 分析、考辨,最后确定以游国恩的定义为本文研究的基础和标准,即“在同题同韵的原 则下,二人以上,每人作一句或数句,凑合成为一首诗,名联句诗。”这进一步廓清了 本文研究的范围。在之后写作中,我重点结合时代文化背景、文人心理流变揭示联句的 兴衰,呈现唐人诗性的交际方式和生活方式;对联句作品运用传统的文献考证和文学评 论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内容和形式予以冷静客观地阐发和评价,还原作品的真实。 对联句诗作历史的整理,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联句的起源问题。但目前很多学者 将联句的起源和对历史上第一首联句诗的考察绞结在一起,众说纷纭。在对诸说梳理之 后,我认为尚书中虞廷庚歌,诗经中的式微、鸡鸣 , 左传中的 大隧歌 、 筑城讴 都只是联句的起源和萌芽,而柏梁台诗才是第一首联句作品。 魏晋南北朝是联句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严格意义上的柏梁体联句在这一 时期形成和定型,五言人各四句的联章体是这一阶段联句创作的主流,也奠定了之后这 种联句形式的主要格局,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联句诗还显示了联句由“章”向“联” 的转变。这些都为联句诗在唐代的极盛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方法。 联句诗发展到唐代,迎来了它的高峰期。虽初盛唐出现有短暂的沉寂,但之后爆发 的力量确是前所未有。在阅读中晚唐联句作品的过程中,我又发现参与联句的诗人都呈 现出稳定的群体性特征:每次联句都有发起人或组织者,有相当数量的固定成员以形成 一个群体。于是我借用了四川大学王胜明先生划分集团的方法,纠正其讹误, 按时间顺 序重新列表总结了以严维、颜真卿、皎然、韩孟、刘禹锡、李益、段成式、皮日休为核 心的八大联句群体,并依次展开分析,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创新之处我都作了重点解读 和剖析。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开掘出联句对于诗歌研究特别是唐代诗人诗作研究的一 些重要价值和新的理解。如:某些杂言联句诗因创作环境和形式与词的完全接近,使我 们不得不相信联句与词的起源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联句以游戏心态为之的创作心 理,揭示了文学自觉、完善过程中的一种走向,进一步推进了古代文人以文学为消遣的 iii on joint sentences poem of tang dynasty name:cui junnatutor:professor. mo daocai speciality:chinese classic literature research direcition:literature of tang and song dynastygrade:200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owing concern on the antiphony of tang dynasty, researchs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joint sentences poem. to my point of view, the reason of low achievement of poem- joint sentences is the insufficience of further study and the limitation of reserch range, particularly the joint sentence poem of tang dynasty lacks further reserch and integrate reserch system. so i determined to make the joint sentences poem of tang dynasty ( the 1st year of gaozu wude- the 4th year of xuandi tianyou ,year 618 year 907) to be the study subject of my thesis. after the diedntify of subject, and study views of different researches,i take the concept of mr. you guo en:joint sentences poem is a poem which made of 2 or more than 2 people, and the poem adopt the same title and same rhythem.this concept furtherly define the scope of study.in my writing , i focus on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s of writers, shows the living style and social contact of poets of tang dynasty.using the