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教材的重要性.doc_第1页
研读教材的重要性.doc_第2页
研读教材的重要性.doc_第3页
研读教材的重要性.doc_第4页
研读教材的重要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准解读教材 精妙进行教学设计 南郑县城关小学 杨宝珠受学校教导处刘主任的委托,我来谈谈自己近年来在学校校本研修的蓝图下进行个人研修的感受和点滴收获。当然了,在咱们城关小学这个优秀的集体里,我的这些认识都还是比较浅薄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对我的浅见陋识多多包涵,多多指导,不吝赐教。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高效课堂的研究,新课改推进至今,也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营造高效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追求。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呢?环节有很多,方法也多样。要说的方面实在太多,我在这三四十分钟里可能连皮毛都说不到。所以,思来想去,就说其中一个点吧。众所周知,高效课堂得以实施的重中之重、基础中的基础就是扎扎实实研读教材。大家都知道,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凭借,我们只有深入的理解教材,精准地解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光闪现,新意不断,也才能使孩子们入情入境,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言意兼得,不断提升个人素养。那么,如何解读教材,我们才能从传统观念的重围里成功突破,展现自己鲜明的个性呢?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落实:一、用心,解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1、学会纯净地读,读出自己的感悟常会听到身边的老师抱怨“我的课怎么就没有亮点呢?怎么就缺乏新意呢?”和大家进行一番交谈后,联系到自己前几年的想法和做法,我找到了答案:之前的我上课前做的第一件事常常不是静静地读课文,独立钻研教材,而是急匆匆地翻看教参或者各种各样的教案集,第一时间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或教学案例。常常是已经走进了课堂,课文还不曾读上三五遍。说到这儿,想起前几年赵校长第一次听我的课后,问我你能将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吗?我当时顾左右而言他,因为自然是背不出来的。赵校长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一定要讲执教的每一篇课文烂熟于心、倒背如流。后来,听其他老师说赵校长上课时从来不用翻书,因为她胸有成竹。我的敬意之情油然而生,便也试着背诵课文。不过,每一次死记硬背后在课堂上并未感受到其中带来不同体验。所以,再后来就没有讲背课文放在心上了。这几年里,赵校长又关切地询问了我几次关于课文的熟记程度,每一次,我都支支吾吾。于是乎,东拼西凑,自以为集结了多个名师的设计精华必然成就精彩的课堂,不承想收获的常常是失败。邯郸学步怎一个“惨”字了得!如此解读教材自然会“性格”多重,个性不鲜明。活在别人的“阴影”中,哪来的个性和创造性?近一两年终于明白了赵校长要求背课文的深刻含义,不是要我们死记硬背,而是要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能读出它的意蕴,甚至将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能读出它的内涵,慢慢品读,深入骨髓。因此,解读教材时,教师要学会纯净的读,沉下心来读,一字不漏的读,不参考任何资料,不受他人思想的影响,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当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后,再去看看别人对教材的解读,了解相关的资料,补充完善自己的理解。这样一来,教材解读就会体现个性,充满新意。2、要善于广泛地读,读懂背后的含义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佳作,其中不少节选或改编自名家名作,含义深刻。如果教师孤立地就课文来解读课文、教课文,就难免会走向单薄肤浅,甚至会断章取义,误读了作者的意图。怎样才能让这“沧海一粟”永葆生命力呢?我们唯有将它放回“母亲”的怀抱,用更广阔的视角来解读教材。为了精准地解读一篇课文,有时需要去读原著,了解背后的含义。解读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等课文,我们不能孤立地只读这一篇文章,而应该把它放进原著中读,将课文读得更“厚”一些。有了足够的厚度,教师的教材解读也就有了高度。有时,我们还需多读一些相关的文章,体会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有不少难以理解的语句,比如课文中对“碰壁”内容的描写,如果就文读文我们恐怕很难理解作者语言的秘妙所在。但当我们读了“碰壁”之后“碰壁”之余等文章后,我们便能够透过这谈笑风生的场景,看到这风趣、幽默的语言背后,那个饱经沧桑、坚持不懈、不怕艰险的鲁迅。有时,我们还可以将相关的文章比较着读。有比较才有鉴别,解读教材,我们要善于联系前后内容,联系相关作品,在比较中鉴赏出文字独有的魅力。比如解读柳宗元的古诗江雪时,就可以联系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来读。通过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同样是在江上,同样是一个人在钓鱼,但心情截然不同:前者官场失意,凄楚苦命;后者官场得意,怡然自在。前者蕴含着一种“傲气”,后者则包含着一种“霸气”。这两首诗虽然描写的都是钓鱼的景象,但是心境不同:一个是借钓鱼表现高傲的骨气;一个是借钓鱼欣赏优美的秋景。联系相关内容,我们才能将文本解读得更深入,读出其间蕴含的深刻意蕴来。