traditianal way of literature study and literary criticism, analyze the contence and structure of joint sentenses poem, reinstate the jenuine works to the readers. on the history of joint sentences poem, the first problem is the origin of joint sentences poem. many scholars link the origin of joint sentences poem with the first oint sentences poem, different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views.after study and analysis, i think yu ting geng geof shang shu , shi wei、 ji mingand nv yue ji mingof shi jing , da sui geand zhu cheng ouof zuo zhuanare the origin of joint sentences poem, bo liang tai shiis the first joint sentences poem. wei, j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is an important step of the joint sentences poem development. in this step, the joint sentences poem became mature and formed its structure.the mainstream of this dynasty is to make a “ wuyan”poem by cintributing 4 sentences by each poet.this is also the main form of chinese joint sentences poems,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hange from “ zhang”to “ lian” . these provided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creative ways to the the prosperity of the joint sentences poem in tang dynasty. joint sentences poem reached its peak in tang dynasty, although there are short scilence in early tang dynasty, but the later outbreak is unprecedented.in the course of reading, i found a collective feature of tang poets: there is always a founder or organizer of a joint sentences poem , and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members to form a fixed group.so i use the grouding 1 引言 一课题来源和意义 在翻阅全唐诗和有关唐代文学的研究资料时,我经常会注意到这样的字眼: “柏 梁体”、“联句”,出于好奇和研究兴趣,我查阅了与此相关的材料,但遗憾的是,在 现在通行的文学史、诗歌史中很少有章节涉及到联句,有也是被置于杂体诗中与回文诗、 离合诗等一笔带过,联句的研究难道没有意义吗?带着这个疑问我对联句诗做了初步收 集,结果发现:全唐诗有七卷、共一百三十五首都是联句诗,参与联句创作的诗人 从初唐到晚唐都络绎不绝,其中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韩愈、孟郊、白居易、刘禹 锡、皮日休、陆龟蒙等等。这么多诗人参与其中,产生如此多的作品,难道是一种偶然 吗?在搜索历代经史子集的文献资料后我又得到有关“柏梁体”的资料四百七十条, “联 句”资料八百余条,而其中提到唐代联句的又有不少,且多集中在韩孟联句上。既然古 人都曾如此关注、评论联句诗的创作,那么今天对联句做一个系统完整的研究就应该是 一项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工作,这样文学史和文体史的研究才会更完整。 另一方面,“联句”作为一种特殊的作诗方式,自然存在着众多特点,对这些特点 的关注,也从一个侧面引发我们对目前诗歌研究领域中许多热点问题的进一步探索。例 如:从“联句”需要多个诗人参与的特点来说,是对古代文人群体的形成与创作极其重 要的一部分研究。从“联句”以游戏为之的心态特点言之,则对长期以来理论界存在的 诗歌“游戏说”、古代“语言游戏”的认识也是一层深入。而其中一部分类似词的“联 句”,对词的起源更提供了一种新视角的观察。 二研究成果和现状 就“联句”这一选题,在研究界关注者不多,大多数仅在其研究著作中泛泛提及, 做深入分析的就笔者目之所及,现有的论文、著作不到二十部。且多集中在柏梁台诗 和韩孟联句的个案研究上,二者其实属于一部作品和一个诗人个体研究的扩展。 对“柏梁台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它的真伪和产生年代的考证,这一论题从清代 顾炎武到当代陆钦立、游国恩、王力先生都有相关论证,但观点不一,详见第一章“联 句”溯源考证部分。 对韩孟联句的研究,则主要是对韩孟唱和诗争新出奇特点的引证和评价。做深入文 本分析的有刘益国的论韩愈联句 1;南京大学的何新所韩孟联句诗探析2。其中 何文对韩孟联句的入集情况和创作心理等问题作了细致剖析。 除了个体研究外,群体联句研究则以蒋寅先生的大历诗人研究 3为代表,他对大 历时期浙东、浙西两个诗人群体联句现象作了作品的整理和文本的分析工作,为联句诗 的诗学结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视角。此外,王胜明的论唐代联句诗的特征 4对唐代联 句诗作了初步勾稽,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但该文又失之于简略,还只 2 是框架式的论述。对宋代联句诗的研究则以何新所宋代联句诗考论 5为代表,该文对 宋代的联句诗进行概括和分析,第一次给我们展现了唐以后联句诗的风貌。 在看到“联句”研究已取得上述成果的同时,我们也遗憾的发现,对于“联句诗” 这样一个主题,系统的历史整理是匮乏的。上面提到的蒋寅先生的大历诗人研究中 第一次简单回顾了“联句诗”在大历之前的历史,拓宽了这个主题的研究视野。而北京 大学出版社于 2001 年 6 月出版的贾晋华先生的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则是一 部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尽管他研究的重点不在“联句”,但他对唐代重要诗人群体的 唱和作品的辑录整理则无疑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文献基础。 日本国家对“联句诗”的关注相对要早一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与他们研究 本国历史上“连歌”、“俳句”史有关。但一般都是以一个历史分期和单个作家的“联 句诗”作为研究对象,如向岛成美的六朝联句诗考;埋田重夫的白居易韩愈 联句诗联句形成史位置 关于白居易和韩愈的联 句诗:以其在联句形成史上的地位为中心;赤井益久大历期联句诗会大历时期的 联句与诗会 6 。这些资料因为笔者目之所限,已无法见其全貌,只在蒋寅先生的大历 诗人研究中得到一点介绍,这也是本文资料收集上的一个遗憾。 总体言之,“联句诗”的研究在近几年才重新得到人们的关注,对各个历史时期的 研究都有了一些成果,但同时又都是囿于点的探讨和积累,尤其是对诗歌黄金期的唐代 尚缺乏进一步的整理和系统研究,这一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研究范围与研究思路 1、“联句”和“联句诗”的概念 联,说文解字耳部 : “联,连也。 ”段玉裁注: “周人用联字,汉人用连 字,古今字也。 ”而连者,乃“为凡相连属之称。 ” 7 句,最初读u, 说文解字释为“曲也” 8。作为一个能够表达完整意义的语言单 位即句子是后起之意。如庄子骈拇 : “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 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 9司马彪注: “窜句,谓邪说微隐,穿凿文句也” 。10 “句”后来渐渐固定为古人对文辞中一个自然停顿单位的泛称。 因汉人习用“连”字表连属之意,故“联句” , “六朝以前谓之连句 ”(赵翼瓯 北诗话卷三) 11, “连句”一词首见于汉王充论衡效力 : “其才劣者,笔墨之力尤 难,况乃连句结章,篇至十百哉! ” 12这里的“句”是作为文章当中一个基本构成单位而 言的,和“字”、“读”、“章”、“篇”相对应而称。文辞语义已尽处为“句”,未 尽而须停顿处为“读”。“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文心雕龙章句 ) 13所以 这里的“连句” ,意为连缀文句以成章。 作为一种作诗方式,则始见于梁沈约所撰宋书谢晦传 14: 世基,绚之子也。有才气,临死为连句诗曰: “伟哉横海鳞,壮矣垂天翼,一旦失风 3 水,翻为蝼蚁食。 ”晦续之曰: “功遂侔昔人,保退无智力。既涉太行险,斯路信难陟。 ” 这是目前联句诗所见史料当中最早的一则史料,但却不是最早的一首联句诗。 (关于 最早的联句诗,目前仍众说纷纭,详见第一章考辨)但这里的“连句诗”已经成为一种 诗体的名称,形式代表了魏晋六朝盛行的人各一章的“联句诗” 。它重点强调的是“连” 。 即联句须由两人以上共同完成一首诗;用韵上,要押同一韵部。 “连句”则是“连句诗” 的成诗方式。 之后“联句”或“联句诗”在参与的人数、篇幅、规则上都有变化,但总体上仍遵 循着最初联句的这些特点,“联”仍作连接之意。“句”则是一个变动的意义单元。它 可以是一句、两句(一联)、四句(一章)或者不定数句,都属于连“句”。 第一次将联句作为一种作诗方式进行定义的是清人王兆芳,他在文体通释中称: “联句者,作诗不一人,共以句相属也,主于众才合韵,属词接声。” 15这一定义包含 了“联句”的作者和用韵的基本要求。今人提及“联句”时多用这一定义,但多人同韵 作诗就一定是联句吗?这里我们不得不先来看联句与唱和、同题组诗之间的关系。 