潜心细读,虚心泛读,用心思考,相信每位教师都能够用阅读的厚度成就解读得高度,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二、准确把握课程本质,有效进行教学设计每一门课程都肩负着自己独有的教育教学任务,教师只有准确的把握其基本特征,才能够正确地解读文本,合理地设计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语文学科而言,我们既不能只注重工具性,也不能一味的追求人文性。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应该让扎实的文字教学展现魅力,另一方面应该让无痕的情感熏陶彰显智慧。1、文字教学,扎实展现魅力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读懂文本所传达的内容,还要让学生透过内容,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因此,有效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紧扣字、词、句、段、篇,通过听、说、读、写等途径达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还记得今年六月参加省教学能手大赛的情景。当时,我抽到了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少年王勃一课。面对对教材完全陌生的三年级的孩子,我该怎样设计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呢?反复研读文本,在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理解后,我站在小学中段语文的角度开始了自己的教学思考:生字是小学低段的教学重点,那么对刚刚从低段升入中段的三年级学生该怎样进行扎实的生字教学呢?该怎样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每天至少要有十分钟的写字教学指导”这一要求呢?这篇课文仅要会写的生字有9个,到底该抓住哪些生字进行教学呢?经过一番仔细的分析后,我发现“督”“”两个生字是学生认识、书写的难点。于是,我决定这节课上指导学生掌握这两个字的写法,让这一节课,有扎扎实实的这“一得”。词句教学是中年级教学的重点之一,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孩子们能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对情感有更深层次的体验。面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个比较陌生难懂的诗句,如何设计教学让学生既能理解语句,又能掌握学法呢?我试图教给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和想象画面来理解词句的方法:先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思考,了解词语大意;再通过语言渲染和反复诵读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当时水天一色的壮观景象;通过角色体验,把自己当作是王勃体会当时看到壮观美景的心情,追问“此时的你,想通过什么方式来赞美这样的美景呢?”,巧妙地将诗句的理解与课文第三自然段内容的学习有效结合;最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插图深入体会,用自己的语言结合文中内容进行体验式讲解。这样就能使语句的理解、学法的渗透以及情感的体验有机的融为一体,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情感熏陶,无痕彰显智慧如果说语文学科的 “工具性”是看得见的显性因素,那么“人文性”就是看不见的隐性因素。“人文性”一旦堂而皇之的“显山露水”,就极可能沦落到“贴标签”的下场,甚至让语文课“思品化”,改变语文学科的特性。因此,情感的激发,态度的指引,都应该力求无痕,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如随风潜入夜的春夜喜雨一样。我省教学能手、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王林波老师曾经这样执教了燕子专列公开课,在这堂课上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这篇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分别从面和点两个角度写了瑞士居民们救燕子的感人场面,设计教学时,他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层层推进,深入理解。一读抓“料峭”,通过想象等多种手法体会气候的恶劣;二读抓“冒着”“顶着”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居民们的热心,感受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三读抓“四处”“纷纷”,进一步体会居民的爱心。学习第四自然段时他用深情的语言来进行巧妙的引导,回环叩击,多次引读第三自然段的重点词句,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并深刻地感受到恶劣的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情动辞发,真情流露,这时还可以设计让学生给贝蒂写想说的话的环节,这样就能让生命与生命对话,心灵与心灵交融。这样的设计使情感的激发、爱心的培养与语文能力的提升水乳交融,了无痕迹。三、文本阅读,有“度”才有效准确的文本解读是有效进行阅读教学的签条,我们只有认真阅读文本,并且经历将其读厚,再读薄的历程,才能使课堂教学既有适当的深度,又有一定的温度,才能让孩子们真正汲取到自己所需要的 语文养分,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曾经有一段时间里,我陷入了一种盲目追求深度的误区,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公开课上,仿佛如果自己对教材挖掘没有足够的深度,就显示不出自己的水平;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没有足够的厚度,就展示不了自己的魅力。于是,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把课讲得玄之又玄,而学生或茫然或无动于衷的课堂表现也常常让我心急如焚甚至火冒三丈。