褚斌杰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指出:“古人用诗歌相互酬唱、赠答,称为唱和, 或称倡和” 16。按这一定义,联句无疑也是唱和的一种,它不仅符合唱和必需的两人或 两人以上参加、唱与和间意义要相连的基本要素,并且联句和次韵唱和在用韵上也都限 于押同韵部字,这些是联句与唱和交互的部分。但联句作为一种特殊的唱和方式,它又 有着区别于其他唱和方式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 那就是: 参与联句的诗人相互唱和是 “为 了”共同完成“一”首诗,而不是各自完成一首来唱和。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不仅将联 句从唱和中分离出来,独立为一种特殊的唱和方式,而且也与大量同题多人所作的组诗 区别开来,从而廓清了“联句”所包含的范围。 “联句”方式确定之后,“联句”或“联句诗”的定义也就豁然了。在读游国恩先 生柏梁诗考证一文的过程中,我发现游先生对“联句诗”或“联句”的概括更为科 学严密,遂引于此,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在同题同韵的原则下,二人以上,每人作 一句或数句,凑合成为一首诗,名联句诗。” 17这是对“联句诗”的定义,也是对联句 方式的定义,即:在同题同韵的原则下,二人以上,每人作一句或数句,凑合成为一首 诗,这种作诗方式就叫“联句”。 “联句”是一种作诗方式,“联句诗”是以“联句”方式写就的诗,宋代以后还产 生有“联句词”。这是他们间的区别。但长期以来,“联句”在“联句词”产生之前也 时常作为“联句诗”的代称。 此外,我们还需注意:“联句”除可称为“连句”外,还可称为 “联诗” ,唐代唐 彦谦汉代诗: “联诗微弱絮,思友咏甘蕉。 ”又称为“连珠” ,独孤及仲春裴胄先宅 宴集联句赋诗序 : “日新无已,今又成昔,不纪而赋之,如春风何?其演为连珠,以志 此会” 。清代又可称为“联吟”,如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 “日落时登土山观晚 霞夕照,随意联吟” 。 18又称为“联韵” , 镜花缘第六九回: “偏偏公主又要联韵,及 4 至轮到妹子,又是险韵,想了许多句子,再也压不稳” 。 19 2、研究思路: 确定了以“联句”和“联句诗”为研究对象之后,又考虑到联句诗发展到唐代,呈 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情况,其后联句皆受其影响而未能有大的超越,故进一步确定以有 唐一代(高祖武德元年 618 年宣帝天佑四年 907 年)的联句诗为研究范围。 在研究对象和范围确定后,结合时代文化背景、文人心理流变揭示联句的兴盛,呈现 唐人诗性的交际方式和生活方式;对联句作品则运用传统的文献考证和文学评论相结合 的方法,对其内容和形式予以冷静客观地阐发和评价。 第一章“联句”溯源及唐前发展概况 第一节“联句”溯源考辨 “联句”作诗始自何时,历代文论家看法不尽相同,现大致梳理有以下几种: (一)韩愈说 这一说法源自对雪浪斋日记 : “退之联句,古无此法,迺自退之开辟也” 20这一 则材料的一种理解。 雪浪斋日记 ,未著撰者,原书已佚,亦不见诸家著录。只散见于宋代各种诗话中。 这句话今天读来实际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者可以理解为退之联句乃联句之祖,一者可 以解为退之联句相对于以往的联句是一种创新。前一种理解如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在保存雪浪斋日记的这一条记载之后,指出: “余观谢宣城集有联句七篇, 陶 靖节集有联句一篇, 杜工部集有联句一篇,则诸公已先为之,至退之亦是沿袭其旧。 若言联句自退之斩新开辟, 则非也。 ” 21 对 雪浪斋日记 的批驳显然是建立在已将 雪 说理解为退之联句为联句的缘起这一层含义上的。此后,清王元启在读韩记疑中也 说:“(唐韩愈)远游联句 ,旧注:联句,古无此法,自退之始。按:三百篇 中已备此体, 邶风式微诗每章首二句黎侯问辞,末二句黎臣答辞,此皆后人联句之 祖。旧注非是。 ” 22 反驳旧注( 雪说)的角度与胡仔如出一辙。 雪浪斋日记虽然对他的作者现在还有很多争议,但从其记录韩愈和宋代诗话的 收录情况来推测,可以肯定作者应是晚唐至宋代人。而晚唐至宋联句正兴,这一时期的 诗人即使对联句诗的缘起有争议,但也不应当认为联句始自韩愈,因为韩愈之前著名诗 人陶渊明、谢眺、鲍照、何逊、庚信、李白、杜甫都有优秀的联句诗作品,就唐而言联 句也非始自韩愈,这一点唐代人应该是认可的,不会犯这样明显的错误。 所以,宋人胡仔和清王元启对雪浪斋日记中的这一条记载应该是一种误解。意 即雪浪斋日记的作者并没有认为联句之始为韩愈的意思, “韩愈说”原本可能就不存 在。而另一种理解才可能是作者的本意。即指韩愈在联句诗创作上能够摆脱联句旧法, 5 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这种理解一方面是符合韩愈联句诗的实际创作特点的(这一点在后 面有专章论述) 。另一方面也暗合雪浪斋日记以“语新意妙”为评价标准的艺术主张, 如评价退之的征蜀联句云: “始去杏飞蜂,及归柳嘶蛩,语新意妙” 。 23清代赵翼也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说: “ (联句)是古来原有此体,特长篇则始自昌黎耳。 ” 24这指 出了韩愈联句诗的创新之一。 (二)陶渊明说 这一说法源自对明人吴讷文章辩体序说中:“按联句始著于陶靖节集 ,而盛 于退之东野。考其体,有人作四句,相合成篇,若靖节集中所载是也。 ” 25这句话的理解。 同时代人陆深在俨山外集中指出: “吴文恪公讷,吾乡常熟人。所著文章辩体 一书号为精博,自真文忠公正宗之后,未能过之。但联句小序谓: 联句始著于陶靖节, 而盛于东野退之。 则失考矣。若论联句实始于赓歌,而柏梁之作其体著矣。 ” 26对吴讷 的反驳同样出自先入为主的对吴讷说的理解。 今天看来,吴讷在文章辩体序说中的这句话还可以理解为:联句在作家作品集 中出现是第一次。因为在陶渊明之前,联句只有柏梁台诗和贾充与妻李夫人联句 两首完整的联句作品,分别载录于古诗类苑和玉台新咏卷十。由“始著于陶 靖节集 ”推断出联句始于陶靖节是陆深的失误。 (三)虞廷庚歌说 据尚书虞书益稷载:“帝乃歌曰: 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 皋陶拜手稽首乃赓载歌曰: 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又歌曰:元首丛 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 27 舜帝以人的身体作比喻,元首喻君,股肱喻臣,作诗曰: “股肱大臣们如能尽忠尽竭, 为人君之助,则人君之治、百官之业都会熙然而兴。皋陶见舜帝将众望归于臣,便又代 臣续诗, 认为: “只有人君贤明于上, 人臣才得以尽忠于下, 万事乃安。 第三句 “又歌曰” ,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作“舜又歌” ,认为是舜帝又续;孔颖达则认为是皋陶续,云: “(皋陶)既言其美,又戒共恶,元首之君丛脞细碎,则股肱之臣懈怠缓慢,众事悉皆堕 废,言政之得失由君也。 ” 28 无论“又歌”是谁又歌,都说明它是一首君臣二人的续诗。孔颖达释“赓载”曰:“赓 续载成也。 ” 29赓者,续也;赓载,即续成之义。所以,后人由此认为“赓歌”即是续诗, 将其看作最早的一首君臣联句诗。 持此看法的如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十七唱和联句云:“唱和联句之起, 其源远矣。自舜作歌,皋舞踢言赓载,及柏梁联句 ,至唐朝,文士唱和联句固多, 元稹作春深题二十篇,并用家、花、车、斜四字为韵,白居易、刘禹锡和之,亦同 此四字。令狐楚所和诗多次韵,起于此。 ” 30 而今人刘益国认为, “ 书益稷皋繇赓载之歌乃是和诗,不是联句” 。联句中“每 个人所吟咏的只是联句诗中的一些诗句或章节,而和诗则是一首首独自成篇的诗章” 。也 6 就是说,刘益国认为舜帝与皋陶所作的三句诗都可独立成篇,只能称得上“具有联句诗 唱和的因素” , 31而不能算作联句诗。虽然舜帝和皋陶当时并没有刻意联句作诗的意图, 全诗也没有诗题,但我们从诗歌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来认真分析这首诗,会发现皋陶和舜 帝所作的三句诗意思前后贯通,紧密相连,单独抽取出其中任何一句都不能表达一个完 整的意义,只有将两个人的诗合起来才能构成一首完整的诗歌。所以就这一意义上说, 虽然虞廷庚歌还不是有意识的联句作诗,但仍可以算作联句诗最初的萌芽形态,是一种 不自觉的“联句” 。 (四) 诗三百说 1、 式微说 式微属诗经邶风 ,共二章八句: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宋人吴聿观林诗话云: “刘向列女传以为式微之诗,二人所作。一在中 露,一在泥中,卫之二邑也。或以为联句之始。 ” 32 宋方勺泊宅编 、清吴景旭历代 诗话中也认同刘向之言, “其理或然,此则联句所起也” 。 33 查刘向之列女传 ,刘向认为式微是卫国黎庄夫人与其傅母闵夫人的联句: 黎庄夫人者,卫侯之女,黎庄公之夫人也。既往而不同欲,所务者异,未尝得见,甚不得意。其 傅母闵夫人贤,公反不纳,怜其失意,又恐其已见遣,而不以时去,谓夫人曰: “夫妇之道,有义 则合,无义则去。今不得意,胡不去乎?”乃作诗曰: “式微式微,胡不归?”夫人曰: “妇人之道, 壹而已矣。彼虽不吾以,吾何可以离于妇道乎! ”乃作诗曰: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路?”终执贞壹, 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君子故序之以编诗。 颂曰:黎庄夫人,执行不衰,庄公不遇,行节反乖,傅 母劝去,作诗式微,夫人守壹, 终不肯归。 清王元启在读韩记疑中认为邶风式微是黎侯与黎臣的问答之辞, “近人孙 作云又以为此诗乃人约黄昏后时,一对幽会男女的问答之词” 。 34虽然对此诗的内容 有着诸多争论,但不管哪种解释,都无一例外地认为式微是最早的联句诗。 其后孔颖达为此诗作疏时认为式微乃“陈黎臣之辞而在邶风者,盖邶人述其意 而作,亦所以刺卫君也” 。 35从式微的内容到它的收录并不一致来看,孔颖达的解释 似更为合理。由此观之, 式微更应当是一首代言诗,是邺人在诗中记录了二人的一些 对话。所以,此诗不能算是二人联句,而只是含有对话体的诗歌,如后来的陌上桑 、 上山采靡芜 、 孔雀东南飞等等,认为联句诗始于式微是不恰当的。 关于这点,清人赵翼也早有驳斥:“ 式微之诗,盖二人所作,以为联句之始,此 未免附会。 ” 36游国恩先生也说:“昔人有谓式微一诗为联句诗者,恐不可信。 ”37 确是明见。 