这时候常常想起听过的一些公开课惊叹于执教老师对教材如此高深的解读,仰慕与人家如此丰厚的文学底蕴,甚至心中还有几分“嫉妒”与自责,大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那一段时间里,我感到无比的挫败,但也倔强的不想认输。我将之前的听课手册无论学科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再琢磨,所上的每一节课都进行精心设计扎实实践;常常连续几小时坐在电脑前通过网络来观摩、揣摩现代教育名家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的教学课堂。我深深地被窦桂梅老师的课堂风采所折服。她激情飞扬地在课堂上的旁征博引似乎是信手拈来,她对学生的关注不仅在课文中、课堂上,透过一个又一个问题,她一直在引导学生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她对教材的解读让我汗颜:特别是再见了,亲人一课,相比之下,自己是如此的才疏学浅,自己也教过这一课,也同样费了不少工夫,显然,自己的文本解读是如此的粗浅。平复激动的心情后,心中也常常会疑云一片:小学的语文教学,需要如此高深的解读吗?小学的孩子们到底该如何阅读文本呢?面对教师精心而高深的教学设计,孩子们能否领会这其中的奥妙呢?再仔细品味窦老师的课堂,惊讶的发现常常只有那么一两个孩子在与老师互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再深入学习窦老师的教学随笔、教学札记等等,发现窦桂梅老师自2012年以后的教学反思中提到了自己之前课堂上存在的种种不足,尤其对教材解读提出了这样的见解她说: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文本阅读,需要怎样的阅读教学?需要的是教师风采的完美展现,还是课堂上孩子们的灵动表现?我们的课堂可以没有充满景仰之情的屏息倾听,因为太过专注的目光缺乏灵气,但我们的课堂不能容忍听不到孩子们积极表达自己见解的声音。孩子们的课堂上,唯有孩子们发出的声音才是最动人的。记得去年听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一开始紧扣文本进行教学,特别是抓住“看了看”“笑了笑”等重点词语引导孩子们角色体验、表达晏子当时的内心活动,课堂上还是充满了欢声笑语的,那种生生交流、生本交流、师生思想交融的感觉真好。但很快,教师开始将教学引向深处开始迈入文学的领域,最终更是拓展到了文化的高度。不可否认的是教师令人钦佩的文学功底和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孩子们的缄默与之前的活跃形成的强烈的对比给我们产生了强烈的触动。又想到今年听了县上一位老师在赛教时执教的三顾茅庐这篇课文,被她行云流水的教学流程感染了,特别是在30分钟课快要结束时,这位老师连珠炮似的噼里啪啦背了诸葛亮的出师表,说实话,自己之前也有背过,但仍然被震惊了,心中暗自惊叹:这得有多丰厚的教学功底?没想到,过后听到一些专家点评,说她只适合教中学语文,我一脸茫然,这几位专家又说,你没发现当老师开口说这些的时候,孩子们不知所云吗?联想到自己有时的课堂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不停地反思:课堂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是深度,还是广度?或许,我们的课堂更需要的是适度。今年赛教前夕,赵校长和刘主任来给我反复听课、评课,她们一再强调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命,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度的把握是的,语文学科有着极强的综合性,任何一篇课文如果就文教文,势必会走进死胡同,遭遇尴尬的局面。肤浅的课堂就如同一颗干瘪了的种子,要想萌发出生命的活力是何等的艰难!孤立独行,常常会让教师步入歧途,甚至走向断章取义的危险境地。语文教学关乎“工具性”,同时也关乎“人文性”,要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焕发出生命力,就需要我们以必要的拓展阅读和一定的背景资料为根基,传送适合孩子们吸收的养分,让他们既不会因为营养缺乏而面色憔悴,也不会因为营养过剩而难以消化。引导学生们阅读文本,首先让教师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切勿孤立地解读文本。同时,教师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深度、高度和广度,揠苗未必能真正助其生长。一切皆需适度,只有适合孩子们接受水平的文化养分才能真正滋养他们的生命,激活他们的潜能。因此,准确的解读教材,才能精准的进行教学设计。那么,如何做到这一基准要求呢?那就必须对语文课程标准了然于胸。四、认真研读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案例式解读这两本书。语文教师不仅要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更要明确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相关的实施建议。只有这样,在进行每一课的教学准备时,才能找到本课在整个语文课程体系中的大致的教学坐标,教学目标确定的方位才可能相对准确。比如,曾经听一位一年级的老师上课,他首先就让学生默读课文后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学生都答不上来,而新课标中第二学段“阅读”中的第二条指出“初步学会默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一学段对默读的要求仅仅是“学习默读”,这种盲目拔高、超越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做法显然是低效的、不可取的。所以教师在每学期对全册教材进行整体备课时,要思考课程标准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各部分学段目标在本册教材中是怎么体现的,编者是如何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各单元内容设计的,以便在单元备课时抓住教学 重点和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