2、 女曰鸡鸣 、 鸡鸣说 女曰鸡鸣属诗经郑风 : 7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鸡鸣属诗经齐风 :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一书中为女曰鸡鸣作题解时认为其: “是一首新婚夫妇的 联句诗。诗用对话、联句的形式,表现了一对新婚夫妇情投意合、欢乐和好的家庭生 活,可尊为联句诗之祖。 ” 38 贾一震在赋比兴的界定及其相互间关系一文中,认为“ 齐风鸡鸣则是情文 并茂的夫妻联句之体。男女互置,其神韵婉然不同。若解为男先女后,则诗义为从此 天子不早朝之始因,只不过其妻在关头说以大义。若解为女先言则诗义为妻谏夫早朝, 而夫亦在关头从了大义。 ” 39 而这种观点和上述认为式微是联句诗的角度相同,都只看到了诗中含有两个人 的对话,而没有注意到女曰鸡鸣 、 鸡鸣也只是代夫妻歌的代言诗,而并不是真正 意义上的联句。 (五) 左传说 隐公元年,郑庄公克其弟于鄢,并放其母姜氏,后悔之,遂从颍考叔之见,阙地及 泉,与其母隧而相见, “公入而赋: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 大隧之外, 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 40 焉化志认为 “庄公与姜氏的赋诗, 则的确可视为联句形式的滥觞” 。 41并又举 左传 宣 公二年华元与筑者的“对歌” : 宋城,华元为植,巡功。城者讴曰: “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 ”使其 骖乘谓之曰: “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役人曰: “从其有皮,丹漆若何?”华元曰: “去 之,夫其口众我寡。 ” 42 这里记载的是华元作为筑造宋城的监工,去巡查工程的进度,却遭到筑城者的讥笑, 双方相互回敬的“对歌” 。先是筑城的役工嘲笑华元:鼓着蛤蟆眼,腆着肥肚皮,你这战 场上弃甲而逃的败将,大胡子呀,大胡子,战败逃回还来监督我们。说华元战败逃回是 指公元前 607 年,郑国(在今新郑一带)联合楚国攻打宋,华元、乐吕作为宋国将领带兵 作战,结果宋军大败,郑国囚禁了华元,杀死了乐吕,割下一百只被打死的宋国将士的 耳朵,才将华元放回,华元放回之后,作了筑城的监工。这里筑者意在嘲讽华元在敌人 面前狼狈不堪,在役人面前却耀武扬威的丑行。华元听了,当然非常恼火。于是让他的 马夫替他回应: “有牛尚有皮,犀牛皮更多,弃甲算个啥?”筑城者一听,立刻又回赠道: “就算你不缺皮,铠甲也要涂红漆,丹漆岂易得”?听到这里,华元道: “你们人多嘴杂, 8 我寡不敌众,走了” 。 从早期诗歌创作的形式来说,最初的诗歌本就是来自民间的集体创作。先民们在集 体劳作时每人唱一两句,合成一首夯歌,是很常见的现象。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举 德国格林兄弟关于原始诗歌的“群众合作说” ,认为: 群众合作诗歌的程序有种种可能,有时甲唱乙和, 有时甲问乙答,有时甲起乙续,有时甲作乙改。 如此继续前进,结果就是一首歌了。这种程序最大的特点是临时口占(improvisation) ,无须预作预 演。 43 “虽然此说出于推测,也不无争议意见,但也没有人能以铁证去完全抹煞。按照这 种理论,几乎所有集体创作的民歌,都带有联句的性质。 ” 44 左传中的这两首“对歌” ,其实和尚书稷益中舜与皋陶庚歌、 诗经中 式微和鸡鸣的形式没有多少区别。它们都只是包含了联句唱和的一些因素,主 观上不是和作完成一首诗,更像是对话,因而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联句。 正如焉化志在杂体诗通论中所云: “ 诗经中的鸡鸣 、 式微等篇、 左传 中的大隧歌 、 筑城讴等篇,已出现联句为诗的萌芽,但其创作形式并不明确,和 后来约定程序、有计划创作的联句有雏形和成体之分” 。 45 (六)贾充与李夫人联句说 这一联句始见于南朝陈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卷十,题为贾充与妻李夫人连句三 首 46。 “三首”实为人各三句,连为一首。 室中是阿谁?叹息声正悲。 (贾充) 叹息亦何为?但恐大义亏。 (李婉) 大义同膠漆,匪石心不移。 (贾充) 人谁不虑终,日月有合离。 (李婉) 我心子所达,子心我所知。 (贾充) 若能不食言,与君同所宜。 (李婉) 据晋书记载,贾充字公闾,累仕魏晋,历官尚书令、司空、太尉。充初娶李丰 之女李婉为妻。李氏淑美有才行,李丰得罪被诛,李婉亦坐流徙,充后娶城阳太守郭配 女郭隗,后李婉遇赦得还,帝特许贾充兼置左、右夫人。郭隗性妒而不许,贾充只得为 李氏筑室别居,不得往来。此诗殆贾充前去看望李婉时,二人之间的感情表白。 全诗用韵和柏梁诗一样,都用了相同的韵脚。但内容上, 贾充与妻李夫人联句 将柏梁诗君臣间的歌功颂德转向了男女间的相思别情。形式上,又突破了柏梁诗 人各一句体,开创了人各两句体的联句诗。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一首对话体的 联句诗,在联句史上别具一格。 虽然学术界目前对柏梁诗之真伪还不能下定论,但对晋初贾充与李夫人联句还 是认可的。说这“是比较可信的一首最早的联句诗” , 47 “可算是联句诗的鼻祖。 ” 48 (七)柏梁台诗说 9 汉书武帝纪载:元鼎二年(公元前 115 年)“春,起柏梁台”。颜师古注: “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之”,故名“柏梁台”。在柏梁台建起后的第八年,即元封 三年(公元前 108 年) , 武帝“诏群臣二千石有能为七言者,乃得上坐。”武帝先吟道: “日月星辰和四时。 ”梁王、司马、丞相等共二十七人按地位官职的高低依次续之,这就 是传为文坛盛事的柏梁台君臣联句。 49 日月星辰和四时(帝) 骖驾驷马从梁来(梁孝王) 郡国士马羽林材(大司马) 总领天下诚难治(丞相石庆) 和抚四夷不易哉(大将军卫青) 刀笔之吏臣执之(御史大夫倪宽) 撞钟伐鼓声中诗(太常周建德) 宗室广大日益滋(宗正刘安国) 周围交戟禁不时(卫尉卿路博德) 总领从宗柏梁台(光禄勋徐自为) 平理清谳决嫌疑(廷尉杜周) 修饰舆马待驾来(太仆公孙贺) 郡国吏功差次之(大鸿胪壶充国) 乘舆御物主治之(少府王温舒) 陈粟万石扬以箕(大司农张成) 擞道官下随讨治(执金吾中尉豹) 三辅盗贼天下危(左冯翊盛宣) 盗阻南山为民灾(右扶风李成信) 外家公主不可治(刺兆尹) 椒房率更领其材(詹事东掌) 蛮夷朝贺常会期(典属国) 柱枅樽栌相支持(大匠) 枇杷桔栗桃李梅(大官令) 走狗逐兔张罘罳(上林令) 齧妃女唇甘如饴(郭舍人) 迫窘诘屈几穷哉(东方朔) 全诗作者 26 人,每人一句,各言自己的职责。 1.真伪辨 就目前为止,对柏梁台诗进行过系统辨伪主要是清代顾炎武和今游国恩先生。顾炎 武在日知录卷二十一中指出, 柏梁诗 “本出三秦记 ,云是元封三年作” ,而考 10 之于史记 、 汉书 ,则元封三年和诗下所注作者的年代之间、诗作者的人名、官名之 间存在着时间和内容上的矛盾,经“反覆考证,无一合者。 ”由此,断定柏梁诗 “盖 是后人拟作,剽取武帝以来官名及梁孝王世家乘舆肆马之事以合之,而不悟时代之 乖舛也。”这种说法提出之后,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很长时间内确为不易之论。 50 而后,今人逯钦立先生在汉诗别录二柏梁台诗校注中一方面认同顾说 确为的论。另一方面指出顾说之误,考证载录柏梁台诗最早的古籍,是西汉旧记东 方朔别传及汉武帝集 ,而非三秦记 。而且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 135 年)也已 有大司农之官,这与诗中官名相合。最后提出: “吾人如信班书,不得独疑此诗,且此诗 出东方朔别传 ,此别传即班书朔传所本也。 ” 51 1989 年 1 月中华书局出版了游国恩先生的学术论文集,其中柏梁台诗考证一文, 通过考证柏梁诗的著录情况,指出顾说所依据的三秦记 、诗序等立论的根据,是不可 靠的。 柏梁诗当首见于东方朔别传及汉武帝集 ,稍后是艺文类聚和古 文苑 。 此外,游先生“从文学史诗的发展程序上看,汉武帝时不应该有这样大规模的七言 联句诗” 52,从推测柏梁诗最早可能在挚虞的文章流别集里录入,而断言柏梁诗不 能早于魏晋。并且在梳理联句发生的历史之后,发现柏梁台诗与始出现于晋初的“联句 式俳谐文如出一辙” 53,由此得出 “ 柏梁诗的时代大抵不能早于魏、晋之世” 。54 之后,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从柏梁诗的所押韵部考察,认为柏梁诗中“之 微同部,正是先秦古韵,可见这即使不出于武帝时代,也不会相差太远。 ” 55褚斌杰先生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则认为柏梁诗虽非汉武帝时作品,但刘勰文心雕龙和世说 新语排调刘孝标注所言,似也当有其依据。而且魏末贾充、晋人陶渊明已有联句传 世,所以柏梁诗时代也不会太晚,至迟在魏晋期间即以产生。这些和游先生的结论相辅 相成,现在已基本为学术界认可。 2.联句始辨 柏梁诗是否为后人伪托汉武君臣之作,目前仍无充分证据,但因其最晚也当在魏晋 期间就已出现,所以就出现的时间而言, 柏梁诗相对于目前所发现的其它联句,仍算 的上是最早的一首联句诗。 目前所发现的其它联句诗,最早的是西晋贾充与妻李夫人联句 。如果这篇联句比 柏梁诗早,那么紧接其后的文人在数典之时就该用贾充联句而不是柏梁联句了。像 以喜用典故为常的南朝宋代文学家颜延之就不会在庭诰中言:柏梁以来,继 作非一,所纂至七言而已。了。且我们将这两篇联句作一比较,就会发现, 柏梁诗 更符合早期联句内容单调,艺术粗糙的创作实际。而贾充与妻李夫人联句则无论在 表达感情的厚度上还是在语言运用的委婉流畅方面,都要比柏梁联句更趋成熟。 此外,就体式而论, 柏梁诗可以说是一首严格意义上的联句诗:人各一句,句下 注明作者,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后来的联句诗,莫不仿此。以上所列举的舜帝和皋陶 11 赓歌, 诗经里的式微 、 鸡鸣 , 左传中庄公与姜氏、华元与筑者的“对歌”都 还只是唱和诗的缘起,是具有联句因素的雏形。作为唱和的一种特殊方式的联句,柏梁 体是属首创。所以,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来看,把柏梁诗定为联句之始是合乎实际 而较为可信的。 刘勰也因之在文心雕龙明诗中云:“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联句共韵,则柏 梁余制。 ” 56把柏梁台君臣联句作为联句之始。 后来历代文体论著多持这一看法。 如唐 皮 日休在杂体诗序中云: “案汉武集:由是联句兴焉” 。宋沈括梦溪笔谈 : “汉 武柏梁 ,已肇其端。 ” 56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 : “按联句诗起自柏梁 ,人各一 句,集以成篇。 ” 57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人各一句的“联句” ,以柏梁台诗为最早。人各两句(或 者一联)的“联句” ,始自晋贾充与妻李夫人连句 。此后东晋陶渊明集中的鸣雁联 句则开人各四句的“联句”形式。至于一人唱句,一人对句,更唱迭对,长篇巨制者, 则自唐代韩愈孟郊始。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联句诗的发展 据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相关资料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保存 下来的联句诗共 38 首,作者 110 人。 “上至君主藩王,如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等, 中到朝廷要员如太傅谢安、侍中徐勉等,普通官吏如司徒左属江葺、司徒主簿刘洽等; 下到一般诗人如秀才江革、隐士陶渊明,甚至还有死囚如谢晦、谢世基等,小孩如谢安 侄子、侄女等皆有机会参与联句” 。 58 从形式上说,联句一体亦在不断丰富完善中趋向定型与多样。总体来看,主要有三 类:其一为各赋一句的七言柏梁体,存 3 首;其二为各赋两句的联句,其中五言 8 首, 七言 1 首;其三为各赋四句的五言联句,有 26 首,是魏晋南北朝联句的主要形式。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自南北朝始,联句诗创作改变了过去不自觉或者自然成体的 状况,开始具备明确探索体裁特点的创作意识。 下面我们就几种联句体式分述之: 一、 柏梁体联句的创作与定型 虽然相传出于汉武群臣的柏梁台诗的写作成就并不高,联句诗作者都只是各就 自己的身份地位及职责赋诗言志,例如太常卿是礼乐官,他管的是“撞钟伐鼓” 。宗正卿 是主管皇族的,所以他知道“宗室广大” ,贵族愈多。京兆尹是首都市长,他最怕“外家” 和“公主” ,他管不了。大官令是管理果树园的,他不会做诗,只会凑合果名七字。上林 令是管理上林苑的,而上林苑是皇帝的猎场, “走狗逐兔”是他的本职。最后还有二人: 郭舍人是武帝的管家,东方朔是文学侍从,此二人都以滑稽著名。故以诙谐的诗句结束。 12 郭舍人说:我咬宫女的嘴唇,甜得象饴糖一样。东方朔说:我做不出七言诗,窘得简直 没有办法了。 59各句之间意义缺乏紧密的内在联系,全诗无中心主题。 至于声律,也谈不上讲究。每人一句,只为凑韵,韵字又多有重复。全诗二十六句, 而韵之重复者十有四。如“时”、“来”、“材”、“治”、“哉”、“之”等。如许 学夷所说:“ 柏梁诗群臣各以其职咏一句。殊不成章,且其语太质野,未可为法。 ” 60 但柏梁诗却以其特殊的魅力在诗歌发展史上,起了开源肇始的作用。 它不仅开创了联句体,而且由于后人对它的直接模仿,又形成了所谓的“柏梁体” 。 “柏梁体”在发展过程中实际上有严格意义和宽泛意义上的两种。 严格意义上的“柏梁体”就是指完全按照柏梁诗的作诗方式和体例所作的联句 诗,参与者为皇宫贵族或大臣,地点在朝堂之上,形式为七言人各一句。在魏晋南北朝 时期这样的联句诗题中都标以“柏梁体”或“效柏梁体” 。 魏晋六朝时期由于王室与士族的相互利用,以颂扬与应酬为主的文学也再度复兴。 魏晋南北朝时期名为柏梁体诗的有三首: 宋孝武帝刘骏 华林都亭曲水联句效拍梁体诗 , 梁元帝萧绎与群臣的宴清言殿作柏梁体 (全诗已亡佚,仅存三句。 ) ,梁武帝萧衍和臣 下作清暑殿效柏梁体等等,都完全是摹仿柏梁诗联句,每人各作七言一句,叙 述各自的职责。内容都以歌功颂德为主,形式用词都比较浅近,格式音律方面也有缺失, 只是当时因为作诗者的特殊身份,没有人敢指出罢了。 如宋孝武帝华林都亭曲水联句效栢梁体 : 九宫盛事予旒纩(宋孝武帝) ,三辅务根诚难亮(杨州刺史江夏王臣义恭) ,策拙枌乡惭恩望(南 兖州刺史竟陵王臣诞) ,折冲莫效兴民谤(领军将军臣元景) ,侍禁卫储恩踰量(太子右率臣畅) ,臣 谬叨宠九流旷 (吏部尚书臣庄) , 喉唇废职方思譲 (侍中臣偃) , 明笔直绳天威谅 (御史中丞臣颜师伯) 。 君臣依次人各一句,句句七言,且句句韵。至此,君臣柏梁联句的体制可以说已经 完全定型了。后来历代君臣只要是以柏梁体名义作朝堂唱和之诗的几乎是亦步亦趋,朝 臣们不曾想或者说不敢越此先皇祖辈流传下来的规范。正如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 说所言:“按联句诗起自柏梁 ,人各一句,集以成篇。其后宋孝武华林曲水 、 梁武帝清暑殿 、唐中宗内殿诸诗,皆与汉同。” 61 二人各四句的联章体“章”到“联”单位的演化 1人各四句的联章体 在现存 41 首联句诗中,人各四句体就有 26 首,约占 63,是魏晋六朝联句诗的主 体,可以说这种形式的呈现与流行“是继承诗经 、汉乐府四句一解的传统,以章 为单位的 ”。 62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一跃而为官方意识形态,儒家的若干典 籍也随之奉为“经”典,成为历代统治者和儒生们尊崇和研习的模本,也因而成就了一 门专门的学问经学。 诗是五经之首,所以自汉代起解读诗经、聚徒讲学就是一种 13 时尚。这种风气在后来历朝历代或有盛衰,但诗篇已经作为一种模板深深烙在了中 国古代文人的头脑中,也自觉不自觉地渗入到他们的创作中。第一首联句诗柏梁 台诗的种种体式特征本就是在诗经中孕育而成形的。 而诗经 “四句一解”的传统,早在晋代,陆云就已提出“四句为正”的说法,南 北朝沈约等人探索新诗体时又因其文约意广的特点重新加以肯定与吸收, 永明体诗的 “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